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变动趋势分析

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变动趋势分析

2011-11-02 10页 pdf 2M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7450

暂无简介

举报
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变动趋势分析 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 变动趋势分析* 方福前 � 张艳丽 � �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我国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居民消费状况的数据, 利用系 统广义矩估计方法, 定量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总收入和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并进一 步考察了边际消费倾向的长期变动趋势。研究发现, 不同来源的收入对于消费需求来说 不能相互替代, 居民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会内在地将不同的收入加以区分,结论如下: ( 1)农 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弱, 尤其是生产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弱; ( 2)城乡居民不同 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强弱存在显...
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变动趋势分析
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 变动趋势分析* 方福前 � 张艳丽 � �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我国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居民消费状况的数据, 利用系 统广义矩估计方法, 定量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总收入和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并进一 步考察了边际消费倾向的长期变动趋势。研究发现, 不同来源的收入对于消费需求来说 不能相互替代, 居民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会内在地将不同的收入加以区分,结论如下: ( 1)农 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弱, 尤其是生产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弱; ( 2)城乡居民不同 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强弱存在显著差异; ( 3)农村居民的消费惯性较强; ( 4)长期内, 城乡 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均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 5)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短期内要增加农民 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长期则要提高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关 键 词:居民收入 � 替代性 � 边际消费倾向 � 变动趋势 作者简介: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100872; 张艳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100872。 中图分类号: F014�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8102( 2011) 04- 0022- 09 一、研究背景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内需不足和总需求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引起了经济学界 和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在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研究中,不少学者从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居民 消费行为特点、信用环境或福利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方福前, 2009)。其中,在对收入分配 不公与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关系的探讨中,大部分研究都只是分析了城乡居民总收入或不同收入 阶层的总收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 而没有考虑总收入的不同组成部分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不同来 源的收入综合变动的结果。以农村为例, 1993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 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农民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经营 性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同时经营性收入在农民 纯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993年经营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为 73� 6% , 2008年这一比重降 至 51� 2%,仍占了纯收入的 1/ 2以上,不同收入变动的最终结果现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下 降趋势(见图 1)。 进一步,我们考虑不同收入的增长率与实际消费增长率的关系。以城镇居民为例,从图 2中我 们可以看到,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在 2000- 2001年间下降, 2002年增长至最高点, 2003年至 22 �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No� 4, 2011 *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调查与计量分析� ( 批准号 09AJL001)和中国人民大学研 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代际变化�(项目号 22396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7年在波动中增长, 2007年以后下降。从收入增长率的变动中, 我们可以看出总收入增长率在 2002年达到最高点,随后下降,在 2004- 2007年间又开始稳步上升。比较总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和 消费增长率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两点明显的不一致:其一, 2000- 2001年间消费增长率的下降与 同期的总收入持续增长不一致;其二,消费增长率在 2005年和 2007年前后出现的波动与 2004- 2007年间总收入的持续增长不一致。观察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可以看出, 在 2000 - 2001年间两者的变动趋势与消费的变动趋势一致,尤其是转移性收入在 2005年和 2007年前后 的变动方向也与消费的变动方向一致。 图 1� 农村居民纯收入和不同收入历年变动状况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下同。 因此, 从直观上看, 我们认为居民消费的变 动可能与不同收入的变动相关。本文试图通过 对我国 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城乡居民近几 年收入和消费状况数据的分析, 揭示不同来源 的收入是否被消费者潜在地加以区分, 这些收 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不同 收入对居民消费的长期和短期的影响又是如何 变化的,从而对当前实施的增加居民收入,扩大 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进行简单评价。本文的结 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简单梳 理,第三部分进行理论分析, 提出研究命题并设 定计量模型,进而推导出长期的边际消费倾向;第四部分对选取的变量和估计方法进行说明,并对 实证结果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得出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含义。 图 2 �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和收入 增长率变动的比较 注: TOT ALLY、WAGEY、T RANSFERY 和 CON� SUMY 分别为总收入增长率、工资性收入增长率、转移 性收入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 二、文献综述 经济学的一个传统是认为对于满足消费需求来说 不同来源的收入是可替代的( fung ible) , 收入的�可替 代�是消费理论尤其是生命周期理论的关键假设, 这一 假设将所有不同来源的收入在满足消费需求上一视同 仁,认为所有的收入是没有�标签�和差异的。收入和 财富所有的组成和来源最终只是归为一个加总数字, 消费者根据这一加总值和贴现率计算每一期的消费量 ( T haler, 1990)。但 T haler 进一步指出在实证分析中 经常出现的是消费对收入具有过度敏感性, 现实中消 费者在年轻时和年老时的消费有很大的差异, 并且多 种财富也不是相互间可以替代的, 如对家庭固定资产 和养老金的消费倾向可能会低于其他资产。 弗里德曼较早地将收入加以分类: 持久性收入、半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 并研究这些收入 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随后国外一些学者进一步将不同的收入加以区分并据此来研究不同收入的消 费倾向。有学者认为消费倾向对不同的收入变化的敏感度似乎并不高( Langemeier, 2009; Kw on 等, 2006; Bradbury, 2004)。但也有研究认为不同来源的收入因其不确定性大小的差异而对消费倾 向产生不同的影响, Sand( 2002)通过研究挪威 1976- 1997年 258个农户不同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证 实了这一观点。他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 ( system GMM )的方法得到农业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 MPC)低于非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的结论, 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农业收入相对于其他非农收入更 23 2011年第 4期 � 易受到外在冲击的影响, 从而不确定性较大; 为了应对这一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户会增加预防性储 蓄,从而减少这部分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这一结论与之前 Car riker 等( 1993)的研究一致。 我国学者对不同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也曾做过一些研究。刘建国( 1999)、王宏伟( 2000)从定性 的角度说明了居民不同收入来源的变化及其可能对消费所产生的影响。徐会奇等 ( 2009)利用 1978- 2007年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和生活性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不同收入的变化对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认为经营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明显,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则随着其 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而对消费支出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合已有文献来看, 对不同收入消费倾向的研究, 还有待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展开和改进: 首先, 以往研究进行定性分析的较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可得性的提高,应更多地进行定量分析, 这样可以观察出消费倾向的变化和不同收入的消费倾向的差异。其次, 由于我们现在能够获得的 我国收入- 消费时间序列数据的样本量较少,从而可能会影响计量结果的可信度,因此, 对不同收 入的消费倾向研究可以运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来增加样本量,降低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以提高模 型参数估计的精度。最后,现有的研究成果只是考虑了短期的边际消费倾向,并没有进一步对长期 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研究,而长期的边际消费倾向能反映不同收入消费倾向的长期变动趋势。鉴 于此,本文试图对上述几方面进行改进和进一步研究, 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我国 30个省、自 治区和直辖市城乡居民近几年收入和消费状况数据进行分析来获得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然 后再分别计算出总收入和不同收入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三、研究命题与模型分析 (一)研究命题 宏观经济学一般不讨论不同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有何不同。宏观经济学的这个传统似乎 假设在满足消费需求上不同来源的收入可以相互替代, 因而不同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同。 也就是说, 增加同样单位的收入不论其来源有何差异, 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没有任何不同影响 的。因此,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分析中只需要关注收入总量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而无须区分这些收 入的来源出处。 但是,现实中的消费者可能没有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到的代表性消费者那么理性,他们并不能清 晰地预测到未来收入的现值以及每年的支出,加上因借贷市场不完善而面临流动性约束的问题,这 些都会阻止他们生命周期的实现。事实上由于家庭不同收入获得的难易程度、可预期性以及 连续性不同,会使得不同收入用于当前消费的比例不同, 例如对于一般居民来说, 养老金或偶然所 得的消费倾向可能会低于其他类型收入的消费倾向。在本文开头, 我们已经看到居民消费与整体 收入的变动趋势并不一致,而与不同收入的变化却有类似之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第 一个命题。 命题 1: 在我国,城乡家庭不同收入在满足消费上并不是完全相互替代的,增加同样单位的不 同收入,其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 消费者在作出消费决策时会内在地将不同收 入加以区分,从而使得不同的收入有不同的消费倾向。 每个消费者都希望在整个生命周期按照最优消费规则行事从而实现平滑消费,但现实中这种 自我控制很难做到, 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耐性,尤其是在面临收入的变化或短期内贴现率相对于利 率大幅变动的情形下,人们通常会改变当前的消费路径。消费倾向的强弱与收入的不确定性相关: 某种收入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大,消费者预期这一收入的波动性就会越大,从而消费者会通过增加这 一收入中用于储蓄的份额来应对这种收入的波动。以整个社会的失业率上升为例,失业风险的增 加,会加大未失业人员的危机感,增强居民对未来工资性收入不确定性的预期, 从而导致工资性收 24 �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No� 4, 2011 入中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储蓄, 这就抑制了这部分收入的消费倾向的增强。 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持续变动会使消费者保有精神账户( mental accounts)来应对这种收入 的变化,通过增加或减少这一收入在精神账户中的余额, 来潜在地决定不同收入的消费程度( Tha� ler, 1990)。因此,考虑到预防性动机的影响, 未来某种收入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导致这一收入消费 倾向的减弱。短期内,居民会依据收入不确定性的大小来增加或减少某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通过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来避免某种收入的暂时性冲击。从长期来看, 由于这种预防性储蓄是一 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并且当期的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会变为长期财富,随着财富积累量的上升、 预期的改变或经济环境的变化,会使不同收入的长期消费倾向发生变化。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 本文的第二个命题。 命题 2: 某种收入相对于其他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 消费倾向会相对越弱,并且不同收入的长 期和短期消费倾向可能会不同。 (二)消费函数形式的设定 对于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的形式, 目前在理论界尚无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随着近 30年来 的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中国消费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安排消费和储蓄,通过跨时选择来 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此,本文借鉴Carriker 等( 1993)的结论, 并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惯性和 收入间的不完全替代性等因素,将消费函数的形式设定如下: Cit = �0 + �1Y it + �2C i, t- 1 + �3 W it ( 1) 其中, C it是第 i个省份 t 期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 Y it 是第 i个省份 t期城乡居民的人均收 入; W it 是第 i个省份 t 期居民所拥有的人均财富量。 首先,对第一个命题进行模型化说明,若当前家庭有m 种收入来源,并且这 m种收入对消费者 需求而言无差异,则( 1)式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Cit = �0 + �1( Y1, it + Y2, it + �+ Ym, it ) + �2C i, t- 1 + �3W it = �0 + �1 �m s= 1 Y s, it + �2C i, t- 1 + �3W it 其中, Ys, it 代表了居民从第 s种收入来源中所获得的收入, s= 1, ��, m , �1是短期消费倾向。 若上述 m 种收入对消费者而言是有差异的, 这些收入在满足消费需求上不可替代,那么针对 不同来源的收入都会有一个消费函数, 则这 m 种收入对应的消费函数形式如下: �1C it = �01 + �11Y 1, it + �21�1C i, t- 1 + �3 1W it �2C it = �02 + �12Y 2, it + �22�2C i, t- 1 + �3 2W it � � � � � (2) �sC it = �0s + �1sY s, it + �2s�sC i, t- 1 + �3 sW it � � � � ��mC it = �0m + �1mYm, it + �2m�mC i, t- 1 + �3mW it 其中, �s 是不同收入来源的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并且满足 �m s= 1 �s = 1。将( 2)式中的 m 个消 费函数相加,可以得到 Cit= �m s = 1 �sC it= �m s = 1 ( �0s+ �1 sY s, it+ �2s�sC i, t- 1+ �3sW it ) = �m s = 1 �0s+ �m s = 1 �1sY s , it+ �m s = 1 �2s�sCi, t- 1+ �m s = 1 �3sW it ) = �* 0 + �m s = 1 �1sY s , it+ �* 2 C i, t- 1+ �* 3 W it � � � � � ( 3) 其中, �1s是第 s种收入来源的收入所对应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若命题 1成立, 则�1 s不相等。 25 2011年第 4期 � (三)长期消费倾向的估算 假定消费( C)的年均增长率为 g,财富( W)的年均增长率为 r, 以这 m 种收入可以相互替代为 例,求解长期消费倾向( LM PC)。由( 1)式得 (1- �2 1+ g ) Cit = �0 + �1 Yit + �3W it 因此,可得 � � � � LMPC = �1 + �3 �W it�Y it 1 - �2 1+ g ( 4) 对于财富边际收入 (�W it�Y it ) 的分析,为简化起见,我们依据 Evans( 1965)的简化消费函数的形 式来推导,消费只是与当期收入( Y)和财富( W)相关, 并且财富的变动量与当期储蓄水平相等,即 S = W 。 C = �0Y + �1W Y - S Y = �0 + �1 W Y Y - �W Y = �0 + �1 W Y 1- W Y + W- 1 Y = �0 + �1 W Y (1+ �1 - 1 1+ r ) W Y = 1 - �0 W Y = ( 1- �0) (1 + r) (1 + �1 ) (1 + r) - 1 由简化后的消费函数可知,长期内财富与收入的比例固定, 从而使财富的边际收入与财富收入 的比值相等,即 �W�Y = WY ,因此, 若不同收入可以相互替代(见( 4)式) ,则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进 一步表示为 LMPC = �1 + �3 �W it�Y it 1 - �2 1 + g = �1 + �3 W it Y it 1- �2 1+ g ( 5) 同样,若上述 m 中收入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则长期边际消费倾向的形式为 LMPCs= �1s+ �* 3 �W it�Y s, it 1- �* 2 1 + g = �1 s+ �* 3 W it Y s , it 1- �* 2 1 + g ( 6) 若命题 2成立, 则 �1s 与LMPC s 会有明显差异。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调整 在我国居民可用于消费的财产中, 储蓄资产占据了较大的比率, 除了储蓄资产外还有住房、金 融资产等,但由于股票流通市值没有分省的数据, 本文中城乡居民财富的度量就用上期人均储蓄余 额与上期人均住房价值之和来代替。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的分析样本选取的是 2001- 2008年我国 30个省份收入和消费的数据,城镇居民消费状况的分析样本选取的是 2002- 2008年我国 30个省 26 �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No� 4, 2011 份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 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没有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本文在对我国各省城乡居民各项收入的定义和历年数据的分析中发现,各省城乡居民的工资 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包含的内容和变化趋势有所类似, 但城乡财产性收入所涵盖的范 围有所差异且城乡数据之间变动趋势相差较大。以北京市为例, 2002- 2008年间, 农村居民人均 财产性收入是城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 0� 97至 2� 87倍,这与常识并不符合。并且在后文的分 析中,我们试图加入城市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这一指标, 但这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符合边 际消费倾向大于 0小于 1的通常情况。因此,我们依照农村财产性收入= 利息收入+ 股息收入+ 租金收入+ 出让特许权收入+ 其他财产收入的定义对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数据进行调整,但考 虑到股息收入、租金收入等的数据难以获取, 我们用城镇居民的实际利息收入 �和实际人均土地购 置费 �作为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的替代变量。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参见表 1。 � � 表 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单位:元 农村/城市 变量 定义 Obs Mean M in M ax Rural ( 2001- 2008) r c 人均消费支出 240 2441� 19 1098� 39 8155� 66 yd 人均纯收入 240 3276� 35 1411� 73 9970� 52 yw 人均工资性收入 240 1326� 04 130� 84 7066� 63 yo 人均经营性收入 240 1673� 16 619� 88 3133� 28 yp 人均财产性收入 240 102� 72 9� 17 1047� 45 yt 人均转移性收入 240 174� 45 21� 22 1543� 35 sw 人均财富拥有量 240 3213� 56 333� 53 28880� 67 Urban ( 2002- 2008) uc 人均消费支出 210 7403� 42 4462� 08 16990� 35 yd 人均可支配收入 210 9903� 55 5944� 08 23364� 18 yw 人均工资性收入 210 7290� 17 3954� 12 19086� 54 yo 人均经营性收入 210 626� 26 113� 45 2738� 99 yp 人均财产性收入 210 1149� 64 204� 92 8337� 22 yt 人均转移性收入 210 2552� 67 1212� 12 6910� 12 sw 人均财富拥有量 210 27601� 10 10663� 7 111437� 6 (二)估计方法的选择 从模型( 1)和模型( 3)中可 以看到消费的滞后项出现在方 程的右端, 这使得估计模型的 自变量与残差项相关, 若直接 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 模型进行分析会导致参数估计 的有偏和非一致性。在对收入 和消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中, Sand( 2002) 也曾遇到类似的 问题, 他针对该问题采用了系 统广义矩估计的方法进行分 析。这一方法是由Blundell和 Bond( 1998)提出的,该方法能 同时利用差分和水平方程中的 信息,可以很好地解决参数估计的有偏和非一致性问题。Roodman( 2006)进一步指出,对于时间跨 度小于截面数量的动态面板数据, 可以运用差分广义矩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的方法。但前者容 易受到弱工具变量的影响,而后一种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较之于前者具有更好的性质, 因此,本文 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在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估计时要对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方法有 Hansen检 验和自相关检验。H ansen检验的原假设认为工具变量与误差项不相关,若接受原假设, 则认为工 具变量相对有效,模型相对合理。自相关检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AR( 2)检验,如果接受原假设, 则认为一阶差分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选择这两种检验, 对分析中使用的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三)实证结果的分析 方程( 1)和( 3)的回归结果见表 2。从表中可以看出 Hansen检验均接受原假设,自相关检验中 虽然差分后的残差项存在一阶序列相关,但在 5%的显著水平下随机误差项均不存在二阶序列相 关,估计的结果仍然有效。因此,我们可以用这一估计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27 2011年第 4期 � � � 城镇居民的实际利息收入=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上年储蓄额 人均土地购置费= 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费用/非农人口 依据表 2,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 不同收入间的边际消费倾向均存在明显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命题,说明对于我国居民来说,不同来源的收入在满足消 费上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会潜在地考虑到收入的不同来源。 从农村和城镇的内部比较来看:一方面, 农村居民的生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 消费倾向较弱。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较大,比较容易受 到自然气候、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这两类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村居民通过增加这类收入中 用于储蓄的份额来弥补该种收入的波动( Carriker 等, 1993)。 但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消费倾向相对较强, 这两类收入的改变对消费产生 的影响高于工资性收入的变动对消费所产生的影响。观察这两类收入可以发现, 这两类收入都是 不需要农民直接付出劳动就可以获得的收入,前者主要是源于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集体财产性收 入等。同时,这两类收入相对于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而言较为稳定,尽管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 收入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但考虑到国家近年来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预期这类收入稳 步增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 农村居民会对这类不确定性较小的�不劳而获�的收入有较强的消费 意愿,这一结论证实了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命题,农村居民对收入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较为明显的工资 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消费倾向会弱于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消费倾向。 � � 表 2 城乡居民消费函数估计 城 � 镇 农 � 村 0� 507*** 0� 566*** ( 24� 528) ( 42� 358) yw 0� 196*** 0� 756*** ( 5� 407) ( 13� 141) y o 0� 276*** 0� 791*** � ( 4� 422) ( 2� 716) yp 0� 304*** 0� 650*** � ( 2� 847) ( 2� 872) yt 0� 301*** 0� 428** � ( 2� 667) ( 2� 508) c( - 1) 0� 397*** 0� 626*** 0� 076*** 0� 0905 ( 18� 672) ( 18� 271) ( 3� 453) ( 1� 415) sw - 0� 0076*** - 0� 0077*** 0� 0005*** - 0� 0012 ( - 16� 837) ( - 7� 144) ( 19� 991) ( - 0� 122) AR( 1) 0� 00 0� 00 0� 019 0� 00 AR( 2) 0� 175 0� 064 0� 249 0� 257 Hansen test 0� 366 0� 274 0� 284 0� 603 � � 注: ( 1)括号内为 t 统计量; ( 2)� ***�、� **�和� * � 分别表示 1%、5%和 10% 的显著性水平; ( 3)估计的第一列工具变量为 yd的滞后两期和 sw 的滞后一 期,第二列工具变量为不同收入来源收入的滞后一期,第三列工具变量为 yd 和 sw的滞后一期,第四列为不同收入来源收入和 sw 的滞后一期。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城镇居民的 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边际消费 倾向强于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 边际消费倾向, 恰好与农村居民的情 况相反。对于这一现象的分析同样是 要考虑收入不确定性的大小。城镇居 民大多是工薪阶层,只要工作就有工 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这类收入相 对稳定并且可以预期到。而转移性收 入和财产性收入的不确定性相对于城 镇居民的另外两类收入,其覆盖面较 小、波动性和差异性较大,从而这类收 入的消费倾向较弱。 从城乡横向对比的角度来看: 首 先,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边际消费 倾向为 0� 50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0� 566, 农村 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整体上弱于城 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这可能与我 国农村自给自足的消费现状和农民倾 向于多储蓄的传统有关。 其次,城乡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差异更为明显。农村居民每种收入的消费倾向都远弱于 城镇居民相应收入的消费倾向。以工资性收入的消费倾向为例,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为 0� 756,远 强于农村居民的 0� 196。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愿相对较强, 这与当前的现状 相符,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力仍然是在城镇,但消费市场的潜力在农村。 再次,城乡居民财富拥有量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均不明显。在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回归分析 28 �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No� 4, 2011 中,储蓄资产对消费的影响为负,在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回归分析中这个影响为正,但在数值上 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储蓄资产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 储蓄的上升会对 当前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而另一方面当前储蓄的上升也增加了消费者的财富,这又会在一定程度 上增加当前的消费, 但上述影响的效果在绝对量上都相对微小。这说明在我国不论是城镇还是乡 村,居民手中持有的储蓄量对居民当前的消费需求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 � 表 3� � � 城乡居民的长期和短期边际消费倾向 不同来源 的收入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短期 MPC 长期 MPC 短期 MPC 长期 MPC yd 0� 5070 0� 7917 0� 5657 0� 6100 yw 0� 1956 0� 4161 0� 7565 0� 8213 yo 0� 2755 0� 6157 0� 7905 0� 7864 yp 0� 3043 0� 1150 0� 6501 0� 6087 y t 0� 3014 0� 3422 0� 4277 0� 4530 � � 注:农村居民消费的年均增长率 g 为 0� 0796,财富与收入( yd, yw , y o, yp, yt)的比值分别为 0� 853, 2� 692, 2� 188, 33� 09, 20�387。城镇居 民消费的年均增长率 g 为 0� 0736,财富与收入( yd, yw , y o, yp, yt)的 比值分别为 2� 661, 3� 642, 57� 71, 10� 571。 最后,城乡居民的当期消费行为受上 期消费行为影响的程度差别较大。农村居 民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期消费的 影响,而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受上期消费 行为影响的程度则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 于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对较高,面临的消费 品选择相对较多, 更容易尝试和接受新兴 的消费方式,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面 临的消费品选择和消费环境相对固定, 从 而难以改变之前的消费行为,也难以更新 消费观念。 进一步, 根据上述估计结果, 并结合 ( 5)式和( 6)式, 我们验证命题 2中提及的不同收入长期和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否有差异。结果参 见表 3。可以看出,除了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长期内减弱以外, 所有收入的边际消 费倾向在长期内都增强, 增强幅度最大的是经营性收入的消费倾向。由于经营性收入在农民纯收 入中占据较大比重, 这使得农民总收入的消费倾向在长期内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强;城镇居民各项收 入的消费倾向在长期内较为平稳, 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消费倾向有小幅增强。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基于我国 30个省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的数据, 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定量分析了 我国城乡居民总收入和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并进一步考察了边际消费倾向的长期变动趋势。 研究中发现:一方面,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依然偏弱,不论是总收入还是不同收入的边际 消费倾向都明显弱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此外,农村居民的消费惯性较强,当期的消费需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前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 另一方面, 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 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 性收入相对于另外两类收入的不确定性较小,这类�不劳而获�的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强。与此 相反,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小, 这类收入的消费倾向较强,这也 证实了对于我国居民来说,不同来源的收入在满足消费上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消费者会依据收入不 确定性的大小潜在地决定不同的收入用于消费的份额。 我们的研究结果具有比较明显的政策含义:其一, 短期内,加大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提 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助于明显地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因为这两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强。长 期内,要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 提高农民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因 为长期来看,这两类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有较大幅度的增强。其二, 提高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和经 营性收入。从分析的结果来看,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城镇居民对这两类收入的消费意愿都较强, 但当前这两类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储蓄以备未来不时之需,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居 29 2011年第 4期 � 民正常的消费意愿。其三,加快农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分析表明,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明显地 受到上一期消费的影响, 因此,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要加快农村消费市场的建设,优化农民的消 费结构,逐步挖掘农民的消费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 2期。 2� 金三林:�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及政策取向� ,�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 66期。 3� 刘建国:�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分析�, �经济研究�1999年第 3期。 4� 王宏伟:�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趋势及制约农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因素分析� ,�管理世界�2000年第 4期。 5� 徐会奇、李敬强:�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对策� ,�经济纵横�2009年第 3期。 6� Blu ndell Richard and S tephen Bond, Init ial con dition s and moment rest rict ions in dynamic pan el data models� J our nal of E� conomet ri cs , Vol� 87, No. 1, 1998, pp. 115- 143. 7� Bradbury Bruce, C on sumpt ion an d the W ithin�household Incom e Dist ribut ion: Outcomes f rom an Aust ralian� Natural Ex� periment� . CES ifoE conomic Stud ie s, Vol� 50, 2004, p p. 501- 540. 8� Carrik er Gord on L� , M ich ael R� Langemeier, T ed C� S chroed er and Allen M� Feath erstone, Propens ity to Consume Farm Family Disposable In come f rom S eparate S ources. Amer ican Journal of A g ri cul tural Economics , Vol� 75, No� 3, 1993, pp� 739- 744. 9� Chao H siang�Ke, Milton Friedma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 is. Tinbe rg en inst i tut e di scussion p ap er , 2000, pp. 1- 38. 10� E vans Michael K. , Mac roeconomic A cti v i ty : T heory, Forecasting and Con tr ol . New York: H arper & Row Publis hers , 1965, p p. 49- 72. 11� Kw on Chul- Woo, Peter F� Orazem and Daniel M� Ottoa, Off�f arm labor supply respon ses to permanent and t ran sitory farm income. A g ri cul tu ral Economics , Vol . 34, 2006, pp. 59- 67. 12� Langemeier M ichael R� and George F� Patrick, Farmers'Marginal Propensi ty to Consume: An Applicat ion to Illin ois Grain Farms . A meri can J ou rnal of A g ri cul tur al E conomics, Vol� 72, No� 2, 1990, p p� 309- 316. 13� Roodman David, H ow to Do xtabond2: An Int rodu ct ion to � Dif ference� and � S ystem� GMM in S tata, Working Paper , 2006, p p. 1- 51. 14� S and Roald, Th e propen sity to consum e income f rom dif ferent sources and im plicat ions for saving: an applicat ion to Nor� w egian farm h ou seh olds, Nord Trondelag research inst itute, w orking paper, 2002, pp. 1- 12. 15� T haler Richard H. , Anomalies Saving, Fungibil it y, and Mental Accounts , T he J ournal of Economic P er sp ec ti v es , vol4, n o1, 1990, p p. 193- 205. 责任编辑:老 � 牛 30 �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No� 4, 2011 Abstracts of Selected Papers The ChiNext Market: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WU Xiaoqiu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100872) The paper does some systemat ic study on ChiNex t M ar ket ( the Grow th Enter prise M arket in China)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 lobal GEM , its formation, development mot ivat ion and the source of success. T his paper insists that there ar e mainly nine f law s in ChiN ex t M arket now , such as sho rt�term shares of rent�seeking shareholders and lack of delist ing mechanisms. These flaw s may disto rt the principle of fair ness or hurt market eff iciency.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advantageous facts of ChiNext Market f rom perspect ives of econom ic development , tr ansformation o f f inancial st ructure, SME g row th as w ell as const ruct 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On this basis, w e draw the future pictur e of ChiNex t M ar ket . Keywords:Financial Inst itut ion, Capital M arket , GEM ( Growth Enter prise Market)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and Tendency of Different Income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ANG Fuqian, ZHANG Yanli ( Schoo l of Economics, Renm in Univer sity o f China, 100872) Based on the consumpt ion data of 30 provinces, municipalit ies as w ell as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this paper quant itatively analyzed the marg 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 MPC) of total and dif ferent incomes of ur ban and rural residents w ith sy stem�GMM . T hen long term trend w as invest ig ated. Incomes f rom differ ent sources can ' t be alternat ive w hile making consumpt ion decisions. T he conclusions are show n as follow s: ( 1) M PC is low for rur al residents, especially the M PC of product ive income; ( 2) obv ious differ ences exist in the M PC of different income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 3) the habit of consumpt ion show s much mo re persistence for rural residents; ( 4) in the long term, the M PC of both urban and rur al residents have an upward tendency; ( 5) in order to expand consumer demand, t ransfer income and property income should be incr eased fo r rural residents in the shor t run, w hile w age income and operating income fo 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should be raised in long run. Keywords: Income, Substitutability, M PC, Tendency Models and Regulation of Mobile Banking: Inclusive Finance and Strategic Shift in China HE Guanghui ( Fudan University, 200433) YANG Xianyue (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0020) Mobile banking is becoming an ef fectiv e channel to provide inclusive f inance for low�income people w ho have lit tle access to formal f inancial service in many emerging econom ies. Mobile banking has tw o typical models: bank�based and nonbank�based. T he lat ter contr ibutes more to inclusive finance than the former. Mobile banking generates new risks compared w ith tr aditional branch banking.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regulation of electr onic�money issuance, money payment system, agents, AML/ CFT and consumer pro tection. China should learn f rom those experiences to improve curr ent mobile banking model and regulat ion and focus mobile ba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r ural inclusive f inancial system. Keywords:Mobile Banking, Finance Inclusion, Development M ode, Financial Regulation 136 �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No� 4, 2011
/
本文档为【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变动趋势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