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龙脊梯田农业文化保护梯田景观的内在机制及对策

2017-07-27 8页 doc 15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龙脊梯田农业文化保护梯田景观的内在机制及对策龙脊梯田农业文化保护梯田景观的内在机制及对策     一、引言   梯田旅游业的兴起,引起了众多学者对龙脊梯田的研究,人们开始关注梯田景观的可持续性,成官文[ 1 ]等对龙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吴忠军[ 2 ]等研究了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王林[ 3 ]等探讨了龙脊梯田旅游业发展的不和谐问题.付广华[ 4 ]在对龙脊壮族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外来生态知识的破坏和维持的双重影响.赵冶[ 5 ]等研究了龙脊村壮族传统民居的现代演变.唐晓云等[ 6 ]从居民居民感知视角探...
龙脊梯田农业文化保护梯田景观的内在机制及对策
龙脊梯田农业文化保护梯田景观的内在机制及对策     一、引言   梯田旅游业的兴起,引起了众多学者对龙脊梯田的研究,人们开始关注梯田景观的可持续性,成官文[ 1 ]等对龙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吴忠军[ 2 ]等研究了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王林[ 3 ]等探讨了龙脊梯田旅游业发展的不和谐问题.付广华[ 4 ]在对龙脊壮族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了外来生态知识的破坏和维持的双重影响.赵冶[ 5 ]等研究了龙脊村壮族传统民居的现代演变.唐晓云等[ 6 ]从居民居民感知视角探讨了旅游对龙脊社会文化的影响.申扶民[ 7 ]等探讨了龙脊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的关系.贺剑武[ 8 ]研究了龙脊文化遗产的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徐赣丽[ 9 ]研究了龙脊旅游真实性问题.   龙脊壮族先民选择梯田农业为自己的生计方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梯田农业文化,使该生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正是这种文化在维护梯田农业生计方式的同时,无意中创造了梯田景观,并使其不断得到维护和发展.龙脊梯田景观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造的,人们对梯田的开垦、维护是为了获得好的收成,但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目的过程中,无意中塑造了梯田的美.   二、龙脊梯田农业文化保护梯田景观的内在机制   龙脊梯田是优美的,它的美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种和谐来源于人的目的性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当地村民的先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吸取教训,经验,从而发现自然规律,并自觉地运用自然规律,并创造一定的文化形式把这些规律传承下去,实现了人的目的性与自然规律的统一.   ( 一) 森林、村寨、梯田分布的和谐统一   龙脊地区山体被分成三部分,山顶是森林,山腰是村寨,山腰以下是梯田,这种布局,使村民的生产与生活协调一致.山顶由各种乔木、灌木所覆盖,各种树木和地上腐殖物拦截雨水,减缓水流速度,增强雨水向地下的渗透,由此才能形成汩汩的泉水和涓涓的山间细流,成为梯田灌溉的重要源头.村寨位于山腰,留下山腰下较为平整的土地以开垦成梯田,能够增加梯田的面积.村民生活用水取自山间泉水,这些水来自于山顶森林涵养的水分,经过层层渗透和土层的过虑,形成甘甜纯净的泉水,因为山顶没有人的生产及其它活动,所以这些水没有遭受任何的污染,人畜饮用水是安全的,从而保证了村民身体的健康.村民生活废水顺着山势向下排放,既减少了村寨周边环境的污染,又成为梯田灌溉用水的重要来源.山顶郁郁葱葱的灌木丛,是天然的能源宝库,能够满足村民取暖做饭对能源的需求.有人认为砍伐灌木丛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实际上,适度砍伐利用灌木丛并不会破坏环境,反而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这是因为龙脊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非常适合灌木的生长,灌木丛被砍伐之后,只要不是连根拔起,在根部周围很快就会抽出更多枝条,在短时间内就会长的密不透风,因此,山顶的灌木丛是天然的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灌木丛为各种昆虫生长、繁殖营造了极好的条件,如果昆虫过度繁殖,则会使整个森林遭受虫灾,严重的话甚至会使整片森林消失,村民砍伐灌木丛,用来取暖做饭,能够杀死大量的虫卵,从而抑制了昆虫的过度繁殖,维护了森林的生态平衡.山顶森林中还生长着各种蘑菇、野菜、中药材、野生动物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村民的饮食结构,保持营养的均衡.人畜粪便等农家肥,顺着山势能够较容易地运到梯田以增加梯田的肥力,还能减少对村寨周边环境的污染.因此,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腰下梯田的布局,使得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融为一体,共生互补,形成一个稳定的均衡系统.   ( 二) 人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龙脊当地村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充分利用周围资源,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等农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村民的生产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但这并没有破坏自然环境,而是改造了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满足了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目的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开垦大块梯田似乎更便于农业生产,但当地村民并没有开垦大的梯田,为什么呢? 因为要开垦大的梯田,必然要挖掉梯田上面山体的泥土,这一方面会造成山体的陡峭,另一方面会使梯田之间的落差扩大,当雨季来临时,急速的水流顺着陡峭的山体一泻而下,既可能冲走下层梯田作物宜于生长的松软肥沃的泥土,又可能冲垮山体,造成上层梯田的垮塌,引发泥石流等灾害,这就破坏了自然环境,反而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当地村民根据山体轮廓和走势,层层开垦,开垦出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这更能充分利用山地以开垦出更多的梯田,而且还保持了水土,不仅如此,村民的生产活动,无意中使得生产的目的性与美的完美统一,从横向看,梯田田埂所形成的曲线,完美勾勒出山体横截面曲线,使山体曲线更为突出,从纵向看,层层梯田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与山体自然角度完全吻合,这就使得梯田与山体融为一体.   水是梯田稻作农业的关键生产要素,肥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村民为了生产更多水稻,必然要保持水和肥料.为使梯田保持一定的水量,村民用泥土或石头做成田埂,梯田田埂一般高出田面 20 - 30 厘米,较小的雨水常常被拦截在梯田里,即使水量较满,村民也不会立即排水,因为刚刚下过雨,雨水冲击使得肥沃松软的泥土溶于水中,如果排水,就会带走大量肥料,使土壤失肥,土壤因此板结而变得十分贫瘠,因此,村民常常等到水变得较清时才排水,这就保持了水土,这样,村民的目的性活动,无意中保护了环境,使得人的目的性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即使较大的雨水,由于梯田的缓冲和田埂的拦截,水流速度也大为减缓.梯田灌溉和多余水的排泄,一般也不是直接在田埂上挖开缺口放水,而是通过水槽,水槽由当地产的毛竹制成,即把毛竹沿纵向剖开,打通关节就制成了,近年来,部分村民也开始使用塑料管,这样就大大减轻了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保持了水土.   梯田的水不能太少,尤其不能使梯田失去水分,否则不利于水稻的生长,梯田的水也不能太多,否则影响水稻的产量,因此,梯田的水必须保持合适的量,但是,蚂蚁、老鼠、黄鳝等动物的活动,常常使得梯田田埂形成各种各样的孔隙,梯田的水顺着孔隙流走,使得上层梯田缺乏水分,而下层梯田则因此水量过多.不仅如此,如果发现不及时,孔隙会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导致田埂垮塌.由于上层梯田的渗漏和垮塌,使得下层梯田的水量过多,甚至漫埂,这就会使下层梯田的田埂很容易垮塌,这无疑会减少水稻的收成,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果,村民常常巡视,发现孔隙,立即用泥土堵上,发现水太满,立即排水.这样,村民的生产性活动就保持了梯田生态环境的平衡.   当地村民还制造出适合本地生产条件的独特的生产工具,比如犁,它比一般的犁要小一些,重量要轻一些,因为梯田很小,而且很窄,大多是"带子丘"和碎田块,最大的不超过一亩,牛转不过身,所以只能用人力耕种,只有地势较低,面积较大的田块,人们才使用牛耕种.传统的犁大而且重,适合耕牛等牲畜拉犁耕种,人的力气显然比牛等牲畜要小的多,所以不能采用传统的犁,只能采用较小且轻的犁.这种犁犁地浅,不会破坏深层土壤层,从而保证水分不至于通过石头之间的缝隙流走.   因此,正是人的生产性活动,才使得梯田的水土得以保持,生态平衡得以维系,使得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由此才产生梯田的美,人在梯田之间劳动,与梯田美景浑然天成,从而使得梯田的美是动态的,是活的,由此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 三)騀崇拜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壮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渐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形式传承有益的经验、通过禁忌的形式警示后人,因此,文化是有功能的,这种功能有效地保证了壮族人们的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壮族有古训"有山才有水,有水才有粮",因此,壮族人常常依山傍水而居,旁边环绕树林,他们视林中大树为村寨的保护神,称之为"騀树","騀树"所在的森林为"騀林","騀林"覆盖的山坡被叫做"騀山",他们认为"騀"的圣洁能免除疾病、瘟疫、预防自然灾害,有"騀"环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他们把"騀"的萌发荣枯视为春夏秋冬的信息,从而进行农事并制作自己的农历."騀山"是神圣的,壮族人们禁止本村寨以外的人进入"騀山",更不允许任何人砍伐林木,对于胆大包天的外族人来偷伐,族人发觉后就会组织人马到偷伐者家,有钱罚钱,无钱拖牛、拉马、抬猪,重新祭"騀",所以一般没人胆敢妄为.为了保证"騀山"的圣洁,壮族人禁止在"騀山"里大小便、丢秽物和置葬.   壮族供奉"騀"类型很多,每到祭"騀"时,以附近村寨大家族为单位,每个小家族里推出一户代表,一般是轮流一户负责一年,负责收取费用购买供奉用品.供奉那天,各家的户主和族长一起早早来树林里,族长负责祭"騀"仪式,祭毕,各家的户主不约而同来树林里吃饭,边吃边议家族大事,总结过去一年,部署未来一年族人重大工作.   壮族人的这一信仰,过去有人认为是迷信,是科学的对立面,现在有些人认为是原始信仰,是对自然力量的无知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但实际上,这一信仰有丰富的科学道理,有效地保证了壮族人的生存和繁衍.   森林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能够杀死大量病菌,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从而能够减少疾病,降低瘟疫发生的频率,从而有效地保证壮族人们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壮族人认为"騀"的圣洁能免除疾病、瘟疫是有科学道理的,并非简单的对自然物的崇拜.   森林涵养的水源是壮族人生活用水和灌溉梯田的重要来源,从而保证了粮食的生产和人们的健康.不让外人进入"騀山",禁止在"騀山"里大小便、丢秽物和置葬,有效地防止了人们的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保证了人畜饮用水的安全洁净,保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因此,壮族认为有"騀"环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并非像以前有些人认为的是人们的愚昧无知导致的对自然的迷信.   农业生产对时令要求的很严格,如果种植时间过早,寒冷的天气常常将秧苗冻死,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如果种植过晚,则霜冻将未成熟的庄稼冻死,减产不可避免.因此,农业生产必须按照农作物的要求,不早不晚,适时播种,但在古代,尤其是在群山环抱的壮族村寨,人们几乎没有计时工具,即使有农历,很多人因为不识字而看不懂,因此,按时令要求科学种植谈何容易,壮族人把"騀"的萌发荣枯视为春夏秋冬的信息,因为树是植物,适时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有效地反映了时令的变化,因此,壮族人通过观察"騀"树的变化,就能合理地安排农时,组织农业生产,因此,"騀"是壮族人天然的农历,更能反映时令和气候的变化,甚至比任何农历都更为准确.   由此可见,"騀"确实是壮族村寨的保护神,是壮族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壮族人每年通过祭"騀"等仪式,不断教育后代,要爱护森林,从而把这自然知识和规律一代代传递,因此祭"騀"仪式是有效的教育活动,似乎比如今的教育活动更能有效地传承先辈所总结的自然规律.壮族人的这种信仰使得山林葱茏,泉水长流,不仅让壮族人丰衣足食,人畜兴旺,而且使得壮族居住的地区山清水秀,减少了水土流失,使得所有人都从中受益.   ( 四) 板鞋舞、互惠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龙脊壮族地区盛行板鞋竞技和板鞋舞,板鞋是由长木板做成的鞋,板鞋竞技时,先由几个人组成一队,每队人员共同穿一双长板鞋进行赛跑,最先到达终点的队胜出.由于每队人员共同穿着一双长板鞋,脚抬起时所有队员同时抬起,脚放下时所有队员同时放下,这样整个队伍才可能跑的快,这就要求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向目标前进,如果有某个队员不小心,不仅拖慢整个队伍行进的速度,甚至会使全队人仰马翻.板鞋舞由板鞋竞技演化而来,一般由九人分成三组,每组三人,每组共同穿着一双长达近两米的板鞋,踏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   板鞋舞时刻告诉大家要时刻为大家着想,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这对于维持梯田生态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暴雨等因素影响,梯田经常塌方,如果不加以修复,则塌方梯田由于没有田梗的阻挡,雨水很容易冲走地梯田的土壤,使岩石裸露,这样,不仅裸露的岩石破坏了梯田景观,而且梯田分布的角度与山体自然角度之间就会出现偏差,梯田就不再和谐,而其它梯田也可能因为水流冲击过大导致塌方.但如果对塌方的梯田进行维修,这不仅需要相应的技术,其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仅仅依靠单个村民或其家人根本无力修复,那么,几百年来壮族人们是如何维护梯田的呢? 这就是通过"互惠交换"完成的,若哪家梯田塌方了,只需要向他人说出自己的困难,所有人都会伸出援手,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能把梯田修复,而且不需要报酬,这种行为是互惠的,因为今天你帮助别人了,似乎没有报酬,但当你自己遇到困难时,同样也能获得他人的无偿帮助,这就有点类似于保险,现在付出一些保费,当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补偿,但这种互惠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而保存下来的呢? 这就是通过文化,试想,若某人的梯田塌方了,要寻求其他村民的帮助,如果某位村民不去帮忙,后果会怎样? 首先,梯田塌方的这家人肯定不满意,虽然他不会责怪该村民什么,但当该村民自己遇到困难时,这家人肯定不会向该村民提供无偿帮助.其次,这是一种集体活动,等于是在众人面前表演,如果该村民不参加,众人都会看在眼里,该村民的行为在这时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挑衅和污辱,意在表明主人过去做了一些错事,主人会因此而十分难堪,主人当然十分不满,同时,众人在心中会对该村民重新进行评价,当该村民遇到困难需要众人帮助时,众人肯定会在心中掂量掂量,甚至不会向该村民提供帮助,因为他们知道,向该村民提供帮助不会得到任何回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塌方的梯田不能得到及时修复,不仅梯田丧失了,而且没有得到修复的梯田也变成了该村民道德低下的象征物,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的谈资,该村民无形中就被众人孤立,丧失了这个群体共有的社会资本,该村民就会在生产、生活、婚姻等各个方面面临困难,甚至无法在这个群体中立足,这个损失是很大的,所以该村民不会因为小的付出而遭受这么大的损失,正是通过这种途径,互惠行动得以保存.同时,"板鞋舞"的表演实际上时刻都在告诫人们要齐心协力,否则就会摔跤,因此,正是这种文化因素,使得塌方的梯田得到及时修复,梯田才得以维持几百年,在现在仍然表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三、旅游对梯田农业文化的威胁   目前,龙脊梯田正在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这对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首先,旅游开发破坏了森林、村寨、梯田的和谐分布.过去,梯田农业是唯一的生计方式,壮族村民按梯田农业的要求对梯田、村寨、森林进行合理布局,形成独特的梯田景观,但旅游开发后,生计方式多样化.旅游业的收益显然高于梯田农业,为了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当地政府当然鼓励旅游业的发展,于是按旅游业而不是按梯田农业的要求进行规划,这就容易与梯田农业的要求相冲突,造成梯田景观整体的不和谐.外地客商以梯田旅游为生,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他会选择游客最为集中的位置,采用最能吸引游客的建筑样式和装饰,为了容纳更多游客,人们采用大型机器设备开挖山体,建造高楼,这就会造成这种建筑与传统建筑、建筑与山体、梯田景观的不和谐.建造建筑物也消耗了大量木材,于是大量森林被砍伐.当地村民收入来源多元化,他们合理分配所拥有的资源,以使收入最大化,因为梯田农业非常辛苦、收入又低,因此有能力的村民放弃了经营梯田,这反过来又使梯田农业变成了能力低下的象征物,经营梯田的村民从外地客商、游客、政府、甚至当地村民的语言、神态、拍照行为中感受到了无形的鄙视,于是更多村民放弃了经营梯田,更不会向其子女传授经营梯田的技术,其子女也没有动力学习这种技术,这样经营梯田的技术就面临失传的危险,没有经营梯田的技术,梯田农业就无从谈起,梯田就会因没能得到及时维护而塌方,塌方的梯田因缺乏维修的技术和人员而不能修复,这样梯田景观就会消失.为了发展旅游业,人们会把更多的水用于梯田旅游业,梯田农业就会因缺水而改为旱地,这不仅使传统的梯田景观消失,而且导致梯田更容易塌方.众多游客的涌入产生了大量的污水等废弃物,污水顺着山势排泄,整个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騀的神秘性反而激发了游客到騀林旅游的兴趣,过去不让外人进入的騀林因此成为游客必到的景点,同时旅游建筑的需要也推高了木材的价格,騀林也开始成为被砍伐的对象,这样,騀崇拜文化就慢慢消失了.旅游开发破坏了板鞋舞的功能.旅游开发后,板鞋舞已经根据游客的需要重新打造成了旅游节目,即他们被变成了旅游商品,被重新包装后销售给游客,其神圣性,连同其之前所承担的功能一并消失了,现在唯一的功能就是赚钱.   总之,梯田农业文化遭到破坏,其生产、维护和延续梯田景观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梯田景观就会因此而逐渐遭到破坏,这样,梯田旅游业的发展也不能保持可持续性,因此,需要对此加以重视.   四、梯田农业文化保护的对策   ( 一) 理顺旅游收入分配机制   梯田农业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仅梯田本身,而且梯田的作物、灌溉活动、在梯田劳作的人和牲畜以及劳动工具等一起构成了梯田动态的场景,从而使得梯田景观是活的,这才让游客为此而惊叹,而这正是龙脊梯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而现在龙脊旅游收入的分配方式基本上按照固定的比例进行分配,一是村民所获分配的比例偏低,更重要的是,只要是该村的村民,不管是否从事梯田农业,其获得的收入是相同的,那么,从事梯田农业活动,虽然维护了梯田景观,经济上并没有获得任何补偿,因为人们潜意识中认为有能力的都去赚大钱了,只有无能力的人才从事梯田农业,所以从事梯田农业在精神上还受人鄙视,既然这样,只要有机会,人们都会放弃梯田农业,因此,为了维护梯田景观,需要改变分配制度,应该按对梯田景观维护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同时,从事梯田农业的村民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农民,而是维护梯田景观的高级技师,理应给予补偿并获得人们的尊重,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自觉学习掌握梯田农业知识,维护梯田农业文化,梯田景观才能延续下去.   (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旅游业,游客的涌入必然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传统梯田农业的生态平衡必然遭到破坏,因此,需要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旅游业对资源的需求,减轻旅游业对传统农业资源的争夺,弱化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生态平衡的冲击.   ( 三) 限制游客数量   旅游业的过快发展,可能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速度,资源就不能及时供应,污染不能合理处理,就会出现旅游业与梯田传统农业争夺资源,旅游业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同时,大量游客的涌入对当地传统梯田农业文化造成冲击,会导致传统文化的破坏,因此,应当根据需要,合理限制游客数量,而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损害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1 ] 成官文,王敦球,秦立功,孔运铎,严启坤,秦国辉.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J] . 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1 ).   [ 2 ] 吴忠军,张瑾. 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J ] .经济地理,2008,(5 ) .   [ 3 ] 张林,覃峭. 补偿机制与旅游社区和谐发展研究--- 以龙脊梯田为例[J ] . 经济问题探索,2008,( 3 ) .   [ 4 ] 付广华. 外来生态知识的双重效用--- 来自广西龙胜县龙脊壮族的田野经验 [J ]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3 ) .   [ 5 ] 赵冶,熊伟,谢小英. 壮族传统民居的现代演变--- 以龙胜龙脊村为例[J ] . 华中建筑,2012,( 1 ) .   [ 6 ] 唐晓云,于晓辉,章东明. 居民感知视角的农业遗产地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以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 英文) [J ]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3,( 3 ) .   [ 7 ] 申扶民,李玉玲. 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生态探析--- 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J ] . 广西民族研究,2012,( 2 ) .   [ 8 ] 贺剑武. 桂林龙胜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J ] . 农业考古,2010,( 4 ) .   [ 9 ] 徐赣丽. 民俗旅游与"传统的发明"--- 桂林龙脊景区的个案[J ] . 文化遗产,2009,( 4 ) .  
/
本文档为【龙脊梯田农业文化保护梯田景观的内在机制及对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