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三国非学术性质资料汇总

三国非学术性质资料汇总

2011-11-16 50页 doc 165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3345

暂无简介

举报
三国非学术性质资料汇总三国主要事件年表 (部分《三国志》原文未写明说法参照裴注及《三国演义》,如七擒七纵) 184年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
三国非学术性质资料汇总
三国主要事件年表 (部分《三国志》原文未写明说法参照裴注及《三国演义》,如七擒七纵) 184年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吕布攻击曹操。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10月 曹操领兖州牧。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       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返回长安。       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       曹操始兴屯田,迎献帝于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       曹操讨伐张绣失利。       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杀吕布。       周瑜与小乔成亲。 199年11月 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       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   曹操诛杀董承一伙。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   曹操败袁绍于仓亭。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5月 袁绍病死。 203年   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       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刘表。     8月  刘表病死。曹操杀孔融。     9月  刘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10月 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   曹操建成铜雀台。       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马超。      刘备入川。 212年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      刘备驻扎霞萌关。      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5月 孙权攻破宛城。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       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7月 曹操征张鲁。    11月 张鲁降曹操。       逍遙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   曹操称魏王。 217年2月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       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4月 刘备称帝。       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孙权称吴王。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4月 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       蜀吴重修和好。       雍闿叛乱。 225年   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维降蜀。       马谡失街亭。       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孙权称帝。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1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       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       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239年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241年   魏国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   孙权派军攻打海南岛。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汉不利,伤亡惨重。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246年   毌丘俭两度攻破高句丽。 247年   蜀姜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   司马懿被封为丞相。 249年1月 司马懿诛杀杀曹爽一党。       夏侯霸降蜀。姜维伐魏。 250年   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将鲁王孙霸赐死,立孙亮为太子。       姜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国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司马懿平定。    7月  司马懿亡。 252年   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       孙权亡,孙亮继位。       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国,无功而返。       姜维攻魏狄道失败。       吴孙峻诛杀诸葛恪。 254年9月 司马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       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司马师。       司马师亡。司马昭为大将军。       姜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4月 司马昭讨伐诸葛诞。       姜维伐魏被邓艾击败。       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       姜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       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孙休与丁奉设计杀死孙綝。 260年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10月 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和姜维密谋失败被杀。       司马昭称晋王。       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 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建立西晋,称晋武帝,魏亡。 271年   吴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马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       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族。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79年   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280年   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三国时期道教的发展 《太平经》与太平道   《太平青领书》又称《太平经》,在汉順帝时期出现。原书共有一百七十卷,现今存世的只有五十七卷,见明《正统道藏书.太平部》。另有《太平经鈔》十卷,《太平经文序》两卷,《太平经聖君秘旨》七卷。   东汉时期黃老道在民间流行,《太平经》是他们在这一时期创造的经书。可能脱胎于西汉成帝时出现的《天官歷包元太平经》。它是道教最早的经典。《太平经》是由多位不同时期的作者的文章所汇聚而成的,內容庞杂,「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覡杂语」。它的社会思想,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部分,也有呼吁公平、反对巧取豪夺、同情贫苦人民的部分。在道术方面较重“守一”。   东汉末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发动黃巾起义,起义失败,太平道受打击。 张道陵与五斗米道   汉順帝时,张道陵入四川鶴鸣山,造作符书,创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经张道陵子孙张衡、张魯的传播,流行於四川与汉中。   张魯雄据汉中二十八年,推行五斗米道,政教合一,以祭酒为理。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同一源流,教理教义基本相同。《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实为一经二名。   张魯归顺曹操,五斗米道由巴、汉流傳到江南一帶。 事奉黃、老,是方仙道、黃老道的传统。   汉桓帝祭老子,又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张道陵创五斗米道,正式奉老子为教祖。张魯使教內“祭酒”一职诵习《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便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老子想而注》反映了早期道教对《老子五千文》的解释。 三国相关歇后语、俗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曹操转胎--疑心重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张飞睡觉--不闭眼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张飞讨债--声势凶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阿斗的江山--白送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刘备编草鞋--内行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三国时代人才政策 曹魏   曹操历来非常重视人才问题。   在联军讨伐董卓与袁绍对话时,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可见曹操对人才问题的重视与认识。   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曹操)其终强而夺汉者,居四战之地,恃智恃力,而无河山恃之可恃以生骄怠也”。曹操之所以可以由弱小到强大,最终曹丕还夺取了汉江山,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凭借他自己和手下的集团全体成员的才能共同奋斗。如果不是凭借人的才智和能力而凭借河山之险固,则会出现袁绍那样迅速败亡的悲惨遭遇。   曹操刚起步的时候,就得到了家族的有利支持,夏侯氏的夏侯惇、夏侯渊;曹氏的曹仁、曹洪,曹真和曹休也远来投奔。   起初之际,曹操仅有小块根据地,兵微将寡,且曹操出身于为世人所不齿的宦官家族;为了充分发现、利用人才,曹操在自己队伍中发掘人才的同时打破当时的门第观念,提拔重用出身于社会下层的文人武士,争取中小地主阶层的支持,并尽量利用投降过来的敌方人才。虽然当时发生了陈宫不满曹操杀边让而勾结吕布叛乱的事件,可并没有让曹操放弃“唯才是举”的方针。196年,曹操迎汉帝,成为东汉政府的代言人,有了政治上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士人不论是为了曹操而来还是为了恢复汉室而来,都不得不为曹操服务。建安十五年,曹操颁布《求贤令》,十九年再次下令,二十二年第三次颁布,这就是有名的求才三令。曹操的“唯才是举”,反对两汉以来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门第的传统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具有很大的意义,当代有学者指出“标志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   后来曹丕为了登基,被迫向世家大族妥协,采用九品中正制,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来维持统治,同时大力压抑曹氏兄弟,终于在曹、夏侯家实力派人物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身后大权不得不交到代表世家大族的司马家族。   东汉末年的大乱,造就了全国性的人才流动,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人才要夺回失去的政治经济特权,中下社会阶层的人才则希望因此展现自己的才华,改变一向以来的地位。曹操身边有以汉帝为首的东汉政府,实际上这就是曹魏政权两面性的辨证统一,无论士人们主观上是向汉还是向曹,在客观上都是不能分开,演义上说关羽提出的“降汉不降曹”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法。清人赵翼在谈到荀彧弃袁绍而投奔曹操时说“余计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汉室,则不得不归心于操而为之尽力,为操即所以为汉也。”,赵的说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很多士人不得不为曹操服务的事实。曹操有“正统”的名分和地位,也有唯才是举的正确方针,具备了其他军阀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他在为社会中下阶层人才打开政权大门的同时也注意选用世家大族,避免了人才的片面性,所以其人才阵营中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曹操的人才中,从老兵中提拔于禁、乐进、典韦等将领,从敌方投降过来人才中起用张辽、徐晃、张郃、陈琳、贾诩等人,从地方豪强中起用李典、李通、许褚、臧霸等,从东汉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荀彧、荀攸、王朗等,从普通士人中起用郭嘉、程昱、刘晔等。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厦的顶梁柱,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的唯才是举,举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人才,他所不看中的德,也不是忠诚等基本的德行,而是汉儒生所宣扬的“三纲六纪”等。而政权的主要权力所在——军队,一直抓在曹家、夏侯家核心大将手中,所以外姓的大将张辽、徐晃、张邰、于禁、乐进、李典等人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而曹操对自己的政敌,一向毫不手软,连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荀彧也不放过,所以曹操一直为后世士人所指责。 蜀汉   刘备也很重视人才问题,《三国志*刘备传》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族,已经沦落到不得不靠编草席为生,家族已经没什么人脉可言。刘备起兵之初,远没有袁绍、曹操那样雄厚的家族基础,他的皇族身份在初期也没有给他带来政治优势。而刘备本身由于认识有限,对士人的重视程度不够,不难发现刘备早期的人才中,基本都是无甚大才的文人谋士;而刘备十分重视将领,他不但得到了关羽、张飞的忠实支持,还得到了公孙瓒手下勇将赵云的垂青。但由于缺乏战略上和政治上的正确主张,刘备虽然拥有良将,却不得不面对多次失败的教训。   在荆州投靠刘表期间,刘备终于认清了士人谋士的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刘备依附曹操时,就应该考虑到自己为什么失败而曹操为什么成功的问题,对士人谋士的认识即是从此扭转),先后得到了荆州一带士人徐庶、诸葛亮、庞统、马氏兄弟等人的支持,事业上开始走上上升路,尤其是诸葛亮和庞统,在夺取荆州四郡中立下很大的功劳。   刘备一直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早在徐州代替陶谦家族取得统治地位时就和当地的巨富糜家建立了亲戚关系,得到了糜家在经济上、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在荆州期间,取得了当地大族马、习、庞家的支持;夺取川中后,也得到了四川豪强的有利支持,法正、李严、孟达等人就是其中代表。川中在曹操夺取汉中时没有发生大乱,与曹操逐鹿汉中时后方一直很稳定,与得到了有强大势力的豪强支持是分不开的。   刘备为了与曹操、孙权抗衡,打出了“复汉”的旗号,直接攻击曹操为“汉贼”,又以“汉皇叔”的身份自居,以吸引部分士人;虽然没有曹操的政治优势那样明显,但相对于孙权等其他军阀,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不满曹操早期劣迹的士人。   刘备败亡后,以荆州派的诸葛亮为丞相,主内政;益州派的李严为尚书令,主军事;然而刘备所担心的派系斗争还是出现了。诸葛亮先是夺取了李严的军事权力,然后逐步排挤益州派。   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州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么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了伏笔。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祎、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诸葛亮大力起用荆州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祎、董允都是荆州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东吴     孙家对人才也很重视。   孙坚出身于下层社会,家贫,以种瓜为生。孙坚和刘备一样,很重视将领而不大看重文人谋士,但孙坚自己有一定的战略目光,更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华,以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闻名于世,孙坚的阳人之战,虽然发生在被董军偷袭后,却依然以少胜多,大破董军,击杀董军都督华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不足,孙坚在前期基本没有遇到强劲对手,故孙坚得以横扫荆南。孙坚虽然迎娶江东大家吴氏姐妹为妻,却依然得不到大族的认可,孙坚的人才组成,主要以中下阶层为主。   孙策吸取了其父孙坚不重视文人谋士的教训,早在孙坚起义兵时就“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孙策向袁术讨回千余孙坚旧兵,同时得到舅舅吴景的帮助;由于吴景在江东的影响,得到了吕范、孙和、张纮等人家族的支持。孙策继承了父亲作战勇猛、迅速的优点,在初平江东后,得到了张昭、秦松、陈端等江东著名文人谋士支持,前途一片光明;可惜孙策也继承父亲孙坚过于勇猛而轻佻果躁,终于遭人伏击而死。由于得到了舅舅吴景的支持和他的影响,以及孙策自己的努力,人才之中大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孙家依靠大族的开始。   孙权接替孙策成为江东统治者后,依靠江东大族的势力,也取得了与曹操抗衡的实力。孙权对文人的重视比孙策更高,上任之初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在拉拢原有人才程普、周瑜等人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和世家大族互相利用的政策。用人上主要依靠江东大族,如陆逊父子、朱治、潘睿等人;同时孙家宗亲也开始抛头露面。孙权认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同时孙权也借口曹操为“汉贼”,要“清君侧”而大量收揽人才、训练军队;孙权十分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采取其中好的意见,孙权还十分注重人才的群体优势,克服“非正统”的名分,使势力逐渐增长,敢于和曹魏长期对抗。   孙权的用人谋略十分高明,所重用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都立下了非凡之功劳;周瑜30000劲卒破曹军10余万大军,鲁肃一直为江东战略上的主心骨,吕蒙奇袭荆州,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陆逊火烧连营,同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此四人还是对付山越的好手,为孙家获得兵源、劳力。   孙权晚年以及继承者,过于滥杀,人才内耗太严重,终于为西晋所灭。 其他     二袁 袁绍、袁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族,而袁绍曾经担任联军的盟主,所以袁氏门生无不纷纷投靠,袁绍更为突出;二袁都是依靠世家大族,重视门第出身和德行之人。《后汉书》“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可见袁家的社会地位之高,但是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所以袁绍虽然有杰出的人才相助,还是不得不面对失败的悲惨局面。袁术比袁绍,要略差一筹。   刘表 刘表也是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才在荆州立下阵脚。由于得到了荆州大族蒯、蔡氏的支持,刘表在荆洲的统治比较稳定,而刘表没有雄并天下之野心,所以身边的很多一流人才都没有愿意为刘表服务。   其他的如马腾、吕布等,根本不是做诸侯的料,西川刘焉则似乎脱离了三国的范畴。 三国兵制 魏、蜀、吴三国,魏最强大,我们先来谈魏兵制。   曹魏时期的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关于中、外军的来历,何兹全《魏晋的中军》一文作了明确的阐述:“‘中军’是相对‘外军’而言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公元一九六——二二零年),到魏黄初年间(公元二二零——二二六年)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团不过是当时割据局面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虽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军队在那里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便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且逐步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读史集》二五八页)   魏的中军略等于汉代的南北军,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所以《历代兵制》认为“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依然把魏的中军称为南北军。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军相比,魏中军的作战任务重得多。  《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王欣夫《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曹魏王国做武卫将军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军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历代兵制》说“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切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军了。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军与护军和中领军与中护军是不同时期的职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中央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陈傅良说大将军“位太尉上”。   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   |——中军-领军、护军——诸营将校   中央军-大将军——|   |——外军-都督诸州军事   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军、外军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军同......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晋书.段灼传》),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曹魏兵制,还有屯田兵值得一提,但陈傅良对此又疏漏了。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汉代官田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典农中郎将负责一州郡的民屯,典农都尉负责一县级单位的民屯,屯司马负责一生产单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务是种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获上缴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实行军法部勒式管理,应该纳入兵制研究的范围。建安初年开始的屯田,本是为了束缚流民于土地和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军需;到魏末晋初,统治者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经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毁灭性破坏。兵屯的开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军事编制,设立在与吴蜀两国对峙的边境,让士兵且佃且守。东吴也有与曹魏大体相似的兵屯和民屯。   再谈蜀兵制。蜀汉兵制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点。蜀的中央军,《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五军即前、后、左、右、中军。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蜀汉中央军置军师将军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五军的组织系统不完全一样,中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都护、领军、典军各一人;前、后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领军、典军各一人;左、右军有护军、监军、都护各一人。据《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前、后、左、右军的统帅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只有中军统帅是护军;而据王平、刘敏、姜维等传,前、后、左、右四军又常以护军或监军为各自的统帅。因此,前将军等官号,究竟是护军的另称还是进称,或者是不同时候的职官,还有待进一步考查。   蜀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历代兵制》:“兵有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刘璋时,三辅流人数万,收以为兵,号东州兵。”这里所举的尚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蜀有以下称号的基层军队:曲长,汉军本有部和曲的编制,蜀有曲长,则在部分军队尚有曲的编制。屯将,蜀有屯将,则有屯的编制。突将,冲锋队的将领,则蜀军往往有专门的前锋队。无前、无当,二者可能同为一支精勇的队伍。飞军,以羌族的一支——青羌为主,分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此外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白眊,由以白羽毛为饰的少数民族组成。賨叟,由賨人(湖南、四川一带的少数民族)组成。此外还有夷兵,由荆州一带少数民族组成。从这些称号可以看出,蜀政权不仅让蜀中汉人当兵,而且大量以外族为兵,组成飞军、青羌、白眊、賨叟、夷兵等外族军队。从东州兵的情况还可看出,蜀汉还把外来流民组建成军队。   最后谈东吴兵制。东吴兵制比较杂乱,大体也与魏无异。其军队特点,如《历代兵制》所说:“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东吴立国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有东海、南海,内地多湖泊水泽,多水域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决定其水军强于魏、蜀,以致数次以舟师挫败来进攻的曹魏大军。东吴的般只体积大、数量多,并且有艨冲斗舰、楼船、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大艑、青龙战舰、晨凫等众多名号。根据《吴书》的记载,当时能载马八十匹的还算小船(《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嘉禾二年注引)。又根据《晋阳秋》,西晋灭吴时,接收其船只五千余艘(《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其中包括运输船和战船,运输船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水军作运输军需用。这样,我们虽不能得知东吴水军船只的具体数字,但其规模之大则是可以想见的。公元二三零年,吴大帝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可见当时东吴水军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辽阔海域。东吴水军统帅为水军都督。   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   东吴军队大部分由山居的越人组成,以山越为兵,仅见于记载的已不下十余万。西晋灭东吴时,接收其军队二十三万。东吴军队有许多不同名号。《历代兵制》:“兵有解烦、敢死两部,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及健儿、武射之名非一,调度亦最无法。”这里列举的也很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东吴军队有下列名号:羽林,是宫廷禁卫部队。虎骑,拱卫京城的骑兵部队。敢死、解烦、无难、马闲,都是精勇的冲锋队,多分左右两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领兵。五营、五校,各有五营兵,五营有五营督领兵,五校有五校督领兵。升城、绕帐、外部、营下、帐下,大约都是屯驻在京城以外的队伍,分属前、后、左、右四军。还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健儿、勇敢、虎射吏等名号的地方兵。从义士、健儿等名号推测,这些地方队伍可能大多为东吴豪族将帅厚养的子弟兵。《三国志.吴志.甘宁传》:“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可见这些队伍与其世袭将领的关系非常特殊。 三国齐名人物 一龙:(龙头)华歆、(龙腹)邴原、(龙尾)管宁 二张:张昭、张纮 三诸葛:(龙)诸葛亮、(虎)诸葛瑾、(狗)诸葛诞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三祖:曹操、曹丕、曹睿 三哲:曹操、孙权、刘备 三马: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三英:刘备、关羽、张飞 三狗:何晏、邓飏、丁谧 三豫:刘熙、孙密、卫烈 曹魏三征:王昶、胡遵、母丘俭 曹魏三公:王朗、锺繇、华歆 蜀汉三杰:诸葛亮、关羽、张飞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袆 东吴四友: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 曹魏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 魏国四聪: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田畴 四大棋家:冯翎、山子道、王九真、郭凯 曹魏五君: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 东吴五君:顾邵、诸葛瑾、步骘、严畯、张承 魏五子:乐进、张辽、于禁、徐晃、张郃 五荀:荀爽、荀淑、荀靖、荀彧、荀顗 蜀汉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旸、刘桢 江夏八俊:陈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 八及:陈翔、翟超、孔昱、苑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 司马八达: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旭、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 西园八校尉:(上军校尉)蹇硕、(典军校尉)曹操、(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十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段摇、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粟嵩 东汉十三部州及相关合称 司隶州   东汉州名。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青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幽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徐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冀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九,县一百。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荆州   东汉州名。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扬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兖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豫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凉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益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并州   东汉州名。辖郡九,县九十八。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交州   东汉州名。辖郡七,苍太十六。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雍州   东汉州名。东汉兴平元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 西州   即凉州。因地处中原之西部而称西州。 荆襄九郡   即荆州。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 九郡四十二州   指荆州。按:当为九郡四十二县。东汉荆州共辖县实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实为南阳、江夏、襄阳三郡所辖县数目。 江东八十一州   江东六郡实为九十二县。 广州   州名。东吴所置。辖十郡、国。治所番禺,在今广东广州南。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 蔡颇   即蔡州、颖川。按:蔡州,本汉代汝南郡地,隋代置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县。二地:处颖水、汝水上游,顺二水可达淮河,抵寿春。 陇右   指陇山以西地区,即凉州。相当于今陕西陇县西部甘肃一带。 三国时期外族相关介绍 乌丸——   北方的牧民族之一。 属于中国北部(现河北、辽宁一带)的异族,以骑兵为主力。东汉时经常作乱侵略,后来被曹操平定,纳入自己军团下。   东汉末年以幽州辽西、辽东属国、右北平等三郡的乌丸族最为强大,他们甚至曾经 一度各自称王。   公元一八七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与张纯起兵叛乱,丘力居死后,由外甥的蹋顿率三郡的乌丸族,进而与袁绍结盟联手,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 及至二五○年,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的领地寻求庇护。为了消灭袁氏余孽,曹操便以张辽为先锋远赴乌丸展开征讨,并且于白狼山大破乌丸,斩杀了蹋顿。   此后曹操将降服的乌丸移至内地定居,并做为曹氏军团中骑兵精锐部队运用。 山越——   扬州山岳地带的异族。 主要居住于中国南(现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岳地带的异族。他们平日耕植于谷地,并懂得以铜铁制作武器与农具。   尤其大多分布于丹阳、会稽、预章、鄱阳等郡。山越十分勇猛且善于山地作战,他们也会利用由居住的山中出产的铜铁,加以铸造自给自足,并曾经屡屡袭击汉人居 住的聚落。   因此陆逊便向孙权表示若不平定山越,东吴将难以经营北方,于是他亲自率军讨平了山越,他并以强健者为兵士,以老弱者为农,如此共得数万精兵。此后吴国仍然时时征讨山越,以便不断地开发江南。 匈奴——   中国北方(现内蒙古、山西、陕西一带)的异族。其强大势力曾凌驾大汉帝国,分裂为南北二支后就势微了。   公元前两世纪,匈奴曾经以压倒西汉国力的武力而自豪,但后来却因为内部纷争而 相继衰微。   公元四十八年,匈奴曾经以南北两大分支,南匈奴后来降服于东汉,并被移居至并州、凉州等地,负责防御北方。及至一八八年,趁着东汉末年战乱之际,南奴于扶罗单于与白波贼等寇扰河东与河内,并从此定居于司隶部河东郡的平阳,日后消灭 西晋的就是其后代。   不过在魏国时期,南匈奴还是被剥夺了自治权,隶属于汉人的管辖下。 羌——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或是以游牧为主的藏系民族,曾经多次于东汉末年造反作乱。   东汉以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当时羌族与当地的豪族联手,或是独力举兵发动叛乱,让东汉政权头痛不已。   到了公元一八四年,异族中有位叫做北宫伯玉的人联合了汉人的边章与韩遂,伙同先零羌发起了叛乱。叛乱的领导分子不断更替,最后以马腾父子两人为首。此后羌族更是经常与其联手,共同叛乱。 氐——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属于藏系,以勇猛善战 闻名。   东汉时代的异族,氐族居住于凉州与益州,风俗虽然与羌族相似,不过较善于农耕。   公元二二一年,马超举兵叛乱对抗曹操之际,氐族中的兴国氐与百顷氐等部族, 也加入了马超的行列。   三国时代后,由于氐族居住地介于魏蜀两国边界,因此时常被卷入两国之间的战火。到了公元三○四年时,氐族的酋长李雄便趁着西晋内乱之际,发兵攻打成都进而称帝,建立了所谓成汉。李雄并以刘禅的曾孙刘玄为安乐公,继任刘禅的爵位。 南蛮——   分布于中国西南方(现云南、贵州一带)的异族统称,又叫西南夷。刘备死后,曾对蜀发动叛乱,后被诸葛亮平定。 所谓南蛮也就是指南方的异族,东汉时代则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   其中最大一支的称为武陵蛮,此外尚有长沙蛮与零陵蛮等异族。三国中提到的南蛮则是位于益州,也就是历史所称的西南夷。   公元二二三年,刘备死后,益州南部诸郡相继举兵造反,当时越隽的夷王高定也参 加了叛乱的行动。   不过诸葛亮远征云南后,西南夷的叛乱事件共非就此平息,公元二三三年,南夷的首领刘隽就曾经再次叛乱 三国战争年表 190年 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    曹操攻董卓荥阳之战    孙坚鲁阳退敌    董卓袭王匡河阳津之战    孙坚斩华雄阳人之战    刘表平定荆州之战 191年 孙坚攻董卓洛阳诸陵之战    袁绍袭孙坚阳城之战    孙坚击刘表襄阳之战    曹操击黑山军濮阳之战    陶谦破黄巾军徐州之战    刘焉割据益州之战    公孙瓒破黄巾军东光之战 192年 袁绍与公孙瓒界桥之战    公孙瓒击袁绍巨马水之战    公孙瓒攻袁绍龙凑之战    袁术击袁遗扬州之战    李傕等进犯长安之战    曹操击黑山军武阳之战    曹操破黄巾军兖州之战 193年 曹操击袁术封丘之战    曹操攻陶谦彭城之战    公孙瓒灭刘虞幽州之战    袁谭攻田楷青州之战    袁绍攻黑山军常山之战 194年 吴景攻周昕丹阳之战    孙策攻陆康庐江之战 195年 孙策攻刘繇曲阿之战    孙策与太史慈神亭之战    刘繇攻诸葛玄、笮融豫章之战    李傕劫持帝后公卿长安之战    李傕、郭汜攻杨奉、董承弘农之战    袁绍攻臧洪东郡之战    鲜于辅攻公孙瓒鲍丘之战    曹操攻吕布定陶之战 196年 吕布袭刘备下邳之战    郝萌袭吕布徐州之战    孙策攻王朗会稽之战    曹操攻杨奉梁县之战    曹操灭何义黄巾军之战 197年 曹操攻张绣淯水之战    曹操攻袁术蕲阳之战    曹操攻张绣湖阳之战    吕范、徐逸攻陈瑀海西之战    吕布破袁术下邳之战    袁术灭陈王刘宠淮阳之战    吕布攻臧霸莒城之战 198年 袁绍灭公孙瓒易京之战    段煨灭李傕关中之战    曹操攻张绣穰城之战    曹操灭吕布下邳之战 199年 曹操灭眭固射犬之战    刘岱攻刘备小沛之战    孙策袭刘勋皖城之战    孙策攻黄祖沙羡之战    孙策平邹佗、严白虎之战 200年 策攻陈登丹徒遇害之战    刘表破张怿长沙之战    刘馥平定扬州之战    张鲁据汉中之战    刘璋平赵韪益州之战    孙权灭李术皖城之战    曹操破刘备徐州之战    曹操斩颜良白马之战    曹仁攻刘备汝、颍之战    蔡阳攻刘备汝南之战    曹操夜袭乌巢之战 201年 曹操破袁绍仓亭之战 202年 锺繇击郭援平阳之战 203年 贺齐平建安之战    袁谭与袁尚之战    曹操攻袁谭袁尚黎阳、邺城之战 204年 曹操攻袁尚邺城之战    曹操灭袁谭南皮之战    孙权平妫览戴员丹阳之战    孙权平山越之战 205年 杜畿灭卫固定河东之战    曹操平定幽州之战    曹操灭高斡壶关之战 206年 乐进李典破管承长广之战    于禁平昌豨东海之战    雍州兵讨张猛之战 207年 孙权攻黄祖江夏之战    曹操攻乌桓白狼山之战 208年 孙权灭黄祖夏口之战    曹操灭刘表襄阳之战    曹操破刘备当阳之战    赤壁之战 209年 周瑜攻曹仁江陵之战    孙权围攻合肥之战    张昭攻当涂之战    贺齐攻陈仆黟、歙之战    张辽平陈兰、梅成六安之战 210年 步骘灭吴巨交州之战 211年 曹操破马超渭南之战    刘备灭刘璋取益州之战 212年 曹丕攻田银苏伯之战 213年 曹操攻孙权濡须口之战    马超攻韦康冀城之战 214年 夏侯渊攻马超祁山之战    诸葛亮入川之战    夏侯渊灭宋建陇右之战    孙权攻占皖城之战    夏侯渊攻韩遂长离之战    霍峻守葭萌城之战 215年 曹操破窦茂灭韩遂河池之战    张飞攻张郃巴西之战    赵俨平吕并陈仓之战    曹操攻张鲁阳平之战    孙权围合肥之战 217年 陆逊击费栈丹阳之战    孙权与曹操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218年 王必平耿纪许昌之战    曹洪破吴兰下辨之战    曹彰击乌桓代郡之战    曹仁破侯音宛城之战    李严平定马秦、高定之战    刘备攻取汉中之战 219年 刘封、孟达攻申耽上庸之战    樊城之战    吕蒙袭关羽江陵之战 220年 孟达攻刘封上庸之战    苏则平定河西之乱 221年 张既平定河西之战 222年 夷陵之战    杨洪平黄元叛蜀之战    曹丕首征东吴之战    曹休与吕范洞口之战 223年 曹仁与朱恒濡须口之战    张郃攻占江陵中洲之战    曹真与朱然江陵之战    贺齐取蕲春之战 224年 田豫击鲜卑轲比能之战    曹丕攻广陵之战 225年 任福平蔡方、唐咨之战    诸葛亮平南中之战    周鲂攻彭绮鄱阳之战 226年 泪饭交趾之战    孙权攻魏之战    诸葛瑾攻襄阳之战 227年 张嶷平张慕之战 228年 曹真破赵云之战    孟达反魏之战    诸葛亮攻魏街亭之战 229年 葛亮攻魏陈仓之战    诸葛亮攻魏武都、阴平之战    魏与吴石亭之战 230年 曹真攻蜀汉中之战    潘浚、吕岱平武陵蛮之战    满宠守合肥之战 231年 布袭王凌阜陵之战    诸葛亮攻魏上邽之战 232年 魏与吴成山之战    魏与吴庐江之战    魏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233年 马忠平南夷之战    魏击鲜卑楼烦之战    吴攻魏合肥新城之战 234年 诸葛亮攻魏五丈原之战    杨仪杀魏延之战    诸葛恪平山越    吕岱平李桓、罗厉庐陵之战 237年 陆逊平彭旦鄱阳之战    毋丘俭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陆逊平吴遽豫章、庐陵之战 238年 司马懿平公孙渊辽东之战 239年 羊衠袭辽东之战    吕岱平
/
本文档为【三国非学术性质资料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