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创造好心情

2011-10-20 50页 doc 140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3494

暂无简介

举报
创造好心情《创造好心情》 《创造好心情》 做得多不如做得对 我一直有个可怕的毛病,有一堆事情等待我处理时特别明显。比如说,我通常在早上写稿,中午自己弄东西给自己吃,“贪多务得”的习惯在这时候便展现无遗。   我会先把煮水饺的水烧开,然后,看一看阳台上的花木,有几片桔黄的叶子该剪掉了,我立刻戴上了手套,寻找园艺用的剪刀。打理花木时我看见昨天晒的衣服还没收,待会儿可能要下雨了,于是我又放下剪刀,把衣服收进衣柜里。这时发现衣柜里的衣服放得有点不顺眼,又顺手理了理……   糟糕,水老早煮滚了,我放了水饺,心想,为什么不连餐后咖啡一起煮,省点时间...
创造好心情
《创造好心情》 《创造好心情》 做得多不如做得对 我一直有个可怕的毛病,有一堆事情等待我处理时特别明显。比如说,我通常在早上写稿,中午自己弄东西给自己吃,“贪多务得”的习惯在这时候便展现无遗。   我会先把煮水饺的水烧开,然后,看一看阳台上的花木,有几片桔黄的叶子该剪掉了,我立刻戴上了手套,寻找园艺用的剪刀。打理花木时我看见昨天晒的衣服还没收,待会儿可能要下雨了,于是我又放下剪刀,把衣服收进衣柜里。这时发现衣柜里的衣服放得有点不顺眼,又顺手理了理……   糟糕,水老早煮滚了,我放了水饺,心想,为什么不连餐后咖啡一起煮,省点时间呢?于是……然后我又等得不耐烦了,随手翻开架上昨天买的书,趁着空当读了起来。   有一次,因为发现水饺快被我煮烂了,情急之下,赶快熄火,掀开锅盖时,不幸地被旁边正在加热的摩卡咖啡壶所吐出的蒸气烫伤。   一次只做一件事   是的,我贪多务得,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我一边用冰敷着我的手臂,一边检讨,我为什么要一口气做这么多事?我真的省了时间了吗?我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了吗?   答案是,没有。而且除了烫伤我的手之外,还不知道损失了多少脑细胞。我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紧张,明明只是在做家事?于是我想到了高中以前的数学课。   数学对我来说,一直是“不管我怎么努力,我都考得不太好”的一科,几乎从“国小”以来就是这样。其他的科目不太费力就可以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是天知道,数学花了我多少力气,却没有我觉得“应得”的成绩。如果老师的题目出得难了点,有时,还会发生整张考卷看不懂的情况(通常是三五题看不懂就自己吓自己),使我很沮丧。到了高三,我想,放弃算了。   有一次,题目既多又难,让每个同学都在哀声叹气。我忽然看到了一线曙光。“慢慢来,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管他能得几分呢?”我开始选择可能会的那一题开始做起,十分确定自己做对了之后,再慢条斯理进攻下一题,然后,再做下一题。真的不会,就放手,用耐心跟时间磨,完全不管时间到了没有。结果,出乎意料的,我竟然考及格了。   最好笑的事是,那一次考试是台北市的数学资优生甄试,北一女全校只有七十多个人及格可以参加复试。   天晓得我以前拿的都是二三十分的成绩,数学老师跌破眼镜,笑着说:“有进步,有进步!”   把轻重缓急分出来   做得多不如做得对,我这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毛病出在哪里。对于数学,我不是不能理解,只是反应比较慢,至少,是比全班大多数同学慢。而我一直想把每一题都做完,对时间的恐惧加上对自己能力的否定,使我在惊慌下反而把该会的都在不够谨慎的状况下做错了。从此我谨记这个教训,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在联考时,我至少也还答对了一半题目。不乱回答的好处是,不必担心扣错。   我常常得克服自己以“贪多务得”来处理手边一堆事情的毛病,也尽量不要让自己在同一时间内处理那么多事情,至少先把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分出来,把重要的事情先做好。当上班族的时候,我看过很多每天在抱怨压力太大、手边事情太多做不完的人。   我常发现,他们的事情做不完,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搞得很混乱,根本不想把任何一件事先做完。所谓压力,令人讨厌也令人耽溺,如果不把压力联盟各个击破,就会一直泡在压力里。   不必担心做不完,该担心的是,如何把第一件事做完再做第二件;就像在读书的时候一样,如果你在准备历史时,想着明天还有地理考试,还要考《论语》、《孟子》的默书,你永远无法把真正该放进脑袋里的东西好好装进去。而且,当脑袋混乱时,你的情绪一定好不了。   有得多不如有得巧   “量少质精”和“重质不重量”每个人都会说,但怎样身体力行,而不是只让它变成口头上的自我安慰,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我的衣橱中“货色”的更替和转变,给我很大的启示。   由于“存货”空间不足,我必须不定期地把某些穿不着的衣服清出来。从清理衣橱中,我看到自己在“决定拥有”时的盲点。被清出的衣物,不是穿了总觉不对劲从未派上用场的,就是一季穿不上一次,或是穿上之后不但没给自己加分,只有扣分的。   为什么当初我会兴致勃勃地买下这些每次穿上它,照完镜于后都会让我皱眉头的衣服呢?   常常是因为贪小便宜,折扣嘛,牌子不错,卖得这么便宜,不买可惜。不然就是因为刚好有时间逛街,既来之则买之做纪念。   有一柜的衣服,不如有几件能加分的衣服   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看法,在非折扣期“忍痛”买下的衣服,总比折扣期买的衣服适合自己,在衣柜中留得比较久,穿上身的频率也比较高。花同样多的钱,在“最后折扣”时也许可以买上两件、三件,但那两三件被派上场的频率,总不如非折扣期看上的那一件。   在几次清衣柜之后,我终于觉悟了:不管多便宜,如果一季只能穿一次,或穿上之后只会扣分的,绝对不买,免得变成“环保的罪人”。从此,我购物的失误率少很多。   有得多不如有得巧。如果衣柜里都是适合你。会加分的衣服,你不需花太多时间,就可以漂漂亮亮地出门,所节省的“时间成本”绝对值回票价。有一柜衣服,不如有几件能加分的衣服,非关价格和名牌。   不只是衣服的问题,所有会占空间的“动产”、“不动产”都一样。有华厦千万间,不如有一间能住得舒适安全的房子,不然,就会变成负担。就像美国许多拥有度假别墅的千万富豪共同的经验:那间房子让你最快乐的两天,就是你买进和卖出那两天。   食物也是一样,现代人都懂吃得多、吃得好会带来庞大的副作用。可惜的是我们在决定拥有一样东西时,很少考虑到多了是否会造成负面效果。我们沉浸在“数大便是美”的所有人的喜悦里,炫耀着自己的所有物。如果它没有恰如其分的实用性,我们并不算真正拥有它们。   多,没有用,适合最重要   适当的钱使你无后顾之忧,生活如鱼得水;拥有过多,你开始烦恼如何投资。如何不被觊觎者骗走。你可能会因股票一日跌停的损失而得忧郁症,也可能因一日涨停而休克;你担心情人与子女爱的是你的钱而不是人……情人也是如此,很多人的内心里都渴望成为万人迷,以“有很多人追我”为光荣,忘记了自己只要一个“对”的人。   有得多容易,有得巧难,要我们回归清贫生活,以现代社会而言实在虚伪,但我们值得想想,什么才是最适合的,多,有时并没有用。   我记得《理财圣经》的作者黄培源博士曾说:“有钱很愉快,但如果你拥有的钱超过一亿,你就会开始不快乐了。”大部分人一辈子当然还不会拥有一亿,还没资格想象那种不快乐,但他对有钱人的观察,自有相当的洞析力。我也记得纪伯伦所写的:“上帝是公平的,因为一个睡在丝绒床垫上的人,并不会比一个以大地为席的人能拥有好梦。”   在对的时间,才会做对的事   从前有一段时间,我似为,我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不管再累再忙,我的情绪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直到最近我才发现,我的情绪稳定值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当你精神饱满的时候,即使遇到很棘手的事,你还是会有相当的耐心和宽容度;但是当你精力不济时,一件小小的事都可能令你烦恼不已。”当我读到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塞耶的这段话后,开始反省自己。   我发现,没错,在情绪好的时候,我很容易一口答应别人要求我做的事情,也会对别人的情绪有比较高的忍耐度,对任何的批评意见敞开心胸;但在我“累得像只狗”的时候,我很容易回绝别人的邀请;累了一天的那个深夜,只要有人打电话给我,我说话的语气,很容易有一搭没一搭,有意无意间,有点急躁地想挂断电话;有人批评我,我一定往坏处想。的确,在我疲倦时,情绪智商是比较低的。   学习情绪智商管理   有好几次经验重复发生。忙了一天回家,有时看到经纪人传真来的纸条,有一大堆工作、演讲等邀约征询我的意见,问我愿不愿意去。如果那天我很累了,我总会马上打电话给她说,请全部推掉,并斩钉截铁地说:“我没空!”第二天起床,精神好了,重新看那些纸条,良心发现,理性回头,我又会打电话更正我的某些决议,同意接受某些邀约和工作。   偶尔会受到腰酸脖子痛的毛病侵扰。我也发现,当身体无恙时,我容易说“yes”乐观进取;身体不好时,我容易对很多事说“no”往负面想。原来,我还是这么情绪化的。只因为我一个人住,在工作完毕后通常没有什么应酬,所以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时,我可以好好地松懈一下,没有莫名其妙迁怒于人、因为一时忍不住发作情绪而后悔的机会,所以我误以为自己的情绪一直很平和。才怪!   很多朋友已经觉察到情绪的起伏有时会像“不随意肌”,很难控制。有一位做大生意的朋友就告诉我:“白天我不会烦恼的事,在入夜不能成眠时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恶魔,使我感觉世界末日到了。”   他知道自己在晚上情绪不会太好,就会特别叮咛自己不去想麻烦的事情。等出太阳之后,一切自然会像早晨的露珠般被阳光蒸发。塞耶教授的也指出,同样的一件事,在夜深时最令人心烦,因为我们的精力在白天时最旺盛,心情也最好,下午四五点时就逐渐减弱。   难怪很多人在上班时是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回家就有无名火上升。白天的人际关系和下班后的受欢迎程度完全不同。白天人见人爱,夜晚人人走避,深夜则悲叹自己孤苦。   谈事情要看好“timing(时机)   有些上班族很会看老板的脸色。我们明白,在他心情大好时,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比较容易被采纳;可是在感情生活中或和家人的相处时,我们却常忘了“看脸色”。往往在对方疲惫时说些不中听的话,或者在两人都筋疲力尽时数落对方的不是,或者在睡前严肃地做“沟通”,搞得觉也不必睡了,势同水火。   在两人都累时做观念沟通,常是越沟越不通,因为集中精神的能力变差了,脾气也变坏了。这样的沟通,只会有负面效果。“我已经很累了,他还无理取闹……”这是我们常听到的抱怨话。对方未必无理取闹,只是谈事情没看准“timing”的问题。   还有一方在半夜把另一方吵醒来翻旧账的,这样的伴侣必成怨偶。   读书也一样。过去念北一女校时,我发现有些同学分明念得比别人勤快,“朝六晚十二”地死K,成绩却不见得比别人好。因为有些时间,你再勤奋地念,吸收力也很差。   找到一个好的时间,你会变成一块很好的吸水海绵。   找到一个好的时间说话,别人也比较听得进去。   别在精力耗弱时想不愉快的事情。   也别在双方累得要死时吵架。   别在他心情不佳时向他抱怨,那是雪上加霜,你不会得到你想得到的。找个对的时间,一下子就会命中靶心。   时间晚了,我不该再写稿了。否则,非但   愿意快乐   用二分法来看人通常是愚蠢的,而我周遭都有快乐的人和不快乐的人。   但每一个人似乎都希望快乐。   快乐到底去哪里找?   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有些东西能讨我们的欢喜,但常只是一时欢喜。逛街时买了一件衣服、吃了一顿美食。得到一句赞美、升了官、发了财都能使我们“快乐”一阵子,但通常就只是那一阵子。很多人,没多久又陷人近乎习惯性的悲伤和空虚里。有野心的人会设定下一个目标,让自己进入追逐游戏里;比别人敏感的人会想,唉呀呀,人生就是得到这么多,还不是生老病死苦……   有时我们想一再地重复我们的快感经验,但快感经验是有边际效应的,你第二次考第一名的时候,总不会比第一次考第一名高兴;如果你习惯考第一名,你就不会因为考第一名而高兴,只会因为某一次没有考到第一名而沮丧。   哪一种人不快乐?   每一个哲学家或心灵探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真正的快乐要往自己的心里去找。   而你的内心在哪里呢?只有你自己能知道。   有人类以来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学,不过是在探索同一个源头,没有人能提供正确的答案。世界上当然没有完全快乐的人,除非是个躁郁症的患者,处在“躁”症的时期,他们确实被快乐完全燃烧,但忧郁时,又会要掉他的命。我们只能找到“感觉自己活得蛮快乐”的人和“多半感觉自己活得不快乐”的人。   期待有人为自己带来快乐的人常常不快乐。   动不动就拿别人来比,愤世嫉俗的人一定不快乐。   太在乎别人评价的人不快乐。   把每件事都往肩上扛,拿一百分当的人必然不快乐;期待自己在别人眼中一百分的人和要求朋友完美的人一样,不但不快乐,而且也会让跟他在一起的人不快乐。   越把自己的不快乐怪在某个人头上的,必然更不快乐。   挫折的污泥中也有快乐的养分   在现代社会,不快乐者好像越来越多,不快乐常像一种传染病,弄得人心惶惶。在我们无力探索人生的源头之前,我们想快乐,只有一个方法,你须先“愿意快乐”。愿意快乐,才能找到让自己在生活中能快乐的东西,摆脱掉让自己不快乐的东西。   并不是所有希望快乐的人都打从心里愿意快乐,或舍弃自己的不快乐。我发现很多人和自己的不快乐已经产生了“共生”的关系。   比如一个在家里被当成肉靶子打的受害妇女说,她反正习惯了,虽然她渴望过的是平安无虑的生活;一个每换一次工作就抱怨公司人际斗争和老板刻薄的人,不愿意放弃自己“期待环境一百分”的梦想,也不愿稍稍加强一点圆通的性格,只把抱怨当成自己的心理治疗方式;也有人天天羡慕别人可以开五百万跑车,住千万华宅,埋怨自己命不好,但有了钱与时间,还是天天上牌桌打麻将。   还有些人爱上自己的多愁善感,伤春悲秋,虽然他们也羡慕别人的开朗性格。他们和自己的不快乐产生了“相依为命”的关系之后,只能越来越不快乐。   一个愿意快乐的人,不会僵在不快乐中动也不动。如果我们愿意快乐,从挫折的污泥中也可以看到快乐的养分。然后撒下种子,好好浇水,看它会开什么花。   观察压力,善待自己   “做这么多事,面临这么多挑战,会不会有压力?”我常被问到这些问题。   以前我是这么回答的:“压力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只要你认为没压力,就没有压力!”   是的,我一厢情愿地把压力想得太简单了。   没有人喜欢过劳死,也没有人喜欢精神失常,但是长期处在高压状况的现代人,却无可奈何地面临各种崩溃的可能。崩溃,自然是因为压力太大。   我的口中比较少说到“压力大”这三个字,据我客观地推敲,是因运气不错。我做的大都是我有专长。喜欢做或即使没专长也有兴趣学的事情;我有很愿意倾听的朋友听我诉苦,适时提供“休息站”;我的家庭已经不再给我任何压力,使我工作了一天之后,可以独自好好休息;我忍受压力时会往好处想,好像心里有个慈爱的母亲,适时出来安慰自己:再一下下,再一下下,你就可安然过关了。   还有,我不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不好,容许自己“混”一下没关系;我也有点厚脸皮,万一真的现得很差,不太会自责,总想下一次好点就行了;有时想不开也会钻牛角尖,但睡饱了看见第二天的太阳,通常就没事;还有,我爱玩,会给自己一段“偷溜”旅行的空当……   所以我总没面临所谓的崩溃边缘,也很少把“天怒人怨”的样子呈现在大家面前。   压力大时生人勿近?   不过,观察别人总是比观察自己容易。   有一次我很谨慎地把自己的观察所得“鸡婆”地告诉好友:“我希望你工作的时候可以轻松一点,我已经观察你很久了,你忙着工作的时候,脸上的线条都往下拉,好像写着‘生人勿近’这四个字,别人跟你一起工作,压力一定比你还大。其实,做一件事,表情轻松并不比表情苦闷来得没效率啊!”   他的肚量很好,笑了笑说:“谢谢你的建议,我改改看。”他确实很努力地在遇到难题或庞大的工作量时,把表情放轻松了。他告诉我,当他表情轻松时,事情反而容易迎刃而解,因为,大家比较愿意帮忙,比较没有抵抗心,也会认为他有处理事情的能力。   但有一天他也把“逆耳忠言”回敬给我:“你有没有发现,你压力太大的时候,表情也有点难看,写着‘生人勿近’?你压力大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抿嘴,嘴巴的线条是向下的抛物线。不然,你就会像金鱼一样地嘟起嘴来吐气。那时候,我都不敢跟你说话,因为会自找麻烦!”我也笑了。   还好他这些话,是选在我没像金鱼一样吐气或抿嘴时说的,否则我一定不承认,还会认为他在批评我的长相。哈!   他的一番观察让我看清楚,原来我在压力大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反应!我自己一点也没发现……   此后,当我发现自己的“压力症状”出现时,我会暂时脱离“压力现场”一下,不急着把事做完或把话说完。因为那时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做得太理想,说什么,都会有副作用,更不可能好好跟外界沟通。万一不能脱离“压力现场”,我会告诉自己,笑一个吧,不要太勉强、太强求……   逃避压力不如适当处理压力   每个人面对压力时的反应不太一样,你可观察到,你是哪一种呢?   有人会搔头皮,有人会拨自己的头发!   有人会大哭一场!(可是,如果你常失控在众人面前大哭,久而久之大家也会不自觉地怕起你来!哭的边际效用会越来越小!)   有人会迁怒于无辜者,看什么都不顺眼,乱发一顿脾气!   有人闷着脸不说话,自以为EQ高,其实大家都知道你不开心,一样“生人匆近”!   有人食欲变得很好,猛吃东西。当心体重越忙越重!   有人喝酒,酒醉装疯!(大家虽然很同情你的苦闷,但背地里会发誓,再也不跟你一起喝酒了,真没修养!)   当一个必须在现代社会中活着的人,谁的压力不大?读书压力大,家庭压力大,工作压力大,无所事事压力一样大!逃避压力等于逃避成长,不如适当处理压力。在观察自己的压力之后,就要有减压的动作,我会选择独处、睡觉、写日记。听我喜欢的音乐、旅行、游泳、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处理压力时比较没有副作用的方式。(千万别用吵架来减压,它的副作用会使你更有压力。休息真的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当初百分之百难的工作,通常都只剩六十分的难度了。   别在压力大时再压榨自己,是善待自己的生活方式;别在压力大时无意识地压榨别人,也是善待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   寻找真实自我   从前有一个呆子,在路灯下埋头寻找东西,邻人问他:“你在找什么?”   “我在找针,”他说,“刚刚缝完扣子,针掉了。”   “你在路灯下缝扣子?”邻人好奇地问。   “不是,在家里。”   “为什么跑出来找呢?”   “因为这里比较亮,人家不是说,亮一点比较容易找到东西吗?”   这个世界应该是由聪明人领导的,不是吗?可是我们常在领导下,在不该找答案的地方找答案,在该用力的地方不用力。   各种青少年事件发生之后,只见大家召集了一些“防范青少年犯罪”的会议;桃色新闻一多、离婚率一高,就有些“道德重整”协会来呼吁大家“拒绝婚前性行为”;这些日子以来,我们常看到很多应该是很聪明的人,把得了神经官能症的人送进外科手术室,想要为他做断手断脚的手术。   也有人注意到,也许教育也有问题,它一样犯了在光亮处而不是在针掉的地方找针的毛病。   教科书使我们和真正的生活迢迢相隔   我们离开牙牙学语期之后,开始面对一连串的训练,这些训练,有一个很堂皇的名词,叫做“教育”。我们不断地吸收来自教科书上的“死”的知识,参加各式各样的考试。学校要我们乖乖坐在课堂上的时间,其实和重刑犯被关在牢笼里不见天日的时间差不多一样多。   我们所受的教育越多,花时间念教科书的时间越多,我们就不得不和真正的生活迢迢相隔。   有没有人问过,教科书里的《青年守则》和《花木兰从军》,同社会新闻版上的青少年虐杀少女、军中舞弊案。年轻士兵在军中举枪自尽的新闻之间,差别到底在哪里?   没有,我们已经习惯将在课堂上读的与真正会发生的事情当做两回事。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念研究所的成绩优异学生,下海当公关公主,然后“一时忍不住”杀害了如姐妹般的同班同学,只因为一个混乱的感情问题……当然,也不要把矛头对准青少年,我们的成人社会已经是一团乌烟瘴气,不知道有多少谆谆教诲女儿不要交男朋友的父亲,正身体力行地催生着雏妓问题。没有人认为自己有错。   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学校没有教   很多人看到一些问题,也很热情地成为社会中知名的“革命者”,但这些人可以在政坛上义正辞严地侃侃而谈,却在面对儿女私情时,以一种比正常人更不经大脑思考的方式来反弹和报复。   想推翻某种既成的制度,确实会在身躯内制造出动人的交响乐,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不可一世。但是,我们大部分的人都不是革命者,我们所能做的,该是检讨自己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不管你受了多少教育,有三个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学校并没有教你,再严格要求你或慈爱呵护你的父母也没有教你。   第一是怎样做自己:什么是你真实的自己?你的个性是什么样的?你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你在你的人生中要达成什么理想?你的生命出口在哪里?   第二是怎么面对感情:大人们不知道想到哪里去,常把“性教育”当成“两性教育”,再怎么推广,也只是谈到皮毛,似乎只要求女学生不要带着大肚子来上学而已。   很少人想到,性教育是生理的,而两性教育是心理问题。我们能混则混,还在以“传宗接代”当做爱情的正当归属。忽略这个问题只会创造更多问题。现在,只要你打开社会新闻版,你会时时看到大人们正正经经筑的水坝,已经有无数的裂缝源源吐出水来。法律只是沙包,挡不住将来的巨浪滔天。第三是怎样快乐过日子:好像大家生来就是来受苦的,所以,很多人不成功不快乐,成功了也不快乐;没钱的时候不开心,有了钱更觉受苦。   这三个问题,你想过了吗?还是打算继续混下去?和我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以及我们的自我,永远无知无明地混下去?   你真的要第一名吗?   有一次在主持节目时,听到一位母亲兴奋地陈述她与孩子之间的情事。她曾对孩子说:“你的表现一直都很好,不过如果你这一次月考可以考全年级第一名,妈妈会更以你为荣。”   孩子的成绩一向优秀,是班上的第一名学生,乖巧懂事又可爱,听了母亲的话面有难色,但还是勉力为之。果然,到了学期末,把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交到母亲手里。   母亲当然很开心。但我还是有点杀风景地问她:“你的孩子会不会感到压力呢?他已经是全年级第一名了,以名次来说,他下一次考试,不会有进步,只可能会退步……”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没错,他是跟我提过这个问题,问我怎么办。”   最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自己   聪明的孩子多半是早熟的孩子,如果他们一直都是第一名,忽然拿了第二名,除了沮丧之外,只会拥有挫折感。为什么家长要揠苗助长呢?他们如果有荣誉感,自然会追求他们自己要的荣誉。我认为,家长反而要温和地提醒第一名的孩子,在人生中,你不可能一直第一名,有些时候你会失败。没关系,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怎么看自己。   我想到的是很多小时候第一名的孩子的遭遇。很多人还津津乐道他曾经在什么时候是全班第一名……而现在呢?离开升学的战场,除了耽溺于往日求学时的荣光,一切并没有成长。   我在求学过程中,看过太多第一名的学生了,在北一女校,在台大,哪一个学生不是曾经的第一名?他们战胜了所谓的升学压力了吗?形式上似乎是打赢了升学战争,但是曾经的第一名还是压得某些人透不过气来,让扭曲的本性回不来。   我看到:如果只知道争取考试的第一名,很容易对真正世界漠不关心,出社会后难以面对自己的不适应症,也常常忽略了人际关系和群体合作的重要。书读得越好的越不会谈恋爱,因为他们想在恋爱中继续享受第一名,一旦陷入三角习题,他们争的不是感情,而是名次;不管是在友情中或爱情中,他们会不断地想证明自己在对方心中有多重要,没办法面对感情关系的失败或破裂;很多在小学。中学是第一名的,在继续升学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没有办法再取得领先地位。没办法继续光荣下去而自暴自弃;如果父母一直要求孩子争第一名,孩子幼小的心灵难免会想:“爸爸妈妈,在你们的心中,我重要,还是面子重要?”   摆脱第一名的魔影魅惑   我还记得念小学时,因为一个优秀的转学生使我没办法再得到第一名,当时我的感觉是“真想杀了她”。那时年纪小,谁教我这么偏激的?当然是因为怕自己再也得不到第一名,怕长辈和同学的冷嘲热讽。有三分压力是别人给的,七分是自己继续幻想的魔影鬼魅。   我是一个有过很多第一名压力的人,也看过太多第一名因为没办法在后来,在感情关系中继续拿第一而活得很不快乐,甚至以极端的方式自戕或报复。所以,当我听到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要求,我仿佛听到许多孩子们心中“救救我吧”的呼唤。   大学越来越好考了,但这么多年来,第一名的魅惑有增无减。不少小时候第一名的父母希望孩子继续第一名,拿不到第一名的父母更渴望孩子拿第一,证明他们是“好笋”。是的,第一名会使你谈起孩子很有面子,但是,你有没有听到暗夜之中,有无形的斧头在砍戕心灵树苗的声音?   真心诚意有效率   从前有一个人诚心求道,翻山越岭,耗尽气力地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一个得道高僧的门口。他双手合十,下跪问高僧:“我费了千辛万苦来寻求您的教诲,请您指点我吧!”   高僧沉默了一会儿,微笑道:“下次你来的时候,可以在山那头搭缆车,只要十分钟,就可以到我这里!”   这虽然是个无厘头的笑话,却透露出某个我们可以反省的信息:要把事情搞得越困难。越复杂,才会越有成就感,才会觉得得到的是个好东西?   你花很多力气做小事吗?   “复杂化”和“文明化”常是脱不了关系的。以食物来打比方好了。世界上做法最复杂的菜肴,我想非法国菜莫属,如果你在日本吃法国菜的话,那更是复杂得不得了。   我有这样的经验:有一次在别府温泉的一家西餐厅吃日式法国料理,菜色丰富得不得了,前后至少有十道菜,每一道菜一小堆。一小勺的,在那“一小堆”中,至少又有七八种佐料组成。每一种佐料,如鱼、蟹、虾都处理得细致到分辨不出原来的长相,必须吃很久才能判断它是什么东西。   这一顿饭让我和任何老饕都觉得,厨师真是认真得感人肺腑,但老实说,吃起来每一道都是五味杂陈。菜上到一半,我就赶紧喊停,因为我的胃再也消受不了这么复杂的食物了。   有个朋友自己开公司,在经济上屡屡捉襟见肘,须靠家族另外的产业才支撑下去,而员工们士气也很低落,比较能干的总是火速离职。他一直不明白原因何在,朋友们倒是看得很清楚:因为他太“难搞”了,做一个决定,常要花很长的时间——即使是为公司内部采购一个小东西,他也一定要货比无数家,找到理想品牌;刊登广告,每一个词都要细细推敲,直到尽如他意为止;员工如果太快把作业交出来,他一定打回票,叫他们再回去斟酌一下,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最后员工学聪明了,一直到过了最后通牒,急得不得了的时候,才假装很疲惫地把案子呈上给老板。为了集思广益,他会不耻下问地找朋友商量。好几次,为了帮一个商品取名,问到我头上来。我绞尽脑汁帮他想了几个不错的名字,他总是说:“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再想想……”同一件事一连问了好几天,有时三更半夜还接到他在公司打来的电话。老实说我已经头皮发麻,想不出来,只得把电话调成静音。后来,我发现,他使用的竟是我第一次为他想到的名字。他很认真、细心,怕百密有一疏,于是不怕麻烦(也不怕别人麻烦),总花很多力气做完一件小事。这种“敬业精神”值得嘉许,但这种绕远路精神和他老是抱怨做生意赚不到钱。找不到好员工必然有关联。   做事有方法,过程更简单   很多痛恨自己做事没效率的人,都期待自己有效率一些,但采取的手段和思考方式却反其道而行。他们大概是受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影响太深,心里已有一个前提:太容易得到的就是不好的。   是的,很多人有这个毛病。提到这点,有时我会“阴险”地耍个小伎俩。过去有不少从事文字工作的编辑常认为“吟罢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才叫做认真,太早交稿会让他们认为你“草率交差”。因而我即使把稿子写完了,也要把它“放”到截稿日再假装自己“好不容易”把稿子写出来。这样才能听到“感激涕零”的感叹及赞叹声……   想要真正有效率,至少要先征服“慢工才能出细活”的借口,快不等于打马虎眼,也许是某人在某段时间聚精会神的结果,我们毕竟不是在做“米粒雕刻”。“慢工出细活”的人以为铁许可以被时间磨成针。   懂施懂受才有福   有个唐代的故事,说来有点残忍:唐太宗因觉鹅肉肥美,一时兴起,要人送了一只给正在养病的开国功臣李眅(原姓徐,赐姓李)吃。李勋接到圣旨,痛哭流涕,说:   “这是要我的命啊!”但圣旨不可违,他还是把那只鹅吃了。原来他正在长毒疮,没多久,燥热的鹅肉使他毒发丧命……   施比受更有福吗?   这句话对每个人来说,好像已经“刻骨铭心”,不管你舍不舍得施予。但我们都没有德瑞莎修女那样的心肠,很多人在辛苦付出之后,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回报,或拒绝开放心胸接受别人善意的回报,常常搞得自己不幸福,接受你辛苦施舍的人也不幸福。   不当的施与受令人备感压力   有个女人和大学同班同学结了婚,一起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在德国念书很辛苦,家里提供的经济援助(大部分是女方家中提供的)只能支持其中一个人念完学位。于是女方就大义凛然支持丈夫先念完,自己一边打工一边孕育下一代。大学时代,女方的成绩向来比男方要优秀,念大学时,他是靠着她的笔记才过关的。这下子,太太没书念了,先生念了半天,也觉得兴味索然。没两年,先生被请出校门,学业半途而废,而两个人的婚姻也出现危机。   两人开始火爆地争吵。女方说得振振有辞:“我辛辛苦苦、省吃俭用地栽培你,你还对我大呼小叫,不知回报,忘恩负义!”   男方虽然愧于心,心中想的却是,我也尽量在平常讨你开心,而你就是不开心,我活在这种压力下,也够辛苦了。于是辩白:“是你提议到这里来念书的,我本来又没有要来!”两人终成怨偶。因为她的“施”,他“受”的压力太大。   相同的例子也出现在一个母亲和她的独子之间,她辛辛苦苦牺牲一切享受,供他念完医学院。儿子娶了媳妇,该是回报她的时候了。可是,在这个该享福的时候,她却越来越不快乐。媳妇也有工作,为了照顾家中的孩子请了菲籍女用人。妈妈心中很不是滋味,心想:“我从前那么苦,你竟然可以捡现成的来享福!”媳妇买麦片和营养食品来孝敬母亲,虽然是便宜东西,母亲还是像松鼠一样把它储藏起来。放到过期了,媳妇拿去丢掉,母亲老大不高兴。有一次女用人把女主人新买的麦片拿来尝尝,母亲更是气得不得了,心想:我都舍不得吃!   男主人动完手术回来,发现家中婆媳势同水火,妈妈扬言出走,太太扬言离婚,原来只是为了一包一百元的麦片,他觉得好冤枉。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思考“施”的含义了。只有施而不懂得“受”,会给自己喜欢的人很大的压力,而如果你在“施”的时候,没有顾虑到对方当时需不需要而强迫对方接受,也只会让对方压力很大。   因为不当的“施”而引起的问题,说起来真不少。比如男友千里迢迢买了女友爱吃的乳酪蛋糕,拿给女友,女友因正在减肥吃不下,男友感到被泼了一盆冷水,一种“好心给雷亲”的无奈;太太煮了好菜,先生并不知情,打了电话说,要为公司同事庆生不回来吃饭,回到家后看到太太对着一桌冷菜发呆,对他冷言冷语——他是可以体会她的失望,但是他也很无辜啊。   当你“施”而别人不能如你所愿地“受”时,如果你的心情调适不过来,常是吵架的前奏曲。   掌握技巧,分寸拿好   老实说,你有没有一些朋友,送你一些你实在不太喜欢的“摆饰品”?他来你家时,还会突击检查,看看它们有没有摆在重要位置上,使你压力很大?   由于我住的地方很安静,我不时可以“不小心”听到左右邻居的吵架。楼下的太太,此时正因她为儿子买的球鞋,被儿子讥为“土死了!每次都买这种你们那个时代才会穿的东西”,并拒不接受而恼怒。她骂起儿子,先生劝架道:“下次带儿子去买,让他自己选嘛!说真的,你帮我在地摊买的领带也很难配衣服……”此话火上加油,太太满腔委屈,开始翻旧账,细数自己的委屈:“你们都很高贵,只有我不是人!”所有的邻居都开了窗户来看。她期待她的“施”让他们“视若珍宝”。他们的建议没错,她的挫折感也理所当然,但家人情感显然在看来谁也没什么错的情况下受伤了。   不懂接受赞美的人,也很难让别人愿意赞美他。朋友说到一个例子。有一次她赞美一个朋友的朋友:“你穿的衣服都很漂亮。”没想到人家酸溜溜地说:“我们买的都是便宜货,哪像你穿的都是名牌!”使她宁愿自己从没说出这样的赞美来。有人赞美,我们就单纯地说声“谢谢”吧!   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好懂得别人需要什么,再来“施”,免得像唐太宗踢开国功臣李勋吃鹅肉一样,人家正在长毒疮,你又要强迫人家非吃不可(圣旨不可违嘛),反而把这开国功臣赐得毒发而死。你想“施”,就要有雅量,别人有理由可以不受;当然学,如果你想一直有人“施”给你,你得高兴地“受”才行。   懂得“施”的技巧得福报,“受”得让施者开心的继续得幸福。现代人的“施”与“受”,必须于人于己都不强迫才行。   热心,要用对地方   在这个略嫌冷漠的世界里,我们都渴望有些热心人士大驾光临。   瑞整是个人造型创意工作室的负责人。她的业务慢慢扩充了,一人公司的格局,对她来说已经有点吃力,所以她打算请个助理来帮忙。在朋友介绍的应征者中,她挑上了阿美。   在她看来,阿美比她更有耐心与人们建立关系,并且表示愿意很热心地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看来脾气也很不错。套句现代的话来说,阿美的EQ很高,又是才刚毕业的大学生,由她来当助理,再好不过了。   可惜,没过多久,这个热心人士就为她闯了一些祸。   热心不等于帮得上忙   有一次,有一位大牌歌手要拍宣传照,瑞荃接了这个案子,要从台北出发到桃园地区的山区出外景,约好是早上八点半钟集合。当时,连大牌歌手都准时到了,就是阿美没到,工作人员问:“可以出发了吗?”瑞望不敢说不,因为在这个团体中,她是一个雇员,她不能为自己的雇员迟到而耽搁大家的时间。   瑞荃心中很急,不知道阿美在半路上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车子开走后,过了半个小时,她才接到阿美打来的电话:“你们在哪里呢!”   “我们已经走了!你为什么要……迟到?”“怎么不等我一下呢?”阿美说,“我才迟到一下下,我是去替你买早餐……我想你一定没有吃……”   瑞荃哭笑不得,她是还来不及吃早餐没错,但是,她不能因没吃早餐而迟到啊。当然,这一次,她一个人撑完一天。雇了助理后的第一次出差,并没有助理的帮忙。看在她热心买早餐的分上,瑞整原谅了阿美的迟到。但第二次。第三次,阿美还是迟到,幸好就在台北市内,阿美坐计程车赶到了。问她为什么迟到,阿美总说:“刚出门时,恰好有个电话……”   瑞荃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但是阿美似乎是个好人,甚至比她跟她的家人都处得好,瑞荃也就暂时没有责难她,心想她总要进人状况。但是啼笑皆非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她在工作室为瑞荃接电话,总是少了根筋,只写下电话号码,名字和联络事项永远没记下来;她的朋友来电的频率比瑞荃的客户高,有时霸着电话讲三个小时。客户抱怨找不到瑞荃,问她为什么要讲那么久,她只得说,她的某个失恋的朋友要自杀,得好好开导一番。   让瑞荃白血球死掉最多的事是,有人请瑞荃上一个现场广播谈造型,时间到之前,瑞荃搭了很久的计程车抵达阿美写给她的地址——一家位于台北郊区的制作公司,但竟然找不到那个广播室。结果才发现,阿美第一次为她答应上节目时,根本没写任何地址下来,只留下制作公司的电话。瑞荃要她问清楚,阿美就没头没脑地打电话问制作公司的总机:你们公司在哪里?总机当然把制作公司的地址告诉她。   结果,真正的录音间在中广——就在荃的工作室附近,瑞荃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对广播主持人千抱歉万抱歉。由于是现场节目,时间迫在眉睫,权宜之计,只好在制作公司和主持人电话连线。   事情不断发生,常有不明人士直接来按工作室的门铃,说明是阿美的朋友或同学。有一次阿美不在,她的同学误以为瑞荃是阿美,按了门铃还跟她玩“躲猫猫”的游戏,三次开门出去,都不见有人在外头,直到瑞荃大喊“我要报警了”,她的同学才出现道歉。   瑞荃知道阿美人缘很好,所以朋友们都喜欢她,但是瑞荃的工作人缘,在阿美的“无意”影响下已经濒临崩溃。她想请阿美走路,她的爸妈竟然要她学学阿美的好脾气……他们没看到,住在工作室的阿美,让穿过的衣服像咸菜干一样堆在自己房里,臭酸味四溢,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个造型工作室……最后,瑞室的问题自动解决,是因阿美决定出国深造。   她说,她想要出国念“行销管理”……   你的身边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人,热心有余,成事不足。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热心不等于帮得上忙,这是瑞荃学到的教训。   别让善意帮错忙   EQ,也不只包括人际关系而已。   我们常常在形容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时说:“他很热心。”但有些人的热心,确实没有用对地方,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善意是否会帮得上别人忙,是否反而会造成伤害。   比如说,当一个朋友失恋时,你比他还积极地去骂让他失恋的人;你的孩子、朋友,或朋友的孩子到了适婚年龄,你热心地介绍一些异性给他,并不考虑他们相不相配——   这是我某个朋友的痛苦之一。她说,她的阿姨就是超热心人士,每个礼拜帮她相亲,每次找的对象都只能以“阿里不达”来形容。她不想搭理,阿姨还会打电话来说:“随便啦,有喜欢你的已经很好了!”有朋友明明遭到婚姻暴力或外遇事件想离婚,你热心地劝合不劝离……   这一类的例子太多了,我有个朋友在家中成员自杀丧生时,觉得最困扰的就是,每隔十五分钟,亲友们就热心地来询问事情发生的经过,急着知道“真正原因”。一点也不考虑到,每解释一次,家属的伤疤就被剥起一次。   热心,如果只是一种狂热的亢奋,不会解决问题,只会制造麻烦。热心热情都很好,但可以镇定一点,冷静一点,有方向感一点。我想,某些经常感叹自己的“热脸贴上别人冷屁股”的人,可以多思考一下。   对他重重地说、疾言厉色地说。举个例来说,如果你从前在公家机关工作,你大可以摆晚娘脸孔,让小市民来巴结你;可是现在,如果你还不识时务,依然以为自己端的是铁饭碗,那么你时时会被“参奏”。再举个例子来说吧,从前商业的竞争没那么激烈,在我们家附近的西药房买药,常得忍耐老板娘的叱喝:“要什么,赶快说!”现在,谁愿意花钱受鸟气?那家祖传的西药房已经不声不响地倒闭了。现在各种生意要做得起来,老顾客不可流失,只有和颜悦色,才能和气生财。   这也是一个人际关系的“演艺时代”,不信的话,看看演艺界好了。以前你爸爸妈妈年轻的时代,流行的是冰山美人与木讷俊美的小生,现在受荧屏和观众欢迎的是“亲和力”,要有人缘,长相倒不是那么有关系。   我常在大众传播界听到一些评断新人的话,最常听到的否定句是:“他不会红啦,没人缘!”而我们的表情,一严肃起来,通常都令人凛然生畏,一点儿也不可爱。如果你严肃起来会变成苦瓜脸的话,那更是吃亏吃大了。很多工作讲的是群体合作,让别人对你“敬而远之”,你自然会吃大亏。谁告诉你认真一定要和严肃画上等号的?   你有表情暴力吗?   有些人除了认真严肃外,还常肆无忌惮地展现他们的负面情绪。他们往往“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却得不到合理的报偿。如果你觉得自己为朋友。为公司做了很多事,结果老板不肯升你职,别人也不感激你,你可能要检讨的是自己是否有“表情暴力”,是否情绪智商和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如果你苦着脸帮别人做事,事情虽然卖力做了,但结果等于没做。这是我对人际关系上的一点小观察。放在感情上来看也一样,如果今天你的另一半饿了,要求你下一碗面,你快乐地为他煮面,和用一张苦瓜脸为他煮,煮出来的面可能相同,但他吃起来滋味不同,对你的感激度也不一样。   面对着现代社会许多女人“我对他那么好,他竟然这么狼心狗肺”的投诉,我只能说,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那人本来就狼心狗肺;二是,他觉得你尽心尽力,但他也相对收到你的表情暴力和负面情绪的摧残。他恩将仇报,或不知报恩,你也不是没有加害于他。   用一张苦脸为人做事,做到一百分,可能会被扣到六十分。用笑脸为人做事,做到八十分,也可以得到一百分。每个人都怕别人心不甘、情不愿地为他付出,怕欠感情的债啊。在公司工作尤为如此。一个朋友的公司,有一位勤劳诚恳的职员,他的工作绩效,几乎是其他同事的两倍。老板当然喜欢付一人薪水等于请两人做事,但却死也不肯让这个员工升职。答案很简单,这个员工太情绪化,个人的负面情绪太多,并不能“为人表率”,自然没办法让老板相信,你可以当主管。   不必强作解人   刚刚做广播节目的时候,我很虚心地请教朋友的意见。有两个朋友很犹豫地不约而同地指出同一个问题:“你太早打断来宾的话了。”“你常常不由自主地太早发出笑声,因为你已经听懂来宾的笑话,但是我们还没听懂啊。”   我才觉悟到这一点:在别人话还没讲完之前,太早明示或暗示他我了解了,是一种不太礼貌的行为。就倾听你们谈话的第三者而言,你反应太快也令大家不快,因为,你似乎在暗示着:听,我懂了,你懂了没?   这简直是一种下挑战书的行为。   一般谈话常犯的毛病   我慢慢修正这个缺点之后发现,节目不但做得更流畅了,和来宾的相处也能够做到宾主尽欢,当主持人也不再那么紧张。除了时间真的已经不够用,或者是不熟悉说话技巧的来宾不断在同一个话题上兜圈圈,使其他人没有说话的机会,否则我都会耐心地让大家把话说完。   我也想到自己当来宾时所不喜欢的主持人的类型,没错,就是那些急着操控你的说话节奏,在你还没讲完时,有意无意间露出一副“可以了,我懂了”的主持人。他们会散播某种“别抢我风头,我才是老板”的气氛,使所有的参与者陷入非常凝重的气氛。   在一般的谈话中,我们也常犯同样的毛病。一位沟通专家曾经罗列出几个交谈中令对方不悦的用词,比如“我告诉你”(这暗示着,由我来教导你这个无知的人吧)。   “你了解吗”(你有足够的智商了解吗),还有“我知道”(你是白告诉我了)。这些大家都会不自觉说出口的习惯用法,传达出不够尊重别人的感觉。在别人深感委屈时,不经意脱口“安慰”别人“不要哭”,在别人激动时说“不要激动”,同样是我们在口头上的反射性行为,但一样使别人有被压抑的错愕感。此时不如轻拍他的肩或握住他的手,才能让他感受“我是跟你站在一起的,但这件事可以好好解决,不是吗”。没听完对方的话就马上做出判断,则是更武断的。   私人的婚姻、爱情等问题,其实并不适合在热线、演讲或座谈会、现场节目中作回答,因为短短的时间内,他们只能说明梗概,一下子给结论,显然有“瞎子摸象”的嫌疑。   你有重复别人话尾的坏习惯吗?   除了上述种种说话方式令人紧张之外,还有一种“强作解人”是不受欢迎的,那就是,太想表示你了解,怕插不进或跟不上别人的谈话速度而有重复话尾的无意识话语,变成一只“八哥鸟”!   比如,A和B在讨论他们一个懂古典文学的朋友,C不太认识这个朋友,但却因害怕A及B以为他不懂古典文学,而有下列反应:   A:听说你和张大同是好朋友?   B:我和他是大学室友,他对唐诗非常有研究,每天早上起来背一首唐诗……   C:……唐诗。   A:你知道他考研究所时的专门科目是什么?   B:好像是李白诗和《史己》。   C:哦……《史记》!   A:听说他还很多才多艺……   B:对啊,他是古典音乐社的社长,毕业公演时他的小提琴演奏,让大家如痴如醉,他拉的是……我记起来了,《流浪者之歌》!   C:……浪者之歌!   A转头问C:你也认识张大同?   C:……不认识,但好像……大同这个名字,好像听过……   有些人在急于表示自己是“解人”时,这两种方式常使大家谈话的气氛出现“怪怪”的状况。会当接话尾的“八哥鸟”的人,自信心不足,太怕别人看轻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懂;而会在别人没讲完时说“你要讲什么我已经知道了”,然后提出自己看法的人,可能很聪明,够自信,但说话的EQ不够高,久而久之,别人可能不会对你有任何的肺腑之言,也不愿与你分享什么。   “我告诉你”、“我知道”……有时我的口中还是会不经意地吐出这些“狗牙”来,我总会很歉意地看看对方,说声抱歉,叮咛自己:拜托,下次少犯!   既做之就心甘情愿   有一次,忙了一天之后好不容易可以回家休息,晚上十点多,正当我在听着音乐放松身体、培养睡前情绪时,朋友忽然打电话来。   “你在哪里?”他问。   “在家啊。”   “你不是答应我说,今天要来参加我们公司的Party吗?”我有吗?我想了想。一定是人家在几天前问过我,由于时间。地点和确定性都很模糊,所以我也很模糊地回答:   “好啊。”我以为“好啊”两个字,并不代表什么精确的承认。   “我找你找一天了。你的电话是不是没有开机?”我一直在录影、录音、开会,由于怕因为我的原因妨害任何事情的进行,所以我确实没有开机。   “现在出来吧,我们才刚开始呢!我们在某某餐厅……”我的眉头轻轻地皱了一下,估量了自己的情况,我很累。这个朋友显然不管我今天做牛做马了一天,也不管现在时间已经很晚了,也不管我在这么晚的时间单身赴宴并不安全,而且他们约的地点是个吵得不得了、龙蛇杂处的餐厅……他只是很渴望我到场,表示他把我“好啊”的承诺视为“随时都好”的意思。   “我很累,你们好好玩好了。”我说出了真心话。他挂掉电话的声音有点沮丧。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再请他们公司的同事,也是我认识的朋友打电话进来。“我们以为可以看到你……”这一次,我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不要做欢乐气氛的“急冻人”   我在最快的时间内上妆,叫车赴宴。一走进餐厅,震耳欲聋的音乐像一群病毒一样,侵蚀着我十分需要放松的神经。我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跳舞吧。”不知道朋友邀了几次,我就是不想参与。   “喝什么饮料?”我实在只想赶快离开,所以我说:“随便。”我呆若木鸡地坐在那里,像个外星人忽然被架出了太空船,来源不明地出现于众人的视线焦点中。   不久,我发现我的到来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有点奇怪,每个人都显得有些尴尬。我好像个“急冻人”,为周围的空气打了冷冻枪——问题在哪里呢?   我开始忏悔起来:“是因为我吗?”   确实是的。我来了,但心没来,我也想掩饰我的不开心,但我的脸上仿佛写着:   “我是被强迫的。”没错,我来之前并非心甘情愿,但是,我来,是来让大家高兴的,而不是让大家不高兴的。所以我必须做一些调整,不然,来了比不来还破坏朋友关系。   “跳舞吧。”我说。在这个场合穿得过度“优雅”的我,还是挤进了有堆“辣妹”盘据的舞池,奋力地“搏命一跳”……   怨了就不要做,做了就不要怨   这个经验使我想到古老的教诲:“既来之,则安之。”听来好像很简单,但我们在很多时候,常常忘了它。来之,心不甘情不愿;做之,一副晚娘脸。   我想到从前认识的一位朋友。他是做美工的,自己接案子做。每一次碍于人情接到钱很少的案子时,他总是苦着一张脸做,而且还故意迟交或刁难。他总是说:“一分钱一分货,没办法。”当时我很不喜欢他势利的工作态度,却没想到在态度上,我也常有这种“不敬业”的问题。自己不开心,只会累得别人不开心,来了做了,别人反而不会感激,只会怪你;你到底也尽了力,但只会为自己赢得一种负面印象。   在家庭中,有些人一边做家事一边喷叨,是因为既做之却不心甘情愿;公司里,接到上级指示非做不可,还愤恨难平,做得再好,也只会让人说你是“抱怨大王”;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是“做一行又怨一行”的人;马路上,也到处是明明知道开车一定会碰到塞车,但又喃喃怨塞车、火气大到影响乘客(不管乘客是你的客户或跟你一起度假的家人)的人……是因为我们不能调适“则安之”的心态。   怨了就不要做,做了就不要怨。我还是得时时提醒自己,如果你来了,你同意了,你做了,那么,就打发“我是被迫的”的那股怨气吧。自己快乐,大家快活!   但是,那些常常勉强别人做他不愿做的事的人,也该注意了,虽然你也许会处处如愿,但终究不会得到别人的真心的感念。   你忍耐,他受损   有一位影剧界的朋友告诉我一个生活小插曲:   某次录影她打电话叫了无线电计程车回家,下车时计费表上显示的是一百八十元,她拿出两百元给司机,司机默默地收了。以台北市的计费标准,表上加十五元,等于车费。她稍微等了一下,以为司机会找五元给她,但司机一点动静也没有。她想,算了,才五元嘛,就拉开车门下车了。合上车门的那一刹那,她才恍然想起自己是叫无线电车的,按规矩需要再加叫车费十元,是她还欠司机五元才对。于是她又敲敲前车窗,赶紧把五元再递给司机。司机冷冷地摇下前车窗来,说:“哼,亏你想到了,不然我还以为,连你这样一个名人,也想贪我五块钱小便宜!”   虽然误会是化解了,但我这个朋友心里老大不舒服,她说:“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我少给了他五元呢?要是我没想到我还欠他五元,赶快把钱给他,我可能会莫名其妙地损失我的名誉,他大概会告诉他的每个乘客,某某人坐他的霸王车吧!”   有话就说别隐忍   在日常消费中已经变得微不足道的五元钱,却给我很大的启示:是不是有些时候,我们像那个司机一样,无声地在忍耐着某个人的作为。而事实上,我们的沉默反而误解了那个无辜的人,让他根本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你。你心里因为这样不舒服,他的名誉也因而受了损,至少,你莫名其妙地为他扣了分。为什么你不说出口呢?很多类似这种“五块钱”的问题,影响了我们的朋友情谊、爱情品质、人际关系,甚至家人的情感。   他们真的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你,而归结原因,他们不是故意的,只是你的言语或你的口是心非误导了他。   比如说,女友会告诉男友,情人节她不要花没关系,花很
/
本文档为【创造好心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