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09第九课 注释格式

09第九课 注释格式

2011-11-04 28页 ppt 68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0441

暂无简介

举报
09第九课 注释格式null第九课 参考数据、引述及脚注、标点符号 第九课 参考数据、引述及脚注、标点符号 参考数据、书目、引述及脚注参考数据、书目、引述及脚注参考数据的功用 参考数据就是专文的参考书目,是学术性专文与论文所有数据的总记录,通常置于最后的部份,包括了全部注释/脚注中所征引的一切资料。其目的在于显示学术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之深广,可以充分的说明该专文或论文的价值。 参考书目可以分作:(1) 推荐书目 (Suggested reading),为提供读者作进一步的研究;(2) 特选书目 (selected bibliogra...
09第九课 注释格式
null第九课 参考数据、引述及脚注、标点符号 第九课 参考数据、引述及脚注、标点符号 参考数据、书目、引述及脚注参考数据、书目、引述及脚注参考数据的功用 参考数据就是专文的参考书目,是学术性专文与论文所有数据的总,通常置于最后的部份,包括了全部注释/脚注中所征引的一切资料。其目的在于显示学术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之深广,可以充分的说明该专文或论文的价值。 参考书目可以分作:(1) 推荐书目 (Suggested reading),为提供读者作进一步的研究;(2) 特选书目 (selected bibliography),为推选精要资料之来源,通常征引(脚注)的著作或参阅的数据都可包括在其内。多数的大学规定专文只能列出特选书目。 参考书目与注释(脚注)的形式稍有不同,其性质与功能也不同。参考书目仅为对一学术论著的全部列出参考数据,而注释是征引一种资料的一项特殊的陈述,指出其所注资料的确来源,故须注项数。参考书目仅是一次过的描述,而注释则按需要可多次的描述。null至于形式上的区别有下列几点: (1) 参考书目的部位,置于专文或论文之后;注释则位于每页之下或每篇、每章之后。(长篇论文多数指明要把注释放在每页之下) (2) 参考书目的内容次序,中英文一样,均先姓后名(注释/脚注的英文却是先名后姓,中文还是先姓后名);惟作者有二人以上者,名字间之符号在注释中是以逗点,参考书目则用分号(;),最后附加「与」或“and”字。 null(3) 参考书目的内容,包括作者姓名,著作标题,与发行事项,其间均以句点相隔;注释则不然,其间均以逗点分隔之。又发行事项在参考书目中,不用括号;注释则采用括号。 (4) 参考书目大致上不注页数,若注页数,则限于期刊中之某一篇;注释则详注资料来源之页数。 (5) 参考书目的排列次序,中文按姓氏之笔划顺序排列;英文则以姓之第一个字母顺序排列;注释的排列次序,则以正文中所征引的资料先后次序排列。 参考书目的格式 参考书目的格式 参考书目内容的排列次序与注释一样,可分成下列类别:(1)书籍,(2)丛书,(3)出版报告和年鉴,(4)期刊和杂志,(5)字典和百科全书,(6)其它包括报纸、未出版的数据、访问的数据、录音带或录像带,(7)网站/网页。其它参考数据 (Other Materials)其它参考数据 (Other Materials)其它的参考数据,可包括字汇编集 (Glossary),缩写/省略字编集 (List of Abbreviations)。凡研究专文或论文中有许多用术语或外文名词等,作者宜加以编注与解释,说明其定义;读者将受益不浅。处理时英文以字母次序编列,中文则以笔划排列,以方便查寻。这些数据须以适宜的名称为标题。注 释注 释 根据一般英文关于注释与书目的规定,将不同的中英文参考数据分类,并列举中英文注释与书目的并列范例。其中的分类法如下: 书籍 (Books) 丛书 (Multivolume Books) 出版报告 (Published Reports) 年鉴 (Year Books) 期刊或杂志 (Journals, Periodical, or Magazines) 字典或百科全书 (Dictionary or Encyclopedies) 报纸 (Newspapers) 未出版的资料 (Unpublished Materials) 访问 (Interviews) 录音带或录像带 (Tape or Video Recording) 网站null以下一起列出注释和参考书籍不同的写法。英文注释是先名后姓,参考书在英文是先姓后名。过去的英文书藉喜欢把注释退进6个字母才开始写,但是现在的计算机文书处理软件多数不退进而在第一个字母就开始写注释。(请学生特别留意每一个的写法,盼望以后写文章时不会再弄错。) null1. 单一作者 〔注释〕1 李永吟:《教学原理:最新教学理论与策略》(台北:远流出版,1985),页23。 或 〔注释〕1 李永吟:《教学原理:最新教学理论与策略》(台北:远流出版,1985),页23。 或 〔注释〕1 李永吟:《教学原理:最新教学理论与策略》(台北:远流出版,1985),页23;高炘编:《基督教教育概论》(台北:华神,1977),页34。 (如果这个注释有两个引用数据,是以;隔开。) 〔书目〕李永吟。《教学原理:最新教学理论与策略》。台北:远流出版,1985。 〔注释〕1 Paul Tillich, Systematic Theology, vol.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1-63), p. 11. 或 〔注释〕 1 Paul Tillich, Systematic Theology, vol.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1-63), p. 11. 〔书目〕Tillich, Paul. Systematic Theology, 3 vol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1-63.null2. 著作由他人编译 〔注释〕7 贝查:《圣经无误辩》,庄张雪梅译,第八版 (香港:宣道出版社,1984),页23。 〔书目〕贝查。《圣经无误辩》,庄张雪梅译。第八版。香港:宣道出版社,1984。 〔注释〕7 Ivar Lissner, The Living Past, trans. J. Maxwell Brown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57), p. 58. 〔书目〕Lissner, Ivar. The Living Past, translated by J. Maxwell Brown.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57.null3. 期刊或杂志 (Journal, Periodicals, or Magazines) 〔注释〕1 董芳苑:「祖先崇拜问题商榷,」《台湾神学论刊》,第一期 (民国六十八年三月),页89。 〔书目〕董芳苑。 「祖先崇拜问题商榷。」《台湾神学论刊》,第一期,1979,页88-108。 〔注释〕1 Richard B. Gaffin, Jr., “Old Amsterdam and Inerrancy?” Westmini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Vol. XLIV, No. 2 (Fall 1982), p. 250. 〔书目〕 Gaffin, Richard B. Jr., “Old Amsterdam and Inerrancy?” Westmini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Vol. XLIV, No. 2(Fall 1982), pp. 251-89. 〔注释〕1 叶敬德:「环保神学:管家职分模式的再思,」《思》,第69期 (2000年9月),页16。 〔书目〕叶敬德。「环保神学:管家职分模式的再思。」《思》,第69期,2000年9月,页16-20页。 null4、字典、百科全书、年鉴 〔注释〕1 John N. Oswald, 「儿子bar, 」《旧约神学辞典》,R. Laird Harris等编 (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1995),页143。 〔书目〕John N. Oswald. 「儿子bar。」《旧约神学辞典》,R. Laird Harris等编。 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1995,页143-145。 〔注释〕1 J. Belm, “διαθεκη” in New 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vol. 5, C. Brown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5), p. 132. 〔书目〕Belm, J. “διαθεκη” in New 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vol. 5, C. Brown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5, pp. 132-135. 〔注释〕1 李光陵:《保罗论律法和称义》(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道学硕士论文,1980),页100。 〔书目〕李光陵。《保罗论律法和称义》。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道学硕士论文,1980。null6、光盘、网站 〔注释〕1 福音证主协会:「使徒行传注释,」《21世纪圣经新释光盘》(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0)。(留意:没有页数。在光盘中是使用电子检索查询出来。) 〔书目〕福音证主协会。 「使徒行传注释。」《21世纪圣经新释光盘》。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0。(留意:没有页数。) 〔注释〕 1 D. J. A. Clines, “αδικια” in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CD-ROM, C. Brown ed. (North America: Zondervan, 1999). (留意:没有页数。) 〔书目〕D. J. A. Clines. “αδικια” in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CD-ROM, C. Brown ed. North America: Zondervan, 1999. 〔注释〕1天道书楼提供:《现代心理学的假设与圣经融合吗?》下载自http:www.tiendao.org.hk/resource/apologetics/apl.htm (2000年12月28日) 〔书目〕天道书楼提供。 《现代心理学的假设与圣经融合吗?》下载自http:www.tiendao.org.hk/resource/apologetics/apl.htm. 2000年12月28日。 〔注释〕 1 “Postmodernism” in http://www.sbl-site. 〔书目〕“Postmodernism” in http://www.sbl-site.注译/脚注 (Footnotes) 注译/脚注 (Footnotes) 注释说明了该专文或论文在学术上的基础。 注释的部位与序数 (Position & Number of footnotes):论文或专文中所有的引证,不论是直接或间接,均应标明参考来源。注释应按编次序排列,注释的序数,均以阿拉伯数字次序编号,置于引文终结的标点之后较上的部位。脚注可以章或篇为单位,较短的专文则可置于正文结论之后的注释页。 注释的省略字:注释应力求简明扼要,同一来源的资料,稍后再出现时,可用省略的方式处理。中文以「同上」或「同前」等字样示;英文则以“Ibid.”,“Op.cit.”字样表示。null同一来源,同页或不同页的连续性注释,以「同上」/「同上注」或英文“Ibid.”字样表示,亦须另加页数。例: 1 滕慕理:《新约综览》,第四版,陈济民编辑 (香港:宣道出版社,1983),页92。 2 同上,页94。 3 Merrill C. Tenney, New Testament Survey, Reprinted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82), p. 45. 4 Ibid., p. 48.null同一来源,同页或不同页之不连续注释,中文注明作者姓名之外,著作名称与发行事项皆用「同前」/「同书」代替之,若有同作者著作不同时,要加注著作名称,后加页数。英文只注明作者之姓,除非有同姓的不同作者就得加上名字,而著作名称与发行事项,则采用“op. cit.,”字样来代替,若有同作者的不同著作,就要加上著作名称。不过根据Turabian之意见,后期的学者认为可以省略「同前或op. cit.」的字样。无论采用任何方式,全文必须一致。例: 1 孙本文:《社会心理学》,上册,第七版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4年),页66。 8 孙本文:同书,页70。(留意:之前是注1后来是注) 或是 8 孙本文:页70。 10 H. C. Thiesse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8th ed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6), p. 180. 15 Thiessen, op.cit., p. 190. 或是 15 Thiessen, p. 190.null作者相同,著作不同之连续注释,中英文的注释除依照规格注明全部内容之外,其连续出现之相同作者,中文以三个空格,英文以八个字母之部位,划线加逼点表示之。例: 1 马有藻:《新约概论》,第五版 (台北:中国信徒布道会,1981),页234。 2 --:《旧约概论》,第六版 (台北:中国信徒布道会,1984),页73。 3 David Easton,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itcal Life (New York: Wiley, 1965), p. 76. 4 _______,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65), p. 21.null转引资料的注释:须将两者同加以注明。中文转引数据,须注明「转引自」字样;英文则 “quoted in,” “cited by”或反之 “quoting,” “citing”。参见下例: 1 Bernard Ramm, “Scripture As A Theological Content”, Review and Expositor 71 (Spring 1974), pp. 149-61, 转引自贝查:《圣经无误辩》,庄张雪梅译 (香港:宣道出版社,1984),页60-61。 编写注释/脚注和书目的方法似乎是无尽头的,因为越来越多种类的书籍出版,还有许多电子书籍将出版。我建议学生要时常看书,特别是一些学术性的书籍,亲自去观察和留意别人怎样写注释和书目。引述 (Quotations) 引述 (Quotations) 引述不但表明该专文的学术基础,而且也衬托出所花的工夫。许多学生经常引用他人著作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基础;可惜许多学生在引文时往往不使用引号,更不注明其来源,这种态度就犯上了抄袭他人作品之嫌,损害了其专文学术上的价值。 短的引述(Short Quotation):原则上,直接引述之材料,若不超过四行的字数,可用引号引在专文或论文的原文内。若遇引述内有引号,则冠以双引号。中文:「。」,英文:“.”。null长的引述(Long Quotation):如果直接引述超过四行的字数,应该以新一段落表明之。长引述每段的起头以第五格(中文字母,并且整段都要缩进五格)开始,英文空四格(英文字母,并且整段都是缩进四格)。引述中若有引号就照抄,首末不再用引号为记。假如必须采用两种不同的引述时,中间需以空行间分开,以示两种不同的引述。该两种引述可取自同一书本的不同页数,或两本不同的书。null引述的标点符号 (Quotation Marks):直接引述若以引号抄入专文或论文之内,逗点 (,)与句点 (。)应置于引号之内;但冒号 (:) 或分号 (;) 则置于引号之外。 省略部分 (Ellipses):学生往往仅希望引出书中的一部分;此时,可省略其中某些字,某些言语,甚至某些段落,不论省略部分有多少长短,皆以「……」(中文),「…」(英文)表示之。 内插法 (Interpolations):在引述中,作者如要表明一点意见,可以内插此种意见,但需以方括号 [ ] 表示之。一定要用方括号,不可用圆括号()代替。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 句号(。) 完整的叙述句,温和命令句,间接句问句之句尾或请求性质的礼貌问句。 2、省略句号: 一览表中的各种事项,不论句子是否完整。 标题。 3、问句(?):疑问性意味句子,包括怀疑、发问、反话、詑异语气。 4、惊叹句(!):表示惊讶、强调、或嘲讽意味,或情感性的词句,或表示愿望、赞美、感叹、命令、称呼。null4、逗号(,) 表示一连贯思想或长语句的分节分段。 当两个独立句用对等连接词连接起来,逗号放在连接词前。例:,而…/,或…。 较长的词组或字,例: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水动,… 表明某些省略的字,使句子精简,例:五位学者来自美国,二位来自英国,另一位…。 句子中有明显的停顿,例:的确,朱子作品的伟大… 从属子句(排独立句)后,:如果不能…,向外求法…(其它包括倘若…,…。) 不适用 a. 复合述词(同一主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用连词连接时,连词不用逗号。 b. 两个或以上的词、词组、子句彼此间有连接时不需逗号。null5、分号(;) ①办别清楚各项目,例:甲班,百分之七;乙班,百分之八。 ②表示较强的中止性,当一个包含有几层意思之复句的二子句之间,没有连接词时,或复句过长,分号使层次分明。 例:我们曾向…作问卷调查;而这些问卷调查…/要教化当代,不如以…;要传之来世,不如…。 ③当连接词诸如「因此」、「但是」、「所以」多用于复句中作为副词,语意转承时。例:牛骨的用处很多,不仅用于…亦用于…;因此采用牛骨…。null6、冒号(:) 更强的中止,比较分号,通常具有相等的重要性,而冒号则承先启后,用下文去扩充,澄清或列举方式去阐明上句的意思。 归纳己见。我深深的认为: 引用他人之句。爱力生说:「……。」 时间,例:三:三十六。 信上称呼。敬爱的陈生先生: 注释/参考书目中之出版地与出版者之间或卷数与页数之间。 「亦即」、「即」、「例如」等之后null7、破折号(──)写法:与相接字紧接,从句子的结构中插入。(中文计算机使用全角打两次--) ①在论文中冒号、圆括号可代替。 ②用在意思骤转的地方,从句子的结构中插入。 例:这些成年人透过…,对于下一代成年人…──由于早期…可塑性──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双破折号)。 ③分别主要子句与非限定子句,词组(非限定的意思是即使省略了也不会影响句子原意),例:这些古瓦──用于飞檐的古瓦──大都有文字。 ④补充完成前成前句,蔡伦造纸的二项贡献──.…;二. … ⑤等于/到的意思,例:姑苏──就是现在的…。null8、圆括号( ),主要用于 分开插入的句子(也可用逗号,分别是圆括号用于与主句有较小关联的句子)。 附上引句的资料来源或解释说明某事,而不想用注释。 例举项目时,分开数字。 9、方括号【】,用于 在一引句之内,加入其它添改的文句。 在圆括号内再添入插句。 10、书名号《 》 用于出版或未出版的作品的书名或篇名、丛书名(不同原文之字体也可以代替这些符号) 长的音乐作品。但如有编号,则毋须用。 不需用:宗教典籍,如圣经。null11、引号「」 章节标题或书之一部份,专文及期刊中之文章篇名。 未出版之博士、硕士论文题目,研究报告题目。 外交名词的中文音译名称。 不需用:未出版之手稿集,档案集,日记,备忘录等。 12、删节号…… 表示删去词句,举凡节录文字,或不说,不能说的词句。 梦呓恍惚,或说不清楚等。 13、顿号(、) 标明语气上最短暂停顿的符号,通常分开许多连用的同类词。例如:有七位男人、八位妇女、十二位儿童,到来参加。
/
本文档为【09第九课 注释格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