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析嵌有数字的成语——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

浅析嵌有数字的成语——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

2011-10-27 7页 pdf 124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9082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嵌有数字的成语——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收稿日期 ] 2009 - 06 - 14 [作者简介 ] 陈绂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授 ,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和应用语言学。 浅析嵌有数字的成语 ———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 陈 绂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
浅析嵌有数字的成语——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收稿日期 ] 2009 - 06 - 14 [作者简介 ] 陈绂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授 ,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和应用语言学。 浅析嵌有数字的成语 ———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 陈 绂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本文以含有数字“一”“三”“九”的成语为例 ,阐述 这些数字在成语中所具有的非数目概念上的含义 ,并分析了这些意义的由来。本文 指出 :这些数字所表达出的超出数学概念的意义 ,有的来自历史典故 ,但更多的来自 数目本身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中所富有的内涵。只有明白了这些数目字在汉语中的种 种指向 ,才能真正理解这些仅从语言角度难以理解的成语。 [关键词 ]数字 ;文化内涵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1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25397 (2009) 0420106208 On the Idioms Containing Numerals CHEN Fu Abstract : Culture is essential in language teaching. Taking the idioms containing“一”, “三”,“九”as an example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on2numeric meaning of the numbers , and the origin of this is also discussed.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 these numbers show the meaning beyond the arithmetic concept , but more i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grounded in Chinese culture. Only when we understand the non2numeric meaning of the numbers can we understand the Chinese idioms which is otherwis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from th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Keywords : numeral ; cultural connotation ;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一 引 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随时都可能碰到一些仅从语言的角度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 ,如在一些 成语中经常会含有一些数字① ,可它们并不表示具体的数目 ,如“一帆风顺”“三长两短”“四平 2009 年 11 月 第 4 期 语言文字应用 Applied Linguistics Nov. ,2009 No. 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八稳”“乱七八糟”“九五之尊”⋯⋯对这些嵌有数字的成语 ,留学生们往往很感兴趣 ,但同时也 感到 ,要想真正理解其含义又是十分困难的。因为看似简单的数字在这些语言结构中含有更 深层的意义 ,不搞清楚这些字面之外的深刻内涵 ,就无法搞清楚这些成语的真实意义。 这些数字所表达出的超出数学概念的意义 ,有的来自历史典故 ,但更多的来自数目本身在 中华文化大背景中所富有的内涵。究竟如何分析、讲解这些数目字在汉语中的种种指向 ,帮助 学生真正理解这些仅从语言角度难以理解的语言结构呢 ? 我们认为 ,要给学生们讲清楚这些 成语中的数字的真实含义、讲清楚为什么要使用这个数字而不能使用另一个数字的原因 ,首先 必须自己搞清楚数目本身在汉语中所具有的文化蕴含及其所以然 ,搞清楚这些数字除了可以 表示数学上的概念之外 ,还具有怎样的文化指向。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 ,才能用浅显的语言准 确地讲解这些成语的正确含义以及数字在其中的意义指向及其由来。 众所周知 ,留学生们在学习这些嵌有数目字的成语时之所以感到困难 ,就是因为在这些成 语中 ,每个数字所具有的意义都远远地超出了它们自身所具有的数目概念 ,而是更多地体现了 一种文化内涵。 “数字不独属于数学王国”(张德鑫 ,1996) ,这在中外都一样 ,而在中国 ,则更是显现着华夏 文化的博大深邃。许嘉璐先生在《关于文化》一文中指出 ,文化应分为“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 其中 ,“在传统哲学中贯穿着的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等辩证哲理等等 ,就应 当归到深层文化里”。毫不夸张地说 ,在从一到十这些普通的数目字中 ,就蕴含了丰富多彩的 “深层文化”的内容。对于数字的认识以及赋予这些数字的深邃的内涵 ,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 于许多重大问题 (尤其是哲学、社会等问题)的思考。这些内容正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留学生理解不到这一点 ,怎么能正确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呢 ? 数目字到底蕴含了哪些文化内容呢 ? 张清常先生在《汉语的 15 个数词》一文中列举了 15 个数词的多种多样的含义 ,非常精细。然而 ,简单的数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指向呢 ? 汉 代人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给了本质性的回答。在这部书中 ,许慎完全没有从数学或词义 学的角度对数目字进行解释 ,而是将这十个数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放在《周易》的阴阳对立以 及汉代所流行的“天人感应”“五行五方”的哲学理念之下给予诠释②。许慎用数目的“奇数”和 “偶数”分别对应“阳”和“阴”,并将数目的增长与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相比对 ,这就将数 目及其排列顺序与“阴阳”之说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无论是解释世间万物的生成发展 ,还是阐 述人世间的轮回演变 ,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体系 ,数目在汉代就已经被人为地负载上许多特 殊含义 ,致使它们表现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并充满了哲学色彩的文化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与 《周易》所代表的哲学体系一脉相承 ,而且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们对于宇宙、社会以及世间万物的 生成演变的理性认识。我们认为 ,《说文解字》对数目字的独特处理 ,是这些简单的数目得以在 汉语中呈现出种种特殊含义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所表现出的 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 ,一直贯穿在从古至今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将这些 内容带进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 ,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这就是数目字进入到某些成语后表现出特殊含义的根本原因。留学生们要想真正搞懂这 些嵌有数目字的成语的含义 ,必须首先搞明白这些数目字的深层含义 ,从而进一步理解和体会 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的特色。当然 ,作为教师 ,“己之昏昏”是无法“使人昭昭”的 ,要帮助留学 生理解这些意义 ,我们就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必须知其所以然。 下面就以“一”“三”“九”为例 ,具体分析并解释蕴藏在数字中的文化指向及其由来。 ·701·2009 年第 4 期 陈  绂 :浅析嵌有数字的成语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二 “一”代表“整体”与“初始” 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碰到含有“一”的成语 ,如“一帆风顺”“一路平安”等等 ,留学 生们往往会按照数字去理解其中的“一”,因而造成误解和困惑。众所周知 ,这里面的“一”所表 示的并不是数学概念 :“一帆风顺”是“船挂满帆 ,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 ,毫无挫折或阻 碍”③的意思 ;“一碧万顷”是“形容辽阔的水面或天空 ,碧绿或碧蓝无际”的意思。类似的成语 还有不少 ,如 :“一力承当”是说“竭尽全力把责任承担起来”;“一无所有”是说“什么都没有”; “一应俱全”中的“一应”指“所有的一切”;“一路平安”中的“一路”指“整个旅途”;“一表人才”中 的“一表”指某人的整体形象 ⋯⋯从这些解释中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这些成语中的“一”表 示的是全部、整体的意思。 此外 ,我们将一些意义相同但用字不同的、两两相对的成语进行对比 ,也可以证明“一”具 有“全部”的意思。如“一心一意”与“全心全意”,“一片至诚”与“诚心诚意”,“一腔热血”与“满 腔热血”,“一座皆惊”与“举座皆惊”,“一无忌惮”与“全无忌惮”⋯⋯这些成语有时也给学生们 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一”为什么与另一个成语在相对位置上所用的、表示“全部”之义的“全” “满”“举”等词意义相同呢 ? 还有一些含有“一”的成语 ,学生们也往往理解得不够准确。如将“一见如故”理解为“见一 次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将“一挥而就”理解为“写一下就写成了”等等 ,这同样是将“一”理解为 简单的数字。其实这些成语中的“一”表示的是“起始”之义 :“一见”是“初次见面”,“一挥”是 “一动笔”⋯⋯这些“一”都表示它后面所带的动作行为的“起始”。 很明显 ,造成留学生们理解上困难的是“一”所具有的这些深层含义。“一”的这些含义究 竟是怎样得来的呢 ? 《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很令人费解 :“惟初太极 ,道立于一 ,造分天地 ,化成万物。”这是 因为在许慎眼中 ,“一”不仅是一个数目 ,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是万物之起源。所谓“太极”,即 《周易》所讲的“混沌之气”,是天地划分之前的世界 ,也是《老子》所谓的“道”。“道”就是“天 道”。“化”就是变化。这就是说 ,“一”就是“化成万物”之前的整体世界 ,它既代表“阳”,也可以 代表将阴与阳分开的界线。因此 ,“一”就是万物的起点 ,它自然可以表示开始的意思。 “一”是开始 ,“一”也就是整体 ,因为在先人们看来 ,世界在起始阶段是一个整体。这正是 华夏民族对万物渊源的解释。“一”象征着万物的初始阶段 ,也象征着大千世界在初始阶段的 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状况。这就是它作为一个词可以表示“整体”“起始”等含义的根本原因 , 词语所具有的意义指向正是哲学思维在语言上的体现。由此而形成的许许多多含有“一”而 “一”并不只是简单数字的成语 ,也正是这种体现的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古代 ,“一”的这些意义表现在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帝王初即位称为“一元”,初征为“一 征”,清晨为“一早”,满座为“一座”,终生为“一世”,异口同声又谓“一口”,心无杂念又谓“一 心”,普遍概括为“一切”,同其志向为“一志”,已成定制为“一定”⋯⋯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这 些词语中的“一”或表示初始 ,或表示全部 ,都不是简单的数目。可见 ,“一”的这些意义由来已 久 ,并在汉语的不断发展中一直保留着 ,以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中已经将这些意义作 为义项列在“一”字之下了 : ④表示整个 ;全 :~冬| ~路平安 ⑦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 ,表示先做某个动作 (下文说明动作结果) :他在前面~站 ,再也 ·801·     语言文字应用 2009 年第 4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不说什么。 ⑨一旦 ;一经 :~失足成千古恨。 这就说明“整体”义和“起始”义已经是多义词“一”的固定义项 ,在其词义系统中占据着一 定的位置了。那么 ,在成语中“一”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指向就十分自然了。我们只需将这些情 况向学生们简单地解释清楚 ,准确理解成语中的“一”就不成问题了。 三 “三”代表“众多”与“有成” 众所周知 ,在汉语中 ,“三”往往并不准确地指称数字“3”,而是表示“众多”之义 ,如“三令五 申”“狡兔三窟”“三缄其口”“三纸无驴”⋯⋯这已经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我们 还看到 ,“三”在一些成语中又不表示众多 ,恰恰相反 ,它们表示“不多”“少”的意思 ,如“三户亡 秦”“三言两语”“三年之艾”等 ,这就更增加了留学生们学习的困难。 细究起来 ,在许多成语中 ,“三”还表达着种种互有关联但又不尽相同的含义。如在“三朋 四友”“三亲六故”“三教九流”中 ,它强调的是各种各样、互不相同的意思 ;在“三思而行”“三番 五次”中 ,它强调的是不止一次、反复重复的意思 ;在“三心二意”“朝三暮四”中 ,它又强调不专 一、有变化的意思 ⋯⋯这些成语中的“三”虽然并不强调数目之“多”,但其含义又都与数目之 “多”不无关系。然而 ,在“三长两短”“推三阻四”“丢三落四”“不三不四”等成语中 ,它却与数目 没有太多的联系了。对于同在成语中的“三”的这些差异 ,留学生们确实不太容易分得清。 首先 ,我们应该搞清楚“三”作为一个普通的数目字 ,为什么进入到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就往 往不再表示准确的数目 ,而是作为一种象征 ,表示某种状态或某种动作行为的特点呢 ? 这些意 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 同“一”一样 ,作为整个数字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了表示数目之外 ,“三”也被人为地 加上了哲学色彩 ,承担着在它的位置上所对应的种种概念。因此 ,它就具有了这些表面看起来 似乎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牾的含义。其实这些含义互有联系 ,它们均来自一个源头。这一点 我们同样可以从《说文解字》的解释中找到答案。 许慎对“三”的解释是“数名”,而且进一步解释说“成数也”。所谓“数名”,并不是“数目之 名”,而是指“易数”,这一点在段玉裁的注释中说得十分清楚 : 陈奂曰 :“数者 ,易数也。”“三”兼阴阳之数也。“一”下曰 :“道立于一”;“二”下曰“地之数”; “王”下曰 :“三者 ,天地人也”。《老子》曰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所谓“易数”,是指《周易》所说的“数”,也就是说解中的“成数”。我们知道 ,《周易》的卦由 阴爻 ( )和阳爻 ( ─)两种符号组成 ,三爻合成一“卦”,也就是说 ,合成一卦的最基本的数字是 “三”。④这自然与数学中排列组合的原则相关 ,但我们的祖先又把这一概念与万物的产生与生 命的繁衍联系在一起 ,认为只有达到“三”,才算是“完成”,才可能发生变化 ;有了变化 ,才可能 产生世间万物 ,世界也才可能“完整”。这种指向就意味着抽象的“多”,“三”之所以表示“众多” 之义正源于此 ,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之道”。 这种“数成于三”的观点并不只见于《说文》。在清人汪中所撰写的《释三九》中也有类似的 阐述 :“一奇二耦 ,一二不可为数 ,二乘一则为三 ,故三者 ,数之成也。”显然 ,这里的“三”不仅仅 是“多”,它已经成为一种 ,达到这个标准就是“成”,而万物繁衍的基本条件就是“成”。这 样 ,数字“三”就被赋予了一种抽象的理念 ,始终活跃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因为“三”具有抽象的指向 ,所以在古代文献中 ,随处可见“三”的踪影 ,对于这一点 ,常敬宇 ·901·2009 年第 4 期 陈  绂 :浅析嵌有数字的成语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有一段十分具体的描述 :“古代象征国家社稷的鼎有三足 ,汉族的始祖 称为‘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 ,最早的朝代称‘三代’(夏、商、周) ,官位有‘三公’(太师、 太保、太宰) ,军有‘三军’(古为中、上、下三军) ,教有‘三教’(儒、道、佛三教) ,祭祀有‘三牲’ (牛、羊、猪) ,节日有‘三节’(端午节、中秋节、年节) ,礼教有‘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等。”除此之外 ,在“三省吾身”“事不过三”“三生有幸”等成语中 ,“三”也只是泛指“多”。 古代的人们这么青睐“三”,自然与它所表示的“多”与“成”这种抽象的概念密切相关。在 此基础上 ,“三”又可以在不同的成语中衍生出不同的含义 ———因为“多”,才可能互不相同 ,因 此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如“三教九流”) ;同样是因为“多”,它才可以描述不止一次、反复重 复的动作行为 (如“三番五次”) ;而“不专一”“具有变化”等意义也同样基于“多”。至于它在“三 言两语”中又表示“少”,那是因为“三”毕竟是个“数”,在最基本的十个个位数中 ,它偏于“少”的 一方 ,于是 ,它也就具备了表示抽象的“数量少”的可能性。“三”在“三长两短”等成语中所表示 的虚指义 ,我们认为是意义的进一步虚化。从准确的数目到抽象的“多”或“少”,再到“数”的概 念进一步模糊 ,只表示一种与“多”相关的状况 ,一直虚化到表示一种代指 ,这正是词汇语法化 的必经途径。 “三”的这些特殊而复杂的指向使它在汉语中具有了独特的地位 ,这也就是中国人重视 “三”,并用它构成了多种多样的成语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讲 ,成语中的“三”所能表示的 多种含义正是源于人为地赋予在它身上的各种指向。讲明白这一点 ,对于留学生们理解这些 成语肯定大有帮助。 四 “九”代表“尊贵”与“久远” 在日常教授的成语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九”的踪影 ,有表示“众多”之义的“九牛二虎” “九死一生”,也有表示帝王之尊的“九五之尊”“九五之位”;在一些与古代文化密切相关的词语 和与帝王相关的文化古迹上 ,我们更是常常看到“九”,有关天庭与地府的描述以及典籍上记载 的帝王的服饰、宫殿的结构等等 ,无不与“九”有关。带领留学生们参观故宫 ,也经常会碰到这 样的提问 :中国的皇帝为什么这样喜欢“九”?“九”不是普通的数字吗 ? 我们应该告诉他们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九”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字。人们崇拜“九”的 原因 ,可以归纳为这样三点 : 第一 ,“天地之至数 ,始于一 ,终于九焉。”(《黄帝内经. 素问》)作为阳数的最大值 ,在个位数 中 ,它所表示的数量最多 ,因此 ,就常常用来表示“众多”、甚至达到极限之义 ,这是很自然的。 汪中在《释三九》中这样归纳 :“三者数之成也 ,积而至十 ,则复归于一。十不可以为数 ,故九者 数之终也。于是先王之制礼 ,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 ,则以三为之节 ⋯⋯三之不能尽者 ,则以九 为之节。”这就是说 ,“九”是基数中的“极限”。 正因为“九”有这样的特点 ,在汉语中就产生了许多与“九”有关的概念。如 :上有“九天”, 下有“九泉”,国土有“九州”,四周有“九夷”,人伦有“九族”,官位有“九品”⋯⋯在这些概念中 , 我们确实可以数出每个“九”的具体指向 ,但不容置疑的是 ,之所以要以“九”为限 ,是因为“九” 在这里不仅仅指数目 ,更表示“众多”“极限”等抽象内涵。在成语中就更是如此了 :“九牛一毛” 以喻极大数目中的极少数 ,“九牛二虎”比喻非常大的气力 ,“九回肠断”形容胸间充满了郁闷和 痛苦 ,“九死不悔”形容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毫不动摇 ⋯⋯这些“九”显然就与具体的数量 无关了 ,它已经被虚化 ,在这些成语中只起到一种极言其多的比况作用。 ·011·     语言文字应用 2009 年第 4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二 ,因为“九”是阳数的最大值 ,而“阳”又是君权与男性的象征。在《周易》中 ,作为阳爻 的标记⑤ ,“九”除了可以表示“众多”之外 ,还往往象征一种最高、最强的状况 ,因而被置于“至 高”“独尊”的地位。由此 ,人们就经常将“九”与人君以及他所代表的政教纲纪等联系在一起。 如《楚辞·九辩·序》写道 :“九者 ,阳之数 ,道之纲纪也。”《管子·五行》也指出 :“天道有九制。” 在古代的中国 ,“九”就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 ,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众多事物 ,几乎都冠以 “九”:天子之旗饰九  ,城池设九门 ,大道有九条 ,路宽为九轨 ,政权的标志为“九鼎”,朝聘的礼 仪为“九仪”,天子祭天一年九次 ,“九五之尊”是对人君的尊称 ,“九五之位”指帝王的尊位 ,就连 宫殿的高度、台阶的层数、紫禁城大门上的门钉以及故宫内房间数量也都是取“九”或是以“九” 为基数成倍增长 ⋯⋯这种对“九”的崇拜 ,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 ,正如前文所述 ,在基数中 ,“九”是最高数 ,如果再增加 ,就到了“十”。在古人看来 ,这 就等于又回到了原点 ,完成了一个轮回。所以“九”又象征着事物发展到极点 ,即将发生轮回演 变的理念。“九九归一”这个成语虽是珠算的口诀 ,但也暗含有“九”的这种指向。 “九”的这些深层含义也完全可以从许慎的说解中体会出来 :“阳之变也 ,象其屈曲究尽之 形。”在这里 ,许慎不仅把“九”与“阴阳”联系起来 ,而且根据“声近义通”的原则 ,用与之声音相 近的“究”来解释“九”,指明“九”与“究”有着共同的语源 ,在意义上具有紧密的联系。所谓 “究”,就是“究尽”“穷尽”的意思。“九”是最大的奇数 ,这就意味着已经到了极点 ,即到了“穷 尽”的地步。“穷尽”就要产生变化 ,正像《易·系辞下》所说的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这是 说 ,一种事物发展到了极点便会“穷尽”,要想进一步发展 ,就必须“变”,有变化才会“通”,“通” 才可能“久远”。这正是古人对世间万物发生发展的一种思辨性的总结 ,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进 的辩证思想。“九”被用来表示这样一种辩证观点 ,它所象征的由“变异”带来的“久远”之义也 是它之所以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 ,由于“九”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被赋予了“众多”“至尊”以及“久远”之义 ,因此 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讲清楚这些 ,也就很容易向留学生们解释 ,为什么中国人在选择电 话号码、汽车牌号时 ,很愿意选择“九”这个数字了。 当然 ,我们在回答留学生的问题时 ,不可能将这些深奥的道理一一讲给他们听 ,但是 ,如果 连我们自己都不是很清楚 ,就更难让学生们明白了。 五 余 论 对嵌有“一、三、九”等数字的成语的分析使我们看到 ,即使是相同的数字 ,在成语中所具有 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如何帮助留学生们确定某一个数字在具体的成语中所表示的含义呢 ? 我 们认为 ,这必须联系到该成语中其他的组成成分。 以“三”为例 ,在“三纲五常”中 ,“三纲”就是具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因此 , 这里的“三”就是具体的数字“3”。在“三心二意”中 ,“心”和“意”是不可能用数字去统计的 ,所 以 ,“三”不可能表示具体的数目 ;又由于该成语用于描述人的意志不坚定 ,因此这里的“三”表 示的是不专一、有变化的意思。同样 ,在“三亲六故”“三番五次”等成语中 ,“三”都不表示具体 的数字 ,前者紧接名词 ,说明各种各样、互不相同的人或物 ;后者紧接量词 ,就表示动作行为的 多次重复。“三”在与较大的数字相对使用、构成成语时 ,大多表示“多”或与“多”相关的含义 , 在与“二”相对使用时 ,就可能表示“少”的意思。这应该源于它和“二”本身都是较小的数字。 前文还提到 ,在“三长两短”“推三阻四”“丢三落四”“不三不四”等成语中 ,“三”已经与数目 ·111·2009 年第 4 期 陈  绂 :浅析嵌有数字的成语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没有太多的联系了。这也可以从去掉数字后的实词的意义中分析出来 :“长短”为一对反义语 素组成的复合词 ,它与成语“三长两短”所表示的含义基本相同 ;“推”和“阻”、“丢”和“落”虽然 没有构成复合词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但已经有作为复合词使用的例句⑥ ,“推阻”与“推 三阻四”的含义大体相当 ;而“丢落”就是丢失的意思 ,与“丢三落四”虽有一定差异 ,但彼此相 关。即使不把它们看作复合词 ,作为两个意义相近的单音节词 ,它们各自的含义与成语的整体 含义也是或大同小异 ,或彼此关联。第四个成语与前三个不同 ,这是一个“不 A 不 B”的连用形 式 ,一般是对两种动作或状态的否定 ,也可以表达“既不像这、又不像那”的意思 ,因此有人指出 (黄岳州 ,1980) ,数字在这里只起到一种代指的作用 ,可以理解为“这”“那”。可见 ,“三”同样没 有什么具体的指向。 嵌有“一”和“九”的成语的意义指向同样如此 ,此处不再赘言。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将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 ,教的首先是语言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 ,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其中含有大量的文化因素 ,尤其是汉语这样一种古老的语言 ,承载着几千 年的中华文化的发生与演变 ,教授这种语言而全然不涉及到文化的因素 ,是根本不可能的。以 上我们只是简单分析了嵌在成语中的“一”“三”“九”的深刻蕴含及其产生原因 ,从中我们体会 到 ,有关汉语的许多本质特点都是与文化分不开的 ,教授语言的同时必定会牵扯到文化问题 , 不了解蕴含在汉语中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 ,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汉语的本质 ,也就不可能真正 理解并讲解出某种语言结构的真正含义 ,当然 ,也就无法真正教好这种语言。 [附  注 ] ①这些含有数字的成语并不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 ,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在此文中 ,我们将它们一律称为 “成语”。 ②许慎对数目字的解释完全本着《周易》的理念。在十个数字中 ,只有对“八”的解释是依据其形体说明其本 义的 ,其余均赋予了哲学的理念。所有的解释浑然一体 ,相互补充 ,表现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③这一解释取自《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 。以下凡带有引号的解释性语言均出自该词典。 ④《周易》最基本的八卦是乾 ( ) 、坤 ( ) 、震 ( ) 、巽 ( ) 、坎 ( ) 、兑 ( ) 、艮 ( ) 、离 ( ) ,均 为三爻构成。 ⑤《周易》中 ,阳爻以“九”为标记 ;阴爻以“六”为标记。如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 ,从下至上依次称为“初九、九 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⑥如 :1)《三国演义·第八回》“太师亲临 ,老夫焉敢推阻 ?”2)南方网“大陆赠台大熊猫岛内踊跃 台当局推阻”。 3)嘉兴在线·新闻中心“路边群众一路看守丢落布匹  完璧归赵”。 [参考文献 ] [ 1 ] 常敬宇. 汉语词汇与文化[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 2 ] 冯  契.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66. [ 3 ] 黄岳洲. 成语中数词所表示的抽象义[J ] . 中国语文 ,1980 , (6) . [ 4 ]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 5 ] 汪  中. 释三九[A] . 皇清经解[ C] . 上海点石斋石印本. [ 6 ] 许嘉璐. 关于文化[A] . 未了集[ C] .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 [ 7 ] 张德鑫. 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 . 北京 :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6. [ 8 ] 张清常. 汉语的 15 个数词[J ]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 , (4) . [ 9 ]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11·     语言文字应用 2009 年第 4 期
/
本文档为【浅析嵌有数字的成语——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