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华夏上古神系

华夏上古神系

2018-06-17 3页 doc 33KB 2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9799

暂无简介

举报
华夏上古神系华夏上古神系,东方出版社,朱大可,2014,6.上卷,第五章,第三节最古老的龙蛇崇拜,270-303页。1、龙蛇崇拜的逻辑前提本土期的龙蛇崇拜,是水神崇拜的一次重大延展。而产生龙蛇崇拜的第一前提,是其必须跟非洲移民的行走路线吻合。因为最早的龙蛇崇拜原型,必然来自巴别神系,也即来自非洲的水神家族。这是一些生命力强悍的种子,在非洲摇篮里诞生,而后紧随移民东迁,并被沿途广泛播撒。它经过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伊、东南亚而抵达东亚,又越过东亚向北进入西伯利亚,进而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几乎所有龙蛇崇拜都分布在这条线路附近,仿佛是一条藤蔓...
华夏上古神系
华夏上古神系,东方出版社,朱大可,2014,6.上卷,第五章,第三节最古老的龙蛇崇拜,270-303页。1、龙蛇崇拜的逻辑前提本土期的龙蛇崇拜,是水神崇拜的一次重大延展。而产生龙蛇崇拜的第一前提,是其必须跟非洲移民的行走路线吻合。因为最早的龙蛇崇拜原型,必然来自巴别神系,也即来自非洲的水神家族。这是一些生命力强悍的种子,在非洲摇篮里诞生,而后紧随移民东迁,并被沿途广泛播撒。它经过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伊、东南亚而抵达东亚,又越过东亚向北进入西伯利亚,进而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几乎所有龙蛇崇拜都分布在这条线路附近,仿佛是一条藤蔓上结出的诸多果实。然而,来自巴别神系的原始动物崇拜,若要在大移民进程中逐步放大,并在亚洲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依赖一个更为温润的母床。这是产生龙蛇崇拜的第二前提。只要观察一下第四冰期后的世界图景,就能透彻地发现,大洪水所奠定的四大水系——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北非埃及)、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印度半岛)以及黄河与长江流域(东亚)等(也许还应该包括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就是龙蛇崛起的重要平台。没有这种广阔、持续而稳定的水系,就没有普遍是爬虫类生物原型,也就没有水体神话以及龙蛇崇拜。这种水土地理的强大逻辑,是探究龙蛇起源的学术起点。产生龙蛇崇拜的第三前提,是需要得到原始水神和原始地神的支持的。这(第270页完)种双重架构组成了两栖类爬虫的“水土二相性”。美索不达米亚的龙蛇崇拜,最初源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神系——水神(如混沌水神纳穆Namu)和地神(如混沌龙妖库尔Kur)。而这正是全球两类龙蛇的重大分野:水神系推出了蛇神(Naga),它不断向东扩展,经印度和东亚乃至美洲,演化为大规模的正值崇拜,地神系则推出了龙神(DragonLord),它向西扩展,形成更大规模的负值崇拜。产生龙蛇崇拜的第四前提,是需要一个强大的文化策源地,来改造旧的巴别神学,并在旧的音素标记的基础上,超越水/地神系的约束,拓展出新的神话叙事及其视觉造型。没有任何一个地点,比美索不达米亚更符合这种要求:在所有文明中它最早成熟,并迅速长出各种与水/地神相关是事物——肥遗、那伽、女娲和龙。该策源地的另一功能,就是用二值逻辑去重塑水神系和地神系怪兽,令其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正是从这天真的对立之中,产生了关于龙蛇的两种信念:要么是人类的善神和保护神,要么是魔鬼化身与欲望诱惑的象征。美索不达米亚就此引发了旷日持久的精神分裂。整个人类都笼罩在它的双重气息之中。产生龙蛇长白的第五个前提,是蛇作为最古老的动物原型,成为阴茎的代码,也即男性生殖力的阴郁象征,它进入大地女神的体内,以地下之水的形态,另女神的子宫受孕,而作为天上的水,它又是智慧/精神之蛇,进入并引导女性的灵魂并借助某种诱惑的程序令其受孕。(注释:参见艾利希·诺依曼:《大母神——原型分析》,第145页。在该书中,诺依曼的叙事刚好相反,她把蛇归类为大地女神的一部分,有时她也会将蛇视为男性的象征。该书中充满了此类解释的矛盾。但在中国人的典籍(如邵雍的《梅花易数》)里,龙跟阳性、东方、春天、繁殖和生殖对应,显然是男性生殖力的能指符号。)尽管龙的形态变化多端,但无论是西方的爵艮龙(Dragon),还是东亚的中国龙,都有其显著的共同特征:①体征上拥有翅膀、利爪和坚硬的鳞片,能够上天入水;②擅长喷(第271页完)火,并有呼风唤雨的魔力;③在善与恶之间游动,视具体故事场景而定;④可能被特定的人所骑乘和驾驭(在西方为龙骑士、巫师或魔鬼,在东亚为神仙或成道者);⑤善于收纳和保管珍宝,其住所藏有大量的奇珍异宝,而这成为人龙大战的重要原因。这种周密的共同性足以表明,东西方龙崇拜必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美索不达米亚。2、西亚蛇妖的三种视觉图式远古氏族社会的苏美尔人据说崇拜女神阿玛乌舒姆伽尔-安娜(天界蛇母)。这显然是非洲巴别神系的伟大传统。他们在墓穴中放置泥塑裸体女神像,该神像有时呈抱婴儿状,有时则呈现为人首蛇身的形象,而这就是古老蛇母的伟大造型,她是永生、再生和繁殖的象征,庇护着早期非洲移民的年幼心智。这个水神家族,还应包括著名的混沌水神纳穆、蛇神尼拉赫,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月神南娜(Nanna)及其女儿宁安娜(Ninanna,也即因南娜),等等。苏美尔神话之水神系的纳穆和地神系的库尔,在阿卡德神话中混合成大母神提阿玛特(Tiamat),后者兼具水神和地神的双重属性——一种两栖类的超级爬虫,其造型为四足妖龙或七个头的蛇怪,但她大母神时代的英雄。在Tiamat一词中,Ti为生命,Ama为母亲,整个词语的意思是“生命之母”。阿卡德史诗《埃努玛·埃利什》(EnumaElish,约成书于1500-1400B.C.)宣称,它是自然之力的化身、宇宙混沌之体现。提阿玛特与其配偶地下水神阿普苏(Apus),共同创生出一个古老的大神家族,以代表巴别神系的神学价值(注释:饶宗颐编译:《近东开辟史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但来自巴别神系的N水神音素,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一种异动,那就是它从神名的词头移置到了词尾。例如,代表原始之海的混沌女神纳穆(Nam-mu),以后演化为苏美尔人称之为“大女神”的战争、丰饶和爱情女神因南娜(Inan-na)或宁安娜(Ninanna)。这扰动不仅加剧了人的辨识难度,更导致其神格或属性的严重不稳,却为西亚诸民族的神系改造,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此后爆发的男权革命推翻了母权统治,迫使那些代表惰性与休息的大母神,出让其强大的权柄。在充满血腥与暴力的宇宙之战里,众母神与富有生气(第272页完)的新生男神展开殊死搏斗。代表全体女神提阿玛特,被代表全体男神的马尔杜克(Marduk)所击败,马尔杜克将其身躯劈成两半,一半做成苍天。另一半做成大地,并在天穹上安排日月星辰,令其按规定轨道运转。他还刺破提阿玛特的双眼,使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向前流淌,而后将其躯体变为山脉,又令底格里斯河各支流从其乳房流出,最后用其男宠钦古的身躯创造了人类(《近东开辟史诗》)。这场事变无疑是一个隐喻,暗示非洲巴别神系的崩解。新一代神系——“安努那基”(Anunnaki,其中anu指天堂,na指水,而ki则指大地)开始主宰西亚并逐步改变整个世界的神学图景。这就是巴别神系的必然命运。原始水神的地神沦为丑陋凶恶的两栖怪物,从而为男性众神的开辟和壮大开辟道路。残余的众女神退出主宰地位,扮演次级神和辅佐神的角色(如生育女神宁胡尔萨格Ninhursaga、金星女神因南娜和圣母宁里尔等)。但这并非是大母神的唯一命运。在美索不达米亚,龙也没有被简单地抛离历史舞台,而是成为胜利者马尔杜克和涅尔加的神兽,犹如一道反面的光环炫耀着新神的力量与古老传统的神秘联系(注释:参阅魏庆征编:《古代两河流域与西域神话》,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而在美索不达米亚以外的地区,如印度、中国和美洲,蛇母则继续保持初始的正直形象,仿佛受到了古老咒语的庇护。与此同时,那些被男权革命所推翻的女性氏族部落的贵族成员,开始沿草原走廊向东方逃迁,并把这种日益破碎的信仰,带往遥远的太平洋西岸。美索不达米亚不仅提供了龙蛇崇拜的基本素材,还制造了蛇的独一无二的对偶缠绕图式。苏美尔-阿卡德的龙,其名字有时等同于天狼星(Sirius),而在阿卡德语里则称为穆舒苏(MushssuorMushhushshu),意为“愤怒的蛇”(以下简称“怒蛇”),其造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图式。(273页完)(1)坐骑怒蛇:以单纯蛇的形象出现,充当巴比伦城的守护神马尔杜克的神兽或坐骑。头戴王冠身穿战袍的双头男人,拥有四眼和四耳,站立于怒蛇身上,威风凛凛、不可一世。(2)伊斯塔尔怒蛇:是最经典的怒蛇穆舒苏造型。该怒蛇出现于创世神话,是提阿玛特创造出来的怪物之一,追随马尔杜克作战,其造型为带弯角把那个口吐分叉舌头的蛇首、带有蛇颈和针型蝎尾,但身躯却犹如马,还带有鳞状纹身,而前足为狮足(从其身上的豹式皮斑推测,亦可能是豹足),后肢则为鹰爪,此蛇以出现在伊斯塔尔门上的浮雕为代表(有图5-14),,已然是一个杂糅了多种生物样态的混合体(注释:穆苏苏“”一词为阿卡德语,可粗略译作“怒蛇”;根据《阿卡德语简明词典》(AconciseofAkkadian)穆苏苏“”解作“怒龙”serpent-dragon,而别称穆苏苏“”则出于早期亚述学研究者的错误音译。)。这图式向世界各地传播,引发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后果——在欧洲化为爵艮龙,而在东亚则演变为“夔龙”或“龙马”,最终汇入“中国龙”的大家族之中。(3)自缠怒蛇:人首蛇身人足的三明治图式,且其蛇身部分由两组蛇彼此缠绕而成,在尾部合为一个尖细的小尾。这种怪异的图式仅在两河流域出现,而没有发生预想中的扩散。(4)奥罗伯罗斯怒蛇:源于希腊语“尾巴吞食者”(拉丁语为Ouroboros),由怒蛇的头部衔住尾部形成的自我循环的圈环,类似于拓扑学上的莫比乌斯环(Mobiusstrip,Mobiusband),后者是一种自我回旋的单侧和不可定向的曲面,但它的另一变体是向内(外)旋转后形成的涡型线条(螺旋形)。这种图式首次被发现于苏美尔,它在东亚的主要形态。是首尾相衔的玉龙,又经抽象之后,在陶器或青铜器上形成圈纹、涡型纹或8字纹。该图式代表生与死的更新周期以及时间循环的转轮,也表达一个自我封闭的宇宙体系,在某些图像里,衔尾蛇呈现为半黑半白、半阴半阳的状态,此时它是万物二元性的象征。(274页完)(5)对位怒蛇:
/
本文档为【华夏上古神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