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告白》——无限不循环之数

2017-06-06 5页 doc 12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54469

暂无简介

举报
《告白》——无限不循环之数《告白》——无限不循环之数 心理 | 惊悚 日式惊悚电影审美 P.S.这部电影并不算小众,关于这部电影结局的讨论也在天涯豆瓣上经久不衰。从剧本,到导演手法都没有理由称之为神作,更没有什么普世价值可供捉摸。可是如果我不写下这些东西,我的心里的怨念也无从排解。 小咖的朋友们,你们觉得电影《告白》中,修哉的母亲最后死了吗?欢迎留言讨论哦! 诸位第一次听说一部日本影片名字叫做《告白》时该作何想?也许,电影中处可见的唯美镜头会加深你的这种印象:少年在天台上苏醒,一只白蝴蝶扑闪着驻足在他的指尖;女国中生在雨后的街道上嬉笑奔跑,溅起的水珠与...
《告白》——无限不循环之数
《告白》——无限不循环之数 心理 | 惊悚 日式惊悚电影审美 P.S.这部电影并不算小众,关于这部电影结局的讨论也在天涯豆瓣上经久不衰。从,到导演手法都没有理由称之为神作,更没有什么普世价值可供捉摸。可是如果我不写下这些东西,我的心里的怨念也无从排解。 小咖的朋友们,你们觉得电影《告白》中,修哉的母亲最后死了吗?欢迎留言讨论哦! 诸位第一次听说一部日本影片名字叫做《告白》时该作何想?也许,电影中处可见的唯美镜头会加深你的这种印象:少年在天台上苏醒,一只白蝴蝶扑闪着驻足在他的指尖;女国中生在雨后的街道上嬉笑奔跑,溅起的水珠与飞起的裙角相会的一瞬间,时间也屏住了呼吸;书本慢慢从空中飞舞着,优雅地落下......伴随着幼稚俏皮的音乐,在素色的画面上泛着洛丽塔的笑。 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 因为这部电影,如果非要给它贴标签的话,是一部惊悚片。 也许这就是专属于日本的电影审美——前一秒还是静谧美好的画面,后一秒就会出现千疮百孔的心和发黑发臭的血。 国中老师森口悠子是一位单亲妈妈,她的四岁幼女小爱美意外溺亡,经她私下调查,原来是被班上的两名13岁男生杀害。而他们杀人的理由显得非常幼稚,A是想获得妈妈的注意,B是出于对A的怨愤。因为他们未满14岁不受法律制裁,森口没有不向警方申请重新调查,却在辞职的前一天偷偷在他们的牛奶里注入了染有艾滋病毒的血液,让他们用余下的生命“反省”罪行,也在学生们心底种下了某种可怖的种子。于是,她的复仇就此展开...... 她在学生结业式后的诉说麻木冰冷,画面也蒙着一层灰蓝色的压抑。她的每次出现都身着教师套装,整齐利落地裹着她空空的躯壳,同时那灰色、黑色也昭示着母亲的慈爱一面不再存在,只剩下严厉得可怕的形象。她关上教室的门,又关好窗。她要用最具争议的方式,教给学生们最后一课——“命”。 一切都照她预想的顺利进行着。直树因HIV造成的心理压力使他不敢面对学校生活,躲在家里几近疯癫。被森口利用的维特老师无意间给直树施加着愈来愈重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同学们,为了心中那个影影绰绰的正义感,自诩替天行道者,欺压制裁着修哉和直树。直树杀了他妈妈,被看不见的噩梦折磨成另一个人。修哉也因为被她抓到“恋母”的致命弱点而误用自己造的炸弹炸死了自己的母亲。 貌似森口成功了。 然而这又不仅是一场杀人和一次复仇那么简单。 本片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揭露了每个人的心声,它让你看到局中人有多无助有多煎熬才会有那样的残忍。把种种看似诡异的事件条分缕析,解构了每个人物所谓异化扭曲的心理,却也使故事更加错综复杂,剧情步步紧逼拷问着我们内心的道德底线。这样一来,没有一个人物是扁平的、标签化的,他们各个丰满立体,真实得简直超现实。每个人都有温柔美好的一面,影片把这些美好一一掰开**一番,再将其一一毁掉,给观众百味杂陈的心理体验。 森口老师——找不到正道的传道者 小说原著里给森口老师的注脚是传道者。似乎是作者借这个人物在实现自己对坏学生的制裁、提出对日本社会教育方式和法律的批判,所以森口被塑造成好像基督山伯爵一样全知全能的复仇天使形象。然而电影里还原了森口老师作为一个女人的真实血肉。影片开头有一段她读樱宫老师著作里面的话:“...这里令你痛苦,何不到别处避难?”读到这里的时候,声音从嘈杂的班级里突然切换成了森口内心的独白,字字句句意味深长。她在咀嚼,在可能铸成大错之前最后一次犹豫是选择避难还是复仇。她的怯懦,她的不甘,在心里暗流涌动。 她的爱人樱宫老师在制止她注射艾滋血的时候劝她说,只有放过了他们,自己才会得到解脱。她挣扎,她说自己始终缺乏这样对道义的坚守。 她与美月偶遇时努力撑起一副冷血的样子,可是分开后她终于难以自抑,对着邻桌小孩子送的糖果哭出声来。 在片尾揪住修哉的头发呵斥时,她仇恨、痛苦、快意的表情交织着,流下复杂的泪水。伤敌八千,自损一万,她的报复成功一点点,她就要忍受更加深重的痛苦。人子杀了人子,人母害了人母。她只能将仇恨传染给更多的人。道德折磨着她,尊严鞭笞着她,她每每咬牙骂自己傻瓜,然后继续用冷酷武装自己。 最后的那句“玩你的”将修哉最后的一点点火焰嘲笑地踩灭,森口自己也流着泪,迎来自己不可救赎的噩梦。 少年A&B——将美好破坏给你看 直树的遭遇是最让人难受的部分。 小说原著更侧重写直树,而电影却更侧重表现修哉。也许湊佳苗更倾向于认为直树是无辜的迷途羔羊,相反中岛哲也想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洗不脱的罪名。直树很简单很干净,简单意味着他缺乏心理防御机制,干净意味着很容易染色。直树在森口的设计下被逼入困境变了一个人。他向妈妈问照片上的人为什么笑、讲述森口对自己的惩罚,那口吻简直被修哉附体,不,应该是由于种种巨变的刺激使他变得逆来顺受,什么都不在乎了。 给直树的镜头里,有他安静的笑,飘着白窗纱,抹着亮色调,伴着或唯美或调皮童真的曲调,却承载着这样令人寒心的情节,这也算是导演中岛哲也的拿手好戏吧。 导演努力把修哉塑造成一个“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相貌英俊,举止成熟沉稳,气定神闲,使坏的时候也带着帅帅的气质。同时,给他的慢镜头似乎分外的多,他肢解美月的几秒实在太美了,美得让人忘记那是一场空虚过后的杀戮。他脑海中炸弹爆炸的样子是那么静谧,静谧得让人感到恐怖和身体中无法填补的空虚。这就导致观众对他的看法更加困惑,不知该嫉恨,还是崇拜,不知该可怜,还是指责。 修哉只是崇拜妈妈,自傲,崇拜妈妈给的自傲。我讨厌概括一个人,但是,修哉的全部,都是关于这三点。 他为了得到离开他的妈妈的关注,不惜动用一切手段。美月没有说错,他就是恋母狂。一个人因为母子之爱而破坏了他人的母子之爱,这荒谬的桥段就是森口老师在美月面前狂笑的原因吧?就算杀死他,他也未必会真正对自己的罪行感到愧疚,于是森口老师用他做的炸弹炸死了他妈妈。修哉就此陷入自己造的炼狱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把珍贵的事物破碎比作孩子们吹的肥皂泡,在风中飘扬弥散,在耳畔一鸣而逝;而小说原著里,修哉把自己比作一个瓶子,体内的泡泡每破一个,他的身体就更空洞了一些。我比较喜欢后者的比喻,因为我心里的修哉就是这样用一个个希望一个个谎言填满无限的空虚。泡泡一个接一个破裂以后,他才丧失了最后的希望,决定自杀。不过用孩子们吹的肥皂泡更有乡村童年的美感,让那个决定修哉一生的关键时刻令人印象深刻,用甜蜜得化不开的气氛来包裹他最不忍触碰的伤口,有时说不出导演是心软,还是更加残忍。 整部电影以这样的剧情,配着清新的画面和可爱的音乐来实现其“惊悚”的功能的。其实与其说是让人感到惊悚,莫若说是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良心的拷问。 情节上步步递进步步紧逼自然不必赘述,整部电影严肃凝重,只有爱美和美月那里有几抹亮色,其它都是压抑至极。本该花季的少男少女,在犯罪的泥淖里越陷越深,令人扼腕叹息。爱美和美月,象征着美好的两个人,也一一被摧毁,更令人心如刀绞。中岛哲也作为一个以喜剧、MV出名的导演,为整部电影带来了很文艺的画面,也起到了很强的反衬作用。 然而我一直觉得用修哉的噩梦作为**有一些做作,并且极易引起读者误会(认为炸弹并没有爆炸)。导演把修哉幻想中奔向研究所的戏份加重了,做成所谓**,也许是为了有更好的视觉效果,表现修哉的追悔莫及,充分关怀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但是节奏未免拖沓,也许是这部影片唯一的不足,抑或是我真的不懂中岛哲也。 如果三俗一点就姑且叫做反思吧 这些13岁的孩子们让人不寒而栗。只需老师小小的催化,他们本性中的残忍、畸形就充分地显露出来,造成令人惊悚的后果。一个集体足以杀人。他们躲避着内心的恐惧,他们胆小地装作失忆,他们自以为正义地逼疯同学。这群孩子,也许才是我们社会更关注的主体。他们没有修哉和直树那样的极端或是际遇,甚至没有美月那样冷静客观的视角,可能有些浮躁虚荣,也有乳臭未干的简单三观,有期待被发现被表扬的愿望,也有与年龄不相符的空虚感。这样一个群体,处在青春期的开端和性格形成关键期,小到生理期可以互相干扰,大到可以决定彼此的命运。说来好笑,这也许是集体对人能产生的最大影响了吧。 至少能够确定的一点是,无论老师是森口型还是樱宫型,都不会完全解决学生的peer pressure。那么,我想这个答案,应该从家庭中去找。对心理学略知一二的人应该会听说过,孩子五岁以前的经历,可以决定ta的性格乃至一生。而其儿时的家庭模式会内化成为ta“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影响着ta与他人的关系。这部电影中涉及三对母子,抛开森口和爱美不谈,直树妈妈对直树的溺爱、修哉妈妈对修哉的抛弃,是最深刻的教育,也是最根源的过错。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倡导良好的家庭教育。言传身教,家才是真正能拯救和毁灭一个孩子的地方。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小觑的因素。 日本是一个盛产骇人听闻的凶杀案的地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件就个个曲折离奇足以搬进推理悬疑小说。他们对于杀戮似乎有着特别的理解,他们似乎隐藏着说不清的讳莫如深的心事,积攒着等待爆发。北九州连续监禁杀人事件、福田孝行杀人案、秋叶原杀人事件、酒鬼蔷薇圣斗事件、少女A事件 等臭名昭著的案件数不胜数。现实,永远比电影更加恐怖。 (有关报道请戳“阅读原文”)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案件竟然被民众热捧,更有甚者,有的罪犯因其手法精妙而招致大批的崇拜者。例如英国教师杀害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市桥在遭到逮捕这一幕新闻画面当时全国播出。不少观众被市桥的帅气容貌吸引,竟然在网络上组粉丝团。大部分网友认为他充满神秘感,就像浪漫动画故事中的英雄。 这样的土壤里滋生的,必然是更加阴暗的种子。 就像湊佳苗在小说里对露娜希事件的评价那样,媒体的错误引导更助长了这样的风气:“...虽然只能从残忍的事件推测少女心中的黑暗,但只抓着这点大做文章,真正重要的真相完全不明,就渐渐被人淡忘了。新闻可以这样做吗?本案的报道只在某些孩子心中的黑暗面烙下了丝毫没有人味的变态犯罪者的存在,煽动可悲的孩子们崇拜愚蠢的罪犯而已...” 犯罪。崇拜犯罪。模仿犯罪。整个《告白》最热切地渴望直击的,正是日本社会这个无限不循环之数啊。 --------------------- 导演: 中岛哲也 编剧: 中岛哲也 / 凑佳苗 制片: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 2010 片长: 106分钟 ------------------- 【作者:卢心语】 码字沉迷症重度患者。平生只愿搜尽奇美哀绝之物,后絮叨之。 ---------------------- 回复【目录】可查看往期文章目录 回复【01】-【38】可查看往期文章
/
本文档为【《告白》——无限不循环之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