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尼采的哲学贡献

尼采的哲学贡献

2011-10-20 8页 pdf 283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500

暂无简介

举报
尼采的哲学贡献 收稿日期 : 2003 - 11 - 12 作者简介 : 周国平 , 男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尼采的哲学贡献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 关键词 : 虚无主义 ; 逻辑 ; 道德 ; 权力意志 摘  要 : 尼采认为哲学的使命是对生命的意义作出解释 , 并揭示了时代所患的虚无主义病症 , “上帝死了”是他用来概括欧洲虚无主义的基本命题。他进而对欧洲虚无主义的由来作了追根溯源的 探究并得出结论 : 其根源在于欧洲的传统形而上学 , 即柏拉图奠基的世界二分模式。这一模式把世界 分...
尼采的哲学贡献
收稿日期 : 2003 - 11 - 12 作者简介 : 周国平 , 男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尼采的哲学贡献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 关键词 : 虚无主义 ; 逻辑 ; 道德 ; 权力意志 摘  要 : 尼采认为哲学的使命是对生命的意义作出解释 , 并揭示了时代所患的虚无主义病症 , “上帝死了”是他用来概括欧洲虚无主义的基本命题。他进而对欧洲虚无主义的由来作了追根溯源的 探究并得出结论 : 其根源在于欧洲的传统形而上学 , 即柏拉图奠基的世界二分模式。这一模式把世界 分为变动不羁的现象界和不变的本体界 , 尼采指出 , 所谓本体界是用逻辑手段虚构的道德化本体。对 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尼采最重要的哲学贡献 , 其中 , 有两个观点对于当代哲学尤具启迪意义 , 一是 对于语言在传统形而上学形成中的作用的分析 , 二是透视主义。 中图分类号 : B51614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7511 (2004) 01 - 0024 - 06 一、尼采的个性 尼采的个性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第一 , 敏感而忧郁 , 这和他的幼年经 历有一定关系。他 5 岁丧父 , 据说其后他 做了一个梦 , 梦见在哀乐声中 , 父亲的墓 自行打开了 , 父亲穿着牧师衣服从墓中走 出 , 到教堂里抱回一个孩子 , 然后墓又合 上。做这个梦后不久 , 他的弟弟真的死了 , 家里只剩下了母亲和妹妹。从 10 岁起 , 他 就喜欢写诗 , 他的少年诗作的主题是父坟、 晚祷的钟声、生命的无常、幸福的虚幻。 例如 : “树叶从树上飘零 , 终被秋风扫走。 生命和它的美梦 , 终成灰土尘垢。”“当钟 声悠悠回响 , 我不禁悄悄思忖 , 我们全体 都滚滚 , 奔向永恒的故乡。”可见 , 在童年 时他的心灵里就植下了悲观的根子 , 他后 来的哲学实际上是对悲观的反抗和治疗。 第二 , 真诚 , 对人生抱着非常认真的 态度。尼采在大学里学的是古典语言学 , 成绩优异 , 被誉为“莱比锡青年语言学界 的偶像”。毕业时才 24 岁 , 就当上了巴塞尔 大学教授 , 当地上流社会对他笑脸相迎。 在一般人眼中 , 他在学界绝对是前程无量 的。可是 , 用雅斯贝尔斯的话说 , 从青年 时期起 , 他就不断地发生精神危机。往往 是仿佛没来由似的 , 他突然和周围的人疏 远了 , 陷入了苦闷之中。其实原因当然是 有的 , 那就是他从心底里厌恶学院生活。 在他看来 , 多数同事充满市侩气 , 以学术 的名义追逐名利 , 维持着无聊的社交 , 满 足于过安稳的日子。在对他当上教授的一 片祝贺声中 , 他给一个好朋友写信说 : “世 上多了一个教书的而已 !”事实上 , 从小产 生的对生命意义的疑问始终在折磨着他 , 使他不得安宁。他不能想象自己一辈子就 钻故纸堆了 , 对于他来说 , 古典语言学只 ·42· 哲学与文化                                 是工具 , 不能让它摧毁掉哲学的悟性 , 即 对生命和思想的基本问题的探究能力。 第三 , 孤独。许多伟人是孤独的 , 但 孤独到尼采这种程度的却少见 , 在德国近 代恐怕只有荷尔德林能和他相比。他一生 未婚。有人说这是他自找的 , 因为他蔑视 女人 , 大家都知道他的一句名言 : “你去女 人那里吗 ? 别忘了带鞭子。”在《查拉图斯 特拉如是说》里 , 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太婆 之口 , 至少不能代尼采对女人的全部看 法。这本书里还说了许多对女人的看法 , 有些是很中肯的。尼采本人是一个极其羞 怯的人 , 所以罗素嘲笑说 : 如果尼采带着 鞭子去女人那里 , 十次有十次会乖乖地放 下。在他一生中 , 真正的恋爱只有一次 , 爱上了一个比他小 17 岁的俄国姑娘莎乐美。 莎乐美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 , 后来与里尔 克、瓦格纳、弗洛伊德、斯特林堡等都有 很深的交情。其实她很懂得欣赏尼采 , 曾 这样描述过对尼采的第一眼印象 : 孤独、 内向而沉默寡言 , 具有一种近于女性的温 柔 , 风度优雅。可惜她不爱尼采 , 两人相 处了 5 个月就彻底分手了。但她仍关注尼 采 , 1894 年出版《在其著作中的尼采》, 批 判了对尼采的误解 , 书中说 : “没有人像尼 采那样 , 外在的精神作品与内在的生命图 像如此完整地融为一体”, “他的全部经历 是一种最深刻的内在经历”, 惟有懂得这一 点才能把握他的哲学及其发展。可见她对 尼采是相当理解的。尼采在发疯前一直得 不到世人的理解 , 基本上默默无闻。他最 心爱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自 费出版的 , 而且卖不出去。10 年的漂泊生 活 , 总是一人独居 , 租一间农舍 , 用酒精 炉煮一点简单的食物 , 长年累月无人说话。 他在信中写到那种“突然疯狂的时刻 , 孤 独的人想拥抱随便哪个人”。他后来真这样 了。1889 年 1 月 3 日 , 他正寓居都灵 , 走 到街上 , 看见一个马车夫在鞭打牲口 , 就 哭喊着扑上去 , 抱住马脖子 , 从此疯了。 病历记载 : 这个病人喜欢拥抱和亲吻街上 的任何一个行人。 二、尼采的哲学观 自古希腊以来 , 哲学家们就认为 , 哲 学的使命是追求最高真理。什么是最高真 理呢 ? 在他们看来 , 我们凭感官接触到的 只是世界的现象 , 在现象背后还存在着一 个世界的本质 , 这个本质“客观地”存在 在那里 , 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 它就是哲学 要凭理性思维来把握的最高真理。在尼采 以前 , 已有一些哲学家对这种经典的哲学 观提出了否定。其中 , 康德的否定有决定 性的影响 , 他相当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一点 : 即使世界真有一个本来面目 , 我们也永远 不可能认识它。这就等于证明了两千年来 哲学为自己规定的使命是错误的 , 因此 , 在康德之后 , 哲学家们对于哲学究竟应该 和能够做什么这个问题发生了空前的困惑。 尼采也是如此。他曾经谈到 , 每一个 以康德哲学为出发点的思想家 , 只要同时 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 而不仅仅是一架思 维机器 , 就会不堪忍受一种痛苦 , 便是对 真理的绝望。正是在这样的绝望中 , 他要 为哲学寻找一个正确的使命。他的结论是 , 哲学仍然应该和能够追求最高真理 , 但这 个最高真理不是世界的那个所谓“客观” 本质 , 而是生命的意义 , 哲学的使命是给 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哲学仍可对世界作 出某种整体性的解释 , 但这种解释实质上 还是对生命意义的解释 , 而不是对世界本 质的揭示。 尼采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哲学观 , 很 大程度上是由于叔本华的影响。他在上大 学时读到了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 和表象的世界》, 大为震动。叔本华在这部 著作中陈述了一种极其悲观的哲学 , 大意 是说 : 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 意志客体化为 表象 , 包括我们的个体生命。意志是盲目 的生命冲动 , 表现在个体生命身上就是欲 望。欲望等于欠缺 , 欠缺等于痛苦 , 而欲 ·52· 哲学与文化                           尼采的哲学贡献 望满足了又会感到无聊 , 人生就像钟摆一 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同时 , 个体生 命作为表象是虚无的 , 人生就像吹肥皂泡 一样想越吹越大 , 但最终都要破灭。因此 , 惟一的出路是自觉否定生命意志 , 其方式 是禁欲、绝育、涅 等等。尼采自小就对 生命的意义产生了疑问 , 读这本书时就感 到异常兴奋 , 觉得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 , 照出了世界、人生的真相和他自己的心境 , 好像是专门为他写的一样。他认为 , 叔本 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 他站在人生之画前 面 , 把它的全部画意解释给我们听 , 而别 的哲学家只是解析画画用的画布和颜料 , 在枝节方面发表。由此他得出结论 , 认为每一种伟大的哲学应该说的话是 : “这 就是人生之画的全景 , 从这里来寻求你自 己的生命的意义吧。”他还认为 , 自然产生 哲学家的用意就是“要给人类的生存一种 解释和意义”。后来他否定了叔本华的悲观 主义 , 但对哲学之使命的观点始终没有变 , 坚信哲学理应对人生整体提供一种解释 , 只是这种解释不能像叔本华那样是否定人 生的 , 而应该是肯定人生的。 尼采的哲学观有一个鲜明的特征 , 就 是强调哲学不是纯学术。他认为 , 既然哲 学问题都关系到人生的根本 , 那么 , 当然 就没有一个是纯学术的。他常常将哲学家 与学者进行对比。首先 , 学者的天性是扭 曲的 , 一辈子坐在墨水瓶前 , 弯着腰 , 头 垂在纸上 , 在书斋沉重的天花板下过着压 抑的生活 , 长成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驼背。 他们一旦占有一门学问 , 便被这门学问所 占有了 , 在一个小角落里畸形地生长 , 成 为专业的牺牲品。这样的人自己的人生已 经无意义 , 怎能去探索和创造人生的意义 呢 ? 相反 , 哲学家的天性是健康的 , 应该 在辽阔的天空下生活和思考。古希腊的哲 学家就是这样 , 所以有廊下、花园、逍遥 学派之类的称呼。其次 , 哲学家是热情真 诚的 , 关心生命意义甚于生命本身 , 思考 哲学问题如同它们决定着自己的生死存亡 一般 , 耳边仿佛响着一个声音 : “认识吧 , 否则你就灭亡 !”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感情投 入其中 , 不断生活在最高问题的风云中和 最严重的责任中 , 从痛苦中分娩出思想。 学者却是冷漠的 , 以一种貌似客观的态度 从事研究。最后 , 哲学家有创造性 , 用全 新的眼光看世界上的事物 , 自己也是世界 上一个全新的事物。他所要求得到的是真 正属于自己的真理 , 而非所谓抽象的一般 的真理。学者没有创造性 , 他们勤勉 , 耐 心 , 能力和需要都平庸适度 , 一点一滴地 搜集现成的结论 , 靠别人的思想度日。尼 采对他们极尽挖苦之能事 , 说他们是不育 的老处女 , 在缝织精神的袜子 , 说他们宛 如好钟表 , 只要及时上弦 , 就能准确报时。 他还说 , 假如真理是一个女子 , 他们用一 本正经、死死纠缠的方式追求 , 怎能讨得 这个女子的欢心呢。总之 , 尼采认为 , 要 做哲学家 , 首先就必须做一个真实的人。 尼采的哲学观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 , 就是强调哲学是非政治的。20 世纪对尼采 的最大误解是把他看作一个政治狂人 , 并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他的所有哲学概念 , 例 如把权力意志理解为强权政治 , 把超人理 解为种族主义。尼采生活在俾斯麦的第二 帝国时期 , 事实上 , 他对俾斯麦的对外扩 张政策和当时笼罩德国的民族主义持极其 鲜明的反对立场 , 自称是“最后一个反政 治的德国人”, 并且一再指出 : 民族主义和 种族歧视是民族心灵上的毒疮 , 政治狂热 使德国人精神堕落 , 文化衰败。在他看来 , 哲学探究的是生命意义、存在、精神生活 问题 , 世界和人生的最高真理 , 政治处理 的是党派、阶级、民族的利益 , 两者属于 不同层面 , 因此绝不能通过政治途径来解 决哲学问题。他还认为 , 权力和职业是败 坏哲学的两个因素 , 国家出钱养一批学院 哲学家必然会导致哲学变质。由此他提出 , 应该取消国家对哲学 (不论哪种哲学) 的 保护和判决 , 禁止以哲学为职业。他推崇 的是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 , 称他 ·62·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三卷·第一期              哲学与文化 们为“帝王气派的精神隐士”, 因为他们蔑 视权力 , 也不靠哲学来谋生 , 而是把哲学 思考当作目的本身 , 当作他们处世做人的 生活方式。 三、时代分析 : 虚无主义 一个哲学家具有独特而真诚的个性 , 他的著作很可能会得到久远的流传 , 但未 必会对他所处的时代发生重大影响。尼采 其所以对他之后的欧洲思想发生了重大影 响 , 主要原因还在于他敏锐地把握住了他 的时代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 他 的个人精神中的病痛与时代精神中的病痛 是高度一致的 , 而他的真诚使他能够由直 面自身的病痛进而直面时代的病痛 , 成为 时代病痛的最热情也最无情的揭露者。 尼采诊断 , 时代所患的病叫虚无主义。 他预言 , 一个虚无主义时代不可避免地会 到来 , 历时至少二百年。他给虚无主义下 的定义是 : 最高价值丧失了价值 , 缺乏目 标 , 缺乏对“为何”的。在虚无主义 笼罩下 , 人类和个体的生存都失去了根据、 目的、意义。这实际上就是信仰危机。“上 帝死了”是他用来概括欧洲虚无主义的基 本命题。对于欧洲人来说 , 对“上帝”的 信仰至关重要 , 它担保了灵魂亦即人的生 命的不朽和神圣。因此 , 基督教信仰崩溃 的后果极其严重 : 一方面 , 人的生命失去 了永恒性 , 死成为了不可挽救的死 , 于是 人们必须面对叔本华提出的问题 : 生命究 竟有一种意义吗 ? 另一方面 , 人的生命失 去了神圣性 , 而整个欧洲道德是建立在生 命神圣性的信念上的 , 因而必然随之崩溃 , 于是出现了“一切皆虚妄 , 一切皆允许” 的局面。尼采形容说 , 欧洲人失去了对上 帝的信仰 , 就好像地球失去了太阳一样 , 从此陷入了无边的黑暗。 不过 , 尼采认为 , 在他的时代 , 虚无 主义还只是站在门前 , 作为一个时代尚未 完全到来 , 作为一种病还刚呈现征兆。事 实上 , 人们还在用虚假的基督教信仰和浅 薄的科学乐观主义掩盖自己的无信仰。但 是 , 虚无主义这种病已经在用“成百种征 兆”说话了。他举出的征兆 , 归纳起来 , 大致可分三方面。第一 , 在信仰问题上 , 人们往往抱无所谓的态度。他愤怒地指出 : 真正的虚伪也极其罕见 , 虚伪属于有强大 信仰的时代 , 人们在被迫接受新信仰时内 心不放弃旧的信仰 , 现在人们却轻松地放 弃和接受 , 而且依然是诚实的。左右逢源 而毫无罪恶感 , 撒谎而心安理得 , 是典型 的现代特征。第二 , 在生活方式上 , 典型 的特征是匆忙。他形容说 : 现代生活就像 一道急流 , 人们拿着表思考 , 吃饭时看着 报纸 , 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 ; 人们不复沉 思 , 也害怕沉思 , 不再有内心生活 , 羞于 宁静 , 一旦静下来几乎要受良心的责备。 勤劳 ———也就是拼命挣钱和花钱 ———成了 惟一的美德。“现代那种喧嚣的、耗尽时间 的、愚蠢地自鸣得意的勤劳 , 比任何别的 东西更加使人变得‘没有信仰’。”现代人 “只是带着一种迟钝的惊讶表情把他的存在 在世上注了册”。第三 , 在文化上 , 这是一 个“太平庸的时代”。一方面 , 由于内在的 贫困 , 缺乏创造力 , 现代人是“永远的饥 饿者”, 急于填补亦即占有 , 带着“一种挤 入别人宴席的贪馋”, 徒劳地模仿一切伟大 创造的时代 , 搜集昔日文化的无数碎片以 装饰自己 , 现代文化就像是一件“披在冻 馁裸体上的褴褛彩衣”。 (令人想起今日的 “包装”文化。) 另一方面 , 商业成了“文 化的灵魂”, 记者取代天才 , 报刊支配社 会。人们只求当下性 , 不再关心永恒。 (令 人想起今日的“快餐”文化。) 尼采特别讨 厌剧场 , 认为那是为大众准备的 , 在剧场 里 , 人不再是个人 , 而成了大众、畜群。 “剧场迷信”表明了人们的精神空虚和无个 性 , 因此他称剧场是“趣味上的公共厕 所”。(令人想起今日的“电视迷信”。) 针对虚无主义的时代病症 , 尼采提倡 真诚意识和彻底的虚无主义。真诚意识就 ·72· 哲学与文化                           尼采的哲学贡献 是在信仰问题上真诚。真就是认真 , 不苟 且 , 也不是无所谓。用他的话说 : “置身于 生存整个奇特的不可靠性和多义性之中而 不发问是可鄙的。”诚就是诚实 , 不作假 , 不冒充有信仰 , 也不人为地制造虚假的信 仰。所谓彻底的虚无主义 , 就是不只是不 相信某一种信仰了 , 比如说不相信上帝了 , 而是所有的信仰都不相信了。“对真理的信 仰以怀疑一切迄今为止所信仰的真理为起 点。”如果思考的结果仍然是什么也不相 信 , 那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结论 , 正视失 去一切信仰的现实 , 承担起无信仰、无意 义的后果 , “在无神的荒漠上跋涉”。尼采 就是这样 , 所以他自称是“欧洲第一个虚 无主义者”。 四、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揭示了时代的虚无主义病症 , 并 且要求人们正视它 , 但是 , 他没有就此止 步 , 他的目的是要救治这个病症。为此他 对欧洲虚无主义的由来作了追根溯源的探 究 , 他得出结论 : 其根源在于欧洲的传统 形而上学 , 也就是柏拉图奠基的世界二分 模式。这一模式把世界分为两个世界 , 即 变动不羁的现象界和不变的本体界 , 而认 定前者是“虚假的世界”, 后者才是“真正 的世界”。尼采认为 , 那个所谓的“真正的 世界”是用逻辑手段虚构的道德化本体。 一方面 , 它是用逻辑手段虚构的。逻辑的 产生原是出于对事物作简单处理的需要 , 使之可认识和可操作。例如 , 同一律假定 有完全相同的事态 , 事实上并没有 , 因果 律假定一切作用背后都有一个作用者 , 事 实上也并没有。传统形而上学所虚构的那 个本体界 , 既超越于现象界之一切变化而 永远自我同一 , 又是现象界的终极原因 , 在此虚构中起作用的正是同一律和因果律。 另一方面 , 世界二分模式是建立在某种道 德判断的基础上的。它把生成看作恶 , 所 以要虚构一个不变的本体界 , 而把生成变 化的现象界判为“虚假的世界”。可见否定 生成是虚构“真正的世界”的道德动机。 根据以上分析 , 尼采认为 , 传统形而上学 用虚构的世界否定惟一的现实世界 , 用道 德审判生命 , 实质上已是虚无主义了。这 种隐蔽的虚无主义在基督教中发展到了顶 点 , 必然暴露出来并走向反面。 逻辑和道德在形而上学的建构中起了 主要作用。自古以来 , 人们把这两样东西 视为天经地义 , 传统形而上学在很大程度 上是建立在对这两样东西的迷信之上的。 因此 , 尼采花费了很大力气来揭露这两大 偶像 , 剖析其世俗的、功用的来源 , 证明 其非神圣性。 20 世纪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否弃用逻辑 建构本体的传统形而上学。从这个角度回 顾 , 我们可以把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 判视为他最重要的哲学贡献。其中 , 有两 个观点对于当代哲学尤具启迪意义。一是 对于语言在哲学中的作用的分析。在揭示 逻辑在形而上学虚构中的作用时 , 他进而 认为 , 是语法造就了逻辑 , 决定了思维 , 抽象的同一性来自主语 , 因果关系来自主 谓结构。一切发生的事情以谓语的方式从 属于一个主语 , 主语成了不变的原因 , 谓 语则是可变的结果。最后 , 整个现象世界 也必须有一个主语 , 作为其初始的原因也 就是本体。所以形而上学实质上是“语言 形而上学”, 是对主语的信仰。他明确指 出 : “哲学家受制于语言之网”。他由此揭 示了语言在传统形而上学形成中的关键作 用 , 把语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提 了出来。当代哲学的主流是把语言问题作 为克服形而上学的突破口 , 在这方面尼采 是一个先行者。 二是透视主义。这是尼采在批判世界 二分模式时提出的一种认识理论 , 其主要 内容为 : 认识即解释 , 即透视。有无数可 能的透视中心 , 包括人类之外的存在 , 人 类自身的不同透视角度 , 同一个人身上的 不同情绪冲动 , 因此世界具有无限的可解 ·82·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三卷·第一期              哲学与文化 释性。所以 , 不存在“世界 X” (某一个摆 脱了透视关系的本体世界) , 只存在“X 个 世界” (从不同透视中心把握的许多个现象 世界) 。“把握全 , 这意味着废除一切透视 关系 , 后者又意味着什么也不把握。”如果 一定要对世界作一“客观”的描述 , 则它 是“关系世界”。即 : 从每一个可能的点 (透视中心) 出发都能获得一个现象世界 , 它是这个点对其余一切点的关系之总和。 在不同的点上 , 这个总和不同。所有这些 总和的总和 , 即一切点对一切点的关系的 总和 , 才是世界的“客观”面目 , 但它仍 然是现象世界。世界究竟有没有一个本来 面目 ? 在现象界背后 , 究竟有没有一个不 受我们的认识干扰的本体界 ? 在康德之后 , 哲学家们已经越来越达成共识 : 不存在。 世界只有一种存在方式 , 即作为显现在意 识中的东西 ———现象。在达成这一认识的 过程中 , 尼采的透视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 , 尼采不只是一个诗人气质 的哲学家 , 而且在一向认为的严格的哲学 领域 (本体论、认识论) 中也是完全够格 的大哲学家 , 有着卓越的悟性和创见。 五、形而上学的重建 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势是否定传统形而 上学。但是 , 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 为什么两千年来的欧洲哲学要孜孜于寻求 一个本体世界呢 ?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叔 本华说 : “人是形而上学的动物。”这是有 道理的。事实上 , 哲学源自对世界追根究 底的冲动 , 因而必是一种终极追问。如果 否定了终极追问 , 哲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 要了。所以 , 对于传统形而上学 , 应该从 两方面来看。一方面 , 那种追根究底的冲 动是不可消除的 , 其背后的动机正是要给 人生一个根本的解释。另一方面 , 用逻辑 手段建构终极的本体 , 这条路是走错了 , 其结果是离给生命意义以一个解释的初衷 越来越远 , 甚至背道而驰。所以 , 为了满 足人所固有的形而上学冲动 , 就必须另辟 蹊径。 其实 , 尼采自己就是一个有着强烈的 形而上学冲动的人。他一开始就是怀着给 生命意义以一个总体解释的渴望走上哲学 之路的 , 而惟有对世界有一个总体解释 , 在此框架内 , 对生命意义的总体解释才有 可能。所以 , 重建形而上学是尼采必须解 决的一个任务 , 但那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 的形而上学了。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用逻辑 手段构造一个道德化的本体 , 他在重建时 的出发点是非道德 , 即肯定生命、生成、 现实世界 , 不对之作道德评判 ; 手段则是 非逻辑 , 自觉地把形而上学看作对世界的 一种解释 , 其实质是价值设置。总之 , 就 是要提出一种肯定生命的世界解释。他早 期通过酒神和日神的概念把世界解释为生 生不息的生命意志 , 他自己就明确地说明 这是对世界的审美的解释 , 其用意是要用 艺术拯救人生。后来 , 他把世界解释为权 力意志 , 一个积极创造的力的海洋 , 也是 为了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促进人类 向上发展。所以 , 海德格尔根据权力意志 理论而把尼采归入笛卡儿系统的形而上学 家行列 , 我觉得理由是不充分的。我本人 认为 , 从纯粹哲学的层面看 , 尼采的权力 意志理论没有多大的重要性 , 事实上对于 后来的哲学发展也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要 了解尼采在本体论问题上的思想 , 真正应 该重视的是透视主义和根据透视主义提出 的“关系世界”理论。 ■责任编辑/ 卢云昆 ·92· 哲学与文化                           尼采的哲学贡献 ABSTRACTS Marxism and Present - day China WANG De - feng This paper trie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 Because Marxist philosophy is in fact based the idea on practice in the West , could it accurately express the idea on practice in China and in the Orient ? Is there a distance between the actual needs of China and the essence of Marxism ? On the Value -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XU You - yu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our society , the poverty - eradication for the common people and their e2 motional attachment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wo contradictory dimensions in the value judgment in this transi2 tional period , and as far as China’s development is concerned , the noble , elite and purely spiritual aesthetics is not worth recommending. Re - speculation on the Principle of Human Dignity WANG Tang - jia This paper focuses up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Human Dignity put forward by Kant and Marx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is princip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alectics of end and means. On Economy Justice and its Base of Existentialism MAO Le - tang Economy justice is the justice caring for economic activities. It transcends the unilateral idea of regarding economy as pursuing wealth , and places the human economic life on the level of value with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in order to insure all economic activities conducted under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the essence of human liberty. Then the first question is“how economy justice becomes possible ?”. This paper aims to expound the existential base of economy justice and its imminency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base of human nature , the interest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s well as the tens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among humans themselves revealed in the modern economic relationship. On Nietzsche’s Contribution to Philosophy ZHOU Guo - ping Nietzsche held that the mission of philosophy wa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He exposed the illness of ni2 hilism in his age which was summarized in his famous saying :“God died”. Nietzsche traced the origin of European nihilism ·49·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三卷·第一期                  and found its root in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of Europe , that is , Plato’s dichotomy of the world. Plato’s dichotomy di2 vided the world into the changing world of phenomenon and the static world of entity which is a moral entity fabricated by logical means. The criticism of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is Nietzsche’s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hilosophy , of which two idea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odern philosophy , one being th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and the other being Perspectivism. On the Capitaliz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MA Chong - wei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economic anthropology ,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cultures and eth2 nic development. It covers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foundation of the capitaliz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and the following re2 lationships :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right , the human capital and the local knowledge , the cultural 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 space , and the fusion of different systems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capitaliz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are a possible , necessary and beneficial approach. More significant is that these activities may improve the regulations for normalizing the economic operation and offer more space or opportunities for human survival.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Self - dependant Development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West China QIAN Ning “Poverty culture”is an eco -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poor minority areas in west China as well as an internal cultural intension and inadaptability due to the external development. “Poverty culture”has much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in these areas. The only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self - dependant development which has the following traits : it respects different cultural traits and relies on whatever the ethnic groups need. Through cultural construction it enhances their consciousness and self - confidence and helps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and creativity. Thus , it should be regarded a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west China. On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MA Qing - bin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its traits ,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mechanism of urban devel2 opment and the studies of its economy , culture , society , environment , competitiveness and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ities which have developed into a global city - network. Cities have be2 come the dominant force for a country to compete in the world.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on urban development has turned to such factors as culture , social capital and their mechanism rather than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 capital and technology. The author holds that 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require more studies , and discusses several related problems. On Several Theoretical Models for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Cooperatives in China’s Countryside XU Zhang - yong ,BAI Yong - xiu In recent years , the scholars concerned have brought up several theoretical models for reforming the financial coopera2 tives in China’s countryside in order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is fiel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actual economic situations in China’s countryside and a discussion of these models , the authors have concluded that the relevant reforms ·59· ABSTRACTS                                  
/
本文档为【尼采的哲学贡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