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

2017-09-26 12页 doc 29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研究 摘要 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教育界来说也是长久以来研究的对象。从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教育现状开始,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由此形成的独生子女的一些心理特点,然后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字: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目录 摘要 „„„„„„„„„„„„„„„„„„„ 1 一、绪论 „„„„„„„„„„4 二、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 „„„„„„„„„„„„„4 (一)独立性差,依赖性...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研究 摘要 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教育问,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教育界来说也是长久以来研究的对象。从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教育现状开始,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由此形成的独生子女的一些心理特点,然后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字: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目录 摘要 „„„„„„„„„„„„„„„„„„„ 1 一、绪论 „„„„„„„„„„4 二、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 „„„„„„„„„„„„„4 (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4 (二)孤僻性 „„„„„„„„„„„„„5 (三)怯懦脆弱性 „„„„„„„„„„„„„5 (四)逆反与任性 „„„„„„„„„„„„„5 (五)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 „„„„„„„„„6 三、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分析 „„„„„„„„„6 (一)传统的家庭观念。 „„„„„„„„„6 (二)特殊的家庭地位 „„„„„„„„„6 (三)家长期望值过高 „„„„„„„„„7 (四)爱的失误 „„„„„„„„„7 (五)管教方式不一致 „„„„„„„„„8 四、促进独生子女身心健康地发展的教育策略 „„„„„„„„„8 (一)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观念 „„„„„„„8 (二)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9 (三)让独生子女主动地生活,注意培养独立精神 „„„„„„„10 (四)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甘于吃苦的美德 „„10 (五)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11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一、 绪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在儿童中比例逐年增长。可以预料,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儿童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独生子女。重视独生子女教育,研究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规律,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已经成为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主要特点在于“独”。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我们在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缺陷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相比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身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良的素质。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见识广博、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注重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特点。 (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跟在父母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 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 (二)孤僻性 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了老人一辈,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父母们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时常要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这样就使独生子女生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三)怯懦脆弱性 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们铺好了。在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上十分脆弱,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例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四)逆反与任性 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而在宠爱和娇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 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出生和成长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所想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 (五)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 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三、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家庭观念。 随着城乡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与养儿防老等家庭观念已有了很大改变。但不可否认,有些家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陈旧观念。这些观念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出现了诸如敏感、胆小,过于内向等情绪问题。 (二)特殊的家庭地位 目前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均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颠倒了家庭关系中的主次地位。这种特殊的家庭地位会使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扭曲了性格,从而形成了骄横拔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 (三)家长期望值过高 适当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低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愿望。但是,如果目标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过容易,都不会使人产生兴奋来启发内部动力。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待让孩子达到某种目标时,首先定下的目标就应该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够不到,力所不及,挫折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费力气,太过容易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恰当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多年来太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家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砝码。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砝码,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于是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为了家庭开销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来越大,也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可能某些家长是非本意地只生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愿望便十分迫切,他们不顾孩子的素质与兴趣,也不重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硬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在学习上要求过高,进行过难的训练,超越子女的实际水平。一旦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恨铁不成钢,对子女施加压力或加以惩罚,致使某些独生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伤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过高期望也是独生子女的一种巨大心理压力,日久会导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 (四)爱的失误 人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和处事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着很多影响。在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种类型。 1.娇惯放任型。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最典型的就存在于“6+1综合症”的家庭。“6+1综合症”是指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都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了这样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补偿心理造成的,父母辈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补偿。尽最大力量想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的教育,将来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这样父母觉得才对得起孩子,才算 尽到了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结果给孩子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疼爱,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 2.专制严厉型。很多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学业要求方面就多采用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来讲,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而不切实际。父母不能客观的要求和评价孩子。一方面,主观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和发展,就要去培养。就当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孩子本身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而父母们还要给孩子买各种辅导材料,请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闲娱乐的时间,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详尽的计划,要求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点一旦被发现,父母们就用各种方法管制、压抑,而不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同时父母的比较心理也是形成专制严厉的源泉。因为中国的父母们聚在一起时大多谈论的话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较之下有些孩子因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们觉得在其他父母面前很“没有面子”,于是对孩子更加严加管教,经常训斥孩子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过早的承担了心理的重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为他定下的而自暴自弃,对待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对父母和家庭的仇视,转向了社会并仇视一切,这对于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很危险的。 (五)管教方式不一致 家长管教子女不单是惩罚,主要在于对期望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赞扬,使之建立起分清是非好坏的标准,建立自我控制机制。为了提高管教效果,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行为检点,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教育合力。但是某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管教孩子时,总是一方批评,另一方袒护;一方严格,另一方放纵,管教态度极不一致。有的甚至当子女的面相互指责或争吵,不但在子女心目中难以树立威信,也使孩子无从适应,是非不辨,好坏不分,以及养成看人行事的不良品行。 四、促进独生子女身心健康地发展的教育策略 独生子女群体将会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分析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是很重要的。笔者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提出以下几点: (一)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观念 学校这个大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的“儿童社会”,也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人和个人进入社会生活的通道之一。新生一入学,就应该对他们进行群体意识的教育,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开阔自己的社会视野,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同时意识到个人的懈怠对集体成败的影响以及集体成败对自 内容丰己的影响,从而使他们产生尊重与服从集体的意向,形成集体观念。开展富,形式新颖,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对独生子女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解除孤独处境的要求得到满足。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亲眼目睹集体的力量,亲自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那种开朗活泼、独立亲切、互相协作等良好的性格就会逐渐形成。如,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学生,经常表现出倔强、任性,对人没礼貌,不听爸爸妈妈的管教,有了错不承认,甚至还顶嘴。当她进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老师除了细致地了解她思想状况外,经常找她谈心,着重引导她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让她担任学校执勤工作,使她体验如何为集体服务,同时指导她如何处理同学中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教育,该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那种任性、不讲礼貌的现象不见了。自私利己的人是不容易与他人友好交往和平相处的。因此要教给孩子“舍得”的真谛:“舍得舍得,有舍才得~”让孩子学会把一切与别人分享,无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在与别人分享,为别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教师和家长要多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他人之所想,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生活中,要适时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来访,父母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与伙伴分享。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公认的行为准则,每个人在社会中最终都会被强制磨合。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一点一滴的习得经验,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伙伴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学会在集体团队中共同进步,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感受到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收获到合作的快乐。集体这种精神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二)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独生子女的特点多半是家庭早期教育不当所致,所以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家长,取得学校、家长教育的一致。 在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方面,我们学校不但建立健全了家校通,通过网络及时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也随时了解到学生的校外表现,使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和片面化;而且根据学校和班级实际成立了家长学校,各班组建了家委会,利用家长学校和家委会,向家长介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使他们懂得如何进行教育,以克服教育盲目性,片面性和单一性的缺点,多数家长能够做到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坚持正确合理的要求,不娇惯放纵孩子,杜绝了孩子娇宠、任性等不良行为。要让家长明白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父母就必须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扩展。古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们不要因为他们是“独苗”而对他们寄于过 高的期望,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过分的宠爱,古代就有“惯子如杀子”的说法,最后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智力开发上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不强迫、不限制、不搞过度教育,让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才能和天赋,父母就要尽量在那方面加以培养,而不要以社会的标准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如顺孩子喜好,因材施教,也许会收获意外之喜。在不同的环境中,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加以指导,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因势利导。若是该赞扬的优点我们的父母们就要积极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失偏颇,父母也要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根据情况适当教育。 (三)让独生子女主动地生活,注意培养独立精神 独生子女本身就有自己的主动性。幼年时就表现出要求独立行动的倾向,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想去亲自看,亲自做,凭自己的力量去认识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从而发展自己的能力。这种独立行动的要求,教师和家长都要大胆鼓励,培养儿童的独立精神。然而,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却处处设防,限制了他们独立活动的机会。这种做法挫伤了儿童独立活动的积极性,容易使独生子女产生消极情绪,养成事事依赖大人,胆小、懒惰等不良品德。同时也妨碍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因此,父母不能包办一切,要大胆地让独生子女在生活、学习上独立地活动,经受锻炼;教学上,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并教给他们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学习。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的跟在后面依赖自己,而是解开束缚,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习得经验。哪怕是困难艰苦,也要孩子去多多体会,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而过度的爱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因此,与其我们费尽心思的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让孩子去发现去锻炼。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想办法去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应先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自立的。所以,我们的父母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领,有意识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 (四)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甘于吃苦的美德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必须从小进行教育。首先,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例如,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铺等。其次要教育孩子为别人,为集体劳动。例如,在家帮助母亲洗菜,扫地,饭后擦桌子,洗碗筷等。在校认真做好值日,主动参加集体大扫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劳动,不仅可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助于形成团结友爱、关心别人等良好的品德。古人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需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很看重一个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难的意志。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受一点生活的磨练,长大以后才知道怎么样把握自己,怎么样做人。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创设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品尝些苦难。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难题,使孩子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同时,父母们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比如少年军校,夏令营之类的磨练。家庭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获得财富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五)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竞争”与“合作”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在学校教育中,对孩子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也是导致独生子女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优化独生子女间的人际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同时,必须强调与之互补的“合作”。合作有助于孩子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五、结语 总之,独生子女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一支庞大的主力军。要想使他们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只有认真对待和研究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规律,进行科学地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将来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伊薇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 [2]谢雪梅 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3]郑艳苹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1)。 [4]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许华,陈义新 家庭因素对独生子女人格社会化的消极影响[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a.net
/
本文档为【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