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红军长征故事

2017-05-02 3页 doc 9KB 7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红军长征故事红军长征故事   长征的你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有YJBYS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故事,欢迎阅读!   红军长征故事一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
红军长征故事
红军长征故事   长征的你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有YJBYS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故事,欢迎阅读!   红军长征故事一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红军长征故事二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红军长征故事三   长征途中,干部团打的第一场恶仗便是力挽狂澜的生死之战。   1935年1月24日,红1军团进占土城。27日,当红军主力全部抵达土城一带时,川军4个团尾追而来。中革军委遂决定发起土城战斗,消灭追敌。   谁知,最初的战斗很不顺利。川军依托有利地形,在优势火力掩护下发起反扑,步步进逼土城,甚至一度突破了红军防线,一直攻到了白马山红军总部指挥所前沿。   虽然红军打得英勇,伤亡却不断增加,进攻成效也不大。   土城之战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成败关系全军士气。为扭转不利局面,毛泽东把手里的最后一张王牌拿出来,急令干部团投入战斗,实施反击。   陈赓临危受命,亲作动员,令特科营重机枪掩护,1营担任主攻。   这场恶仗打得异常激烈艰苦,1营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接近山头时,与敌人纠缠在一起,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干部团当时装备了冲锋枪和钢盔,敌人从没见过戴钢盔的红军。更令他们胆怯的是,干部团前仆后继的精神和一刻不停的反冲锋。   毛泽东在看到川军凶猛的进攻被干部团压下去后,高兴地称赞道:“这个陈赓行,可以当个军长!”   然而,这一仗,干部团损失不小,伤亡近百人。宋任穷向毛泽东汇报:“干部团的学员都是连排以上的干部,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这样使用代价太大了。”毛泽东也非常惋惜地说:“对啊,对干部团的学员用是要用的,但这样用不行。以后要注意哩!”   红军长征故事四   泸定铁索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 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其中底链9根,扶手4根,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多。底链上满铺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导游要指着桥身讲);桥台为固定的龙桩和卧龙桩的基础;桥亭属清式古建筑。河对面,山坡上古建筑,那是历史悠久的观音阁,也就说是一座寺庙。但在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它却是红军的“飞夺泸定桥点指挥部”和炮台、机枪阵地,正是在它的掩护下,红军的22勇士从13根铁索上奋勇爬过,粉碎了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走在桥上,低头看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象一下当年的工匠是怎样把这么沉重的铁链拉过河铺成铁索桥吗?当年的红军又是怎样在枪林弹雨之下怎样爬过这103米的铁索吗?   这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从左至右看),可见康熙对当时疆土完整的意愿;而反过来看,“山河统一”又表现了他对疆土完整统一的一种喜悦。由此可想,铁索桥对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应明白“泸定”二字的意义了。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红军长征故事五   长征开始后,干部团随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机关行动,主要任务是担当军委纵队的前卫和沿途警戒、掩护,并负责储备、培训和为部队输送干部,必要时也参加一些战斗。   别看干部团人数不多,但兵精将猛装备好,不仅拥有6门迫击炮和6挺重机枪,而且每名官兵配备一长一短两支枪,再戴上缴获敌人的钢盔,一出动人们就认出是干部团来了。   时任干部团政委的宋任穷回忆道:“我们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尽量利用行军宿营或部队休整间隙,对干部进行训练。如进行过遭遇战、伏击战、强渡江河、穿插迂回、袭击等军事科目的训练。”   1935年元旦,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干部团奉命在乌江上架设一座浮桥。这是干部团在长征中第一次执行作战任务。   时任干部团团长的陈赓亲率特科营工兵连星夜急行军30公里,赶到渡口。   冒着对岸敌军的猛烈炮火,陈赓在江边指挥工兵连官兵把用木排搭架的门桥送入江里。但由于水深流急,河底石头大而光滑,桥桩难以固定,立刻就被狂涛惊浪卷走,几次架桥都失败了。陈赓紧急召开“诸葛亮会”,发动大家开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有人提议:用大石头做锚把门桥拖住。陈赓立即在现场进行试验,但还是不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渡口边架桥工作仍无大的进展。据干部团上级干部队军事教员宋时轮回忆:“陈赓跑上跑下急死了。当时有个俘虏叫何涤宙,是工兵学校毕业的,陈赓找他谈话,动员他为人民立功。”   何涤宙不愧是科班出身,果然有一手。他和干部团工兵教员谭希林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采用竹子编篓,周围捆上几根用火烤过削尖的竹竿,然后在篓中装入石头,两个竹篓上下扣住,中间用硬木架成十字,捆绑结实后沉入江底,以此代锚,固定住浮桥。   经过36个小时的艰苦搏斗,工兵连终于战胜天险,把浮桥架到了江对岸。军委纵队和各军团得以迅速渡过乌江,直下遵义。中央红军第一次强渡乌江,陈赓和他的干部团功不可没。
/
本文档为【红军长征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