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空间集聚要素看距离的影响

2011-10-20 5页 pdf 66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27583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空间集聚要素看距离的影响 21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产业经济 从空间集聚要素看距离的影响 南京大学商学院 梁 琦 摘要:集聚使距离产生的成本降低;反过来,距离将改变集聚的中心。距离以及由此带来 的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国际不均衡和区域不均衡。尽管新技术日新月异,新技 术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在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中,发展中 国家劳动力低廉并不是绝对的优势;如果规模经济大于成本节约效应,制造业会更趋于集中而 不是分散;某种程度的经济一体化对大国比对小国更有利,小国和穷国有可能沦为外围;从国 内经济着眼...
从空间集聚要素看距离的影响
21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产业经济 从空间集聚要素看距离的影响 南京大学商学院 梁 琦 摘要:集聚使距离产生的成本降低;反过来,距离将改变集聚的中心。距离以及由此带来 的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国际不均衡和区域不均衡。尽管新技术日新月异,新技 术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在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中,发展中 国家劳动力低廉并不是绝对的优势;如果规模经济大于成本节约效应,制造业会更趋于集中而 不是分散;某种程度的经济一体化对大国比对小国更有利,小国和穷国有可能沦为外围;从国 内经济着眼,开发大西部对东部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空间集聚;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外在性;距离 Key Words: Agglomeration; Transportation Cost; Scale Economy; Externalism; Distance 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现象。影响空 间集聚的三个基本因素——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 马歇尔的外在性,均与距离相关。简言之,集聚使 距离缩短,从而使距离产生的成本降低。那么,距 离的影响是否会在信息时代而消失?新技术能否改 变经济地理的客观规律?距离对国际贸易和区际贸 易进而对人均收入分配的影响如何?本文试图回答 这些问。 一、与距离有关的空间集聚要素 空间集聚的基本因素是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 马歇尔的外在性(梁琦,2002)。之所以将它们称为 基本因素,是因为空间集聚是空间的集中,即是距 离的缩短和地理范围的缩小,而这几个因素的共同 特征是与距离密切相关。 1. 运输成本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在讨论生产成本里仅仅考虑到 资本和劳动力,古典学派对国际贸易的解释都假设 不存在运输成本。但实际上将产品从一地(国)运往 另一地(国)的成本可能是非常高的。为了考察运输 成本对国际贸易总体所产生的影响,评价运输成本 的独立的意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了“运费与 保险因素”(F I F)。它等于一国的进口值(包括运费 与保险费用,即C I F价)除以其剃除了运费后的进口 值即F O B价(离岸价格)计算而得。F I F =进口值 (CIF)/进口值(FOB)。如FIF=1.08,它就示运费与 保险费使得进口成本增加了8%。结果发现( Interna- tional Monetary Fund, 1996):在几个发达国家(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瑞 士),1975年的平均FIF为1.065,1995年的平均FIF为 1.044,而发展中国家1975年平均FIF为1.128,1995年平 均FIF为1.114。二十年间,各国的FIF值均在下降。 早自二战以来,包括大型运输工具在内的运输革命 使得运输成本重要性削弱,这使得工业区位和集聚 中心有新的指向。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日本,由于 运输革命为初级原料创造了一个各国都可以使用的 “蓄水池”,日本成为一个需要从很远的地域进口原 材料的工业集聚地。一项关于O E C D的实证分析表 明:在2 0世纪5 0年代后期至8 0年代后期这三十年 间,国际贸易增长的6 7 %可由收入增长来解释, 2 4 % ~ 2 5 %可由贸易障碍的减少来解释,而另外的 8 % ~ 9 %则应归功于运输成本的下降。 但即使是较低的运输成本,也能产生较大的影 响。最终产品和中间品均承担1 0 %的从价运费,会 使得生产国的产品增加值减少3 0 %(与零运输成本的 国家相比),如果从价运费增加至2 0 %,生产国的产 品增加值将减少6 0 %,从价运费增加至3 0 %,生产 国的产品增加值将减少90%( Radelet, S. and J. Sachs, 22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No.3, 2003 1998)。使用海关数据发现,运费与保险占进口总值 的比例在德国为1 0 . 3 %,而在巴拉圭为1 3 . 3 %;而 且,这些费用在经济中的份额在最近几十年间起伏 波动较大,因为航运成本随着集装箱发展而降低, 但也随着油价波动而变化(Hummels, D.,1999)。基于 一家航运公司的4 0 * 4 0集装箱的调查数据表 明,内陆国家的航运成本高于沿海国家50%( Limao, N. and Venables, A. J., 2001)。 2. 规模经济 第一个提出集聚概念并用解析式子来表达的是 韦伯。假如来自集聚的节约大于运输成本的增长, 那么拥有日产量为M的大企业将吸引(集聚)位于距 离r处的日产量为m的小企业。设运输单位产品的重 量为A吨,运输单价为s吨公里,总的运输成本为 Arms。 产生于集聚的节约依赖于生产的类型。设集聚 产生的单位产品的成本节约是 ( )Mf ,日产量为M 时的总节约为 ( ) ( )T M M Mf= 于是小企业被大企业的兼并使总的节约量达到 ( ) ( ) ( )T M m M m M mf+ = + + 集聚产生的节约增量为 ( ) ( ) ( )M m M m M Mf f+ + - 只要此值大于运输成本的增量A r m s,集聚就会实实 在在地发生。从而得出下列用于计算大企业吸引力 延伸的最大距离范围的: /Ars dT dM= 这就是韦伯所称的集聚经济函数。 在韦伯的集聚经济函数中,影响集聚的主要因 素就是运输成本和生产密度。生产密度即单位面积 上的日生产量,增加生产单元的生产量很明显有助 于集聚,即增加了集聚的“规模”。反过来,不同的 集聚规模也会产生不同的节约指数,规模越大,节 约指数也越大。而每一集中阶段的节约指数就构成 了集聚经济函数。集聚的发生一定是拥有大的日产 量的大企业将吸引(集聚)日产量较小的小企业,而 不是规模小的企业吸引规模大的企业。因此,韦伯的 集聚经济就说明了规模经济对集聚的影响。 但是,拥有日产量为M的大企业是否能吸引(集 聚)位于距离r处的日产量为m的小企业,要看集聚 产生的节约增量是否大于运输成本的增量A r m s;而 这个运输成本的增量与两企业之间的距离r成正比, 如果距离r很大,以至于集聚产生的节约增量不足以 抵消因距离带来的成本增量,那么集聚不可能发生。 所以,规模经济对集聚的影响是受距离的制约的。 3. 外在性 简单地说,无法用自然资源来解释的产业的集 聚,就是所谓的外部经济。关于空间集聚与外部经 济,应该追索到一个世纪之前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弗 里德·马歇尔的论述。 马歇尔(1 9 2 0)阐述了厂商集聚的三个优势,或 者说是厂商为什么要集聚的三个原因解释:(1)能 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尤其能提供不可贸 易的特殊投入品;(2)为有专业技术的工人提供了 一个公共市场,有利于劳动力共享;(3)独特的非 正式信息扩散方式有助于知识外溢。这三个优势无 不与距离接近密切相关。 Dumais, Ellison and Glaeser(1997)利用LRD对美 国制造业工厂集聚的动态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特 别检验了上述马歇尔外在性的三个假设:用投入产 出矩阵度量不同行业源于投入供给和产业市场消费 的相互依赖性;用行业就业来测试工厂使用相同劳 动力池的程度;用技术和信息流动和跨行业共同拥 有的专利来描述知识溢出。1 8 4个3位数分类的制造 行业的考察结果,强烈地支持劳动力市场对厂商集 聚的解释,同时,知识溢出也比较重要,投入供给 的影响相对较弱。工厂邻近其它行业或其它厂商主 要是为了分享同类型劳动,特别是新厂商有强烈地 靠近那些使用同种工人的其它厂商的倾向。而对2 位数产业的考察表明,对于那些有较高技术含量的 行业,如金属制品业(SIC34)、工业机械(SIC35)、电 子和电气设备(SIC36)、仪表制造业(SIC38),劳动力 市场和技术溢出都是特别重要的。另外,该研究还 表明集聚通过投入供给的优势节约了运输成本。 二、新技术能否轻易改变经济地理规则? 人们都能看到,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已从几方面 改变着距离产生的成本。首先,如前所述,运输成 本的重要性减弱,运输成本占世界G D P的比例不是 太大,国际贸易受运输成本的影响随着运输技术的 发展而逐渐变小。其次,新技术方便了远程管理和 供应链管理,F D I的大幅提高和全球生产网的建设 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一些学者曾经预言:新 技术意味着“距离影响的消失”。如果距离的影响在 23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信息时代消失,也就无所谓集聚了。 但新技术并不会使距离死亡。这至少有三方面 的原因:其一,新技术对距离产生的成本的影响是 相当复杂的。有些活动可数码化,并可远距离进 行,但大多数不可以。其二,很多商业活动相当复 杂,并不能完全信息化,所以面对面的接触仍然很 重要。这里举三个例子。例1:经常变化的设计和 正在设计和改进中的产品需要及时的汇报和交流, 只有面对面的接触才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例2:在 那些需求变化相当快的领域里,新技术并不能解决 距离带来的滞后性问题。接近消费者,及时运送产 品,才能使新技术发挥作用,使供给厂商对需求作 出更快反应。例3:交易合同总是具有不完整性, 交易双方有各自不同的目标。新技术虽然降低交流 成本,但技术方法并不能解决这种不完整性,面对 面的交流能促成交易合同的达成。其三,地理位置 对许多经济活动仍然有很深的影响。无论是贸易、 投资还是技术转移,这些活动大多是本地性的,距 离越远,活动越不频繁。交易量随距离增长而缩小 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人们通常更了解他周围的情 况,自然而然地会选择较近的贸易者。所以,发生 这些经济活动的成本随距离增长而增加。 距离产生的成本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寻找潜 在贸易伙伴的费用、直接的运输成本、管理费用, 以及运输和远距离联系的时间成本。信息和交流技 术在某些方面中降低了费用,但并非在方方面面都 显神通。譬如像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显然已经削减 了寻找贸易伙伴的成本,互联网提供的搜索引擎和 BtoB的电子商务模式就是这样的例子;但1999年美 国的超过4 0 %的汽车购买商通过互联网搜索信息, 却只有3 %完成了网上交易。这又说明,尽管互联网 能很好的提供信息,但信息并不是达成交易的唯一 的条件。新技术使海运成本自2 0世纪四五十年代急 速下降以后,至今已无再下降的趋势,只是因为石 油价格的波动而偶有起伏;空运成本下降的时期似 乎更长,但这种势头在2 0世纪8 0年代后也已停止。 信息数字化交换成本的下降情况很特别,已降低到 接近于零。直接的运输成本要想出现新一轮的大幅 度下降,除非又有划时代的新技术问世。 集聚的三个基本要素均与空间距离密切相关。 那么,新技术能否改变这些促使集聚现象发生的基 本因素的呢?有些因为新技术的运用而被弱化,有 些则不会。比如,在外在性的三要素中,对于那些 易使相关信息数字化的知识,厂商间可以数字化交 流,或提供相关服务,那么,厂商无须集聚可取得 相关技术信息。但是,劳动力池的产生则不太受影 响。1 9世纪的运输技术革命的结果不是促进了商业 活动的分散,而是促进了它的聚集——聚集在少数 几个国家,尤其在高度专业化的大城市中。更低的 运输费用使接近消费者的代价大大降低,厂商充分 利用规模经济和集聚的外部效应来生产产品。 尽管新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的贡献非常重要, 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距离影响经 济活动的发生及频繁程度,它也对收入分配有重要 的影响。距离因集聚而缩短,集聚将减少距离产生 的成本。离已形成的集聚中心的远近是决定单位资 本收益水平的重要因素。生产地离市场越远,工资 水平就越低。位置偏远或处在过于简单的体制下的 企业只能以低工资作为竞争资本。所以,距离以及 由此带来的交易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国际不 均衡和区域不均衡。穷国依然穷,穷地区难以富起 来,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然地理条件和距离阻止它 们接近和进入已经建立的集聚中心。 三、经验证据 1. 国内经验 自从我国确立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改革开 放采取的是“梯度开放”战略,即从“经济特区——沿 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种多层 次、从南到北、由东向西、由外向内阶梯型逐步推 进式战略。1980年,我国成立了四个特区(深圳、珠 海、汕头和厦门),在西方国家对一个闭关自守、与 外界隔绝数十年的国家尚不了解时,当时我们的外 资来源主要是靠侨资及港澳的资金,而这四个特区 正是我国的南大门,在地理位置上最接近中国台湾 和中国香港。在以加工贸易和补偿贸易带动出口的 战略下,低运输成本是四个特区得天独厚的优势。 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天津、上海、 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 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首当其冲的 原因就是地理位置。随后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 济开放区,以及2 0世纪9 0年代沿江、沿边和内陆省 会城市的开放,无一不有充分利用沿海、沿江和沿 边地理优势和加工贸易运输成本,使内陆和沿海的 优势互补的因素。 24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No.3, 2003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事实证明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地 区地理资源差异很大,基础设施条件不同,经济基 础不平衡,实施这种循序渐进,梯度推进的滚动式 发展战略是正确的。但另一个事实是,今天,我国 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更大了。西部的工资 水平、人均收入、G D P份额及增长速度,对外贸易 和外国直接投资,均与沿海地区相差很大距离。这 种差距是不是梯度开放政策造成的?未必。设想一 下,即便不考虑其它任何因素,让全国各地区同时 全部开放,结果也不会有多大变化,因为沿海的运 输成本优势仍然会使得海外资金和加工贸易、补偿 贸易的相关空间集聚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并不是 第一次,1 8 4 2年鸦片战争后我国被迫开放,也是由 沿海逐渐推向内地。两次开放的背景不同,但从东 部开始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首 先传到沿海一带,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在沿海地区 兴起,对外贸易也从沿海兴起。原因可以归纳为一 个,那就是沿海地区与世界经济中心的距离更近。 2. 国际经验 国内经济如此,世界经济也如此。穷国一般来 说都是距离世界经济中心偏远的地方,与经济中心 距离的远近将影响一国的人均收入。 Redding and Venables (2001)利用世界银行数据 库(COMTRADE Database),基于101个国家双边贸 易数据和各国G D P及人口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基 本结果是:世界各国人均收入差异的7 0 %与一国的 空间位置,经济条件和开放程度(通过贸易表现和 国内价格指数反映)紧密相关。具体地说,接近海 岸和市场开放分别使人均收入增长6 0 %和7 0 %;倘 若一国与它的贸易伙伴国的距离缩短一半,将会使 人均收入增加7 0 %以上。以三个岛国(澳大利亚、毛 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和四个内陆国家(中非、匈牙 利、巴拉圭、津巴布韦)为例,如果改变它们的特性 (如空间位置和经济开放条件),将对这些国家的人均 收入影响见表1。 表1的数据表明:如果改变四个内陆国家的地理 特征(变为沿海国家),将使得它们的人均收入增加 64.29%;如果让三个岛国丧失岛国身份,对人均收入 的影响倒不是太大,只降低了6 . 1 2 %。如果有和其它 国家一样的初始开放水平和政策,马达加斯加、中 非和津巴布韦将增加人均收入75.48%,匈牙利和巴 拉圭分别增加71.73%、68.05%。如果这些国家与其 贸易国的距离缩短一半,人均收入将增加73.73%。 如果这些远离世界经济中心的发展中国家位于欧盟 地理中心(譬如比利时的空间位置)的话,毛里求斯 和马达加斯加将增加人均收入3 0 0 %以上,中非、巴 拉圭和津巴布韦将分别增加218.57%、188.51%和 286.68%。 Gallup and Sachs(1999)利用83个国家的样本所做 的类似的研究结果是:如果样本国与三个经济地理 中心(分别为纽约、鹿特丹、东京)之一的距离增加 一倍,人均收入将降低约1 / 4。 Frankel (1994)利用贸易引力模型,观察了64个 国家1990年的1953个数据,具体分析了欧共体、东盟、 东亚论坛、亚太经合组织这些特别区域效果对双边 贸易的关系,其中当共有边界变量(统计上十分显 著)放在模型中时,距离的系数估计值约为-0.57%。 这意味着,对于两个没有共同边界的国家来说,其 间距离增加1 %,那么它们之间的双边贸易就会下降 0.57%。 四、几点认识 第一,人们现在经常谈到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 25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转移的问题,这种转移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发展中国 家的劳动力低廉有很大的吸引力。未必如此。因为 或许空间距离导致的运输成本与使用廉价劳动力的 节约相当或者更大,更何况制造业的集聚中心大规 模的迁徙还需要有其它很多条件(譬如劳动生产率) 的支撑。有许多潜在的理由使大的公司不愿搬迁到 低工资区域去生产,其中的理由之一就是这些地方 远离集聚中心。还有人以为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 制造业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不一定。因为 运输成本的下降有两种效果:它促使生产定位于最 便宜的地方,但也促使生产集中在一个地区,以便 实现规模经济。如果规模经济效应大于成本节约效 应,制造业会更趋向于集中而不是分散。 第二,尽管某些活动可以从中心迁移,但是集 聚经济的影响力使它们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新地点 落户。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加工业倾向于迁往低 工资区,但这些地区还是离中心相对比较近的。生 产网的迅速增加是为了获取更低廉的生产要素,但 新的生产地也只集中在亚洲、欧洲、美洲已建成中 心的邻近几个国家。所以,一些发展中国家低廉的 劳动力成本吸引跨国公司在此建立制造业生产基 地,这些国家将因此而经历劳动力需求的迅速提升 过程,而其他国家仍然被隔绝在此过程之外。这说 明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迁移也有某种集聚现象。能 否吸纳发达国家外移的产业,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 基地,将导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 第三,某种程度的经济一体化对大国比对小国 更有利,大国得到的好处比小国要多得多。那么一 个国家与比自己人均收入高得多的国家实行一体 化,自己所获将比对方所获相对要少。反过来,一 个高收入的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一体化,它的所获要 相对大得多。难怪日本在5 0多年前就想搞大东亚共 荣圈。不妨设想一下,我们与越南、老挝这些低收 入的周边国家经济一体化不是无利可图的,譬如让 他们成为我们的外围。 第四,现在我们知道,富裕国家很积极地倡导 全球经济一体化情有可原。对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来说,某种程度的经济一体化或许会使它们与富国 之间的差距更远。即使去除关税和贸易及投资的障 碍,它们与世界经济中心(譬如美国、日本、欧盟地 理中心)的较远的空间距离,也会使它们的人均收入 继续地相对下降。 第五,国与国之间情况如此,一国地区间情况 何尝不如此。那么,相对而言,开发大西部究竟是 对东部更有利,还是对西部更有利?从短期来看, 似乎对西部更有利的,国家将加大对西部的投入, 东部的一些成熟型产业可以向西部转移,可以带动 西部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对东部更有利。西部 有沦为外围的危险。 东部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迫切需要产业结 构提升,而一个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化过程就 是高阶产业对低价产业的替代过程,对退出壁垒较 高的产业来说,次阶产业能否顺利地退出就成为了 区域产业进化的重要前提。产业外移是次阶产业一 种有效的退出方式,西部成为外围,便为东部产业 转移提供了外部基础,为东部的产业内部结构优化 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可以使保留在东部的制造业朝 高科技、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Audretsch, D.B. and Feldman, M.. R&D-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 630~640. [2]Baier, S. L. and J. H. Bergstrand.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 Tariffs, Transport Costs, and Income Similar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 (53): 1~27. [3]Dumais, G., Ellison, G. and Glaeser, E. L..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s a Dynamic Process, NBER Working Paper, 1997, (6270). [4]Feldman, M.P., Audretsch, D.B.. Innovation in Cities: Science-based Diversity, 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 European Eco- nomic Review, 1999, (43): 409~429. [5]Gallup, J., Sachs, J., and Mellinger, A.. Geograph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 velopment Economics, World Bank: Washington, 1998. [6]Hummels, D.. Towards a Geography of Trade Costs. University of Chicago, mimeograph, 1999. [7]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Washington, DC: IMF, 1996. [8]Limao, N. and Venables, A. J.. Infrastructure, Geographical Disadvantage, Transport Costs, and Trad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1. [9]Radelet, S. and J. Sachs. Shipping Costs, Manufactured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 tion Meetings, Harvard University, Mimeo, 1998. [10]Redding, S. and Venables, A. J..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EPR, April, 2001, 5. [11][德]阿尔弗雷德·韦伯著, 李刚剑等译. 工业区位论. 商务印 馆, 1997. (责任编辑:柳 欣)
/
本文档为【从空间集聚要素看距离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