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希罗多德的历史

2018-02-08 14页 doc 33KB 19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6899

暂无简介

举报
希罗多德的历史希罗多德的历史 希罗多德的历史篇一:希罗多德生平简介 希罗多德生平简介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425),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史学名著《历史》一书的作者,西方文学的奠基人。 历史之父 在小亚细亚的西南海滨,有一座古老的哈利卡尔纳索斯城,那是古希腊人在海外开拓的年代里所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大约在公元的484年希罗多德就诞生在这个地方。其家庭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父亲名为吕克瑟司,是个拥有家畜的奴隶主,在当地颇有威望。他的叔父帕息斯是本地一位著名诗人。他家的社会地位和优裕的生活条件使他从小就受到了系统...
希罗多德的历史
希罗多德的历史 希罗多德的历史篇一:希罗多德生平简介 希罗多德生平简介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425),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史学名著《历史》一的作者,西方文学的奠基人。 历史之父 在小亚细亚的西南海滨,有一座古老的哈利卡尔纳索斯城,那是古希腊人在海外开拓的年代里所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大约在公元的484年希罗多德就诞生在这个地方。其家庭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父亲名为吕克瑟司,是个拥有家畜的奴隶主,在当地颇有威望。他的叔父帕息斯是本地一位著名诗人。他家的社会地位和优裕的生活条件使他从小就受到了系统的教育。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勤奋学习,酷爱史诗。 成年以后,希罗多德曾积极参与推翻本城邦僭主吕格达米斯的政治斗争。约公元前454年,他的叔父被吕格达米斯杀害,他本人也因受株连而被放逐,被迫移居萨摩斯岛。国内僧主被推翻后,他一度重返故乡,但很快又被迫出走,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 大约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进行过长时间的漫游。他的足迹东至两河流域下游,南达埃及最南端,西迄意大利半岛及西西里, 北临黑海沿岸。在漫长的游历活动中,他可能当过行商,以维持生计。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广为了解乡土人情,细心考察文物古迹,多方采集各种民间传说,努力搜求各类历史故事。长期的游历不仅大大开阔 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知识,而且对他后来著述《历史》有着直接的帮助。 公元前447年,希罗多德来到雅典。经历了希波战争的雅典当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学术文化更是称雄于希腊世界。他躬逢盛世,并很快与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积极参加城邦的文化活动,在这里写诗作文,一度享有声誉。由于受到了伯里克利及友人们的支持,希罗多德决心写一部完整叙述希波战争的历史著作以传之后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希罗多德及其《历史》的出现,固然与他个人刻苦勤奋有关,然而更重要的却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产物。但他的写作计划并没有能在雅典完成。 公元前443年,希罗多德随同一些雅典人前往意大利南部殖民,在塔林敦海湾附近建立了一座新城——图里奥伊。他成了这个城邦的公民。他的晚年是在图里奥伊度过的。在那里,他潜心著述《历史》,直到逝世。死时,全书可能尚未最后完稿。相传在图里奥伊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这座坟墓里埋葬着吕克瑟司的儿子希罗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奥尼亚方言写作的历史学家中之最优秀者。他是在多里亚人的国度里长大的,可是为了逃避无法 忍受的流言蜚语,他使图里奥伊变成了自己的故乡。” 这几句话,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 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以希波战争力中心,所以它亦名为《希腊波斯战争史》从全书分成9卷,是后来亚历山大里亚的注释家们想出来的,并非作者的原意。在每卷上,还根据当时的惯例,分别冠以缪司女神的名字,所以他的书有时又被称作为《缪司书》。我们大体可以把这部书分成两大部分,从开篇至第五卷第28节为第一部分,作者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斯基泰等地区的情况,凡当时他所知道的“异邦人”之世界,记述备至,并述及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从第五卷第29节至第九卷止为第二部分,作者集中记述了希波战争的经过,从小亚细亚伊奥尼亚城邦起义、战端初启,到马拉松之战,继有萨拉米斯之战,普拉特亚之战、米卡列之战,一直写到公元前478午希腊人占领位于色雷斯的塞斯托斯城为止。 《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记叙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的生动图景,俨如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作者在写作此书时,除了从史诗、档案文献、石刻碎铭、宗教记录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中,获得不少文献外,更多的是利用了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中获得的大量资料。 希罗多德作为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 辟了一个新时代”,对后世,主要对西方,发生了至为深刻的影响。 此外,在西方希罗多德不仅以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的身份扬名后世,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历史》常常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历史》颇具文学价值,因为作者采用了一种在东方文学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彼此生衍,变化无穷,所以它具有迷人的魅力。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书中出现的国王、大臣、政治家、祭司、学者、士兵、行商、译员等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且大多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全书的语言生动,词汇丰富文章流畅可诵而有韵致,显示了他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大师的高超才能,为后代的历史文学作出了范例。因此,他的书既为学术研究工作者所重视,为他们一再征引,成为重要的参考文献,也为一般读者所喜爱。加之,他的《历史》已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普遍流传。它的价值是永久的,时间愈远,光彩愈益夺目。 文学贡献 1.希罗多德在史学上首先采用了历史叙述的形式,创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编纂方法。其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事系统连贯,叙述生动有趣,把历史真实性与描写艺术性结合起来,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莫定了基础,至今仍被西方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休裁。 2.希罗多德目光远大,胸襟开阔,表现了对历史的远见卓识。首先他把限光投射到希脸以外的世界。他所写的是希波战争,实际 上涉及到当时希脐人听知的世界范围。他十分重视东方诸国的文化,表现 了不少明智的见解。他甚至认为东方是一切文化的摇篮,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至日常生活习惯,他总是对东方的“舶来品”感到神往。 3.希罗多德能注意考证史料,辫别直伪,在西方史学上最先使用了批判方法。在他以前的历史记载很杂乱,他比较各家记栽之异同,从中别除不可信的东西,为历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 希罗多德的历史篇二:希罗多德《历史》读书笔记 希罗多德《历史》读书笔记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4班 姓名:王唯伊 学号:140101417 一、两河流域古代史的简介 两河流域自史前时代起就是人类聚居地之一。由于这片冲积平原土地十分肥沃,这里诞生了最早的农业文明之一。在社会方面,两河流域南部,即后来被称为巴比伦尼亚的地区,因为地势比较平坦(巴格达至海岸的落差仅10米),河流经常改道——著名的早期城市遗址,比如尼普尔、乌鲁克、拉尔萨等,原来都曾座落于幼发拉底河的岸边,而治理洪水的过程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城市、国家等社会组织形式很早就在这里得到了发展。另外,两河流域本地没有明显的地理险要。而它的西南面有海洋;正南、正西有阿拉伯沙漠;此外,东面的扎格罗斯山脉、西北的 托罗斯山脉、正北的亚美尼亚山区一齐包围着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本地建立的王国往往无法越过这些地理限制,而周围的民族,特别是东面扎格罗斯山上的民族,则不断地入侵此地。这种“易攻难守”的特点使两河流域很早就成了民族汇集、融合的地方。 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八千纪,即大约8000,7000 BC,遗迹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的北部。大约在公元前第五千纪,可能是受到气候变化和洪水的影响,农业文明开始向南部转移并迅速地发展起来,标志是轮制陶器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第四千纪,南部的小规模村庄逐渐合并为大的城市,进而成为独立的原始城邦国家。同时,两支后来有重要影响的民族——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先后进入两河流域南部。前者可能来自东方的埃兰,后者可能来自北方。 大约在3500 BC,苏美尔人正式崛起。虽然他们的文字已经可以释读,但他们的语言仍无法判定属于何种语系,所以我们仍不知道他们属于何种民族。乌鲁克成为第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城邦。著名的世界第一部史诗《吉伽美士》的主人公就是一位传说中的乌鲁克国王。当然,各城邦国家之间经常爆发战争,统治权经常在各城邦间易手。这种政治态势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很相似。另外,苏美尔人发明了原始的象形文字,后来的楔形文字就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000,2350 BC被称为两河流域的“早期王国时期”,铜器开始 取代石器,得到普遍的应用。尼普尔成了周围城邦都承认的宗教中心,但苏美尔人在政治上仍然是分裂的。各城邦间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最主要的是乌尔和拉伽什之间的争霸。 (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希罗多德的历史)约2350 BC,说闪语的阿卡德人崛起。前面讲“弃婴英雄”时提到的萨尔贡王,就是阿卡德王国的实际建立者。他第一次全部统一了两河流域南北两部,并向西进攻叙利亚,向东进攻埃兰,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帝国。阿卡德人用原来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记录的自己的语言,这种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将长期主宰两河流域未来的历史。随着阿卡德王国的崛起,阿卡德语后来成为西亚的“国际语言”,甚至在埃及法老的宫廷也出现了楔形文字文书。但王国很快开始衰落。约2150 BC,扎格罗斯山方向来了一支印欧部落古提人,趁机将其灭亡。各城邦恢复了原有的独立。短暂的混乱之后,乌尔开始称霸,但势力仅限于两河流域南部。乌尔城著名的“庙塔”建筑成为后来巴比伦“空中花园”、圣经中“巴别塔”的原形。《历史》一181也对这种建筑有精到的描写。约2000 BC,新的入侵者推翻了乌尔的统治,不过这次从西面来的,他们是阿摩利人。 2000 BC之后,美索不达米亚南北分别重新兴起统一国家。北方是早期亚述 王国,南方是更为著名的早期巴比伦王国。而早期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国王就是汉漠拉比。他的成就不光是那部著名的法典,他还想力图恢复萨尔贡王时的疆域,除了统一巴比伦尼亚、重新征 伐埃兰之外,早期巴比伦王国的北部边界也被他推进到玛里、阿速尔一线。另外,各种艺术在早期巴比伦王国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吉伽美士》等史诗这时也得到了编纂。两河文明著名的天文学也在这时打下了根基。从此以后巴比伦城就成了两河流域的明珠。 新的威胁总是免不了的。北方,米坦尼王国在两河河源地区兴起,他们约于1600 BC取代了早期亚述王国。南方,早期巴比伦王国受到从西北方叙利亚一带来的赫梯人,以及从扎格罗斯山方向来的加喜特人的先后进攻,约于1574 BC灭亡。加喜特人占领了巴比伦城,并将继续统治这里约400年。虽然更南边的苏美尔(这个名称现在和阿卡德一样,成了纯粹的地名)一带在1400 BC左右组织了一个“中期巴比伦王国”,但他们更像是埃兰的附庸而不是原巴比伦王国的继续。而且他们和加喜特人谁都没有力量来统一全部两河流域。这个任务得由亚述人来完成。 亚述的首府是阿速尔,亚述这个名字(Assyria)就是来源于此城(Assur)。总地来说亚述在文化上深受南边巴比伦尼亚的影响,但文明程度则不及。在被米坦尼人控制了约250年之后,亚述人和赫梯人一起灭亡了米坦尼王国,建立起“中期亚述王国”。但这个王国仍然不稳固,很快就衰落下去了。新亚述帝国约于911 BC建立。而阿速那斯巴尔二世则将新亚述帝国的扩张野心明白地告诉世人。他向西征服西里西亚和叙利亚,向东越过了扎格罗斯山,向北进入乌米亚湖区域。这时东面来了一个叫美地亚的印欧部落, 新亚述帝国的武力扩张才暂时停止。约750 BC,亚述和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和平地合并,亚述现在的地域和萨尔贡王时代的阿卡德王国相仿了。萨尔贡二世则进一步学习了那位1600年前的同名者,他向东击败了美地亚人,向西征服了以色列王国,直达今天的加沙。在他儿子的时代,亚述的首府迁至尼尼微。后来亚述人还曾一度占领埃及。 但亚述帝国的消失和其兴起一样迅速。626 BC,巴比伦尼亚宣布独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612 BC,新巴比伦王国和美地亚人一道攻陷了尼尼微,巴比伦编年史详细地记录了这场战役。亚述帝国从此灭亡,其领土被这两家瓜分,北部归美地亚,南部归新巴比伦王国。这样,美地亚王国才得以和吕底亚王国隔哈吕斯河相望。而新巴比伦王国的著名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则没有停止征服。后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597 BC、586 BC两次征服犹太人的最后一个独立政权——犹太王国,并将5万多犹太精英分子掳到巴比伦。这就是犹太人历史上痛苦的“巴比伦之囚”事件。尼布甲尼撒由此在日后西方文化中成为暴君的代名词。然而新巴比伦王国自己也不比犹太王国多活几年。539 BC,又一个从扎格罗斯山东面来的印欧部落——波斯人,在居鲁士的带领下,灭亡了新巴比伦王国。这就是我们在前面看到的事件。美索不达米亚再次得到统一。 二、希罗多德笔下的埃及历史 前面简单回顾了埃及的历史,下面我们大致看看希罗多德笔下 的埃及历史是怎样的,距离真正的史实有多少差距。以他叙述的先后为序。 希罗多德提到的第一位埃及国王叫米恩(Min),其它古希腊学者也有写作美尼斯(Menes)的。据说就是他建立了孟菲斯城并为此城修建了巨大的水利工 程。现代学者大多将这位米恩等同于埃及第1王朝的建立者纳尔迈。也有人认为他是纳尔迈的儿子,但这部分学者又说第1王朝的建立者不是纳尔迈,而是这位米恩。总之,学者们不管认为这位米恩是谁,都把此人作为第1王朝的建立者。这都是受了希罗多德的影响。其实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发掘出和所谓“米恩”有关的文物。希罗多德也没有说他统一了埃及。这人可能只是传说人物,实际并不存在。 希罗多德说米恩之后,一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一共有330位国王。我数了一下,从第1王朝到希罗多德生活的第27王朝,所有统治者一共大约250位。明白了这个,我们对L6的历史真实性就不要抱太大的信心。下面展现出来的与其说是历史记载,倒不如说是民间故事集。 在普罗铁乌斯之后,埃及的国王叫兰普西尼图。希罗多德讲的关于他的故事是《历史》全书中我认为最有趣的段落之一。那简直就是一篇早期探险小说的简写版。兰普西尼图非常有钱,他造了一间大仓库来放他的金银。谁知仓库的设计师偷偷留了一个暗门,并在临死时告诉了自己的儿子。于是设计师的儿子毫不犹豫 地开始享用国王的财富。兰普西尼图发现财宝变少了,肯定是有贼,但他又不知道贼是如何进来的,于是设下了种种机关,结果每次贼都逃脱了,连国王用公主作诱饵都没有把贼抓住。最后兰普西尼图认为此人太聪明了,于是让贼娶了公主并成为了他的大臣。 兰普西尼图可能是拉美西斯的讹音。“新王国时期”的第19、第20王朝时有很多法老都叫拉美西斯。上面这个古埃及民间文学的经典作品可能是后人对“新王国时期”快乐生活的浪漫回忆。 三、关于阿拉伯和印度 关于第三卷,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希罗多德对波斯帝国周边区域,特别是对阿拉伯人的风俗、对印度人的风俗的介绍。这些都是现存最早的对这两个民族的描述,都是十分珍贵的。不过珍贵归珍贵,真实却难说。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第二卷介绍埃及时的情况,传说和误会交织在一起。希罗多德大概没有亲身去过这两个地方,他记载的故事都是当时各地的市井传闻,我们也就不要太在意里面的真实性。 比如他说在印度东面是一片沙漠,无人居住。这沙漠具体指哪里现在仍有争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西亚、中亚的人民,对于当时处于战国时期的中国是几乎完全不知道的。再比如他说阿拉伯有一种长翅膀的蛇(第二卷中提过),还说这种蛇必须咬死母蛇才能出生等等,我们对此也只有苦笑了。 不过他的记载中也有一些原来认为荒诞不经的内容,后来被证 实确实有事实根据。比如这里在介绍印度的时候,他提到印度有一种“比狗小比狐狸大”的“蚂蚁”,它们专门在沙漠中打洞,而它们刨出的砂子中含有金子,所以印度人就经常收集它们挖出的砂子,然后再提炼成纯金。 “比狗小比狐狸大”的“蚂蚁”,可能吗,胡说吧, 1996年11月25日,美国《纽约时报》上登出了一则新闻《Himalayas Offer Clue to Legend of Gold-Digging 'Ants'》。一位法国民族学学者宣布他找到了这个故事的真实的一面,原来所谓的“大蚂蚁”,其实是一种在喜玛拉雅山区中生活的 土拨鼠。土拨鼠的习性就是喜欢在地下打洞,而当地的地层富含金矿,所以它们所做的就是代替了人类的矿工。直到今天,当地还有人像希罗多德所说的那样去收集土拨鼠挖出的泥土以提炼黄金。 希罗多德的历史篇三:关于希罗多德史学方法评价的两个问题 关于希罗多德史学方法评价的两个问题 杨俊明/李枫 【作 者】杨俊明/李枫 李枫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要:希罗多德的史学方法并非岔笔过多或仅仅忠实记录逸事传闻。他的《历史》整体不凌乱,岔笔多与主题有关,他首创社会与文化史概念,功不可没;他记录史实,也以自己的知识为依据判断其真伪,即便在无法判断时采取的“有闻必录”的作法, 也对今天之研究颇有益处。 关键词:希罗多德 史学 方法 枝节 实录 判断 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公元前,,,—,,,年),是西方史学的奠基人,也是“创立历史研究的模范。”,?,从古罗马时代开始,他就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对希罗多德在史学上的巨大成就,国内外史学界有不少专文作过详细评价。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关于希罗多德史学方法的评价,有两个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愿就这两个问题略陈浅见。以期加深对西方史学发展史的理解和认识。 一 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一种编篡历史的新体裁——历史叙述体,从而奠定了西方历史编篡学的基础。英国史家伯里指出:“希腊人虽不是记录人类历史的第一人,却是批判史实的第一人。换句话说,他们首创了史学。”,?,柯林武德也认为:“传说的笔录之转化为历史科学,并不是希腊思想中所固有的,它是公元前五世纪发明,而希罗多德则是它的发明人。”,?, 所谓历史叙述体,基本上与我国古代史学中的纪事本末体相仿。它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纪事系统连贯,叙事生动有趣,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等。希罗多德创立的这种体裁经过古希腊史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这以后,历史叙述体久演不衰,在西方极为盛行。正如有的论者 所云,记叙体历史著作作为学者与公众交往的纽带,具有异常重 要的作用。”,?,虽然历史科学已经提出了更高的问题,但这种叙事史却永远不会被废弃,永远不会死亡。它存在的理由,是因为它能满足永远存在的需要。”,?, 希罗多德所写的《历史》,虽然主题是希波战争,但实际上写的却是那个时代的希腊人所知世界范围的历史。作者视野所及,不只是古希腊人的方寸之地,而是古代社会的广阔世界。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笔锋所指,遍及近,,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的生动图景。他虽然盛赞希腊文化,但也尊重“蛮族”的文化。正如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都结合到一起。”,?,这种视野开阔,具有通史特点的著作,在当时来说确属首创。因此,绍特威尔认为,是“希罗多德将地理史记与考订学与史学相联系。于是历史学开始在艺术与科学中开始占有一独立地位。”,?, 有人认为希罗多德《历史》“史料庞杂,枝节蔓生,岔笔过多”,?,笔者认为,此看法需商榷。 希罗多德的时代,史学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什么传统体裁。因此,希罗多德写作《历史》是在摸索中探求史学的发展轨迹。尽管他在《历史》中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记述西亚、北非、希腊诸国的情况,但这些并不是岔笔,而是作者为叙述希波战争这个主 题组织史料的一种方法。有的学者认为,为了论证希波战争发生的原因和希腊取胜的原因,希罗多德有必要对幅员辽阔的波斯帝国和在大陆上的战争背景有些了解。因为希腊人对他们自己土地上的早期历史不可能比对波斯早期的历史有多得多的了解。,?,同时应该看到,希罗多德的一些离题话从艺术上来说是允许的,而且从效果上来说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是他听众所欢喜的;他仅投希腊人所好,并且我们必须牢记神话学,民间的传说和叙事诗,皆 为他所不得不脱离的。”,?,伯里也强调:“希罗多德懂得,如果喋喋不休地专谈一个题目,描述得很冗长,无论如何总会使人生厌的;但如果在适当的地方停顿一下,夹以他语,就会使人觉得妙趣横生。于是他就想模仿荷马,使他的著作显得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读起他的书来自始至终都觉得津津有味,而且越读越想读。”,??,人们说作者“史料庞杂,枝节蔓生”是因为希罗多德大量记载了与希波战争无直接关系的一些情况,这与我们所习惯的政治军事史是格格不入的。然而,是“希罗多德首先发觉了文化史之意念”。,??,他对上述情况的叙述恰恰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史传统。在西方,这种传统经久不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至于,,世纪伏尔泰等人又重新提出了“回到希罗多德去”的口号。考虑到上述因素,我们就不会对希罗多德提出非议。《历史》集中写希波战争,中间的一些岔笔与主题多数是有联系的;整体并不凌乱,结构还是比较紧凑的。希罗多德首创社 会与文化史概念,其贡献不可忽略。 二 希腊人专心于考察,证明和批判,希罗多德便是一个范例。“历史家面前必须有凭证,而凭证必须是可以理解的。”,??,在搜集史料,考订史料方面,希罗多德是一位严肃认真的学者,态度谨严又善于存疑。因此,人们称赞他“是极其正直和诚恳的”。有时,为了弄清一些史实的详细情况,希罗多德经常改变既定的旅行路线,特地去某个地方考察。就这样,他躬身实践,实地调查,亲自采访。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的《历史》的写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希罗多德这种注重实践的精神,为西方古典史家所纷纷效法,并发展成为后世西方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但也有人认为:“希罗多德只是逸事传闻的忠实记录者。他没有对材料进行考订和批判”。,??,“希罗多德对于史料可以说是毫无批判地一概接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尽管希罗多德有些地方失于轻信,但就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时代来说,他还是“精明而富有批判精神”,??,的,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理性倾向和批判能力”。,??,柯林武德就认为:希 罗多德并不是“毫无批判地相信目击者所告诉他的任何事情。相反地,他在实际上对他们的叙述是严加批判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希罗多德在编篡《历史》时,尽量利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文献纪录。如史诗、碑铭、档案以及他人的作品。此外还加上“个人亲自观察、判断和探索的结果”。,??,他已注意到了 考订史料之真伪,并最先采用了历史批判方法,从而使历史学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 “历史”一词,是希罗多德首先使用的。在希腊语中。“历史”的原意是“调查”。因此,希罗多德一开始就作好准备,仔细研讨他所听到的一切。他写道:“至于我本人,则我的是把我所听到的一切记录下来。虽然我并没有任何义务来相信每一件事情;对于我的全部历史来说,这个说法我认为都是适用的”。,??,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李大钊十分赞赏希罗多德记述历史的态度,他在介绍希罗多德的主张时写道:“一、应当整理记录,寻出正确的实事;二、应当解释记录,寻出那些事实间的理法”。,??, 希罗多德的引语,足以说明他的思想倾向,一个记述者的责任感,以及他选用实证材料时的认真态度。然而,在他的时代,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非常之多,而人们所真正知道的东西极其有限,可信与不可信之间尚无明确的界线。假如我们以什么能够发生,什么不可能发生作为根据,探讨希罗多德接受这一个事物,否定那一个事物的理由,往往不可能获得任何结果。他曾经十分肯定地说过:鸽子绝对不会说话,尽管神圣的多铎那的妇女们声称它们能讲话。但是,他不怀疑母马生产兔子的真实性。不管埃及的牧师们如何断言,凤凰能够把它的父母的尸体,用末药树脂包扎起来,从阿拉伯半岛送到黑里欧波里斯的太阳庙去埋葬,希罗多德十分肯定地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在另一方面,利比亚有一 种动物,没有头,眼睛生长在胸部,埃及有一种猫,它的生活习惯十分特别,喜欢跳入熊熊燃烧的火焰中去。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都不奇怪。希罗多德对于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有,有一套自己的。这套标准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所 以也就失传了。总之,不管他到什么地方,他都看到了许许多多奇异古怪的东西,这就容易使他相信,在辽阔大地的远方,存在着更加奇异古怪的事物。 但是,凡是他所知道的情况,他以自己的知识为根据,判断它的可信与否,这时候他是一个精明审慎的裁判。例如:有一个传统的说法,说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乘船归国,海上遇到狂风暴雨,全船的人危在旦夕。此时,掌舵的腓尼基人说唯一可救的办法是把一部分人投到海里去。克谢尔克谢斯这时要波斯人表示对他的爱戴。于是便有许多波斯显贵纷纷投海自尽,以表明对国王的忠心。后来船到码头,克谢尔克谢斯下令赏赐舵手一顶金冠。因为他救了国王的身家性命。但由于他使许多波斯人丧生,因而又下令将他斩首。,??,对此,希罗多德认为:“关于波斯人的遭遇的说法,以及这一说法的其他任何部分,我都不相信,因为,那舵手果真若向克谢尔克谢斯说了上面那样的话,那么我想,在一万个人当中也不会有一个人怀疑国王会采取下述的办法,他会命令甲板上的那些波斯人,而且是第一流的波斯人下到船仓里面去,并把和波斯人人数相等的腓尼基桡手投到海里去。不,实际的情况乃是:克谢尔克谢斯是象我刚才所说的那样做的。他是率领着 他的军队从陆路返回亚细亚的”。,??,这表明“希罗多德并不特别相信那些传说,他只利用传说作为艺术手段,使自己的叙述生活活泼,色彩鲜明,引人入胜”。,??,李大钊高度评价了希罗多德这种刻意求真的精神,指出“发明历史的真义是马克思,指出吾人研究历史任务的是希罗陀德(希罗多德)。”,??, 当没有任何论据足以使他相信一条史料的真伪时,希罗多德的态度是把几种说法都列举出来,不对它们妄加评判。例如:在描写伊奥尼亚人抗击波斯入侵时的不同表现时,希罗多德写道:“哪些伊奥尼亚人英勇战斗,哪些伊奥尼亚人临阵怯懦,我这部历史是说不确实的。”,??,希罗多德的这一做法,显示了对读者的负责精神。也说明他是一位态度严肃的学者。 有时,希罗多德采取“有闻必录”的做法,把一切在他看来值得记载的事情
/
本文档为【希罗多德的历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