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

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

2011-10-31 15页 pdf 151KB 1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0070

暂无简介

举报
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NO. 1, 1998 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 杜 文 玉 提 要 本文详细地统计了唐代宦官的籍贯情况, 论 述了宦官籍贯的分布规律。认为唐代宦官北方籍的人多 于南方籍, 在北方尤以关内道人数最多, 并分析了形成这 种分布状态的原因, 指出所谓闽、岭为宦官区薮的传统说 法, 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NO. 1, 1998 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 杜 文 玉 提 要 本文详细地统计了唐代宦官的籍贯情况, 论 述了宦官籍贯的分布规律。认为唐代宦官北方籍的人多 于南方籍, 在北方尤以关内道人数最多, 并分析了形成这 种分布状态的原因, 指出所谓闽、岭为宦官区薮的传统说 法, 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关键词 唐代宦官 籍贯分布 宦官来源 《新唐书·宦者传》上云:“诸道岁进阉儿, 号‘私白’, 闽, 岭最 多, 后皆任事, 当时谓闽为中官区薮。咸通中, 杜宣猷为观察使, 每 岁时遣吏致祭其先, 时号‘敕使墓户’。宣猷卒用群宦力徙宣歙观察 使”①。这一说法影响后世甚大, 为不少研究唐代宦官问题的论著 所沿袭。近来笔者在研究唐代宦官家族问题时, 接触了不少有关宦 官籍贯的史料, 发现情况并非如《新唐书》所记的那样, 有必要对这 一问题重新研究。现将有关唐代宦官籍贯的情况列如下: ·161·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五○亦有相同记载。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名 官 职 籍贯 资 料 出 处 吴全缋 内府局令 濮州濮阳《吴全缋墓志铭》《全唐文补遗》第二辑 成 忠 内寺伯 弘 农 《成府君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三六 六 莫 义 奚官局令 万年县 《莫公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 苏 永 内给事 云 阳 《苏君墓志铭》《千唐志斋藏石》四一三 高延福 内 侍 渤 海 《高府群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上册 孙志廉 内常侍 富 阳 《孙志廉碑》《金石萃编》卷九十 刘奉芝 内寺伯 彭 城 《刘府郡墓志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 五九 西门珍 宫闱局令 云 阳 《西门珍墓志》《金石续编》卷十 杨惟良 内常侍 长安县 《刘公夫人杨氏墓志》《唐代墓志汇编》 下册 王文干 内给事 美 原①《王文干墓志》《金石萃编》卷一一三 同国政 宫闱局丞 同州冯翊《同府君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下册 李 愍 内给事 陇西成纪 《内给事李君之碑》《全唐文补遗》第一 辑 高力士 内侍监 潘 州 《高力士神道碑》《考古文物》83 年第 2 期 刘氵英润左神策中尉副使 高 平 《刘公夫人杨氏墓志》《唐代墓志汇编》 下册 ·261· ① 其墓志云其为秦将王翦之后, 真实与否, 姑且不论, 籍贯必与王翦相 同, 王翦为频阳人 (今陕西富平东北美原镇西南) , 唐咸亨二年置美 原县 (今美原镇) , 故王文干当为美原人。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名 官 职 籍贯 资 料 出 处 杨思  左骁卫大将军 罗州石城《杨思 墓志》《全唐文补遗》第一辑 李敬实 军器使 陇 西 《李敬实墓志》《全唐文补遗》第一辑 李令崇 南内留后使 姑 臧 《李令崇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下册 刘守忠 内常侍 三 原 《杨公夫人赠鲁国夫人刘氏墓志》《全唐 文补遗》第二辑 杨志廉 左神策军中尉 云 阳 《杨府君墓志铭》《全唐文补遗》第二辑 乐辅政 监军使 天 水 《乐公墓志铭》《全唐文补遗》第二辑 刘弘规 左神策军中尉 云 阳 《刘公墓志铭》《全唐文补遗》第二辑 武自和 内府局丞 京兆府 《武府君墓志铭》《全唐文补遗》第二辑 焦仙芝 内寺伯 广 陵 《焦府君墓志铭》《全唐文补遗》第二辑 牛维直 内仆局丞 渭州陇西《牛公墓志铭》《全唐文补遗》第二辑 段伯阳 内寺伯 万 年 《段伯阳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一册 刘奉进 内 侍 泾 阳 《刘智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 卷第一册 俱慈顺 内常侍 三 原 《俱慈顺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刘奇秀 内府局令 彭 城 《刘奇秀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仇士良 内侍监 循州兴宁《新唐书》卷二○七《仇士良传》 程元振 知内侍省事 三 原 《新唐书》卷二○七《程元振传》 朱孝诚 监军使 三 原 《朱孝诚碑》《金石萃编》卷一○七 ·36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名 官 职 籍贯 资 料 出 处 李辅光 内 侍 泾 阳 《李公墓志铭》《全唐文》卷七一七 张明进 掖庭局丞 高 陵 《张明进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李从证 内仆局丞 高 陵 《李府君墓志铭》《唐文拾遗》卷三一 董文萼 监军使 河 中 《董府君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王明哲 监军使 京兆府 《王府君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祁宪直 奚官局令 三 原 《祁府君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姚存古 冠军大将军 吴 兴 《姚存古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李 某 内 侍 陇 西 《李公妻戴氏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 编》陕西卷第二册 王志用 内府局令 琅 王牙 《王志用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骆奉先 军容使 三 原 《新唐书》卷二○七《宦者传》上 鱼朝恩 观军容使 泸州泸川《新唐书》卷二○七《鱼朝恩传》 张尚进 右神策中护军 河 东 《新唐书》卷二○七《宦者传》上 堵 颖 内侍省令史 常州晋陵《陕西金石志》卷八 刘元尚 左监门卫将军 彭 城 《刘元尚墓志》《金石萃编》卷九十 许遂忠 辟仗使 高 阳 《许遂忠墓志铭》《考古与文物》85 年第 6 期 ·46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名 官 职 籍贯 资 料 出 处 李德义 内府局丞 陇 西 《李府君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梁元翰 内府局令 安 定 《梁元翰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闾知诚右神策中尉副使 京兆府 《闾府君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杨居实 内府局丞 弘 农 《杨居实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师全介 内谒者监 泉州清源 《师府君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杨玄略 掖庭局令 弘 农 《杨玄略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韦守宗 弓箭库使 京兆府 《魏公妻韦氏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 编》陕西卷第二册 魏孝本 内府局令 钜 鹿 《魏孝本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张叔遵 宫教博士 交 趾 《张叔遵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王公操 内府局令同正 太 原 《王公操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二册 吐实承璀 左神策中尉 闽 《新唐书卷》二九七《吐突承璀传》 杨复光 天下兵马都监 闽 《新唐书》卷二○八《杨复光传》 田令孜 军容使 蜀 《新唐书》二○八《田令孜传》 ·56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名 官 职 籍贯 资 料 出 处 王文睿 内 侍 太 原 《王文睿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三册 杜玄礼 宫闱局丞 万年县 《杜玄礼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三册 苏思  内 侍 武 功 《苏思 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四册 韦 某 内给事 京兆府 《内给事谏议大夫韦公神道碑》《全唐 文》卷三七一 焦希望 内 侍 泾 阳 《内侍省内侍焦希望神道碑》《全唐文》 四八一 孙荣义 右神策中尉 泾 阳 《唐故右神策护军中尉⋯⋯孙公神道 碑》《全唐文》卷四九八 彭献忠 左神策中尉 三 原 《内侍护军中尉彭献忠神道碑》《全唐 文》卷六四四 马存亮 右领军上将军 扶 风①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扶风马公神道 碑》《全唐文》卷七一一 韦光闰 内给事 京兆府 《韦光闰妻宋氏合衤付墓志》《隋唐五代墓 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第五玄昱 左监门大将军 扶 风 《第五玄昱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西卷第四册 王元宥 枢密使 太 原 《仇文义妻王氏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 编》陕西卷第四册 ·661· ① 《新唐书》卷二○七本传云: 河中人。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名 官 职 籍贯 资 料 出 处 骆明王旬 内给事 会 稽 《骆明王旬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 西卷第四册 梁守谦 右神策中尉 安 定 《梁守廉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下册 王公素 内寺伯 高 陵 《王公素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下册 孙常楷 内常侍 泾 阳 《内侍省内常侍孙常楷神道碑》《全唐 文》卷四二九 陈忠盛 内 侍 许 昌 《内侍陈忠盛神道碑》《全唐文》卷四二九 唐代宦官人数众多。中宗时, 黄衣以上达 2000 员; 玄宗时,“宦 官黄衣以上三千员, 衣朱紫千余人”①。唐朝末年, 竟达万人之多。 绝大多数宦官的籍贯已不可考知, 现能知道籍贯的宦官仅 75 人, 只占总人数的一小部分。尽管如此, 由于保存下来的宦官籍贯并非 人为地选择, 因此具有较强的随机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唐代 宦官籍贯的分布情况。当然, 现存的宦官籍贯, 只能是宦官中 的中上层分子, 至于下层宦官即使在唐代恐怕也难以完整地保留 其籍贯资料, 更何况千余年后的今天。 从碑志资料看, 现今可知籍贯的宦官人数要远多于上表所列 之数, 由于唐代宦官养子成风, 凡养子多以养父籍贯为本人籍贯, 其原籍反倒湮没不闻, 故对同一家族的不同人而为同一籍贯者, 只 取其中年长者一人的籍贯, 其余不再重复, 以免影响研究结论的客 观性。如果能明确了解同一家族不同人的确实籍贯, 则分别进行统 计。如高延福为渤海人, 其养子高力士为潘州人; 杨惟良为长安人, 其弟杨志廉为云阳人, 杨志廉之曾孙杨复光却为闽人。凡属此类情 况, 则按其实际籍贯统计。下面按道一级区划将宦官籍贯分布情 ·761· ① 《新唐书》卷二○七《宦者传》上。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况, 列表表示如下: 道名 关内 陇右 河南 河东 岭南 剑南 江南 河北 淮南 百分比 52% 9% 7% 8% 5% 3% 9% 5% 1%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关内道所占人数最多, 超过全国半 数以上, 其中京畿地区的人数即达全国的 40%。这就说明越是靠 近统治中心的地区, 就近入宫方便, 宦官人数就愈多。福建所在的 江南道仅占 9% 的比例, 岭南道占 5% , 其中闽籍宦官人数只占全 国的 4% , 远远低于京畿地区, 说明上引《新唐书·宦者传》所载的 宦官“闽、岭最多”的说法, 并不准确。从南北方比例看, 北方诸道占 81% , 南方诸道仅占 19% , 可见唐代宦官的绝大部分还是北方人。 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关内道靠近政治统治中心, 具有绝对的地理优 势密切相关。 唐代宦官籍贯的这种分布状态, 与唐代宦官来源的变化也有 密切关系。北朝时期战俘、罪犯及其家属曾是宦官来源的主要沟 道, 隋唐时期废除宫刑, 对战俘、罪犯不再进行阉割, 并释放了一些 前朝因犯罪被强行阉割为宦官的人①, 使得宦官的来源沟道不得 不发生变化。 根据文献、碑志的记载, 唐代宦官的来源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 种途径: 其一, 诸道进献。诸道官员为讨好皇帝, 捞取政治上的好 处, 每年都要进献阉儿, 号“私白”。唐中期以来, 此风甚盛。如“圣 历初, 岭南讨击使李千里上二阉儿, 曰金刚, 曰力士”②。金刚后来 不再见于记载, 高力士却是玄宗时期的著名权阉。玄宗时另一著名 ·861· ① ② 《新唐书》卷二○七《高力士传》。 《新唐书》卷二《太宗纪》。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宦官杨思 可能也是被献入宫中的。《新唐书》本传云:“杨思 , 罗 州石城人。本苏氏, 冒所养姓, 少给事内侍省”。据其《墓志铭》载: “既则高祖彝、曾祖寻、祖业、考历等, 皆为大首领于罗州, 以纪纲南 土”①。其母为雷州大首领陈元之女,“家富兵甲”②。其家既然世代 为罗州大首领, 社会地位必然尊贵, 杨思 如何能沦为阉人? 看来 其中必有缘故。其墓志还载, 杨思 发迹后, 唐玄宗赠其父为虢州 刺史, 其母为徐国夫人,“仍赐以杨姓, 自是改望弘农焉”。死后赠官 本是常见之事, 不足为奇, 奇怪的是如何连姓氏、地望都改变了呢? 这就值得认真思索了。杨思 家很可能是因罪而破落的, 其父死 后, 杨思 年幼无靠 (从“少给事内侍省”一句, 知其幼年入宫) , 被 人所阉献入宫中。因为岭南距长安路途遥远而险阻, 如无专人送 达, 一个年幼的孩子仅凭本身能力是无法自行流浪到如此遥远的 地方。大约其父因罪而死, 不便直接赠官, 故将其改姓杨氏, 籍贯改 为弘农, 于是才出现了上引墓志中所记的这种奇怪现象。杨思 墓 志不记其父祖之功德, 也不提他何时因何故从岭南流入长安, 显然 是有所忌讳。 在唐代, 南方尤其是闽广、剑黔的山区或半山区社会发展较为 落后, 质人为奴, 买卖人口, 较为常见, 这些现象在唐人文集和史志 中多有记载。“谓闽为中官区薮”, 固然言过其实, 京畿地区才是真 正的中官区薮, 但诸道进献阉儿,“闽、岭最多”, 却是符合当时社会 情况的。 其二, 良胄入侍。《李辅光墓志铭》云:“建中岁, 德宗御宇, 时以 内臣干国, 率多纵败, 思选贤妙, 以正宫掖。故公特以良胄入侍, 充 白身内养”③。李辅光为京兆泾阳人, 其曾祖李望为华原县令, 祖父 李万靖为泾王府长史, 父李思翌为泾州仁贤府果毅都尉, 世代为中 ·961· ① ② ③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下册第 2007 页。 《全唐文》卷二二七张说《颖川郡太夫人陈氏碑》。 《全唐文补遗》第二辑《唐故骠骑大将军⋯⋯杨公墓志铭》。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下级官员。所谓良胄入侍, 即指征选中小官吏子弟入宫为宦官。唐 代的良胄入侍并非始于德宗时, 早在玄宗甚至更早一些时候 就已开始实行了。如孙常楷, 亦是泾阳人, 其祖父以孝廉擢第, 父为 右金吾卫中侯, 家道丰足, 孙常楷“年甫羁 而筮仕焉”, 显系幼年 入宫。孙常楷出身于这样的家庭, 肯定不会因生活之虞而入宫, 也 不是因家道中落而被迫入宫, 他还有一位兄长任黄州别驾, 说明其 家庭并未发生大的变故①。因此, 孙常楷仍是以良胄的身份而被选 入宫中的, 时间在玄宗朝。梁守谦, 安定人。其曾祖为左清道率府 长史, 祖父为翊卫中郎将, 父不仕。梁守谦“爰自弱冠, 节行孤高, 起 登内朝, 便处要地。贞元末, 解褐授征事郎、内府局令, 充学士院 使”②。象梁守谦这样一入宫便得到如此高位, 大约是因其年龄偏 大, 具有一定的学识和才干, 又属所谓良胄身份, 得到皇帝信任的 缘故。刘弘规, 穆宗、敬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 云阳人, 其父祖均为 中级军官,“公十有五乃应选”③。在唐代象这样出身于中小官吏家 庭的宦官还不少, 限于篇幅, 就不烦再列举了。所谓良胄出身的宦 官, 由于有一定的家庭背景, 且多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 又是专门 选征入宫的, 故提升较快。如李辅光历任鸿胪礼宾使、弓箭库使、内 侍、左武卫大将军等职; 孙常楷历任内寺伯、内常侍、监军使等职; 梁守谦为中唐时期著名大权阉, 充任过知枢密事、右神策军中尉等 要职, 曾拥立过穆宗、文宗两位皇帝即位。根据碑志记载, 以良胄身 份选入宫者, 多在京畿地区, 范围再大一些也不出关内道, 其他诸 道人数极少。这是由于这一区域靠近长安, 对选征对象容易了解, 且就近选征比较方便, 可以不事声张, 不至于惊扰全国的缘故。这 是唐代宦官中关内道和京畿地区人数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宦官大肆收养子女, 并形成社会风气, 以至于成为宦官 ·071· ① ② ③ 《全唐文》卷七一一, 李德裕《唐故左神策护军中尉⋯⋯刘公神道 碑》。 《唐代墓志汇编》下册第 2103 页《梁守谦墓志铭》。 《全唐文》卷四二九, 于邵《内侍省内常侍孙常楷神道碑》。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一个重要来源沟道。唐代宦官收养的假子, 大体有两类情况: 一 种是本来就是宦官, 为了得到政治上的提携或生活上的照顾, 自愿 充当某些有权势大宦官的养子, 如高力士 (本姓冯) , 认高延福为养 父; 杨思  (本姓苏)为杨姓宦官养子。这类收养关系的出现并不增 加宦官人数。另一种情况是宦官收养的假子并非阉人, 收养关系建 立后, 对其养子进行文化或某些专门技能的培训, 然后受阉送入宫 中充当宦官, 这类收养关系无疑是唐代宦官的又一新来源。如“田 令孜本姓陈, 咸通中, 随义父入内侍省为宦者, 遂冒田姓”①。说明 先有收养关系, 后为宦官。从碑志资料看, 唐代宦官收养假子往往 并非一人, 如大宦官杨志廉之养父杨延祚就收养了 6 个假子, 杨志 廉为第六子。杨志谦本人又收养了 7 个假子, 除一人非阉人外, 其 余 6 人均入宫当了宦官②。刘弘规也收养了 5 个假子, 全部入宫充 当了宦官。其养子刘行深至少也收养了 5 人, 宦官刘遵礼即为其第 五子, 刘遵礼共收养了 4 人, 全都都当了宦官③。在唐代绵亘百十 年的大宦官家族还不少, 这些家族全都是通过收养关系而得以延 续下来。除了上层宦官外, 大批中层宦官也都纷纷收养假子, 建立 了许许多多的宦官家族。关于唐代宦官收养假子形成宦官世家以 及收养的目的与社会影响, 笔者已有专文论及④, 这里就不再赘述 了。唐朝在贞元七年 (791 年) 规定:“内侍省五品已上, 许养一子, 仍以同姓者, 初养日不得过十岁”⑤。这一规定实际上并未起到限 制作用, 从已出土的唐代宦官墓志看, 此后宦官收养假子非但没有 减少, 反倒有增长之势, 到了唐未甚至出现了收养数十人乃至数百 ·171· ① ② ③ ④ ⑤ 《唐会要》卷六五《内侍省》。 《唐代宦官世家考述》,《陕西师大学报》1998 年第 1 期。 《全唐文》卷七一一, 李德裕《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刘公神道 碑》,《金石萃编》卷一一七《刘遵礼墓志》。 《全唐文补遗》第二辑《杨府君墓志铭》,《杨公故夫人⋯⋯刘氏墓志 铭》。 《资治通鉴》卷二五二, 僖宗广明元年三月胡三省注。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的现象。如杨复光有假子数十人, 其从兄杨复恭“又养子六百人, 监诸道军”①。这些任监军者当然都是宦官了。宦官收养的假子虽 不一定都是京畿附近之人, 然从常理推论应以京畿地区之人为主, 因为他们不可能象皇帝哪样下令全国各地进献或选征阉儿, 只能 就近认领, 这也是关内道和京畿地区籍的宦官人数众多的又一个 原因。 宦官来源沟道除了以下数种外, 还有一些其他途径。如民间贫 穷之人因生活困苦而被迫受阉入宫者, 犯罪官吏子弟被强制为奴 后自愿受阉者, 或出于某种原因被阉割入宫者等。太宗时,“罗黑黑 能弹琵琶, 遂阉为给使, 以教宫人”②。则是具有某种特殊技艺的人 因宫中需要而阉为宦官。唐代内教坊的供奉人员中象这类情况当 不止一人。因这些原因而入宫的宦官, 其原籍虽不一定都是长安 人, 至少也是生活在京师或附近之人。 通过以上分析论述, 可以清楚地看出唐代宦官以北方人为主, 以关内道所占比例最高的分布状态的形成, 既有地理方面的原因, 也和唐代宦官来源沟道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既如此, 为何却有宦官 以“闽、岭最多”的说法流传? 要说明这一问题, 必须从分析唐代宦 官任职情况入手。 为了使分析更具科学性, 对不知籍贯的宦官任职情况不计, 只 以上表所列宦官的任职情况为例, 以其所任的最高职事官和使职 官计。内侍省系统只计内侍监、内侍、内常侍等官; 内诸司使系统只 计枢密使、宣徽使、弓箭库使、飞龙使、军器使、学士使等高级使职; 禁军系统只计军容使、护军中尉、中护军、诸卫将军以上等官。上表 中符合这个条件的上层宦官共计 34 人, 其中关内道所占比例最 高, 北方与南方的比例分别是 73. 5% 与 26. 5% , 仍是北方高于南 方。如将南北方籍充任高级官职的上层宦官分别与各自的宦官总 ·271· ① ② 《后村诗集》续集卷三。 《新唐书》卷二○八《杨复恭传》。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数比较, 北方籍上层宦官占其总人数的 41% , 南方籍上层宦官 占其总人数的 64% , 南方的比例远远高于北方。这种现象说明南 方籍宦官总人数虽然较少, 但居于上层集团中的人的比例却相对 较高, 这可能与唐代中期以来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较快, 人口素质 有所提高有关。 道名 关内 陇右 河南 河东 岭南 剑南 江南 百分比 47% 6% 9% 11. 5% 9% 6% 11. 5% 需要说明的是, 上面所说的这种比例不是上层宦官与宦官实 际人数之间的比例, 而是上层宦官与中层宦官的比例, 因为史籍中 记载有籍贯的宦官和已出土的宦官墓志均为中上层宦官, 广大下 层宦官连姓名都湮没无闻了, 更不要说保留籍贯情况了。正因为南 方籍宦官中的上层宦官比例较高, 加之某些时期南方籍宦官在朝 中专权, 如玄宗时的高力士、杨思 , 宪宗时吐突承璀, 文宗时仇士 良, 僖宗时的田令孜、杨复光等, 除田令孜为蜀人外, 其余都是闽、 岭人, 他们均是唐代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在没有全面分析宦官 籍贯的情况下, 仅凭直觉很容易形成宦官中闽、岭人最多的错误印 象, 对于古人来说亦是如此。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 西安 710062〕 ·47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 On the Changes of Cotton Growing in Shandong Prov ince in the M ing and Qing Tim es. by L I l ingfu T he paper g ives the Characterist ics of co t ton grow ing in the Shandong P rovince, including the per un it area yield, the to ta l ou tpu t, the index of con sump tion and the p roduct ion dist ribu t ion 6. The Or ig in of the J i Settlem en t and the R ise of the J i C ity. by Han Guanghui T he rise and developm en t of the J i C ity has been discu ssed recen t ly in the academ ic circles. A cco rd ing to the ancien t m ateri2 al and archaeo logica l f ind ings, the paper m ades invest iga t ion on the geograph ica l condit ion s of the area and the rela t ion s betw een the J i and Yan cit ies, and pu ts fo rw ard certa in new view po in ts. 7. On the D istr ibution of Na tive Places of Eunuchs in the Tang D yna sty. by D u W enyu A cco rding to the sta t ist ics, the dist ribu t ion of eunuch nat ive p laces in the T ang D ynasty is invest iga ted and the fo rm ing rea2 son s of the dist ribu t ion are exp la ine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eunuch s w ith no rthern nat ive p lace w ere mo re than tho se w ith sou thern nat ive p lace, and the trad it ional view po in t tha t the M in and L ing w as the m ain nat ive p laces of eunuch s is no t co r2 ·94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rect. 8. The Anc ien tloca l Chron icles in Ch ina and Its Tour ism Va lue by Chen Guosheng T h is essay describes the o rig inat ion and natu re of the an2 cien t local ch roh icles in Ch ina. Based on the descrip t ion the essay p roceeds to define them , assum ing that they are the docum en ta2 t ion of the physica l envirnm en t. H ence, Socia l con situ t ion as w ell as the h isto rica l and con tempo rary developm en t in certa in areas. T he essay beb lieves: T hat the ancien t local ch ron icles are a singu lar tou rism veh icle of the sta te of affa irs in tho se p laces, A nd it a lso analyses its ch ief characterist ics and funct ion and dif2 feren t tou rism values of d ifferen t local ch ron icles. ·052·
/
本文档为【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