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其实,门一直是开的

2017-05-27 2页 doc 6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其实,门一直是开的------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由于近地面层的...
其实,门一直是开的
------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定的准确度要求。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1.1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气候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观测业务试验任务。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中的主体。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地面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另外还可布设机动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气象业务和服务的临时需要组织所需的地面气象观测。气象辐射观测一级站----进行总辐射、散射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气象辐射观测二级站----进行总辐射、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气象辐射观测三级站----只进行总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1.1.2观测方式地面气象观测分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方式,其中人工观测又包括人工目测和人工器测。1.1.3观测任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观测、记录处理和编发气象报告。⑴为积累气候资料按规定的时次进行定时气象观测。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进行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进行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进行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按表1.2的规定进行人工定时观测。⑵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实况资料按规定的时次进行天气观测,并按规定的种类和电码及数据格式编发各种地面气象报告。⑶进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新增加项目的观测。⑷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自定项目和开展气象服务所需项目的观测。⑸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的气象站,按规定的时次、种类和电码,观测、编发定时加密天气观测报告、不定时加密雨量观测报告和其他气象报告。⑹按统一的格式和规定统计整理观测记录,进行记录质量检查,按时形成并传送观测数据文件和各种报表数据文件,并可打印出各类报表。⑺按有关观测、编发定时航空天气观测报告和不定时危险天气观测报告。⑻对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进行调查记载。1.2观测项目1.2.1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⑴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面温度(含草温)、雪深;⑵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⑶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各定时观测项目分别见表1.1、表1.2。1.2.2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自行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由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需要自定。1.3观测程序1.3.1自动观测方式观测程序⑴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示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具体时间,各站自定,但站内必须统一;⑵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是否正常;⑶00分,进行正点数据采样;⑷00-01分,完成自动观测项目的观测,并显示正点定时观测数据,发现有缺测或异常时及时按第23章的规定处理;⑸01-03分,向微机内录入人工观测数据;⑹按照各类气象报告的时效要求完成各种定时天气报告和观测数据文件的发送。1.3.2人工观测方式观测程序⑴一般应在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尤其注意湿球温度表球部的湿润状况,做好湿球溶冰等准备工作;⑵45-60分观测云、能见度、空气温度和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气压、地温、雪深等发报项目,连续观测天气现象;⑶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⑷日照在日落后换纸,其他自记纸的换纸时间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自定;⑸电线积冰观测时间不固定,以能测得一次过程的最大值为原则;⑹观测程序的具体安排,台站可根据观测项目的多少和观测仪器的布设状况确定,但气压观测时间应尽量接近正点,全站的观测程序必须统一,并且尽量少变动。表1.1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 间 北  京  时 每小时 20时 每小时 24时 观测项目 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及其极值和出现时间降水总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量 辐射时曝辐量辐射辐照度及其极值、出现时间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辐射日最大辐照度及出现时间日日照时数表1.2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 间 北  京  时 真太阳时 02、08、14、20时 08时 14时 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 云能见度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0-40cm地温 降水量冻土雪深雪压 80-320cm地温地面状态 降水量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最高、最低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数说明:1、基准站实现自动观测后,云、能见度、气压、气温、湿度和风向、风速仍进行24次定时人工观测。2、天气现象连续观测。1.4时制、日界和对时1.4.1时制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1.4.2日界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1.4.3对时 ⑴台站观测时钟采用北京时。⑵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以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为观测时钟;采集器与计算机每小时自动对时一次,保持两者时钟同步;值班员每天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⑶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1.5地面气象观测员⑴应经过系统业务技术培训,参加业务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的考核,取得省级或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岗位资格。⑵应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遵守观测值班纪律,密切监视天气演变,坚持实事求是,不得涂改、伪造观测记录,认真地按本规范的要求完成观测任务。⑶负责观测仪器和场地的日常维护,时刻保持仪器和场地处于良好状态。⑷在每次观测时,要及时、认真地填写地面观测记录簿和向微机终端输入人工观测记录,并应按规定的数据格式和编码规定按时发送气象观测数据,编制报表和预审。⑸应积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业务技术进修培训,不断掌握新的观测业务技术知识和新仪器的使用维护方法。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2.1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的物体。(2)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3)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4)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5)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6)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2.2观测场 (1)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2)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m),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3)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cm。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4)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5)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的要求。 2.3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面; (2)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小于4m,南北间隔不小于3m,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m; (3)仪器设备紧靠东西向小路南面,观测员应从北面接近仪器; (4)辐射观测仪器一般安装在观测场南面,观测仪器感应面不能受任何障碍物影响;(5)因条件限制不能安装在观测场内的观测仪器,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日照以及风观测仪器可安装在天空条件符合要求的屋顶平台上,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仪器安装在符合条件的有代表性下垫面的地方;(6)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可参考图2.1;(7)仪器设备安装和维护、检查按表2.1的要求进行;(8)北回归线以南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可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进行灵活掌握,使观测员的观测活动尽量减少对观测记录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影响。表2.1仪器安装要求表 仪器 要求与允许误差范围 基准部位 干湿球温度表 高度1.50m±5cm 感应部分中心 最高温度表 高度1.53m±5cm 感应部分中心 最低温度表 高度1.52m±5cm 感应部分中心 温度计 高度1.50m±5cm 感应部分中部 湿度计 在温度计上层横隔板上   毛发湿度表 上部固定在温度表支架上横梁上   温湿度传感器 高度1.50m±5cm 感应部分中部 雨量器 高度70cm±3cm 口缘 虹吸式雨量计 仪器自身高度   翻斗式遥测雨量计 仪器自身高度   雨量传感器 高度不得低于70cm 口缘 小型蒸发器 高度70cm ±3cm 口缘 E-601B型蒸发器 高度30cm±1cm 口缘 地面温度表(传感器) 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 感应部分中心 草面温度传感器 草内离地面6cm±1cm 感应部分中心 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 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 感应部分中心 曲管地温表(浅层地温传感器) 深度5、10、15、20cm±1cm倾斜角45°(曲管地温表)±5° 感应部分中心表身与地面 直管地温表(深层地温传感器) 深度40、80cm±3cm深度160cm±5cm深度320cm±10cm 感应部分中心 冻土器 深度50-350cm±3cm 内管零线 日照计(传感器)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0.5°方位正北±5° 底座南北线  辐射表(传感器) 支架高度1.50m±10cm直射、散射辐射表方位正北±0.25°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0.1° 支架安装面底座南北线 风速器(传感器) 安装在观测场高10~12m 风杯中心 风向器(传感器) 安装在观测场高10~12m方位正南(北)±5° 风标中心方位指南(北)杆  电线积冰架 上导线高度220cm±5cm 导线水平面  定槽水银气压表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水银槽盒中线 动槽水银气压表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象牙针尖 气压计(传感器)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感应部分中心 采集器箱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图2.1观测场仪器布置参考图2.4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1)基准站、基本站和辐射站站址的迁移必须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一般站站址的迁移必须报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并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2)为取得全年完整的观测资料,在旧站址的观测记录应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应从1月1日开始。(3)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差异,为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提供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时,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对比观测可在迁站前进行,也可在迁站后进行。(4)对比观测项目为气温(包括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速、深层地温(无深层地温观测任务的站不必进行)。对比观测的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三个月。每天进行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的地面气象观测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5)对比观测资料应统计整理成月报表,并存档上报。2.5观测值班室观测值班室是安放室内观测仪器的场所和值班观测员的工作室。(1)一般应建在观测场北边,保证观测员在值班室有较开阔的视野,能看见观测场的全貌,可随时监视观测场的情况和天气的变化。(2)安装集中控制和分配供电电源的配电箱。(3)防雷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第3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3.1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⑴应具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使用许可证,或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用于观测业务;⑵准确度满足规定的要求;⑶可靠性高,保证获取的观测数据可信;⑷仪器结构简单、牢靠耐用,能维持长时间连续运行;⑸操作和维护方便,具有详细的技术及操作手册。3.2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地面气象观测站使用的自动气象站基本技术性能应符合表3.1的要求。表3.1我国自动气象站技术性能要求表 测量要素 测量范围 分辨力 准确度 平均时间 采样速率 气温 -50~+50℃ 0.1℃ 0.2℃ 1min 6次/min 相对湿度 0~100% 1% 4%(≤80%)8%(>80%) 1min 6次/min 气压 500~1100hPa(任意200hPa) 0.1hPa 0.3hPa 1min 6次/min 风向 0°~360° 3° 5° 3s2min10min 1次/s 风速 0~60m/s 0.1m/s (0.5+0.03V)m/s(0.3+0.03V)m/s(基准站) 降水 雨强0~4mm/min 0.1mm 0.4mm(≤10mm)4%(>10mm) 累计 1次/min 日照 0~24h 60s 0.1h 累计 蒸发 0~100mm 0.1mm 1.5% 累计 地温 -50℃~+80℃ 0.1℃ 0.5℃0.3℃(基准站) 1min 6次/min 总辐射 0~1400W/m2 1W/m2 5% 1min 6次/min 净全辐射 -200~1400W/m2 1W/m2 15%~20% 1min 6次/min 直接辐射 0~2000W/m2 1W/m2 2% 1min 6次/min注:其它地面气象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要求,参见附录1。3.2.1准确度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3.2.2测量范围在保证主要技术性能情况下,仪器能测量的被测量的量值范围。3.2.3分辨力仪器测量时能给出的被测量量值的最小间隔。3.2.4响应时间(滞后系数)被测量值阶跃变化后,仪器测量值达到最终稳定值的不同百分比所需要的时间。其中达到63.2%所需的时间称为仪器的时间常数。3.2.5平均时间求被测量平均值的固定时间段。3.2.6采样速率自动观测时获取被测量数据的时间间隔3.3维护和检验⑴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校验和检定,气象台站不得使用未经检定、超过检定周期或检定不合格的仪器设备。⑵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应经常维护和定期检修,保证在规定的检定周期内仪器保持规定的准确度要求。3.4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或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进行观测时,为了解取得的资料序列的差异,必须进行平行观测。(1)平行观测项目为更换观测仪器的观测项目。(2)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时,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2年。第一年以人工观测记录(采用原观测仪器观测)为正式观测记录,1年后以自动观测记录(采用新观测仪器观测)为正式观测记录。(3)当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时,平行观测期限可视换用仪器的技术性能变化情况而定,但至少不得少于3个月。(4)平行观测时次为02、08、14、20时4个时次,非昼夜守班的地面气象观测站,02时可不平行观测。(5)平行观测记录应统计整理成月报表附在当月正式月报表后面,存档上报。第二编气象要素的观测第4章云4.1概述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云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进行,应注意它的连续演变。观测时,如阳光较强,须戴黑色(或暗色)眼镜。4.2云状4.2.1云状分类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见表4.1)。表4.1云状分类表 云族 云属 云类 学名 简写 学名 简写 低云 积云  Cu  淡积云碎积云浓积云  CuhumFcCucong  积雨云  Cb  秃积雨云鬃积雨云  CbcalvCbcap 层积云  Sc  透光层积云蔽光层积云积云性层积云堡状层积云荚状层积云 SctraScopSccugSccastSclent 层云  St  层云碎层云 StFs 雨层云  Ns  雨层云碎雨云  NsFn 中云 高层云 As  透光高层云蔽光高层云 AstraAsop 高积云 Ac  透光高积云蔽光高积云荚状高积云积云性高积云絮状高积云堡状高积云 ActraAcopAclentAccugAcfloAccast 高云 卷云  Ci 毛卷云密卷云伪卷云钩卷云 CifilCidensCinotCiunc 卷层云 Ci 毛卷层云薄幕卷层云 CsfilCsnebu 卷积云 Ci 卷积云 Cc4.2.2云状特征⑴积云(Cu)----垂直向上发展的、顶部呈圆弧形或圆拱形重叠凸起,而底部几乎是水平的云块。云体边界分明。如果积云和太阳处在相反的位置上,云的中部比隆起的边缘要明亮;反之,如果处在同一侧,云的中部显得黝黑但边缘带着鲜明的金黄色;如果光从旁边照映着积云,云体明暗就特别明显。积云是由气块上升、水汽凝结而成。①淡积云(Cuhum)----扁平的积云,垂直发展不盛,水平宽度大于垂直厚度。在阳光下呈白色,厚的云块中部有淡影,晴天常见。②碎积云(Fc)----破碎的不规则的积云块(片),个体不大,形状多变。③浓积云(Cucong)----浓厚的积云,顶部呈重叠的圆弧形凸起,很象花椰菜;垂直发展旺盛时,个体臃肿、高耸,在阳光下边缘白而明亮。有时可产生阵性降水。⑵积雨云(Cb)----云体浓厚庞大,垂直发展极盛,远看很象耸立的高山。云顶由冰晶组成,有白色毛丝般光泽的丝缕结构,常呈铁砧状或马鬃状。云底阴暗混乱,起伏明显,有时呈悬球状结构。积雨云常产生雷暴、阵雨(雪),或有雨(雪)旛下垂。有时产生飑或降冰雹。云底偶有龙卷产生。①秃积雨云(Cbcalv)----浓积云发展到鬃积雨云的过渡阶段,花椰菜形的轮廓渐渐变得模糊,顶部开始冻结,形成白色毛丝般的冰晶结构。秃积雨云存在的时间一般比较短。②鬃积雨云(Cbcap)----积雨云发展的成熟阶段,云顶有明显的白色毛丝般的冰晶结构,多呈马鬃状或砧状。⑶层积云(Sc)----团块、薄片或条形云组成的云群或云层,常成行、成群或波状排列。云块个体都相当大,其视宽度角多数大于5°(相当于一臂距离处三指的视宽度)。云层有时满布全天,有时分布稀疏,常呈灰色、灰白色,常有若干部分比较阴暗。层积云有时可降雨、雪,通常量较小。层积云除直接生成外,也可由高积云、层云、雨层云演变而来,或由积云、积雨云扩展或平衍而成。①透光层积云(Sctra)----云层厚度变化很大,云块之间有明显的缝隙;即使无缝隙,大部分云块边缘也比较明亮。②蔽光层积云(Scop)----阴暗的大条形云轴或团块组成的连续云层,无缝隙,云层底部有明显的起伏。有时不一定满布全天。③积云性层积云(Sccug)----由积云、积雨云因上面有稳定气层而扩展或云顶下塌平衍而成的层积云。多呈灰色条状,顶部常有积云特征。在傍晚,积云性层积云有时也可以不经过积云阶段直接形成。④堡状层积云(Sccast)----垂直发展的积云形的云块,并列在一线上,有一个共同的底边,顶部凸起明显,远处看去好象城堡。⑤荚状层积云(Sclent)----中间厚、边缘薄,形似豆荚、梭子状的云条。个体分明,分离散处。⑷层云(St)----低而均匀的云层,象雾,但不接地,呈灰色或灰白色。层云除直接生成外,也可由雾层缓慢抬升或由层积云演变而来。可降毛毛雨或米雪。碎层云(Fs)----不规则的松散碎片,形状多变,呈灰色或灰白色。由层云分裂或由雾抬升而成。山地的碎层云早晚也可直接生成。⑸雨层云(Ns)----厚而均匀的降水云层,完全遮蔽日月,呈暗灰色,布满全天,常有连续性降水。如因降水不及地在云底形成雨(雪)旛时,云底显得混乱,没有明确的界限。雨层云多数由高层云变成,有时也可由蔽光高积云、蔽光层积云演变而成。碎雨云(Fn)----低而破碎的云,灰色或暗灰色。不断滋生,形状多变,移动快。最初是各自孤离的,后来可渐并合。常出现在降水时或降水前后的降水云层之下。⑹高层云(As)----带有条纹或纤缕结构的云幕,有时较均匀,颜色灰白或灰色,有时微带蓝色。云层较薄部分,可以看到昏暗不清的日月轮廓,看去好象隔了一层毛玻璃。厚的高层云,则底部比较阴暗,看不到日月。由于云层厚度不一,各部分明暗程度也就不同,但是云底没有显著的起伏。高层云可降连续或间歇性的雨、雪。若有少数雨(雪)旛下垂时,云底的条纹结构仍可分辨。高层云常由卷层云变厚或雨层云变薄而成。有时也可由蔽光高积云演变而成。在我国南方有时积雨云上部或中部延展,也能形成高层云,但持续时间不长。①透光高层云(Astra)----较薄而均匀的云层,呈灰白色。透过云层,日月轮廓模糊,好象隔了一层毛玻璃,地面物体没有影子。②蔽光高层云(Asop)----云层较厚,且厚度变化较大。厚的部分隔着云层看不见日月;薄的部分比较明亮一些,还可以看出纤缕结构。呈灰色,有时微带蓝色。⑺高积云(Ac)----高积云的云块较小,轮廓分明,常呈扁圆形、瓦块状、鱼鳞片,或是水波状的密集云条。成群、成行、成波状排列。大多数云块的视宽度角在1°~5°。有时可出现在两个或几个高度上。薄的云块呈白色,厚的云块呈暗灰色。在薄的高积云上,常有环绕日月的虹彩,或颜色为外红内蓝的华环。高积云都可与高层云、层积云、卷积云相互演变。①透光高积云(Actra)----云块的颜色从洁白到深灰都有,厚度变化也大,就是同一云层,各部分也可能有些差别。云层中个体明显,一般排列相当规则,但是各部分透明度是不同的。云缝中可见青天,即使没有云缝,云层薄的部分,也比较明亮。②蔽光高积云(Acop)----连续的高积云层,至少大部分云层都没有什么间隙,云块深暗而不规则。因为云层的厚度厚,个体密集,几乎完全不透光,但是云底云块个体依然可以分辨得出。③荚状高积云(Aclent)----高积云分散在天空,成椭圆形或豆荚状,轮廓分明,云块不断地变化着。④积云性高积云(Accug)----这种高积云由积雨云、浓积云延展而成。在初生成的阶段,类似蔽光高积云。⑤絮状高积云(Acflo)----类似小块积云的团簇,没有底边,个体破碎如棉絮团,多呈白色。⑥堡状高积云(Accast)----垂直发展的积云形的云块,远看并列在一线上,有一共同的水平底边,顶部凸起明显,好象城堡。云块比堡状层积云小。⑻卷云(Ci)----具有丝缕状结构,柔丝般光泽,分离散乱的云。云体通常白色无暗影,呈丝条状、羽毛状、马尾状、钩状、团簇状、片状、砧状等。卷云见晕的机会比较少,即使出现,晕也不完整。我国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区,冬季卷云有时会下零星的雪。日出之前,日落以后,在阳光反射下,卷云常呈鲜明的黄色或橙色。我国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区严寒季节,有时会遇见一种高度不高的云,外形似层积云,但却具有丝缕结构、柔丝般光泽的特征,有时还有晕,此应记为卷云。如无卷云特征,则应记为层积云。①毛卷云(Cifil)----纤细分散的云,呈丝条、羽毛、马尾状。有时即使聚合成较长并具一定宽度的丝条,但整个丝缕结构和柔丝般的光泽仍十分明显。②密卷云(Cidens)----较厚的、成片的卷云,中部有时有暗影,但边缘部分卷云的特征仍很明显。③伪卷云(Cinot)----由鬃积雨云顶部脱离母体而成。云体较大而厚密,有时似砧状。④钩卷云(Ciunc)----形状好象逗点符号,云丝向上的一头有小簇或小钩。⑼卷层云(Cs)----白色透明的云幕,日、月透过云幕时轮廓分明,地物有影,常有晕环。时云的组织薄得几乎看不出来,只使天空呈乳白色;有时丝缕结构隐约可辨,好象乱丝一般。我国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区,冬季卷层云可以有少量降雪。厚的卷层云易与薄的高层云相混。如日月轮廓分明,地物有影或有晕,或有丝缕结构为卷层云;如只辨日、月位置,地物无影,也无晕,为高层云。①毛卷层云(Csfil)----白色丝缕结构明显,云体厚薄不很均匀的卷层云。②薄幕卷层云(Csnebu)----均匀的云幕,有时薄得几乎看不见,只因有晕,才证明其存在;云幕较厚时,也看不出什么显明的结构,只是日月轮廓仍清楚可见,有晕,地物有影。⑽卷积云(Cc)----似鳞片或球状细小云块组成的云片或云层,常排列成行或成群,很象轻风吹过水面所引起的小波纹。白色无暗影,有柔丝般光泽。卷积云可由卷云、卷层云演变而成。有时高积云也可演变为卷积云。整层高积云的边缘,有时有小的高积云块,形态和卷积云颇相似,但不要误认为卷积云。只有符合下列条件中的一个或以上的,才能算做卷积云。①和卷云或卷层云之间有明显的联系。②从卷云或卷层云演变而成。③确有卷云的柔丝泽和丝缕状特点。4.2.3云状的判定与记录云状的判定,主要根据天空中云的外形特征、结构、色泽、排列、高度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参照"云图",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比判定是那种云。判定云状要特别注意云的连续演变过程。云状记录按"云状分类表"中二十九类云的简写字母记载。多种云状出现时,云量多的云状记在前面;云量相同时,记录先后次序自定;无云时,云状栏空白。4.3云量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估计云量的地点应尽可能见到全部天空,当天空部分为障碍物(如山、房屋等)所遮蔽时,云量应从未被遮蔽的天空部分中估计;如果一部分天空为降水所遮蔽,这部分天空应作为被产生降水的云所遮蔽来看待。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低云量。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族的云所遮蔽的成数,均记整数。4.3.1总云量的观测全天无云,总云量记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记1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只要从云隙中可见青天,则记10-;云占全天十分之一,总云量记1;云占全天十分之二,总云量记2,其余依次类推。天空有少许云,其量不到天空的十分之零点五时,总云量记0。4.3.2低云量的观测低云量的观测方法,与总云量同。4.4云高云高指云底距测站的垂直距离,以米(m)为单位,记录取整数,并在云高数值前加记云状,云状只记十个云属和Fc、Fs、Fn三个云类。有条件的测站云高应尽量实测;无条件实测时,只在发报观测时进行估测,实测云高在数值右上角记"S",估测云高不记任何符号。 4.4.1实测云高⑴云幕球测云高云幕球测定云高,是用已知升速的氢气球,观测其从施放到进入云底的时间,乘以气球升速(m/min)求得:(4.1)气球入云时间是指气球开始模糊时间,而不是气球消失时间。⑵激光测云仪测云高仪器由发射望远镜、接收望远镜和电子门组成。当激光通过发射望远镜发射激光的同时由参考脉冲使电子门打开,于是计数电路就对时标脉冲计数。激光脉冲遇到云层被云滴散射,其中后向散射部分被接收望远镜接收后,通过光电转换系统指令电子门关闭,计数停止。计数电路记下从电子门开放到关闭的时间间隔,即为激光在测云仪和被测目标物之间往返一次所经过的时间。因此仪器和被测目标之间的斜距S为S=tgCt(4.2)式中,C为光速,t为时间。由测云仪的仰角读数α,即可求得云底高度HH=S.sinα(4.3)通常从显示器中直接读出斜距S与云高H。图4.1激光测云高原理(3)云幕灯测云高夜间利用云幕灯强光源发出的灯光垂直照射云底,形成一个明显的光点,在云幕灯已知水平距离L的观测点,测出光点的仰角α即可求出云高HH=L.tgα(4.4)4.4.2估测云高⑴目测云高:根据云状来估测云高,首先必须正确判定云状,同时可根据云体结构,云块大小、亮度、颜色、移动速度等情况,结合本地常见的云高范围(见表4.2)进行估测。根据观测经验,目力估测云高有较大误差。所以有条件的气象站,应经常对比目测云高与实测结果,总结和积累经验,提高目测水平。表4.2各云属常见云底高度范围表 云属 常见云底高度范围(m) 说明 积云 600-2000 沿海及潮湿地区,或雨后初晴的潮湿地带,云底较低,有时在600m以下;沙漠和干燥地区,有时高达3000m左右 积雨云 600-2000 一般与积云云底相同,有时由于有降水,云底比积云低 层积云 600-2500 当低层水汽充沛时,云底高可在600m以下。个别地区有时高达3500m左右 层云 50-800 与低层湿度密切相关,湿度大时云底较低;低层湿度小时,云底较高 雨层云 600-2000 刚由高层云变来的雨层云,云底一般较高 高层云 2500-4500 刚由卷层云变来的高层云,有时可高达6000m左右 高积云 2500-4500 夏季,在我国南方,有时可高达8000m左右 卷云 4500-10000 夏季,在我国南方,有时高达17000m;冬季在我国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区可低至2000m以下 卷层云 4500-8000 冬季在我国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区,有时可低至2000m以下 卷积云 4500-8000 有时与卷云高度相同(2)利用已知目标物高度估测云高:当测站附近有山、高的建筑物、塔架等高大目标物时,可以利用这些物体的高度估测云高。首先应了解或测定目标物顶部和其它明显部位的高度,当云底接触目标物或掩蔽其一部分时,可根据已知高度估测云高。(3)积云、积雨云云高可利用下列经验公式估算: H= ≈124(t-td) (4.4)式中,H为云高(m),t为气温(℃),td为露点温度(℃),γd为干空气的绝热直减率,近似于0.98℃/100m,γz为露点温度在干绝热阶段的直减率,近似于0.17℃/100m。4.5夜间及特殊情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4.5.1夜间云的观测和记录傍晚时,应注意云的状况和演变趋势,为夜间观测打下基础。观测前应先到黑暗处停留一段时间,待眼睛适应环境后再进行观测。观测时,可根据视觉,结合星光的疏密、清晰程度,云体的颜色、移动速度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和实测云高,参照傍晚时云的状况判别云状,估计云量。4.5.2天空状况不明时云状、云量的记录⑴因雪暴、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无法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云状栏记该现象符号。因吹雪、雾、轻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不能完全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云状栏记该现象符号和可见的云状。虽有吹雪、雾的现象,但天空的云量、云状可完全辨明时,则按正常情况记录。⑵因烟幕、霾、浮尘、沙尘暴、扬沙等视程障碍现象使天空云量、云状全部或部分不明时,总、低云量记"-",云状栏记该现象符号或同时记录可辨明部分的云状;若透过这些天气现象能完全辨明云量、云状时,则按正常情况记录。几种特殊情况下云量、云状的记法举例,见表4.3。4.5.3高山站云的观测和记录(1)当云底高度高于测站时,按正常情况观测记录。(2)观测时遇有云顶低于测站的云,应在观测簿纪要栏尽可能记录其云状、云量及利用已知高度的物体确定其云顶距离测站水平线下高度。此时应对这些云的上部表面加以简单描述,如表面是平的还是波状的,有无耸立的积状云自云层上部表面凸起等。在估计云顶低于测站的云量时,成层的云层为山所刺穿的部分,也应当作为云所遮掩来考虑。在记录云顶低于测站的高度时,应在记录前加"-"号。⑶观测时遇到云底低于测站,而云顶高于测站的云,应在观测簿纪要栏记录其云状、云量,云底高度记<0。云笼罩测站时,按雾记录,若云雾移出测站时,应按云记录。表4.3几种特殊情况下云量、云状的记法举例 观测时天空实况 有雾,整个天空可辨,有4成Actra 有雾,天顶或部分天空可辨,可见Actra 有雪暴,天空不明 有沙尘暴,天空不明 有浮尘,整个天空可辨,无云 总云量为10,无缝隙。下层布满Sccug从云隙中可见上层有Ac,但类别不能确定 总云量为10,无缝隙。下层布满Sctra,从云隙中可见上层有云,云状无法判定 总云量/低云量 4/0 10/10 10/10 —/— 0/0 10/10— 10/10— 云状 Actra ≡Actra SccugAc Sctra—第5章 能见度5.1概述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途长度。白天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距离。实际上也是气象光学视程。夜间能见度是指:⑴假定总体照明增加到正常白天水平,适当大小的黑色目标物能被看到和辨认出的最大水平距离。⑵中等强度的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最大距离。所谓“能见”,在白天是指能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的轮廓和形体;在夜间是指能清楚看到目标灯的发光点。凡是看不清目标物的轮廓,认不清其形体,或者所见目标灯的发光点模糊,灯光散乱,都不能算“能见”。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有效水平能见度是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能见度观测仪测定的是一定基线范围内的能见度。能见度观测记录以千米(km)为单位,取一位小数,第二位小数舍去,不足0.1km记0.0。5.2白天能见度的观测5.2.1白天目标物的选择与测绘⑴目标物的选择在气象站四周不同方向、不同距离上选择若干固定能见度目标物。①目标物的颜色应当越深越好,而且亮度要一年四季不变或少变的。浅色、反光强的物体不适宜选为目标物。②目标物应尽可能以天空为背景,若以其它物体(如山、森林等)为背景时,则要求目标物在背景的衬托下,轮廓清晰,且与背景的距离尽可能远一些。③目标物大小要适度。近的目标物可以小一些,远的目标物则应适当大一些。目标物的大小以视角表示(),目标物的视角以0.5°~5.0°之间为宜。④由于气象站观测的是水平能见度,因此目标物的仰角不宜超过6°。在沙漠、草原或其它地物稀少的地区,可采用人工设置目标物,并视其清晰程度来判定能见度。人工设置的目标物,一般多用来估计1km以内的能见度,物体大小要适度,材料因地制宜(木板、土墙、水泥预制件等),向着观测点的一面应涂成黑色。(2)目标物分布图的测绘目标物选定后,要测定观测点与目标物的距离和目标物所在的方位。目标物的距离和方位可用仪器实测或从大比例尺的地图上量取。目标物的距离、方位测定后,应按表5.1的格式进行登记(作为气象站妥善保存),并绘制能见度目标物分布图。绘图方法:一般是先在纸上画九个同心圆。圆心代表观测点,自近而远地每圈分别代表0.1,0.2,0.5,1.0,2.0,5.0,10.0,20.0,50.0km的距离。然后把所有的目标物(以其简略图形或编号)按其所在方位、距离,分别标在相应的位置上(见图5.1)。近距离的目标物也可单独绘制,以使图面更为清晰。表5.1××气象站能见度目标物(灯)登记表 编号 各称 方位(°) 视角(°) 特征或灯光颜色瓦数 距离(km) 测距方法 测定时间 备注 灯光 能见度 目标物 1234……123…… 电杆古塔铁桥远山……路灯礼堂门灯巷灯……  452457510……26050165…… —2.03.24.0…… 青灰色深灰色深灰色深灰色……白75白60白25…… ……100015003500…… ……0.51.06.4…… 0.14.29.658.0…… 卷尺平板仪经纬仪大比例尺地图法……卷尺经伟仪经伟仪…… 1959.41959.41959.41959.5……1960.11960.11960.1…… 高50冬天有积雪……不经常开……图5.1能见度目标物分布图当选定的目标物情况有改变,或被其它物体遮蔽而不能继续观测时,应另选目标物代替,并将有关情况记入能见度目标物(灯)登记表的备注栏。5.2.2观测观测能见度必须选择在视野开阔,能看到所有目标物的固定地点作为能见度的观测点。 观测四周事先测定的各目标物,根据“能见”的最远目标物和“不能见”的最近目标物,从而判定当时的能见距离。如某一目标物轮廓清晰,但没有更远的或看不到更远的目标物时,可参考下述几点酌情判定:⑴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分(如村庄的单个树木、远处房屋的门窗等)清晰可辨时,能见度通常可定为该目标物距离的5倍以上;⑵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分隐约可辨时,能见度可定为该目标物距离的2.5~5倍;⑶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分很难分辨时,能见度可定为大于该目标物的距离,但不应超过2.5倍。运用以上几点时,应考虑到目标物的大小,背景颜色,以及当时的光照等情况。靠近海(湖)岸的站或海岛站,其朝向海(湖)方向的能见度,还可根据水天线的清晰程度,参照表5.2来判定。表5.2海面能见度参照表 水天分界线清晰程度 能见度(km) 眼高出海面≤7m时 眼高出海面>7m时 十分清楚清楚勉强可以看清隐约可辨完全看不清 ≥50.020.0~<50.010.0~<20.04.0~<10.0<4.0 ≥50.020.0~<50.010.0~<20.0<10.05.3夜间能见度的观测5.3.1灯光目标物的选择有条件地方,均应在各个方向选择一些固定的目标灯或专门设置的目标灯作为观测能见度的依据。但应注意:⑴应选择孤立的点光源作为目标灯,不宜选择成群、成带、重叠的灯光;⑵目标灯的灯光强度应固定不变;⑶应是不带颜色、没有灯罩的白色光源(除白炽灯外,碘钨灯、汞灯等均不适宜);⑷应位于开阔地带,不受地方性烟雾的影响。选择目标灯后,应测定目标灯至观测点的距离并了解其功率,以及专设的目标灯,再按表5.3查出其相当的白天能见距离,制成登记表,并绘制成灯光目标物图,作为观测的依据。表5.3灯光能见距离与白天能见距离的关系 白天能见距离(km) 在白天能见距离上应设的灯光强度(cd) 相应白天能见距离100cd光源应设距离(m) A B C A B C 0.10.20.51.02.05.010.020.050.0 0.20.8520805002000800050000 0.040.161416100400160010000 0.0060.0250.160.632.516632551580 250420830134020903500485062607900 290500103017202780500074001030014500 3456051270217036506970109001640025900*一个普通的100W白炽灯发出的光强大约为100cd(坎德拉)。表中A、B、C分别代表不同条件下,对于视力正常的观测员,目测感受的灯光照度的阈值Et,可取下值:A类,黄昏和凌晨时分   Et=10-6LxB类,月夜             Et=10-6.7LxC类,黑夜             Et=10-7.5Lx其中Lx为照度单位。5.3.2观测夜间观测能见度时,观测员应先在黑暗处停留5~15分钟,待眼睛适应环境后进行观测,根据最远目标灯能见与否确定能见距离。在无条件利用目标灯进行观测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天黑前能见度的实况和变化趋势,结合观测时天气现象、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以及实践经验加以判定。月光较明亮时,可根据目标物的能见与否来判定能见度。由于光照条件差,不可能象白天那样清楚地看清目标物的形体、轮廓,因而只要能隐约地分辨出比较高大的目标物的轮廓,该目标物距离就可定为能见距离;如能清楚分辨时,能见距离可定为大于该目标物的距离。5.4能见度观测仪5.4.1透射能见度仪透射能见度仪采用测量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水平空气柱的平均消光(透射)系数而算出能见度。发射器提供一个经过调制的定常平均功率的光通量源,接收器主要由一个光检测器组成。由光检测器输出测定透射系数,再据此计算消光系数和气象光学视程。透射能见度仪测定气象光学视程是根据准直光束的散射和吸收导致光的损失的原理,所以它与气象光学视程的定义密切相关,观测的能见距离与能见度很一致。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光束传递距离称为基线,可从几米到150m。它取决于气象光学视程值的范围与测量结果应用情况。5.4.2散射能见度仪散射能见度仪是测量散射系数从而估算出气象光学视程的仪器。图5.2散射能见度仪工作示意图图5.2为一个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由发送器、接收器与处理器组成。发射器发出近红外光脉冲,接收器测量的是与发射光束成33°角的散射光束,然后由处理器计算出气象光学视程。散射能见度仪的优点是基线长度很短,光源与接收安在同一支架上,避免基线难以对准的缺陷。5.4.3仪器的安装与使用两种能见度观测仪安装要避开常出现地方性烟雾的地方,周围不要有高大的障碍物。发射器和接收器都不能朝着强光源(如太阳光)或强的反射面(如积雪)等,但也可采取屏蔽或挡板达到这种要求。安装高度为1.5m左右,仪器底座要十分牢固。透射能见度仪基线要测准,并对准光轴。电源和通讯电缆要可靠。平时要注意维护发射器和接收器镜面清洁,如有降水、凝结物或灰尘附着,应及时清除。 二种仪器均应定期校准,才能保证测量气象光学视程的准确度。两种能见度观测仪均能自动采样,取平均值输出能见度连续变化。第6章  天气现象6.1概述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它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它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天气现象必须随时进行观测和记录。对某些天气现象所造成的灾害,还应及时进行调查记载。6.2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6.2.1降水现象⑴雨——滴状的液态降水,下降时清楚可见,强度变化较缓慢,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⑵阵雨——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液态降水,有时伴有雷暴。⑶毛毛雨——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降情况不易分辨,看上去似乎随空气微弱的运动飘浮在空中,徐徐落下。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无湿斑。⑷雪——固态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常缓缓飘落,强度变化较缓慢。温度较高时多成团
/
本文档为【其实,门一直是开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