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食用油产业

2011-11-11 18页 doc 193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1401

暂无简介

举报
食用油产业 基于SCP模型下的我国食用油产业分析 一.食用油行业简介 (一)食用油的定义及其分类 1. 食用油的定义 食用油是由甘油和各种脂肪酸所组成的甘油三脂的混合物,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主食,既是美味的来源,又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脂肪的提供者,因为在构成食用油特别是食用植物油的化学成分里,有些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是人体内不可缺少但又无法通过自身体内合成的必要营养物质,此外,食用油还是人体热能的重要来源。食用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在我国,人们食用的植物油通常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棕...
食用油产业
基于SCP模型下的我国食用油产业分析 一.食用油行业简介 (一)食用油的定义及其分类 1. 食用油的定义 食用油是由甘油和各种脂肪酸所组成的甘油三脂的混合物,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主食,既是美味的来源,又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脂肪的提供者,因为在构成食用油特别是食用植物油的化学成分里,有些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是人体内不可缺少但又无法通过自身体内合成的必要营养物质,此外,食用油还是人体热能的重要来源。食用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在我国,人们食用的植物油通常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棕榈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消费的动物油一般为猪油、牛油、羊油、鸡油、鸭油、鱼油等。由于原料来源、加工工艺以及品质等原因,常见的食用油多为植物油脂,本文也主要是以食用植物油行业为主要分析对象。 2.食用油分类 1) 按目前市场流通形式划分:散装油和小包装食用油; 2) 按质量等级划分:一级油、二级油、三级油、四级油; 2004年lO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食用油新标准明确了我国食用油产品的分类和等级要求,将食用油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质量等级(分别相当于原来的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二级油)。 3) 按生产工艺划分:压榨油和浸出油; 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全过程不涉及任何化学添加剂,保证产品安全、卫生、无污染,天然营养不受破坏。 浸出法:是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然而在浸出过程中,由于添加了化学溶剂,最终不可避免会导致成品油中含有一定的化学残留,国家标准规定,即使合格的浸出大豆油每公斤也允许含有十毫克的溶剂残留。 国内市场上,绝大多数花生油采用的是“压榨法”;而大豆色拉油则多选用“浸出法”。 4) 按原料的单一与否划分:纯油种食物油和调和油; 纯油种食物油是指仅使用单一油料生产出的食用油; 调和油是指用两种以上的油脂经过混合以后调制而成的,以满足人们对于营养和风味的要求。 (二)我国目前食用油市场的特点 从食用油市场来看,目前我国的国产油增长速度缓慢,而进口油却增长迅速,精炼油消费增长很快,占据了75%城市食用油市场份额,其中有15%是小包装食用油,并逐渐向农村市场渗透。这是因为,随着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对食物油质量安全以及营养健康方面的要求,导致了大多数人的消费习惯正不断地由传统的散装油向更加安全健康的小包装精制食物油方向发展。据统计,我国油脂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6%,而小包装油却以每年20%-30%的速度成长,这可以说明目前我国的小包装食物油已进入了高速成长的阶段,其增长幅度要远远地高于散油的平均增长幅度,因此,随着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其最终将会取代散装油而成为食用油市场上的主角。 我国食用油市场不仅呈现出了正由小包装精炼食用油逐步取代散装油的趋势,而且,人们对于食用油品种的选择也日趋多样化,更具营养价值的新油品正引发起了人们越来越高的热情,如目前食用油市场上陆续出现了葵花籽油、橄榄油、核桃油、山茶籽油、红花籽油等天然食用植物油,这些新式油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在产品数量上也呈现出了逐渐加大的趋势,正逐步形成一个以珍贵天然植物为原料并采用物理压榨为主要加工方法的高端天然食用植物油市场,根据最新数据统计,高端食用油行业每年以近80%的速度在增长,这将打破长久以来花生油、大豆油一统天下的局面,食用油市场开始从卫生、安全的用油阶段逐渐步入到了健康、营养用油的新发展时期,这将为食用油市场的发展开拓出新的空间。 因此,我国目前食用油市场主要呈现出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新式油品类不断升级的明显特点,今后食用油市场必将向着更重口感、营养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食用油市场结构分析 (一)我国食用油行业供需状况 1. 需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食用油的消费总量和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均呈出了不断增长的态势。1997年我国的食用油消费量为1047万吨,到2006年我国食用油的消费量已经增长到了2232万吨,10年内实现了食用油消费量的翻番,年均增长量为153.3万吨,而且从近5年来我国食用油的消费量来计算,食用油的消费增长率已经呈现出了显著提高的态势,年消费量增长率已经达到了10%以上。但是在人均食用油消费量方面,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量在40公斤左右,而我国城镇2006年人均年消费量仅为9.38公斤,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农村人均消费量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尽管我国目前食用油人均消费量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伴随着我国人口、餐饮业、食品工业、城镇化等的不断发展,我国食用油将在老百姓日常生活里扮演着越来越为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食用油的需求也将会不断地加大,参考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的调查资料,在43种快速消费品的销售额排名当中,食用油以销售额占比高达20%的比例位居排名第二,仅次于液态奶。 相对于整个食用油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于小包装食用油的需求更是呈现出了大幅攀升的态势,从2002-2007年的全国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销售量上来看,从2002年300万吨销售量至2007年的828万吨,其平均年销售额增长率已经达到了22%。此外,从小包装食用油所占据整个食用油行业的市场份额上来看,就全国平均而言,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30%左右,而在一些大城市,其市场份额更是高达70%以上。如今,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的城镇居民而言,购买小包装食用油己不再是一种奢侈的消费,散装油只是在餐饮、酒店及偏远农村地区和大量企事业单位食堂里尚保持一定的优势。 2. 供给 近几年,我国食用油消费需求量的稳步增长带动了我国食用油压榨能力的快速提高,中国的油籽压榨量与十年前相比已经增加了142%,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良好的行业前景催使了行业里大量油厂的新建与扩建,在许多企业里甚至出现了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的现象。在2001-2004年间,从辽宁大连到广西北海的几千公里的沿海港口就兴建了约100个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日处理量大多1000-3000吨。随着国内食用油业新增产能的不断扩张,从2004年末开始,我国食用油行业便开始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这就导致了许多企业不得不面对库存高涨、综合开工率较低的局面。尽管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许多企业仍在不断地加大投资新建规模,造成食用油行业新增压榨能力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度我国食用油行业新建油脂加工项目就使我国压榨能力新增了1100万吨。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300吨/日以上的油厂的日加工总和是25万吨。 此外,我国食用油行业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国对进口油料以及进口食用油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受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我国油料及食用油的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食用油及油料的缺口就需要靠大量的进口来作为补充。目前国内食用油消费量的约三分之一要依赖于进口。 与此同时,2006年对中国食用油行业来说也是波澜起伏的一年,行业内企业兼并重组现象频现。国内最大粮油进出口商和食品加工集团中粮集团与中谷集团合并组建新的中粮集团,而后丰益国际收购嘉里粮油,整合后丰益国际规模与合并后的中粮集团不相上下,这标志着我国食用油行业内国有集团同外资集团的竞争局面的初步形成。 在食用油行业的相关政策方面,为了进一步促进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并维持我国农副产品市场的稳定性,我国先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食用油行业的政策,具体如下: (1)良种补贴政策。2002年,国家出台大豆良种补贴政策,在东北地区对农民种植优良品种给予补贴。2004年,该项补贴被列入了粮食良种补贴的政策范围。2007年,在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区实施油菜良种补贴。2010年,在部分地区试点花生良种补贴。 (2)临时收储政策。2008年第四季度,出台了大豆和油菜籽的临时收储政策。这一政策完善了国家对于油脂油料市场的调控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抬高了国内大豆和油菜籽的价格,挤压了压榨企业的生存空间;导致进口大豆、油菜籽的快速增加;临储大豆顺价销售困难,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进口调控政策。2001年以来,我国出台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相应管理细则,对转基因大豆进口实施了认证和许可管理。近年来,又加强了对进口大豆和油菜籽的检验检疫。 尽管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政策的调控手段大多是偏弱的,例如在实际操作中转基因管理措施和进口关税对油脂油料进口调控已经失去了其实质作用,而主要是依赖于检验检疫措施,临时性、零散性特征较强。 因此,我国整个食用油行业目前的状况可归纳为,食用油压榨能力正在呈现强劲扩张的趋势,但是由于国内食用油料的限制,使得我国食用油的生产量没有跟着压榨能力的扩张而同步增加,形成压榨能力过剩的局面,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更是加重了这一过剩趋势,此外,我国目前对油料及成品油的进口依赖性较大,行业内兼并重组的现象在不断地显现,而国家对于食用油行业的相关政策调控力度却不强。 (二)我国食用油市场的行业集中度 2006年底,我国食用油行业共有规模以上的企业1642家。下面通过分析食用油行业内市场份额最大的前十家企业在销售收入总额、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占整个行业的比例来说明食用油加工行业的集中度情况。2002-2006年食用油行业市场份额前十家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2002--2006年我国食用油行业前十名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单位:%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销售收入 17 22 25 23.16 23.06 资产总额 16 23 20 20.57 20.80 利润总额 25 31 26 26.75 30.6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年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以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计算的CR10都在30%以下,只有利润总额在2006年超过了30%,因此我国食用油行业集中度是比较低的,此外,由于我国食用油行业的进口依赖度较高,造成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这一实际行业集中度指标被进一步冲低,以利润总额计算的开放经济条件下2006年食用油行业的CR10仅为20.50%,远低于封闭经济下的30%,由此我们可根据贝恩对行业集中度指标CR关于市场结构进行分类的标准,判断出我国的食用油企业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不过从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三个方面来看,前十名企业所占份额基本上是波动上升的,也就是说食用油行业的集中度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尽管我国食用油市场从总体上来看行业集中度是比较低的,但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却大为不同。自2006年以来,我国食用油行业的兼并重组现象开始频繁出现,国内最大粮油进出口商和食品加工集团中粮集团与中谷集团合并组建新的中粮集团,而后丰益国际收购嘉里粮油,整合后丰益国际规模与合并后的中粮集团不相上下。其中在小包装油市场,中粮旗下的“福临门"、“四海”、“五湖”等多个食用油品牌占据了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30%以上的份额。而嘉里粮油旗下以“金龙鱼"为代表的食用油品牌则占据了45%以上的市场份额,两者控制了75%以上的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份额,可见现在的小包装油市场已经形成了中外两大企业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 (三)产品差异化 食用油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而且由于各种食用油内部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外形和性质差异很小,因而很难把不同产地不同企业的产品区分开来,正因为如此,食用油行业的产品差别化程度不是很高。但是随着技术、服务水平等的提高,食用油行业的产品差异化呈增大趋势。以下从产品的物理性能、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及买方的主观印象三个方面来分析食用油行业的产品差异化。 1.品特质上的物理差异 在食用油产业中,产品差别主要是在产品特质上存在的物理差异。这种物理差异首先体现在食用油物理成分上的差异,比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豆油消费比例正在逐渐升高,而对于菜籽油消费需求则是趋于降低的,由于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使得追求更高的消费者出于食用油物理特质上的差异逐渐去用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高的豆油去替代了比较低廉普通的菜籽油。此外,这种产品特质上的差异还可以体现在工艺设备与技术上的差别,如行业内的少数领先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产品质量上的差异化,鲁花以“压榨"工艺定位于“中国压榨专家”,确定了自己在行业内的产品特色。“福临门”根据现代人对饮食健康的需求以及日常膳食的主要缺陷推出了天然谷物调和油,形成了产品差别化。 2.地理位置上的差异 受地域分布的影响,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也有所不同,造成了人们在食用油的消费需求上产生了地域差异,这主要表现为消费区域与生产区域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例如,东北地区居民以食用大豆油为主,长江流域居民以食用菜籽油为主,广东等中国南部地区的居民以食用花生油为主。 3.消费者主观印象上的差异 消费者对于不同食用油产品产生主观印象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广告宣传等促销活动所引起的。近年来,由于企业大力培育、宣传知名品牌,消费者普遍增强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依赖性,名牌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高,品牌效应逐渐在食用油行业正逐渐地凸显其作用。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食用油企业产品生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其中仅中粮集团食用油产量就达205.4万吨,利润达8.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1%和395.5%。然而这种由于广告宣传所造成的品牌效应却会对食用油行业内的中小企业形成一种压力,由于没有资金支持巨额的广告费用,许多中小企业很可能会随着大企业广告投入的加大而逐渐失去其市场。 (四)食用油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1.进入壁垒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食用油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高,这从我国食用油企业数量的高速增长就可以得到验证。其主要原因有:(1)我国食用油工业的生产工艺简单、技术含量较低,所以我国食用油产品的同质性较高,在产品种类上基本相同,产品差异性相对较低;(2)政府的引导政策。由于食用油产业涉及到多个环节:农业耕种、畜牧养殖、生产加工、商品销售、餐饮业等产业,既能发展工业、服务业,又能拉动农业的发展。因此政策一直鼓励食用油产业的发展,给予其宽松的投资环境;(3)较低的规模经济性。食用油行业存在较低的规模经济性。中型规模食用油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平均在3%左右,而小规模企业只有2.6%,二者相差不大,说明行业规模效应不明显。 但是,随着食用油行业的发展,产业的进入壁垒在逐渐提高。企业数量的增 加速度明显减缓。食用油行业的进入壁垒有: (1)规模经济壁垒:所有食用油企业按照规模的大小可划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从总量上来看,小型食用油企业在资产、收入、利润、从业人员和企业数目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由于小型企业的数量占到了整个食用油行业企业数量的94.8%,因此,如果具体考察单个小企业的上述指标,那么小企业并不具有任何优势。整体而言,中型食用油企业的优势最为明显,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是不同规模的企业中最好的,在市场运作和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但是,从长期来看,大型企业将会逐渐体现出在技术、管理、品牌和R&D等方面的优势,从这个角度而言,今后新的企业想进入食用油行业将面临一定的规模经济壁垒。 (2)绝对费用壁垒:食用油行业的绝对费用壁垒主要表现在油料供应、技术创新、营销网络、专业人才等方面。首先,食用油行业是资源转化型的行业,国内的几个大型食用油企业经过数年努力,已经在主要的油料产地和有潜力的地区投资建厂,并与当地农户建立起紧密联系,这使得新企业在获取优质低成本的油料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此外,我国是一个油料资源进口依赖型国家。例如在豆油加工业中一些大中型企业,都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原料,而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4家跨国公司就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其次,目前只有一些名牌食用油企业拥有较强的科研和营销队伍,新企业需要重新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研发与营销队伍,一方面要投资新建营销渠道,另一方面要努力培育品牌。最后,国内食用油行业目前尚缺乏专业化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团队,但随着行业的发展进步,今后这方面的要求将也会逐渐提高。以上几点都需要新进入企业花费大量资金,而且投资期长、见效慢。基于以上几点,在绝对费用方面对新企业也构成较大的进入壁垒。 (3)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食用油作为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对其安全健康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些名牌食用油企业以其优质的产品、良好的信誉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忠诚拥护品牌的消费群,而新企业进入以后,必须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可能为消费者所认可接受。因此,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也构成了食用油行业的另一个进入壁垒。 (4)政策法律壁垒:2005年3月,国家食用油新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增加了明示原料来源和加工工艺的标识要求,规定转基因、压榨、浸出产品和原料产地必须标识;对压榨成品油和浸出成品油的最低等级的各项指标提出了强制性要求;限定了食用植物油产品的酸值、烟点等项目;明确规定产品不得混有其他植物油或非植物油,禁止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新标准的实施无疑会对食用油产业在技术、原料来源以及安全标准等方面都有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会对现有食用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也会对新进入的企业形成一个较大的进入壁垒。 2.退出壁垒 食用油行业的退出壁垒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沉没成本:食用油行业由于资产专用性较强,榨油生产线和浸出设施很难向其他产业转移,造成其沉没成本较高,退出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当食用油企业退出时的沉没成本比继续生产下的亏损在短期内要多得多时,企业通常会选择继续生产而不退出。 (2)解雇费用:对于许多国有食用油企业来说,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而阻碍企业的退出。在再就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亏损企业若退出就会使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既得利益(包括管理人员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职工的各种福利待遇等)丧失。因此来自内部人的压力也加大了食用油行业的退出障碍。 (3)政策法规:食用油行业是关系到国家农产品安全的重要行业,并且其产业链风险、社会风险和国家经济安全风险都很高,因此,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角度的考虑会限制一些食用油企业退出市场。此外,由于破产、兼并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健全和完善,也导致食用油企业在退出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与保障。 总体来说,食用油产业具有较低的进入壁垒和较高的退出壁垒,这形成了产业内企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局面,但是由于行业内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利用率较低,使得整个食用油产业的竞争缺乏了应有的效率。 三.食用油行业企业行为分析 (一)食用油行业价格竞争行为 随着各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近年来国内食用油市场的价格战不断升级。食用油行业激烈的价格竞争使得食用油市场竞争无序,降低了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以2007年为例,年末我国主要食用油品种价格与年初比较,豆油价格上涨了40%,菜籽油上涨了35%,花生油上涨了30%。但食用油原料方面,大豆上涨了56%,菜籽上涨了48%,花生则上涨了60%。同时,由于国内原料的减产,不少地方企业原料供应紧张。原材菜籽油料紧缺和价格上涨使产品价格与产品成本越来越接近。 食用油行业的过度竞争局面导致各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大企业凭借其品牌、油料来源、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低价策略下也能盈利。而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限制,往往成为价格战的牺牲品。 2010年底至今,中粮集团、益海嘉里等油脂企业两次被要求暂缓涨价,但和粮油巨头不同的是,中小企业并没有享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限价的压力只能自己消化,虽然国家对于中小型企业没有限价,但在大企业提价之前,中小企业贸然提价只能把原来的份额也丢掉。大部分小型企业可能直接选择停产,中型油厂可能会减少生产线,造成供应量减少,一旦限价令到期,会导致食用油报复性涨价,消费者利益蒙受损失。 (二)食用油行业非价格竞争行为分析 1.产品研究与开发——品类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营养和健康,更加关注食用油的原料和成分,为了适应这一需求,一些企业开始从价格战转向开发新油品。于是食用油市场竞争呈现出了品类竞争,品类竞争的最终受益者是消费者。 (1)产品发展趋势——安全、优质、营养 食用油是人们群众的生活必需品,不同种类的食用油成分含量各异,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近来年,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最危险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来源于血脂异常,而血脂异常又来源于人们日常饮食结构不均衡,这其中尤其是脂肪的摄取量不均衡、不科学、不合理所致。因此食用油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植物食用油的加工工艺不同而导致品质的差异、转基因油料生产的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程度等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倍加关注的。因此企业着重安全、优质、营养的食用油来抢占市场,赢得消费者。 (2)品牌出新,品类多样化 营养专家告诉我们,为平衡营养,食用油要经常换着吃。企业因此不断积极开发营养功能性产品,不断向市场推出新的品牌,稳定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丰富食用油的内涵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加的个性化需求。 作为概念高手的金龙鱼,早在2002年第二代调和油上市的时候,就提出了“平衡脂肪酸”的概念,凭借着的强大广告攻势,“1∶1∶1”的口号妇孺皆知。并且,金龙鱼还把平衡脂肪酸比例的配方申请为国家专利,依靠技术优势,设置竞争壁垒。金龙鱼谷维多稻米油的全新上市,成功开辟了高端新产品类市场。而福临门也毫不示弱,推出“天然谷物调和油”,以“天然谷物”对抗金龙鱼“平衡营养”的概念。随后,福临门又开发了9种植物油调和的“膳食脂肪酸均衡”调和油,以价格优势分蚀金龙鱼已有市场。 (3)技术质量不断提升,高档食用油大战将至 几大品牌竞相提高技术含量。以鲁花为例,鲁花花生油创立之初,企业规模小,没有任何差异化技术,鲁花集团花了整整六年时间独创了5S纯物理压榨工艺,确立了其在花生油行业的主导地位,之后创新成了鲁花发展的主旋律,创新带来的产品差异性满足了市场需求,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近年来,随着高端食用油和高档特种保健食用油(如橄榄油、山茶子油、玉米胚芽油、小麦胚芽油、棕榈油等)在我国的问世并得以快速发展,为广大消费者的健康饮食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而也更新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据资料显示,早几年的市场上,橄榄油、山茶油以及其他各种高端调和油仅仅占领不到5%的食用油消费市场,但目前这个比例正不断上升。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高档食用油还会有更大一步的需求空间,企业间也必然会出现抢占市场的竞争行为。 2.品牌策略 (1)品牌差异化 在企业决策时,与其等待竞争对手瓜分市场份额,不如自己设置竞争对手,根据市场需求打造不同品牌,使公司产品占有的市场越来越大,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益海嘉里集团面临竞争品牌马上跟进及单一品牌难以垄断市场的发展问题,金龙鱼是其主要品牌,它推出多品种产品,有花生油、色拉油、豆油、菜油等,虽然有自己不同的品质区别,却容易在专业性上给予竞争品牌机会,如竞争品牌在宣传上强调自己是更加专业“花生油’’的品牌,就容易打击金龙鱼品牌。在这种考虑下,公司实施了多品牌策略。如制造出“元宝"是专业的豆油品牌、“鲤鱼是专业的菜油品牌、“胡姬花"是专业的花生油品牌等。根据需求创造特色品牌,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份额。 (2)广告行为 食用油属产品物理属性差异不大的产业,且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比较小,而消费者只有在消费产品以后才能大概确定其质量,有实力的食用油企业为了使消费者更清楚的了解其产品质量特征,一般会采用广告作为宣传产品信息的工具。企业通过反复强调品牌来加深消费者印象,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从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所以广告对食用油产品销售具有较大影响,即消费者对广告的敏感度较高。因此,食用油企业可以通过加大广告投入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据AC尼尔森广告监测报告显示,自1998年开始,鲁花集团单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入每年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到2004年嘉里集团仅在“金龙鱼"品牌上的广告费用累计已达近5亿元。仅2004年,全国食用油加工企业在各种媒体所做广告费用总计近21亿元,占全行业总销售费用的50%以上。 3.寻求发展空间 (1)扩大市场空间——城市市场空间有限,转战农村市场 随着经济和生活的进步,城市市场的拓展空间有限,而农村市场成为需要企业关注的主要阵地。据调查显示,现在生活在农村的人群购买食用油时,除了主要的价格外,质量、安全、口感、营养这些方面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企业要寻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需要针对该市场实施战略,考虑如何使产品能被农村市场接受,先一步抢占份额。 (2)建立市场细分战略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要在竞争激烈的食用油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独自的市场细分战略。例如,鲁花就只是在花生油的这一市场蚕食了金龙鱼和福临门色拉油的大片领地,在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目标细分市场。再如,九三集团为了形成自己品牌空间,通过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种植,来生产非转基因新产品,在大豆市场上独树一帜,成功地占领了一部份市场。 (三)食用油企业并购行为 我国食用油行业发展很不平衡,既有很多优秀企业,也有很多连年亏损企业,随着粮油市场不断开放,行业整合在所难免。2006年我国食用油行业的并购行为较为频繁,其中较大的兼并重组事件有八件(具体见下表)。这些并购行为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除了中粮集团以外,并购行为主要是外资企业对国内食用油企业的兼并;二是并购所涉及资金庞大,其中最大的是中粮集团和嘉里集团的重组。 2006年国内食用油压榨市场主要事件一览 时间 企业及事件 备注 2 月 香港来宝集团收购钦州大洋粮油有限公司 2月 嘉吉租赁宝港油脂 3月 中粮、中谷合并 日压榨各种油料能力超过3万吨 6月 嘉吉并购南京华农 10月 来宝收购重庆涪陵、山东龙口两家油厂 控制中国10%大豆压榨生产 10月 嘉吉收购广东丰原粮油集团 原厂拥有3000-3500吨的日压榨能力 12月 嘉里、益海合并 年加工大豆可达1000万吨 12月 中粮集团控股丰原生 中粮持有公司2亿股(占总股本的20.74%)成为控股股东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食用油信息网资料整理,http://www.oilcn.com/。 外资大举进攻中国的食用油市场原因分析: 由于中国食用油行业较高的进口依存度,2003年的“大豆风波事件"使国内众多大型食用油企业因巨额亏损而宣布资不抵债,处于破产的边缘,出现了行业整合的契机。跨国公司在2005年加快了收购内资食用油企业的步伐。这种大规模收购的真实意图,并不是想通过加工环节赚取利润,而是形成寡头垄断,保证向我国出口大豆渠道畅通。用他们的话说:“我们要把80%的投资用在消灭对手上,把20%的投资用在合作上。”重组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加工业产业链条分工体系,将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较低、处在整个链条利润水平末端环节的食用油加工环节转移到了需求潜力大、要素成本低的中国。 随着外资在中国的逐步推进,跨国公司对中国粮油及相关产业的产品定价方面将会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四)问题关注 1.食用油行业知识产权预警 2011年4月25日,我国第一份食用油行业知识产权预警报告在湖南长沙发布。报告显示,以日本为主的八家跨国公司,在食用油行业技术遥遥领先。 中国食用油专利技术申请人的前十位中,跨国企业已占据80%,其中一半是日本企业;在申请的专利中95.6%是发明专利,技术含量非常高,且都集中在食用油的生产制造领域,一旦形成专利壁垒则很难突破。不仅如此,日本企业已开始进行多品牌商标布局,仅花王株式会社一家在中国的注册商标就达1738个。由于外资已经联手控制了中国食用油上游原料市场75%以上,以收购股权方式控制了中游97家油脂企业66%的股权,以金龙鱼品牌为主打的终端市场也占据了半壁江山。因此,如果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技术上组建战略联盟,中国食用油行业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预警报告提出预警结论,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食用油生产制造领域进行专利战略布局,且优势明显。国内食用油企业必须崇尚自主创新,注重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保护,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建立我们自己的保护壁垒。 2.关注转基因 转基因大豆主要存在于以外资为背景的食用油加工企业,由于价格低廉吸引很大一部分消费者。而我国本土如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以山东鲁花为代表的花生油加工企业,使用本土非转基因油料,采用压榨技术,安全、营养、健康的同时,成本高、价格贵。同时,转基因油品模糊转基因概念,改变其劣势状态,且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大豆的警惕性不高,有针对性的宣传不够,导致国内食用油制造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 如果跨国公司完全掌控我国的大豆产业,就会使我国本土生产的非转基因油料的价值得不到凸现,被迫与转基因油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就会在定价、加工、营销等环节上出现完全受控于人的情况 应对措施---拒绝“依附性发展道路” (1)限制转基大豆的进口 灵活运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理》,对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内资企业,实行税收、科技等扶持政策,对于主要以进口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企业,可以考虑增加进口程序的审批,使这些企业的进口成本上升,拉大转基因进口大豆与非转基因国产油料的价差,对国内非转基因原料产地进行保护,提高我国非转基因油料的竞争优势。 (2)加大舆论导向作用,推动我国非转基因产品的发展 转基因食品存在着安全隐患,西方一些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制度,禁止转基因食品的流入,不准本国国民消费。根据我国的现有的国情,有必要开展一场全民的食用油安全使用的教育运动。应大力宣传转基因油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宣传非转基因油脂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区分转基因油脂与非转基因油脂的本质差别。我国长期以来,舆论对于转基因产品的报道,只注重了关于标识的问题,而对转基因油脂对国内各领域的产业构成的潜在威胁,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不安全隐患,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这种状态需要改变。 (3)实行政策支持,保护本土非转因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对非转基因产业政策不够,导致我国油料产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几个转基因食用油品牌还被评为全国名牌产品,进一步误导消费者,致使油料产业雪上加霜。有鉴于此,需要用政策大力扶持非转基因产业。譬如,我国辽宁中稻集团和益海嘉里突破技术障碍,分别推出了利是稻米油和金龙鱼谷维多稻米油,填补了市场空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国食用油自给能力,有效缓解了我国粮油安全问题。国家有必要针对这样的产品加大扶持。 (4)转基因标识。 重视标识内容不一致、标识部位不统一、标识不醒目等问题。对转基因农产品在市场流通的各个环节实行全国统一的强制性标识制度。 四.食用油行业绩效分析 (一)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状况 从以上三个图我们看出,2010年国内植物油价格在国际油料价格的带动下震荡走高。例如,华东地区四级豆油出厂价年初为7800元/吨,12月末9750元/吨,涨幅25%;湖北武汉四级菜油出厂价年初为8600   元/吨,12月末9600元/吨,涨幅11.6%;华南地区24度棕榈油销售价格年初为6750元/吨,12月末9230元/吨,涨幅36.7%. 影响食用油价格的主要因素有两点:(1)国际植物油价格。目前国内市场三分之二的植物油供给依赖于国际市场,国际植物油价格是决定国内市场价格最主要的因素。中国全年食用油消费大约在2400万吨,进口的棕榈油、豆油、菜籽油总量高达68%。由于我国耕地资源紧缺,油料作物的耕种面积已经无法扩大,直接导致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的供不应求。(2)国家政策因素。2010年国家继续对油菜籽实施临时收储政策,支撑了国内植物油价格。下半年为了抑制上涨过快的油脂价格,国家通过粮油批发市场拍卖国家临储菜油,增加市场供应,且通过行政手段,推行“限价令”, 抑制植物油价格上涨。另外对进口阿根廷豆油实施限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豆油进口的过快增长。 (二)低水平产能过剩,高水平产能不足 表一 2009年食用油各类型企业加工生产能力统计 (来源:国家粮食局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及有关资料) 表二 200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生产能力统计 (来源:国家粮食局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及有关资料) 目前中国植物油加工业的产能利用率平均仅为30%~40%,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年精炼能力分别为53%和10.2%,但食用植物油产量却分别为45.9%和8.7%。从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生产能力为10946.3万吨,而食用植物油实际产量为2288万吨。以大豆压榨业为例,截止2004年底,大豆压榨能力已达7000多万吨,而大豆压榨业的原料总供给仅为2900多万吨,豆粕市场容量折合为大豆也不过2 700万吨左右,大豆压榨能力已远远超过原料供给量和市场需求量。 目前,国内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现状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出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和经济效益差的低水平落后产能过剩,而高水平的先进产能不足。对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产能过剩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具有两重性,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对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建设,造成国家财力物力大量浪费的落后产能,必须严格禁止。但过剩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有过剩才有竞争,有竞争才能促使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形成先进产能。 为此,要促使落后产能通过重组、改造和提升,转变为先进产能;与此同时,要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兼并,改造落后产能,适度发展先进产能;要提倡通过竞争,通过发展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目前,困扰中国植物油加工业的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引起的价格战、行业利润水平过低的问题,正是产业过度竞争的典型表现。从宏观经济而言,过度竞争降低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就植物油加工业而论,过度竞争降低了企业利润和发展后劲,长远看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总水平。 (三)限价令对国内食用油企业的影响 2010年11月,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纺和九三油脂四大食用油巨头被要求暂缓涨价,将小包装豆油、菜籽油和调和油的价格维持到今年3月底。2011年四月食用油行业再度被暂缓提价至5月。连续几个月的限价影响下,食用油价格得到稳定,但同时,消费终端市场食用油品牌种类变少,超市货架主要被大型企业品牌所占据,而且可打折促销的品牌和数量也减少了。 1.对四大食用油巨头的影响 今年初,为控制通胀和稳定食用油市场,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将部分国家临时存储的菜籽油和大豆,定向销售给了指定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其中,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两家粮油企业获得定向销售大豆分别为90万吨、130万吨。为缓解食用油加工企业成本与终端产品价格倒挂的困难局面,政府也定向销售约50万吨食用油给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纺集团、九三油脂、汇福五家粮油企业。其中,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两家粮油企业获得定向销售食用油的比例最大,均为22万吨。 限价令下, 散油和小包装食用油价格出现倒挂困境,企业每生产一吨小包装食用油企业大约亏损330元~420元,食用油企业业绩承受压力。例如,丰益国际2月23日公布2010财年第四季度业绩,受累于中国市场价格调控,公司小包装粮油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3 .9%,但是税前利润同比减少33.4%。中粮控股财报显示,2010年收入534.917亿港元,较2009年上升22.0%。但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为17.016亿港元,较2009年减少12.8%。 2.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虽然国家对于中小型企业并没有限价,不过由于益海嘉里、中粮等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如果大型油企的产品价格不动,中小企业的产品价格也很难作出调整。由于中小型企业并没有享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限价带来的压力只能自己消化。由于原材料和油价持续走高,使得国内油企成本增加、利润严重缩水,油企开工率明显下降、开始大面积停产。例如,3月现货市场上,哈尔滨地区大豆价格在3900元/吨左右,而豆粕报价则从月初的3150元/吨降至目前的2920元/吨。业内人士透露“大豆价格相对坚挺,而豆粕等下游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压榨企业利润严重缩水,从月初的每吨盈利超过100元骤降至目前的亏损30余元。” (四)技术研发 1.开发特色油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全国可利用的特种油料品种多达上百种。目前,产量较大且已开发利用的有:油茶籽油、茶叶籽油、翅果油、亚麻籽油、红花籽油、葡萄籽油、紫苏油、月见草油、核桃仁油、杏仁油、南瓜籽油、苍耳籽油、沙棘油、松籽油和番茄籽油等;另外还有米糠油、玉米油和小麦胚油等谷物油脂。 所谓特种油脂,就是利用特种油料生产的油脂。这些油脂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高,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特种油脂在市场上的价格要比5大油料产品的价格高。因此,开发利用特种油料,生产调和油及功能性油脂是繁荣食用油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和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2008年,全国玉米油的产量为85.6万吨、米糠油9.4万吨,合计产量达95万吨,相当于560万吨国产大豆的产油量,对确保国家的食用油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专利——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1)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 在孙孟全的带领下,从1986年到1992年,鲁花人经过6年艰辛攻关,终于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S纯物理压榨工艺”,利用该工艺生产的花生油在色泽、气味、滋味及内在品质上,超过了世界名牌产品的各项检验指标。2002年5月28日,30多名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审定会专家参照鲁花标准,重新修订了压榨花生油国家标准。2003年6月,“5S纯物理压榨工艺”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2009年,以该工艺为基础研发的“浓香葵花仁油”技术和“一种去除黄曲霉素的方法”两项成果一举为鲁花赢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2)中粮集团 2011年4月26日,粮集团投资32亿元打造的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在北京未来科技城南区正式奠基。该院是国内首家以企业为主体的、针对中国人的营养需求和代谢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以实现国人健康诉求的研发中心。据介绍,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研发领域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加工应用技术、品牌食品研发和知识管理平台四大研究集群。另外,针对中国频发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还将成立食品质量与安全分析检测中心,用科技手段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将立足于生命科学开展营养健康研究,创新营养食品、引领健康生活。 (3)嘉里粮油集团 2004年,嘉里粮油投资2000多万元,在上海建立了大型的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拥有国内最强的油脂与食品方面的研发团队和高精设备,形成了软硬件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油脂行业研发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中心根据国内外粮油机构、卫生组织的推荐,进行研发立项工作。通过不断的摸索、再摸索、实验、再实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金龙鱼用了整整2年的时间研发出通过调和8种油脂原料的食用调和油产品,其三种脂肪酸的平均比例为“0.27∶1∶1”,这是一种能帮助人体实现“脂肪酸比例合理的调和油”。2005年12月,金龙鱼第二代食用调和油的产品配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颁发的科学技术二等奖,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提出了营养均衡、健康生活的新理念。从此,金龙鱼推进了一个以健康膳食为宗旨的食用油消费新时代。金龙鱼以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新产品研发、工艺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等措施,不断为市场、食品工业客户、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满意产品。 (4) 一担坊公司 一担坊公司利用自身的科研力量,根据不同消费者对营养强化食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进行了特殊食用油产品的开发,相继开发出孕妇专用油和儿童益智油。其中,孕妇专用油以国家首批颁布的药食同源的紫苏作为核心原料,经过高精提取,使紫苏中的α-亚麻酸、亚油酸及其他18种氨基酸融入食用油中,α-亚麻酸与体内的酶结合后能分解出EDP和DHA,促进脑神经细胞的分裂。儿童益智特种营养食用油则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和β-胡萝卜素及其他18种氨基酸,长期食用对儿童大脑的发育、智力的提高、视力的保护都有益处。 结语: 本文以近年来我国食用油产业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一定的基础和依据,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框架对食用油行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即先从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方面入手,对我国目前食用油行业的现状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在综合了前两步的研究探讨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用油行业的市场绩效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概括,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实现了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过此次对于食用油行业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对于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看到了一个产品背后一系列的复杂运作环节,从而加深了自身对于经济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法的把握,同时也试图给大家全面地展示一个完整的食用油市场行业概况,为今后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供一个独特的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龙华.我国食用油行业之SCP范式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08). [2]徐建华.我国食用油行业再现新品之争[J].中国质量报,2010,(02). [3]程黔.中国几种小品种食用油市场综述[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7,(01) [4]丁华.几种品牌食用油的消费差异对比[J].农产品加工,2009,(12). [5]李娜.2009年国内食用油市场回顾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0,(02). [6]王永刚《中国植物油产业增长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08 [7]中国粮油信息网 www.chinagrain.cn/ [8]中国食用油信息网 www.oilcn.com/ [9]徐伟平.我国油料、食油市场形势分析[J].市场观察,2007,(14). [10]中国经济网 www.ce.cn/ 《加快食用油产品结构调整步伐》 [11]品牌中国网 www.brandcn.com/ 《品牌食用油概念营销之争》 [12]中国食用油信息 www.oilcn.com/article/2010/1230/article_22684.html [13]王瑞元. 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向[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03). [14]王永刚.中国植物油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粮食流通技术,2009,(01). [15]周颖.金龙鱼,为健康中国加油[J.中国质量报,2006,(009). [16龙欣.以健康新标准开发特种食用油[J].中国现代企业报,2006,(B02). PAGE 11
/
本文档为【食用油产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