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耳声发射(廖华)

2017-09-20 14页 doc 58KB 9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耳声发射(廖华)耳声发射 武汉大学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廖  华 一、 概述 1、 传统观点认为,耳蜗是一种机械—生物电换能器。     2、共振学说  Helmholtz于1857~1863年间根据有关基底膜组织学知识提出,基本观点:(1)在耳蜗内对声音频率进行机械性分析;(2)基底膜横行纤维是产生共振的结构;(3)对一定声频,基底膜相应部位的横行纤维振动最明显,振幅最高。     3、行波学说  Békésy于60年代提出,耳蜗基底膜在受到声音刺激后耳后基底膜呈行波方式振动,而不是某一局部的共振活动,指出不同频率的振动在基...
耳声发射(廖华)
耳声发射 武汉大学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廖  华 一、 概述 1、 传统观点认为,耳蜗是一种机械—生物电换能器。     2、共振学说  Helmholtz于1857~1863年间根据有关基底膜组织学知识提出,基本观点:(1)在耳蜗内对声音频率进行机械性;(2)基底膜横行纤维是产生共振的结构;(3)对一定声频,基底膜相应部位的横行纤维振动最明显,振幅最高。     3、行波学说  Békésy于60年代提出,耳蜗基底膜在受到声音刺激后耳后基底膜呈行波方式振动,而不是某一局部的共振活动,指出不同频率的振动在基底膜上有各自相应的调谐点。     但这些学说无法很好的解释近代研究发现。 (1) 蜗神经水平的AP调谐曲线的敏锐度与高级听核系统的调谐特性相近(以往一直认为听觉效率是中枢对听觉信号进行多次加工、分析的结果)。 (2) 良好的频率分辨率。可感受20~20000 Hz的声音,在0.5~4 kHz频率分辨率为0.3%。 (3) 在1000 Hz人耳可以听到引起鼓膜振动幅度仅相当于质子直径大小,可感受强度相差120 dB(100万倍)。     仅从耳蜗结构的物理特性(基底膜、柯替器、毛细胞的频率定位分布),单纯被动的机械调谐不能使初级神经元具有如此敏锐的调谐特性。 1948年,Gold提出在耳蜗中可能存在一种与机械—生物电转换过程相匹配的逆过程,即生物电—机械能的转换过程,通过正反馈作用特性,以加强基底膜的运动,从而使耳蜗调谐特性变得更为精细,并认为可在外耳道中记录到这种活动信号。 1971年,Rhode了基底膜运动的非线性特性,提出耳蜗可能存在主动增益控制机制。 1978年,Kemp用耳机/传声器组合探头,使用短声作为瞬态声刺激信号,发现所记录到的耳道声场信号中除刺激声信号外,还有一延迟数毫秒出现,持续20毫秒的另一声信号,从其强度和潜伏期看,这一机械能量不可能来源于刺激信号,必定来自耳蜗的某种耗能过程,应该是耳蜗耗能的主动活动产生,将其称为耳声发射(Otoacousitc emission,OAE)。耳声发射的发现,为耳蜗内主动机制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使人们对耳蜗功能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是听觉生理近20年来的重要进展之一。 经过大量研究证明,多数学者认为这种振动的能量来源于外毛细胞,其活动使基底膜发生某种形式的振动,通过内耳淋巴的压力变化形成传导,通过卵园窗、听骨链及鼓膜振动,释放在外耳道中。实际上是声音传入内耳的逆过程。 二、耳声发射的定义及分类     1、定义  Kemp(1986)对耳声发射定义为: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和鼓膜传导并释放到外耳道的音频能量。     2、OAE的分类     (1)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SOAE)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发生的声能释放。     (2)诱发性耳声发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EOAE)在不同的外界刺激的条件下产生的声能释放。 A、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l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给的是短 声、短纯音或短音。 B、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同时给予 两个具有一定的频比关系(f1和f2,且f150岁时SOAE的检出率明显下降。 3、 反应幅值     典型SOAE的反应幅值在-10~20 dB SPL之间,极少超过20 dB SPL。可能的解释:自身限制饱和机制(self-limiting saturation mechanism)抑制了高水平SOAE的发生(Zwicker,1979,1986)。SOAE的发生频率稳定,但振幅在不同时间的变异很大,可达30 dB SPL。 4、 频率     SOAE典型的频率范围位于0.5~6 kHz,表现为高于本底噪声的多个窄带峰,可以包含一种频率成份,也可以包含多个频率成份,最多见于1~2 kHz,且频率高度稳定。可能的解释:中耳对1~2 kHz频段的传输效能最佳。 Rebillard 1987年曾报道位于9 kHz的SOAE。     Kamal报道频率有人群区域性差异,如东方人:3 kHz;高加索人:1.5 kHz,另外,婴儿的SOAE频率范围:2~7 kHz。 5、 临床意义     目前SOAE的生理及临床意义尚未明了,可能部分SOAE与耳鸣有关。 (二)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 TEOAE是在短时程声刺激(短声或短音)后4~15 ms记录到的散频声反应。     自1978年Kemp报道了耳声发射以来,TEOAE的命名开始并不统一,曾使用过的命名有以下几种:(1)刺激性耳声发射(Stimulate acoustic emissions,Kemp,1978);(2)诱发性耳蜗机械反应(evoked cochlear mechanical response,Kemp 1979);(3)耳蜗回声或回声(Cochlear echoes or echoes,Kemp1980,1982),Kemp echoes;(4)延迟诱发耳声发射(Delayed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Zwriker 1983)。     对延迟诱发耳声发射这一命名,认为不准确,因为除SOAE外,其它几种耳声发射都是在刺激声之后经过一定潜伏期发生的,而至于“echoes”则为错误命名,因为TEOAE并非一种“回声”,而是耳蜗主动释能的结果。 1、 记录方法     最初的记录设备为各实验室自行制备,由耳机、传声器等连接一台信息处理仪组成。1988年,Kemp等出ILO-88型耳动态分析仪,由于其操作简便,并拥有良好的伪迹消除系统,很快为许多实验室所采用。此外,还有POEMS系统,Madsen的Celesta 503,Capella耳声发射分析仪等。TEOAE对测试环境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一般只需要安静的、噪声强度45~50 dB(A)的环境中即可。刺激声多采用疏波短声,脉冲宽度80~100 us,以80us常用,刺激声强度多用80 dB peSPL,范围60~90 dB peSPL。一般采用“3+1”的非线性给声方式,叠加次数150~2048次不等,扫描时间一般为20 ms,扫描延时2.5~5 ms。首先将探头塞入外耳道,然后进行探头校准,调节探头位置,达到要求后即可开始测试。 消除非耳声发射的伪迹 (1) 提高探头质量,提高时间响应特性和频率响应特性 (2) 探头与外耳道耦合良好 (3) 采用门控或延迟触发  去除记录开始数毫秒的强刺激伪迹(3~5 ms) (4) 带通滤波 (5) 利用TEOAE的锁相性和非线性特性进行加减处理 (6) “3+1”的给声方式 2、 鉴别标准     最初由各实验室自行制备的记录设备,其鉴别标准主要包括:(1)波形的可重复性;(2)高强度刺激时的非线性饱和;(3)反应出现于特定的频率范围,如0.5~3.5 kHz,并具有频率离散现象。现在TEOAE的鉴别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专家评定  由专业人员对TEOAE的反应频谱图,波形相关率,反应幅值及本底噪声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后进行评定,Salomon 等认为这是目前最为可靠的鉴别方式。     (2)根据TEOAE反应的信噪比  不同检测系统对信噪比的设置不同,ILO-88型耳动态分析多要求信噪比≥3 dB,POEMS系统要求Fsp≥2,Celesta 503要求反应幅值超出本底噪声1SD。     (3)根据波形总相关率  许多作者认为波形总相关率>50%即表示TEOAE存在,Kop等在对波形总相关率与专家评定结果对照后得出结论,50%是鉴别TEOAE存在与否的安全指标,但也有部分作者认为这一标准偏低,Levi等和Lafreniere等均选择70%以完全排除伪迹的可能。 3、 TEOAE的基本特征 (1) 检出率     在正常听力成人中,TEOAE的检出率可接近或达到100%。由于鉴别标准并不统一,各方统计结果有一定差异。在正常新生儿中,有关TEOAE检出率的报道大都在90~100%,但在NICU(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的新生儿,TEOAE检出率明显下降,Bonfils等研究发现,当ABR V波阈值≤30 dB  HL时,所有受试者均可检出TEOAE反应,当ABR波V阈值≥40 dB HL时,TEOAE消失。一般耳蜗性听力损失超过40~50 dB,则TEOAE不能检出。 (2) 反应幅值     TEOAE的反应幅值个体差异较大,一般在-5~20 dB SPL之间。不同作者报道的结果也有差异。 刘博等(1996) ILO-92 mean:10.10±3.93 dB SPL(正常成人) 廖华等(1998)Celesta-503 -2.9~12.9 dB SPL mean 4.11±3.99(正常听力青年人)     廖华等1998 11.41±5.18(正常新生儿)正常新生儿的反应幅值显著高于正常听力成人。 原因:①耳道容积较小       ②SOAE的发生率高 (3) 频谱,即反应信号的频率分布范围     正常听力成人TEOAE的频谱范围分布在0.5~5 kHz,其中以1~2 kHz频段的反应幅值检出率最高。 廖华(1998)各频段检出率及反应幅值(正常听力青年人)                         0.5~1 kHz        1~2 kHz      2~4 kHz                         72.7%            97.4%        44.7%                         0.63±4.72 dB    1.21±4.84    -5.3±2.62 正常新生儿TEOAE的频谱范围也分布在0.5~5 kHz,以1~4 kHz为主。 新生儿TEOAE中较成人具有更多的高频成份 (4) 持续时间     早期报道:TEOAE的持续时间从几ms至数百 ms不等,据此,Zwicker等将TEOAE分为“短”TEOAE和“长”TEOAE。 目前很少有关持续时间的报道。     (5)潜伏期     TEOAE的潜伏期与其频率密切相关,TEOAE的频率越高,其潜伏期越短,反之则越长,1 kHz约为10~16 ms。 (6)检测阈值 TEOAE的检测阈值常低于其相应的心理声学阈值。 (7) 影响TEOAE的因素 1 刺激强度:在低刺激水平时,TEOAE的反应强度随刺激强度的升高而呈线性增加, 在刺激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出现饱和。 2 外、中耳功能状态:外耳道压力的正相和负相改变均能引起TEOAE的反应幅值降低, 分泌性中耳炎、耳硬化症、听骨链中断等改变中耳声导纳及共振频率的病理因素亦降低TEOAE的反应幅值。 3 年龄:TEOAE的反应幅值和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婴幼儿高于成人, 而老年人较青年人为低。 4 噪声、药物:TEOAE对耳蜗的损害非常敏感,耳蜗的轻微损伤即能导致TEOAE的 下降甚至消失,使用水杨酸药物和接受短暂的噪声暴露等能够引起暂时性阈移的损害因素亦能引起TEOAE的可逆行降低。 5 对侧声刺激的影响:对侧给予声刺激时,刺激声可通过激活脑干的内侧橄榄耳蜗系 统(MOC),抑制同侧的耳蜗功能状态,导致TEOAE反应幅值的降低,另外,亦伴有潜伏期的变化,可能在强声暴露时,有保护内耳的作用。 ⑥背景噪声的影响:背景噪声过高可导致测试信号失真,甚至难以记录到反应信号 ⑦SOAE:伴随有SOAE的个体,在SOAE频率上TEOAE受到显著增强。 在实验研究方面,目前常用的实验室动物不易引出,尤其是啮齿类,原因:其一是在啮齿类动物的耳蜗中几乎没有OHC4,其二可能是潜伏期短。 (二)刺激频率耳声发射(SFOAE) SFOAE是用某个频率纯音持续刺激时,诱发出的单一、低强度的持续音调的OAE与TEOAE相比,SFOAE反映的是一种稳态诱发耳声发射。 测试SFOAE对设备的要求较高,是通过扫描刺激信号的频率,改变刺激与耳声发射信号间的相位关系,而提取非线性的SFOAE信号。窄带滤波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SFOAE由Kemp和Chum在1980年首次报道。 SFOAE的许多特征与TEOAE相似,最主要的相同点:在以中等强度的声刺激下,SFOAE即达饱和。 1、 检出率,SFOAE的检出率目前尚未见系统研究 Kemp  1980 6/8  Ratten  1983  17/20  Dallmayr  1987  18/20,总之,低于TEOAE 2、 反应幅值 SFOAE的反应幅值一般位于-20~10 dB SPL,有SOAE则略高。 3、 潜伏期 Kemp  1980,1983  10~12 ms Dallmayr 1987年报道其绝对潜伏期为7 ms左右,与TEOAE相近,总之,目前有关SFOAE的研究较长,国内尚未见SFOAE的报道,其临床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是耳蜗同时受到两个具有一定频比关系的初始纯音刺激时,由于基底膜的非线性调制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畸变信号,经听骨链,耳膜传导于外耳道内记录出的音频能量。 1、 记录方法     记录DPOAE的设备相对比较复杂,由于DOPAE的产生需要具有一定频比关系的两个纯音(即f1和f2,f2/f1=1.1~1.5)同时刺激耳蜗,故探头内除有一个高灵敏的麦克风外,还需有二个微型扬声器,信号被采集后,经放大、叠加,在频率分析仪上进行显示和记录。     DPOAE的记录设备除实验室自行制备外,目前可供选择的测试系统较多,如ILO-92耳动态分析仪,GSI-60 DPOAE仪,Madsen公司的Celesta 503 、Capella耳声发射分析仪等。     DPOAE的信号出现于与两个刺激音有关的固定频率上,遵循nf1±mf2 (m,n为整数)的公式,以2f1-f1处的反应幅值最大。     DPOAE具有良好的频率特性,可在相对广泛区域的任何频率上产生(0.5 ~ 8 kHz),据此可作出DP-gram,显示耳蜗全频听功能状况。 2、 鉴别标准     DPOAE的鉴别一般以反应幅值超出本底噪声3 dB以上为标准,但Popelka等认为这一标准不够允分,而主张以反应幅值超出本底噪声2SD或超出于95%可信区间来进行鉴别。 3、 DPOAE的基本特征 A、DP-gram(f0或f2为横坐标,2f1-f2处的幅值为纵坐标)     (1)在正常听力人群中,DPOAE各频率的检出率均接近或达到100%。但在低频段,其检出率稍低,可能与低频段本底噪声较高有关。     (2)反应幅值 影响DPOAE幅值的因素很多,包括两个刺激音的强度、频率、强度差、频率比及个体间的差异等。 实验证明,能诱发出高强度DPOAE反应的适宜频率比为1.20~1.25,最适为1.22。 研究发现,当f1的强度>f2约5~10 dB时,诱发反应的幅值较大 DPOAE的反应幅值一般比初始纯音低50~60 dB DPOAE的反应幅值与TEOAE相应频段的反应幅值显著相关     (3)潜伏期  DPOAE的潜伏期可用相位、时间和波数等表示。Kemp等发现,随着f2/f1的比率增高,DPOAE的潜伏期缩短。当f2/f1=1.3时,相位约为半周,当f2/f1=1.1时,相位可达2周半,刺激强度升高,也会使潜伏期缩短。Kemp认为,DPOAE潜伏期的产生可能有两个不同机制,当低强度刺激和低频比时,其潜伏期产生的机制可能类似于TEOAE,而高强度刺激和较大频比时的潜伏期可能是另外的机制。 潜伏期的临床意义不明。     正常听力成人DPOAE听力图中可见两个反应高峰,分别位于1.5和5.5 kHz附近,两峰之间有一反应低谷。     我们用Celesta 503得出的结果相近,但峰值频率略有差异,高峰频率分别位于1 kHz和6 kHz,低频区DPOAE反应高峰同中耳传导声信号的最佳频率相吻合,而且多数SOAE和TEOAE的最大反应峰也集中于此频率区。目前高频区DPOAE反应高峰的产生尚无合理解释,Lafreniere等研究发现,当采用不同阻抗的探头分别测试DPOAE听力图时,低频区的峰值频率变化不大,而波谷及高频区的峰值频率却发生了明显改变,因此我们推测,高频区的反应高峰可能与系统本身有一定关系。 DP-gram与纯音听力图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 B、输入/输出函数曲线(Input/Output function)即I/O曲线     I/O曲线,就是在保持2f1-f2畸变产物频率不变的情况下,逐级降低初始音的强度,然后以初始音强度对2f1-f2畸变产物的振幅作出的图形。     有人认为DPOAE的I/O曲线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低水平(初始音强度<60 dB SPL)刺激时发生的,亦即主动的非线性成份,是反映耳蜗外毛细胞代谢性的非线性成份,此部分对缺氧、中毒等损伤外毛细胞的因素非常敏感;另一部分是在高水平(>60 dB SPL)刺激时发生的,反映了耳蜗的机械非线性,故I/O曲线的形态可以了解耳蜗的受损原因。 正常听力成人的I/O函数曲线的斜率随初始音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未超过1。      DPOAE的平均检测阈值在30~45 dB SPL之间,低频稍高。 不同个体间I/O函数曲线变异较大,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直升型(Straight),饱和型(Saturated),平台型(Plateau),切迹型(Notched)。以Straight者最多,我们的统计约占66%,其它各占10%左右,当初始音强度达到60~65 dB SPL时,部分受试者达到饱和。但平均I/O函数曲线在初始音强≤70 dB SPL时,并无明显饱和现象。 4、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影响因素     (1)性别、年龄的影响: DPOAE无明显性别差异,其反应强度随年龄的升高而逐渐下降,新生儿和婴幼儿的DPOAE各频率的反应幅值均显著高于成人,老年人则较低。     (2)外、中耳功能状态的影响:外耳道的正压、负压显著降低DPOAE,与TEOAE相似。分泌性中耳炎,耳硬化症、听骨链中断等改变中耳声导纳和共振频率的病理因素亦能降低其幅值。     (3)对侧声刺激的影响:Kemp和Prown在实验中发现,对DPOAE产生最大抑制作用的频率通常表现在两个初始刺激音的频率之间,而非2f1-f2或其他DP的反应频率,此点可说明DPOAE的产生是在f1和f2的相关点上。     机制:对侧声刺激→内侧耳蜗橄榄系统→耳蜗传出系统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外毛细胞活动→DP下降。     又有报道说,抑制声以白噪声效果最明显,50 dB的白噪声可使耳声发射的幅值降低一半。     (4)药物:1988年Wier等发现阿斯匹林可以降低DPOAE的幅值,但这种现象会随着初始音强度的逐渐增高而减弱或消失。     (5)SOAE:DPOAE合并SOAE时,在相应频段上的幅值会提高,但这种影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减弱,这说明DPOAE与其他OAE产生的机制有共同点,也有明显差异。     TEOAE与DPOAE的比较     二者均为耳蜗主动机制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中低频部分相关性好而高频部分相关性较差。     TEOAE的敏感范围主要在1~4 kHz,故可作为中频区听力损失的筛选方法,可以引出即表明1~4 kHz纯音听力损失平均不超过30 dB HL。     DPOAE主要优势在于具有准确的频率特性,比TEOAE更精确地监测听觉位置的毛细胞功能。TEOAE对听力损失更敏感,较小的听力损失后即可缺失,DPOAE可能在听力损失较重耳仍可引起。DPOAE的另一优势是与听力图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五、 耳声发射的临床应用 1、 新生儿听力筛选 婴幼儿的听力损伤对其语言能力的形成及认知能力的提高将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婴儿出生后头6个月内的正常听力在其随后的语言发育中取着关键的作用。美国婴儿听力联合会(Joint Committee on Infant Hearing)在1994年的述职报告中指出,所有失听婴儿应在3个月龄时被确诊,并在6个月龄前接受干预性治疗。因此,新生儿普遍性听力筛选势在必行。由于OAE源于耳蜗的主动释能机制,能反映外毛细胞和/或其周围结构的机械功能状态,其测试又具有快速、无创、灵敏、客观等优点,所以OAE一经发现,即被推荐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听力筛选。欧美一些国家已将TEOAE列为新生儿的常规测试项目,与TEOAE相比,DPOAE测试时间稍长,但具有更高的频率特异性和频谱范围,能了解耳蜗高频区的功能状况(4~8 kHz),同时具有更高的信噪比,易于识别。此外,DPOAE检测在纯音听阈>50 dB HL,甚至60 dB HL时仍可检出,所以DPOAE也被用于新生儿听力筛选。1991年,Lafieniere首先将DPOAE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选。 用于TEOAE对新生儿听力筛选,最有名的当推美国罗德岛听力评估计划。     诱发耳声发射具有快速、简便、无创、灵敏的特点,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很多,应该说是一个成熟的方法。     2、外毛细胞功能障碍     临床上常用的对感音神经性聋的检查手段,除心理物理学方法外,主要是针对电/电神经活动的检查,而耳声发射提供了一个了解耳蜗机械活动状况的手段,因此测试耳声发射有助于对耳蜗功能,特别是外毛细胞功能障碍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分析诊断。     (1)梅尼埃病     耳声发射反应随听力损失增加,检出率下降、反应阈升高。 甘油试验可改善反应阈,或反应由阴转阳。 TEOAE主频谱峰向低频移动(1.0~1.6 kHz→0.8~1.1 kHz)用利尿剂后可使主频谱峰向高频方向移动--膜迷路积水改变了基底膜运动方式。     (2)噪声性聋及药物中毒性聋     正常听力者在噪声暴露后纯音阈提高时,整个TEOAE能量下降,可引出OAE的频率范围较窄。     幅值能更敏感地反映耳蜗损伤     耳毒性药物所致耳蜗损伤EOAE变化早于听力改变,有学者建议使用耳声发射进行监测,以期早期发现耳蜗损伤     3、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     1980年Worthington报道4例纯音听力可测出而引不出ABR,1996年Starr首次命名 为听神经病。     临床特点     病史:听不清谈话声,存在言语交流困难。     纯音及言语测听,纯音听阈呈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以低频听力损失为主,言语识别率不成比例地低于纯音听阈。     ABR 多不能引出,耳蜗微音电位可正常     诱发耳声发射可正常或轻度改变,正常人诱发耳声发射存在对侧抑制,即在对侧耳加一定强度的白噪声,TEOAE振幅下降2~4     dB,但听神经病患者这种对侧抑制现象消失。     声导抗:鼓室压图A型,但引不出镫骨肌反射。     病变部位:尚未确定,由于镫骨肌反射引不出,耳声发射对侧抑制消失,推测听觉脑干通路,包括耳蜗核,上橄榄复合体可能存在病变,也可能病变部位在耳蜗内听神经纤维,不排除同时存在2处以上病变。 4、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AN) 又称前庭雪旺细胞瘤,既是听觉系统疾病中有代表性的蜗后病变,又是耳神经外科中典型的小脑脑桥角占位性病变。 OAE在评价AN病人的耳蜗功能,蜗后聋的鉴别诊断,术中耳蜗功能监测及保听术式选择等方面有较大应用潜能。研究AN常用的OAE类型为TEOAE和DPOAE。听神经瘤患者的EOAE平均检出率为47%。 (1)听神经瘤的病理生理机制,DPOAE检测将患者的听力损害分为耳蜗型非耳蜗型或混合型。 耳蜗型  DP幅值下降与纯音听阈程度相关。     原因:A.内耳动脉供血不足(肿瘤间接引起)           B.肿瘤干扰MOCB使OHC的传出神经调节破坏。 非蜗型:DP幅值正常或高于正常,且与纯音听阈水平无关。 (2)在AN手术听力保存及保护中的应用 A.术前应用  TEOAE存在,肯定有良好的耳蜗功能,可考虑保听术式,DPOAE的耳蜗与非耳蜗分型亦有助于保听术式的选择。 B.术中监测  常用DPOAE 保护内耳的终端动脉。DPOAE能在半秒内提供反馈信息。但术中记录易受干扰。 C.术后应用  术后EOAE能引出,是听力有望恢复的良好迹象。 5、耳鸣     自发性耳声发射(SOAE)     SOAE与耳鸣的关系是最早引起学者们关注的,鉴于两者均在无外界声刺激下出现,研究者们试图证实SOAE是某些耳鸣的客观表现。     要研究SOAE与耳鸣的关系,就必须确定SOAE与耳鸣相关的标准,Plinkert等在研究一名双侧均有SOAE的耳鸣患者时,发现SOAE与耳鸣同步;耳鸣音调与SOAE频率成分相关;播放记录到的SOAE,其频率与耳鸣音调类似;SOAE与耳鸣可被同时抑制,故认为该患者耳鸣与SOAE相关。Penner等认为符合以下标准即可认为SOAE与耳鸣有关;(1)耳鸣匹配频率与SOAE频率成分相关;(2)抑制了SOAE则耳鸣消失;(3)掩蔽了耳鸣则SOAE消失;(4)耳鸣的掩蔽曲线具有频率特异性。     根据标准,Penner观察了96名耳鸣患者,确认其中4名患者的耳鸣是由SOAE引起(4/96=4.2%),估计由SOAE引起耳鸣的95%可信区间为1.11~9.05%,他发现SOAE引发耳鸣的匹配纯音频率(1~2 kHz)比与SOAE无关的耳鸣匹配频率(3~5 kHz)要低,且SOAE引发耳鸣的病人听力基本正常,即平均听阈<20 dB HL。 然而大多数耳鸣匹配频率均为高频(>3~4 kHz),在高频SOAE较少被记录到;在耳鸣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影响了SOAE在检测。Josifovic-Leranic等分析认为,可能由于中耳逆传递在1~2 kHz最有效,从而使耳鸣者不一定在耳鸣频率检测到SOAE,特别是在高频;另外,对SOAE的适应也可能导致有SOAE者不一定感受到耳鸣。所以,SOAE与耳鸣可能相关,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由于阿斯匹林可有效抑制SOAE,故对此类病人可望以此作为治疗手段。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     对TEOAE与耳鸣的研究不多,结果也不一致,Norton等发现在一些病人的耳鸣音调和感音神经性聋的听力下降相关频率范围TEOAE幅值升高,可能是因为在正常与病理范围的交界处耳蜗主动微机械特性有加强。     Chery-Lroze等及Garruka等在听力正常耳鸣患者中发现TEOAE幅值下降或消失,而正常听力无耳鸣者无此变化,认为是TEOAE对耳蜗损害的敏感性高的缘故。 畸变耳声发射(DPOAE) (1)DPOAE听力图(DP-gram)与耳鸣 Shioni等研究了耳鸣患者的DP-gram,发现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耳93.5%(14/15耳)出现 DPOAE振幅在4~7 kHZ内下降,明显与听力正常而无耳鸣有差异,认为此改变提示该频段外毛细胞功能异常,可能与耳鸣有关。 (2)DPOAE输入-输出曲线(I/O曲线)与耳鸣 刘博等研究发现听力正常耳鸣患者的I/O函数曲线形状在可匹配的耳鸣频率区域出现 异常,表现出陡直的曲线和检测阈值升高,预示耳鸣患者的早期潜在性耳蜗病变。 (3)对侧抑制功能与耳鸣     Veuilet等及Chery-Croze等均研究发现,在接近耳鸣频率,对侧声刺激对耳鸣患耳DPOAE幅值的抑制作用减弱,说明内侧橄榄耳蜗系统功能减弱,传出神经系统对外毛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与耳鸣有关。     总之,耳声发射与耳鸣关系尚无定论,研究热点已逐步从SOAE与耳鸣移向DPOAE与耳鸣。充分利用耳声发射这一灵敏客观、无创的检测手段,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耳鸣的发生机制,有利于对耳鸣的临床检测和治疗。     6、了解内侧橄榄耳蜗系统的功能状态 近年来,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然而,与传入神经相比,我们对传出神经的了解仍然甚少,解剖学业已证实,耳蜗传出神经系统有两套亚系统,一为内侧耳蜗橄榄系统(MOCS),另一为外侧橄榄耳蜗系统(LOCS)。以往研究橄榄耳蜗束的方法是在第四脑室中线给予给传出神经的交叉纤维(COCB)施电刺激,发现CAP(N1)幅值下降,EP下降,而CM增加,听神经的传入纤维放电率下降,由于COCB的解剖学特点,它包括大部分交叉的MOCS纤维和小部分交叉的LOCS纤维,故很难将二者的功能区分开来。 人或动物内侧耳蜗橄榄系统直接交叉或分布于对侧毛细胞,并调节和控制外毛细胞的生理活动,电刺激橄榄耳蜗系统或在对侧给声刺激可以抑制OAE水平,MOCS功能失常则抑制效应减弱,通过测试对侧声对OAE的抑制作用,可简便地了解MOC的功能状态,有助于听觉疾病的定位诊断。
/
本文档为【耳声发射(廖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