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

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

2011-11-05 8页 pdf 598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9072

暂无简介

举报
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 哲学研 究 》 年第 期 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 乔 清 举 在对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的总体认识上 , 有三种比较普遍的观点 , 一是认为金岳霖哲学 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论体系 二是虽看到金岳霖哲学有本体论和知识论两部分 , 但把它们作为 相互独立的内容处理 三是认为金岳霖的哲学体系属于道家 。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 。 金 岳霖的三部主要著作中 , 《逻辑 》是属于知识论的 , 《论道 》涉及到了对因果 、 归纳的必然性 的说明 , 《知识论 》直接就是知识论了 。 但是 , 金岳霖哲学也论述了 “ 能 ” 的间题...
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
哲学研 究 》 年第 期 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 乔 清 举 在对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的总体认识上 , 有三种比较普遍的观点 , 一是认为金岳霖哲学 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论体系 二是虽看到金岳霖哲学有本体论和知识论两部分 , 但把它们作为 相互独立的内容处理 三是认为金岳霖的哲学体系属于道家 。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 。 金 岳霖的三部主要著作中 , 《逻辑 》是属于知识论的 , 《论道 》涉及到了对因果 、 归纳的必然性 的说明 , 《知识论 》直接就是知识论了 。 但是 , 金岳霖哲学也论述了 “ 能 ” 的间题 。 照金岳霖 所说 , “ 能 ” 的出入 、 “ 无极而太极 ” , 都不是知识论 。 第一种观点未能触及金岳霖哲学的深层 , 第二种观点未能认识到其体系中本体论和知识论之间的联系 。第三种观点亦只是面之见 。 总 之 , 三者都未能把握金岳霖哲学的根本精神 。 一 、 “ 道 ” 的转型 金岳霖哲学体系的定位 金岳霖哲学的根本精神是什么 笔者认为 ,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道 ” 的转型 。 当西方携 其坚甲利兵侵略中国时 , 道的转型就不可避免了 。 近代自严复始 , 中国知识界认识到 , 传统 文化在逻辑学和知识论方面的欠发达 , 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 遂开始有意识地介绍西方的科学 与逻辑学 。 五四新文化运动 , 促使 “ 科学 ” 深入人心 。 金岳霖是在继承近代以来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 , 开始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 。 他认为 , 中 国文化中 , “ 可以称为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 ” 金岳 霖学米选 》第 一 页 , 中 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年 月 。 所以 , 他的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 就是研究逻辑和科 学的道理 , 说明知识的必然性 。 这是严复以来重视科学与逻辑的学术传统的继续 。 金岳霖在 《论道 》中 , 通过道 、 式一能 、 共相与殊相 、 理与势 、 无极 、 太极等一系列范 畴 , 建立了本体论哲学体系 。 他的本体论 , 从范围上看网罗众有 , 而其核心则是为逻辑 、 科 学的必然性建立本体基础 。 金岳霖对知识的必然性的论证 , 是涵在中国文化的 “道 ” 中的 。 他论述的 “道 ” , 是中国 的 “道 ” 。 在此 , 他坚持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 他指出 , “ 每一文化区有它底中坚思想 , 每 一中坚思想有它底最崇高的概念 , 最基本的原动力 ” 《论道 》第 页 , 商务印书馆 年 月 第一版 。 以 下 引用此书 只标 页码 , “ 不道之道 , 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 , 国人对之油然而 生景仰之心的道 , 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 , 不得不依 , 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 的概念 , 最基本的原动力 。 对于这样的道 , 我在哲学底立场上 , 用我这多少年所用的方法去 研究它 , 我不见得能懂 , 也不见得能说清楚 , 但在人事底立场上 , 我不能独立于我 自己 , 情 感 难免 以役于这样的道为安 , 我底思想也难免 以达于这样的道为得 ” 同上 。 金岳霖在 “道 ” 中注入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 。 他的工作 , 是 “ 道 ” 的转型 , 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改造 。 照他所说 , 他的体系 “ 所急于要介绍到中国来的 , 追根起来 , 也就是希腊精神 ” 同土 。 所 谓希腊精神 , 也就是知识理性的精神 。 “ 希腊文化是十足的理智文化 ” , 其具体表现是逻辑和 认识论的发达 , 金岳霖说 《论道 》中的道 “ 是多少带一点冷性的道 ” 。 他所说的 “ 冷性 ” , 就 是希腊的 ‘ , ” 第 页 。 他的中西的结合是否完善呢 金岳霖坦率地说 , 他的道 , 与 “ 中国思想中的道 , 也许相差很远 。 如果相差很远 , 则我在这本书里的用字方法就是普通所谓 旧瓶装新酒的办法 ” 第 页 。 金岳霖哲学的确有不少地方 , 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大化流行的 特色 , 表现为概念的 , 显得不圆融 但总体上 , 仍不失为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有益尝试 。 冯友兰称金岳霖哲学 “ 不仅是近代化的 , 而且是民族化的 ”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七册 第 页 。 兰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 司 年初版 。 冯此语 只是对《论道 》说的 , 有局限性 , 信哉斯 言 二 、 基础本体论与 “ 知识本体论 ” 金岳霖哲学体系的总体结构 金岳霖哲学研究的第二个缺陷是忽略了其哲学体系内在关联 。 为弥补这一缺陷 , 笔者特 意提出了 “ 基础本体论 ” 和 “ 知识本体论 ” 两个概念 。 照理说 , 本体论只有一种 , 有两种就 不是本体论了 。 金岳霖的本体论即 《论道 》中的道的本体论 。 我们提出这两个概念意在表明 , 基础本体论关于道的一般的论述 , 知识本体论是对知识的必然性的本体基础的论述 。 前者是 后者的基础 , 后者是其整个体系的核心 。 前者是金岳霖哲学体系的底层 , 后者是其中间结构 。 此中间结构下通基础 , 上达知识 。 通过知识本体论这个中间环节 , 基础本体论才能过渡到知 识论 。 广义地说 , 整个本体论都是 “ 知识本体论 ” 严格地说 , “ 知识本体论 ” 只是本体论中 与各种知识的必然性相关的部分 , 金岳霖的哲学 , 是一个由基础本体论到 “ 知识本体 ” 论 、 再 到知识论的完整的体系 。 金岳霖基础本体论的第一个命题是 “道是式一能 ” 。 照他所说 , “ 能 ” 是构成事物的纯材 料 ‘ , ” , 不可经验 , 不可定义 。 事物是不断变动的 , 此 ‘ , ” 则不变 , 它从一种事物走入另一 种事物 , 造成了事物的变化 。 金岳霖的这个 “ ” , 没有任何性质和规定性 , 不是一个名词 , 而 是一个名字 。 这意味着 , 一方面 “ 能 ” 和它的指称对象没有逻辑关联 , 只是强为之名的名字 另一方面 “ 能 ” 也不是类 , 不是诸多个体的集合 , 而是惟一的 、 同一 的构成性质料 。 就 “ 能 ” 的惟一性 、 同一性和 活动性来看 , 它类似于传统 中国哲学 的气 但气是一种物质 , “ 能 ” 则是思维抽象出来的概念 。 “ 能 ” 也类似亚里斯多德的 “ 质料 ” , 但 “ 质料 ” 是质料 , 不 及 “ 能 ” 抽象 , “ 能 ” 不是质料 。 质料是被动的 , “ 能 ” 则能动的 。 当然 , 就 “ 能 ” 有活动性 来看 , 它并不像金岳霖设想的那样抽象 。 除了 “ 能 ” 外 , 还有 “ 可能 ” 。 “ 可能 ” 是一些逻辑上没有矛盾的抽象概念 。 “ 方的圆 ” 包 含有逻辑矛盾 , 不是可能 “ 金山 ,’ “ 血河 ” 之类的概念 , 不包含逻辑矛盾 , 是 “ 可能 ” 。 这 些可能或 “ 架子 ” 充塞有能 , 即成为共相 , 可能没有充塞进能时 , 则只是一些空的概念 , 如 “超人 ” 等 。 实的共相有具体的表现 , 如 “ 红 ” 的共相表现为这个或那个红的东西 , 空的概念 没有具体表现 。 可能的量和种类是无限多的 。 在思维中把这些可能 “包举无遗地用 ‘或 ’ 的思想 ” “ 析取 地排列起来 ” 是 “ 式 ” 。 式是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可能 。 值得注意的是 , 不能把式简单地理解为 所有可能的总和 。 逻辑的析取是 “ 可以兼而又不必兼 ” 的 。 金岳霖之所以强调这一点 , 与能 的出入有关 。 在前一种情况下 , 能可以充塞一个 、 或同时充塞二个 、 三个以至于多个可能 , 甚 至可以 同时充塞所有的可能 。 各种情况都可以存在 。 但在第二种情况下 , 能只能同时充塞所 有可能这一种情况 , 这就把式撑死了 , 没有变动的过程了 , 从而也没有宇宙了 。 在逻辑中 , 析 取式具有最大的结合力 , 它能够把矛盾的东西结合起来而 自身并不矛盾 。 “ ” 不是一个 矛盾的式子 , 而是一个永真式 。 所以 , 式中单个的可能 自身没有矛盾 , 但相互矛盾的可能 , 却 可以并存于式中 当然 , 它们不能同时现实 , 金岳霖对此有说明 。 把式简单地作为总和 , 式 中就会出现 ‘ , · ” 这个基本逻辑矛盾 。 关于共相的有 , 金岳霖指出它一方面超越特殊时空和任何表现它的个体 另一方面又不 能脱离时空和所有表现它的个体 。 金岳霖这样论证到 “设以 中 为共相 , 而 , , , 。 , ⋯ ⋯ ⋯ ⋯是 小 共相下的个体 , 中 不靠任何 底存在或任何 所占的时空才能成其为共相 , 那就 是说 , , , , 。 , ⋯ ⋯ ⋯⋯之中 , 任何个体的 不存在 , 而 。仍为共相 。 可是 中 不能脱离 所有的 , , , 。 , ⋯⋯ ⋯⋯而成为共相 。 因为如果所有的 , , , 。 , ⋯ ⋯ , ⋯ ⋯都不 存在 , 则 中 不过是一个可能 。 ” 第 页 从共相可以超越表现它的任何个体来说 , 它是超验 的 从它不能脱离所有个体来说 , 它又是内在的 。 金岳霖对共相存在间题的说明很富有逻辑 的严密性 , 其合理性是共相不能脱离所有的事物存在 。 但是 , 他的共相概念并不是由对事物 的分析抽象出来的 , 而是预设的先验概念 , 这与他的 《论道 》的整个思维方式一致 。 一般说 来 , 有 、 、 , ⋯⋯ 。 的存在 , 我们可以抽象出一个共相 。 非整体地 、 分别地存在于 诸 之中 。 如果个体的数 目不断地减少 , 那么到只剩下 、 两个时 , 我们还勉强可以说 这一共相是存在的 如果只剩下一个个体 , 那就无所谓有共相了 。 一个个体 , 何 “ 共 ” 之有 金岳霖的共相 , 实质上是 “道是式一能 ” 这一命题的真值 。 “ 式一能 ” 强调的是 “式必有能 ” , 而 “ 式 ” 又是析取的所有的可能 , 那么 , 按照逻辑的观点 , 只要析取式中有一个可能有能 , 这 个命题就正确 。 这个有能的可能 , 就是共相了 。 金岳霖对共相的说明甚至也不符合金岳霖 自 己对共相的定义 。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正是 , 共相是个先验的预设 , 它不是来 自于事物 , 而是注入事物 , 或者用金岳霖的话说 , 是能进入可能 , 可能成为共相 。 所 以 , 无论客观事物存在与否 , 共相即使不作为共相 , 仍可以作为空的概念存在 , 这是新实在 论的观点 。 冯友兰说金岳霖解决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问题 , 解决了理学 “理在事中 ” 和 “ 理 在事上 ” 的争论 , 是不准确的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七册 第 页 。 基础本体论的最后一个命题是 “ 无极而太极 ” 。 金岳霖的无极 , 在宇宙演化过程的前端 , 是本原性的 太极则是终结性的 , 是 “ 综合的绝对 目标 ” , 二者都是 “逻辑 ” 概念 。 无极不是 传统哲学的虚无实体 , 也不是无可形容 、 没有方体的 “ 无声无臭 ” 太极不是混沌的气 , 也不 是理 。 “ 无极而太极 ” 是道的演化的全部过程 , “ 而 ” 就是道的演化 ” 。 “ 无极而太极 ” 赋予现 实历程了一个发展的方向 。 金岳霖在 《论道 》之初提出了 “ 居式由能莫不为道 ” 的命题 。 “ 居 式 ” 是指能不在式外 , “ 由能 ” 是指式不能离能 。 整个现实就是能在式 内不断地出入各个可能 的过程 。 金岳霖指出 , “ 居式由能 ” 是对于现实变化的横切分析 , 不能体现现实历程的发展方 向 , “ 无极而太极 ” 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 金岳霖指出 , 太极淘汰 了时间 、 变动等可能 , 现实了 “ 无 ” 、 “ 将来 ” 、 “ 特殊底极限 ” 、 “ 空线 ” 、 “ 时面 ” 等可能 。 所以 , 太极是没有时间和变动 , 共相和绝对得以实现的世界 。 太极 中的共相 , 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 , 而是绝对的 共相有能 , 为现实 , 故亦是具体的 。 这是金 岳霖的太极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朱熹的理世界的区别 。 显然 , 金岳霖的 “ 无极而太极 ” 并 非宇宙论 , 属本体论 。 金岳霖指出 , “ 太极为至 , 就其为至而言之 , 太极至真 , 至善 , 至美 , 至如 ” 第 页 。 在现实生活中 , 真善美是严格区别的 。 可是 , 太极是至极 , 是绝对 , 是势归于理 , 情尽 于性 , 用得于体的状态 。 在这种绝对状态中 , 真就是太极本身的真 , 也就是太极本身 善 、 美 也可作如是观 , 所以真善美在此也是同一的 。 太极的真善美是绝对的 , 金岳霖称之为 “ 至真 、 至善 、 至美 、 至如 ” 。 “ 至如 ” 是说 “ 在太极情尽性 , 用得体 , 万事万物莫不完全 自在 , 完全 自如 ” 第 页 。 金岳霖之所以强调太极是至如 , 是为了避免人们把太极看作西方的天堂 那样的事物 , 敬而远之 。 显然 , 金岳霖的太极有中国哲学的自然而然 , 亲切宜人的特点 , 没 有西方哲学的 “ 冷 ” 味 。 金岳霖的 “道 ” 具有浓厚的价值论色彩 。 “道 ” 所负载的 , 有近代西方进化论的价值观 , 也有道法 自然的价值观 。 他的整个体系 , 透着对 自然 、 社会 、 人生的道家式的淡淡的 、 悲观 的凉意 。 但是 , 太极为真善美的统一 , “ 如如 ” 而为真善美等说法表明 , “ 道 ” 所负载的 , 最 根本的是儒家的生生之德和 自然向善的价值观 。 进化论思想和道家的凉意 , 最终都统一在儒 家的 “ 好生之德 ” 的价值观下了 。 同时 , · 金岳霖的价值观 , 也不是儒学的简单重复 , 而是 由 新实在论加以概括和现代化的 进化论使无极而太极有了方向陕 , 这些都是传统哲学所没有 的 。 从基础本体论出发 , 金岳霖承认三种 “ 有 ” , 即个体事物的存在 、 共相的潜存 或实在 和可能 、 能 、 式的纯粹的 “ 有 ” 。 纯粹的 “ 有 ” 是他 与新实在论的不同之处 。 可能 “ 仅有而不实 ” “ 共相不仅是有而且是实 ” “ 个体不仅是有 、 是 实 、 而且存在 ” 。 总之 , “ 可能底有 , 共相底实 , 特殊个体底存 , 彼此不同 ” 第 页 。 西方哲学通常把真理分为先验和与经验两类 。 二者不仅性质不同 , 获得途径也不同 。 真 理的性质和获得途径合一 , 是西方哲学的特点 。 金岳霖突破了这一常例 。 他把真理的性质和 获得途径做了分离 。 他主张经验论 , 认为 “ 从知识底本身着想 , 它总是来 自经验 , 这表示没 有经验我们无从知道 ” 第 页 但他又把知识的性质或可靠程度依次分为偶然的 、 后验的 和规律的 、 先验的 、 先天的四种 。 偶然的知识是关于 “ 特殊或个体事物的知识 , 这样的知识 没有先天后天和先验后验的问题 ” 同上 。 这类知识是关于特殊的 , 无法上升到普遍 , 所以 是偶然的 、 零星的 。 后验的和规律知识是关于普遍情形的 。 所谓 “普遍的情形就是超出特殊 的时间和特殊的地点的情形 ” 知识论 》第 页 。 普遍有两种情况 , 一是 “ 对于 已往为真 , 而对于将来不敢保其亦真 , 这一部分是后验的知识 ” 还有一部分是 “对于 已往固真 , 可是 , 只要相应于它的经验不从此打住 , 对于将来也真 这一部分是规律知识 ” 第 页 , 即科学 中的自然规律 。 这一部分知识 , 金岳霖又称为固然的理或共相的关联 。 第三部分是先验知识 。 金岳霖指出 , 这类知识 “ 对于以往为真 , 对于将来 , 只要有经验 , 总是相应于它的经验 , 所以不会不真 这一部分就是这里所说的先验的知识 , 即令将来的世 界不是现在这样的世界 , 只要有经验 , 这一部分知识总是正确 ” 同上 。 按照金岳霖的见解 , 先验是关于本然世界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知识 , 可称为本然知识 。 有能 , 有时间 , 有变动 , 有大小等 , 都是先验的知识 。 第四类是先天的知识 , “ 将来无论有经验与否它总是正确的 ” 。 这 类知识是逻辑学 、 数学 。 这四类知识中 , 金岳霖最重视的先天 、 先验和 固然 , 它们所属 的知识部门为形式逻辑 、 形 上学或本体论 、 自然科学 。 先天的知识所对应的是纯存在的式 , 纯存在是逻辑的本体基础 。 式 是析取的无所不包的可能 , 能的出入构成本然世界 。 能不在式外 , 所以 , 世界也不在式的范 围之外 , 无论世界是什么样子 , 它总是可能的现实 。 但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 逻辑并不做出 任何积极的肯定 。 由此可知 , 逻辑是必然真的 , 它的真是先天的 。 能在可能之间的出入 , 构 成 了先验的本然世界 。 能的出入表明本然世界是有时间的 、 有变动的世界 。 所以 , 金岳霖 “ 利用时间表示先天与先验的分别 ” 。 他指出 , 设想时间打住 , 在纯理论上是可能的 , 不矛盾 的 。 如果时间打住 , 那么逻辑的 、 先天的知识仍然是必然正确的 , 因为它是超时空的 。 但本 然世界的就没有了能的出入 , 没有了变动等 , 归纳原则就不能利用了 , 因为它出来的普 遍命题没有所指的对象 经验也终止了 , 从而先验的知识就不会正确了 。 他指出 , 从时间终 止的假设中可以看出 , “ 先天的原则无论在甚么样的世界总是真的 , 先验原则 , 在经验老是继 续这一条件之下 , 也总是真的 。 可以假如时间停留 , 经验打住 , 先验命题也许是假的 ” 第 页 。 先验是与能的出入和时间的延续相关的 。 能的出入是形上学的内容 , 所以 , 先验知识实 质上是形上学知识 。 先验知识的进一步具体化 , 才能进展到 固然的科学知识 。 先验其实也就 是知识的形而上学基础 。 照金岳霖的说法 , 先验应是 “本然 ” , 归纳是先验的形而上学原则 。 先天和先验在西方哲学中是同义的 。 把二者进行区分是金先生的独创 。 这一创新的目的 是分别说明逻辑学 、 形而上学和科学知识 自身的不同的必然性 。 现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索尔 · 克里普克指出 , 先验是个认识论概念 , 是就知识获得的途径说的 必然则是一个形而上学概 念 , 是就知识的性质说的 , 并提出了 “ 先验的偶然命题 ” , “ 后验的必然命题 ” 等概念 命名 与必然性 》第 一 页 。 梅文译 , 上海译文 出版社 年 月第一版 。 他的观点 , 和金岳 霖的见解不谋而合 。 普遍情形的第二个方面是规律知识 , 金岳霖这里主要指 自然科学的规律 。 规律知识的本 体基础与先验知识相同 , 仍然是本然世界 , 但不是能有出入那一部分 , 而是共相的关联那一 部分 。 规律性知识的文字表现形式是 “ 固然的理 ” , 其特点是固然 。 固然不是必然 , 不及必然 更加普遍 , 这是很显然的 。 固然的理超越某一特殊的时空 , 但限于时空本身 。 这表明 , 它只 有时空范围内的有效性 , 超越了时空就未必有效 , 所以说是固然的 。 如前所述 , 先验知识是 只要有经验 , 就有相应于它的经验 , 这知识就是真的 。 规律知识不仅要有经验 , 还要一定有 相应于它的经验 , 才是真的 。 规律知识为真所要求的条件多 , 所以它的真的程度就不及先验 知识 , 更不必说与先天知识相 比了 。 因而 , 金岳霖指出 , 这类知识对于将来有能否引用的问 题 。 也就是说 , 规律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或然性 。 固然的理没有逻辑的理 由保证它在某时必然 现实 。 《论道 》中说 “ 理有固然 , 势无必至 ” , 讲的就是规律知识的局限性问题 。 通过对有 、 世界和知识的普遍程度的细致入微的分析 , 又通过对此三者的联系的确立 , 金 岳霖建立了独树一帜的知识本体论学说 。 此本体论具体化为逻辑学 、 形而上学和科学知识的 本体间题 。 必然 、 本然 、 固然 , 形成一个梯次 , 前者比前后者普遍 、 更可靠 , 前者是后者的 必要条件 。 逻辑学是形而上学的必要条件的 , 形而上学又是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 没有前者 , 就没有后者 。 后者 比前者更加具体 , 一步步接近知识本身 。 三 、 逻辑哲学 金岳霖哲学体系的方法论 金岳霖的逻辑哲学观基本上是受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的影响 。 关于此 , 迄今尚未 有人指出来 。 维氏为了说明逻辑的必然性 , 提出了 “ 逻辑空间 ” 的概念 逻辑哲学诊 》第 页 , 郭英 译 , 商务印书馆 年 月第一版 , 用来指一切存在的和不存在的事态的总和 , 在他那里 , 存在和不存在都是客体的可能的结合 。 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找到式的模型 。 存在的事态 , 在 金岳霖哲学中是现实 , 是共相 不存在事态 , 则是可能 、 纯概念 。 金岳霖指出 , 逻辑是研究 式的学问 第 页 。 显然 , 所谓研究式 , 不是研究式中的各个可能的析取关系 , 而是说 , 逻 辑研究的范围不超出式的范围之外 。 金岳霖的式 , 为逻辑划定了界限 , 就像维特根斯坦那里 , 逻辑的范围不出逻辑空间一样 。 维氏指出 , “ 逻辑处理每种可能性 , 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 事实 ” 逻辑哲学论 》第 页 。 金岳霖也指出 , 逻辑穷尽了一切可能性 , 划定了世界的范 围 , 世界不在逻辑之外 , 不在 “ 式 ” 之外 。 但对于世界究竟是什么 , 逻辑并不做积极的肯定 。 所以 , 逻辑命题从消极方面说 , 它不能假 从积极方面说 , 它必然真 从形上学的角度说 , 逻 辑 命题所表达的必然性关联一定会现 实 , 一定会有能的出入 。 这也正是没有无 “ 能 ” 的 “ 式 ” , 也没有无 “ 式 ” 的能的意义 。 但逻辑学不研究 “ 能 ” , 能是形上学研究的内容 , 所以 , 逻辑命题并不肯定任何事实 , 也不提供给人们关于事实的知识 。 金 岳霖说逻辑是先天的 、 必然 的 。 他所使用的 “ 必然 ” 概念不是 “ ” , 而是 ,’ ” 。 这是吸收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的产物 。 维氏说 “ 重言式没有真值条件 , 它是 无条件真的 ” 逻辑哲学论 》第 页 。 金岳霖又指出 , “ ‘式 ’ 就是必然的关联 。 逻辑就是 式 , 也就是必然 ” 第 一 页 。 这表明 , 逻辑的真的基础 , 是式中的可能的必然的结合 , 恰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客体是逻辑的真值的基础一样 。 所以 , 逻辑不能独立于可能的关联 。 但是 , 金岳霖的逻辑哲学并非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的翻版 , 他还是有他 自己的独创性的 。 就逻辑空间和式来说 , 逻辑空间虽然也包含了存在和非存在 , 但在维氏 , 非存在属于世界界 限之外的 , 不能说 , 只能通过存在来显示 , 所以存在的范围也就划定了非存在的范围 。 而金 岳霖则把存在的和非存在的抽象为 “ 可能 ” , 放在 “ 式 ” 中 。 金岳霖哲学中没有不能说的 , 非 存在的也可以说 。 所以 ,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的本体基础只在世界的 “这边 ” , 不出界限 金岳 霖的逻辑的本体基础是式 , 则包括了两边 , 其实就是 “ 最普遍的道 , 最根本的道 ” , “道一的 道 ” 。 所以 , 金岳霖的逻辑本体论比维特根斯坦更富有形而上学的意义 , 范围也更广 。 金岳霖 构造的是完整的形上学体系 , 逻辑本体论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 维特根斯坦则主要是构造逻 辑本体论 , 形而上学是由此显现出来的 。 这表明 , 在构造形而上学体系方面 , 金岳霖是主动 的 , 维特根斯坦是被动的 , 反形而上学本来就是 《逻辑哲学论的 》一个 目的 , 尽管具有讽刺 意义的是 , 事实上他还是建立了他要反对的东西 。 由于金岳霖是主动的 , 所以他把 “ 可能 ” 从 维特根斯坦的事态上升到概念性的抽象存在 , 赋于它向逻辑发展 、 说明其本体基础 , 和作为 整个体系的基石 、 向纯粹形而上学发展两个不 同的方向 。 二者在 《论道 》中是合一的 。 所以 , 《论道 》既建立了形而上学 , 又说明了逻辑 。 其结果是 , 金岳霖的体系 , 既是以逻辑演绎为范 式建立的本体论 , 是本体的逻辑化 又是以本体论为逻辑哲学 , 说明逻辑 , 是逻辑的本体化 。 所以 , 广义地说 , 《论道 》既是形上学著作 , 也是一本逻辑哲学著作 。 维特根斯坦的思路是单 向的 , 只有从本体到逻辑 , 以本体说明逻辑一条线索 。 金岳霖说式是可能的析取的总和 , 也是值得注意的 。 它实质说明了可能是可以任意结合 的 , 这就为各种逻辑关系留下了空间 尤其是为建立形上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 金岳霖的基础 本体论是从 “道是式一能 ” 这个命题中演绎出来的 。 这种演绎之所以可能 , 除了能的作用外 , 就在于 “ 式 ” 一方面给出了世界的范围 , 另一方面 , 析取的思想给世界可能形成的状态留下 了广阔的天地 。 没有析取 , 能就不能出入 , 整个地说 , 道就演绎不下去 , 就无法构造出世界 。 所以 , 金岳霖的道的世界之变动 、 洪流 , 都是靠析取的逻辑关系保证的 。 没有析取 , 就没有 道 。 维特根斯坦是用 “逻辑形式 ” 这个概念 , 说明命题的结合与客体的结合是同构的 。 逻辑 形式与式的相同处在于 , 二者都有说明逻辑的本体基础的意义 。 但前者没有构造世界的意义 , 它只是和静态地与世界同构 , 而不是动态地构成世界 , 因为维氏本来并没有建立形上学体系 的意 图 。 维氏的世界是静态的 , 金岳霖的世界则是动态的 。 金岳霖哲学的方法论 , 依据于他的逻辑哲学观 。 他的体系是以现代逻辑为骨架的建筑 。 他 的方法论的关键是 “ 必然 ” 。 他的必然 , 是前所谓 “ ” , 是 “ 重言式 ” 、 “ 同语反复 ” 。 金岳霖所要建立的 , 就是这样的必然正确的体系 。 照金岳霖对逻辑的看法 , 要达到这样的必 然 , 就只能建立一个演绎体系 , 结论都是从前提中推论出来的 , 体系 中没有新内容 。 结论不 包含在前提中 , 体系中出现了新的内容 , 就不必然 , 不是 “ ” 了 。 所以 , 作为基础 本体论的开端的概念和命题一定是这样的 它 已经包含了整个体系的所有结论 , 或者说 , 它 包含了整个宇宙 。 “ 式 ” 是所有可能的析取的总和 , 可能是 自身没有矛盾的概念 。 那么 , 举凡一个事物 , 它 总是 “ 式 ” 内的某个可能 。 从排中律上看 , 它或者是 或者不是 , 可是 , 无论它是不是 , 它 总逃不出可能的范围 。 这样 , “ 式 ” 就给出了宇宙的范围 , 式的大小也就是宇宙的大小 , 整个 宇宙种种事物 , 都不出可能的范围 , 即不出 “ 式 ” 的范围 , 由此 , 宇宙就是以 “ 式 ” 为大前 提的演绎 , 式本身又是靠析取的逻辑特性保证了它的正确性 。 可能是无限的 , 所以宇宙也是 无限的 。 既然 “ 式 ” 划定了宇宙的范围 , 那它就是整个概念形态的整个宇宙 , 能就逃不出式的范 围 , 所以金岳霖说没有无能的 “ 式 ” , 也没有无 “式 ” 的能 , 能必然是在式的各种可能之间流 动的 。 式和宇宙同大小 , 能在可能间的流动 , 形成了宇宙的变动过程 。 “道是式一能 ” 是表述 这个变动过程的命题 “道是式 —能 ” 实质上也就是金岳霖整个哲学体系的公理 , 后面所有 的概念和命题 , 举凡现实 、 个体 、 变动 、 无极而太极等等 , 都是从这个命题演绎出来的 。 所 以 , 在金岳霖的看来 , 他的整个体系也是必然的体系 。 黑格尔的 “ 逻辑学 ” 体系是现实逻辑 经验论所极力反对的 , 但深受现代逻辑影响的金岳霖所建立的哲学体系 , 事实上和黑格尔的 逻辑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 可以说 , 欢论道 》在思维方式上是黑格尔逻辑学的翻版 。 “道是式一 能 ” 就是命题化的 “ 绝对理念 ” 。 “ 居式由能莫不为道 ” 说明了这个体系的概念的构成或者推论方式 , 即能在可能之间的出 入形成概念和命题 。 现实 、 变动 、 时空 、 特殊 、 几 、 数等概念 , 无极而太极等概念和命题 , 既 是推论 , 也是道的演化的过程 , 逻辑的推论和道的演化过程合二为一 , 推论的过程即是道的 演化过程 , 道的演化过程也表现为逻辑的推论过程 。 再次 , 虽说道的演化是过程性的 , 但从 演绎的性质上看 , 过程本质上是本体显现和现实的过程 , 不是经验的时间意义的过程 。 本体 的显现和宇宙的演化也是合二为一的 。 无极是道的混沌状态 , 太极则是道的绝对圆满状态 , “ 无极而太极 ” 就是道从抽象的共相到具体共相的实现 , 它是 “道是式一能 ” 这一命题的最终 结果 , 它只是实现了道的丰富性和 圆满性 , 所以是道的复归 。 这就避免了生成式的过程论的 无限后推 , 也就是说 , 避免了恶无限的缺点 。 可以说 , 《论道 》是把逻辑学与本体论 , 本体论 与过程论 , 中国传统的儒道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进化论完善地熔为一炉的哲学体系 。 四 、 金岳霖哲学体系的意义 金岳霖 、 冯友兰代表着学院派的纯哲学传统 。 他们的哲学是 “ 抽象 ” 的 。 这不仅是说他 们的哲学充满着思辩 , 主要也是说他们的哲学离社会生活较远 , 缺乏 “ 实践 ” 这一辩证的否 定环节 新理学的解构与中 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 载 《哲学研 究 》 年 第二期 。 与冯友兰 哲学相 比 , 金岳霖哲学无疑更加抽象 。 冯友兰 尚且写了《新事论 》, 谈到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写 了 《新原人 》, 谈到了人生问题 。 而金岳霖则除了对人生稍有涉及外 , 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则未置一辞 。 显然 , 金岳霖哲学的价值 , 不在它显得薄弱的地方 , 而在于它的优势之处 , 即 它的理性主义精神 , 它对于科学 、 认识论以及逻辑学的认识 。 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改造 、 丰 富和补充 。 这种哲学 , 如果能够成为一个 自为的传统 , 而不单纯是外在的吸收和嫁接 , 那么 , 中国文化精神无疑会得到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 笔者曾经说过 , 中国文化未来对世界文化的 贡献 , 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把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升华为哲学 同上 。 这话是不错的 。 但中国哲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 不能仅限于此 。 中国也可以在纯技术哲学方面有所贡献 。 科 学 、 逻辑 , “ 宁有种乎 ” 一个拥有 亿人 口 的大国 , 应该对世界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 不应 在人类文化的某个方面遗留空 白 。 由此言之 , 金岳霖所代表的学院派的抽象的哲学传统 , 不 应中断 , 而应作为文化的一枝 , 继续发展下去 。 作者单位 中央党校哲学部 责任编辑 王生平
/
本文档为【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