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 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论《复活》中的复活

2017-09-28 19页 doc 46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 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论《复活》中的复活【word】 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论《复活》中的复活 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论 《复活》中的复活 第2O卷第5期 2007年O9月 唐山学院 JournalofTangshanCollege V01.2ONo.5 Sep.2007 一 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 论《复活》中的复活 耿长彦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通过对《复活》中的”复活”进行分析,探讨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集中反映:高尚——天 真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
【word】 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论《复活》中的复活
【word】 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论《复活》中的复活 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论 《复活》中的复活 第2O卷第5期 2007年O9月 唐山学院 JournalofTangshanCollege V01.2ONo.5 Sep.2007 一 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 论《复活》中的复活 耿长彦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通过对《复活》中的”复活”进行,探讨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集中反映:高尚——天 真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的雏形;蜕变——社会的罪恶,揭示了两个阶 级的地位悬殊,贫富对立和命运相悖的社会本质;复活——虚幻的追求,是托尔斯泰宣扬博爱思想, 道德至善和不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集中体现,也是《复 活》中”复活”的实质. 关键词:复活;托尔斯泰主义;蓝图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l672—349X(2007)05—0060一O4 drawnBlueprintofTolstoyism AWell— OntheRevivalof”SealofEvil” GENGOhang-yan (Tangshan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Tangshan06300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isaimedatprobingintothecentralreflectionofTolstoyis mfromtherevival of”SealofEvil”Nobleness, thechildishideal—iStherudimentofthewell—drawnblueprintof Tolstoyism,spallation—thesocialevil—adequatelyexposestheunevenstat usofthetwoclasses,the gapsbetweenthepoorandtherichandalsothesocialessenceoffightingforthefortune,revival— visionalWOO—isthecentralembodimentofuniversallovethatTolstoyadvocated,themoralper— fectionandnon—violenceagainsttheevilandalsoiStheessenceof”thereviva l”of”SealofEvii”. KeyWords:revivaI;Tolstoyism;blueprint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89—1899年间完成的横 亘于l9世纪末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坛的一座瑰丽雄伟的丰 碑.一个世纪以来,它一直被不同国度的广大读者所瞩目, 所赞赏.它不仅是作家对俄国社会毕生观察和思考的总结, 而且也是作家一生艺术探索的结晶,因此,向来被视为作家 的代作.作家在这部辉煌的巨着中.一方面对俄国专制制 度和贵族阶级进行了赤裸裸的揭露与批判,另一方面也精心 绘制了一幅托尔斯泰主义的蓝图,提出了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的天真幻想.可以断言,在作家一生浩瀚的创作中,再也找 不出任何一部能像《复活》这样明显,强烈而集中地反映出作 家世界观中的深刻矛盾的作品了.本文试就”复活”在《复 活》中的集中反映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把打开 这个内容丰富,色彩斑驳而又思想矛盾的百宝箱的钥匙. 1高尚——天真的理想 托尔斯泰经过反复揣摩,构想和修改,以别开生面的法 庭审判为开头揭开了小说的序幕.之后就迫不及待地以追述 的形式,围绕着卡秋莎?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两个截然不 同的年轻人,描绘了一幅本来是地主庄园.却诗意盎然的理 想生活的艺术画面.而这,正是作家托尔斯泰所精心绘制的 托尔斯泰主义蓝图的雏形. 在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观念.两个本来阶级出身和社 会地位截然相反的年轻人,随着他们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 化,在逐步地接近与靠拢. 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来是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女.两个 收稿日期:2006—11—03 作者简介:耿长彦(1963一),女.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第5期耿长彦: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6l? 身为地主的老处女,由于”动了侧隐之心.表示愿意做孩子的 教母”,于是把她收养起来,教她念书.但因老姐妹俩意见不 一 致.卡秋莎?玛丝洛娃一直处于”半是婢女,半是养女”的 地位.平时,”她做针线活,收拾房问,用白粉擦亮圣像的铜 框.烧肉,磨碎咖啡豆,煮咖啡,洗零碎东西,偶尔陪两个老处 女坐着,给她们朗诵书本”.久而久之,她逐渐沾染了贪图安 逸的习性.过惯了地主家里的舒适生活. 而聂赫留朵夫呢?本来就是两个老处女所钟爱的家下 侄子,是个年轻的公爵.当时,他正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 恰好是这一年,他在学校已读过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斯 宾塞关于土地所有制的理论对他影响很深.他曾联系自己 家里拥有大量土地的实际,痛感”土地私有制的种种残忍和 不公正”.于是他决定不再享受土地方面的财产权.立刻把 他从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送给农民.这次他在姑母的庄园 里消夏,正在起草着一篇关于土地所有制的论文. 很显然,两人虽然出身,地位悬殊,但各自都正向着相反 的方向转化.再加上它们本是纯洁,正直,热情而又善良的 妙龄男女,因此,虽然初次相处,却能如鱼得水,和谐一致,完 全打破了,门第,等级观念.他们之问的纯洁而真挚的爱情, 既不受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的制约,也未被大染缸似的俄国 社会熏染上灰黑的色调.他们都以大无畏的反叛精神.追求 者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同剥削阶级的荒淫无耻,纵情享乐的 人生哲学大相径庭. 卡秋莎出身微贱.地位卑下,但素有单纯,真挚而善良的 美好天性.无论是谁给她提亲,”她一个也不肯嫁”.不料当 她十六岁那年.竟”暗自爱上了他(即聂赫留朵夫——笔者 注),却不敢对他明说,甚至也不敢对自己承认”.应当说,这 是从单纯,稚嫩的少女的心田中萌发出来的最纯洁,最天真 的爱情.纯净得宛如一泓春水. 而聂赫留朵夫呢,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位显赫.但由于 受到良好的教育.却也是一名纯洁而正直的青年,具有一般 贵族青年鲜有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当时,他不仅猛烈地 抨击着土地私有制,而且在爱情观念上也够得上纯洁无瑕. 正如作品所描写的那样.”如果他梦见女人,那个女人就一定 是他的妻子.凡是依他看来不可能成为他妻子的女人,对他 说来就算不得女人.而是普通人”.他”认为只要他爱上了那 个姑娘,那么不管她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也没有任何理由不 跟她结婚”.而且.他还认为.”人只能恋爱一次”,决不能见 异思迁.这对一个贵族阶级公子来讲,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根本不可同那些整天沉醉于”喝酒,打牌,玩女人”的纨绔子 弟相提并论.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从他见到卡秋莎那天起,就 萌发了一种深挚的感情,甚至”看见卡秋莎的白围裙就不能 不激动,听到她的脚步声,说话声就不能不高兴.瞧着她那对 像湿润的醋栗那么黑的眼睛,特别是在她微笑的时候,就不 能不动心,主要的是他们相遇的时候.她脸一红,他就不能不 发窘”.他也感到自己是在恋爱.但又不敢承认它,只是把它 隐匿在无比欢快的内心深处.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从那时间起聂赫留朵夫和卡 秋莎间的关系就起了变化,形成了年青纯洁的男子和同样纯 洁的少女由于互相爱慕而往往发生的那种特殊的关系”.即 纯洁,真挚而高尚的爱情.这恋恋不舍的爱情,使聂赫留朵 夫的眼里就仿佛感到”一切东西在他都被太阳照亮,一切都 变得更有趣,更快活,更有意义,生活也变得更充满欢乐了”. 因此,聂赫留朵夫不论是接到母亲不愉快的来信,还是论文 写得不顺手.抑或是内心深处滋生出一股不可名状的忧郁, 只要想起卡秋莎,”那一切就统统烟消云散了”. 对卡秋莎来讲也是如此.她”只要想到有聂赫留朵夫活 着.就感到热血波涌,青春富有活力”.他们之问纯洁而真挚 的爱情,也正是植根于这种无比欢快的生活乐土之中.也正 因为如此,当聂赫留朵夫惜别之际.卡秋莎”用满含泪水.略 微斜睨的黑眼睛瞧着她,他这才体会到他正在舍弃一种美丽 的,珍贵的,一去不复返的东西.他不由得感到很凄凉”.而 卡秋莎竞”忍住满眼的泪水,跑回前厅里去,在~ffJL它才能够 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这里既有真挚爱情的醇香,也有青 春生活的佳酿.二者骤然问一并抛舍,实在是令人痛惜. 这就是托尔斯泰伯爵从人道主义观点出发,所精心构想 的一幅托尔斯泰主义蓝图的雏形.在这里,完全打破了阶级 的界限,地位的悬殊和森严的等级观念;在这里,不受任何剥 削阶级传统思想的羁绊,可以在一起欢快地生活,真挚地相 爱,享有人问幸福的生活情趣.从某种意义来讲.它既是作 家对封建农奴制及其罪恶的否定.也是作家对所谓理想生活 的探求.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谁不以自身为对象来 研究人,谁就永远不会获得关于人的深邃的知识.”作为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大师的托尔斯泰,这样不停懈地”以自身 为对象来研究人”,研究社会.探索人生的出路和意义,无疑 是积极的,自觉的.尽管有些天真.但仍旧是终生不渝的. 2蜕变——社会的罪恶 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现实生活本身的逻辑,并 不是以作家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作家所精心构想的那幅 托尔斯泰主义蓝图的雏形,也毫不例外. 众所周知,l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俄国社会,本来就是一 个充满了恶德败行的大染缸.尤其是在根深蒂固的彼德堡 的上流社会,谁要是有些头脑,肯于探索”生活中的严肃问 题——上帝,真理,财富,贫穷”,谁就会被视为逆乎潮流,荒 唐可笑,并被不遗余力地予以非议和扼杀.反动的沙皇当局 及其党羽,基于他们寄生阶级的本性,专意鼓励贵族子弟去 挥霍,赌博,打猎,抽烟,喝酒……以至玩弄女人.在他们的 心目中,这才是最时髦的营生.聂赫留朵夫经过了三年的军 旅生涯以后,这种所谓”新的生活方式”完全扑灭了他”内心 ? 62?唐山学院第2O卷 别有所求的呼声”.毒害了他纯洁,正直而又善良的心灵,促 使他急剧地堕落成为”荒淫无度的彻底利己主义者”.聂赫 留朵夫此次从姑母家路过,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诱奸卡秋莎, 也正是在他这种思想裂变,道德沦丧和享乐至上的剥削阶级 的劣根性占支配地位的前提下所于出来的卑鄙勾当.聂赫 留朵夫的思想蜕变,既是那个腐朽透顶的上流社会的熏陶和 驱使.也是聂赫留朵夫本人思想品格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这与作家天真的主观愿望是相悖逆的. 聂赫留朵夫诱奸卡秋莎以后,便更深地陷入了剥削阶级 利己主义的泥沼.沉醉于贵族阶级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之 中.它不仅对母亲和姑母留给他的”广大家业”感到快意和 满足,而且在两性和婚姻关系上也极为轻浮和放荡.他”目 前同一个有夫之妇有私通关系”,还准备向一位公爵小姐求 婚;至于”十年前他诱奸的卡秋莎”,他早已”忘得于干净净”. 而这一切.同那个腐朽糜烂的贵族上流社会相比,充其量,只 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这就充分揭示了聂赫留朵夫 由品格蜕变走向腐化堕落的必然性 而卡秋莎的蜕变,却纯然是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在他 遭到聂赫留朵夫的诱奸并怀孕之后,很快就被两个老处女辞 退了.她先是”到一个警察分局局长家里去做使女”.在那里 她实在禁不住这个五十多岁”老鬼”的凋戏和纠缠而进行自 卫性的反抗,结果又被辞退了.当时卡秋莎正面临分娩.她 只好搬到乡下一个寡妇家里去住.不久生下一个男孩,她自 已得了产褥热,小孩不久也一命呜呼.此后,”她在一个林务 官家里找到了工作”,不幸又遭到了林务官的强行奸污,在她 难以忍受的情况下.又被林务官的老婆赶出了大门.在生活 的煎迫下,她又被佣工介绍所介绍到”只有一个太太和两个 上中学的儿子的人家”.剐上工一个星期,又遭到那个年纪 较大而且生了唇髭的中学六年级学生的调戏,时间不长.又 被女主人给辞掉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又被一位太太 引荐同一个作家姘居,不久她却爱上了公寓里的”一个快活 的店员”.可是时间不长,这个店员便不辞而别了,这”分明是 把她遗弃了”.生活的拮据,婴儿的夭折,精神的凌辱,贪狠 的遗弃.再加上她本来就贪恋安逸的习性,客观上促使她必 须做出果断的抉择:”要么安于女仆的屈辱的地位,必须受到 男人的纠缠,发生秘密的和临时的通奸,要么索性取得这种 有保障的,安全的,合法的地位.专干公开的,为法律所允许 的,报酬丰富的,经常的通奸.”在魔爪般社会的逼迫和命运 的安排下,她选择了后者.当天晚上,领家就”把她送进了着 名的基达叶娃妓院”.从此.她在那里度过了七八年屈辱的 妓女生涯.因此,贫民妇女卡秋莎的沦落同贵族公子聂赫留 朵夫的堕落一样,其原因部不是由于天性的缺陷.而主要是 由社会所造成的严重罪过.所不同的是,一个是由于上流社 会的诱惑和浸染,一个是由于腐朽社会的迫害和威逼.其结 果,一个堕落成为荒淫无度的贵族阶级的老爷,一个沦落成 为社会最底层任人蹂躏的卑贱妓女.两人都分别按照各自 的必然逻辑.走上了不同的社会道路. 卡秋莎在”比地狱还糟”的妓院中,遭受到令人难以想象 的人生凌辱.腐臭阴霾的罪恶社会,摧折了她的青春,吞噬 着她的生命,使她深深地陷入苦难的大海.起初,纯洁的灵 魂还没有被罪恶的环境所扼杀,痛苦和耻辱只是在醉酒中暂 时遗忘.久而久之,随着灵魂的污染,她逐渐沾染上了许多 卖弄风情的恶习,同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即使如此,卡秋莎同那个污浊的社会环境相比,同那些偷偷 摸摸地勾引男子的贵族妇女玛丽叶特之流相比,同那些大大 小小的凌辱她的阔老遗少相比,她只不过是一个被欺凌,被 损害与被凌辱的弱小者,是罪恶社会的牺牲品.她沦落的本 身,就是向那个腐败堕落的罪恶社会所提出的血泪控诉. 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各自按照自身的生活逻辑,向着与 之相反的生活领域蜕变的历程,充分揭示了两个阶级的地位 悬殊,贫富对立和命运相悖的社会本质.正如列宁所说,托 尔斯泰”在自己的晚期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教会制 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做了激烈的批判,而这些制度所赖 以建立的基础就是群众的被奴役和贫困,就是农民和一般小 业主的破产.就是从上到下充满着整个现代生活的暴力和伪 善”(《列宁全集》第16卷第330页).这一切的一切,也恰好 表明托尔斯泰忠于社会生活,突破了世界观的局限,在对现 实生活必然逻辑的解释中,实现了现实主义的胜利. 3复活——虚幻的追求 在《复活》中,作家托尔斯泰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 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证明了卡秋莎和聂赫留朵夫由高尚走 向堕落(对卡秋莎来讲,主要是沦落——笔者注),是由俄国 社会的现实生活所决定的;而作家表现卡秋莎和聂赫留朵夫 的”复活”,却纯然是作家强烈的主观愿望.甚至是虚幻的追 求.前者是社会现实的再现,令人确信无疑;后者纯属道德 说教.令人茫然不知所措.尽管作家凋动了全部的艺术手 段.又经过了几次修改,但仍旧给人以将信将疑之感. 诚然,从理性上来讲,我们并不难理解.在19世纪末叶 的俄国.正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异常高涨的时期.托尔 斯泰老翁早已预感到他所隶属的那个贵族阶级的溃败与末 日的来临.预感到势不可挡的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即将兴 起.为了挽救那个他所赖以生存的贵族阶级的末运,它一方 面迫不及待地对沙皇专职制度及其败行劣迹进行深刻的揭 露与批判,另,方面他也不遗余力地宣扬宗教上的博爱,道 德上的自我完善和思想上的不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 义”.并以此作为改良社会的药方.达到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和抵制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目的.因此.托尔斯泰在《复 活》中的道德说教,已经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 首先,作家托尔斯泰选取了两个出身,地位,教养与生活 阅历完全相反的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这是别具艺术匠心 第5期耿长步: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63? 的.前者是被奴役被凌辱的被统治阶级的一员.是农奴阶级 的代表;后者是统治阶级的一员,是贵族阶级的代表.他们 都处在妙龄年代,曾友好相处,真挚相爱.但聂赫留朵夫蜕 变以后,诱奸并遗弃了卡秋莎,从而使卡秋莎沦为娼妓.为 此,卡秋莎对聂赫留朵夫怀有难以平复的怨恨.但聂赫留朵 夫的忏悔,赎罪又逐渐感化了卡秋莎.从而,遵循托尔斯泰 的旨意,通过各自的道路,都走向了道德完善,精神”复活”的 道路作家通过揭示男女主人公的高尚一一堕落——复活 的鲜明轨迹,提出了改良主义的具体:如果整个俄罗斯 的统治阶级.都以聂赫留朵夫为榜样,被奴役的农奴阶级都 以卡秋莎为样板,共同走匕这条道德自我完善的道路,贫富 悬殊就可以削减,阶级对立就可以避免,俄罗斯大地就可以 长治久安.这样.对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势力的侵袭,就可 以阻遏,对即将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就可以拒之门外. 作家所精心塑造的卡秋莎和聂赫留朵夫两个典型人物,町谓 改良俄国社会的”托尔斯泰主义”这荆灵丹妙药中的两颗最 灵验的督丸.对此,我们不能不承认.作家托尔斯泰的惨淡 经营,已经达到了苦心孤诣的地步. 其次,在卡秋莎和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中,作家率先令 贵族阶级的代表聂赫留朵夫”复活”,也是深有寓意的.众所 周知,在豺狼当道,虎豹横行的帝俄时代.地主贵族阶级是一 切社会罪恶的制造者,繁衍者农奴女儿卡秋莎之所以沦为 娼妓,继之蒙冤下狱.最后又被错判服四年苦役.这正是那个 专制社会逼迫的结果,是r一个个地主贵族及其爪牙们戕害的 结果.追本溯源.也是贵族公子聂赫留朵夫诱奸的结果.也 正因为如此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以陪审员的身份公开审判 卡秋莎.才深感愧疚和不安.唯恐被卡秋莎认出来当众出丑. 作家托尔斯泰让罪恶的制造者聂赫留朵夫率先”复活”.然后 再通过他忏悔赎罪,平反冤案的实际行动,感召因他的罪恶 而蒙冤受害的卡秋莎”复活”,这就如实地表达了作家的鲜明 态度.托尔斯泰能够做到这一点已很不简单了.说明他已 经突破了地主贵旗阶级的局限,明确地站到宗法制农民的立 场上来了.他以识到地主贵族阶级是社会罪恶的罪魁,他们 不改恶从善,社会将无法改良.作为地主贵族阶级中一员的 托尔斯泰伯爵.我们不能对他再有所苛求了. 再者,作家托尔斯泰虽然意在进行托尔斯泰主义的道德 说教.但与此同时,他也鲜明地揭示了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 各自不同的”复活”途径.通过不同的”复活”途径,表达了不 同的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必然导致不同的人生流向和 归宿. 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它的”复活”是由于自 己做了坏事,从而给卡秋莎带来无穷的灾难.当他在法庭 上同卡秋莎相逢之后.产生了一种负罪感,于是就逐步地走 上了道德自新的道路.聂赫留朵夫在”复活”的过程中,虽然 经历了长时间的思想矛盾,斗争和反复.但他通过多次探监. 替卡秋莎及广大无辜囚犯奔走上诉和处理田产的具体过程. 进一步认识到所谓上流社会的阴衙,腐朽与贪暴.而广大人 民群众所代表的所谓”下流”社会,却是落后,贫穷与凄惨的. 特别是,当他目睹了劳动人民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的悲惨景 象,便逐步坚定了”复活”的决心.不仅要陪同卡秋莎去西伯 利亚服苦役,而且决定同她结婚,但当遭到卡秋莎的拒绝之 后,他只好求助于宗教,在《马太福音》中得到了精神慰藉和 解脱. 而卡秋莎的精神”复活”,却是从聂赫留朵夫的忏悔赎罪 并多次探监的感召下开始的.虽然当初她也感到十分厌恶, 避而远之,甚至有时还义正词严地痛斥他:”您是老爷是公 爵.你用不着跟我打交道,免得惹一身脏.你去找你那些公 爵小姐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红钞票.”但她逐渐发 现,聂赫留朵夫不仅对自己的悲惨遭遇寄于深切的同情和关 注,而且也为广大无辜的冤狱犯奔走上诉,于是她逐步地被 他的善良愿望所感动.并唤起了她过去同聂赫留朵夫间的爱 情复苏.诚然,卡秋莎精神”复活”的根本缘由.乃是她所身 处的政治犯的环境.使她逐渐认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在无 辜而善良的囚犯们的关怀与帮助下.她那尚未泯灭的美好心 灵逐渐苏醒也正因为如此,她才在人生的归宿上作了严肃 的权衡和选择.她为了聂赫留朵夫的前途着想,为了不致成 为他的拖累+断然拒绝了他同自己结婚的要求.而宁愿同政 治犯西蒙松颠沛流离.从精神上得到结合.也不愿再回到聂 赫留朵夫的怀抱,享受荣华富贵.从而实现了卡秋莎的精神 “复活”.不论是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还是卡秋莎的精 神”复活”.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幻之又幻.郝是作家进行道德 说教的活标本. 最后.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的精神”复活”.虽然都是”托 尔斯泰主义”的具体体现,但二者在复活的规定性上,却有着 明显的差别.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从始至终都是为了摆 脱内心深处的负疚感,从而寻求在心灵中的道德慰藉.从本 质来看,仍然属于剥削阶级利己主义的思想范畴,他同无产 阶级的道德情操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聂赫留朵夫在赎罪过 程中,虽然处理了部分田产.也跟随卡秋莎去西伯利亚服苦 役.甚至荐三表白要同她结婚,但这一切的一切,既不是出于 阶级的闻情,也不是基于深挚的友谊,更非出于纯真的爱情, 充其量.也仅仅是出于良心的责备,出于改过自新的忏悔,从 而求得灵魂上的解脱.寻求自身的出路而已.无论如何,也复 活不到年轻时的基点上.他的积极意义,仅仅在于明显的否 定性质.即从对自我的否定,到对他所隶属的那个特权阶级 及其整个罪恶制度的否定.通过这些否定.揭露了社会的罪 恶.探索了社会的出路.表达丁作家天真的幻想. 而卡秋莎的精神复活却不能和聂赫翻朵夫的精神复活 FI而语.贫贱的出身和惨痛的人生阅历深深地教育了她, 启迪了她:重新苏醒_『的爱情,无论如何也回(下转第66页) ?66?唐山学院第2O卷 第二.后现代叙事可对开端,结尾和所叙活动进行多重 复制.时间的形态即在复制的进程中发生了畸变,由线性变 为循环时间,浸染着梦幻的色彩,也在被重写的都市人物命 运中透露出社会忧思.毫无疑问,这种叙事倾向是应对现代 社会急速发展中凸现的文化危机的一种策略,多重复制的叙 事脉络消解了传统叙事文本的经典性和”唯一性”.《安阳婴 儿》(王超,2002),《黑暗之光》(张作骥,2002),《美丽时光》 (张作骥,2002)等影片的结尾所呈现的幻想式重叙,《一个字 头的诞生》(韦家辉,1997)后半部分对前半部分的重叙,是此 类特征的范例. 第三,后现代叙事可对作者进行戏拟式变换.作者论是 电影经典叙事结构背后占据主导地位的阐释倾向,它意味着 叙事结构的背后总是有一个权威的声音在主导着文本的价 值.当作者的地位在电影叙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思和 质疑,甚至在反讽中被彻底颠覆和消解,当代电影所承载的 价值体系也就悄然解体了.《暗恋桃花源》(赖声JIl,1992), 《绝地反击》(符昌峰,1997),《喜剧之王》(李力持,1998),《大 腕》(冯小刚,2001),《买凶拍人》(彭浩翔,2001)等影片透露 出的此类倾向表明,传统的电影作者意识在叙事中成为客 体.被组织进影片叙事的发展主题. 第四,后现代叙事中也经常出现对读者的戏拟式变换, 借此质疑和反思电影的观影机制.观影机制中接受者的位 置.对电影社会价值生成和散播的意义不容忽视,它既与个体 隐秘的感受密切相关,又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具体运作的 对象.《蔓延》(何建军,2003)中流溢于都市的电影作品,《蝴 蝶的微笑》(何建军,2000)和《埋伏》(黄建新,1996)中的偷窥行 为,某种程度上即代表了对观影形态与机制的戏拟式变换. 第五,后现代叙事可将事实与虚构,现实与神话,真理与 谎言,原创与模仿等量齐观,从而强调存在的不可决定性. 历史性与真实性,即在此种倾向中消解殆尽.如《鬼马狂想 曲》(韦家辉,2004)并置了原创与模仿,《悬恋》(何建军, 1993)中则缠绕了都市的现实与神话想象 第六.后现代叙事以自我指涉性和”元虚构”来展示叙事 的”循环性”.于是叙事的过程本身即不断包含着异质性和 自反性的因素.伴随叙事过程的始终.在此,第一和第三种 特征包含的自反性被结合到一起并推向极致. 第七,后现代叙事以”不可靠叙述者”的形式悖论式地建 构文本.叙事过程此种特征中呈现出精神分裂式的征候,异 质性的叙事声音代表着影片意识形态意涵的差异.《阳光灿 烂的日子》(姜文,1995)和《苏州河》中均凸现了此类特征. 除此之外,当代电影中频繁出现的”集锦式”影片结构, 极端的纪实风格或当代人类学叙事之类的现象,其中都渗透 着后现代叙事的精神.这些叙事倾向甚至蔓延到了电影的 制作与放映方面.如电影《蓝月》(t.-I一正.1997)的电影胶片 分成五个部分,可在上映时随意打乱顺序,分别呈现截然不 同的情节和.导演号称这一影片共有120种不同的放 映方法,可谓达到了电影叙事探索的极致. 由叙事要素的角度体察当代中国电影的叙事特征,研究 者可以发现如下的新变:在叙事时间方面,线性时间不再是 唯一的叙事时间模式,更多的影像被回忆,幻觉和梦幻所组 织,整合进电影的叙事之中;在叙事人方面,写实主义和技术 主义的传统在(后)现代叙事中结合在一起,以叙事人营造出 多声部的叙事;在叙述视角方面,全知视角的主导地位早已 一 去不返,各种新的叙事手段着力营造出一个又一个叙事迷 宫;在叙述话语方面,宏大叙事逐步被个体叙事所渗透和取 代,都市新兴社会阶层在电影话语场中得到了一席之地.电 影中都市空间的驳杂性,即在叙事方式的变动中得到了进一 步的呈现. 参考文献: [1] [23 [3] [4] [法]托多罗夫.叙述的结构分析[G]//.王逢振.最新西 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130. [美]托马斯?沙兹.新好莱坞/1日好莱坞:仪式,艺术与 工业[M].周传基,周欢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2:239—240. [美]伊哈布?哈桑.后现代主义转折Eo3//.王潮.后现 代主义的突破一一外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兰州:敦煌文 艺出版社,1996:27—28. 陈晓明.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缠绕及其出路EJ3.辽宁大 学(哲社版),2004(1). (责任编校:白丽娟) (上接第63页)归不了原位.因为妙龄时代的褶爱,只是建筑 在一片荒芜的沙滩上.是根本不能实现的.这个最本质最清 醒的认识,并非作家的用心所在,因而未予明确点示.而作 家着意表达的,是卡秋莎唯恐影响聂赫留朵夫的前途.恐怕 给他造成拖累.因而宁愿同政治犯西蒙松从精神上结合.在 托尔斯泰的心目中,这才是穷民妇女卡秋莎复活的极致+并 有意使她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精神,同聂赫留朵走只是 为了从精神上求得慰藉的偏狭心理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在对比中二着阅的高低优劣足极其鲜明的.作家托尔斯泰 这种褒贬扬抑的思想倾向.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当然.从事物的本质来看.二者并没有根本性的原则区 别.不论是聂赫留朵夫皈依宗教,还是卡秋莎和西蒙松的精 神结合.都不过是通过不同的人生归宿,毫不隐讳地宣扬博爱 思想,道德至善和不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道德说 教,虚幻的追求而已.而这,也恰恰是《复活》中”复活”的实质. (责任编校:白丽娟)
/
本文档为【【word】 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论《复活》中的复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