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初析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

初析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

2011-10-22 10页 doc 58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9827

暂无简介

举报
初析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初析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 1.亲子关系的不可替代性2.持久性 3.强迫性4.不平等性5.变化性 三、良性亲子行为的形成 很多研究都是已经证明,良性亲子关系是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通过式形成良性亲子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l.父母行为的咨询和控制 由于条子关系中,父母居主导地位,因此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起决定作用。为了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父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自身提高很多人的研究表明父母文化水平影响亲子关系,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她们倾向于用心理的方式去对待子女,而非生理的方式。父母文化明显影响家庭关系...
初析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
初析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 1.亲子关系的不可替代性2.持久性 3.强迫性4.不平等性5.变化性 三、良性亲子行为的形成 很多研究都是已经证明,良性亲子关系是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通过式形成良性亲子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l.父母行为的咨询和控制 由于条子关系中,父母居主导地位,因此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起决定作用。为了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父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自身提高很多人的研究表明父母文化水平影响亲子关系,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她们倾向于用心理的方式去对待子女,而非生理的方式。父母文化明显影响家庭关系,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家庭关系相对越好。因此父母应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知识会丰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变得高雅而不是肤浅。一方面,读书可以开拓一个人的思路,读全书可以使人明智。另一方面,丰富的知识可以值。知识会使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在质的方面发生变化。为了获得良好的家庭关系,父母提高自身是很重要的。 态度改变不良的亲子关系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错误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异常态度。这种异常的态度对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很大阻碍,因此,作为家长必须改变这种态度。主要的异常态度有下面几个:孩子是我自己的,我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对待孩子;我的任务只是养育孩子,教育的任务是老师的;孩子发展必须顺其自然,父母的教育是没有作用的,孩子不会因为你对她进行了教育而成才,也不会因为你没有对她进行教育而一事无成。父母和子女的交往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等等。 2.亲子沟通法 人们的心理距离的远近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很大关系,沟通是出现心理相融的基础,心理相融又是产生密切关系的基础。人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是由人们之间的沟通的多少来决定的。青年恋爱的基础是沟通,因此我们称之为"谈恋爱"。火车上的陌生人之所以没有密切的关系,原因是人们之间缺乏沟通,或以前人们没有沟通的机会。因此,要形成密切的关系,就必须沟通,必须用较多的时间沟通。 情感发泄亲子出现的问题之一由于父母的独断带来的情绪压抑。由于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即亲子关系中父母起主导地位,这也很容易造成子女的情绪压抑。子女的情绪压抑出现后又无法发泄,因为这种压抑是父母造成的,他们找不到发泄的对象。子女的情绪压抑会使他们出现消极情绪,这一方面影响子女的学业,也影响密切亲子关系的形成。为了产生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子女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情绪发泄是很重要的。如果子女的情绪压抑程度较大,或父母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性较差,父母可以考虑使用定期的情绪发泄方式,每周让子女发泄一次,让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给孩子一个讲话的机会。在父母发泄的时候,子女只能耐心接受,不能反驳,但可以对孩子作出一些解释。能够合理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一个人就倾向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3.角色互换 由于亲子角色的固定性或界限分明的特征,亲子交往时往往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亲子的意见分歧,甚至出现亲子冲突。为了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产生有效的亲子行为,在亲子交往时使用角色互换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互换的基本观点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分析看待某一问题。角色互换的目的是理解对方的行为,从而达到心理相融。 角色互换的程序是这样的: 问题确定角色互换一般在亲子共同解决问题或亲子出现问题时使用。当问题出现或解决问题时,首先确定问题,即问题是什么。如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逛商店。 角色互换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体验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从父母的角度去体验父母的动理状态。在进行角色互换时,角色体验的重点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的体验,因为孩子很难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为了体验孩子不喜欢逛商店的心理状态,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到商店。因为孩子比较矮小,父母就蹲下来,和孩子一起走,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到底看到了什么。其结果会使父母吃惊。在父母看来,商店里有这么多漂亮的东西,五彩缤纷。但这是父母看到的,父母也因此认为孩子看到的也是如此。通过体验父母会发现,孩子没有看到所谓的五彩缤纷的东西,因为商店里有很高的柜台,孩子根本看不到里面的东西,他能够看到的仅仅是人们的脚和腿。这时,父母就会发现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是多么重要,否则父母就永远无法理解子女。 角色扮演当亲子的冲突难以调和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角色扮演又叫做心理剧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父母和子女商定用这一方式解决问题。具体程序是:父母扮演孩子的角色,孩子扮演父母的角色,相互体验对方的思想和情绪,这样亲子倾向于达到相互理解消除隔阂和冲突的目的。 摘 要 本文论述了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文章中提出: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却十分重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不良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人后的不好的影响,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是对人生的态度。良好的亲子关系则让孩子充满自信,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由此知道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要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惩罚和过分保护是两个重要问题,必须妥善处理。 关键词: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 基本需要 1.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种人际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对每 个婴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的内在关系协调,心里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4. 怎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4.1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 有些父母大不惑解:我们对孩子确实是一片真心,关怀爱护备至,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变的自私?其实,父母只要好好地回想下自己的言行,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例如:父母二人在谈论单位里分奖金评级别时流露出来的自私心里,无意中却感染了孩子。又例如:某次家里客人,父母用较次的糖果招待客人,把较好的留给自己家里人吃,孩子会一点儿也不懂这个“道理”么?父母亲本人庸俗不堪,买架钢琴就想培养出孩子高尚的情操,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便宜事?! 有些成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友好的,他们的心胸开阔,与人相处一般不存在什么戒心,也乐意对别人投入情感。有些成人则相反,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敌视他们的,他们经常提心吊胆,或心存戒备,与人交往时从不敢敞开胸怀,怕上当受骗,好猜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往往根植于童年时代,是跟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相联系的。一般来说,父母是否善于理解孩子的思想感情,是否善于与孩子沟通,即同时也敞开胸怀让孩子理解他们,是决定性因素。 例3:孩子想吃巧克力,母亲说:“不行,马上就要吃饭了。吃了巧克力,你还吃饭不?光吃零食不吃饭,对身体不好。”孩子玩的正高兴,父亲说:“吵死了,你安静会行不行,要不到外儿玩去!” 即使用耐心说理的办法,态度也比较温和,性质并没有变,还是说服。任何两个人,只要互相企图说服对方,就会有一个胜利,一个失败(一个成为有理者,一个成为无理者)。当然也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总之,没有沟通。 4.2 要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惩罚和过分保护是两个重要问题,必须妥善处理。 例4:孩子在游乐场玩了后,父母带其回家,孩子讲究不同意,哭闹,甚至有的会躺在地上耍赖,这时父母不可强行将孩子带走,以自己的强势去勉强孩子,这样的处理方法,虽然孩子当时跟你回家了,但极有可能孩子的心理已经埋下不满的种子,父母对心理问题的方法也留给孩子负面的印象。孩子也许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解决。但如果父母等孩子苦恼够了,告诉他,游乐园下次还会再来,现在要回家吃饭休息了。跟孩子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沟通、交流去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经历几次以后,孩子会很高兴地跟父母回家,满心期待下次的来临。 同时也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解决: (1)不要乱惩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2)给孩子关注,养成良好的性格。 (3)遇到问题,要多沟通,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际交往能力低下,当时人便不得不忍受精神上的痛苦而无法补偿,很可能出现精神障碍 摘要: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中学生亲子关系存在着大量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本文试从中学生亲子关系的现状,分析不融洽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缓解或避免亲子冲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做父母的摆脱家庭不和谐的困扰,与子女建立融洽的亲情关系。 关键词:亲子关系;不融洽;原因;对策 亲子关系是指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基于子女出生的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是人类最自然、最基本、最无私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儿童以后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近年来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不融洽、冲突不断的现象却十分普遍,因此而造成的青少年自杀或杀父弑母的人间悲剧不断上演。为什么中学时期亲子冲突愈演愈烈,造成亲子关系不融洽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家长该如何应对? 2. 造成亲子关系不融洽的原因 2.1从父母方面看 2.1.1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首先,不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独立人格。许多父母头脑中还残留着“孩子是自己私有财产”的封建宗法的亲子观,亲子关系不平等,缺乏真正的家庭民主,孩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许多家长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习惯用自己的价值去要求子女,要求子女绝对的服从。在部分家庭教育中仍存在打骂现象,至于强制孩子按照成人的命令参加学习培训、增加额外作业、干涉孩子的正常交往和课外活动、偷听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 其次,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由和规律。据北京市青少年研究所对北京市350对母子期望的调查表明,有63.9%的母亲期望孩子学习优秀,与孩子自身的期望相比高出20个百分点;只有7.2%的母亲期望孩子学习成绩“中等”或“中下”,而学生自身学习期望为中等的则为14.2%,前者较后者低6个百分点。④目标要求相差如此悬殊,就很难顺畅沟通,亲子之间相互不能理解,时常产生矛盾,关系自然也就紧张了。 2.1.2对子女缺乏了解 2007年教育部门历时3个月,对5000多名初中生、近3000名高中生以及6800多名学生家长进行了科学、详细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青春期生理知识、心理状况、性知识来源、性道德及异性交往等方面。结果发现,家长对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差,仅有三成左右基本了解,而即使是生掌握生理知识的程度也在四成以上。六成以上中学生表示在家从来没谈论过与青春期有关的话题。⑤ 孩子升入中学后,即进入了被称为“心理断乳期”的青春期,他们对事物极其敏感,有了独立的倾向,情感起伏大,有叛逆心理,难于驾驭。而多数家长缺乏发展心理学的心理知识,不了解子女身心成长的特性,认识不到子女的个别差异,忽视子女的各种需要,继续把孩子看作幼稚无知,并给予无微不至的“管教”,逐渐生成自我意识的孩子也不愿轻易服从父母教导,于是亲子间的共同语言与日俱“减”,矛盾增多,冲突一触即发。 2.1.3沟通意识淡薄 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还小,只要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快乐,至于诸如沟通这样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于是,当孩子向家长诉说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很难有耐心坐下来认真地倾听,通常是一边忙着自己的事情,一边心不在焉地听着,或“嗯、嗯”地敷衍应答着,甚至会找出种种的借口,如“我很忙”,“待会儿再说吧”等等搪塞孩子。不错,现在的家长都很忙,但正是因为忙,与孩子进行感情联络才又显得尤其的重要。家长对孩子这种“不当回事”的倾听态度,无疑是会挫伤孩子想与家长沟通的兴趣与信心。孩子会感到没人愿意倾听他的说话,这样,孩子就会本能地保护自己——主动地中断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以免受到家长的忽略和轻视的伤害。久而久之,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也就日渐疏远。 2.1.4教育方法错误 80%的家长认为自己爱孩子,可是只有30%的孩子认同,大多数孩子却觉得父母讨厌,对父母情感冷淡。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出在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上。一份调查显示,父母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方法上存在着突出问题:一是父母与子女之间非语言沟通被忽视:当孩子有话向父母倾诉时,家长不会放下手中的家务,注视孩子的眼睛去倾听。二是语言沟通时,父母对孩子不尊重、不信任,91%家长“当孩子犯错误时,常常唠叨、指责”,约96%父母喜欢用“不要”、“不许”的语句指责孩子的行为。三是沟通态度方面,55.5%父母无法做到“多听少说’。 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沟通方法,致使亲子关系陷入困境。⑥ 另外,不少父母对子女或者望子成龙心切,干涉太多,要求苛刻;或者过度的溺爱,造成子女需求无度,却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是对孩子的爱。这种错位的“爱”,孩子无法感受,也不愿接受,再加上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很容易造成了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2.2从孩子方面看 2.2.1自我意识、独立性加强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他们与社会的交往、接触越来越广泛,渴望独立的愿望也日益强烈,这时他们开始出现了“成人感”,这种成人感来自对成人的期盼,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主宰自己。因此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活动。但家长并不把他们当作成人,仍然认为孩子是幼稚的,对他们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不足。所以他们认为阻止他们成人的是真正的成人,因而他们又会拒绝成人。 2.2.2孩子逆反心理加重 正因为孩子成人感的出现,他们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和对立的情绪。 2.2.3同伴关系越来越重要 我们常常能感觉到,大部分孩子上小学之前,对父母特别崇拜、依赖,上小学之后,就开始崇拜老师了,而进入中学后,既不崇拜父母,也不崇拜老师,却对朋友无比亲近。他们特别在意伙伴对自己的,很多话宁愿给朋友讲,却不会对父母说。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上的变化,就会觉得孩子的行为难以理解,甚至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3. 改善亲子关系的对策 孙云晓老师在《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中曾说过:“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你什么时候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你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 3.1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没有家长素养的改善,就没有孩子素质的提高”。⑦ 亲子关系是否融洽,决定因素在于家长的素质,而家长素质的的高低则取决于是否具备现代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家长可以通过阅读诸如《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等家庭教育书籍、听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参加家长学校的研讨交流会、请家庭教育指导师对自己的指导等不同形式,逐步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认识,升华经验,从而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当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要正确看待冲突,应明白亲子冲突是正常的,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要认真地反思自己,树立“学会向孩子学习”、“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等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坚持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来调控自己的教育行为。 3.2家长要努力充分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家长加强学习,全面了解中学时期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个性,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对孩子在青春期的各种行为予以正确地归因。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正确判断孩子青春期的各种心理、行为,才能在沟通与交流中求大同存小异,达成相互的谅解,才能走近孩子的心灵,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 3.3掌握沟通艺术,提高沟通质量 融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离不开心灵的沟通。要达到高层次、高质量的沟通境界,使亲子双方在一种平等、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交流,做家长的就要讲究一定的沟通艺术。 首先,家长应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成员。尊重是一种接纳,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尊重、接纳应是无条件的,它包括接纳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如果孩子得到了家长的这种信任与接纳,他们内心就会获得一种被尊重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对家长充满了信任与尊敬,这是顺利进行沟通的首要条件。 其次,家长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轻松的交谈,应允许孩子对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给孩子以必要的申辩机会,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限制孩子,应还给孩子自主权、自决权、隐私权。 同时,应注意非语言的沟通。在一些问题上,他们也许会觉得不好意思和父母说,而把心里话倾注于日记和倾诉给好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最好是改变沟通的方法。如写信,就可以避免语言沟通中的尴尬局面。家长和孩子可以在信中相互真诚地指出对方的缺点,提出希望,避免了当面交谈可能出现的顶撞、失控场面。 此外,谈话的时间、场合也应考虑、选择,尽量安排在比较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比如可以在饭桌上,也可以在散步的时候进行轻松的交谈。不要把交流的氛围搞得太严肃。 3.4学会倾听,了解孩子的心声 “儿童教育的艺术首先就是倾听的艺术”⑧中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在家庭教育中,许多时候听比说还重要。不少家长忽略了听的重要性,特别是听到孩子谈论一些自己认为错误的观点和行为时,便迫不及待地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立即加以限制和制止。这样是很难达到沟通效果的。家长不妨让孩子把想说的话都倾吐出来,然后再发表意见。倾听不但要听得进,而且还要思考,要与孩子发生互动。通过倾听,家长可以从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可以感受到成人的关爱和自身的价值,从而使沟通变得更加顺畅、进行得更加深入。这样和谐的亲子关系就形成了。 综上所述,影响亲子关系是否融洽的决定因素是家长。如果做父母的能意识到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及时转变观念,学习掌握现代的家庭教育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家庭教育,就能与子女建立融洽的关系,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可以听到来访的家长抱怨自己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听话,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相互关系极为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有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在此过程中,父母和子女均感到非常痛苦,但又无法解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亲子之间的关系恶劣到如此程度呢?究其原因,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可能较为重要。 首先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这段时期也被称为“第二反抗期”,意思是随着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身体长得已经越来越接近他们的父母,第二性征已开始出现,并且对周围社会的了解已经具有相当的程度,因此,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意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而在父母的心目中,却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很不成熟,还需要保护。这时,经常会使孩子感到父母过分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过多干涉自己的事,因而会产生种种不满情绪,与父母发生冲突。此外,他们过去都是通过父母或老师的眼睛去观察社会,根据父母或老师的喜好来判断事物,现在,则会突然转变成对父母或老师的疑问和批评。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想脱离父母而独立,就必须要首先摆脱养育自己的人,包括父母、老师等。这种从父母的保护和依赖中挣脱出来,开始独立的过程也叫做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在此阶段,对父母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疑问或批评非常容易产生父母和孩子互相对立的紧张关系。在一些“家长制”气氛较浓的传统家庭中,这种紧张往往会衍化成亲子之间的危机。有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女儿来到心理门诊,希望心理医师帮助他们解决女儿的心理障碍,经过咨询后才知道其实这个女中学生是不满父母对她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横加干涉,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竟决定采用“离家出走”作为对父母“家长制”的反抗。对待这个案例,可以将重点转到对父母的咨询方面,帮助他们理解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实际原因,并检查自己在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适当。 其次,是亲子之间尚缺乏有效的沟通。 在一些传统家庭中,家长,尤其是父亲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会刻意与孩子保持相当的距离,因此过去和孩子的交流就不多,现在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加感到陌生,无法进行适当的沟通。另外,对于大多数现代家庭来说,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一般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他们的未来倾注了全部的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能使他们获得较好的教育,将来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由于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他们的心理世界却了解甚少,很少和他们谈他们自己的内心感受,造成双方心理上的沟通发生困难。此外,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除了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要求独立之处,在心理上既有闭锁性的一面,又有选择性地向外开放的一面。因此,青少年渴望有一个不受干扰的自己的生活空间,在其中充分体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苦恼和快乐。为此,他们有时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希望私下默默地收藏和品味自己的小秘密,这也是造成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种类型的来访者,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是家庭治疗,而且可以采用“记花帐”的方法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 最后一个影响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的重要问题是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是指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系。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是其情绪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可以称为个人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之所以说是“关键期”,是因为,在0~2岁左右的儿童与看护者可以发展出非常密切的情感联系。儿童与父母若不能正常经历这个阶段,相互之间的这种亲密联系就很难重新建立起来。有一个15岁的中学生,出生至4岁时,由于父母工作很忙,无暇照顾,就把他送到外地祖父母家抚养。这种情况在过去很普遍。这个男孩与祖父母建立了很深的情感关系。4岁后父母把他接回来一起生活,发现他和父母很少有感情沟通,并且对父母有很强的敌对情绪,亲子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父母想尽一切办法投其所好,均不成功。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尽可能增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且父母在儿童早期尽量避免和孩子长期分开。此外,在家庭方面,父母应该检查以往的亲子交往是否正常,坚持那些有助于亲子交往的活动,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改善家庭的气氛,并制定相应的家庭。在学校方面,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使亲子关系紧张的学生增加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另外,还可以举办适当的团体活动,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转型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增加了亲子关系改进与优化的难度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道德、价值观发生快速而明显的变化,社会多元化与经济市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民众造成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强,这些压力很明显地反映在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中最基本的亲子关系上,使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亲子双方对新事物、新观念的反映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讲,父母由于年龄的关系,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纳表现得较为被动和消极,比较倾向于维护现有的价值观体系。与此相反,作为子女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期的个体,他们以对未来强烈的向往、饱满的激情、充沛的精力和特有的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感反应,对新生的价值观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甚至片面地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这样,父母以传统为主的现有的稳态价值观与子女之间以新生为主的动态价值观体系之间发生冲突,使亲子关系之间的隔阂与缝隙越来越深。事实上,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父母对子女不满意的现象是长期存在的,而当子女作为父母在养育新生一代时,又表露出对新生一代不满意的心态,从而使亲子关系的冲突进入下一个轮回的怪圈。美国学者M.米德认为农业文明时代是前示社会,经验起决定作用,父母是子女的老师;工业文明时代是互示社会,学习某项技能的时间早晚起决定作用,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学习;而现代社会,由于发展变化的速度过快,青少年对新生事物的掌握先于成人,成为了后示社会。青少年问题与代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辈用传统的、保守的眼光去审视下一代的成长。 其次,社会转型期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加重了成人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甚至导致了父亲“淡出”家庭。不少父母对生活、工作、家庭失去了必要的信心,对待子女成长中的问题不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引导,而是主观地将个人的怨气和挫折反射到子女教育之上,特别是在下岗和再就业的压力之下,很多父母无法将子女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不少父亲迫于工作、生活压力,“淡出”家庭。研究表明,当孩子们处于父亲不在,母亲会将子女养育方法转变为一种更独裁的形式,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经历一个有害的个性发展过程。 再次,父母对转型时期人才观的错误理解。不少父母认为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知识型人才,认为读书越多越好,没有认识到社会多样性发展对人才素质多样性的要求,更没有认识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子女的成长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获取,忽视了生理的、心理的、道德的健康发展。而子女从本身的潜能和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出发,则重视素质的养成与个体多样性的发展,这种冲突必然引发亲子双方在子女发展导向上的歧见。 2.传统的子女教养观念制约了现代亲子关系的形成 由于不少父母缺乏对新事物、新观念的积极有效的反应,在对子女教育的观念上仍因循传统,从而制约了现代亲子关系的形成。 首先,在不少父母的言行中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儿童的两种对立观并以此作为家长教育子女的出发点。一是儿童幼稚论。在传统中“小孩不懂事”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认为子女是成长中的个体,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各方面均不成熟,夸大儿童的幼稚性,从而对儿童采取包办或干涉的态度。这大大地延缓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竞争与个体的独立能力,这种延缓更为明显。二是儿童成人论。对儿童行为的结果以成人的标准去判断,对儿童要求过分严厉,甚至近乎于苛刻,没有以年龄特征来区分儿童,对少年老成者给予过多的赞誉,而对活泼开朗好动者则斥之为顽皮。这主要表现在不允许子女的过失;要求子女的言行必须与成人的言行看齐;以成人的兴趣爱好要求儿童,常常对儿童表现的童趣、童稚、童心进行嘲弄与讽刺,从而认识不到童真的价值。童真的实质是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的年龄特征,而许多父母则对此缺乏认识,没有将它作为儿童教育的出发点与基础。其次,不少父母视子女为私有财产或达到目的的工具。“光宗耀祖”、“子承父业”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众多父母的言行。不少父母用自己的想法替代子女的言行,导致子女言行的判断标准是父母的好恶。将子女的视野约束在家庭及周边范围内,没有将其引导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之中。 3.父母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素养,致使亲子关系的发展缺乏科学的指导 目前,有专家学者呼吁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教家长”,使家长能在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中发挥主动的积极的作用。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偏低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经验化而非科学化,绝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正规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训练,对子女的教育知识来自于经验。 其次,家长对子女仅仅限于知识指导,而非品德塑造。重视知识的作用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有研究者将这种传统在教育中的表现概括为“小学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不少父母对子女的关怀仅仅是知识关怀。知识指导仅仅局限于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人为地为子女学习加码,出现了“学校减负、家庭增压”的情况。而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子女品德与人格的养成,但在家庭中,不少父母一是不能为子女作榜样示范;二是给子女灌输自私自利的观念,而不是引导子女与人合作、团结、协作;三是不给子女道德内化为品德的机会,不让子女有独立生活、选择、思考的机会;四是忽视了大众传媒对子女的影响,对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许多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要指导子女有选择性地接触。 再次,家长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简单地从主观愿望出发是许多家庭教育的共同特点,在家庭中,许多父母不懂得在父母意愿与子女需求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而是要么偏向于前者,要么服从于后者。缺乏对子女教育的深层次思考,在尊重子女、理解子女、规范于女、指导子女方面很多家长没有自觉的意识。因此,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亲子关系同转型时期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极不相适应,探索建立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势在必行。 二、 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强调,爱子女,孝父母,乃人之天性。因此在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时代,由于父慈子孝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基本上不存在亲子关系的矛盾。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渐衰微,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反映在亲子关系上就是造成了亲子关系的诸多矛盾。 (一)强调父母权威与忽视子女自主之间的矛盾 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少父母视自己为亲子关系的主导者,甚至是包办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较少考虑子女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理想,视父母的权威为亲子关系的核心,错误地夸大长者所拥有的经验的作用,并且以父母在经济与生活上的支配权主宰亲子关系。另一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孩子的自我意识中产生了他已经不是孩子的成人感的观念,他已把自己置于现实关系系统内的成人位置上,希望能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务,而且也需要父母认同、赞赏他们的选择、判断。然而,在矛盾冲突中,父母凭借体力、经济、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亲子关系的优势方,从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作为弱势方的子女,并且像对小孩一样对逐渐长大的孩子过分地干涉、保护,这不仅导致亲子之间缺乏交流,缺乏相互理解,难以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亲子关系,而且极大地引起了孩子们的不满。 导致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父母缺乏发展心理学知识,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征。有些父母虽对此特征有认识,但要改变长期以来对待儿童的心理定势,也是很困难的。同时在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儿童观的影响,不少父母把孩子看成家庭的隶属品,存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旧观念,把“听话”当作好孩子的最重要标准,阻碍亲子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如果父母不改变对孩子的这种态度,就必然引起孩子的不听话和反抗,孩子的抗拒性也将变得越来越顽固。而如果孩子和成人的关系是按照一定的成人关系,即朋友般的形式,或者是具有足以表明他们的特征的互相尊重、帮助和信任的标准的富有内容的共同合作的形式建立起来的话,那么孩子和成人的交往也就可能没有特殊困难了。 (二)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与子女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允许子女有言行失误,或者是过分地放纵子女的言行失误,这两种表现都是对子女不成熟性的错误认识。但实际上,子女作为成长之中的个体,其行为存在失误是允许的,一定的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条件,也是子女不成熟的身心素质的要求。子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过高的期望只能掩盖子女的不成熟性,迫使子女违心地做出“符合”父母期望的行为,使亲子关系成为一种缺乏真实性和信任的亲子关系。 造成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涉及传统文化、转型时期社会发展变化对人的冲击、父母本身的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尽管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现代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但由于父母在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成熟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必然要求父母成为亲子关系的主导者,并在优化与改善亲子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分析造成亲子关系的不良现状的原因时应主要将视点集中在父母一方。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主要受父母的各种因素制约,如父母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思想和性格、教育子女的方法等,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父母过度关注子女的学业与子女追求多样性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父母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功利观出发,将学习作为获取良好职业的手段,单纯强调子女的智育,甚至只关注知识获取的状况,人为地阻碍了子女的全面发展,割裂了各种发展要素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对学校教育施加了直接压力,使学校教育向应试化发展,而且,造成儿童身心发展的缺失,如在品德发展方面缺乏责任心、集体观念、艰苦奋斗精神等。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之中的个体,其社会化是多方面的,其发展也是多向的,子女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发展来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但父母为了功利的目的,却有意地压抑子女学业以外的发展。亲子在学业问题上的分歧使维持亲子关系的因素或纽带单一化,成为一种功利型的亲子关系,削弱了亲情在维系亲子关系之中的巨大作用。 (四)现代社会日益明显的代际差异 代际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变革时期或者在一个社会大动荡之后的重建时期,代际差异尤为明显。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文化的急速变迁,两代人在人生价值观念、政治原则以及服饰、交友、异性交往、音乐欣赏等等方面的差异明显,这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家庭教育的诸要素中,亲子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进而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通过一定的模式形成良好亲子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父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实施家庭教育主要阵地,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主要内容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家庭环境良好与否。温馨而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将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反之,破碎而充满矛盾的家庭环境将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极大障碍。因此作为家长应改为孩子建立温馨而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这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性格开朗,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心理相容,团结互助;家庭气氛温馨,具有合理的学习、生活制度和必要的家规。在这个环境中无须很高的物质享受,因为与家人在一起便已经是最大的享受。它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动力,孩子在其中发展出完善的信念和价值观系统,内心充满自信、自爱和自尊,也必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摆正自己的身份。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以正确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这是获得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家长在孩子面前所应展现的应是平等的姿态,不要给孩子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孩子感觉家长是那么的高大而自己却是那么的渺小。家长应该亲近孩子,应该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感到他们和父母之间是零距离的。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只是平常人,所以,家长需要承认自己会胜,也会败;有心情好的时候,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比一些人聪明,也会比一些人笨;在一些事情上能力强,在另一些事情上能力弱;不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不能永远没有错。 信任与尊重孩子。信任是教育的前提,相信谁就信谁的话,相信谁就能跟谁交流。其实孩子要信任一个人,他判断的标准是你能否让他开心。学校老师教育孩子不如父母,因为缺少父母子女间的那种信任。因此父母要充分利用此资源,非常细心地把应该告诉孩子的用最妥当的方法全部告诉孩子,你说什么他都能听进去,而且你对他的不好他还会忘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说话,让孩子感受到有他自己的地位,会使孩子更易产生责任感和自律。因为只有尊重孩子,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会使孩子展现出更多的潜能,而尊重孩子应是全方位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不仅仅需要吃喝睡眠,不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拥有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尊严,拥有受法律保护的多种权利;他们虽然不成熟,但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即使有些不切实际,却同样经过了自己的思考;他们的情感、直觉、想象力甚至比成年人强得多。这些都是家长应该尊重的。信任与尊重将使孩子乐于和家长交流,乐于和家长沟通。因此,信任与尊重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心理基础。 重视亲子沟通。沟通是心理相容的基础,心理相容又是产生密切关系的基础。想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想与孩子的心走得更近,就一定要与他们沟通。沟通是亲子间亲情维系的桥梁。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学会了沟通,那它与同学、老师、朋友的关系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孩子沟通时,父母应学会“沉默”。“沉默是金”,在亲子沟通中,倾听的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甚至比“说”更重要。亲子沟通所存在的非常多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说”得多,“听”得少。孩子在想要寻找倾诉对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又遭到一番教育,甚至成为父母“语言垃圾”的承载者,如此这般,孩子怎么还能愿意与父母沟通?所以,倾听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与孩子沟通时,父母还应善于运用“幽默效应”。所谓“幽默”通常是指一种轻松有趣,说诙谐可笑又内容严肃、意味深长的表达方式。幽默效应往往是这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家长幽默的言行是机智教育才能的一种文明表现,是家长在教育过程进入尴尬境遇使其自我解嘲的一种手法,是沟通亲子关系、消除障碍的一种“润滑剂”,更是提高教育实效的“催化剂”。
/
本文档为【初析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