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石原莞尔的中国认识与亚洲观

2017-09-02 22页 doc 45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石原莞尔的中国认识与亚洲观石原莞尔的中国认识与亚洲观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石原莞爾的中國認識與亞洲觀 壹、研究動機 日中兩國素有悠久的歷史淵源,但隨著明治維新的成功,日本逐漸在遠東地區的外交舞臺上站穩腳步。於是,幕府時代以來的緊張感隨之解除,日本一躍而成東方的冠軍,出現在世界舞臺上,鄰近的中國遂成為日本政府擴大疆域,前進南洋、亞洲、乃至統治世界的重要征服對象。漫長的戰爭史為日中關係寫下沈重的一頁,成為當代日中關係的敏感神經。而在近代日本向中國發動的戰爭中,1931年爆發的滿洲事變實具有關鍵地位。 1931年9月18日,派駐在中...
石原莞尔的中国认识与亚洲观
石原莞尔的中国认识与亚洲观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石原莞爾的中國認識與亞洲觀 壹、研究動機 日中兩國素有悠久的歷史淵源,但隨著明治維新的成功,日本逐漸在遠東地區的外交舞臺上站穩腳步。於是,幕府時代以來的緊張感隨之解除,日本一躍而成東方的冠軍,出現在世界舞臺上,鄰近的中國遂成為日本政府擴大疆域,前進南洋、亞洲、乃至統治世界的重要征服對象。漫長的戰爭史為日中關係寫下沈重的一頁,成為當代日中關係的敏感神經。而在近代日本向中國發動的戰爭中,1931年爆發的滿洲事變實具有關鍵地位。 1931年9月18日,派駐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毀當時隸屬日本管理、南滿鐵路的某一段路軌後:李雲漢,1998:291:,誣陷是中國人所為,作為進軍中國東北的藉口,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九一八事變,日本則以滿洲事變稱之。 滿洲事變雖然由日本關東軍自行策劃發動,事前未得到日本政府同意,但滿洲事變的爆發絕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與日本近代國家發展以及思想變遷息息相關,反映出日本自幕末受到黑船事件衝擊後,不僅產生民族危機感,也同時增強了向外擴張的意識。此外,滿洲事變導致的影響深遠,先在滿洲事變的延長線上,因華北分離工作而發生日中戰爭,又在中日戰爭的延長線上,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聯動而爆發了亞洲太平洋戰爭:江口圭一著,陳鵬仁譯,1996:3:。因此,1965年,日本的思想家鶴見俊輔主張打破個別事變的侷限,方能瞭解戰爭的全貌: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2008:78:,提出以滿洲事變作為開端,將1931 1年到1945年進行的戰爭總稱為「十五年戰爭」的說法。可見滿洲事變是日本決定未來戰略的重要轉折點。而負責建構戰略理論、策劃滿洲事變的發動者,正是被稱為當時日本軍界的鬼才:許育銘,2003:131:,也是日本右翼思想的重要代表?石原莞爾。 1十五年戰爭的稱呼在日本的學術界和一般社會雖然相當普遍,並獲得了「公民權」,但學術界的部分人士對此名稱仍然持不同的意見。詳細的討論請參見《中日十五年戰爭》,江口圭一,頁4-5。 1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石原莞爾生於明治末期,活躍於20世紀初的日本陸軍軍部。其突出之處在於兼具軍事將領和思想家的身分,既超越只聽命行動的軍人,依據對軍事理論和戰爭史的觀察,創建出一套完整的戰略理論,洞察日本與美國必將一決勝負的走向;另一方面,又有別於未必能有行動機會的思想家,而能藉由掌握軍事權力的當下,發動滿洲事變以及推動建立滿洲國,不僅實現自身的戰略構想,也對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產生實際的影響。 尤其當時的日本面臨著與西方列強在國際上競爭的難題,衝突一觸即發,身為軍事將領的石原莞爾所創建的戰略思想更加引人矚目。縱使當日中戰爭爆發後,石原莞爾由於和東條英機的對立,被排除於權力核心之外,其戰略思想仍是研究日本昭和時代思潮的重要參考。 時至今日,石原莞爾仍是歷久不衰的研究主題,唯對石原莞爾的評價呈現兩極化的爭議。有部分的日本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敗北是敗在美國壓倒性的經濟力量,但是日本在精神、思想上並未失敗,而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就是石原莞爾:許育銘,2003:159:,甚至有學者進一步的將石原莞爾冠以「永久的和 2平使者」之封號。但也有人怪罪石原莞爾的戰爭行為,如著名的日本學者家永 3三郎就對石原莞爾背後所顯示出的日本軍國主義進行批判,也有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學者指出石原構想的錯誤,批判石原莞爾枉顧中國的獨立自主性而發動侵華 4行動,是高舉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者。 石原莞爾的思想與行動是日本近代化過程的歷史積累,各界對其褒貶兩極的評價也顯示出日中兩國在面對戰爭記憶和責任時,彼此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因此,本文欲以石原莞爾作為研究對象,希望透過瞭解石原莞爾的中國認識,以及其戰略理論與當時時代思潮產生的互動,反映近代日本的對華認識,並對日本如何處理日中關係以及亞洲課題提供一個思考面向。 2 如入江辰雄:1984:即主張石原莞爾為建構世界和平而努力。 3 家永三郎對石原莞爾的評論可參閱俞慰剛:1995:22:。 4 中國大陸的研究尤其著重於批判石原莞爾的侵華行動,如王珊:1997:112:、史桂芳:2002:47-48:等文獻皆可見到類似的評論。 2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貳、研究背景 十九世紀中期,鴉片戰爭的炮火打破古老東方的寂靜與悠閒,曾四方來朝的中國敗於英國的船堅炮利之下,象徵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逐漸走向崩潰。而日本這個位於亞洲東部的寧靜島國,也在美國的威逼下,被迫開啟閉鎖200餘年的國門。中國的衰落以及西方列強的入侵,引起日本各界的震驚,脣亡齒寒的危機感與「黑船衝擊」導致日本開始關心中國及亞洲問題:王屏,2004:3-4:,成 5為亞細亞主義誕生的背景。 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其理論與表現是多層次的,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亞細亞主義的理解和表述以及相關的行為推測都有所不同:王屏,2004:10:。明治維新後,日本領導階層便是既把亞洲看成自我,又把亞洲看成他者,隨著對亞洲身分認同與否的游移,對於亞洲在提攜、拋棄、改造間進行著虛假的選擇。由於中國對日本的影響深入各個層面,並為日本文化不可缺少的存在前提,也是不可迴避的條件:子安宣邦,2004:78:,如果中國沒有以某種形式參與,就不足以構成亞洲這個概念,所以無論是提攜、改造、拋棄或是侵略,中國都是日本領導階層與知識界需要處理的首要目標。戰後即有學者指出,日本知識界對中國的認識隱含著「將他者視爲自身一部份」的概念,即「看即被看」;因此,認識他者,同時也在意識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故「他者」便成了「鏡像中的自我」,認識中國成為日本自我定位的參照:山室信一,2004:14-16:。因此,亞細亞主義的發展除了和日本國運的走勢息息相關,還伴隨著日本對中國認識的轉變。 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自由民權派所倡導的亞細亞連帶論是當時的主流思想,主要是強調亞洲各國團結一致共同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如興亞論的代表人物曾根俊虎,即主張亞洲各國聯合,尤其是日中兩國要互相提攜。隨著日本國力逐漸壯大,日中關係因為台灣、朝鮮問題日益緊張,中法戰爭後,曾根 5「亞細亞主義」也有人翻譯成「亞洲主義」。包括日本、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皆有學者對此進行研究。在此僅勾勒近代亞細亞主義大致的流變,詳細的論述可參閱葛兆光、汪暉、陳光興等學者發表的相關專文。 3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俊虎更強調自己作為興亞家的思想,認為日本追求自身國家利益固然無可厚非,但應建立在與亞洲國家關係平等的基礎上:王屏,2004:64:,故他積極促成振亞社的成立與創建興亞會。但是,在亞細亞連帶論的基礎上,知識界除了發展出振興亞洲共同聯合對抗西方的論述外,另一方面也萌發了日本引領亞洲的日本盟主論。如杉田鶉山在《興亞策》中具體提出實現亞洲聯合主義理想的,即在亞洲實現自由政體,實行教育、兵制改革,促進產業發展等,並據此主張亞洲弱國當在經濟、政治與文化諸方面追求進步,於世界之東方文明出現文明亞洲,如此真正的亞洲聯合為期不遠。既然日本在近代化過程中走在前面,杉田便主張日本當與亞洲攜手前進,言論當中流露日本優越思想,倡言日本在亞洲有輸出先進文明的責任:盛邦和,2000:128-129:。 19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進入一個新時期,自由民權運動由強轉弱,接近尾聲。政府方面忙於制定憲法與修改條約。與此形式相對,國內歐化主義思潮氾濫。西洋方式被大量引進。值此時代變局,有一部分有識之士心懷憂慮,批判世風,希望振興亞洲文化,恢復民族自覺與日本文化的獨自性。明治21:1888:,《日本人》雜誌創刊,以後由《日本人》雜誌同仁組織政教社,提倡國粹主義,表明反對歐化主義以及保存國粹,與發揚日本民族固有文化特徵的精神追求,演繹出文化亞細亞主義,代表人物有三宅雪嶺、志賀重昂、井上圓了:盛邦和,2000:129:。 隨著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接二連三的勝利,日本各界獲得高度的自信,國家意識明顯增強,日本主義應運而生,與國粹主義相互重疊成為右翼團體的指導思想,以致玄洋社、黑龍會等日本右翼組織大量的出現。由於日本主義的特徵為從日本史中導出國體思想以及日本特殊論,且帶有濃厚的對亞洲擴張與獨占思想,使得二十世紀初期的亞細亞主義納入越來越重的國家意識,開始朝擴張式的大亞細亞主義轉化:王屏,2004:144-148:。 大正時期的日本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思潮相互激盪的影響,出現了民主運動高漲的局面,社會運動也開始活躍,然而強調國權、國體的國家主義力量卻並未 4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消逝。有部分日本國內的右翼更受到民主潮流和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開始進行重組,將眼光從對外轉向對內,關注國內問題,即時的將批評貧困化的口號接了過來,認為產生社會問題的根源在於統治階層的腐敗,便也開始積極的組織反民主、反社會主義和反工人運動的活動,並且從這一角度提出了國家改造或國家革新的維新主張。其間主要的組織有老壯會與獨存社,代表人物分別是北一輝和大川周明。北一輝提出國家社會主義,通過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的理想。對內主張透過革命實現國家改造,因而將希望寄託於青年將官身上,鼓吹以軍事政變進行國家革新;對外則高舉亞洲解放的旗幟,主張保全中國,弘揚亞洲文明,並由日本擔任大亞細亞聯邦的盟主,向歐美各國進行東西方文明融合的示範。大川周明則從東西方文化整合角度,提出大東亞新秩序建設,主張由日本帶領亞細亞民族的 6解放運動,而復興中國則是日本首要的任務。 大正時期百家爭鳴的現象逐漸演變成政治意識形態的鬥爭。亞洲問題不再負載明治時代的民族危機感,而被置換為使日本充當東亞霸主合理化的輿論工具:孫歌,2001:41:。大亞細亞主義強調的擴張國權與增強國力,正好符合日本政府和軍隊對實現大陸政策的期待,因而逐漸轉化為日本政府對亞洲鄰國進行侵略行動的理論基礎,與近代日本法西斯主義的發展相互交纏、重疊在一起。當日本政府高喊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實則卻進行侵略時,情勢已然演變成「無思想 7化的極限狀態」??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已經喧賓奪主地附著在亞細亞主義這個載體上,與最初的亞細亞主義已然大相逕庭。 透過大致梳理近代日本亞細亞主義的流變,可以發現正如竹內好的:亞細亞主義不是一種有著實質性內容、可以客觀限定的思想,而僅僅是一種傾向而已。因此,它與那些可以與現實發生機能性關係的思想不同,可以包容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侵略擴張甚至左翼的國際主義,但是又不與其中任何一種完全重合。同時,亞細亞主義不是如同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那樣的公認的思想, 6 參見步平、王希亮,2005:94-109。 7 這是竹內好的評論,轉引自孫歌,2001:46。 5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所以它不能完全自足自立,一定要依靠其他思想型態才能夠顯現:孫歌,2001:30:。因而在日本近代史的舞臺上出現的亞細亞主義千變萬化,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論述。但縱使論述和行動的方式不一,亞細亞主義者思考的卻是相同的問題,即是日本經由對東西方文明的認識與比較,重新在近代化的國際關係格局中自我定位。 於明治時代出生,大正、昭和時代成長的石原莞爾,為了回應近代日本在歐亞之間尋找自我定位的課題,即在亞細亞主義的版圖當中建立戰略思想。幼年學校時期的石原莞爾,受到同窗好友南部襄卲的父親??南部次郎??的影響,開展出對中國的初步瞭解。南部次郎曾經擔任日本駐中國煙台的首任領事,認為中國的清朝雖然邁向滅亡,但是日本不可輕蔑對於世界文明多有貢獻的中國歷史,因此主張「日華提攜」,認為若是結合覺醒的中國、提攜朝鮮,將能共同對抗侵略西歐勢力:阿部博行,2005:38:。在南部次郎的薰陶之下,1912年石原在漢城得知中國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曾感動的帶領部下大喊「支那革命萬歲」:小林英夫,2006:18:。可見石原莞爾對於中國的革命寄予厚望,希望將來能夠和覺醒的中國合作,實現共創亞洲新局面的夢想。 但是在另一方面,深受軍校教育影響的石原莞爾,也承襲了日本的國體思想,以擴張國權為己任,進而培育出獨占亞洲的思想,故又帶有大亞細亞主義的色彩。隨著中國政局持續混亂,先有袁世凱奪取政權,後有各地軍閥割據,石原莞爾對中國人政治能力失去信心,認為中國無法建設起近代化的國家,日華提攜的主張轉化為日本必須承擔領導責任,不僅是為了日本的生存,也是為了中國人與整個亞洲的幸福:山室信一,2006:55-56:。於是,基於關心日本未來的命運,石原莞爾經由否定中國證明日本的優越性,將日本推上亞洲領導者的位置,以對抗西方、稱霸世界作為目標,由最終戰爭論和東亞聯盟論這兩大思想為支柱,建構出一幅自認為能替日本、東亞甚至全人類帶來幸福的藍圖。 參、問題意識 6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透過在亞細亞主義脈絡下梳理石原莞爾的思想,可以發現從日華提攜到主張由日本擔任亞洲盟主,石原莞爾的思想一直隱含著亞細亞連帶的情感,形成東西方對抗的思考框架,但同時又將中國鎖於落後的相對位置,透過對某種他者進行差異化的觀念操弄,確立日本的主體性,也強化日本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正當性,故不可避免的造成日本與中國關係的緊張與衝突。但無論是提攜或是否定,在石原莞爾替日本量身訂作、步步邁向世界領袖的計畫裡,中國,亞洲皆是石原必須處理的對象,而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勾勒出中國和亞洲在此戰略圖像中的位置。 石原莞爾的核心論述來自他對戰爭史的觀察,再結合日蓮教預言後,所創建的所謂最終戰爭論。石原認為,戰爭的進化和人類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隨著戰術的進步,將會發生決戰性的戰爭,那是真正的世界大戰,也是人類最後的戰爭。而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已經從英國移向美國,所以最終只會剩下美洲和東亞一爭勝負:蘇振申,1979:45-46:。這也就代表最終戰爭將由此兩大國家集團的領導者??美國和日本??展開決戰。而這場戰爭將決定是由日本的天皇作為世界的天皇來統治,還是由美國的總統作為世界的總統來統治,也就是決定由日本代表的東洋王道文化,還是美國代表的西洋霸道文化,何者來統治世界的關鍵戰爭:步平、王希亮,2005:183:。 經由最終戰爭論的開展,石原莞爾揭示了日本對抗西方、稱霸世界的目標,至於日本如何處理與亞洲的關係,取得東方的代表權和西方一決勝負,石原莞爾則在東亞聯盟論中提出看法。石原認為,日本不應透過武力取得盟主地位,而是要本於民族協和的精神,真心與東亞各國相處,並以此樹立日本的盟主形象:孫立祥,2005:61。:,方可靠著日本的德與力,贏得各國自然的推舉,並組織以日滿支為核心的東亞聯盟。如此一來,日本就能綜合運用東亞民族的力量和資源,全力應付未來的最終戰爭,代表東方求取勝利。一言以蔽之,石原莞爾的戰略構想就是運用東亞聯盟為手段,以達到最終戰爭勝利的目標,而身為軍人的石原莞爾在尋找將上述戰略化為具體行動的場域時,則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東北地 7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區??滿洲。 早在就讀,台陸軍幼年學校時,石原莞爾就透過學校的教育建立起皇權軍事國體論及對滿洲認識的基礎:許育銘,2003:136:。1931年5月,時任日本關東軍的作戰主任參謀的石原莞爾發表〈滿蒙問題私見〉,強調滿州和蒙古對日本具有重要的政治以及經濟價值。主張為了進行世界戰爭,日本必須投入全部的力量,但是日本受限於國土面積小、資源缺乏,因此如果要和美國對抗,就不得不 8開發滿蒙。此種「滿蒙生命線」的論述即為石原莞爾鼓吹關東軍佔據中國東北的理據,以此發動了滿洲事變,並進一步推動建立滿州國。 但滿洲對石原莞爾而言,並不僅僅只具有物質上的意義,同時還被賦予重大的精神意涵。滿洲國的建國理念為順天安民、民本主義、民族協和,建國宗旨在於王道主義的實行??創造一個讓滿蒙三千萬民眾可以安居樂業的理想國,進一步打破東西洋的隔閡,讓東洋政治道德的精髓推廣到西洋,為人類歷史提供典範:陳瑋芬,2003:255-256:。即石原莞爾認為,滿洲國的建立除了替世界最終戰爭打好牢固的經濟基礎,應付未來戰爭中的資源消耗,更是為了替日本與亞洲重建理想的道德,強化日本作為大和民族的天職,實現東亞聯盟運動所標榜的各民族平等提攜、王道樂土之精神。由此可見,在石原莞爾的語境中,王道是充滿理想主義和革命情緒的詞彙,藉由在滿洲的舞台上建設王道樂土,得以證明日本能夠綜合東西方文明而通往更高的普遍性。 石原莞爾聚焦於滿洲,將其視為日本能否在最終戰爭中獲勝的關鍵點,又當作東亞聯盟運動的詴驗場所,顯示出石原莞爾欲藉由滿洲實現整合亞洲、戰勝西方的構想,因此滿洲國的建立正是石原莞爾替日本在歐亞之間定位的策略,也是石原莞爾眼中的中國形象投射之處,亦即中國不是滿州,故也不是王道樂土,更不是王樂土的發源地,而是遲早應該向王道樂土臣服的對象。 本文欲以滿洲作為理解石原莞爾的中國認識和亞洲觀的起點,由此提問,石原莞爾為何選擇滿洲作為行動的場域,有何時代意義和歷史含蘊,其次,滿蒙生 8 全文詳見石原莞爾之〈滿蒙問題私見〉,收錄於角田順編,1978:76-77。 8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命線的主張是基於日本的生存和稱霸,運用的是激烈的軍事手段,但滿洲國蘊含的王道是中國儒家的理念,亦即以德化為主而不尚武力:李永熾,1992:351:,以實現民族協和的樂土建設。完成稱霸與實現王道共同構成了石原莞爾對滿洲的期待,石原莞爾如何讓這兩種看來相互衝突的敘事獲得統一,還是石原其實有理由對於看似難以解釋的矛盾處之泰然,這當中所蘊含的又是何種的中國認識以及亞洲觀, 肆、文獻檢閱 關於石原莞爾的研究以日文文獻居多, 以下主要針對日本研究石原莞爾的相關書籍進行整理,依照其研究主題區分為三大類: 一、石原莞爾的生平事蹟。 此類作品運用大量的相關史料,旨在完整呈現石原莞爾的終生經歷,涵括石原的家庭背景、軍校求學生涯、石原在戰時擔任的角色、退役後於民間進行的活動,還有戰後面對東京審判等事蹟。 傳記的寫作方式有力求客觀中立者,如阿部博行:2005:即依照時間順序,詳細說明石原莞爾人生中的不同階段,但通篇為單纯的敘事,並不參雜作者個人對石原莞爾的評論。但也有的傳記採用評述的書寫方式,基本上,與石原莞爾曾有私交或相處經驗的作者,就會以見證者的身分,在書中提出自己對於石原莞爾的認識和看法。例如拜石原莞爾為師的木村武雄:1979:、與石原莞爾同窗的橫山臣平:1986:、曾於滿洲協和會與石原共事的高木青寿:1985:等,都以自身對石原的瞭解為基礎,紀錄石原莞爾的一生。 二、石原莞爾的戰略思想。 相對於傳記偏重人物的靜態描述,研究戰略理論的重點在於分析石原莞爾的思想與具體表現的行動,包括石原的戰爭史觀、著名的最終戰爭論和東亞聯盟論、創立滿洲國等都是分析的主題,但基於作者個人的取材和理解,因而產生探 9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究石原莞爾戰略思想的不同角度,也就產生不全然相同的評價。如佐治芳彦:1984:以脫離歐美支配、達成民族解放的角度理解石原莞爾的構想。認為石原莞爾是希望藉由東亞民族的同一性,對抗歐美的霸道支配,達成東西文化統合的世界平和。野村乙二朗:1992:以石原的美國觀作為理解石原構想的基礎,大力駁斥石原對美國的認識淺薄不足,鼓吹日本與美國進行最終戰爭,因而導致日本承擔戰爭失敗後果的說法。他主張正是因為相較於同時代的其他陸軍,石原莞爾對美國的認識較為深入和透徹,體認到在物質力量上日本無法獲得勝利,才倡言與美國的決戰是物心兩方面的對抗,石原也是因此才有日本必須贏得滿蒙地區、組織東亞聯盟的認識。野村更對外界認為石原在戰後由侵略的軍事主義者逆轉向為和平主義者的看法予以否定,認為石原莞爾的理論具有充分的完整性,一直都以促進日中和平以及亞洲解放作為努力的目標。松沢哲成則在《日本ファシズムの対外侵略》一書中,將石原莞爾歸類於近代日本法西斯主義中的發達統御派,其特徵為著重呼籲亞細亞全體的結合,由此評析石原莞爾的思想;並將滿洲事變視為近代日本法西斯主義行動的開端,也是最早成功的政治實踐。 9三、石原莞爾的日蓮教信仰。 有一類文獻指出,僅依靠歷史事件,不足以理解石原莞爾思想的真義,必須進入石原的精神世界,方能把握石原莞爾的真實樣貌。例如白土菊枝:1995:、武田邦太郎:1988:、入江辰雄:1984:以及青江舜二郎:1973:等,都是以石原的日蓮教信仰作為研究主題,藉由詮釋日蓮教經典??法華經??揭示的佛理和預言,對照石原莞爾之著作、演講等資料,描繪出石原莞爾的宗教觀,並進一步闡釋石原莞爾之思想與其日蓮教信仰的關聯。 10日蓮教對石原莞爾產生最重大影響的,莫過於日蓮聖人的預言。因此,此 9日蓮教又名法華宗,創始者即為日蓮,是興起於日本鎌倉時代:約十二世紀末:的佛教支派之一,主要宣揚神道思想和天皇制度。 10即在佛滅後的兩千五百年,進入末法時期,佛祖將現身拯救世人,以正法統一日本世界,再以日本統一世界。 10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類文獻的共通重點即在於說明石原如何根據日連聖人的預言,建構出人類戰爭進化的法則,以及深信最終戰爭會實現世界和平的看法。並由此主張石原莞爾是一位和平主義者,其貫徹終生都在為達成世界永久和平而努力。 綜觀上述的文獻整理,日本的石原莞爾研究已針對許多不同主題進行探討,具有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為石原莞爾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而除了上述提及的日文文獻外,另外要特別一提的是石原莞爾研究當中難得一見的西文專書著作。 11Peattie:1975:以日本與美國的對決為主軸,分析石原莞爾的最終戰爭論將美國視為最大敵人之原因。透過觀察日本歷史的發展,Peattie發現排斥西方的主張其實深植於明治時期以降的日本,而石原莞爾的核心論述最終戰爭論的貢獻,即在於將日美之間的碰撞置放在世界的脈絡中觀察,引領日本挑戰西方所統治的亞洲秩序,正確的掌握日本與美國決戰的趨勢。然而,石原的論述呈現出意圖和能力之間巨大的落差,無法克服日本在資源上自給自足的困難,導致日本最後走向災難性的結局。 Peattie在序言中開宗明義的指出,他力求擺脫二次大戰後研究者習於採用的讚揚或責難的途徑:praise or blame approach:,希望藉由檢証石原莞爾這位軍事將領的思想與活動,瞭解日本昭和時代的歷史。這種跳脫檢討日本戰爭責任而著重於時代精神的分析方法,讓此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書中涉及日美之間情結的內容,曾引起日本知識界的喧騰,上述曾提及野村乙二朗:1992:對石原莞爾美國觀的分析,即在回應此書的論點。 中國大陸和台灣的中文文獻值得回顧。以研究者關心的主題而言,中文文獻最多注意到的,是石原莞爾與九一八事變的關聯性。因此在九一八事變的討論中或多或少都會提及石原莞爾,只是基本上仍是「就事談人」,而非「就人談事」:許育銘,2003:132:,有學者體認到此一缺失後詴圖加以改進,以石原莞爾作為論述的出發點。 蘇振申:1979:正是針對九一八研究的缺失提出反省的先驅,主張要挖掘到 11此書已有日文版本問世:大塚健洋等譯,1993,《「日米対決」と石原莞爾》,たまいらぼ。 11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九一八事變的根,就必須從事變的主角人物石原莞爾的著作或演講,找出其思路的背景與來源。因此,蘇振申分析石原世界帝國的思想架構,整理出日本歷史教育的影響、對中國文化的誤用與反動、昭和政局的刺激以及生命線觀念的錯誤,等等都是培育出石原莞爾佔領滿洲之謬誤思想的原因。 許育銘:2003:也有鑒於台灣學界對石原莞爾之研究極少,因此以石原莞爾為思考核心分析九一八事變爆發的原因和過程。文中先針對石原莞爾的思想進行說明,再通篇以時間順序為軸敘述九一八事變發展的過程,對石原莞爾在事變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發揮之功能有詳細的解析。 隨著石原莞爾逐漸成為獨立論述的核心,除了探討石原莞爾和九一八事變的關聯,石原莞爾的戰略理論也是近年來許多學者予以關注的研究主題。 張勁松:1994:探討石原莞爾的戰爭觀。認為石原莞爾是由軍事、政治、科學技術和宗教四大方面進行考察後,得出世界最終戰爭論的結論。但石原將解決滿蒙問題視為對美持久戰爭中的一環,進行佔領滿蒙的計畫,發動九一八事變,不僅是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動侵略的開始,也是日本法西斯主義的首次成功,推動了日本法西斯運動的迅速高漲,因此石原莞爾是一個瘋狂的法西斯主義份子和凶惡的戰爭罪犯,其戰爭觀的實踐終將失敗。 王珊:1997:分別從南部次郎的影響、庒內藩的志士先驅及民風、海外任職的經歷以及時代因素,分析石原莞爾侵華思想的淵源。認為石原莞爾從幼年軍校時期的建功立業,發展成赤裸裸的武力侵華,既與日本內閣、軍部長期推行的侵華政策相吻合,也揭示石原莞爾侵華思想的確立,而此思想的確立為其陰謀發動九一八事變以及拼湊偽滿洲國政權奠定了基礎。 史桂芳:2000:則以石原莞爾的東亞聯盟論與滿洲國作為論述重點,將偽滿洲國的實際情形與石原莞爾提出東亞聯盟的四大條件??國防共同、經濟一體化,政治獨立和文化溝通??相互比對,得出這四個條件都是為日本全面控制中國及東亞各國提供理論依據,指出東亞聯盟的最終目的,是現近代以來日本軍國主義稱霸世界的構想,打出王道主義、民族協和等招牌,只是為侵略行為穿上美 12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麗的外衣。 王屏:2004:在《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一書中,以一整章的比重討論石原莞爾與東亞聯盟運動,將石原莞爾的思想歸類於作為行動的亞細亞主義,側重探討石原莞爾提倡之東亞聯盟運動,認為雖然石原強調東亞聯盟內部的平等,但實質上未能擺脫專制主義以及日本的天皇觀,因此最終成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招牌與騙人口號。 日、中學者關於石原莞爾研究的成果,已於上述梗概的介紹。比較日本與兩岸對於石原莞爾的研究,可以發現中文文獻無論在數量或質量方面都仍有進步的空間。首先,石原莞爾的相關中文研究屈指可數,而且相關研究僅散落於專書的章節段落或期刊文章當中,在目前所已知範圍中,並未查詢到研究石原莞爾的專書論著。再者,以石原莞爾與九一八事變為題的研究,由於研究重點仍在釐清石原構想對九一八事變的影響,所以研究範圍往往限縮在石原莞爾擔任關東軍參謀的時期,且礙於篇幅,對石原莞爾思想分析的完整性稍嫌不足。至於以石原莞爾之思想為題的研究,的確為中文讀者提供瞭解石原莞爾思想和論述的基礎資料,但卻容易受到戰爭記憶和民族情感之影響,在研究目的上隱含著批判日本對華侵略行動的意識,往往以石原莞爾的構想只是替日本的侵略尋求合理化和正當性之目的作為結論。 筆者立基於上述日、中學者的研究貢獻上,嘗詴以日文文獻較未直接處理的問題??石原莞爾的中國認識和亞洲觀作為研究主題,並將本文希冀呈現的重點置放於掌握石原莞爾思想發展的脈絡,勾勒其思想與時代的互動,而不以對石原莞爾這樣備受爭議的人物進行評論或批判為目標,期能補充關於石原莞爾思想的中文研究。 伍、石原莞爾生平簡介 石原莞爾於1889年:明治22年:1月18日出生於山形縣鶴岡市日內町。祖父曾開辦私塾、教授漢學,父親石原啟介則擔任警官的職務。 13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鶴岡市在歷史上的舊稱為「庄內藩」,明治時代的藩主為酒井氏,石原家族多為伺奉酒井家的家臣。1920年代,舊藩主的勢力仍然殘存,因此庄內的封建主義強烈、階級意識分明,因此在此時代背景下成長的石原莞爾,從小就受到黷武思想的影響:阿部博行,2005:7-10:。1902年:明治35年:,石原莞爾成為,台陸軍幼年地方學校第六期的學生,開啟漫長的軍校生涯。 1905年,石原莞爾進入東京的陸軍中央幼年學校,分配到第三中隊第六區隊接受訓練。石原莞爾不僅學習學校既定的軍事課程,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更自行利用課餘時間研讀戰爭史、哲學等書籍,也在此時因為同學飯沼守、樋口季一郎的推薦,而開始閱讀田中智學的法華經:阿部博行,2005:35:。 1907年12月,繼續升學的石原莞爾成為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一期學生,配屬於第一中隊第四區隊。1909年6月畢業,石原根據規定回到原隊成為見習士官,12月以陸軍歩兵少尉的官職分配到若松歩兵第65連隊。1915年石原莞爾報考陸軍大學校,11月入學為第三十期的學生,1918年畢業。1919年4月石原莞爾晉升大尉。1920年4月,石原參加國柱會成為信行員。1920年,石原莞爾被派駐於中國漢口,得以親自深入觀察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局勢。1922年前往德國留學展開軍事研究,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戰爭史觀。1925年自德國返回日本,擔任陸軍大學校的教官:小林英夫,2006:16-17:。 1928年10月,石原莞爾被任命為關東軍參謀,不久後又受命前往旅順關東軍司令部擔任作戰主任參謀一職。1929年7月,石原莞爾展開首次的參謀旅行,針對中國國民政府和東北情勢進行考察,並根據自身對滿蒙問題的見解,設計出「關東軍滿蒙領有計畫」以及提出「解決滿蒙問題方案」。1931年5月發表〈滿蒙問題私見〉,開始明白主張要採用謀略的方式,意即不待正規的統帥命令,以軍事政變的方式達到武力佔領與領有:許育銘,2003:147:。同年9月18日,石原的構想正式付諸實行,日本關東軍發動滿洲事變。1932年,在石原莞爾進一步的推動下,滿洲國建立。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此時擔任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的石原莞爾預見 14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戰爭將陷入泥沼化的困境,主張採取不擴大方針,但卻得不到當時的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的認同,兩人之間的嫌隙日漸加深。1938年,石原莞爾參謀副長的職務被罷免,轉而擔任舞鶴要塞司令官,1939年遞補成為京都16師團的師長。1941年3月,正值太平洋戰爭即將爆發之際,現役軍官的石原莞爾因為和東條英機持續對立,而被退役編入預備役待命。至此之後,石原莞爾專心從事於教育和評論的工作,致力於著作和演講。1941年4月,石原莞爾被京都的立命館大學聘請為國防講座的講師。可是由於東條英機持續派憲兵監視石原莞爾的言語和行動,在強大的壓力之下,石原莞爾只好於9月辭職求去,返回故鄉定居。 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6年5月3日到1948年1月1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針對以東條英機為首的戰爭罪犯進行長達一年半的審判,史稱「東京審判」。石原莞爾身為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的將領,當然是國際檢查局票查的對象之一。不過,由於石原莞爾和東條英機彼此對立,因此國際檢查局最終決定以天皇內大臣木戶辛一的日記為根據,給予石原 12莞爾正面的評價,因而做出不起訴的處分:步平、王希亮,2005:219-220:。無須面對審判的石原莞爾遷居到山形縣的農村,繼續思考著日本的走向。1949年7月8日,已經病危的石原莞爾像麥克阿瑟遞交一份建議書,極力為他創建的東亞聯盟辯解,希望美國能夠解除對日本右翼團體的禁令。雖然此建議書未被美方接受,但卻成為戰後右翼勢力信奉的經典。1949年8月15日,石原莞爾去世,終年60歲:步平、王希亮,2005:222-224:。 陸、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本文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所據以參考並且將其視之爲分析文獻的研究資料包括中日語相關之專門書籍、歷史文獻、傳記、期刊論文等。在原始文獻方面,主要是透過後人編錄之石原莞爾相關資料及著作閱讀石原莞爾本身的論述,包括 12 因為木戶辛一的日記中有一段關於石原激烈的批判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因而受到排擠被編入預備役的記載。可參閱 15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角田順主編的《石原莞爾資料》:分為國防論策篇和戰爭史論:以及玉井禮一郎主編的《石原莞爾選集》,希望能從石原莞爾著作的字裡行間窺知其思想與行為準則。再者,也將仰賴石原莞爾研究的相關文獻,藉由他人對於石原莞爾的詮釋,相互對照與補充對石原莞爾的理解。在整理文獻時將輔以運用思想史研究的「外在研究法」與「內在研究法」,前者指的是特重思想家與歷史情境的互動,將被研究者放在歷史情境的脈絡中考察與分析;後者則是假定思想或概念有其自主性,著重分析單位觀念:unit-ideas:之內在聯繫性以及其有效性:黃俊傑、蔡明田,1997:1-43:。希望透過交互運用這兩者方法,在既有文獻的基礎上,適當的解讀和闡釋石原莞爾的思想以及其與時代互動所產生的作為。 在章節安排上,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為導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背景、問題意識、研究方法以及簡介石原莞爾的生平。第二章將探求石原莞爾的思想淵源。本章透過分析石原莞爾的成長背景,整理石原莞爾求學過程中的思想啟蒙者和派駐於中國漢口、到德國留學的經驗,以及說明日蓮教信仰的內涵,勾勒石原莞爾如何發展自身的中國認識和亞洲觀,逐步建構出一套完整的理論。 第三章闡明石原莞爾重要的兩大思想??最終戰爭論和東亞聯盟論。藉由閱讀石原莞爾的著作,包括戰爭史大觀、最終戰爭論,東亞聯盟論等,對照後人對石原莞爾思想的詮釋,冀能呈現石原莞爾論述之核心價值,作為分析石原莞爾發動滿洲事變和創建滿洲國的基礎理解。 第四章分析石原莞爾的具體實踐成果??發動滿洲事變和創建滿洲國。首先探討滿洲的特殊性,藉由追溯日本對滿洲的特殊情結,剖析石原莞爾對滿洲的論述。接著討論石原莞爾發動滿洲事變的意義,以及石原莞爾從主張滿洲佔領轉為支持滿洲建國的理由,並分析當滿洲國實際運作和王道樂土之理想出現落差時,石原莞爾的作為與因應。 第五章為結論。整合以上三章的討論,藉由比較石原莞爾之東亞聯盟論和後來日本政府採取的大東亞共榮圈論述之異同,觀察石原莞爾終其一生之價值觀和 16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行為準則。並由石原莞爾對滿洲的軍事行動以及滿洲國成為王道樂土的冀望中, 總結石原莞爾的中國認識和亞洲觀。 17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子安宣邦著,趙京華編譯,2004,《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長春:卲林人民出版社。 山室信一,2004,〈面向未來的回憶——他者認識和價值創建的視角〉,《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中日學者的共同探討》,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屏,2004,《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口圭一著,陳鵬仁譯,1996,《中日十五年戰爭小史:九一八事變?日本投降》,臺北:幼獅。 李永熾,1992,《日本近代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 李雲漢,1998,《近代中國史》,臺北:三民書局。 步平、王希亮,2005,《日本右翼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立祥,2005,《戰後日本右翼勢力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孫歌,2001,《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臺北市:巨流。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2008,《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臺北:行人出版。 許育銘,2003,〈石原莞爾與九一八事變〉,《中華軍史學會會刊》,8:131-160。 俞慰剛,1995,〈石原莞爾”永久和平的使者”乎〉,《探索與爭鳴》,2: 蘇振申,1979,〈石原莞爾的世界帝國構想?九一八事變背景的透視〉,《中華學報》,6:1::41-71。 盛邦和,2000,〈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日本亞洲主義〉,《歷史研究》,3:125-135。 陳瑋芬,2003,〈「天道」、「天命」、「王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繼承與轉化?兼論中日帝王的神聖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235-262。 王珊,1997,〈石原莞爾的侵華思想淵源〉,《社會科學輯刊》,6:113-116。 史桂芳,2000,〈東亞聯盟與偽滿洲國〉,《日本學論壇》,2:44-48。 張勁松,1994,〈石原莞爾的戰爭觀及其實踐〉,《日本研究》,1:54-59。 18 碩二 張芝瑾 r95322014 黃俊傑、蔡明田,1997,〈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詴論〉,《人文學報》,16:1-43。 野村浩一,1999,《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 二、日文部分 角田順編,1975,《石原莞爾資料?國防論策篇》,東京都:原書房。 阿部博行,2005,《石原莞爾:生涯とその時代》,東京都:法政大学出版局。 小林英夫,2006,《昭和をつくった男:石原莞爾、北一輝、そして岸信介》,東京都:ビジネス社。 山室信一,2006,《キメラ:満洲囯の肖像》,東京都:中央公論新社。 木村武雄,1979,《石原莞爾》,東京:土屋書店。 橫山臣平,1971,《秘録石原莞爾》,東京:芙蓉書房。 高木青寿,1985,《東亞の父石原莞爾》,東京:たまいらぼ。 佐治芳彥,1988,《石原莞爾:甦る戦略家の肖像》,東京:日本文芸社。 野村乙二朗,1992,《石原莞爾:軍事イデオロギストの功罪》,東京都:同成社。 松沢哲成,1983,《日本ファシズムの対外侵略》,東京:三一書房。 白土菊枝,1995,《将軍石原莞爾:その人と信仰に触れて》,横浜:まこと会。 青江舜二郎,1973,《石原莞爾》,東京:読売新聞社。 武田邦太郎,1988,《永久平和の先駆石原莞爾:その生涯と思想?信仰》,東京: 武田平和研究所。 入江辰雄,1984,《日蓮聖人と石原莞爾》,東京:たまいらぼ。 三、西文部份 Peattie, Mark R 19
/
本文档为【石原莞尔的中国认识与亚洲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