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指南

2017-09-19 16页 doc 103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指南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①对立统一规律        ②实事求是 ③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④为人民服务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③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④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①宿命论观点      ②唯意志论观点 ③机械唯物论观点  ④朴素唯物论观点 4、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指南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①对立统一规律        ②实事求是 ③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④为人民服务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③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④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①宿命论观点      ②唯意志论观点 ③机械唯物论观点  ④朴素唯物论观点 4、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物是感觉的复合 ③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④理在事先 5、“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 ①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②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③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④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①人类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②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③劳动人民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④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7、“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神”。这一事实明(          ) ①神的观念是感觉的复合  ②神的观念是主观自主的 ③神的观念具有客观原型  ④神的观念是意识能动性的产物 8、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①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④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9、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 ①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②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③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④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①唯物主义观点  ②实践的观点 ③矛盾的观点    ④普遍联系的观点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①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③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④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12、唯心主义对规律的基本观点是(                        ) ①否认规律的存在          ②认为规律是不能认识的 ③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④规律是精神的产物,不具有客观性 1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 ①辩证法的观点    ②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可知论的观点 14、假象是指(            ) ①从正面直接的表现本质的现象 ②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③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 ④与本质没有同一性的、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15、“一切真知来源于直接经验”, 这是(                ) ①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错误观点    ②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观点 ④不可知论的观点 16、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17、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①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②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③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④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18、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①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②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③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④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19、社会意识是(    ) ①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②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③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④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2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①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②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③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④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1、下列关系中,作为社会一切关系的基础的是(          ) ①社会生产关系        ②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③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  ④人们之间的阶级关系 22、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①昼夜交替     ②寒来暑往 ③磨擦生热     ④电闪雷鸣 23、人的本质属性是(        ) ①自然属性  ②社会属性  ③物质属性  ④先天属性 24、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起来会导致(      ) ①唯心主义              ②形而上学 ③二元论              ④宗教神学 25、人工降雨的成功、人造金刚石的生产说明了(      ) ①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      ②人们可以创造条件,驾驭规律 ③人们可以根据对已有规律的认识,创造新的规律 ④人们可以不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2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①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②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③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④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念是(    ) ①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③唯意志主义观点      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              ) ①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②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③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④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29、空间是(      ) ①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②事物之间的距离 ③物体的体积              ④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30、一切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这种观点是(      ) ①唯心主义观点          ②唯物主义观点 ③诡辩论的观点          ④形而上学的观点 二、双项选择题 1、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社会经济结构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两大项内容,它们分别是(      ) ①所有制结构  ②生产力结构  ③劳动资料结构  ④生产关系结构 2、意识的本质是(      ) ①人脑的分泌物  ②人脑的机能  ③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④观念的系统 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有(    ) ①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④动是有条件的,静止是无条件的 4、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 ①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②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③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④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这两方面割裂开来就会导致(    ) ①唯心主义认识论        ②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③庸俗唯物主义          ④庸俗进化论 6、人脑的本质是什么?人脑是(            ) ①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产生意识的源泉 ③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④人类特有的灵魂 7、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 ①感性认识的产物 ②理性认识的产物 ③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④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8、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是(            ) ①科学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②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③科学中包含着生产力 ④科学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 9、哲学是(            ) ①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②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③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    10、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区别是(          ) ①客观与主观的区别 ②客体与主体的区别 ③人与自然的区别 ④客观于客体的区别 11、意识的内容来自(              ) ①人的大脑  ②人的灵感  ③客观世界  ④实践 1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有(      ) ①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②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③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④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13、下列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              ) ①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②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③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④科学是描述自然现象的知识 1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 ①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②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③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          ④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15、“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包含的哲理有(        ) ①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②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三、多项选择题 1、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的有(    ) 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②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③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④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2、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 ①工具性 ②客观现实性 ③自觉动能性  ④社会历史性 3、下列各项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 ①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人的纯精神理性活动 ③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活动  ④实践是人的历史性活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 ①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③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5、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有(      ) ①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③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④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6、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          ) ①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②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③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④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7、实践构成了人类特殊的生命形式,即构成人类的存在方式。下列哪些现象统一于实践活动中(            ) ①适应自然的活动        ②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③社会存在物          ④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8、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            ) ①水往低处流                 ②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④国家是阶段压迫的工具 9、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            ) ①上层建筑的性质        ②上层建筑的产生 ③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④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 1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动力的有(            ) ①革命阶级反抗反动阶级的斗争    ②社会改革        ③社会革命                      ④人的一切活动  1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      ) ①提出阶级斗争的观点 ②确立了科学实践观 ③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④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 1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指(      ) ①意识正确反映物质    ②意识掌握群众 ③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④社会实践 1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 ①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③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 ①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②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③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④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15、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有(      ) ①概念    ②感觉  ③判断  ④推理 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3、人的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 4、唯物主义是一元论,唯心主义是二元论。 5、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6、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双方对立和斗争推动的。 7、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9、世界统一于存在。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1、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不变的。 12、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对立的。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60分) 1、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这句话怎样理解? 2、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3、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4、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5、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 6、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论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9、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1、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2、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六、论述题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现阶段加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 5、如何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何所指导意义? 6、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参考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②        ③ ④ ④ ④ ②  ③ ① ① ② ②    ④ ④ ③ ③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③        ② ② ① ④ ①  ③ ② ① ② ③    ④ ① ④ ② 二、双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②④ ②③ ②③ ③④ ①② ①③ ③④ ②④ ②④ ①③ ③④ ①④  ①③ ①④ ③④ 三、多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①③④ ②③④ ①③④ ②③④ ②③④ ②③④ ①③④ ②③④ ①②③ ① ② ③ ②③④ ②③④ ②③④ ①②③④ ①③④ 四、辨析题 1、错。①这一论断是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而不是对所有哲学的规定。②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哪一个学派都不能成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错。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而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使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3、错。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是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精神需要所作出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的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并且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因为:①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首先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出来,贡献是前提,②只有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配得到社会的满足和尊重,③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的贡献,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够给予人们更多满足和享受。 4、错。(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上何者为第一性为标准的。坚持物质第一性为唯物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的为唯心主义。(2)而一元论和二元论则是以世界有几个本原为区分标准的,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为二元论。(3)唯物主义和彻底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只不过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唯一本原是精神。 5、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秩序和趋势,社会发展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 6、对。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的相互结合中实现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提供了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基本趋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第一,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为矛盾的转化即质变做准备;第二,在质变过程中,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使旧统一体解体和新统一体产生。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二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的同一性使事物内部的两个对立面具有转化的可能性;矛盾的斗争性则创造出事物转化的必要条件,使这种转化成为现实。事物的一切变化,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都是由事物矛盾运动所推动的。 7、错。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8、错。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但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本身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是指一切现存社会要素的总和,大体上分为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种类别。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对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条件中,科学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广大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9、错。(1)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它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2)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3)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10、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1、对。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从来都是指活生生的、生活在具体社会联系中的、从事现实活动的个人及其社会集合体,它通过对现实的人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包括对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人的社会存在及其历史条件,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和阶级特征等等的分析和综合,来揭示人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而这些历史条件都是具体的,变化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12、对。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人的发展可从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来衡量。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一方面,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主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简答题 1、答: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2、答:一方面,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任何认识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实践也一定能够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另一方面,实践标准又是不确定性的。任何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总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实践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这种检验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3、答:(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氏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交和氏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个社会形态不同国家所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3)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要从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中概括出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又要从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中把握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4、答: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人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与此相应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反映于他们的生产关系。概言之,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结构以及政治、法律、道德观点,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的生产方式。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社会生产是不断发展的,生产的变化必然导致其生产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那么社会形态也跟着发生改变,社会由此进到高一级的程度。可见生产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和高级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5、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的源泉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意识就其反映形式来看,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答: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7、答:(1)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客观事物和认识本身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也都不能成为检验标准。(3)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答:(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与更新。 9、答: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亦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一切人类活动,无论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一个类似机器工作那样的消极的被动的过程。第二,一切人类活动,无论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第三,人不仅能认识外部的客观世界,也能反过来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形成自我意识。第四,在以自身生理活动为基础的前提下,人的意识可以反过来影响和控制自身的某些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第五,人在意识的指挥和协调下能够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10、答:①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一方面, 质变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体现着事物的永恒的变化和发展。 11、答:(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显现个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任何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2、两者是相互蕴涵的,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本质寓于现象之中,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象是整体,本质是现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过来,本质也包含现象,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但毕竟是由本质决定的,早已潜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 3、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本质变现象应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某一具体的人无疑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但其本质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来,即不断转变为现象。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 12、答:生产力是指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一类为智能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 五、论述题 1、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例如,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系仍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关系之所以要变革,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2、答: (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从源泉上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虽然不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但它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 (3)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 3、答: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本身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最终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在社会存在庙宇的限制范围之内,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首先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其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在发展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再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上;最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也表现在它的变化往往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先进的社会意识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的变化的某种趋势。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长期的、自学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事业,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同时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而且要做到常抓不懈。 4、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1)研究对象上,旧哲学是“知识总汇”“科学之科学”,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视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关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即普遍与非凡的关系。  (2)理论内容上,旧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集中体现。 (3)社会作用上,旧哲学只是解释世界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不仅要熟悉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突出哲学有改造世界的实践功可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 5、答: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相对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研究矛盾问题,重要的是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这一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这种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从本本出发,必须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而不是片面零碎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的概括。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真理”。 6、答: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指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和逼近。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指任何真理都是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第二,指每一真理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虽然是相互区别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第二,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向绝对不断转化的无限过程;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同样都是错误的。绝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相对性,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相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绝对性,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一百多年实践检验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我们必须坚持,对它的种种怀疑和反对都是缺乏根据的,因而是错误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许多具体观点、具体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作出的,它们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应当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有的则应该根据条件的变化得到不断的修正。因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活生生的学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我们只有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说所具有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回答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科学结论。
/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指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