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王国维的术语学思想

王国维的术语学思想

2011-11-10 4页 pdf 328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6732

暂无简介

举报
王国维的术语学思想 第 25卷第 2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5 No.2 2 0 l 0年 3月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Mar.2 0 1 0 王国维的术语学思想 张春泉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术语是王国维学术大厦的基本建筑材料。王国维术语学思想,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王国维指 出,理性是构造 概念之能力,概念是科学上之所表者,定名,亦非苟焉而已。王国雏对...
王国维的术语学思想
第 25卷第 2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5 No.2 2 0 l 0年 3月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Mar.2 0 1 0 王国维的术语学思想 张春泉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术语是王国维学术大厦的基本建筑材料。王国维术语学思想,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王国维指 出,理性是构造 概念之能力,概念是科学上之所表者,定名,亦非苟焉而已。王国雏对于概念、理性、“学语”的重视以及关于日本汉文 术语的借用等学术思想给当今学界以诸多启示。 [关键词]王国雏;术语学思想;概念;术语 ;借用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0)02--0087--04 W ang Guowei’s Terminology Thought ZHANG Chun—quart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As terminology is the basic building material of Wang Guowei’s academic mansion.his precious terminology thought is well worthy of attention.Wang Guowei pointed out that rationality is the ability for conceptual structuring while the concep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expressions in the knowledge of science.His high value of the concept,reason and academic terminolo. gY,as well as his borrowing terms from Japanese,brings inspirations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academic world in China today. Key words:Wang Guowei;Terminology thought;Concept;Terminology Borrowing 近代学术大家王国维探赜索隐、通方知类、博古 通今 、学贯中西,由哲学而文学而历史 ,都极富创见 。 笔者以为,人们在仰望王国维蔚为大观的学术大厦 时 ,不宜忽视该学术大厦的基本建筑材料——术语。 王国维关于术语的研究形成其术语学思想,尽管吉 光片羽,亦弥足珍贵 ,值得学界特别关注 。 我们今天所谓术语与王国维所说 的“学语”大略 相 当。王国维术语学思想主要散见于《释理》、《论新 学语之输入》、《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 >后》、《叔本华 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等重要文献,虽然未及集中系 统论述,但已涉及关于术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 论、价值论等诸方面,给当今学界以无尽的启示。 一 、理性 :构造概念之能力 王国维明确指出,“理性者,吾人构造概念之能 力也。而概念者 ,乃一种普遍而不可直观之观念,而 以言语为之记号,此所以使人异于禽犬,而使于圆球 上占最优之位 置者也。”[1]( ’,理性是形成概念 (concept)的前提 ,概念通过语词表达出来 ,显然 ,王 国维已经注意到了概念的符号学性质 。理性是构造 概念的理据。这从“理”的内涵可以看 出。 “理”有相对确定 的内涵意义 。“则‘理 ’之意义, 以理由而言,为吾人 知识之普遍 之形式 ;以理性而 言 ,则为吾人构造概念及定概念间之关系之作用 ,而 知力之一种也。,,[1] 鼬“理”与“知”密切相关,在一定 意义上 ,“理”是认 知的必要条件。“夫吾人之知识 , 分为二种:一直观的知识、一概念的知识也。直观的 知识 ,自吾人之感性及悟性得之 ;而概念之知识 ,则 理性之作用也。,,[1] 概念是理性发挥作用的结果, 是理性的结晶。概念可以推演,可以进行概括和限 收稿 日期 :2010--01—18 作者简介:张春泉(1974~ ),男,湖北安陆人,文学博士,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修 辞学、应用语言学研究。 87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5卷 制。正如王国维先生所正确指出的,“人则有概念, 故从此犬彼马之个物之观念中,抽象之而得 ‘犬’与 ‘马’之观念;更从犬 、马、牛、羊及一切跤行喙息之观 念中,抽象之而得‘动物’之观念;更合之植物、矿物 而得 ‘物’之观念。”[1](叼 显然 ,概念是知识的重要载 体 ,是认知的重要工具 。 概念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拓展主体的认知域,深 化主体的认知度,具有抽象性、递归性和概括性。 “故所谓‘马 者,非实物也,概念而已矣。而概念之 不甚普遍者,其离实物也不远,故其生误解也不多。 至最普遍之概念,其初固亦自实物抽象而得,逮用之 既久,遂忘其所自出,而视为表特别之一物,如上所 述‘有 ’之概念是也。”[1](咒 这就是说,“概念”必须在 “使再H中才南“意义“ 因为 忍”才奄“为”和“行”。 “吾人惟有概念的知识 ,故将有为也,将有行也 ,必先 使一切远近之动机,表之以概念 ,而悉现于意识 ,然 后吾人 得递验 其力 之强 弱,而择 其强 者而 从 之。”[1]( 。¨‘意义”需要载体 ,也需要 生成、传 递、 理解。 与理性和概念密切相关 ,人类的言语是“意义” 的最重要载体,是传递意义的最便捷形式。“动物以 振动表其感情及性质 ,人则 以言语传其思想 ,或以言 语掩盖之。故言语者,乃理性第一之产物 ,亦其必要 之器官也。此希腊及意大利语中所以以一语表理性 及言语者也。此人类特别之知力,通古今东西皆谓 之日‘理性’,即指吾人自直观之观念中,造抽象之概 念,及分合概念之作用。’,[1] “理性”和“言语”是统 一 的,而“理性”又是构造概念的能力,这就是说 ,“理 性”是构造生成言语的能力 ,“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 思想者也 ,思想之精粗广狭 ,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以为 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23 ”言语 的基本是语词,语词与概念的统一在一定意义 上便形成了术语。 二、概念 :科学上之所表者 王国维十分重视概念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王 国维提出“概念之为物本由种种之直观抽象而得 者”。[。】 们 ‘概念”是“名”和“实”的中介。概念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制导名实关系。 王国维指出,“乏抽象之力者,概则用其实而不 知其名,其实亦漠然无所依,而不能为吾人研究之对 象。何则?在自然之世界中,名生于实,而在吾人概 念之世界中,实反依名而存故也。,,[2] ’这就是说, 88 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将“自然之世界” 转换为“概念之世界”。“自然之世界”不 同于“概念 之世界”,前者具体,后者抽象。“概念之世界”是人 所认识的世界,“而概念者,仅为知识之记忆传达之 用,不能由此而得新知识。”[3]( ’概念记忆传达知 识,这是概念的功用,从“用”这个层面上看,概念和 术语可以等量齐观。 从功用上看,概念概括现实,术语表征和传播科 学知识。“盖科学之源,虽存于直观,而既成一科学 以后,则必有整然之系统,必就天下之物分其不相类 者,而合其相类者,以排列之于一概念之下,而此概 念复与相类之他概念排列于更广之他概念之下。故 科学上之所表者 ,概念而已矣。,,[3] 们’概念可以推演 其内涵和外延,从而将知识分fl~rl类,进而使科学真 正成为分科之学,概念通过推演将“自然之世界”改 造为“概念之世界”,然后术语将“概念之世界”外显 出来 ,传播开去 。 概念是分门别类的分科之学的重要单元,是说 理的最基本的最有效的工具。术语是概念的外显形 式,是一种语言片段,通常诉诸文字下来,是书 面语的片段。书面语是著述的最重要表述工具 ,一 般而言 ,术语是著述的基本单位 ,其功用在于沟通著 述的作者和读者。“即文字与语言,其究竟之宗旨, 在使读者反于作者所得之具体 的知识,苟无此宗 旨, 则其著述不足贵也。”[3]( 。 这里所说的“文字与语 言”,尤指术语及术语的组合。 三、定名 :亦非苟焉而已 王国维在其论著中多次提到“名”。当“名”与 “定”一起用时,“名”则 可看作是“概念之世界”的具 体外显形式,此时“名”、“学语”及“术语”三者的内涵 和外延大致相当。“名”在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事物之无名者,实不便于吾人之思索,故我国 学术而欲进步乎,则虽在闭关独立之时代犹不得不 造新名,况西洋之学术驳投而入中国,则言语之不足 用固自然之势也。’,[ ](n 显然,“名”便于思索,“新 名”则是学术进步的必要手段和外在标记。 “名”和“新名”如此重要,所以王国维认为“定 名”(术语的建构)一定要慎重,能借用现成的就尽量 借用,尤其是在翻译外来著述时。“力言翻译者遇一 新义为古语中所无者,必新造一字,而不得袭用似是 而非之古语。是固然矣,然文义之变迁,岂独在输入 外国新义之后哉!吾人对种种之事物,而发见其公 2010年第 2期 张春泉 :王国维的术语学思想 共之处,遂抽象之而为一概念,又从而命之以名。用 之既久,遂视此概念为一特别之事物,而忘其所从 出。--[1](Pl9)这一表述告诉我们,建构术语不得“袭用 似是而非之古语”,不宜抱残守缺;另一方面,既然 “用之既久,遂视此概念为一特别之事物,而忘其所 从出”,就不必刻意标新立异。这种科学的、辩证的、 实事求是的术语观无疑给当今学界以重要启示。 王国维不赞成用古语翻译西方语言中的术语。 他批评道:“又西洋之新名,往往喜以不适当之古语 表之。”[2]( ∞ 王 国维 主张国人之于术语 ,应有分析 的“拿来”,且力倡从 日本“拿来”。他十分睿智地认 识到了从 日本“拿来”术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就必要性而言,“要之,处今 日而讲学,已有不能 不增新语之势,而人既造之 ,我沿用之,其势无便 于 此者矣。”[2] 讲学说理的形势不断发展,“不能不 增新语”,即不能不造新的术语。进一步说来,“夫普 通之文字中,固无事于新奇之语也 ,至于讲一学 ,治 一 艺,则非增新语不可 。而 日本 之学者既先我 而定 之矣 ,则沿而用之何不可之有,故非甚不妥者 ,吾人 固无以创造为也。”[2](n眈¨ ‘讲一学,治一艺”的“新 语”不同于“普通之文字”,而是术语及术语的某种组 合。既然“非增新语不可”,则其必要性自不待言。 就可行性而言,有地利之便,有语言文字之通。 “数年以来 ,形上之学渐入于中国,而又有一 日本焉 , 为之 中间之驿骑 ,于是 日本所造译西语之汉文 ,以混 混之势 ,而侵入我国之文学界 。好奇者滥用之 ,泥古 者唾弃之,二者皆非也。,,[ n眈 无疑,从日本借用术 语有其优越性,“窃谓节取日人之译语,有数便焉:因 袭之易,不如创造之难 ,一也 ;两 国学术有交通之便 , 无扦格之虞,二也。(叔本华讥德国学者,于一切学 语不用拉丁语 ,而用本 国语 ,谓 ‘如英法学者 ,亦如德 人之愚,则吾侪学一专 门之 学语 ,必学 四五度而后 可’。其言可味也)有此二便 ,而无二难,又何嫌何疑 而不用哉?”[2](n∞’王 国维将汉语与 日语术语之间的 关系和英法德术语跟拉丁语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 未必恰当,但其关于我国学界借用 日本既有术语之 便利条件的描述和分析是公允的。 此外,王国维认识到日本术语自身精密,具备被 我们“拿来”的“资格”。“余虽不敢谓用 日本已定之 语必贤于创造,然其精密则固创造者之所不能逮(日 本人多用双字,其不能通者,则更用四字以表之。中 国则 习 用 单 字,精 密 不 精 密 之 分,全 在 于 此)。,,[2] 我们知道,术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质 是其精密性,日本汉文术语不仅从 自身形式上做到 了精密,还从外部主体要求上有“保障”:“且日人之 定名,亦非苟焉而已,经专门数十家之考究,数十年 之改正,以有今 日者也。”[2](H㈣王国维在高度 日人定名“亦非苟焉”的同时体现了他 自己关于确定 术语必须谨慎的主张,术语的确定需要假以时日,需 要多方考究和修定 。 如此看来 ,从 日本借用现成的术语是明智之举 , 可以节省很多学术资源。进一步说来,如何借用? 王国维给出了方法。 首先,通过比较互证确定术语。王国维明确指 出,不同学科领域的术语不可混用。王氏通过实例 说明:“或有谓之(idea——引者注)‘想念’者,然考 张湛(《列子注》序)所谓‘想念以著物自丧’者,则‘想 念’二字,乃伦理学上之语,而非心理学上之语,其劣 于观念也审矣o.~2](P104)即心理学术语和伦理学术语 不可混淆 。类似地 ,就“concept”这一术语而言 ,“然 一 为名学上之语 (指 ‘概念 ’—— 引者注 ),一为文法 上之语(指‘共名 ’——引者注),苟混此二者 ,此灭名 学与文法之区别也。--[2~(P104)逻辑学和语法学这两门 邻近学科之间的术语也不可混用。 除了用比较法 ,王 国维有时还并用 溯源法。王 国维在《论新学语 之输 入》中以“Evolution(进化)、 Sympathy(同情)、Space(空间)、Time(时间)、Idea (观念)、Intuition(直观)、Concept(概念)”等为例比 较并溯源。首先是“日本已定之学语”与“中国古语” 比较,其次是德国学者不用拉丁语而用本国语,跟中 国人不用“日本 已定之学语”而用本国语类 比;再有, 就是具体的同一个概念的不同“名”(术语语词形式) 之间的比较,王国维以“天演”和“进化”、“善相感”和. “同情”、“宇”和“空间”、宙”和“时间”等为例说明比 较及溯源等严谨 的“定名”方法的科学意义。 当然 ,借用(含翻译 )新术语时 ,要有分析,要 有 选择,同时对译者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译 者在能力上“完全”(在当时需要 日文、国文、西文兼 通),否则 ,“近人之唾弃新名词,抑有由焉,则译者能 力之不完全是也。,,[2] 王氏以上关于借用 日本汉文术语的倡导,无疑 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意义。同时,也给我们当今 社会以启示:在外语的学习上,与其全国范围内舍近 求远且不顾文化(尤指语言文字)上的更大差异去学 英语,不如求真务实学习在地理上和文化上更近的 日语。在“拿来”和“舶来”时一定得考虑必要性和可 89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5卷 行性。 最后 ,有必要指出,王国维术语学思想的形成绝 不是偶然的,有其动因。就主体内部动因而言,首 先,王国维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其术语学思想的 形成 。他早年 留学 日本 ,在 El本学 习过 自然科学。 在其论著中,王氏对于自然科学的知识常常信手拈 来。例如他在评论《红楼梦》时谈到:“自是而生各种 之科学:如欲知空间之一部之与我相关系者,不可不 知空间全体之关系,于是几何学兴焉。(按西洋几何 学Geometry之本义系量地之意,可知古代视为应 用之科学 ,而不视为纯粹之科学也)欲知力之一部之 与我相关系者 ,不可不知力之全体之关系 ,于是力学 兴焉。” ]( ”第二,王国维在治学上十分注重基本术 语的诠释。例如 王氏撰写 了《论性》、《释理》、《原 命 》、《释史 》等文章阐述“性”、“理”、“命”、“史”等他 所熟悉的专业领域的核心术语 。第三 ,王国维长于 经史小学 ,重视术语是经史小学创新 的需要。我们 知道 ,传统经史小学常在一些十分关键的概念术语 上发生混淆 ,因此要想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超越前 人,理应重视术语。正如训诂学家陆宗达和王宁所 说的,“科学的概念需要明确的术语来表达。术语是 科学理论形成的基 础,又是发展理论 的必要条件。 术语不仅是消极地记载概念 ,而且反过来也影响概 念 ,使 它 明确 ,并 把 它 从 邻 近 的 概 念 中 区别 出 来 。’’[5](Pl5) 就社会外部动因而言,学术时代背景使然。在 王国维之后不久,几乎是同一个时代,奥地利著名学 者维斯特(E.Waster)于 1931年发表了第一篇专门 的术语学论文《在工程技术中(特别是在电工学中) 的国际语言》,提出了现代术语学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Is]㈣’这也可从另一个意义上说,王国维的术 语学思想是系统的现代术语学理论的某种雏形。国 内,晚清及民国时期,西学东渐,西方的自然科学和 社会科学传人中国,大量的术语随之而入。“近年文 学上有一最著之现象,则新语之输入是已。,,[ ](m ’ 一 言以蔽之,如果说术语 是王国维学术大厦 的 建筑材料 ,那么王国维 的术语 学思想即可视为美仑 美奂的王氏学术大厦的零珠碎玉,熠熠生辉,值得当 今学人玩味。 [参考文献] [1]王国维.释理[A]王国维学术经典集[c]南 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 ,1997. [2]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A]王国维学术经典集[c]南昌:江西 人 民出版社 ,1997. [3]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A]王国维学术经典集 [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l997. [4]王国维.《红楼梦》评论[A]王国维学术经典集[c]南昌:江西人 民出版社 ,1997. [5]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C6]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谢明子] (上接第 8O页) 功名,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现实情况是士人多而官 位少,举子多而及第少 ,仕途拥挤是必然的。唐代是 科举的定型时期 ,其进士及第人数少则几名 ,多 则也不过三 、四十名 ,正如唐人有诗 日:“桂树 只生三 十枝”。宋代是科举的繁荣时朝,其及第进士为历朝 之最,其中最多的一榜达三百余名。尽管如此,这与 举子的比例还是显得很少,乃至不少士人病倒科场、 老死科场,甚至成为王朝的对立面,如唐末的黄巢、 敬翔 ,李振之徒,皆为科场不得志者 。 因此,正史特辟《隐逸传》,无疑也是提倡士人淡 泊功名,不要过分钻营仕途,也就是正史《隐逸传》中 常说的“激贪止竞”目的。同时,提高隐逸的名气与 地位,也为求名之士另辟一条蹊径,从而减轻了仕途 拥挤的压力 。 如上所述,我国历代有十四部正史特辟《隐逸 传》,一共记载了约 282名历代隐士的事迹,通过对 90 这些隐士的排比分类,将其隐逸的原因分为 6种类 型。当然,这些分类不是绝对的,其中不少类型是相 互交叉的。同时,我们分析了正史编撰《隐逸传》的 诸多 目的。然而 ,归根结底其最终 目的无疑就是为 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 ,所 以,历代统治者都非 常重视隐逸传的编撰 。 [注释] ①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序》,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详见范哗《后汉书 ·逸民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③详见房玄龄《晋书 ·隐逸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④张文修编著《孟子 ·滕文公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⑤李延寿《北史 ·隐逸传》序,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⑥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⑦胡仲平编著《庄子 ·骈拇》,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⑧刘晌《旧唐书 ·隐逸传》,中华书局 1997版。 ⑨孔子《论语 ·尧日》,《四书全译》本,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责任编辑 刘范弟]
/
本文档为【王国维的术语学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