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0年市级立项课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2017-09-17 11页 doc 27KB 1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2010年市级立项课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2010年市级立项课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2010年市级立项课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集中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课题阶段小结 主讲人:黄运元 大家都知道在集体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幼互动活动,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提高集体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要素之一。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益。有句话说得好:问题提得好,就好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基于提问在集体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课题开展的初期,以“教师提问...
2010年市级立项课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2010年市级立项课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2010年市级立项课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集中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课题阶段小结 主讲人:黄运元 大家都知道在集体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幼互动活动,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提高集体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要素之一。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益。有句话说得好:问题提得好,就好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基于提问在集体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课题开展的初期,以“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为切入点。以“一课三研”的形式展开研讨。 一、第一研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期盼,不管是显性的目标,还是隐性的目标,都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性质。在考察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性时,是不可能不涉及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的问题的。 (一)议题: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否适宜,提问是否为目标服务, (二):有目标地观摩——提出问题、探讨碰撞、梳理提升——根据建议修改方案 (三)提出问题、探讨碰撞、梳理提升: 问题一:目标述不具体、不明确。 如大班活动《有朋友真好》在一研中,制定的目标是?在轻松的环境中敞开自己的心灵,快乐的交朋友,表达自己真实的心理想法。?尝试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从字里行间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敞开心扉、真实的心理想法„„”类似这样的字眼太抽象,对目标的表述不具体。活动目标预设的不具体不明确就会直接影响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于是大家提出了新的目标方案?乐意认识新朋友,知道认识新朋友的方法。?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大胆的与新朋友交流。?在游戏中体验交朋友的乐趣。这样一来与前一个教学目标相比是不是更具可操作性。 问题二:目标制定容量太大,忽略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小班活动《有趣的声音》。在一研中,目标定位是?能分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轻重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学习为乐器伴奏,感受声音的轻、重。同时我们发现教师在 执教中,对幼儿灌输的知识点比目标中制定的还要多,有数量多少与声音的关系、物体软硬与声音的关系、还有作用于瓶子的外力与声音的关系(用力摇声音大,轻轻摇声音小)等,好像“一口气,就想让孩子吃成个大胖子”。活动中孩子们一会儿摇、一会儿装、一会儿伴奏,忙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后,在教研中,大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的指导老师黎老师说:“活动中,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准确预测小班上学期孩子的能力,在活动中确实给了孩子太多的东西,使活动没有重点,孩子们的经验也没有得到什么提升。”于是她们在目标和教学策略上做了相应的修改。新的目标是?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轻重的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 问题三:活动中对目标的把握重心失调。 动者的辛苦,萌发如:大班社会活动《夜晚》在一研时目标的定位是了解夜晚劳 热爱、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尝试用语言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与关爱。从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重点目标应该是第2个。但是在执教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在欣赏夜景、讨论夜景上用了大量的时间,将活动的重心偏移到了欣赏家乡夜晚的景色中,而后面的环节“对劳动者的了解”自然就减少了很多时间,因此使活动目标善未达成。幼儿由于不了解他们的工作,所以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是很欣慰的是,在一研中,最快发现了这个问题的竟然是一些年轻老师。可见大家已经认识到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问题四:提问偏离活动目标,隐性浪费时间。 只是把提问当作一种教学的必备手段,而不知道为什么提问,也就是说教师设计了许多问题,但都没有紧紧抓住活动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而设置,兜了一个圈又回到起点。如小班活动《有趣的声音》,老师在活动中播放哗啦啦的水声,她引导幼儿:“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有这样的声音,”幼儿说:“洗手。”这时候,老师又说:“除了洗手呢,”兜了一大圈,幼儿最后说出老师想要的:“洗脸、刷牙”的时,老师才松下一口气。但是她却没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今天活动的主要目标,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引导和启发,也许只要一个肢体语言就可以达到效果。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大班数学认识“时钟”,老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幼儿绞尽脑汁拼命地猜想:图书、蛋糕、好玩的玩具、天线宝宝......可是,当老师打开礼物揭开谜底时,孩子们都发出“唉”的长叹,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一下全没精打采了。像 这样的“猜一猜”游戏,大家并不陌生。初看,老师的意图好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但是,幼儿的这种好奇心会随着 “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消失。像这样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无需动脑的提问,不仅不能达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只会隐性地浪费时间。如:美术《七彩画》,教师在开始时提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幼:“阴天。”师:“下过暴雨后,会有什么出现,”幼:“天空会变亮。”师:“仔细想一想,天空会出现弯弯的、五颜六色的什么呢,”幼儿异口同声的回答:“彩虹。”其实教师的提问目的是为了引出彩虹,结果绕了那么一大圈才引出答案,倒不如直接出示彩虹图片提问:“看,多么美丽的彩虹,有谁知道彩虹是怎么出现的呢,”这样,幼儿就会通过问题去思考,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进行解答。可见设计问题时,老师心中一定要有目标,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根据提问重点突出的原则,提问应围绕教学的目有和重点来设计,要有针对性。 二、第二研: 带着一研的成果,我们进入了第二研。 (一)议题:教师的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有利于幼儿思维, (二)流程:在第二研中,我们通过以下四个流程评析活动达成共识。 提出议题、观摩活动——理论梳理——提出问题、探讨碰撞、梳理提升——修改方案 (三)提出问题、探讨碰撞、梳理提升 1.理论梳理 意义:通过理论梳理,使教师们对有效提问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为后一环节的研讨奠定理论基础。 内容:什么是有效提问,请用简单的字眼说明。 观点:教师们各抒己见,纷纷用2个简单的字眼发表自己的看法:简洁、到位、启发、引导、适时、点拨等。 小结:组长梳理大家的理论经验提出,有效性提问的意义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幼儿方面看,能促进其思考,激发起求知欲望,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活动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等。二是从教师方面看,能促进师幼有效互动,增强集体教学的实效性。 2. 提出问题、探讨碰撞、梳理提升 问题一:提问过于单一,低层次提问较多。 二研中,我们发现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教师提问过于单一,低层次的问题较多,幼儿无需做智力的努力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如教师问幼儿:“你们喜欢夜晚吗,”幼儿齐刷刷地回答:“喜欢”。教师问:“你们觉得沙县的夜景美不美,”幼儿回答:“美!”; “你们觉得夜晚工作的人辛苦吗,”幼儿回答:“辛苦~”类似的问题还有“宝宝来到幼儿园是不是,”;“这里有个瓶子是不是,”等等。在这里,幼儿只需当个“应声虫”,机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试问,如果这个时候有个调皮的孩子在老师问到“沙县的夜景美不美,”时,回答:“不美~”这时候老师该如何回应呢,所以这样过于单一的问题最好少问为妙。 问题二:提问缺乏启发性、递进性,幼儿启而不发。 启而不发的现象,在我们平时的活动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我们都很纳闷为什么我们努力地启发幼儿,幼儿却总是没有回应呢,从我们二研的案例中,我们就可以找到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有朋友真好》活动中,“信任牵手”环节中,教师想让幼儿闭上眼睛尝试往前走,从而获得走路不方便,需要朋友帮忙的体验。可是在活动中,教师只是让体验的幼儿自己闭上眼睛,当幼儿往前走,脚碰到事先布置的一堆草丛时。老师问幼儿:“刚才你闭上眼睛走路,感觉怎么样,”幼儿的回答是:“很好玩~”接着第二个孩子也说出了同样的感受,这时候老师有点失望,又请了第三个孩子上来尝试,可是孩子的回答还是不尽人意,老师只好说“如果老师闭上眼睛走路一定会觉得很害怕的,如果有个朋友来帮忙那就好了。”在这里,“体验”都是老师给孩子的,最后孩子会有收获吗,交流碰撞中,园长适时地点拨,理清了大家的思路,她说:“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幼儿说出,她害怕什么,”(害怕眼睛看不见会碰到障碍、怕摔倒)这时候,老师及时梳理她的回答:“哦,原来眼睛不见会有这么多不安全的感觉。”接着再进一步引导幼儿说出对朋友的需要,体验有了朋友的帮助心理不再害怕,从而信任朋友,加深感情。 启发性的提问不仅在引导幼儿体验表达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其他活动中也很重要。比如: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磁铁”,在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先探索再提问:看看盘子里有些什么东西,玩一玩后发现了什么现象,再试一试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为什么,让幼儿在探索中了解磁铁能吸铁这一特点。问题的提出层次递进帮助幼儿理清思路,提升经验。 问题三:开放性的提问,封闭式的答案 《有趣的声音》活动中,老师问:“摇一摇你的瓶子有声音吗,这样的声音像什么,”当幼儿说:“下雨。”老师十分满意,马上进入了下一环节,为《大雨小雨》伴奏。我们来分析一下,瓶子里装了豆子,摇晃起来的声音就只像雨吗,她的问题是开放式的,像什么,可是除了雨以外却没有引导幼儿想象其他的东西,是不是开放性的问题,封闭式的答案呢, 这使我想起来了大班的一个音乐欣赏活动,“小朋友们,我们来听《单簧管波卡》。”这是一首很好听的乐曲,是世界名曲,欣赏完后老师问:“小朋友们想一想,这像什么,”孩子们说这个说那个,老师说:“你们听一听这像不像蚊子在那里飞呀,一群小蚊子。”老师这么一引导孩子们都说:“像~”“那蚊子怎么飞呀,”“一会打转着飞,一会高高低低的飞”孩子们的各种答案又出来了。好,老师开始放音乐,于是老师和孩子在那里学着蚊子时而打转、时而高高低低的飞呀飞呀飞。像这样的提问,看似有效,而实际上你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当这个孩子长大了,躺在沙发上,听到单簧管波卡时,满脑袋蚊子嗡嗡叫,你就知道这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还是坏的教育, 问题四:提问指向不明,不利于幼儿操作与思维。 在二研中,我们还发现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对促进幼儿思维与操作是十分有利的。如《夜晚》活动中的分组探索环节,老师指着后面的图片区说:“那里有图片区,小朋友去看一看,有谁是在夜晚工作的,”这时候幼儿的注意力全在哪些图片上,根本无暇倾听老师后面的要求。可是这时候老师还在继续介绍其他区,其实这时候幼儿根本就“听不见了”。所以分组中,幼儿无目的地随意走动,走马观花。因此在集中分享环节中,幼儿几乎不会说,他找到了哪些答案。探讨中,教师们纷纷为执教老师献计献策,大家给她的建议是首先应该先说明探索的目的是什么,再介绍一共有哪些区。最后简单明了地说明每个区的要求是什么。因为这时候幼儿已经非常想参与探索了,所以这里的语言要求要简洁而具有指向性,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带着问题探索。 三、第三研: 在一研和二研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了第三研。 (一)议题:教师的回应是否促进有效的师幼互动, (二)意义:除了教师预设的教学提问外,现场的教学回应,也是有效的师生互动的关键。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孩子的回答,必须有一定的回应策略。一个有 效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的回应要紧扣目标,精炼而不繁琐,并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三)流程:观摩并记录——分享记录、探讨碰撞、梳理提升——整改方案 由于我们的议题是“教师的回应”,这是一个现场的动态问题,一方面为了让教师更有目的地观摩,另一方面也为了帮助后面的研讨提供一个依据,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观摩时,用最直白的方式记录下教师的回应情况。 (四)分享记录探讨碰撞梳理提升。 问题一:教师自身准备不充分,敷衍式回应。 一些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次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调动不了积极性。 在我们的三研中,也出现过这样的案例。教师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刚才是怎样和新朋友认识的。而由于是早就认识的,其中一位幼儿回答:“她的家就在我家隔壁。”老师很失望说:“哦,那你们坐回去吧,还有谁是刚才认识的,”可见教师在课前,没有充分预设幼儿的回答,缺乏临场机智。当幼儿将球抛过来时,教师无法接住。如果教师说:“哦,原来你们是这样认识的,那看来你们是老朋友了,那呆会你们可以再去认识一些新朋友~”这样一来,不仅接住了幼儿抛过来的球,而且告诉他们可以去认识别的新朋友,又将球抛过去,是不是更有效呢, 问题二:没有追问和提升,蜻蜓点水式回应。 在《夜晚》这一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分组寻找还有谁是在夜晚工作的,集中分享时,教师问:“你找到了吗,”一幼儿说:“我发现电力工人在夜晚还要工作。”教师很肯定地说:“嗯,你真棒,发现电力工人在夜晚工作。”接下来的警察、交警等教师都没有追问,只是一带而过。研讨中,教师们记录下了她这一回应,并认为她的回应没有促进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在回应时,没有及时抓住幼儿的问题追根究底,而是用“你真棒”、“你真会动脑筋”等评价来回应幼儿的回答。如果当时教师再追问:“如果电力工人晚上不上班会怎么样呢,”或者问:“为什么警察晚上也要上班呢,”这样的回应方式,是不是更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思维,促进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问题三:平行重复、一味表扬,简单式回应。 平行重复也就是对幼儿的回答单一重复,如幼儿回答“我喜欢夜晚的星星”,老师重复“哦,喜欢夜晚的星星。”幼儿回答:“没有朋友我感觉很孤单。”老师说:“嗯,没有朋友感觉很孤单。”或者不论幼儿说什么,只要是正确的答案都回应说:“你真棒,你真棒~”却没有点出他棒在哪里, 然而有效的回应是怎样的呢,记得大班的一个音乐活动《金孔雀》,一个孩子在表现快慢音乐中的孔雀在干什么时,都用了“走路”,但她所运用的策略是:在缓慢的音乐中孔雀慢慢地走,在欢快的音乐中快快地走。于是教师进行了及时的回应,重现两段音乐,请全体幼儿观察她在两段音乐中都是走,但走得有什么不一样,在孩子们的讨论后,教师运用了语言激励的策略表扬了这名幼儿:“我要表扬她,在缓慢的音乐声中她走出了孔雀优雅、缓慢的步伐,而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她又走出了孔雀欢快的步伐。她真棒~”这样的回应方式是对孩子的策略的一种肯定与梳理。 四、我们得到了什么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如何使提问变得更有质量、更加有效,问出“学问”,问出“精彩”,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中的“一课三研” (一)我们的感悟: 我们逐步对集中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认为要提高集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做到: 1.提问应围绕目标,具有目的性、适度性。如《夜晚》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你喜欢夜景中的哪儿,为什么,”“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你发现谁还在夜晚工作,他为什么要在夜晚工作,如果他不工作会怎么样,” 教师设计的内容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难点,针对重点、难点巧妙地设疑、提问,然后以点带面,融会贯通。适度性包括适度、适时、适量。要把果子放在幼儿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幼儿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2.提问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有利于幼儿思维。科学性的前提是教师要吃透教材,理解其深刻内涵。同时它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了解幼儿,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其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如大班艺术活动《剪纸》中,吴老师在示范时,特别注意关键词的运用,体现了 提问的逻辑性。她边示范边说:“我们要先折,再画,最后剪。这样你就会剪出漂亮的窗花。”而她在示范之后,还有意梳理了一下幼儿的经验问幼儿:“刚才我们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所以幼儿在动手制作时,也很有条理。今天体验到成功的孩子比较多。 3.提问应具有启发性、递进性、开放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有效的提问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幼儿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于走向结果。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能引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知问题,让幼儿学会质疑学会探索。 如《有趣的声音》,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想一想,除了碰和敲能让瓶子发出声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也能让瓶子发出声音,”“为什么你们瓶子发出的是小雨的声音,老师的瓶子发出的是大雨的声音,”“是黄豆装得越多声音就越大吗,”“为什么你的黄豆装得满满的,比我的多,声音却很小呢,”这样逐步递进、层层深入的提问启发,通过和孩子的互动沟通以后,让孩子明白多和少、大和小、轻和重以及瓶子和黄豆之间的关系,明白同种物体,由于数量、力度的不同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让孩子在这个简简单单,同时又是多变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到探索声音的乐趣。 4.根据幼儿不同情况的回答应给予及时、适宜的回应。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的回应要紧扣目标,精炼而不繁琐,并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师还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并可用其作为教学资源,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我们的收获:通过课题研究中的“一课三研”,使我们明确了教师提问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使教师获得了专业发展,使我们真正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老教师在一课三研中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增强了“研”的意识,提高了“研”的能力,在队伍中更具“引领”作用。 2(新教师在课题研究这个平台中,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技能、特长、风格;在反复的磨课中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积累了教学的实战经验,逐步走上成熟的道路。 (三)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具体、实在、鲜活、有实际意义的课题研究中,提高集体教学的有效性,促进 教师的专业成长~
/
本文档为【2010年市级立项课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