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

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

2011-11-15 50页 doc 267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0395

暂无简介

举报
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2011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精讲笔记   第一章 前言   一、考试大纲、教材变化   考试大纲主体未发生较大变化,基本保持不变,但具体知识点、考试要点有细微变化。教材编写时已经删减、调整了部分知识点和考试要点。学员学习时需要仔细掌握。   二、变化大背景(仅供参考)   1.直接背景: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涉及到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发展环境更为严峻。   2.历史背景:   入世时签订的协议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于2006年全面开放。尤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出台后,从2010年开始...
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
2011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精讲笔记   第一章 前言   一、考试大纲、教材变化   考试大纲主体未发生较大变化,基本保持不变,但具体知识点、考试要点有细微变化。教材编写时已经删减、调整了部分知识点和考试要点。学员学习时需要仔细掌握。   二、变化大背景(仅供参考)   1.直接背景: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涉及到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发展环境更为严峻。   2.历史背景:   入世时签订的协议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于2006年全面开放。尤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出台后,从2010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将逐步实施该协议。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紧跟市场发展进步的形势。   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   3.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   (1)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2)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从粗放经营模式转向精细化管理模式;   从定性分析为主转向定量分析为主;   从分散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集中管理。   (3)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组合   (4)健全的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   (5)风险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决定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的两个因素:资本规模、风险管理水平   一、信用风险   1.定义: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1)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因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同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然而,由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能发生在实际违约之前,当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即信用质量发生变化时,也会存在潜在的损失。   对大多数商业银来说,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信用风险既存在于传统的贷款、债券投资等表内业务中,也存在于信用担保、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中,还存在于衍生产品交易中。   (2)信用风险对基础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影响不同。账面价值、名义价值   (3)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结算风险等主要形式。   违约风险既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针对企业。   结算风险是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涉及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交易。1974年德国赫斯塔特银行的破产促成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诞生。   2.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与市场风险相反,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   三、风险转移   1.定义: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办法#。   2.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四、风险规避   1.定义: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2.风险规避主要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   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   五、风险补偿   1.定义: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损失之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2.在交易价格上附加更高的更显溢价,即通过加价来索取风险回报。   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风险合理定价。   第五节 风险管理的数理基础   一、收益的计量   1.绝对收益   绝对收益是对投资者投资成果的直接衡量,反映投资行为得到的增值部分的绝对量。   绝对收益=P—P0   P为期末的资产价值总额,P0为期初投入的资金总额   例:小李2009年1月1日以10元/股的价格买入10手A股票,一年后涨至23元/股时卖出,小李投资股票的绝对收益=10X100X(23—10)=13000元。   小王花1万元购买1年期国债,国债利率为10%,一年期满后,小王得到本息共计11万元,小王的绝对收益=11—10=1万元。   第二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第一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环境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1.定义和内涵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控制、管理商业银行的一种机制或安排。其核心是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为妥善解决委托-代理关系而提出的董事会、高管层组织体系和监督制衡机制。   (1)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有效管控风险,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2)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切实承担起政策制定、政策实施以及监督合规操作的职能,是商业银行实施有效风险管理的关键。   2.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当局提出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要求:   背景知识:教材P34   (1)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   (2)明确股东、董事、监视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义务;   (3)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   (4)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5)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二、商业银行管理战略   1.定义和内涵   商业银行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管理状况以及同业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2.基本内容   商业银行管理战略分为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的内容。   战略目标可以分解为战略愿景、阶段性战略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等细项。   战略目标决定了实现路径。一旦战略目标发生改变,必须相应调整工作内容和方式。   3.商业银行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1)管理战略与风险管理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   (2)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商业银行管理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3)战略目标中包括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本身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及整个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   1.董事会是商业银行的最高风险管理/决策机构,承担商业银行管理的最终责任(注意:并非行长),确保商业银行有效识别、计算、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种风险。   董事会的职责:   2.设置及担任人员   (1)董事会通常指派专门委员会(通常为最高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   (2)最高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可以由商业银行内部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士担任,也可由外部专家/顾问担任。风险管理总监应当是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同时担任商业银行副总裁或以上职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可以概括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风险识别   1.适时、准确地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   2.风险识别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   感知风险是通过系统化的发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性质;   分析风险是深入理解各种风险内在的风险因素。   3.制作风险清单是商业银行识别风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指采用类似于备忘录的形式,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逐一列举,并联系经营活动对这些风险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还有:   (1)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   (2)失误树分析方法   (3)分解分析法 第三章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学习本章,参照第二章中风险控制的流程   第一节 信用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客户的分类:   按照业务特点和风险特征的不同,商业银行的客户可以划分为法人客户与个人客户。   法人客户根据其机构性质可以分为企业类客户和机构类客户,企业类客户根据其组织形式不同可划分为单一法人客户和集团法人客户。   本书所述的单一法人客户包括企业单一客户和机构类客户。  一、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1.单一法人客户的基本信息分析   商业银行在对单一法人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时,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和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了解,以判断客户的类型(企业法人客户还是机构法人客户)、基本经营情况(业务范围、盈利情况)、信用状况(有无违约记录)等。   2. 单一法人客户的财务状况分析   财务分析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达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经营效率,进而识别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   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分析。应特别关注的内容:   ①识别和评价财务报表风险。主要关注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及其质量能否充分反映客户实际和潜在的风险。   ②识别和评价经营管理状况。   ③识别和评价资产管理状况。   ④识别和评价负债管理状况。   (2)财务比率分析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主要财务比率/指标来研究企业类客户的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管理等状况,主要内容分为四大类:   ①盈利能力比率,用来衡量管理层将销售收入转换成实际利润的效率,体现管理层控制费用并获得投资收益的能力。主要指标有: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销售收入]×100%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 / 销售收入)×100%   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100%   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100%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②效率比率:又称营运能力比率,体现管理层管理和控制资产的能力。   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付账款周转率=购货成本/[(期初应付账款+期末应付账款)/2]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360/应付账款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资产回报率(ROA)=[税后损益+利息费用×(1-税率)]/平均资产总额   权益收益率(ROE)=税后损益/平均股东权益净额   虽然从表面上看,各项周转率越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就越好,但实践中并非如此。   ③杠杆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所有者利用自有资金获得融资的能力,也用于判断企业的偿债资格和能力。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   利息偿付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净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利息费用+所得税)/利息费用   =[(净利润+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利息费用+所得税]/利息费用   ④流动比率,用来判断企业归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即分析企业当前的现金偿付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和困境的能力。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合计   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或: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   例题分析:   例1.某企业2008年销售收入20亿元人民币,销售净利率为12%,2008年初其所有者权益为40亿元人民币,2008年末所有者权益为55亿元人民币,则该企业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为( )。   A.3.33%   B.3.86%   C.4.72%   D.5.05%   答案:D   净利润=销售收入X销售净利率=2.4亿元;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2]x100%   =2.4 / [ (40+55 ) / 2 ]x100%=5.05%   例2.假定某企业2008年税后收益为50万元,之处的利息费用为20万元,其所得税税率为35%,且该年度其平均资产总额为180万元,则其资产回报率(ROA)约为( )。   A.33%   B.35%   C.37%   D.41%   答案:B   例3,某公司2009年末流动资产合计2000万元,其中存货500万元,应收账款400万元,流动负债合计1600万元,则该公司2009年速动比率为( )。   A.0.79%   B.0.94%   C.1.45%   D.1.86%   答案:B   (3)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表分为三个部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融资活动的现金流。   现金流量分析通常首先分析经营性现金流;其次分析投资活动的现金流;最后分析融资活动的现金流。   针对不同类型的贷款,对于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对于短期贷款,应当考虑正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否能够及时而且足额偿还贷款;对于中长期贷款,应当主要分析未来的经营活动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偿还贷款本息,但在贷款初期,应当考察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来获得所需的现金流量以偿还贷款利息。   此外,由于企业发展可能处于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或衰退期,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需要考虑不同发展时期的现金流特征。   3.单一法人客户的非财务因素分析   非财务因素分析是信用风险分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财务分析相互印证、互为补充。   (1)管理层风险分析   重点考核企业管理者的人品、诚信度、授信动机、经营能力及道德水准:   (2)行业风险分析   (3)生产与经营风险分析   行业风险分析只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对行业整体的共性风险有所认识,但行业中的每个企业又都有其独特的自身特点。就国内企业而言,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经营管理不善。   (4)宏观经济及自然环境分析   4.单一法人客户的担保分析   担保是指为维护债权人和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贷款偿还的可能性、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损失的风险,由借款人或第三方对贷款本息的偿还或其他授信产品提供的一种附加保障。   担保方式主要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   (1)保证:违约时第三方承担偿还贷款责任   在对贷款保证进行分析时,商业银行最关心的是保证的有效性。   ①保证人的资格。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它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国家机关(除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均不得作为保证人。   ②保证人的财务实力。   ③保证人的保证意愿。   ④保证人履约的经济动机及其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   ⑤保证的法律责任。保证分为连带责任保证和一般保证两种。   (2)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或第三方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物。   ①可以作为抵押品的财产的范围及种类。   ②抵押合同应包括的基本内容。   ③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   ④抵押物登记   ⑤抵押权的实现   (3)质押   质押又称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在动产质押中,债务人或第三方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移交的动产为质物。   ①出质人和质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质押合同。   ②质押合同时效   ③质押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④质物的所有权转移   ⑤质押担保的范围   ⑥质权人对质物承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⑦债务履行期届满时质物的处理。   ⑧权利质押的范围   ⑨权利质押物的权利行使日与债务履行期不一致时的处理。   ⑩权利质押的生效及转让   (4)留置与定金   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留置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留置物保管费用和实现留置权的费用。留置这一担保形式,主要应用于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主合同。   定金是指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   5.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   在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中,还应特别注意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   二、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1.集团法人客户的整体状况分析   (1)商业银行的集团法人客户是指企业集团法人客户,具有四个方特征:   ①在股权或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②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的;   ③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和两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或间接控制的;   ④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或利润,商业银行认为应该视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的。   商业银行可以参照前述的单一法人客户分析方法,对集团法人客户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非财务因素以及担保等整体状况进行逐项分析,以识别其潜在的信用风险。但集团法人客户的状况通常更为复杂。其中,对集团内关联交易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至关重要。   (2)关联关系及关联交易   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但是,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不仅仅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有关联关系。   关联交易是指发生在集团内关联方之间的有关转移权利或义务的事项安排。关联方是指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与他方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或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事业法人。国家控制的企业间不应当仅仅因为彼此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   分析企业集团内的关联交易时,首先应全面了解集团的股权结构,找到企业集团的最终控制人和所有关联方,然后对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是否属于正常交易进行判断。集团内部关联关系的不同,企业集团可分为:   ① 纵向一体化集团。这类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主要集中在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半成品作为原材料,以及下游企业再将产成品提供给销售公司销售。   ② 横向多元化集团。这类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主要是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存在的大量资产重组、并购、资金往来以及债务重组。   (3)商业银行发现客户的11种行为/情况时,应当注意分析和判断其是否属于集团法人客户内部的关联方。   此外,在识别和分析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还应当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① 充分利用已有的内外部信息系统。   ② 与客户建立授信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当尽职受理和调查评价。   ③ 识别客户关联方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重点关注。   ④ 集团法人客户的识别频率与额度授信周期应当保持一致。   ⑤ 在定期识别期间,集团法人客户的成员单位若发生权关系变动,导致其与集团的关系发生变化。   ⑥ 对所有集团法人客户的架构图必须每年进行维护,更新集团内的成员单位。   2.集团法人客户的信用风险特征   (1)内部关联交易频繁   (2)连环担保十分普遍   (3)财务报表真实性差   (4)系统性风险较高   (5)风险识别和贷后监督难度较大   第二节 信用风险计量   信用风险计量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信用风险计量经历了从专家判断法、信用评分模型到违约概率模型分析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使用基于内部评级体系的方法(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来计量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并据此计算信用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和计量技术的深入发展。   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应基于二维评级体系:一维是客户评级,另一维是债项评级。   一、客户信用评级   1.客户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   客户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   客户评级的评价主体是商业银行,评级目标是客户违约风险,评价结果是信用等级和违约概率(PD)。   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客户评级必须具备两大功能:   有效区分违约客户;准确量化客户违约风险。   (1)违约(Default)的定义:PD、LGD、EAD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当下列一项或多项事件发生时,债务人即被视为违约:   ①债务人对于商业银行的实质性信贷债务逾期90天以上(含)。若债务人超过了规定的透支限额或新核定的限额小于目前余额,各项透支将被视作逾期。   ②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追索措施,如变现抵押品(如果存在的话),借款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对商业银行的债务。   例题:单选。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列各项可判断为违约的是( )。   A.债务人欠息或手续费60天以上(含)   B.银行将贷款出手并相应承担了经济损失   C.债务人对银行集团的任何重要债务逾期超过60天   D.银行同意债务重组   答案:B   (2)违约概率   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被具体定义为借款人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与0.03%中的较高者。巴塞尔委员会设定0.03%的下限是为了给风险权重新定下限,也是考虑到商业银行在检验小概率事件时所面临的困难。   违约概率是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需要准确估计的重要风险要素。   例题:单选。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为借款人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设置的下限是( )。   A.0.1%   B.0.01%   C.0.3%   D.0.03%   答案:D   违约概率的估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单一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二是某一信用等级所有借款人的违约概率。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估计其各信用等级借款人所对应的违约概率,方法有内部违约经验、映射外部数据和统计违约模型三种方法。   与违约概率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是违约频率,即通常所说的违约率,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客户违约的次数。违约频率是事后检验的结果,违约概率是事前预测,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2.客户信用评级的发展   (1)专家判断法   即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信贷业务、承担信用风险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传统信用分析方法。   ①借款人有关的因素:声誉、杠杆、收益波动性   ②与市场有关的因素: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水平   目前常用的专家系统中,5Cs系统使用最为广泛,以及对企业信用分析的5Ps系统。   5Cs系统:品德(Character)、资本(Capital)、还款能力(Capacity)、抵押(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   5Ps系统:个人因素(Personal Factor)、资金用途因素(Purpose Factor)、还款来源因素(Payment Factor)、保障因素(Protection Factor)、企业前景因素(Perspective Factor)。   专家系统的突出特点(或不足):个人主观性很强   例题:单选。在客户信用评级中,由个人因素、资金用途因素、还款来源因素、保障因素和企业前景因素等构成,针对企业信用分析的专家系统是( )。   A.4Cs系统   B.5Cs系统   C.5Ps系统   D.CAMEL分析系统   答案:C   (2)信用评分法   信用评分模型是一种传统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利用可观察到的借款人特征变量计算出一个数值(得分)来代表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并将借款人归类于不同的风险等级。   信用评分模型的关键在于特征变量的选择和各自权重的确定。   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①信用评分模型是建立在对历史数据(而非当前市场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因此是一种向后看(Backward Looking)的模型。   ②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历史数据的要求相当高。   ③信用评分模型虽然可以给出客户信用风险水平的分数,却无法提供客户违约概率的准确数值,而后者往往是信用风险管理最为关注的。   (3)违约概率模型   违约概率模型分析属于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方法。与前两者相比,它能够直接估计客户的违约概率。因此对历史数据的要求更高,需要商业银行建立一致的、明确的违约定义,并且在此基础上积累至少五年的数据。   (4)死亡率模型(注意:并非客户自身死亡,而是贷款死亡,即客户违约,银行无法收回贷款而产生损失)   死亡率模型是根据风险资产的历史违约数据,计算在未来一定持有其内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债项的违约概率(即死亡率)。通常分为边际死亡率(MMR)和累计死亡率(CMR),其中贷款存活率(SR)=1-累计死亡率(CMR)。即:   SR=(1-MMR1)(1-MMR2)……(1-MMRn)=1-CMRn   例题:计算。根据死亡率模型,假设某信用等级的债务人在获得3年期贷款后,从第1年至第3年每年的边际死亡率依次为0.17%、0.60%、0.60%,则3年的累计死亡率为( )。   A.0.17%   B.0.77%   C.1.36%   D.2.36%   答案:C   二、债项评级   1. 债项评级的基本概念   (1)债项评级   债项评级是对交易本身的特定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后的债项损失大小。特定风险因素包括抵押、优先性、产品类别、地区、行业等。债项评级既可以只反映债项本身的交易风险,也可以同时反映客户信用风险和债项交易风险。   债项评级是在假设客户已经违约的情况下,针对每笔债项本身的特点预测债项可能的损失率。   (2)债项评级与客户评级的关系   客户评级与债项评级是反映信用风险水平的两个纬度。一个债务人只能有一个客户评级,而同一债务人的不同交易可能会有不同的债项评级。   例题:单选。下列关于客户评级与债项评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债项评级是在假设客户尚未违约的情况下,针对每笔债项本身的特点预测债项可能的损失率   B.客户评级主要针对客户的每笔具体债项进行评级   C.在某一时点,同一债务人的不同交易可能会有不同的债项评级   D.在某一时点,同一债务人的可能会有不同的债项评级   答案:C   2.违约风险暴露(EAD)   违约风险暴露是指债务人违约时的预期表内表外项目暴露总额。包括已使用的授信余额、应收未收利息、未使用授信额度的预期提取数量以及可能发生的费用。   如果客户已经违约,则违约风险暴露为其违约时的债务账面价值;如果客户尚未违约,则违约风险暴露对于表内项目为债务账面价值,对于表外项目为已提取金额+信用转换系数×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例题:单选。若客户尚未违约,在债项评级中表外项目的违约风险暴露为( )。   A.表外项目已提取金额   B.表外项目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C.表外项目已提取金额+信用转换系数×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D.表内项目已提取金额+信用转换系数×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答案:C   ①公司风险暴露:指银行对公司、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及其他自然人的债权,但不包括对主权、金融结构和纳入零售风险暴露的企业客户的债权。   ②零售风险暴露:同时具备特征——债务人是一个或几个自然人;笔数多;单笔金额小;按照组合方式进行管理。   ③其他主要风险暴露:主权风险暴露、金融机构风险暴露、股权风险暴露和其他风险暴露。   3.违约损失率   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LGD)是指给定借款人违约后贷款损失金额占违约风险暴露的比例,即损失占风险暴露总额的百分比(损失的严重程度,LGD=1-回收率)。其估计公式为:损失/ 违约风险暴露。   违约损失率估计应以历史清偿率为基础,不能仅依据对抵(质)押品市值的估计,同时应考虑到银行可能没有能力迅速控制和清算抵押品。   (1)影响违约损失率的因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   ①项目因素   ②公司因素   ③行业因素   ④地区因素   ⑤宏观经济周期因素   (2)计量违约损失率的方法   ①市场价值法:信用价差和违约概率来推算。市场法和隐含市场法。   ②回收现金流法:根据违约历史清瘦情况,预测违约贷款在清收过程中的现金流,并计算出LGD,即LGD=1-回收率=1-(回收金额-回收成本)/违约风险暴露   三、信用风险组合的计量   1.违约相关性   违约基于的因素:自身、所处行业或区域、宏观经济因素   2.信用风险组合计量模型   由于存在风险散化效应,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小于等于其所包含的单一资产组合风险的简单加总。   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信用风险组合模型   (1) Credit Metrics模型:是一个VAR模型,其创新之处是解决了计算非交易性资产组合VAR这一难题。   (2) Credit Protfolio View模型。是对第一个模型的补充。比较适用于机构类型的几款人。   (3) Credit Risk+模型:根据针对火险的财险精算原理,对贷款这个违约率进行分析。   3.信用风险组合的压力测试   (1)压力测试用于评估资产或投资组合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可能遭受的重大损失。作为商业银行日常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压力测试有较多积极作用。   (2)压力测试只是对组合短期风险的状况的一种衡量,因此属于一种战术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四、国家风险主权评级   1.国家风险的定义:略   国家风险包括:未能履约多导致的风险,以及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偿债义务的能能力和意愿。   2.国家风险的评估指标:   (1)数量指标:一国的经济情况   (2)比例指标:外债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20%~25%)、偿债比例(15%~25%)、应付未付外债总额与当年出口收入之比(100%)、国际储备与应付未付外债总额之比(20%)、国际收支逆差与国际储备之比(150%)   (3)等级指标:不同国家的不同风险等级   3.国家风险主权评级:是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主权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评级结果,其实质就是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意愿与能力的一种判断。   4.国家风险主权评级必须是动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技巧比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更重要。   第三节 信用风险监测   信用风险是指信用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经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阈值。(阙值的简单含义即临界值)   有效地信用风险监测体系应实现的目标:   (1)确保商业银行了解借款人或交易人对方当前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2)监测对合同条款的遵守情况;   (3)评估抵(质)押物相对债务人当前状况的抵补程度以及抵(质)押物价值的变动趋势;   (4)识别借款人违约情况,并及时对风险上升的授信进行分类;   (5)对已造成信用风险损失的授信对象或项目,迅速进入补救和管理程序。   JP摩根的统计显示:各项措施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度均有不同   50%~60%——决策千预见并采取预控措施;   25%~30%——贷后监测到并迅速进行补救;   低于20%——风险发生后进行的事后处理。   一、风险监测对象   1. 单一客户风险监测   单一客户风险监测的方法包括一整套贷后管理的程序和,并借助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分类等方法。   客户风险的内生变量包括两类指标:一是基本面指标、二是财务指标。   (1)基本面指标主要包括:   ①品质类指标   ②实力类指标   ③环境类指标   (2)财务指标主要包括:   ①偿债能力指标   ②盈利能力指标   ③营运能力指标   ④增长能力指标   从客户风险的外生变量来看,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主要股东、上下游客户、市场竞争者等“风险域”企业持续交互影响的。上述相关群体的变化,均可能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造成影响。因此,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   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的评级,应定期进行复查,当条件改善或恶化时,应对每个客户重新定级,确保内部评级与授信质量一致。《巴赛尔新资本协议》强调,内部评级是监测和空白股指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   2.贷款分类与债项评级   客户信用风险监测的结果应当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时有所体现。   (1)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含义:通常是指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综合能够获得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对信贷资产的质量和客户风险程度进行持续监测和客观评价。   2001年,我国监管当局出台了贷款风险分类的指导原则,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能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根据监测的结果给定商业银行的客户以及信贷资产一个风险类别(或级别)   在分类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至少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①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信贷规章、制度和办法;   ②建立有效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③实行审贷分离;   ④完善信贷档案,保证贷款档案的连续和完整;   ⑤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贷款状况的重要信息;   ⑥督促借款人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贷款分类与债项评级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二者既区别明显又相互联系。   3. 组合风险监测   组合层面的风险监测把多种信贷资产作为投资组合进行整体监测。组合监测能够体现多样化带来的分散风险的效果,防止国别、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的风险集中度过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商业银行组合风险监测有两种主要方法:   ①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主要是对信贷资产组合的授信集中度和结构进行分析监测。授信集中是指相对于商业银行资本金、总资产或总体风险水平而言,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授信。结构分析包括行业、客户、产品、区域等的资产质量、收益(利润贡献度)等维度。商业银行可以依据风险管理专家的判断,给予各项指标一定权重,得出对单个资产组合风险判断的综合指标或指数。   ②资产组合模型。商业银行在计量每个敞口的信用风险,即估计每个敞口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的基础上,就能够计量组合整体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估计各敞口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整体价值的概率分布。   不直接处理各敞口之间的相关性,而把暴露在该风险类别下的投资组合看成一个整体,直接估计该组合资产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二、风险监测主要指标   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通常包括潜在指标和显现指标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对潜在因素或征兆信息的定量分析,后者则用于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重要的风险监测指标有:   1. 不良资产/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例题:单选。如果一家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情况为:正常类贷款50亿元,关注类贷款30亿元,次级类贷款10亿元,可疑类贷款7亿元,损失类贷款3亿元,那么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 )。   A.10%   B.15%   C.18%   D.20%   答案:D   解释:(10+7+3)/(50+30+10+7+3) ×100%=20%   2. 预期损失率   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敞口×100%   预期损失是指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代表大量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商业银行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   预期损失=PD×LGD×EAD,其中,PD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LGD为违约损失率,EAD为违约风险暴露。   例题:单选。某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500亿元,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为400亿元,资产风险猖口味200亿元,预期损失为1亿元,则该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类为( )。   A.0.03%   B.0.5%   C.1.08%   D.1.33%   答案:B   解释: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敞口×100%=1/200×100%=0.5%   3.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单一(集团)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100%   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   4. 贷款风险迁徙率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1)正常贷款迁徙率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 / (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正常类贷款:正常类贷款的总数/额——12万   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贷款余额——12-1=11万   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2)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注意与正常的区别,上者涵盖内容更广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注意:不包含自身的类别,即正常类   (3)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4)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5)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损失类的贷款余额。   总结:各类级别的贷款迁徙率中,向下迁徙金额与贷款分类相关,均包含自身以下的各类级别贷款之和,但不包括本身。   例题:计算。书上P99。   例题:单选。某银行2009年初关注类贷款余额为4000亿元,其中在2009年末转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金额之和为600亿元,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因回收减少了1000亿元,则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 )。   A.15.3%   B.18.5%   C.20%   D.21.8%   答案:C   解释:根据关注类贷款迁徙率的公式有:600/(4000-1000)×100%=20%   前面知识点回顾(第一章):   知识点1: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有哪几类?预期、非预期、灾难性   知识点2:这几类损失商业银行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来应对?   预期损失:提取损失准备金和冲减利润;   非预期损失:资本金   灾难性损失:购买保险/限制高风险业务   5.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例题:单选。假定某银行2009年会计年度结束时共有贷款200亿元,其中正常贷款150亿元,其共有一般准备8亿元,专项准备1亿元,特种准备1亿元,则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约为( )。   A.15%   B.20%   C.35%   D.50%   答案:B   解释:(8+1+1)/(200-150)=20%   6.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贷款实际计提准备是指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预计损失而计提的准备。   例题:单选。某银行2009年贷款应提准备为1100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50%,则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为( )亿元。   A.330   B.550   C.1100   D.1875   答案:B   解释:由公式可推导出:1100×50%=550亿元。   三、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怕段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实现对风险“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防错纠错机制”   1. 风险预警的程序和主要方法   (1)风险预警程序   ①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②风险分析   ③风险处置。划分为预控性处置与全面性处置。   ④后评价   风险预警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等技术来检验其有效性,包括数据源和数据结构的改善。同时改进预警指标和模型解释变量的筛选、参数的动态维护等。   (2)风险预警的主要方法   在我国银行业实践中,风险预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可以根据运作机制将风险预警方法分为黑色预警法、蓝色预警法和红色预警法。   ①黑色预警法。这种预警方法不引进预兆自变量,只考察警素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即循环波动特征。   警兆是指警素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警情爆发之前出现的先兆。   警素是指构成警情的指标。   ②蓝色预警法。这种预警方法侧重定量分析,根据风险征兆等级预报整体风险的严重程度,具体分为两种模式:   指数预警法,即利用警兆指标合成的风险指数进行预警。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是扩散指数,是指全部警兆指数中个数处于上升的警兆指数所占比重。大于或小于0.5时风险处于不同的水平   统计预警法,是对京兆与警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时差相关分析。   ③红色预警法。该方法重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其流程是:首先对影响警素变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其次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最后结合风险分析专家的直觉和经验进行预警。   2. 行业风险预警(注意教材上行业风险预警指标)   (1)行业环境风险因素   ①经济周期因素   ②财政货币政策   ③国家产业政策   ④法律法规   (2)行业经营风险因素   主要包括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行业垄断程度、产业依赖度、产品替代性、行业竞争主体的经营状况、行业整体财务状况,目的是预测目标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该行业中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风险。   (3)行业财务风险因素   对行业财务风险因素的分析要从行业财务数据的角度,把握行业的盈利能力、资本增值能力和资金营运能力,进而更深入地剖析行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行业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①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②行业盈亏系数=行业内亏损企业个数/行业内全部企业个数=行业内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行业内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行业内盈利企业盈利总额)   该指标是衡量行业风险程度的关键指标,数值越低风险越小。   ③资本积累率=行业内企业年末所有者权益增长额总和/行业内年初企业所有者权益总和×100%。该指标越高越好。   ④行业销售利润率=行业内企业销售利润总和/行业内企业销售收入总和×100%%。该指标越高越好。   ⑤行业产品产销率=行业产品销售量/行业产品产量×100%。越高越好。   ⑥劳动生产率=(截至当月累计工业增加值总额×12)/(行业职工平均人数×累计月数)×100%   (4)行业重大突发事件   3. 区域风险预警(注意教材上区域风险预警)   区域风险通常表现为区域政策法规的重大变化、区域经营环境的恶化以及区域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下降、区域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等。   (1)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变化   (2)区域经营环境出现恶化   (3)区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部出现风险因素   4. 客户风险预警(注意教材上客户风险预警)   客户风险分为客户财务风险和客户非财务风险两大类,风险经理在进行客户风险监测时,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客户财务风险的监测   (2)客户非财务风险的监测   四、风险报告   风险报告是将风险信息传递到内外部部门和机构,使其了解商业银行客体风险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状况的工具。风险报告是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媒介,贯穿于整个流程和各个层面。   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商业银行应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商业银行的无形资产)对每一项信贷资产进行分析,并在组合层面上进行分类汇总。   1. 风险报告的职责和路径   (1)风险报告的职责   ①保证对有效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的清醒认识;   ②传递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③实施并支持一致的风险语言/术语;   ④使员工在业务部门、流程和职能单元之间分享风险信息;   ⑤告诉员工在实施和支持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   ⑥利用内部数据和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目标实施提供支持;   ⑦保障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或者同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外部监管部门、投资者报告。   风险报告除了满足监管当局和自身风险管理与内控需要外,还应当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信息披露框架的风险汇总和报告流程。巴塞尔委员会强调,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可以达到强化市场约束的目的。   (2)风险报告的路径   良好的风险报告路径应采取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即本级行各部门向上级行对口部门报送风险报告的同时,也须向本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传送风险报告,以增强决策管理层对操作层的管理和监督。   与传统的书面报告方式相比,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了风险管理信息/报告的多向化、交互式传递,在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的同时,确保管理层对业务部门主要风险的实时监控。   2. 风险报告的主要内容   (1)从报告的使用者来看,风险报告可分为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两种类型。   背景知识:   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规定的不良贷款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基本情况   ②地区和客户结构情况   ③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情况   ④新发放贷款质量情况   ⑤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内外原因分析及典型案例   ⑥对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继续抓好不良贷款管理或监管工作的措施和意见   对表外业务进行风险分析应包括以下
/
本文档为【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复习资料精讲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