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神经症——焦虑,抑郁,强迫

2011-11-07 4页 pdf 121KB 7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5557

暂无简介

举报
神经症——焦虑,抑郁,强迫 目录 谈谈神经症 再谈神经症 神经症从何而来  谈谈神经症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薛俊峰) 在我国对神经症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其特征是持久的心理冲 突,患者意识到这种冲突并因此而深感痛苦,但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并把神经症分 为以下九种。1,强迫性神经症。2,焦虑性神经症。3恐怖性神经症。4,抑郁性神经症。5, 分离(转换)性障碍,6,疑病性神经症。7,神经衰弱。8,人格解体神经症。9,无法归 类的神经症。 神经症患者在病...
神经症——焦虑,抑郁,强迫
目录 谈谈神经症 再谈神经症 神经症从何而来  谈谈神经症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薛俊峰) 在我国对神经症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其特征是持久的心理冲 突,患者意识到这种冲突并因此而深感痛苦,但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并把神经症分 为以下九种。1,强迫性神经症。2,焦虑性神经症。3恐怖性神经症。4,抑郁性神经症。5, 分离(转换)性障碍,6,疑病性神经症。7,神经衰弱。8,人格解体神经症。9,无法归 类的神经症。 神经症患者在病前多有素质和人格基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当然对患者从 脑部的神经递质角度来说也是有一定变化的,药理学就说明这一点,但这种“脑疾病”是可逆 的,也能通过行为和观念的转变儿神经递质也发生转变。如果有物质基础的神经症性现我 们就不把它称之为神经症,而是称为: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神经症性表现。 可以这么说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并且没有可证实的脑器质性病变,如果有可证实 的脑器质性病变就不是神经症了。 说了这些有些担心,担心有些障碍的人又开始无穷尽地分析自己的“器质基础”。这种分 析也是神经症的特点。 希望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困惑。即便是身体疾病也说“三分药,七分精神”,何况是神经症。  再谈神经症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薛俊峰) 众所周知神经症是心理障碍,我国从 80年代中期开始普遍使用“神经症”这一术语,以往在 我国用“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来取代了几乎所有的神经症。目前神经衰弱还在沿用,但“神经官 能症”在专业门诊已基本不用了。当然对神经症的范畴至今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争议 1 点在“癔病(歇斯底里)”是不是归纳为神经症这一范畴上。 最初从神经衰弱里分离出来的是强迫症、焦虑症。似乎癔病一直以来不以神经衰弱来取代, 至今对它也有很多争议。 我们再此姑且不论神经症是怎么分类的,我们先说说神经症的定义的意义和它在临床上起什 么作用。神经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可证实为器质性病变的精神障碍,患者对此深感痛苦(癔 病就缺少这些特点)。这种痛苦临床上主要以焦虑,抑郁,强迫等来表现出来。其实神经症的 分类主要不是以病因来分类而更多的是根据患者的主观描述和行为特点来分类的。那么其分类有 什么临床意义(分类法对临床没有帮助分类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对此也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主 要对治病更有针对性(从心理治疗到药物治疗)对疾病的预后也有其意义。惊恐障碍是一种急性 焦虑:对惊恐障碍的定义更多的是来至于对病因学的考虑。 对神经症的使用在临床医生上有更多的针对性,那么对患者而言有没有意义?我想这是值 得可疑的。对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对神经症概念的滥用,对本来不是问的咨客更多的是“雪上 加霜”,对一个带很多神经症‘病名’的人来说更多的是恐慌,少有实际有效的治疗。这很可能 导致对“神经症”这一术语的苍白乃至困惑。 其实在中国一直以来沿用“神经衰弱”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既然沿用就有其好的一面,而且从 治疗的最终结果来看对一些人是有好处的,过多的病名让患者恐慌,治疗上也是大同小异。 心理即精神,不过在我国人的意识里“心理问题”就不是问题,“精神问题”就感觉麻烦了。所 以用“心理”这一术语对当前的中国人心理是适合的。但“心理”最终以“精神”来代替是必然的。当我 们谈到“神经衰弱”时心里很坦然,而一谈到“神经症”就不免有些恐慌。这是不是一种“病名恐怖 症”? 我们可不可以这么想,一切的“神经症”是神经衰弱的丰富。这种解答或许对疾病的治疗更有 意义。对有障碍的人过多地关注“神经症”这一术语可能没有帮助,更多的是一种恐慌。所以没有 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不要给咨客带“神经症”这一术语。 我更相信“神经症”是人性对生活的无奈表现。对神经症患者来说相信自己健康可能更有帮 助。我们坚信任何人的苦恼都是向上的表现。  神经症从何而来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薛俊峰) 在保持自知力的前提下, 神经症几乎包括了人性主观的各种精神痛苦。神经症一直以 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疾病概念,即使在精神学范围的某些领域中,对这一概念的应用也是犹 豫,踌躇的。但现代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基本认同这一观念即:神经症是一类伴有精神 症状或躯体障碍(特别是器官性功能障碍)的疾病,也以行为方式,人格特点和个性方面的 障碍表现出来,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没有过精神痛苦,这样的人是几乎不存在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痛苦 那么他的精神健康就更是值得疑问了。以往对人格变态(现在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称为人 格障碍,已分多类。)所指的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这种人对神经症有高度的免疫力,他们 很少有焦虑恐惧的情感反映。这种人在社会上被看作为屡教不改的反社会公德的人。以这些 人作为参照系的普遍的社会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法律的维持是靠人性的焦虑来实现的,这 么说来每个人都有些焦虑,焦虑又是神经症乃至整个精神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没有焦虑 2 的人类社会是不可想象的,有位大师说“谁学会了如何恰当地运用焦虑,谁就学到了至高无 上的本领”,以至于还有人说“谁都患过神经症”,当然这种俗语是夸大的,没有临床意义的。 恰恰是这些说法,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每个人都难免在其一生中会出现一时性的,心理反应 性的障碍。 神经症的主要原因是冲突的处理不够灵活,精神分析学的描述冲突是这样形容的,即 “自我”与“原我”,或“超我”与“原我”之间发生冲击产生的。 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说,冲突是 由原始的性欲遭到挫折而来的。但应看到冲突的广泛性,冲突尤其还产生于享有与占有,独 立与依赖,权力与服从,攻击性与抵抗性之间。 在神经症学说中,冲突的含义更加广泛:它存在与内部与外部,本能欲望与法规,自然 与文化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一文中对此有很精辟的论述。当 个体只接受外部,可导致病理性冲突的产生,那些原本是人际关系的心理社会的冲突, 也常常通过“内在化”形成心理冲突。schottlaender说:人的精神存在于他自己的世界中。 一个人的挫折是追求的障碍,挫折并不一定会使追求的目标绝对不能实现。从广义上来 说,它又是每一个人健康心理成长的必须内容。在这种挫折当中,一个人就会逐渐地适应新 的环境和生活,改变原来不适宜的行为,做到对环境的恰当适应。一个健康的人在在现实生 活中学会耐受挫折,克服挫折。然而挫折也会让一个人听天由命,变得悲观,抱怨颓废。在 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以退缩性的妥协方式来保全自己,神经症就是在这种生活的冲突当中保 护自己的妥协产物。这种保护来自退缩,退缩又是“弱我”的表现。他们又是以这种弱我来形 成保护自己的生活模式,他们在痛苦地找寻自己,但他们不知在寻找什么,生活的道理他们 懂得很多,但在生活当中,自己的这种知识又显得那么无力。道理对他们来说,仅仅是道理。 在没有找到强大的自我之前,永远只是道理----对他们毫无助益的道理。这种痛苦是绝望的, 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很安静。 这里就涉及到攻击的问题。那么攻击是什么,它包括攻击冲动与攻击行为。攻击对象 可以是人,机器,客观事物或物体设施等等,它的目的一般都是出于增加自己的权利或威力。 当然攻击本身有时不仅是“权力本身”的表现,广义的攻击还象征着活力,标志着追求独立与 突出个人的人格特点。人的攻击可以由焦虑和恐惧激起,也可以被焦虑和恐惧压抑。如果一 个人的攻击不是交易性的,不是要达到某一目的,而是破坏性地针对自己或他人,就属于病 理性的攻击了。这种攻击性有时是找寻自己的表现,当这种自我没有达到时,可产生无能感。 在这种自我寻找的过程中,人们以神经症性障碍表现出来自己遭到严重挫折。神经症性障碍 是一种对冲突的错误性处理,或者叫做习得性障碍,他们以各种防御性的特点来表现出来。 所以对一个人的防御机制有了深刻了解,就能看出他在自我的成长过程中,哪些方面没有顺 利地得到发展。在受到挫折时,最初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来保全自己,这种现象在斯金纳的 动物实验理有精彩的描述。冲突在美好的幻想中也能得到缓解,这是不是苏晓波先生所说的 “隔离”现象。 当然对冲突与冲突之间的处理,在健康人和神经症患者中都适用,健康人和神经症患 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具有明显的神经症性冲突体验的人表现有某些特征性人格。 弗洛伊德的伟大功绩还在于对防御机制的形成与它的意义。防御机制主要以阻抗,理 智化,合理化,隔离,反向,外向投射,内向投射等来表现出来。神经症的症状就是在心理 3 4 冲突时进行妥协,让步的一个重要结果。防御机制就是个体对冲突的表面解决的方法,他们 虽通过防御机制减轻了负担,但他们必须以忍受神经症性障碍来做代价。但这种妥协看上去 仍然获得了好处,因为它使生活变得可以容忍了。在这种妥协当中个体获得了原发行疾病获 益和继发性疾病获益,从长远角度来说继发性疾病获益是疾病顽固不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家 庭的过分关心和自己对自己的特别关心就是获益的过程。 所以神经症的治疗过程就是打破原有的生活模式,有些时候是对安乐窝的打破。这是 患者急切想得到医生的帮助的同时,又表现出顽强的自我保护,他们似乎觉察到将要失去赖 以生存的安乐窝的恐惧。于是他们极力地诉说自己的苦衷,他们不想打破原有的防御机制带 来的获益,他们让医生理解他的苦衷,这也是患者极力要牵医生鼻子走的真正原因。 可以这么说,一个患者得到了救助时就会完全变成另一种人。因为他们重新构建了自己。 参考阅读: 1、 临床心理学家薛俊峰博客 http://xjf5657.blog.163.com/ 2、中国心理咨询网 风神(薛俊峰)工作室http://bbs.xlzx.com/forum-215-1.html
/
本文档为【神经症——焦虑,抑郁,强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