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2017-11-14 14页 doc 42KB 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附:论文格式模板(仅供参考) 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姓名: 所学专业: 行政管理学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二零一一年 七 月 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内容摘要: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政治参与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过程,一个国家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越高,这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程度就越高。目前我...
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附:论文格式模板(仅供参考) 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姓名: 所学专业: 行政管理学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二零一一年 七 月 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内容摘要: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政治参与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过程,一个国家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越高,这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程度就越高。目前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然要求发展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展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必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尺度,也是一个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标尺。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公民通过合法的渠道参与政治活动的管理,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还是监督行政权力运行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关 键 词:有序政治参与 和谐社会构建 民主政治 目 录 一、公民政治参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影响------------------------1 (一)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法治的衡量------------------------------1 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既是执政为民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 最高表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二)政治参与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2 公民政治参与可以使政府行为相对透明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普 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三)政治参与是社会充满活力的集中体现------------------------------3 政治参与的扩大化被看作是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它对一个国家或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无序的公民政治参与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影响--3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同影响 二、公民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4 (一)化政治参与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机制----------------------4 (二)制度化政治参与是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有力保障----------------------5 (三)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维护政治稳定的有效途径------------------------5 三、努力实现公民有序而有效的政治参与--------------------------------6 (一)营造和谐政治文化,发挥社会自组织的积极作用--------------------7 (二)构建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体系,畅通公民政治参与渠道---------------10 (三)理性对待强势及弱势群体,有效引导非制度政治参与---------------11 正文 我国现在正在日益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这也正是能让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发展必须完成的一个步骤,也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为民的体现。公民的政治参与就像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细胞一样,是一个基础而且必不可少的过程。实践表明,有序并且有效的政治参与能够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推进公民的诊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杠杆。只有认真分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从问题入手,探求切合国情的政治参与发展到了,扩大公民有序并且有效的政治参与,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一、公民政治参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合法方式和程序参加政治生活, 表达政治意愿并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一定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指标。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妥地实现政府的行动和公民意愿间的平衡。它能形成强大的政治效应,给政治体制注入活力,监督、制约国家权力的行使,要求政府必须对法律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负责;广泛的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助于政策执行中获得有效支持,有助于政策的及时反馈和修正;广泛的政治参与 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有效维护个人、团体利益的重要方式;政治参与还可以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增强对政治体制的信任,产生归属感,构筑现代民主政治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 (一) 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法治的衡量标准 1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民主法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和谐,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法治的最终目标在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及其他基本政治权利,法治的根本价值也在于保障包括公民政治参与在内的各种权利的实现。因此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既是执政为民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最高表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二) 政治参与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任何形式的社会都会存在执政者和被执政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可能完全解决掉的,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这种紧张的关系,各种解决方式中,公民的有效的政治参与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有效的公民政治参与能更加有助于政府公开事件的真相,让更广大的人们了解社会中发生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在2011年7月23日发生的动车追尾事件中,民众的积极参与拯救了很多的生命,同时也曝光了政府对伤亡数据的隐瞒、动车实名制落实的不彻底以及政府在事故出现时做的失当处理。而这些问题在放大到国际上去思考,看看德国1998年的动车事故处理跟中国政府的处理,绝对让每一个中国公民为政府感到汗颜。在这次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死亡人数超过200的数据而官方报道说只有39人遇难,可以看到很多在事故中遇难的人身份不能确定,可以看到在没有积极的救援并确认救援结束时就开始清理现场,并且没有对其他相同型号的车辆进行检修的情况下,照常运行着所有线路的动车。像遇难人家属所说的一样,我们不怕事实残酷,怕的是政府刻意对我们隐瞒这些 2 事实。由此可见,公民政治参与可以使政府行为相对透明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普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三)政治参与是社会充满活力的集中体现 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有力的因素来建设和谐家园,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开始了跳跃式的发展,也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到了在执政者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中开始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的积极去参与到各种政治活动中,一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必定是要有着广泛的政治参与,并且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参与带来的社会影响力来发展更加民主更加活力青春的社会。 (四)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无序的公民政治参与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影响 纵观近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其中有两个重要的事件代表在中国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反面和正面的试验,这两个事件分别是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这两个重大事件都涉及到了很多公民的政治参与,但是却是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浩浩荡荡的红卫军运动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迅速的演变成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很多文人学者、商人政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批斗。整个社会弥漫着人人自危的空气。很多社会学家都评论说,文化大革命让中国社会不仅十年停滞发展,甚至倒退十年。但是对于改革开放人们的评价就不一样了,同样是涉及了那么多的民众参与到其中,但是这次却是让国民整整加速发展了30年。 3 因此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可以加速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而无序的政治参与则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二、公民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温家宝总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这段话就提到了要调动所有公民的聪明才智来建设和谐社会,提到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也阐释着水能载舟的简单道理。把公民的参与提高到了一个战略性的高度。 (一)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机制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了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正在迅速提高,这有力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崛起和公民意识的普及。制度内参与和制度外参与同时扩大。原有政治参与平台,如党组织、人大机构、政协组织、人民团体等,在动员自身成员进行有效政治参与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社会经济转型也激发了一些原来政治参与意愿较低的群体(如农民工、民营企业家群体等)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但当前政治体系中却没有相应的、专门制度途径和机构平台去接纳这些“新兴政治参与者”。我们了解到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扩大化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化建设所共同主导的,由领导者和参与者共同影响的。要维护中国政治稳定,其政治制度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是如何创造权力、增强政府权威、约束公民政治参与扩大并使之与政治制度化水平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加合理 4 有效地运用政治权力,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均衡发展,构建和保证公民政治参与的实现途径。这就要求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沿着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方向发展,努力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化与有序化相统一。在完善现有政治参与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构建新的政治参与途径和形式,增加政治参与的主客体,扩大政治参与范围、深度和质量。同时,加强与政治参与相关的民主选举、权力监督等制度的完善,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合法化、理性化、程序化。 (二)制度化政治参与是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有力保障 现代社会,随着公民教育程度的加强、民主观念的普及、权利意识的提升以及网络、媒体和通讯的发达,已使得传统官僚制政府以信息集中控制为基础而进行的集权型管理模式和内部操作显得不合时宜。今天,人们对公共政策有更多的要求,也更有自信和能力去影响那些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因此,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来,建设民主、公开、公正而透明的政策运作过程和方式,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不容回避的选择。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建立有序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途径可以说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凸显的一种内在要求。古代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和陪审团以及古罗马法中的保民官等制度的出现就表明平民参与已经开始被纳入制度的范畴。睿智的先行者们早就意识到,建设恰当的公民参与制度和途径,有利于形成一种社会的“均衡机制”,换句话说,统治者可以通过这种权力分享的途径和方式,达到以较低的代价和非暴力的方式来化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冲突的目的。由此,必须认识到公民参与制度的重要性,把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纳入制度的范畴,一方面可以使公众参与行为更加具有理性和秩序;另一方面也使公共政策本身更能体现民意,因而也更有效率。 制度化的公民政治参与可以有效化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也能 5 增加公共政策决策的可接受度,因此制度胡的公民政治参与是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有力保障。 (三) 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维护政治稳定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结构大幅度变动使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政治参与行为也随之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除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外,社会中又分化出企业家群体、私营企业主群体、个体劳动者群体以及失业者群体等,每个群体都正在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特殊利益。利益群体因利益驱动二产生积极的参与动力,并且因形成集合体而在力量方面远远强于此前的散在个体和虚拟的政治主体因而成为现代政治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引发政治不稳定的一个潜在原因。利益纷飞的不均衡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利益群体之间存有利益竞争、利益摩擦和利益冲突。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对社会公正原则的损害,会引发利益受损的弱势社会群体心理失衡从而导致这一群体行为失范的发生。一旦超出政治体制的承受力与容纳力,就会破坏政治体系原有的秩序和稳定,造成某种程度的会乱、失序,从而给政治未定带来负面效应。 因此需要用规章制度明确各个阶层参与的方式,让一切有章可循,然后按照制度引导公民包括各利益群体有序的参与政治活动,从而保证政治稳定。 三、努力实现公民有序而有效的政治参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历来是中国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倡导,是中国人民持之以恒的追求。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中阐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 6 治参与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党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新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市场经济建设的时间过程中,人民群众要求自由、平等、竞争的政治意识以及以政治判断力、政治表达力、政治认同力和政治自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参与素质大幅度提高,要求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大大增强。怎样有领导、有秩序、分步骤的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些需求,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营造和谐政治文化,发挥社会自组织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应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可以、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推进政事分开,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是迄今中央全会对各类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方针政策、功能定位、发展重点、自身建设做出的第一次全面阐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非政府组织工作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对于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会精神,积极发挥好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组织 7 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由此引发的新房、集体上访乃至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日趋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群体性事件的副作用和社会危害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显然,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社会自组织作为一种自愿结合的有组织的力量,在利益表达方面与个人相比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利益和权力是公民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公民权力和利益的维护与实现实际上是政府与公民互动过程,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利益表达直接与利益实现相关。公民参与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利益维护,而分散的利益表达在国家制度化程度不高时,就可能引发参与的无序或混乱。非政府组织为预防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新的平台。 社会自组织可以发挥自我管理、规范行为的作用:在我国,小摊贩经常与城管人员玩“猫与老鼠”的游戏,结果,城管与小贩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还发生流血事件。对小摊贩管还是不管、怎么管,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而香港则依靠行业协会管好了此事。香港自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实施小贩发牌制度。为了管理好流动小贩,加强与小贩沟通,香港允许持牌小贩成立行业协会。协会主动兼管并举报无牌小贩,保障经营秩序。管理部门常就有关问题与协会谈判,协商解决问题,促进小贩实现行业自律。社会自组织普遍很重视自身管理职能的发挥,如私营企业家协会在章程中规定要“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私营企业的管理工作,起到协调私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 8 和纽带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私协确实大力宣传政策法规,积极协助税务局对个体户评税、督促成员按章纳税,协助物价局开展物价检查,搞好明码标价等管理工作;中国经济社团通过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价格、生产许可审批、违规行为处罚等进行信用认证,推进了行业的诚信合作和遵章守序信念;海南省企业家协会组织的“促进电子工业生产经营协调会”、“内联企业座谈会”等,大大促进了南海企业界的互惠网络和多元合作,减少了协商成本和解决了很多企业发展的难题,这样,通过行业协会进行行业协调和自律,人们就可以建立各种市场规则来维护行业内部的秩序和利益,避免无规则的恶性竞争,使整个行业的正常秩序得以建立,不但有利于各个企业的利益,而且也有利于全社会的公共利益,起到政府所不及的自主、互动效果和协调秩序。 社会自组织能发挥积极的公共服务作用、并且能起到推进公益事业的作用:发展公益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然而政府用于公益事业的财力不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公益事业所需的一切不可能由政府全部埋单,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公益事业更是面临资金短缺的挑战。2005年,中国的慈善捐款(包括捐助给政府用于救灾的捐款),其总数仅占到全国GDP的0.05%,而印度是0.09%,英国是0.84%,美国近2%。这就需要更新观念,借助于社会力量的参与来发展和推进公益事业。基金会是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从事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各类基金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发展公益事业,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而且可以达到比政府直接组织更好的效果。成立于1989年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通过募集“希望工程”捐款,自主了200多万名最偏远乡村最贫困家庭的儿童上学读书,同事改造和新建了9000多所希望小学。中国扶贫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在积极灾民、贫民等慈善事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相比,我国的慈善公益事 9 业发展还很不够,尚未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报载,我国仅有10万家企业有过捐赠,占全部企业的1%。2004年,国内慈善排行榜中135为慈善家共计捐款9.85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在1992年慈善捐款就达1243亿美元,其中来自个人的慈善捐款达992亿美元,占81.4%。2000年至2004年,美国50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总额为650亿美元,其中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捐款230亿美元,相当于他净资产的54%。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还远低于发达国家,但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企业和个人财富将不断增长,民间捐资兴办慈善事业的潜力很大。但我国现有的基金会大都是公募基金会,即面向社会公众募捐的基金会。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非公募基金会是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源从事公益事业,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所以,应采取积极鼓励和扶持的政策,支持非公募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自组织的成长。当然在推动这些公益性社会自组织的成长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基金会等公益性自组织并非选育整个社会之外,涉及大笔钱财的公益事业不是在真空中,加入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很容易出问题。我国牙防基金会把收来的钱大部分用在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上,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占总支出的73.42%,严重违反了国家关于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查过当年总支出的10%的规定,就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案例。因此对基金会等的运作十分需要健全而可行的监督机制。 (二) 构建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体系,畅通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民主法治社会,所谓民主就要求公民有渠道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法治就要求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都是法律规范的、制度化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这也 10 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些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但是,只对公民权利作实质性的规定,公民权利还是空洞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和程序也提供法律保障。只有对公民政治参与做出程序性规定,公民的这项权利才能真正地付诸实施,也只有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做出程序性的规定,公民才存有影响重大决策的希望,从而也才能乐于去参与政治生活。因此,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制度、社情民情反映制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信访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行政公开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等等。这些直接性或半直接性政治参与制度和渠道的建立和完善,能极大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此外,当今的新闻媒体也为公民提供了监督权力运行,防止权力腐败的合法途径。这些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都将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 理性对待强势及弱势群体,有效引导非制度政治参与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问题,特别是强势(这里所说的强势群体主要指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有较大财富积累的新兴阶层)及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生活总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他们在争取利益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是他们的政治参与往往都不能被容纳到政治体系中去,属于非制度政治参与范围。所谓非制度政治参与是相对于制度化政治参与而言,是指那些突破现存制度规范的冲突式参与行为。二是他们的参与能力极不均衡,存在巨大差别。其中强势群体的各个部分,不仅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结盟关系,而且有强大的社会能量,他们主要采取诸如权力寻租、政治捐献、个别接触等形式对 11 政治生活及整个社会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的弱势群体则只能采取集体上访、围攻党政机关等过激行为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而这种参与的效果也只能是表面和偶然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首先,我们要发挥政党和政府的主动性和开放性,必须正视非制度政治参与的存在,努力构建一个程序规范、科学公正、广泛参与的多元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其次,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约束,并采取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和治理非制度政治参与,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化解利益冲突;最后,要善于发挥意识形态凝聚和合作的制度性作用,“这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对化解非制度政治参与,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2006-10-1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3、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63页。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60页。 5、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1页。 6、 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180页。 12
/
本文档为【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