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2011-11-06 10页 doc 51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8675

暂无简介

举报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一、改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他的《教育哲学的模式》、《趋向改造的教育哲学》和《正在出现的时代的教育》等著作,奠定了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改造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在改造主义教育家看来,当今人们正生活在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危机时期。教育的职责就是要设计并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具有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富裕的经济、发展的教育、繁荣...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一、改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他的《教育哲学的模式》、《趋向改造的教育哲学》和《正在出现的时代的教育》等著作,奠定了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改造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在改造主义教育家看来,当今人们正生活在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危机时期。教育的职责就是要并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具有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富裕的经济、发展的教育、繁荣的科学和艺术。他们还希望通过教育建“世界民主制度”,以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和谐的人类秩序。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改造主义教育家强调教育应该有一个清楚明白而又切合实际的社会目的,培养一种“社会一致”的精神。所谓“社会一致”,就是指不分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即通过共同协商而能消除阶级分歧的一致意见,不仅在口头上一致,而且在行动上一致。因此,改造主义教育家要求学校运用民主,通过相互协作的教育,达到大多数人都能同意的“社会一致”。 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改造主义教育家高度评价行为科学,认为行为科学应该成为改造教育的重要基础。在他们看来,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很好地利用行为科学,以行为科学为指导。 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基于“社会改造”这个目标,改造主义教育家强调首先应将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统一于所谓理想社会这一目标,并把社会问题作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家反对灌输式的教育和学习,强调教师应该通过民主的讨论、劝说教育,说服学生去“改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使学生坚信改造主义哲学,培养学生的“社会一致”的精神。在改造主义教育家看来,劝说教育是使绝大多数学生相信并愿意去“改造”社会的一种更有效果的简便方法。 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不同的是,改造主义教育更加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但就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具体主张来说,它是实用主义教育在新的社会时期的继续,但是,改造主义教育也批判了与它同一时期出现的要素主义教育和永恒主义教育,并吸取了它们所阐述的某些教育观点。在50年代,改造主义教育虽然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美国统治阶级所追求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而不是什么“社会改造”,因而改造主义在美国教育中始终未成气候。 二、要素主义教育 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想。1938年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其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1938年,巴格莱发表的题为《一个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首次全面阐述了要素主义教育观点。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以下要点: 1.与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尖锐对立 要素主义教育深刻揭示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缺陷,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已经导致美国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削弱了美国的统治秩序,使美国学校教育失去了明确的方向。   2.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中那些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而教育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尽可能高水平地保持共同的文化。因而,要素主义教育家要求美国普通中小学重新审查它们的课程,以保证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蕴藏在儿童身上的智力和道德力量的资源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一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发展人的智慧力量,学校要特别注重“天才”的发掘和培养,学校的社会责任是发现最有能力的学生,激发他们最大的潜力。因此,在教学上,他们强调坚持传统的心智训练。 4.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要素主义教育家强调指出,学习只有强调“努力”,才能实现最有价值的学习。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促使学生刻苦和专心地学习。如果有的学生对基本要素的学习不感兴趣,那就要强迫他们学习。 5.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从强调系统的学习和智慧的训练出发,要素主义教育家反对“儿童中心主义”,认为应该把教师放在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地位的作用,树立教师的权威。 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乃至世界学校教育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教育理论和策略曾被采纳为国家的教育政策。但由于其忽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特点以及能力水平,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学习,加上所编教材脱离学校教育实际,因而受到一些社会和教育界人士的抨击。 三、永恒主义教育 永恒主义教育是提倡复古的一种教育理论,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永恒主义教育理论包含以下要点: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事物的变化被一种永恒的普遍法则所支配,理性乃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因此,建立在这种永恒不变的人性基础上并为表现和发展这种人性的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不变的。每个时代的教育、每个地方的教育以及对每个人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人类社会两千多年来的教育的基本特点也仍适合于当前的时代。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 永恒主义教育家把理性当作人性的特征,是人类天性的共同要素,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出这种要素,实施人性的教育。因此,他们主张教育应该以发展人的理性和智慧为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成为有理性和负责精神的公民,以便参加未来的社会生活,而不能只为适应现在的生活。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永恒的古典学科具有永恒性,是发展理性的最好途径。这些永恒学科主要是指历代伟大思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经历许多世纪的古代名著。因此,他们提倡并组织读古典著作运动,提倡由“永恒学科”组成“永恒课程”,主张大学生必须阅读古代作家的名著,从中汲取那些永恒的东西。在中学课程方面,他们主张重新开设古典语言课程,为学生学习伟大的古典著作打好基础。在小学课程方面,他们强调在进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的同时,也应要求儿童熟记一些伟大的古典著作中的某些段落。 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永恒主义教育家把儿童的学习理解为内在潜能的开发,理性的发展,因此就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理智训练。特别是在学习古典名著时,更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阅读和讨论。 永恒主义教育在教育理论上虽有一定影响,但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范围不大,主要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特别是由于永恒主义教育的复古态度和缺乏实践意义,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 四、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曾在美国流行。它是一种提倡宗教教育的教育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马里坦。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家强调理性要服从宗教信仰,教育应该以宗教为基础,以神性为最高原则。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的“文明危机”以及宗教与生活之间的分裂,他们强调应该通过宗教教育使人的精神在神性的感召下获得解放。 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家把学校看做自然和上帝为了培养人而提供的一种机构。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虔信上帝、热爱上帝和服从上帝的人。但他们又认为,基督教徒和公民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 3.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家认为,为了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再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宗教信仰,学校的一切课程都应该贯串宗教教育,每一级学校的教学与学校组织,以及每一部门的教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都要受基督教精神的约束。因此,学校中必须开设神学课程,宗教教义以外的学科也必须以宗教原则为灵魂,渗透基督教精神。 4.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家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要受到家庭、学校和教会的三种教育,构成一个以宗教教育为核心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教会要监护上帝的后嗣在所有公私教育机构里的学习,不仅包括宗教教育,而且包括一切的课程学习。 新托马斯主义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学校里,特别是在天主教会的学校里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作为一种提倡宗教教育的教育思潮,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着连它自己也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从而必然陷入难以自拔的窘境。 五、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理论,20世纪中期流行于美国和西欧各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法国的萨特以及奥地利的布贝尔等。存在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 “自我生成”或“自我创造”,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价值,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并且帮助他去过自己所选择的生活和作出自己的决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发展个人的意识,包括发展自我认识,发展自我责任感,为自由的、合乎道德的选择提供基础。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本身并没有价值,知识只是学生个人借以发展自我认识和养成自我责任感的工具。因此,课程的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但存在主义教育家并没有否定知识教育,而是强调必须修正对知识的看法,学校应该把传授知识看做发展“自我”的手段。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但这种自由只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即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道德教育的基础应该是让享有充分自由的学生有权自己选择道德标准,并承受自己行动的后果。因此,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意识、自尊心,养成自主、自律的精神。 4.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团体教学的方法趋于统一化和标准化,不区别对待每个儿童,不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在他们看来,应该允许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个性和个别差异。他们十分推崇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强调教学应是一种师生之间的真正的对话。 5.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在存在主义教育家看来,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和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并具有一种民主的气氛。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曾对欧美国家的青年学生产生很大影响。但是,由于存在主义教育本身存在的消极因素,致使它在教育工作实践中的影响甚为有限,并于20世纪70年代后便逐渐衰落。 六、新行为主义教育 新行为主义教育是一种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托尔曼、斯金纳和加涅等。其中对现代欧美教育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他于1958年和1968年分别出版了《教学机器》和《教学技术学》,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设计了教学机器,被称为“教学机器之父”。新行为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在斯金纳看来,学习过程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结果,因此任何行为也都是能够设计、塑造和改变的。教育和教学就是塑造人的行为。 2.提倡程序教学 新行为主义教育家认为,一切有机体的学习过程都表现出非常相似的属性。学生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训练可以采用精确的程序设计来完成。因此教师应该按程序进行教学,其基本原则包括:一是积极反应;二是小步子;三是及时强化;四是自定步调。 3.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 新行为主义教育家认为,对人类学习过程的最有效控制应该得到工具的帮助,提供积极的强化条件。这种工具就是依据程序教学理论设计的教学机器,教学机器具有许多优点:提高学习效率、减轻教师负担、强化学习结果等。 4.教育研究应该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新行为主义教育家认为,在新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观察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的关系,以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二是教育目的行为化后,可以从学生行为的改变程度来判断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效果。教师应该研究教学过程中具有操作性的学习理论以及教学方法和技术。 新行为主义教育有助于学习理论的发展,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新行为主义教育家忽视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把人类的学习归结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具有机械主义的特征。 七、结构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中期在西方产生的一种以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影响很大的教育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从20世纪60年代起,布鲁纳把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结构主义教育侧重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其重要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依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由于学习必须建立在业已发展的智慧结构基础之上,同时又要促进智慧的发展,教师就要向儿童提供自我改正的情境,以激发儿童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发展。 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归成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教授任何一门学科,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该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因此,课程的知识结构是教学论的一个中心问题,课程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同时,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整个学科的内容。 3.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 结构主义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学习。他们认为儿童完成“学习准备”的状态是随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进展的,因此,教育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使儿童尽可能早地开始学习某些学科的基本结构。 4.提倡“发现学习法” 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学习是一种类似于人类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他们提倡“从发现中学习”的方法。在他们看来,“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情,它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发现”来学习,亲自去“发现”应该学到的学科基本结构或规律。发现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日后成为独立自主的会思想的人。 5.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辅助者,应注意对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动态研究,从儿童的心理能力出发,经常考虑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互相协作提供了一个范例,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对现代西方课程论影响很大,同时,它也是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但是,结构主义教育的某些观点带有片面性,有的想法过于理想,致使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偏难,引起了人们不同的评论和争议。 八、教育哲学 分析教育哲学是一种将分析哲学的方法和原则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的教育哲学思潮。它是一种早期“元教育哲学”,注重教育名词和概念的分析,而不谋系统的教育理论。分析教育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索尔蒂斯和谢夫勒、英国的奥康纳和彼得斯。 与传统的哲学不同,分析哲学强调用逻辑方法和语言分析方法来澄清一些基本概念。从20世纪50年代起,分析哲学开始被应用于教育理论并形成了几大分支,但各派比较一致的认为,在以前的教育理论中,教育术语和概念是十分混乱并被人误解的;在教育哲学系统和大纲的标题下所写的许多东西,助长了标语口号化的体系和盲目的信仰。因此,注意正确使用教育术语,应该是教育哲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在论述教育问题时,应该尽量使语言符合逻辑、明白易懂。在对教育名词和概念进行分析时,分析教育哲学家提出了两个具体方法:一是举出反例子;二是解决先决问题。 分析教育哲学对现代欧美教育理论的意义主要是使教育理论研究重视语言和逻辑分析在表述教育概念或命题中的,但由于分析教育哲学夸大分析哲学方法的作用,因此日益倾向于形式主义。同时,分析教育哲学的语言分析往往成为烦琐哲学的一种新形势,实际上是脱离了实践的发展。 九、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一种旨在强调终身学习、教育整体化、教育民主化和教育革新,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国际教育思潮。它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于法国,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动家朗格郎。他的主要著作是《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终身教育的主要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终身教育家认为,现代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来自人类生存环境改变的挑战,向人们提出新的教育问题和教育需要,要求人们在智力、体力、情感等方面作好准备。而能够使人在各方面作好准备并应付新的挑战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就是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有其特定的含义。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在终身教育家看来,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以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因此,终身教育并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 2.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 (1)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其任务是为了使人“学会学习”,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更好地应付新的挑战。 (2)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个人在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因此,应该把教育看成一个过程,运用更好地显现个性的、灵活的方法。 由此出发,终身教育家提出了一些新方法的规则:一是强调学生而不是课程;二是把教育看做一个过程;三是注重对儿童个人所作的质量上的评价;四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才能和运用其经验,并采用小组学习制度;五是不能把儿童当成小大人来对待;六是尽可能少作鉴定;七是尽可能广泛地把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八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实施早期教育。 3.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 终身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整个未来是与建立并实施终身教育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未来的教育就其整体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来看将取决于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来提出其终身教育的模式。 (1)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有助于教育民主化,社会也应该对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终身保障。 (2)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也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从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终身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后,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终身教育已成为建立一个学习化社会的象征,世界各国普遍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但终身教育的具体实施规划仍需进一步探讨。 十、人本化教育 人本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并吸收了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一些观点。人本化教育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弗罗姆、奥尔波特等。人本化教育理论的要点如下: 1.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人本化教育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这种人首先是整体的人;其次,这种人是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的人;第三,这种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人本化教育家对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的最终要求在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因此,他们十分重视人格教育。 2.主张课程人本化 (1)课程内容人本化 人本化教育家提出“一体化”的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应与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2)课程设置人本化 人本化教育家强调情感在知识教育中的作用,主张借助美的媒介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强调课程设置要重视美感高峰体验的价值。把美感教育内在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去,将认识与审美两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 3.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人本化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造最佳的条件,即一种自由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在人本化教育家看来,这是一种个人中心的气氛,一种能使学生自由地选择和接受挑战并表达各种体验的心理气氛。人本化教育家强调指出了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三个因素:教师和管理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 人本化教育带来了教育理论上的革新,在整个70年代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成为一些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但人本化教育过于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夸大了人的内部潜能的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
本文档为【现代欧美教育思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