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育本质

2011-10-25 4页 doc 25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9159

暂无简介

举报
教育本质对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或者说社会功能,专家们通常是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的:第一, 浅谈“教育本质” 一、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国际教育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主要为“知识论”、“工具论”和“人本论”。 “知识论”价值取向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那时一些大学以交流知识、探求知识和发现新知为目的,这种学术研究没有公众利益目的,因此拒绝政治和经济的介入。 “工具论”产生于工业革命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后,人们追求的是知识的使用和公利价值,学习知识、研究知识、发现新知都是为了利用知识,知识由目的变成了工具。许多理论家们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活动中...
教育本质
对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或者说社会功能,专家们通常是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的:第一, 浅谈“教育本质” 一、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国际教育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主要为“知识论”、“工具论”和“人本论”。 “知识论”价值取向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那时一些大学以交流知识、探求知识和发现新知为目的,这种学术研究没有公众利益目的,因此拒绝政治和经济的介入。 “工具论”产生于工业革命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后,人们追求的是知识的使用和公利价值,学习知识、研究知识、发现新知都是为了利用知识,知识由目的变成了工具。许多理论家们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就要为社会培养“政治”人、“经济”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论”这种价值取向虽然至今还有影响,但已经微弱。而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实利原则占据社会主流,教育的工具价值凸显,教育作为人的生命的整体存在的本质与意义被忽略甚至置换。“工具论”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理念,很多教育理论的提出正是基于这种理念。 “工具论”所强调的是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有的功能却由此忽视了人作为一个完整人格的拥有者其自然人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说由“政治”人、“经济”人的教育目的而产生的考试人和作业人便是工具论教育观的产物,。“工具论”从某一方面具有其正确性与积极的意义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弊病,即在工具论的指引下教育逐渐疏远了生命的本真甚至对人产生了异化作用。 “人本论”是近年来被一些教育理论家大力弘扬的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产生于中世纪之前退出主流教育观于中世纪之后。今天它被赋以新的含义后又展现在教育理论家们的论坛之上。现代“人本论”既不全面否定“知识论”,也不全面否定“工具论”。它认为教育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也要为现实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但就其本体价值而言在于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教育应该既重视培养“政治”人、“经济”人也要重视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认为现代“人本论”的价值取向更接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更接近更接近人们对21 世纪教育新模式的企划。 《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对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专门组织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通过学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系统地对年轻一代施以影响,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陶冶他们的思想和品德,使人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以现代“人本论”为基本理念,通过对权威教育概念定义的解读,我们对教育的本质有如下认识: 培养; 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中国古人把个人的完善进而天下的完善视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同样以卢梭为代表的西方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教育使人的天性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称教育是促进“个人独创的自由发展”。我们这里谈到的培养既是对知识的培养更是对被教育的人能力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培养和完善。现代社会教育成为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后,教育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他们的道德以及其他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在教育中体现和完善自己的生命。 引导、唤醒; 在西方,教育一词的英文education,法文ducation和德文erziehung,均源于拉丁文educare ,本义为引出或导出。 教育是人的学习本能被激发的过程。人具有学习和思维的本能,罗尔布约克沃尔德称之为“本能的缪斯”。教育引导个体生命发展的方向,提供生命发展的动力,唤醒生命发展的意识,挖掘生命潜能的力量,张扬生命的个性,从各个方面充分印证和展示了人的生命特性。把追求自由、幸福、公平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动力。因此,这里的引导、唤醒是指教育应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着眼于学生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提醒学生内心已经潜存的正确的意识,打破束缚其发展的阻碍,帮助其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而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自愿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教育有“外铄”倾向,强调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积极的陶冶和塑造,旨在由外而内的影响输入各种作为人行为处事的完整的品质修养。而西方思想则将“内发”作为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强调教育的作用是唤醒人内在的素质,将隐性品质引导为显性行为与能力,成为人的现实发展状态。但二者都有其共同落脚点即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教育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这样一种通过外界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与引导使人最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拥有完备的基础知识与相应专业能力的完整的人的教育。 二、对教育本质的误读 重教轻育是当今教育最大的弊端。重教轻育、只教不育,不尊重学生、抑制人的个性发展、不关怀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摧残人身心的事例比比皆是。在教育被赋予种群的生存职能时,其工具性特征被人们过分的放大。当一切教育都可以量化为客观知识和能力时,教育不再对应于人类生活的全部,而只被局限于社会知识的一部分。教育不再关照个体的生命成长而只考虑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统一规格的未来劳动者。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其在这一方面上走向了歧途,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探讨教育本质就是力图纠正忽视教育本质单方面发展教学的错误走向,而最终步上工具论的片面的教育定义范畴。 事实上教育既要选择与人的自然生命成长发展有关的内容,又要关注人的价值生命、人的情感以及智慧的不断丰富和满足,不应脱离人的生命本身而单纯追求知识或是技能。强调教育的人本性即在教育中要求把人当作自然人来塑造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自足的发展,充分实现其意义、价值和尊严。 教育作为社会的教育必然会有其强烈的社会属性与阶级属性,因此教育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显示出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功能,但是由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中个体功能才是其最终归宿才是教育的本位功能。 浅谈“教育本质” 姓名 武 佳 加 学号 201031762 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
本文档为【教育本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