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2011-10-27 2页 doc 30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6729

暂无简介

举报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      慢性心衰也可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的包括心房扑动(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是心房快速而规律的电活动,介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一般为250-350次/min,至少在一个体表心电图导联上心房波间无明确的等电位线。常呈2:1和4:1下传心室。如果房室以不同比例传导则表现为心室率不等。根据折返环路的解剖位置,可分为峡部依赖性房扑和非峡部...
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      慢性心衰也可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的包括心房扑动(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是心房快速而规律的电活动,介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一般为250-350次/min,至少在一个体表心电图导联上心房波间无明确的等电位线。常呈2:1和4:1下传心室。如果房室以不同比例传导则表现为心室率不等。根据折返环路的解剖位置,可分为峡部依赖性房扑和非峡部依赖性房扑两类。右房依赖性房扑又称典型房扑,是右心房内大折返性心动过速,左心房被动激动,折返依赖于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之间峡部的缓慢传导。非峡部依赖性房扑通常无固定折返环路,与房颤关系较密切,有时非典型房扑可能是一种不稳定的心律失常,很容易转化为房颤。非典型房扑还可以表现为不纯房扑(fibril-flutter),即心房的一部分为房扑,另一部分为房颤,或者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符合房扑,但心房内标测表现为紊乱心房律或房颤;或体表心电图特点符合房颤,在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可能发现为房内大折返引起的非典型房扑。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倾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亦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房速常分为局灶性房速和多源性房速。局灶性房速指起源于心房某一局灶部位的规律性心动过速,心房率常为100—250次/分。多源性房速是一种不规则房速,特点是P波形态多变、频率不一、节律不整。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诊治与无心衰患者相似。症状明显,反复发作,可在心功能稳定状况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在此不再赘述。 (二)流行病学     目前尚无慢性心力衰竭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流行病学资料。慢性心衰患者心房压力升高、心房增大、心肌重构、纤维化,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心脏植物神经功能不平衡和房性早搏增多,易发生房速和房扑的重要原因或诱因。外科术后及导管消融术后也可并发各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国内资料统计显示消融书后房速和房扑发生率分别为3.9%、1.6%。      慢性心衰患者房速也可见于洋地黄过量、低血钾,此时常伴房室阻滞。 (三)发病机制     房速发生机制常为触发、自律性异常或微折返。绝大多数为房内折返机制。慢性心衰患者常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心肌重塑,心肌纤维化,导致局部慢传导或单向阻滞,形成折返。     慢性心衰患者如果过量使用洋地黄,可产生触发活动,产生房速。     自律性房速常表现为短暂发作,一般100~175次/份,受儿茶酚胺影响显著。     房扑发生机制为大折返激动,慢性心衰可发生典型房扑,也可发生非典型房扑。在心房肌受累明显或外科/导管消融术后,与心肌纤维化或疤痕相关的非典型房扑发生率增高。 (四)临床表现和危害     慢性心衰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与基础心脏病、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心率、个体情况、伴随疾病等有关,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多数由于快心室率出现反复心悸和心衰加重表现,如呼吸困难、头晕乏力、浮肿、头晕,过快心室率可出现黑蒙甚至晕厥等。 (五)诊断和评估     诊断确立需充分了解基础心脏病、有无伴随疾病(包括肺部疾病)、有无接受手术治疗,既往用药情况(特别是洋地黄类药物)等。心律失常诊断需要心电,心电图、特别是动态心电图对判断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现无症状心律失常尤为重要。典型房扑的折返环位于右心房,依照激动的传导方向又分为Ⅰ型房扑(激动的传导方向为逆钟向)和Ⅱ型房扑(激动的传导方向为顺钟向)。前者的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导联心房扑动波向下,V1导联心房扑动波向上;后者恰恰与之相反,Ⅱ、Ⅲ、AVF导联心房扑动波向上,V1导联心房扑动波向下。非典型房扑的折返环位于右心房峡部外的解剖或功能障碍区,心电图表现为扑动波非锯齿样,可见等电位线,明确诊断需要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慢性心衰合并室上速患者评估评估包括基础心脏病、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类型、心率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综合。基础心脏疾病、心功能状况和心室率决定临床决策。 (六)治疗 1.房扑治疗 (1)转律     房扑常呈2:1下传,心室率较快,可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迅速转律,首选电复律。胸外直流电复律用于终止房扑安全、有效,成功率达90%以上。起始能量通常为50焦。血流动力学较稳定的持续性房扑可选择电复律或食道调博。     伊布利特、多非利特、地尔硫卓和索他洛尔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潜在的致心律失常或负性肌力作用,不推荐应用于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患者。     慢性心衰合并典型房扑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在改善心衰基础上,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治疗。     合并不典型房扑的症状型慢性心衰患者,如药物治疗不能控制心室率,或电复律不成功,可在改善心衰基础上,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治疗。可借助三维标测系统激动标测,结合传统拖带标测,确定折返径路和折返环内缓慢传导区的部位,进一步有利于确定线性消融的部位、完成连续线性消融。同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 (2)控制心室率     慢性心衰合并房扑控制心室率同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 (3)抗凝治疗     目前还没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扑栓塞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资料,亦无此类病人接受抗凝治疗获益的前瞻性随机研究的循证依据。慢性心衰仍可能增加房扑卒中风风险。房扑复律后心房功能的延迟恢复更为抗凝有益提供了佐证。因此对于房扑病人,推荐抗凝治疗。若房扑持续时间<48小时或左室功能正常的孤立性房扑,可仅给予阿司匹林。射频消融成功后的房扑,抗凝治疗4~6周即可。详见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治疗。 2.房速治疗     对于局灶性房速无论是阵发性房速还是无休止房速,药物疗效均不理想。控制慢性心衰患者房速心室率治疗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对于药物无效或无休止房速,可进行导管消融。三维标测系统有助于明确机制和指导消融。   对于多源性房速,电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导管消融疗效均欠佳。存在慢性肺部疾病时,慎用β受体阻滞剂。强调基础心脏病和肺部疾患治疗,纠正可能的诱因,如电解质紊乱等。
/
本文档为【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