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考研政治三十个专题

考研政治三十个专题

2011-11-04 50页 doc 520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6544

暂无简介

举报
考研政治三十个专题考研政治三十个专题经典总结 考研政治三十个专题经典总结 目 录 专题一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专题二 洋务运动………………………………………………………… 专题三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 专题四 党的创立写党的领导…………………………………………… 专题五 抗日战争………………………………………………………… 专题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专题七 当代中国的“三次转型”……………………………………… 专题八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
考研政治三十个专题
考研政治三十个专经典总结 考研政治三十个专题经典总结 目 录 专题一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专题二 洋务运动………………………………………………………… 专题三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 专题四 党的创立写党的领导…………………………………………… 专题五 抗日战争………………………………………………………… 专题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专题七 当代中国的“三次转型”……………………………………… 专题八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专题九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专题十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专题十一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十三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专题十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认识论………………………………… 专题十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 专题十六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理………………………………… 专题十七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前进性与曲折性…………………………………………………………… 专题十八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和经济所有制的根源……………………… 专题十九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专题二十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择业观、创业观,职业道德的基本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专题二十一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专题二十二 网络公德与网络立法……………………………………… 专题二十三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爱国主义与国家安全……………… 专题二十四 公民道德建设和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专题二十五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专题二十六 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专题二十七 人民币汇率的改革与升值………………………………… 专题二十八 二十国集团………………………………………………… 专题二十九 中日钓鱼岛风波…………………………………………… 专题三十 中国对非洲外交政策与所谓的“中国殖民论”育本质区别 附录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 附录二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重点选择题………… 专题一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题思路】 1.中国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4.帝国主义最终没有能够瓜分中国的原因。 【答案要点】 1.(1)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①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 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 ②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步地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台湾、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环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掠夺。它大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步伐的加快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的进程加快。因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 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再次战败,被迫与英、俄、德、法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为“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并通过外务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京津地区“门户洞开”,从而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进行敲诈勒索以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慈禧太后竟然厚颜无耻地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暴露了其卖国嘴脸。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封建剥削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并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酌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2)二者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 ①前者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②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4.帝国主义之所以最终没有能够瓜分中国,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顽强英勇的反帝斗争,一次又一次挫败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同时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帝国主义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与牵制,也是任何一个帝国主义都无法单独灭亡中国的重要原因。 专题二 洋务运动 【解题思路】 1.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评价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纲领或指导思 想。 【答案要点】 1.(1)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也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工业化运动。2分 (2)洋务运动中,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还翻译了一批西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3)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1)洋务运动县有封建性(也就是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纲领或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改革派面对亡国危机的政治文化纲领,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依靠西方的工业技术及其机器大炮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并且继续保持地主阶级的思想文化。但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洋务派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这就决定了洋务派企图通过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必然失败的命运,“中体西用”的洋务指导思想根本不能救中国,失败是必然的,救中国需要新的指导思想。2分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僚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完全是空想,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无异子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why?)。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产品往往质量低下。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人员大多由政府委派,商人没有多少发言权,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3.评价洋务运动“节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参见本专题“解题思路”2(1)关于“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的分析。) 专题三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 【解题思路】 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4.爱国运动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 端的原因。 5.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专题6) 【答案要点】 1.(1)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 De- 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民主有两层涵义: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包括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及自由民主权利等内容;二是指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科学也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主要是指与封建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2)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他们认为孔学所提倡的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忠孝节义是“吃人的礼教”,要提倡民主和科学,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就必须对孔学进行批判。当然,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对丑学的批判是充满理性的,诚如李大钊所指出:“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孑L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 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寺制政治之灵魂也。” 2.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激烈姿态,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昧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它在社会上掀起的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从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人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正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涌现了一批青年革命民主主义者。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3.(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4.五四爱国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1)五四爱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爱国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特别是“六五”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政治大罢工,显示了伟大的力量,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事实表明,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的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垦,开始走上领导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3)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在五四爱国运动中,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他们发挥了某种先锋和桥梁的作用。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这样,五四爱国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爱国运动成为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五四爱国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专题四 党的创立与党的领导 【解题思路】 1.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期的基本特点;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历史的必然; 4.中国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不能 照抄西方政党制度。 【答案要点】 1.(1)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的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 (2)同时,由于民族危机深重,救亡任务紧迫,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投入革命斗争,3理论准备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够系统和深入,这个缺点对以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什么选择共产党?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特别是因为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和悲伤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1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相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而坚强的政党作为领导核心。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由中国共产党承担起来。第一,中国人民有了领导核心;第二,中国革命有了明确的、科学的纲领和方向(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三,中国人民的工农运动和反帝斗争水平空前提高,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就一步步走向伟大胜利。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1)中国的民主党派,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一方面和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反帝爱国,另一方面又主张走第三条道路,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它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2)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这些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从成立的时候起,大多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这种关系。中囤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4.(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建立在资本私有制基础之上,实质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表面看来是不同政党自由竞争“轮流执政”,实际上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不同利益集团轮流坐庄和利益交换,竞选纲领日趋近似,选民并没有多少选择余地,最后受益的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 (2)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中国共严党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它不同于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完全一党执政的一党制度。 (3)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好不好,要从它魄基本国情出发来认识,要从它的实践效果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成就,充分证明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世界各国都开始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考题五 抗日战争 【解题思路】 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3.抗日统_战线的主要经验; 4.根据“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等有关材料分析抗战是空前广泛的全民族抗战的原因; 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答案要点】 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榜样作用和先锋作用。第二,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第三,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使抗日战争成为近代以来空前广泛的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重要条件)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2分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选择题)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的历史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中国率先倡导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为当时世界公认的“四大国”之一,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是近代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为政治大国的划时代标志。 3.主要经验:(1)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2)在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和不同派别,由于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而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因此,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就是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3)对反共顽固派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4)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支柱,抗战中就是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 4.抗日战争之所以成为空前广泛的全民族抗战,主要原因在于:(1)从半殖民地到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变中国为日本完全的殖民她,空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中国人民空前广泛的爱国主义,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都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2)抗日战争具有了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等新的先进力量,能够科学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参加抗日的局限性与动摇性,坚持领导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不断动员、鼓舞全民族抗战的坚强领导力量。 (3)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争,使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国民党中国政府能够不断克服动摇和妥协,坚持抗战到最后,是重要的国际条件。 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1)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争。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 (2)提出并坚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开辟广大的敌后抗日战场。 (3)始终高举抗日旗帜,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摆在首要地位,同时主张实行民主以促进团绾。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 (4)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妥协投降和分裂倒退的逆流。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分裂、妥协和倒退,确保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运动,对于激发大后方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融人中国国情,创立出新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地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类社会是按照历史的规律和法则前进的。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备 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以自己坚定的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专题 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题思路】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生长的主要原因。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本质和根本原则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科学内涵主要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高度;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优秀文化中扎根生长。 2.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1)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2)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探讨并且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两次飞跃”的主要经验:(1)中国共产党全部力量和全部实践,归结到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是一条普遍真理。 (2)成功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其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胜利。事实证明,如果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不可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而如果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科学社会主义,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前途。 (3)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使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生长,原因在于:第一,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真理的必然结果,从旧式农民战争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自强自救运动,再到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都不能救中国,中国救亡图存急需新的思想武器和先进理论;第二,十月革命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运用苏俄革命的指导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从而放弃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的追求,以俄为师,接触、传播、接受马克思主义;第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是在比较、鉴别中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的思想武器的。第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相融性,易于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掌握。第五,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生长最关键的主观条件。 专题七 当代中国的“三次转型” 【解题思路】 1.第一次转型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2.第二次转型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第三次转型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4.第一次转型与第二次转型的相互关系; 5.根据第一次转型分析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6.根据第一、二次转型分析中国的现代化战略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答案要点】 1.第一次转型。(1)主要内容:第一次转型开始于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2)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第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口:,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第二次转型。(1)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发展,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过程中.我国同时完成了从按劳分配的单一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转变,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历史意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3.第三次转型。(1)主要内容: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从投资推动型增长转向创新推动和消费投资协调型增长,从外向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实现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环保的科学发展和包增长,目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2)历史意义: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又一次吹响改草的号角。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以改善民生为宗旨。不仅是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等。而且,加快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更加重视广大的农村居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启的将是一个以社会建设为重要内容的改革时代。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以全面小康为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本世 纪初的宏伟目标,“十二五”规划的五年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十分关键。 4.(1)第一次转型所确定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第二次转型的前提和基础。(2)第二次转型通过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社会主义制度更有活力,更有优越性。 5.(1)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没有机会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发展资本主义。 (2)时代环境和国际条件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无产阶级及其领导者中共产党才能解决中国实现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和国家独立与统一的任务。 总之,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由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中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共同作出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6.中国现代化战略和工业化道路。(1)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没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第一,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现代工业在I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16. 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 5%。当年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发展工业,改变中国作为农业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前的艰巨任务。 第二,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世界历史上看,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到1949年,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不过只有20. 08亿元人民币。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而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已经失去了。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把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体和中心。 第四,20世纪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探索中,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仝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第五,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不断趋于成熟。党韵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表明党和国家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2)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第一,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坚持的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有根本区别;第二,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第三,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的巨大变革,就是走上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就业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尤其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最大特征。第四,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目的都是通过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专题八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解题思路】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的主要内容;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答案要点】 1.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根本利益完全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我们应该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强调,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应专政的方法。毛泽东还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2.新时期以来,尽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没有变,所以,第一,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之问的矛盾.(1)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物质基础。第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仍然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2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根本利益完全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只能通过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法来解决。和谐社会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2)第三,3以民生问题为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社会,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关键,也是根本途径。第四,4党群关系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社会的焦点问题,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谋,勤政廉洁反腐败,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第五,(3)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专题九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解题思路】 1.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投资拉动向创新拉动转变 (3)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转变(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 2.扩大内需,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导向型; 3.统筹国内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在对外开放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答案要点】 1.(1)实现解决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的原因: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发展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提供r物质基础和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第二,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能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第四,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不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第五,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水平低,以数量取胜,只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总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是深 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 “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成为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焦点 (2)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的基本要求:第一,以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调结构、上水平;第二,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以深化改革开敢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体制性基础;第四,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使发展更环保;第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低收入群体受益,甚至可以多受益。 (3)实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第一,发展经济和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第二,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立足内需拉动的方针,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第三,最重要的是,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方针,调结构,上水平,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结构相协调,(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四个更:更有效益、质量、更加环保)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道路。 2.(1)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的原因:第一,我国有十几亿人口,正处在工业化起飞阶段,具有消费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第二,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刺激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而且是良性发展。第三,尽管今年来我国的消费品市场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相比,消费需求仍然严重木足,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第四,美国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各国都在强调扩大对外出口,同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外向型经济道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模式。总之。。。。 (2)扩大内需的主要措施:第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主要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第二,要把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增加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第三,要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确保消费安全。第四,健全社会保障,为广大群众扩大消费解除后顾之忧。第五,继续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把扩大国内需求和继续积极而又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 (3)应该正确处理的三个关系:第一,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从投资拉动转到消费拉动的轨道上来。第二,正确处理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关系,在立足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扩大国外消费需求。第三,正确处理分配与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实现良性发展。总之,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一个长期战略方针,强调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来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力本的核心和本质。 3.(1)在对外开放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第一,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投资和对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国家经济面临重大风险。第二,我们是在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中谋发展,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国内发展和改革要考虑国际环境。第三,一方面,我们要适应国际规则,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修订和完善,努力争取使之适应我国发展的利益,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内体制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相互协调。第四,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发展无论在资源上还是在市场上,客观上都会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带来重大影响,为此,我们不但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还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只有“与邻共富”,才能真正造成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2)在对外开放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在对外贸易中实施以质取胜的方针。第二,坚持“引进来”利 “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引进来”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走出去”主要是推动中国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办厂。第三,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一个长期的根本的战略方针,在立足扩大国内需求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利用国外需求,把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到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动力协调拉动的轨道上来,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第四,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其中金融安全是核心。第五,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通过深化改革使国内体制与国际规则相协调,使国际规则有利于中国国内的改革发展。 (3)应该正确处理的关系:第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引进来”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走出去”主要是推动中国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办厂。第二,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关系。在立足扩大国内需求,以内需拉动为主的前提下,继续积极利用国外需求、国外市场、国外资源。第三,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立足办好中国自己昀事情,同时实现中国与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4.(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率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把扩大内需、促增长、调结构、
/
本文档为【考研政治三十个专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