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听取蛙声一片[文档资料]

2017-10-26 8页 doc 20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听取蛙声一片[文档资料]听取蛙声一片[文档资料] 听取蛙声一片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范心怡是一位年轻的主妇,阿美族,今年不到30岁。大学学习人类学的她,自从来到台湾南投赛德克族所在的(就是电影《赛德克?巴莱》所描述的那个族群)眉溪部落做社会调查,便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他不嫌弃我,决定收留我,我就留下来啦~” 如今,她已是这个部落最有热情的导览者之一。 吸引范心怡回到乡村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南投日益改善的社会风貌,以及一个51岁的公益人“廖董”。廖董姓廖名嘉展,台湾云林人。1990年代初,廖嘉展与妻子颜新珠一起,决定搬到南投县...
听取蛙声一片[文档资料]
听取蛙声一片[文档资料] 听取蛙声一片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范心怡是一位年轻的主妇,阿美族,今年不到30岁。大学学习人类学的她,自从来到台湾南投赛德克族所在的(就是电影《赛德克?巴莱》所描述的那个族群)眉溪部落做社会调查,便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他不嫌弃我,决定收留我,我就留下来啦~” 如今,她已是这个部落最有热情的导览者之一。 吸引范心怡回到乡村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南投日益改善的社会风貌,以及一个51岁的公益人“廖董”。廖董姓廖名嘉展,台湾云林人。1990年代初,廖嘉展与妻子颜新珠一起,决定搬到南投县埔里镇上住。如今,这个小镇上认识他的人已经习惯了叫他“廖董”。但这个“董”和常见的 董”们太不一样。 “ 他是“财团法人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一个做公益的,鲜见其西装革履的模样,倒是常穿件牛仔衬衣,挂条汗巾,在村子里转悠。 过去15年里,他把一个“连鬼都不敢来”的淘米村建成了全台湾最著名的“青蛙共和国”。如今,他开始着手打造能够惠及整个南投县大埔里地区的蝴蝶王国计划,通过蝴蝶保育,打造赏蝶和自然教育为主的观光旅游经济,告别过去扑蝶出售、低价倾轧的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在他的行动过程中,台湾的“社区营造”也从最初仅涉及艺文演、文史调查、亲子活动等,进入到探索和参与社区生计发展的阶段。 在成为一名社区营造者之前,廖嘉展曾做了将近10年的媒体人,就职于作家陈映真创办的左翼媒体《人间》,那段日子正是台湾社会发生剧变的时期。解严前后的社会动荡,各种长期被压制的社会力量爆发,经济迅速起飞,社会问题屡见不鲜。“我们看到许多台湾发展的思考、反省跟批判,包括农业、原住民、弱势族群、生态等等。”廖嘉展说,在整个社会胎动过程中,文化界和知识界成为参与社会发展的先锋和主力。 1989年《人间》因经济困顿停刊,之后廖嘉展与妻子搬到南投埔里居住,开了个国术馆,几年后,他开始为《天下》杂志的《发现台湾》专刊撰稿,这期间廖嘉展接触到了由陈锦煌、林怀民等人与乡亲们共同创建的“新港文教基金会”,第一次了解到“社区营造”的概念。 陈锦煌和林怀民都是嘉义县新港乡人,前者做过医生,开过诊所,当过台湾“行政院”政务委员,后者则是大名鼎鼎的“云门舞集”创始人,台湾著名的舞蹈大师。1987年,台湾正值“大家乐”赌博游戏风靡,“大人们赌钱,拜各种阴魂庙求邪财,据说那些阴魂喜欢看脱衣舞,所以当时整个乡村都是野台秀、花车秀,这样的环境下,小孩子难免会看到。”林怀民当时率团回乡演出,看到这一现象,本着“不让小孩子学坏”的目的,捐出了门票收入16万台币,成立新港文教基金会。 新港文教基金会成立之初,本来只想提供可以取代“大家乐”的娱乐方式,比如文化演出、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等活动,谁知逐渐激发了当地人的自豪感,同时推动了环保运动的兴起,例如自发捡拾田间地头的农药瓶进行回收,不久后,甚至在妈祖庙祭祀活动结束时,也开始有义工前来清扫鞭炮屑。“很多事情与其抱怨政府和别人,不如自己动 手,大家一起动手。”这样的观念逐渐在新港形成潮流,整个社区的资源也从原先的零落状态逐渐连接到了同一个平台之上。 1993年,廖嘉展在陈锦煌的邀请下担任新港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并举家搬到新港。三年后,廖嘉展搬回埔里,但此时“新港基金会”对当地社区的改变,已经在廖嘉展脑海中烙下了深刻印记。“一个这么小的基金会却为新港带来了 这样做,”他开始渴望做这么大的改变,埔里是不是也可以 同样的事。 当时的南投埔里比嘉义新港更加贫困。南投是全台湾唯一不靠海的县,以山地为主,有大量的少数族裔聚居。埔里的年轻人多数离家外出打工,年轻的女性也远嫁它县。1999年初,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注册成立,廖嘉展任执行长,基金会成立的前半年里,廖嘉展一直在周边寻访,以期寻找切入点,“当时埔里好像也有不少社团,但各做各的事,拧不起来。”他不知道从何处使力。 就在廖嘉展困惑之际,百年不遇的“9?21”大地震来袭。廖嘉展和妻子颜新珠当时住在顶楼,几乎被狂震甩出窗外,俩人惊魂不定地跑到楼下,在邻居帮助下翻墙出院时,他们看到的是街上同样惊恐的居民,以及被震坏了的房子。 当年的震中就在埔里镇下属的桃米里(“里”是台湾最小的行政单位),桃米地域18平方公里,内有丰富多彩的森林、河川、湿地和农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沛。然因其穷,镇垃圾掩埋场就设在此,居民自嘲为“垃圾里”。 由于灾情严重,各界社会资源纷纷涌入桃米,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成为了资源对接的中转点,也因此,廖嘉展开始接触桃米里,并逐渐着手桃米里的重建工作。 游客在埔里纸教堂前观看民俗表演。廖嘉展从日本鹰取将纸教堂移至埔里,成为当地新景点 与常见的重建不同,廖嘉展这次想做的重建,不仅仅是将村子恢复到震前模样,而是借此契机,将这个村子从原 来因贫困而破坏环境,因环境破坏而愈发凋敝的死循环中解救出来。“打造魅力新故乡”是廖嘉展在灾后找到的概念,而他找到的第一个抓手便是“青蛙”。 事实上桃米物种的丰富程度超乎想象,全台湾29个蛙种,桃米有23种,全台湾143种蜻蜓,桃米就发现49种,大埔里地区蝴蝶有220种,占全台湾一半以上,仅桃米就有137种之多。“这个地方的自然资源这么丰富,长期居于此的人们却不以为意。”在此之前,村里以种麻竹笋为主要收入来源,一公斤麻竹笋20年前卖三块半(约人民币8毛),20年后还是这个价。而在大埔里范围内,人们捕捉蝴蝶制作成标本、贴画远销岛外,曾一度到达年产1600万只,然而蝴蝶也从那时候的漫山遍野,变成后来的寥寥落落。 廖嘉展找来台湾“农委会”特种生物保育中心彭国栋教授在社区内进行青蛙种群调查,一面调查统计社区内的青蛙品种和数量,一面开始一整套青蛙讲解员的解说词,并着手在社区内培养“青蛙讲解员”。 在廖嘉展的设想中,青蛙讲解员未来将成为这个小村落借由青蛙种类吸引生态旅游的撬动点。青蛙讲解员的培训让更多的村民们开始意识到村子里的财富与他们惯有的想法并不相同。 “有了青蛙讲解,就要有原生态的农业,自然农法有机农业自然就生根下来。除此之外,要见到青蛙,就要参加夜间溯溪导览,就要在村子里住,于是民宿业有了发展的空间。”廖嘉展分析道,“但我们做了10年,一年一家民宿去指导,10年也不过十几家是严格遵守大家认同的原则去做的。” 在桃米村,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开创了关于生态导览和讲解的培训机制,一个合格的讲解员必须接受数百小时的培训,并且有着非常严格的考核机制,10年来取得青蛙讲解员资格的不过三十几人,而接下来要在大埔里地区进行的蝴蝶讲解员培训,也会延续青蛙讲解员的严格考评。 邱富添是桃米村人,也是桃米第一家由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指导的民宿“绿屋”主人,桃米村人开玩笑所称的“青蛙王子”——得此名号,是因为他只要一听到青蛙的叫声,便能分辨出该蛙的品种,并将与之相关的信息娓娓道来。得益于他的精湛“技艺”,绿屋民宿是众多带着孩童的台湾家庭趋之若鹜的去处。然而,当廖嘉展刚开始新故乡建设时,邱富添并不以为意。 邱富添也是一位返乡者,但返回乡村的初衷却与廖嘉展大为不同。由于家中穷困,起早贪黑还赚不到几个钱,邱富添16岁高中一毕业,就北上打工,在台北做过喷漆、车床、电工,也开过计程车。1996年,他32岁,为了照顾年迈病重的母亲,回到桃米村,重操麻竹笋种植和买卖,粗略一算,一家人忙到头来,一年也不过12万新台币的收入(约合2.5万元人民币)。 埔里纸教堂前的青蛙王子雕像。埔里人现在视青蛙为他们的“财神爷”。不仅不会捕杀,还会大为爱护 大地震后,慈济在村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在那边煮热食,施粥布饭,邱富添心中动念,“就像回到小时候的‘社灶’,大家一起做饭,同甘共苦的感觉。”然而,当廖嘉展出来号召大家清理社区中的溪道时,邱富添嗤之以鼻,“清溪,清什么溪,无聊~” 廖嘉展对此毫不意外,“真正有意义的重建工作,应根植于人的改变,社区体质的改变,以达到农村转型、产业提升的目的。”他提出的清溪运动,便是一项挑战既有观念,启发居民自我意识的行动,因而第一次发起,“观望者多,响应者寡”的局面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前来做物种调研和讲解培训的彭国栋却看中了邱富添身上特有的气质,他勤劳、不盲从,看似清冷,却期望改变,于是每次讲解员培训,去溯溪看蛙种,他都专门邀请邱富添同行,后者不好拒绝,一次次地去,竟真的爱上了这个原本被他认为毫无价值的事情。如今,绿屋民宿已经盖到了 第二期,开放厨房、开放公共空间的概念,在这偏僻小村里却被实践得恰到好处。 “这里有我自己酿的梅子酒,你们随便喝。”招待远道而来的内地见习团时,邱富添在客用冰箱里存上台湾啤酒和自酿的梅子酒。夜里他穿上胶鞋,带着手电筒,与团员们一道溯溪而上,赏蛙逗蛇,偶尔还能看到因为环境保育而归来的鹰——这些,都是在社区发展与生态保育平衡后,逐渐又回到这个社区的老朋友。而邱富添本人,也因此赢得了一年至少200余万新台币的稳定收入。 如今,不仅邱富添自己留了下来,他的太太和儿子也开始在民宿中找到工作的乐趣。在绿屋民宿,青蛙简直成了这个地方最大的主人,墙上、地上到处都是青蛙的形象,“因为青蛙就是这个村子最大的财富。”除此之外,“青蛙ㄚ婆ㄟ家”等接受了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理念指导的民宿逐渐建成,青蛙导览和住宿一体的新经济模式成为一个逐渐被社区接受并扩张的盈利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新故乡”充当的一直是一个“协作和指导者”的角色,“我们教他们做民宿,我们就绝对不会做同样的事,民宿和青蛙讲解,我们绝对不会去做。因为我们做这些事比他们有优势,再去做同样的事,有失公允之外,也会失去村民的信任。”颜新珠解释。 地震后的10多年中,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不仅完成了社区生计发展的模式探索,也在这个小村子中完成了一部分生态村落改造,指导村民们打造了二十五座家户型生态池、三条生态河道、两座家庭污水处理池与厨余回收制作场,同时种下四万多棵原生苗木。“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作为一个陪伴者留下来,而不是做完项目就走了。”廖嘉展告诉《中国企业家》。 一开始社会捐赠资金时,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可以去申请项目回来执行,但10余年后,他不得不思考新的筹钱途径。2005年,曾在日本阪神地震后,为鹰取服役10年的纸教 堂“paper dome”面临退役,这是一座象征着打破种族、宗教、国籍樊篱而建的建筑物。廖嘉展贷款800万台币,从日本将其拆解后运到台湾,并由义工们在短短2小时内重新搭建完成,成了如今的新故乡见学园。 见学园对本村村民免费开放,并且常会在见学园中组织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例如老年画展、国际艺术节等。面对游客则收取门票,以社会企业的方式获得收入,以补充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的收入来源。 最令廖嘉展欣慰的是更多年轻人正在回到农村生活。青蛙讲解员的工作,在越来越多的本土中年人投入后,年轻人也开始加入,新故乡见学园的讲解员,多数都是年轻的男孩女孩,而在大埔里地区正在进行的蝴蝶保育和讲解员培训中,也有越来越多如范心怡一般的年轻人加入。 如今,赛德克族所在的眉溪部落正在筹划恢复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的原貌,包括建筑风格和人心意志,年轻的传统音乐研究者身穿民族服装,演示着只由竹片制成的口簧琴,“电影中的配乐其实仍由我们族人演奏,只是镜头中是他们。”表演族群舞蹈者笑着说。 “我们其实更欢迎的是那些能和我们有更长时间互动的团体,因为一个族群的文化,不是随随便便地参观就能传达,我们的参与、互动过程,才是民族文化传递的过程。”范心怡在一旁小声解答,眉溪部落中,最先投入社区文化永续发展的,往往是如她这般“外来的媳妇”。 在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的设计中,“蝴蝶王国”计划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种植蝴蝶们喜欢的植物,才能吸引更多的蝴蝶繁殖,进而可以讲解更多的蝴蝶品种和,“看到飞舞着的蝴蝶,并且叫出它们的名字”,这只能算是基本功所要求的一种。 “这么高的难度,一方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也确实让我们觉得能通过这样的考试实属不易呢。”范心怡说。 这一切也许并非由廖嘉展当年的设想而来,却又远远超越了他当年所能设想的一切,“每个人都去做一些有助于社区发展的事,难道这个社区的发展还会那么困难吗,”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
本文档为【听取蛙声一片[文档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