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16 干果病害

2011-11-10 9页 doc 125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1726

暂无简介

举报
16 干果病害第十六章 干果病害(2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及难点: 1. 1.枣疯病(MLO) 2.枣锈病 Phakopsora ziziphi-vulgaris 3.柿角斑病 Cercospora kaki 4.柿圆斑病 Mycosphaerella nawae 5.柿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6.山楂白粉病 Podosphaera oxgaconthe 7.核桃黑斑病 Xanthomonas juglandis 8.栗干枯病 Endoth...
16 干果病害
第十六章 干果病害(2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及难点: 1. 1.枣疯病(MLO) 2.枣锈病 Phakopsora ziziphi-vulgaris 3.柿角斑病 Cercospora kaki 4.柿圆斑病 Mycosphaerella nawae 5.柿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6.山楂白粉病 Podosphaera oxgaconthe 7.核桃黑斑病 Xanthomonas juglandis 8.栗干枯病 Endothia parasitica 枣疯病的症状和病原特点、发病特点及防治技术要点。 柿主要病害的症状识别、发病特点及防治技术。 山楂白粉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核桃黑斑病症状识别和病原特点及防治技术。 柿子角斑病.jpg 枣疯病.jpg 枣疯病1.jpg 枣疯病Jujube Witche’s Broom   枣疯病是枣树上的毁灭性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发生最为普遍,危害严重。该病一旦发生,幼树1~2年、大树3~4年,便很快死亡,致使大片枣林被毁。 症状(相关图片) 枣疯病的发生,一般是先从一个或几个枝条开始,然后再传播到其他枝条,最后扩展至全株,但也有整株同时发病的。 枣疯病的症状特点是枝叶丛生,由花器返祖和芽的不正常所致。花器返祖,是指整个花器变为营养器官,花柄延长成枝条,花瓣、萼片和雄蕊肥大、变绿、延长成枝叶,雄蕊全部转化成小枝。由雌蕊、雄蕊变成的小枣头,呈纤细丛生状,而且经过冬天后仍不脱落。芽的不正常萌发,主要现为病株的一年生发育枝的正芽和多年生发育枝的隐芽均萌发为发育枝,新生发育枝上的芽又可萌发成小枝,如此不断地逐级生枝就形成了丛状枝,直到四次枣头的主芽不再萌发。病枝纤细,节间变短,叶小而萎黄。病枝一般不结果。病树健枝能结果,但其所结果实大小不一,果面凹凸不平,着色不匀,果肉多渣,汁少味淡,不堪食用。疯枝上的叶片,先是叶肉变黄,叶脉仍绿,而后整叶逐渐变黄,叶缘上卷,暗淡无光,硬而发脆,秋后干枯不落。病根上的不定芽,可大量萌发长出一丛丛短疯枝,出土后枝叶细小、黄绿、日晒后全部焦枯呈“刷状”。后期病根皮层变褐腐烂,最后整株枯死。 病原 20世纪60年代,普遍认为枣疯病病原是一种病毒。1974~1978年间,通过电镜观察,在枣疯病树体内不仅发现有类似棒状病毒的质粒(直径12nm,长300~400nm,最长可达1000nm),而且在病叶叶脉筛胞中还观察到了形态不一的典型的植原体(Phytoplasma),其质粒大小为80~720nm,故认为枣疯病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混和侵染。 目前研究,认为枣疯病的病原主要是植原体。因为通过电镜观察,不仅在枣疯病树韧皮部超薄切片和其提取液中观察到了植原体,而且在枣疯病树上饲养的传病叶蝉的唾液腺超薄切片中也发现有植原体存在。其植原体为不规则球状,直径90~260nm,外膜厚度为8.2~9.2nm,堆积成团或联结成串。另外,作为枣疯病病原为植原体的旁证是四环素族抗生物质对枣疯病树进行治疗,其从枝黄化症状明显受到抑制或减轻,这与许多植物植原体病害对四环素族抗菌素的反应完全一致。 病害循环 多年人工嫁接实验表明,枣疯病树根部可终年带菌,而地上部的植原体则随枣树落叶进入休眠逐渐减少,越冬后期基本消失,所以根部带菌越冬是枣疯病翌年发病的重要初侵染来源。在根部越冬后的植原体,翌年春季随根部营养物质上行到地上部引起从枝等枣疯病症状。实验证明,植原体一旦被传播侵入到地上部,必须首先沿韧皮部下行到根部,经过繁殖后再上行到地上部枝条才引起树冠发病,因此适时环割树干有防病作用。用当年疯枝上的病皮嫁接到当年生健枝上,10d后发现植原体下行20cm左右。嫁接发病的潜育期,最短为25d,最长可达1年以上。一般,接种愈早、接种量愈大、接种点离根部愈近,其潜育期就愈短。6月底以前接种,当年即可发病。如果是6月底以后接种,第二年花后才能发病。在根部或主干中部接种,当年发病,尤以根部接种发病最早。皮接块数愈多,发病愈快。 现已明确,人工嫁接,无论是用病株做砧木或是接穗,无论是芽接、切接、皮接或根接,均能传病,但不会成为自然传病的主要途径。我国北方枣区自然传病底媒介主要有3种叶蝉,即凹缘菱纹叶蝉Hishmonus sellatus Uhler.、橙带菱纹叶蝉H.aurifaciale Kuoh 和红闪小叶蝉Typiloyba sp.1981年王焯等报道的中国拟菱纹叶蝉H.aurinensis Anufriev,在形态上与橙带拟菱纹叶蝉相似,两者可能是同物异名。 发病条件 枣疯病底发生于品种抗病性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品种抗病性:枣树品种间对枣疯病底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人工嫁接试验表明,金丝小枣易感病,发病株率为60.5%;滕县红枣较抗病,发病株率仅有3.4%;而有些酸枣则表现为免疫。另外,陕北底马牙枣、长铃枣、酸铃枣等都比较抗病。酸枣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 生态环境:地势较高,土地瘠薄,肥水条件差底山地枣园病重,而土壤肥沃,肥水条件好的平原和近山枣园病轻;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枣园病重,而精细管理,田间清洁的枣园病轻。大多数盐碱地枣区很少发生枣疯病,是由于盐碱地地植被种类不适于传病叶蝉地孳生,而并非盐碱直接抑制病害。 病害控制 目前对枣疯病地防治,尚无十分成功的经验。根据枣疯病地发病规律及各地的防治经验提出以下几项防治措施,作为试行和提高的基础。 1.选用抗病品种 我国枣树分布广泛,品种繁多,及时发现、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枣疯病的关键措施。可利用抗病酸枣品种或抗病地大枣品种做砧木,培育抗病枣树,或从无病枣园中采取接穗、接芽或分根进行繁殖,培育无病苗木。 2.加强栽培管理 枣疯病地发生愈本身的营养状况有直接关系,所以加强枣园肥水管理,对土质差的进行深翻扩穴,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促进枣树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可减缓枣疯病的发生和流行。 3.防虫治病 及时喷药消灭传病叶蝉可有效地降低枣疯病传播蔓延的速度。以4月下旬、5月中旬和6月下旬为最佳喷药时期,全年共喷药3~4次。 4.手术防治 实践证明,对于轻病树,早春发芽前环剥主干,落叶前彻底去掉疯枝,生长期随时抹去疯芽,可有效的阻断植原体的运行,可治愈或延缓发病。 5.药物治疗 四环素族抗生素注入到疯树体内或浸根、浸泡接穗,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药停后容易复发。 6.控制菌源 发现病苗应立即刨除;严禁病苗调入或调出;及时刨除病树;及时去除病根蘖及病枝,减少初侵染来源。 枣锈病Jujube Rust   枣锈病是枣树重要的流行性病害,全国分布广泛。该病一旦发生,可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落果,未落的果实皮厚肉薄,含糖量降低,严重影响枣果的产量和品质。 症状(相关图片) 该病仅为害叶片,病初在叶片背面散生淡绿色小点,后逐渐突起成黄褐色锈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近圆形,多发生在叶脉两侧及叶尖和叶基。后期夏孢子堆破裂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夏孢子)。叶片正面,在与夏孢子堆相对处呈现许多绿色小斑点,叶面成花叶状,逐渐失去光泽,最后干枯早落。落叶先从树冠下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在落叶的夏孢子堆旁边可产生黑褐色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稍突起,但不突破表皮。 病原 病原为枣层锈菌Phakopsora ziziyiphi—vulgaris (P.Henn.) Diet.,属担子菌亚门层锈菌属。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至黄褐色,单胞,表面密生短刺,大小14~26μm×12~20μm。冬孢子2~4层,长椭圆形或多角形,单胞,表面光滑,顶端壁厚,上部栗褐色,基部色淡,大小为8~20μm×6~20μm。 试验表明,越冬夏孢子在3~30℃之间均可萌发,以24℃最为适宜;光暗交替72h可促进夏孢子萌发;在pH3~7之间越冬夏孢子均可萌发,以pH6为最适宜。2%葡萄糖好人2%蔗糖可明显促进越冬夏孢子萌发;大枣,酸枣和金丝小枣的新鲜叶汁均可促进越冬夏孢子萌发,其萌发顺序是酸枣、大枣、金丝小枣,这与自然情况下感病性完全一致。 发病规律 枣锈菌的越冬问题,多年来一直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是以冬孢子堆在落叶上越冬,也有人认为是以夏孢子堆在落叶上越冬,还有人推测是以菌丝体在病芽中越冬。 近年来研究表明,病原主要是以夏孢子堆在落叶上越冬,平均萌发率为3.15%,为来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刮取越冬后病叶上的孢子堆镜检,夏孢子与冬孢子数量之比约为215:1,冬孢子数量极少,其侵染作用不明。翌年夏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新生叶片上,8月下旬至9月初夏孢子堆大量出现,通过风雨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使病害加重。病害的潜育期为7~15d。如果条件适宜,从显症到开始落叶中间只隔18d左右,从开始落叶到大量落叶也只不过间隔7~10d左右。 影响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是7、8月份的降雨。雨早、雨多发病严重;相反,干旱少雨年份病轻,甚至无病。凡是低洼枣园,或是间种玉米等高杆作物及水浇地枣林,发病严重。反之,山坡,山头枣林和间作花生,红薯等低杆作物的枣林,通风透光,湿度小,则发病较轻或不发病。枣树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河北赞黄大枣、新郑九月青、内黄核桃纹、安徽小枣等比较抗病;沧州金丝小枣、灵宝大枣、新郑灰枣抗病性居中;新郑鸡心枣、圆枣、团枣、内黄扁桃酸枣等最不抗病。酸枣不同类型间抗病性也有差异。 病害控制 枣锈病再侵染次数多,只要条件适宜短时间内即可暴发成灾,应采取以药剂防治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和发展种植抗病品种进行综合治理。 1.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对稠密的枝条进行适当修剪,以利通风透光,增强树势。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降低枣园湿度。枣园行间禁止栽种高杆作物。 2.清除菌源 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扫枣园内落叶,集中烧毁或深翻掩埋土中,消灭初侵染来源。 3.药剂防治 病叶率达0.1%左右时开始喷药保护,以后根据降雨情况决定喷药次数。一般是10~15d喷一次,连喷3~4次。常用药剂有:1:2:200波尔多液、20%粉锈宁、70%甲基硫菌灵、80%大生M-45、12.5%腈菌唑、50%多菌灵、75%多菌清、50%退菌特、50%代森锰锌等。 柿角斑病 Persimmon Angular Leaf Spot   柿角斑病遍布全国各产区,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落果,对产量和树势均有较大影响。 症状(相关图片)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柿蒂。叶片发病,初在叶片正面产生黄绿色病斑,斑内叶脉变黑,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展,颜色不断加深,最后形成中部浅褐色,边缘黑色的多角形病斑。在适宜条件下,病斑表面密生黑色绒球状小粒点(分生孢子座)。病叶背面颜色较浅,开始为浅黄色,后为褐色或黑褐色,黑色边缘不甚明显,小黑点稀疏。柿蒂上的病斑多发生在四角上,浅褐色至深褐色,有时有黑色边缘,形状不规则,两面均可产生黑色绒球状小粒点,背面较多。 病原 病原为柿尾胞Cercospora kaki Ell. et.Ev.,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座半球形或扁球形,暗橄榄色,22~66µm×17~50µm,其上丛生分生孢子梗不分支,短杆状,直立或稍弯曲,无分隔,顶端稍细,淡褐色,7~23μm×3.5~5.0μm,其上着生一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棍棒状,直立或稍弯曲,上端较细,基部稍宽,无色或淡黄色,有0~8个隔膜,15~77.5μm×2.5~5.0μm。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0~40℃,适温为30℃左右。人工培养最适pH4.9~6.2。 本菌除危害柿树外,还可危害君迁子(黑枣树),尤其对幼树危害严重。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柿蒂和落叶病斑中越冬,而结果大树则以挂在树上的病蒂为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蒂可在柿树上残存2~3年,病蒂内的菌丝可存活3年以上。柿树落花后一个多月内,即6~7月份,越冬病蒂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经过25~28d的潜育期,8月初开始发病,9月病斑定形,病叶开始脱落。重病树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病叶相继脱落,柿果变红、变软脱落。当年生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进行再侵染,但由于该病的潜育期较长,再侵染在病害循环中不重要。 柿角斑病的发生与叶片老嫩,菌源数量和当年的降雨密切相关。柿角斑病菌不易侵染幼叶,故枝梢顶部叶片病轻,而下部老叶病重;本菌分生孢子的传播,萌发和侵入均需高温和降雨,所以5~8月降雨早,雨量大,发病严重。同时,环境潮湿也有利于该病发生,所以渠边河旁的柿树及树冠下部和内膛叶片发病重,而路边旱地柿树及树冠上部和外围叶片发病轻;因该病的发生主要决定于初侵染,故树上病蒂多和靠近黑枣树的柿树发病严重。 病害控制 此病的发生主要决定于树上病蒂的多少和6~7月的降雨,所以在防治上应采取以彻底摘除树上病蒂为主,适时进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病措施。 1.清除初侵染来源 秋后彻底清除挂在树上的病蒂及落地病蒂、病叶,集中销毁,可大大减少初侵染来源,控制病害发生。 2.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改良土壤,促进树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合理修剪,适时排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病菌繁殖生息的场所;柿树园内及其附近,避免栽植黑枣树,减少病菌传播侵染。 3.药剂防治 落花后15d左右开始喷药,每隔10~15d喷一次,一般年份喷1~2次,多雨年份喷2~3次。有效药剂有1∶5∶600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和50℅菌核净等 柿圆斑病 Persimmon Leaf Spot   柿圆斑病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浙江等省均有分布,发病可造成早期落叶,柿果提早变红、变软、脱落,对树势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柿蒂。叶片发病,初期形成浅褐色,边缘不太明显的小斑点。后扩展为边缘黑色,中部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的圆形病斑。落叶后在病斑背面出现黑色小粒点(子囊壳)。每片叶可产生许多病斑,发病严重时,病叶在几天内可变红脱落。然后树上的柿果也逐渐变红、变软,相继大量脱落。 柿蒂上的病斑圆形、褐色,比叶片上的病斑发生晚,病斑较小。 病原 病源为柿叶球腔菌Mycosphaerella nawae Hiura et Ikata,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球形或洋梨形,黑褐色,直径53~100μm,顶端有孔口。子囊丛生于子囊壳底部,无色,圆筒形,24~45μm×4~8μm,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子囊内排成两行,无色,纺锤形,双胞,成熟时上胞较宽,分隔处稍缢缩,6~12μm×2.4~3.6μm。 本菌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无性孢子,但在培养基上则易产生。分生孢子无色,长纺锤形或圆筒形,具1~3个横隔。菌丝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适温为20~25℃。 发病规律 病菌以未成熟的子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翌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子囊壳成熟,并喷发出子囊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萌发后从气孔侵入,潜育期60~100天,一般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始出现症状,9月下旬病斑数量大增,10月上中旬病叶大量脱落。由于本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分生孢子,故没有再侵染,所以初侵染的多少就决定了当年发病的轻重。而6~8月份的降雨则决定越冬病菌子囊壳的成熟、孢子飞散传播和萌发侵入。因此,上午病重落叶多,当年6~8月雨早、雨多,该病将严重发生。另外,树势的强弱和病害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弱树和弱枝上的叶片易感病,而且病叶变红快,脱落早;相反,壮树和壮枝上的叶片比较抗病,病叶不易变红,而且脱落也比较慢而少。凡地力差或施肥不足,均可导致树势衰弱,发病往往比较严重。 病害控制 因柿圆斑病没有再侵染,所以应采取以消灭初侵染来源为重点的综合防病措施。 1.搞好田间卫生 秋后至开春前,彻底大面积清扫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大大减少初侵染来源,控制该病发生。 2.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合理修剪,雨后及时排水,促进树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3.喷药保护 柿落花后(6月上中旬),在子囊孢子大量成熟飞散之前开始喷药,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如能准确预报子囊孢子的飞散时间,喷药1~2次即可控制病害发生。目前常用的药剂有:1:5:600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及50%多菌灵等。 柿炭疽病Persimmon Anthracnose   柿炭疽病是柿树的重要病害,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台湾等部分柿区发生较重。该病可导致柿树新梢大量折断枯死,果实早落,危害严重。 症状 主要危害新梢和果实,也可危害叶片。新梢多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病初在新梢上产生黑色小圆斑,扩展后呈长椭圆形,中部凹陷,并有褐色纵裂,表面产生小黑点(分生孢子盘)。在潮湿情况下,小黑点溢出粉红色黏质物(分生孢子团)。病梢极易折断或枯死;果实多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果面初生针头大小深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梢凹陷病斑。病斑外围黄褐色,中部密生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小黑点遇湿可溢出粉红色黏质性分生孢子团。病斑深达果皮下,病果肉可形成黑色硬块。一个病果上可产生多个病斑,病果提早脱落;叶片上的病斑多发生在叶柄和叶脉上,初为黄褐色,后为黑褐色长条斑或不规则病斑。 病原 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 Soudlt 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为柿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et Sacc.异名为柿盘长孢Gloeosporium kaki Hori.。病斑上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盘上聚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无色,有1至数个分隔,15~30μm×3~4μm,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长椭圆形,15~28μm×3.5~6.0μm。 菌丝发育温度范围为9~36℃,适温为25℃,致死温度为53℃10min。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梢病斑中越冬,也可在病果、叶痕中越冬。第二年初夏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进行传播,从伤口或直接侵入。一般年份,枝梢在6月下旬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即可见到病果脱落。果实,从6月下旬开始直至采收期均可被病菌侵染发病。柿炭疽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雨后高温出现发病高峰。夏季多雨该病发生严重。 病害控制 1.搞好柿园卫生 生长期随时剪除病梢、病果,秋后彻底清除病果、病枝和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初侵染来源。 2.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防止枝条徒长,培育壮树,增强抗病能力。 3.苗木消毒 选栽无病苗木。若苗木中混有病苗,取出病苗后再用1:3:80波尔多液或10%石灰水浸苗10min进行消毒,然后再定植。 4.喷药保护 发芽前喷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6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可喷1:5:600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80%炭疽福美、60%拓福等。 核桃黑斑病 Walnut Bacerial Blight   核桃黑斑病又名黑腐病,美国、意大利、德国等都有发生。我国广泛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辽宁、河南、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山西、甘肃等核桃产区,有的地区发病重。据山西调查,一般被害株率60%~100%,果实被害率30%~70%,重者90%以上,核仁减产可达40%~50%。核桃发病后造成幼果腐烂核早期落果,不脱落的被害果,核仁出油率低,对产量影响很大。黑斑病除危害核桃外,还能侵染许多核桃属植物。 症状 主要危害幼果和叶片,也可危害嫩枝及花器,首先在叶脉处出现圆形及多角形的小褐斑,严重时相互愈合,病斑外围有以水渍状晕圈,中央灰褐色部分有时脱落,形成穿孔。枝梢上病斑长形,褐色,稍凹陷,严重时因病斑扩展保卫枝条而使上段枯死。幼果受害时,果面发生黑色小斑点,无明显边缘,以后逐渐扩大成片变黑,并深入果肉,使整个果实连同核仁全部变黑腐烂脱落。花序受侵后,产生黑褐色水渍状病斑。 病原 病原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Juglandis Pierce Dye.;异名X.jugandis (Pierce) Dowson,属于黄单杆菌,菌丝短杆状,大小为1.3~3.0μm×0.3~0.5μm,端生一根鞭毛,在PDA培养基上菌落透明初呈白色,渐呈草黄色,在牛肉浸膏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旺盛,凸起,有光泽,光滑,不透明,浅柠檬黄色,有黏性。细菌能极慢地液化明胶,在葡萄糖、蔗糖及乳糖中不产酸也不产气,生长适温为28~32℃,致死温度为53~55℃,生长的pH为5.2~10.5,以pH6~8为适宜。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在病枝梢的病斑中或病芽里越冬,第二年春季细菌借风雨飞溅传播到叶、果及嫩枝上为害,病菌可以侵染花序(器),因此,花粉也能传带病菌。昆虫也是传带病菌的媒介。病菌由气孔、皮孔、蜜腺及各种伤口侵入。在足够的湿度条件下,温度在4~30℃范围内都可侵染叶片,在5~27℃时可侵染果实,潜育期在不同部位也有差异,果实上为5~34d,叶片上为8~18d。 病害控制 1.清除病叶、病果,注意林地卫生 核桃采收后,脱下的果皮应与处理,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梢及病果,并收拾地面落果等,集中烧毁,以减少病菌来源。 2.加强管理,增强树势 提高树体抗病性,注意采收时尽量少采用棍棒敲击,减少树体伤口,在虫害严重发生的地区,特别是核桃举肢蛾发生严重的地区,应及时防治害虫,从而减少伤口和传带病菌介体,达到防病的目的。 3.药剂防治 黑斑病发生严重的核桃园,可分别在展叶(雌花出现之前),落花后以及幼果早期各喷1次1:0.5~1:200波尔多液。此外,也可以喷72%农用链霉素、65%代森锰锌或70%DTM等,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板栗干枯病 Chestnut Blight   板栗干枯病又称栗树腐烂病、胴枯病、栗疫病等,是栗树上的重要病害,世界分布广泛,在欧洲和美国该病曾经机会毁灭了美洲栗Castanea dentata。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栗树产区,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安徽 、江西、湖南、广东、台湾等省均有发生,在一些地区和品种,如新嫁接的小树受害较重,可引起整株枯死。 症状 病树树势衰弱,发芽迟缓,叶色较淡。在中国栗上主要危害主干和枝条,少数发生在枝梢上。在光滑的树皮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红褐色至紫色、略隆起的水肿状病斑,内部组织腐烂有酒糟味。以后病部继续扩展,病部干缩凹陷,纵裂,在受害的树皮上可见许多橘黄色的子座,直径1~3㎜,当天气潮湿时从子座内可挤出一条条淡黄色至黄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秋后,子座变橘红色至绛红色,其中逐渐形成子囊壳。病树皮和木质部之间可见有许多羽毛状扇形菌丝体,出为污白色,后卫黄褐色。病情严重时可造成死树,死枝。当具有低毒菌系或栗树抗病性能强时,可形成膨肿的表层溃疡。 病原 病原为寄生隐丛赤壳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Murr)Barr.;异名Endothia parasitica (Murr)And.et.And属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产生分生孢子器,生子座中,形状不规则,大小为300~350um,多个子囊壳深浅不同地埋生于一个子座中,具有长颈。子囊无色,棍棒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透明,椭圆至卵形,中间分隔处稍缢缩,大小约为8.6~4.5um。栗干枯病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温度范围为7~39℃,以25~30℃为最适。 干枯病菌害可侵染栎、槭、漆、山毛榉、山核桃、栲等多种树。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部越冬,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能进行侵染。次年4月至5月,孢子借风雨、昆虫、鸟传播,从各种伤口侵入,特别是嫁接口和新伤口发病多。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苗木。据观察,老病斑于3月至4月开始扩展,6月至8月扩展最快,9月至10月逐渐停止。新病斑在3月到10月都可以陆续出现。在山东、河北队等地,3~4月份病斑扩展最快,常在短期内造成之烦的枯死。4~5月份随着病叶展开,树体营养积累增加,愈伤力增强,抗病能力也增强,病斑逐渐停止扩展。5月份以后,病斑上形成子座,并出现孢子角。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如冻伤、嫁接伤、剪锯伤、机械伤、虫伤等,伤口的多少及树体的愈伤组织的形成,施肥不足,尤其是氮肥不足,也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犹豫愈伤能力差,树体抗侵入及抗扩展能力下降,病害发生严重。 受冻害的栗树易受病菌的侵染,加重这一病害的发生。在高纬度地区,由于受冻土层较厚,根系活动期短,营养物质的吸收及运输受影响,病害发生也严重。不同系的栗树抗病力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美洲栗不抗病,欧洲栗的感病性仅次于美洲栗。日本栗较抗病,中国板栗最抗病,在中国板栗中,不同品种之间的抗病性也尊在明显的差异。此外,嫁接部位的高低,栽植密度的大小也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病害控制 板栗干枯病的控制应以健康栽培,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之以病斑治疗。 1.选用无病苗木及选栽抗病品种 病害可通过苗木传播,建园时应选用无病苗木。在发病较重的地区,应选用抗病品种,在中国板栗中,北方品种相对抗病的有:无花栗、红栗、红光栗、明栗等,在南方品种中以中果红油栗、油毛栗等较抗病。 2.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增强树体抗病性 因为栗干枯病主要通过伤口侵入,所以树体愈伤能力强弱与抗侵入特性密切相关,树体的营养好坏与愈伤能力强弱是一致的,凡是有利于营养生长的因素,都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如改良土壤,增施肥料,合理密植等。在发病较多的园子,可于晚秋进行树基培土,北方冻害较重的地区,应于晚秋进行树干涂白,在嫁接时,应提高嫁接部位。高接换种时,应在接口涂药泥免受病菌侵染。 3.治疗病斑 发病严重的树干,要及时处理病疤,清除病死枝条,方法参见苹果树腐烂病防治。 4.生物防治 利用栗干枯病弱毒菌系可以有效地防治栗干枯病,这在国外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技术,在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对重病栗园中接种弱毒菌系,让其在园内生存和扩撒,对栗疫病流行有良好遏制作用。在弱毒菌系中存在有大量的双链RNA(dsRNA),这些RNA与侵染植物的dsRNA病毒相似。在毒性菌系诱发的栗树溃疡上方10cm处接种亲和弱毒菌系,一年后可使95%溃疡中的栗疫病菌转化为弱毒菌系。法国也经行了大面积生物防治,在18000hm2的栗树面积上引进了弱毒菌系。中国板栗干枯病中,也有弱毒菌系的广泛存在,应大力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
本文档为【16 干果病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