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耶尔森菌

2011-10-25 27页 doc 370KB 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7530

暂无简介

举报
鼠疫耶尔森菌 疾病描述   耶尔森菌属(Yersinia)现归入肠杆菌科,原系动物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人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污染食物而患病。目前耶尔森菌属大致分11种,为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假结核耶尔森菌(Y.pseudotuberculosi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nterocolitica)及中间耶尔森菌 (Y.intermedia)等,前3 种对人类有较强致病性。   鼠疫耶尔森菌(Y. pestis),俗称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菌。鼠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人类鼠疫多为疫鼠的跳蚤叮...
鼠疫耶尔森菌
 疾病描述   耶尔森菌属(Yersinia)现归入肠杆菌科,原系动物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人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污染食物而患病。目前耶尔森菌属大致分11种,为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假结核耶尔森菌(Y.pseudotuberculosi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nterocolitica)及中间耶尔森菌 (Y.intermedia)等,前3 种对人类有较强致病性。   鼠疫耶尔森菌(Y. pestis),俗称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菌。鼠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人类鼠疫多为疫鼠的跳蚤叮咬而感染,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直至十九世纪末,鼠疫耶尔森菌才被分离和命名。此菌引起的是啮齿动物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易酿成大流行,从公元6~19 世纪发生过3 次大流行。此菌主要累及皮肤和淋巴结,其次为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目前我国仅在青海等个别地区有少数散在病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利用鼠疫耶尔森菌制造细菌武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过流行。目前世界各地仍有散发病例。印度、越南、缅甸等少数国家每年有数百散发病例发生。1994年印度发生了鼠疫的爆发流行,死亡率高达10%~30%。在美国,统计数据表明,每年约有20 例耶尔森菌感染,其中20%累及肺部。未治疗病人病情凶险,病程早期进行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编辑本段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典型形态为革兰阴性短粗杆菌,菌体两端钝圆且浓染,亦易被苯胺染料着色。大小为0.5~1.0μm×1.0~2.0μm。一般分散存在,偶尔成双或呈短链排列。无鞭毛,可与本属其它细菌相区别。不形成芽胞。在死于鼠疫的新鲜动物内脏制备的涂片或印片中,可见吞噬细胞内、外形态典型的菌体,且有荚膜。在腐败材料或化脓性、溃疡性材料中,菌体常膨大呈球形,并且着色不良。如在陈旧培养物或在含3%氯化钠的高盐培养基中,菌体呈明显多形性,有球形、杆形、哑铃形等,并可见着色极浅的菌影(ghost)。 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27℃~30℃,最适pH为6.9~7.1。在普通培养基中能够生长,但生长较缓慢,在含血液或组织液的营养培养基中,经24小时~48小时形成可见菌落。菌落细小,圆形,无色半透明,中央厚而致密,边缘薄而不规则。有毒菌株形成灰白色,粘液性菌落。在肉汤培养基中沉淀生长和形成菌膜,液体一般不混浊,稍加摇动,菌膜下沉呈钟乳石状,此特征有一定鉴别意义。 生化反应   不同菌株有一定差异。该菌所有菌株均发酵葡萄糖,多数菌株能发酵阿拉伯糖、木糖和甘露糖,只有个别菌株能发酵乳糖和蔗糖。多数菌株还原硝酸盐。触酶阳性。一般不分解尿素,不产生硫化氢。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albums/2177071/2177071.html" \l "0$a1ad16fae94942d359ee909e" \t "_blank" 鼠疫耶尔森菌毒力有关抗原的编码基因 抗原构造   鼠疫耶尔森菌抗原构造复杂,至少有18种。除染色体基因可编码部分抗原以外,有些与毒力有关的重要抗原则由鼠疫耶尔森菌携带的几种质粒所编码。 1.F1抗原(fraction 1 Antigen) 由65×106质粒编码,构成鼠疫耶尔森菌的荚膜结构,是一种糖蛋白,但不耐热,100℃15分钟失去活性。F1 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是该菌重要的毒力成分,其合成受温度控制,37℃时F1 抗原合成明显增加,28℃培养则合成减少。在蚤体内(﹤30℃)鼠疫耶尔森菌缺乏此结构,当传播给哺乳动物宿主后,则表达荚膜结构,并表现出明显的抗吞噬作用。F1抗原特异性高,免疫原性强,其相应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故F1 抗原也是鼠疫耶尔森菌的保护性抗原。   2.V/W 抗原 由45×106质粒基因编码。V抗原为可溶性蛋白,存在于菌细胞质中,W抗原为脂蛋白,位于菌体表面,二者总是同时出现。其合成除受温度(37℃)控制以外,钙离子缺乏,细菌生长受抑制,繁殖终止时,V/W抗原大量合成。V/W抗原具有抗吞噬、形成局部肉芽肿以及促细菌在细胞内存活等作用,与细菌侵袭力有关,也是重要的毒力成分。V抗原可相对抑制IFN-γ和TNF的产生,从而抑制免疫作用。   3.pH6抗原 是在哺乳动物体内(35℃~37℃),局部酸化的微环境中(pH6.0),如巨噬细胞溶酶体或脓肿中,由细菌染色体 DNA编码的一种表面蛋白(菌毛结构),对热不稳定,56℃30分钟丧失活性。具有介导粘附和抑制吞噬等作用。   4.外膜抗原 鼠疫耶尔森菌具有多种外膜蛋白(yersinia outer membrane protein,Yop),共同构成外膜抗原,目前已知的Yop基因均由45×106质粒携带,通常在37℃宿主体内选择性合成Yop,这些蛋白能够促进细菌在宿主体内扩散,抵抗吞噬作用,并且具有细胞毒性等作用。   5.T抗原 即毒素抗原。由65×106质粒基因编码,为可溶性蛋白,具有外毒素性质,对鼠类具有强烈的毒性作用,又称为鼠毒素(murine toxin,MT),免疫原性强,可用0.4%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用于免疫动物制备抗毒素。T抗原只有在细菌自溶或用胆盐溶解、超声波破碎菌体后,才能释放出来。 抵抗力   鼠疫耶尔森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湿热70℃~80℃10分钟或100℃ 1分钟死亡,干热160℃1分钟死亡,5%来苏或石炭酸、0.2%的升汞可在20分钟内杀死痰液中的病菌。在自然环境的痰液中能存活36天,在蚤粪、土壤中能存活一年左右。 变异性   鼠疫耶尔森菌除形态易发生变异外,其生化反应特性、毒力、抗原结构和耐药性等均可出现变异。与其它肠道杆菌不同,其野生株菌落呈R型,毒力强,经人工传代培养后,转变为S型菌落,毒力也随之减弱。 编辑本段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鼠疫耶尔森菌毒力很强,少数几个细菌即可使人致病。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鼠毒素可阻断动物?肾上腺能神经,引起全身外周血管及淋巴管内皮细胞损伤,出现炎症、坏死、出血,导致血液浓缩和致死性休克,以及肝、肾、心肌纤维损害等。1微克鼠毒素即可致鼠死亡。对人的损伤机制尚不清楚。F1抗原、V/W抗原,外膜蛋白以及内毒素、扩散因子、RNA酶等与致病性有密切关系,表现为在37℃宿主体内的抵抗吞噬细胞吞噬和细胞杀菌作用,引起细胞变性、坏死等细胞毒性等。 所致疾病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耶尔森菌主要寄生于啮齿类动物,传播媒介以鼠蚤为主。蚤因吸吮了受染动物的血液而变为有传染性。病菌在蚤肠内大量繁殖,直至蚤前胃腔全被菌堵塞,而使食物无法通过,饿蚤极力吸血时,先将前胃内容物从吻注入宿主伤口,然后吸血,由此造成传播。在人类鼠疫流行之前,往往先有鼠类鼠疫流行,当大批病鼠死亡,鼠蚤失去原宿主而转向人类,引起人类鼠疫。人患鼠疫后,尚可通过人蚤或呼吸道途径在人群间流行。   临床上常见的有腺型、败血症型和肺型三种类型。   ①腺型鼠疫:最常见,多发生于流行初期。病菌通过疫蚤叮咬的伤口进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细胞内繁殖,并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出血坏死性淋巴结炎。多见于腹股沟淋巴结。   ②败血症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前者常因机体抵抗力弱,病原菌毒力强,侵入体内菌量多所致;后者多继发于腺型鼠疫,病菌侵入血流所致。此型病情凶险,发病初期体温高达39℃~40℃,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若抢救不及时,可在数小时至2~3天发生休克而死亡。   ③肺鼠疫:由于吸入带菌尘埃飞沫可直接造成肺部感染(原发型),或由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继发而致。患者高热,咳嗽,痰中带血及大量病菌,可在2~3天内死于休克、心力衰竭等。死者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免疫性   被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后,能够获得牢固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者罕见。病菌的消灭主要依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相应抗体的调理吞噬和中和毒素等作用。持久的免疫则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作用。 编辑本段症状体征   取决于传播方式。继发性肺炎一般出现腺鼠疫以后,往往没有明显的皮肤病灶,呼吸系统受累一般发生在发热数天至1 周以后,表现为咳嗽、气促、发绀、咯血、胸痛、肺底部有少许湿啰音,可并发胸腔积液。原发吸入性肺炎发生于接触鼠疫肺炎病人之后,很快出现呼吸道症状,如气促、发绀、消瘦、咳白泡痰,很快出现咯血,可出现明显的毒血症状和精神症状。死亡病例呈高度发绀,故有“黑死病”之称。 编辑本段疾病病因   鼠疫耶尔森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双极着色、革兰阴性小杆菌,无鞭毛、无芽孢、有荚膜。兼性需氧。在血液琼脂或Maclonkey 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产生典型的粗糙型菌落。此菌有多种抗原,与致病性与免疫原性有关的有F、T、V3 种。我国鼠疫耶尔森菌可分为5 群(A-E)17 个生态型。此菌抵抗力较弱,特别是对热和干燥敏感,日晒、煮烤和常用消毒剂均可被杀灭。耐低温,在脓液中可存活10~20 天,蚤体内1 个月,尸体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编辑本段病理生理   细菌进入机体后,可快速繁殖,同时产生多糖荚膜,此荚膜可抵抗非致敏核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致病因素还包括内毒素和其他抗原。进入机体后,细菌首先在局部淋巴结内或跳蚤叮咬的皮肤局部繁殖,引起出血坏死性淋巴结炎,继而引起败血症。继发性肺炎是由于败血症细菌累及肺部所致,故发生于血供良好的肺基底部。细菌经呼吸道吸入,可引起原发性肺炎。 编辑本段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因鼠疫传染性极强,采集标本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根据病型采取淋巴结穿刺液、肿胀部位组织液、脓汁,血液和痰等。人和动物尸体可取肝、脾、肺、病变淋巴结以及心血等。陈旧尸体取骨髓。将采集标本送至有严密防护措施的专门实验室进行检查,禁止在一般实验室进行操作。 直接涂片镜检   除血液标本外,一般均需涂片或印片,干燥后用甲醇固定,革兰染色或吕氏美兰染色,镜检。在不同材料中,菌体大小、形态有很大差异,除典型形态外,往往可见菌体呈多形态性,需加以注意。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液标本需先置肉汤中进行增菌培养。分离培养一般选用血琼脂平板,28℃24小时后,可见较小的露滴状菌落,继续培养则菌落增大至1mm~2mm,中央厚而致密,周边逐渐变薄。取可疑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噬菌体裂解试验,血清凝集试验,特异荧光抗体染色等作出鉴定。 血清学试验   可用于检查鼠疫耶尔森菌抗原或特异性抗体。敏感而特异的试验有ELISA、固相放射免疫,SPA协同凝集试验等。 检测核酸   用DNA探针杂交方法或PCR技术检测鼠疫耶尔森菌核酸,有助于鼠疫的诊断。PCR敏感性极高,蚤体内有10个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即可用PCR技术检出。 编辑本段诊断检查   诊断:取决于病人有接触史及肺部受累表现,病因诊断取决于痰、血或淋巴结吸出物革兰染色、培养,有条件的单位可作直接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可提供快速的病因诊断。 编辑本段实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一般为(10~20)×109/L,明显核左移,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2.病因学检查 痰中可发现双极着色的革兰阴性小杆菌。痰、血或淋巴结吸出物培养可阳性。直接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此法是检测标本中的致病菌抗原,具有快速的特点,可作为病因诊断。   血凝试验:用F1 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有4 倍增长,或单份血清效价超过1∶16,有诊断意义。   其他辅助检查:X 线表现为双肺基底部结节影、片状模糊浸润阴影,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偶尔可见胸腔积液。吸入性原发性肺炎,在起病24h 内就可见片状阴影,进一步可出现ARDS 或肺水肿样改变。 编辑本段鉴别诊断   此病除应与土拉热弗郎西丝菌肺炎和巴斯德菌肺炎相鉴别,还应与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和其他严重的淋巴结炎、肺炎、败血症相鉴别。 编辑本段治疗 1.严格隔离   病室灭鼠、灭蚤。病人排泄物彻底消毒,医务人员应有严密的防护措施。 2.抗生素治疗   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应早期足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均有效。   腺鼠疫可选用链霉素,每天2g,肌内注射。加用四环素,口服,每天2g。   肺鼠疫,败血型鼠疫宜联合用药。庆大霉素可替代链霉素作为静脉注射。对于肾功能损害或其他原因不能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的病人,可用氯霉素静脉注射,每天3g。用药3 天内迅速热退,但淋巴结内细菌仍有存活,热退后药物可适当减量,持续用药10 天。单一药物有效,无需联合用药。 编辑本段并发症   并发胸腔积液。 编辑本段预后及预防   预后:目前尚无资料。   预防:预防措施包括土埋病死动物,喷杀疫区跳蚤,提醒人们不要进入疫区。确诊患者应立即以“紧急疫情”向卫生防疫机构。对可疑病人应立即隔离,对接触了病人的任何人员,尤其是面对面接触过患此病伴咳嗽患者的人员,应给予预防性治疗,即用四环素口服,每天2g,用药5~10 天。病人隔离应直至痰细菌培养阴性为止。对于常和此菌接触的工作人员,预防接种是有效的,并且必须。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   鼠疫耶尔森菌感染与多种啮齿动物有关,可通过跳蚤在陆地动物间传播。小规模的流行称为地方兽病,当暴发流行时,大量的同类动物致病(如岩松鼠、大草原狗或其他陆地动物)。生活和工作在疫区的人可能被感染的跳蚤叮咬,或在剥离死兽皮革时感染,发生腹股沟淋巴结和皮肤鼠疫。吸入来自于感染动物或死亡动物的病菌可引起肺炎、咽炎或结膜炎。另外,此病可经呼吸道飞沫而致人间传播。近年来,有报道通过猫经空气传染人,引起肺部感染的病例,密切接触感染病人的医务人员,有潜在呼吸道吸入感染的危险性。 编辑本段鼠疫耶尔森菌肺炎相关药品   链霉素 庆大霉素 氯霉素 目录 1基础资料2病原学3流行病学4发病原理与病理…5传播方式6气候变化 基础资料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 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 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当每公顷地区发现1至1.5只以上的鼠疫死鼠,该地区又有居民点的话,此地爆发人间鼠疫的危险极高。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因肺鼠疫可通过飞沫传播,故鼠疫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三种鼠疫类型可相互发展为对方型。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在原发性肺鼠疫基础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感染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死率极高。   鼠疫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脾、骨髓有广泛出血;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以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传播方式 在历史上,鼠疫常会在特定时间从特定地区(如东非)突然爆发,但为何会如此?答案一远一近:即气候变化造成动物繁衍迁移传播,以及跳蚤的跨物种传染。 气候变化 由美国疾病防治中心主导,并对尚存野生动物瘟疫源所做的现代研究已证实,鼠疫的爆发大部分是突如其来的严重气候变化而引起。降雨过多是造成鼠疫蔓延的最大原因,如果是旱灾过后又降雨过度,更具爆发的可能性。 雨量过多时,植被生长将会增加,因此草食动物和昆虫将会取得较多食物。啮齿类动物亦会大量繁殖(包括那些带有鼠疫杆菌,但对病菌免疫之老鼠),并远远超过其掠食者能捕食控制的数量。在爆炸性的大量繁衍过后,为了找到觅食的地盘,这些动物的活动范围不得不更加扩大。于是在数个月内,这些带有鼠疫杆菌的野生动物就会向海浪一样四处向外扩散。不久,这些动物就会和其他不带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并由跳蚤的吸血媒介作进一步跨物种传染。 跳蚤吸血的跨物种传染 虽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传染疾病,然主要的病菌媒介并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啮齿类动物对鼠疫大多有免疫力,然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则不然。跳蚤会死于鼠疫。不过讽刺的是,鼠疫的散播过程,其实是整个死亡过程本身。 跳蚤吸食啮 本文由 http://www.qqywf.com 提供,地址:http://www.qqywf.com/view/b_228615.html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 病原学 编辑本段回目录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鼠疫传播病灶中呈多形性。    鼠疫杆菌呈卵圆形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传染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当每公顷地区发现1至1.5只以上的鼠疫死鼠,该地区又有居民点的话,此地爆发人间鼠疫的危险极高。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因肺鼠疫可通过飞沫传播,故鼠疫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三种鼠疫类型可相互发展为对方型。 传播途径编辑本段回目录 鼠疫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爆发条件编辑本段回目录 气候变化 由美国疾病防治中心主导,并对尚存野生动物瘟疫源所做的现代研究已证实,鼠疫的爆发大部分是突如其来的严重气候变化而引起。降雨过多是造成鼠疫蔓延的最大原因,如果是旱灾过后又降雨过度,更具爆发的可能性。 雨量过多时,植被生长将会增加,因此草食动物和昆虫将会取得较多食物。啮齿类动物亦会大量繁殖(包括那些带有鼠疫杆菌,但对病菌免疫之老鼠),并远远超过其掠食者能捕食控制的数量。在爆炸性的大量繁衍过后,为了找到觅食的地盘,这些动物的活动范围不得不更加扩大。于是在数个月内,这些带有鼠疫杆菌的野生动物就会向海浪一样四处向外扩散。不久,这些动物就会和其他不带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并由跳蚤的吸血媒介作进一步跨物种传染。 跳蚤吸血的跨物种传染 跳蚤 虽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传染疾病,主要的病菌媒介并非是老鼠,而是跳蚤。啮齿类动物对鼠疫大多有免疫力,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会死于鼠疫。不过讽刺的是,鼠疫的散播过程,其实是整个死亡过程本身。 跳蚤吸食啮齿类动物身上的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后,其消化管部分会被一种由繁殖中的病菌与血块混合的东西所阻塞。病蚤开始会移动的生物──不论是否为平时的宿主类生物,几乎都会往上跳吸食血液。但由于肠道被堵住无法消化的关系,病蚤除了无法止饥外,更会在吸血的同时吐出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因而将鼠疫杆菌传播至被吸血的宿主。最后病蚤会迅速地从一个宿主跳到另一个宿主,无所不螫,在执行一个不可能满足的任务之后,进一步把鼠疫传播开来。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引起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若病菌侵入肺部造成肺炎后,更会造成次发性肺鼠疫。感染者会把富含病菌的痰与飞沫传播,进一步扩大鼠疫病情,并造成局部地区的爆发或毁灭性的大流行。 流行特征 编辑本段回目录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鼠疫杆菌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流行情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间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在世界上以非洲、亚洲、美洲发病最多。亚洲主要在越南、尼泊尔、缅甸、印度、俄罗斯和蒙古有流行或病例发生。我国主要发生在云南和青藏高原。据"八五"期间(1991~1995年)对全国20个鼠疫重点监测点监测结果:共检动物81673头,查蚤47536只,分别分离鼠耶尔森菌208株,和130株,鼠洞道土分离出1株,共分离出339株。人间鼠疫共116例,死亡26例,发病最多是滇西黄胸鼠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人间鼠疫与鼠间鼠疫的关系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间鼠疫流行,恒发生于动物间鼠疫之后。首先是野鼠间鼠疫流行,再由野鼠传至家鼠,家鼠患病后大批死亡,鼠蚤离开死鼠另找新的宿主,人被叮咬而被感染。 季节性:人间鼠疫多发生在夏秋季,这与鼠类繁殖活动有关。 职业性:人间鼠疫首发病例常与职业有关,如狩猎者等。 临床表现 编辑本段回目录 潜伏期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人感染鼠疫后,一般3~5天发病,有时一天就会发病,病人突然恶寒战栗、发烧、体温达39℃以上;同时出现头昏头痛、呼吸和脉搏加快;很快进入极度虚弱或昏迷状态,面色苍白或潮红,步态蹒跚,孕妇常常流产。腺鼠疫除呈持续性高烧外,大腿根、颈部、腋下等处有肿大明显、疼痛剧烈的肿块。肺鼠疫更重,起病急,高烧达40~41℃,随后咯血痰、气短、气喘、呼吸困难、颜面和肢体青紫。常常流产。 发病原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病原 鼠疫耶尔森菌为两端钝圆,两极浓染椭圆形小杆菌。长1~1.5μm,宽0.5~0.7μm。革兰染色阴性,无鞭毛、无芽胞,不活动,在动物体内或在弱酸性含血的湿润培养基上可形成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在陈旧的培养基或化脓性病灶中呈多形性。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8~30℃,培养基最适酸度为pH6.9~7.2,通常需24h便可形成典型的灰白或淡青色半透明中间隆起的小菌落。鼠疫耶尔森菌菌体含有内毒素,并能产生鼠毒素和一些有致病作用的抗原成分,已证实有19种抗原,即A~K、N、O、Q、R、S、T、V、W,主要有FI(Fraction I)抗原和与毒力有关的V、W抗原。内毒素为一种类脂多糖,其所致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末梢血管损伤、肾小管损伤和肝脏脂肪变性。鼠毒素为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卣18种氨基酸组成,其对小鼠和大鼠均有较强的毒力,而对豚鼠、家兔、猴等则无毒性,故称之谓"鼠毒素"所致的病理变化主要作用于末梢血管,导致血液浓缩和休克;肝脏出现脂肪变性和局部的出血坏死性病变。FI抗原为鼠疫耶尔森菌的包膜抗原(envelope antigen),是蛋白质的多糖复合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免疫原性,产生的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V和W抗原在含有半乳糖葡萄糖酸盐的牛心浸液培养基中为其最适产生条件。V抗原是蛋白质;W抗原是类脂蛋白,均具强力的抗吞噬作用。所有毒力型鼠疫耶尔森菌株都具有V和W抗原,不具V和W抗原的菌株为无毒株。FI及V、W抗原的有无与温度密切相关,在蚤肠中(25℃环境)查不到该前述抗原;当蚤叮咬动物,鼠疫耶尔森菌进入37℃环境后,则可产生FI和V、W抗原。鼠疫耶尔森菌能分解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和果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乳糖、蔗糖和尿素,不产生吲哚,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MR反应(methyl red reaction)阳性,伏-普二氏(VP)反应(Voges Proskauer reaction)阴性。该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干燥、热和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阳光直射、100℃1min、5%甲酚皂溶液、5%~10%氯氨等均可致细菌死亡。但在潮湿、低温与有机物内存活时间则较久,在痰和脓液中可存活10-20d,在蚤粪中可存活11个月,在尸体中可活数周至数月。 病理变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传播鼠疫的啮齿类动物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在原发性肺鼠疫基础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感染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死率极高。 鼠疫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脾、骨髓有广泛出血;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以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传染途径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其他如猫、羊、兔、骆驼、狼、狐等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肺鼠疫病人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带菌者(包括健康带菌和恢复期带菌)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亦应引起重视。主要储存宿主以旱獭和黄鼠最为重要,由于它们是冬眠啮齿类动物,感染后可越冬至翌春发病,再感染幼鼠,对鼠的自然疫源的形成和鼠疫耶尔森菌种族延续均起重要作用。褐家鼠是次要储存宿主,但却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鼠疫患者 (二)传播途径:1.经鼠蚤传播:通过蚤为媒介,构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是主要传播途径。主要的媒介是鼠蚤,如旱獭的长须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沙鼠的沙鼠客蚤(Xenopsylla gerbilli)、田鼠的原双蚤(Amphipsylla primalis)以及家鼠的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等10余种蚤类都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蚤类吸入含病菌的鼠血后,其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在其前胃内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消化道,当在叮咬其他鼠或人时,吸入的血受阻反流,病菌亦随之侵入构成感染。蚤粪亦含病菌,可因搔痒通过皮肤伤口侵入人体。2.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类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在自然疫源地得到某种程度控制情况下,尤其首发病例,由于猎取旱獭等经济动物而经皮接触感染,更具重要意义。3.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构成"人→人"之间的传播,并可引起人间的大流行。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鼠疫耶尔森菌普遍易感,并可为隐性感染。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轻症鼠疫容易被治愈,病后免疫不充分。预防接种可使易感性降低。接受过预防接种者与患者密切接触,常发生隐性感染。通过咽培养可查出鼠疫耶尔森菌。 诊断 编辑本段回目录 对第一例病人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曾有鼠间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区史;有接触可疑动物或类似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各型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是确定本病最重要依据。对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细菌学检查,对疑似鼠疫尸体,应争取病解或穿刺取材进行细菌学检查。血清学应以双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作为诊断依据。    1.常规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9/L以上。初为淋巴细胞增高,以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减少。    (2)尿尿量减少,有蛋白尿及血尿。    (3)大便肠炎型者呈血性或粘液血便,培养常阳性。    2.细菌学检查 采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进行检查。    (1)涂片检查用上述材料作涂片或印片,革兰氏染色,可找到G-两端浓染的短杆菌。约50~80%阳性。    (2)细菌培养检材接种于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血培养在腺鼠疫早期阳性率为70%,晚期可达90%左右。败血症时可达100%阳性。    (3)动物接种将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白鼠皮下或腹腔内,动物于24~72小时死亡,取其内脏作细菌检查。    (4)噬菌体裂解试验用鼠疫噬菌体加入已检出的可疑细菌中,可看到裂体及溶菌现象。    3.血清学检查    (1)间接血凝用F1抗原检测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抗体。F1抗体持续1~4年,故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诊断。    (2)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特异性、灵敏性较高。    (3)其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可测定F1抗体,灵敏性高,适合天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鉴别诊断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腺鼠疫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淋巴结炎 此病有明显的外伤,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轻。    2.丝虫病的淋巴结肿 本病急性期,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常同时发生,数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状轻微,晚上血片检查可找到微丝蚴。    3.免热病 由免热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轻,腺肿境界明显,可移动,皮色正常,无痛,无被迫体姿,预后较好。    (二)败血型鼠疫 需与其它原因所致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应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鉴别。    (三)肺鼠疫 须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型炭疽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的病原学检查鉴别。    (四)皮肤鼠疫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 临床治疗编辑本段回目录 传播鼠疫的啮齿类动物 患者隔离 患者应隔离在孤立建筑物内病区内应做到无鼠无蚤病人须经仔细灭蚤淋浴后方可收入肺鼠疫患者应独室隔离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或局部分泌物培养第3天1次检菌3次阴性;肺鼠疫痰培养第3天1次6次阴性始沙鲈骸。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急性期绝对卧床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及足量水分并按需要静脉内补液烦躁不安局部淋巴结疼痛者给予镇静止痛药呼吸困难者给氧出现休克DIC心力衰竭等作相应处理(参阅51节“感染性休克”章)对严重毒血症患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100~300mg氢化可的松静滴但必须与有效抗菌药物同用。 局部处理  肿大淋巴结可用抗菌药物外敷其周围组织内注入链霉素0.5g已软化者可切开排脓宜在应用足量抗菌药物24小时以上方可进行眼鼠疫可用四环素氯霉素眼药水滴眼皮肤鼠疫可用抗菌药液湿敷冲洗或抗菌药软膏外敷 抗菌治疗  必须争取早期足量和注射给药轻症也可口服首剂宜大疗程视不同病型而异热退后继续用药4~5天 氨基糖甙类最为有效早期以静注为宜 庆大霉素成人每日160~320mg分次静滴疗程7~10日链霉素宜用于腺鼠疫等较轻病例成人每日肌注2g2~4次分给热退后改为每日1g疗程同上肺鼠疫病例须用较大量如庆大霉素首剂为160mg继每6小时80mg静滴;链霉素首剂为1g继每4小时0.5g热退后改为每6小时0.5g用药5~7日氨基糖甙类若与四环素或氯霉素合用则剂量可酌减卡那霉素比较少用成人每日1~2g氨基糖甙类偶可导致赫氏样反应(Herxheimer type reaction) 四环素和氯霉素在开始2日宜用较大量成人每日3~4g,分4次口服不能口服时改静滴但四环素的每日量不宜超过2g;热退后即改口服每日1.5~2.0g续用6日 磺胺药宜用于轻症及腺鼠疫常用者为SD首剂2~4g继每4小时1~2g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不能口服时静滴体温正常3~5天后停药双嘧啶(含SD400mg,TMP50mg)或复方SMZ也可采用每日3~4次每次2片热退后改为每日2次 处理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等以联合用药为宜首选为链霉素加氯霉素或四环素次选为庆大霉素加氯霉素或四环素早期足量给药为成功关键抗鼠疫血清现已少用。 疾病检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细菌学检查:1.细菌培养: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取材于动物的脾、肝等脏器或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等,用血琼脂平板、肉汤等培养基均可分离出鼠疫耶尔森杆菌,进一步鉴定用生化反应、噬菌体裂解试验或血清学试验。2.动物接种:以前述所取材料,以生理盐水调成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鼠的皮下或腹腔,24~72h内死亡,解剖作细菌学检查。 (二)血清学检查:1.间接血凝法(PHA):以鼠疫杆菌FI抗原检测血中FI抗体,感染后5~7d出现阳性,2~4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可持续4年,常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较PHA更为敏感。甩于测定FI抗体,亦可用抗鼠疫的IgG测定FI抗原。滴度1:400以上为阳性,经30d已腐败的动物标本用甲醛处理后再检测,其滴度仍不受影响。3.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此法可查出28~32年患过鼠疫康复者体内微量的FI抗体,用于追溯诊断及免疫学研究。4.荧光抗体法(FA):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可快速准确诊断。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有DNA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尤其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近来应用较广。 治疗方法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病原治疗: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原发性肺鼠疫于15h内应用有效抗生素,亦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可选用下列抗生素联合应用。1.庆大霉素:每次8万U,每日3~4次肌内注射,亦可静脉滴注,疗程7~10d。2.四环素:每日2g分3~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好转后减量,疗程7~10d。3.氯霉素:同四环素。对脑膜型鼠疫尤为适宜。4.链霉素:每次0.5g,每6小时1次肌内注射,2d后减半,疗程7~10d,宜与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等合用。 (二)对症治疗:急性期应卧床,进流质饮食,保证热量,补给充足的液体。烦躁及局部疼痛者投给镇静剂及止痛剂。中毒症状重者可投给肾上腺皮质激素。肺鼠疫、鼠疫败血症应给予吸氧,休克者及时抗休克等。(三)局部治疗:1.腺鼠疫淋巴结切忌挤压,以防导致败血症发生,可予以湿敷至确已软化后方可切开引流。亦可用0.1%雷佛奴尔等外敷。早期在淋巴结周围注射链霉素0.5~1.0g亦有一定疗效。2.皮肤病灶可涂0.5%~1%链霉素软膏或四环素软膏。3.眼鼠疫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 预防编辑本段回目录 鼠疫病原 1.管理传染源:(1)灭鼠、灭蚤,监测和控制鼠间鼠疫。(2)加强疫情报告。严格隔离病人,患者和疑似患者应分别隔离。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d。肺鼠疫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接触者医学观察9d,曾接受预防接种者应检疫12d。(3)病人的分泌物与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或焚烧。死于鼠疫者的尸体应用尸袋严密包套后焚烧。 2.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国际检疫与交通检疫,对来自疫区的车、船、飞机进行严格检疫并灭鼠灭蚤。对可疑旅客应隔离检疫。 3. 保护易感者:(1)加强个人防护:参与治疗或进入疫区的医护人员必须穿防护服和高筒靴、戴面罩、厚口罩、防护眼镜、橡皮手套等。(2)预防性服药:可口服磺胺嘧啶,每次1.0g,每日2次。亦可用四环素,每次0.5g,每日4次口服,均连用6d。(3)预防接种:主要对象是疫区及其周围的人群及参加防疫、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非流行区人员应在鼠疫菌苗接种IOd后方可进入疫区。使用鼠疫活菌苗皮下1次注射,15岁以E lml;7~14岁0.5ml;6岁以下0.3ml;亦可用划痕法:7~14岁2滴;6岁以下1滴(菌液浓度与注射者不同),在每滴菌苗上各划"井"字痕。通常于接种后10d产生抗体,1个月后达高峰,免疫期1年,需每年加强接种1次。 预后 编辑本段回目录 以往腺鼠疫的病死率自20%~70%不等,自应用抗菌药物后,病死率已降至5%左右。肺型、败血症、脑膜型等鼠疫患者在未接受特效治疗时几乎无一幸免,如及早积极处理,则每可转危为安。 典型病例编辑本段回目录 肺炎性鼠疫 大致上可分为两种: 先得腺鼠疫经血行蔓延至肺部造成肺炎(次发肺炎性鼠疫) 吸入其他肺鼠疫病患的痰与飞沫染病,不慎接触脓液、餐具、口罩唾液飞沫而感染(原发肺炎性鼠疫) 原发性肺鼠疫的潜服期通常为1~4日,但急性患者亦可能至数小时即发病。最初的征状有头痛、双眼充血、咳嗽、以及怠倦感,虽然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但后期却会恶化为咽炎和颈部淋巴腺炎。 次发肺炎性鼠疫则可能造成肺炎、纵膈炎或引起胸膜渗液。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即可能在1~6日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5%。 肺炎性鼠疫鼠疫患者亦可能因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败血性鼠疫 鼠疫杆菌经由血液感染全身,皮肤会出现血斑,发高烧,或脸部肿胀,最后全身长满黑斑而死亡。这也是鼠疫被称为黑死病的原因。部份败血性鼠疫患者并没有淋巴肿胀的征状。此类患者从发病至死亡可能不足一天。未经治疗的原发性败血性鼠疫及肺鼠疫一定死亡(死亡率100%)。然及早以抗生素治疗可降低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的致死率。 中医释义 编辑本段回目录 鼠疫,病名。疫疠(烈性传染病)之一。一名核瘟。由感染疫鼠之秽气,疫毒侵入血分所致。《鼠疫约编》:“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其疫发病急骤,寒战发热,头痛面赤,肢节酸痛剧烈,多见在腋、胯部起核块,红肿痛热,或兼见血证(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或咳逆上气,或神志昏迷,周身紫赤,唇焦舌黑,当急报卫生防疫部门。治宜清血热、解疫毒,兼以活血化瘀。 中医药治疗 编辑本段回目录 (1)腺鼠疫:寒战高热、淋巴结肿大,面红耳赤,烦渴欲饮,甚或神识模糊,苔黄,脉弦数。治法:解表清热,解毒消肿。方药:黄芩10克、黄连10克、板蓝根30克、连翘18克、元参15克、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薄荷10克、赤芍15克、大贝母10克、夏枯草15克、生地30克、马勃10克,生甘草6克。    (2)肺鼠疫:高热烦渴,咳嗽气急,胸痛,咯血或咯痰带血,面红目赤,苔黄舌红紫,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凉血止血。方药:生石膏(先煎)60克、大黄15克、知母10克、水牛角(先煎)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生地3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全瓜蒌30克、半夏10克、连翘15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三七粉(冲)3克。    (3)败血型鼠疫:高热神昏,斑疹紫黑,鼻衄呕血,便血尿血,舌绛,脉细数,或体温骤降,面白肢冷,脉微欲绝。治法:清营解毒,凉血止血。方药:生石膏(先煎)60克、水牛角(先煎)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淡竹叶15克、连翘15克、黄连10克、元参30克、麦冬15克、白茅根30克、紫草15克、侧柏叶10克。气血暴脱者,参附龙牡汤合安宫牛黄丸,固脱、并窍并用。 防灾应急 编辑本段回目录 应急要点 1、家中或单位发现死老鼠,应立即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    3、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 专家提示 1、接触过鼠疫病人者应主动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立即采取统一的灭鼠、灭蚤行动。    3、发生疫情,须服从当地政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挥。    4、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疫区。 旧时抗鼠疫的法规 编辑本段回目录 1、猫和狗一律都要杀掉(1655年,伦敦)。    2、每一个从鼠疫灾区来的人都必须和城里居住的人隔离40天(1377年,拉古萨,今克罗地亚内地区)。    3、若有人偷偷跑出来,那么将会被在家门口处死(苏格兰)。    4、染上鼠疫的人,家里的房子,个人物品将被烧掉(1899年,夏威夷)。 自然疫源地编辑本段回目录 世界各地尚存在许多鼠疫的自然疫源地,鼠间感染长期持续存在呈反复的流行与静止交替,随时对人类构成威胁。 发源地分布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专家经过5年的研究发现,世界上鼠疫发源地明显分布于富钙、富铁地区,这一世界首创性成果对防治和控制流行病鼠疫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谭见安研究员今说,他和有关专家在研究鼠疫疫源地分布规律、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鼠疫与环境图集》时发现,世界鼠疫源地分布于特定的生态地区,即热带和温带的半干旱荒漠草原与半湿润草原(包括高寒草甸和草原)和湿热沿海森林。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发现鼠疫发源地分布在富钙、富铁地区。    中科院院士陈述彭在评价上述观点时认为,富钙、富铁地区与鼠疫发源地密切相关这一“重大发现”,从宏观和微观上揭示了鼠疫发源地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它将对中国因地制宜地部署鼠疫防治力量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    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科院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共同主管,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辑的上述图集,分析总结了中国200多年来鼠疫的流行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国内外有关医学、地学和环境科学的成果,概要地反映了世界鼠疫的分布与流行特点。    谭见安说,他们还首次确定中国历史上鼠疫流行区包括21个省区的638个县(旗、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滇南等地区,证实了鼠疫发病的波动周期是7—11年。中国鼠疫发病高峰期为1860—1949年间,其中1890年至1909年达到最高峰。1910—1919年发生的鼠疫影响中国240个县,是流行范围最大的一次。1967年以来鼠疫呈上升趋势。 历史上的大流行编辑本段回目录 此地图表示腺鼠疫在欧洲扩散的过程 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鼠疫 541~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是历史上第一次纪录的大流行。541年,鼠疫沿着埃及的培鲁沁(Pelusium)侵袭罗马帝国。鼠疫荼毒培鲁沁后,迅速蔓延至亚力山卓,再继续水陆贸易网扩散到首都君士坦丁堡与整个拜占庭帝国。目前并未有明确的数字统计多少人因此死亡,然此次流行导致帝国至少1/3人口死亡。严重影响该帝国经济税基与军制兵源,削弱了拜占庭帝国实力。 查士丁尼鼠疫爆发后,从541~717年,鼠疫沿着海陆贸易网扩散到西欧与不列颠。首先是法国,543年法国西南部亚耳爆发鼠疫病情,接着547年鼠疫传染至爱尔兰与不列颠西部,588~590年的一次鼠疫横扫马赛、亚威农(Avignon),以及法国北部里昂地区的隆河流域(the Rhone Valley),造成2500万人死亡,鼠疫不止波及英法等国,它使当时整个地中海贸易衰退。更造成许多昔日王国的势力因此消失,并改写整个欧洲的历史。 第二次大流行 此地图表示腺鼠疫在欧洲扩散的过程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黑死病被认为是蒙古人带来的。约1347年,往来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间的热那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热那亚与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估计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当时无法找到治疗药物,只能使用隔离的方
/
本文档为【鼠疫耶尔森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