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心理健康课程案例

2019-05-30 30页 ppt 168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294897

暂无简介

举报
心理健康课程案例心理健康课程案例21.交往型挫折王某,女,20岁,大一学生。在心理咨询室自诉:我最近一个月常有焦虑情绪体验,周围的同学都不怎么理我,宿舍的同学也不喜欢与我交流,有什么活动也不叫上我,自己觉得被人排斥,我很渴望与人交往,有好朋友,但每次都遭受挫折。我觉得自己十分孤独,也没有心思学习,总想回家。在与咨询老师交流过程中,咨询老师发现,她在诉说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但很少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在与人交往中时常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但并不顾及他人感受,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王同学的焦虑情绪源于其人际交往过程的自私心理,如何有...
心理健康课程案例
心理健康课程案例21.交往型挫折王某,女,20岁,大一学生。在心理咨询室自诉:我最近一个月常有焦虑情绪体验,周围的同学都不怎么理我,宿舍的同学也不喜欢与我交流,有什么活动也不叫上我,自己觉得被人排斥,我很渴望与人交往,有好朋友,但每次都遭受挫折。我觉得自己十分孤独,也没有心思学习,总想回家。在与咨询老师交流过程中,咨询老师发现,她在诉说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但很少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在与人交往中时常以自己的去要求别人,但并不顾及他人感受,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王同学的焦虑情绪源于其人际交往过程的自私心理,如何有效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自私心理?案例:自私心理是由不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引起的一种不良心理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自私心理的人往往是以纯功利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为他人的处境和利益着想;在个人利益同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可以不择手段,损人利已。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普遍不欢迎具有自私心理特征的人。自私不仅损害了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而且最终也使得自私者本人遭受到报应和惩罚。因此,为了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大学生必须坚决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要与他人平等相处,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和建议,把别人作为一面镜子来反射自己,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同时抛开偏见接纳别人,就能逐步摆脱自私心理的束缚。2.自卑王某,男,19岁,大学#一#学生。他来自偏远的山区,家境贫困,但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天资聪颖,考上了大学。本来他应该充满希望地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可是,入校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逐渐悲观失望起来。原来,他把自己与周围众多的来自城市的同学加以比较,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与他们相距悬殊。例如:城市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而他在家乡没有条件接受英语的听说训练,口语和听力很差,学得十分吃力;城市的学生善于交际,与许多人都能交朋友,而他的交际方式单一,与别人很少交往,感到孤独;城市的学生多才多艺,打球、唱歌、跳舞、使用电脑等学起来都很快,而他从身体到头脑接受这些比别人要慢得多;此外,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于是,小王就认为自己永远无法与别人相比,没有能力在各方面令自己满意,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获得成功。从此,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他来说成了沉重的负担和令人窒息的压力,逐渐失去了以往的自信与自尊,内心自卑感越来越强烈。自卑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它有哪些危害与特点。自卑是一种因过低的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自卑心理的浅层体验是认为别人会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表现为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人常常有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相伴随,如害羞、不安、内疚、胆怯、忧伤和失望等。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之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达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的自我封闭,从而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又反过来加深自卑感。长期的自卑心理也会引起人生理上的不良变化与反应,最敏感的是对消化和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而生理上的疾病又会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大学生自卑心理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泛化性,即全盘否定自己,二是敏感性,即对他人的态度、评价等表现得特别敏感;三是掩饰性,即对自己主观上认为的缺点、短处总是设法掩饰,生怕别人知道。3.偏执型人格障碍陈某,男,22岁,某高校大学三年级学生。自幼固执、倔强,从不听人劝告,总自以为是。无论在读、中学甚至现在,总认为自己是最杰出的,任何困难对于他而言都轻易而举。小陈特别容易冲动,丁点小事都能令他大发雷霆甚至出现攻击行为。自中学开始,周围的人就发现他敏感多疑,不信任任何人,在与他打交道时都特别注意和小心,否则就会被他认为不友好或有意刁难他。而且他心胸特别狭窄,容不得半点善意的批评或指正,对学习比他好的同学十分妒忌,总说他们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他现在有一性格文静的女朋友,可他对女友的言行极为关注,容不得女友与其他男性同学打交道。如果他看到有男性同学或朋友跟他女友谈话或一同走路,就认为女友跟他们谈情说爱,总是追问不休,有时斥责女友。但事后,小陈却十分后悔,认为是自己胡乱猜忌,通常能主动向女友承认错误,并送礼物道歉,而且也知道女友是很爱他,不可能移情别恋,但遇到女友再与男同学说话时又无法自控。现在,小陈在学校基本上没有要好的朋友,他自己也感到孤独,内心十分苦恼,但总想不通为什么同学们不愿与他交朋友。案例评析:该案例中的小陈是一名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这种人格障碍主要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对自己所受的挫折和境遇过度敏感、心胸狭窄,对伤害和侮辱不能宽容,长期记恨在心,常常有不安全感、不愉快感,容易将他人中性和友好的行为误认为带有敌意或轻视;对自我的评价过高,认为自己很重要,对个人权利竭力追求,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缺乏分析,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或伴侣的不忠;以自我为中心,总感觉在社会上受迫害、受压制,因而经常处于紧张和戒备状态及敏感多疑,因此对人常抱有强烈的敌意。这种人从不认为自己有病,不会主动求治,如果迫不得已被带到医院就医,也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辩解或完全否定。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如能及早发现并恰当地得到治疗,能取得应有的疗效,否则容易出现严重的自伤或伤人行为。4.疑病症周某,男,22岁,某高校大学三年级学生。半年前的暑假,小周邻居家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病去逝。听家人说老人是因心血管疾病而亡。最初小周并不在意,回到学校后,有一次在体育课上因为运动量过大而跌倒,他十分害怕,担心自己也会患“心脏病”而亡。于是,他多次到心血管内科进行心电图检查,并未发现有心电图异常,医生也保证他不会有心脏病,但他认为医生不负责任,检查不认真,对医生的保证嗤之以鼻。为了证实自己“有病”,小周要求进行24小时心电图监测和进行心脏彩超等多项检查,未见异常。但小周仍不相信医生的判断和检查结果,认为医生有意隐瞒病情。为找到自己有病的证据,每天数十次地自测脉搏,一旦发现脉跳增快或减慢就认为是“心脏病”发作到医院就诊。为了看病,他几乎跑遍了广州所有的大医院,最后被一家医院心理科被诊治为疑病症。案例评析:疑病症又称疑病障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类型。该案例中小周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疾病,即使医生反复或再三保证,都不能打消自己的疑虑,对自己身体功能的微小变化,如心跳、呼吸等变化都非常关注,并不自觉地加以歪曲或夸大,从而成为有严重心理疾病的证据。由于疑病症患者将注意大部分或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导致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正常的社交活动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们在病前都过分注重自己的健康,个性固执,谨慎和吝啬,有强迫性的人格特点。5.强迫症小王,女,大二学生,某高校大学二年级学生。自幼聪明伶俐,招人喜爱。小学时到初中一直学习成绩优秀,以优异成绩考入全市一所重点高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有同学背后议论她只知道死读书,而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她知道后心里很不服气,为证明自己,她开始把大量时间花在与同学玩耍,结果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她的成绩明显下滑,老师和同学都说她变了。此后她一直为学习、同学关系问题感到烦恼不休,心理冲突很大,情绪波动较大,有时感到十分烦躁,有时觉得十分压抑,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考进大学后,每天总是情不自禁、无法控制地回忆三年学习倒退的原因和与同学相处时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怀疑自己高中可能患了抑郁躁狂症。为此她不停地去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抑郁症的资料,头脑中为“我高中三年得了抑郁躁狂症”、“我高中三年没患抑郁躁狂症”问题纠缠不休,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而且经常在上课时想这些问题,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晚上睡觉时,也反复想这个问题,长时间不能入睡。最后她决定向心理辅导老师求助。杨某,男,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在近一年多来,在报纸上、学校的宣传栏上经常看到刊登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文章后,出现上街、上课回到宿舍,总认为手上有细菌而反复洗手,并认为在外面穿的衣服不能在宿舍再穿,而且不允许同宿舍同学在没有洗手之前接触自己的物品,同学归还的物品也要反复清洗和消毒才放心使用,同学用了他的电脑后都必须反复用酒精擦洗键盘、鼠标、甚至显示器和主机外壳,以至同宿舍的同学因害怕反复洗手都不敢碰他的东西。他行为总是被“不洗干净、不消毒就不舒服”想法所控制,因为洗了就不会紧张和焦虑,心理感觉放心和舒服。渐渐地同学与他交往距离拉开,不愿与他多交往,小杨知道这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这样做太过分,也多次想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并不奏效,心理也为此十分烦恼,更忧虑会很快失去同学们的友谊。在同学的劝说下,小杨来到心理咨询室求助。案例评析:强迫症是大学生中并不少见的一组神经症。该案例中小王表现的是强迫思维,而小杨表现为强迫行为。强迫症者大多有一定的人格偏移,主要是过分追求完美,容易将冲突理智化,过分内省自制、注重细枝末节,不能从宏观上操纵全局,过分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知变通,遇事优柔寡断、无所适从,难以做出决定,缺乏幽默感,思虑过多和喜欢钻牛角尖等。强迫症必须进行心理治疗,帮助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宽容自己的本能欲望、幻想及冲动,松懈自己对自己的苛刻要求,学习变通与通融,使人格上超我、自我与本我之间协调和谐。强迫症大多源自于幼年时养成的个性特征,或者家庭教育的过分严格、粗暴和学校管理的过多过细。强迫症妨碍了大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灵活、机智、坚定、果断等良好个性的培养,如果不加正确引导和治疗,就会一直发展,直至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功能遭到严重损害。6.考试焦虑李某,女,19岁,某高校历史系考古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从小学习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器重,经常被老师推荐去参加各类活动。但她的外语成绩不是很突出,本人对外语也不太感兴趣,学得也比较吃力。高二那年,市里来了一批外国学生前来交流,学校挑选了她和另外几名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出席交流活动,当时自己认为是一种荣誉,就欣然接受。可交流活动前一天晚上她一夜没睡,第二天,见到外国客人时心慌意乱,原来准备好的日常会话也忘记了。这件事使她更减弱了自己对学习外语的信心。为此,在高考选报专业时她特意选了考古专业,想避开学习外语。考上大学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她外语不及格。这之后小李总是想,还要学二年外语,并且还要考等级证书才能顺利毕业,这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考试临近期间,她心理感到紧张、焦虑,晚上睡不着觉,持续胃痛,没有食欲。案例评析:考试焦虑在大学生中很常见。主要表现在考试之前及考试期间由于担心自己考试失败而出现的焦虑、紧张等负情绪反应,还可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考试紧张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要注意“适度”。适度会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维变得清晰。“过度”紧张使人的活动受到抑制,并引发焦虑情绪。该案例中李某缺乏自信是由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失败而造成了心理定势,生怕考试再遭失败而产生的较大的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在应试过程中紧张恐惧,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甚至还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如腹泻、失眠、恶心等。因此培养自己健康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水平对预防考试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7.网络孤独症某高校的一个大学生,有这样一张作息时间表:13:00,起床,吃中饭;14:00,去网吧玩网络游戏;17:00,晚饭在网吧叫外卖;通宵练级,第二天早上9:00回宿舍休息……这位大学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打游戏,并开始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和活动。大约两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思维跟不上同学的节奏,脑子里想的都是游戏里发生的事,遇到事情会首先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考虑。他开始感到不适应现实生活,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这是通常所说的网络孤独症的前期表现。互联网是开放的,但对信息的接收过程却是相对封闭的。对网络具有较强依赖性的个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自己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也会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有些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只会纸上谈兵,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往往会导致大学生渐渐忽视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他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人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它会使人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加剧大学生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容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并妨碍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尽管有不少的网站具有互动性,但毕竟需要依靠冷冰冰的网络、电脑等设备做中介物,大学生网民一旦下线离开电脑,就很难表达自己,无法与他人沟通,“上网时间长了,我连怎么用嘴说话都忘了。”这是一个“网虫”的自白。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大学生“网民”情感上的孤独。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事物时,对其他事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学生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孤独。可见网络孤独症的产生与上网时间过度有极大的关系。
/
本文档为【心理健康课程案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