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2011-11-16 42页 pdf 1M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6844

暂无简介

举报
肝炎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 大连大学医学院 伦永志 第二篇 病毒学 第15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16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17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第18章 呼吸道病毒 第19章 肠道病毒 第20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21章 肝炎病毒 第22章 虫媒病毒 第23章 出血热病毒 第24章 疱疹病毒 第25章 逆转录病毒 第26章 其它病毒 ¾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包括甲、乙、丙、丁、戊、 己、庚、TT型肝炎病毒,它们的生物学性状、传 播途径、临床特点均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能引 起肝炎病变。 −±++−诱发肝癌 02...
肝炎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 大连大学医学院 伦永志 第二篇 病毒学 第15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16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17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第18章 呼吸道病毒 第19章 肠道病毒 第20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21章 肝炎病毒 第22章 虫媒病毒 第23章 出血热病毒 第24章 疱疹病毒 第25章 逆转录病毒 第26章 其它病毒 ¾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包括甲、乙、丙、丁、戊、 己、庚、TT型肝炎病毒,它们的生物学性状、传 播途径、临床特点均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能引 起肝炎病变。 −±++−诱发肝癌 020-70%40-70%3-10%0慢性肝炎 40d (10-60d) 50d (25-75d) 50d (15-90d) 75d (40-120d) 25d (15-45d)潜伏期 粪-口、垂直输血、垂直输血、垂直输血、垂直粪-口传播途径 −−−−+细胞培养 黑猩猩黑猩猩黑猩猩黑猩猩黑猩猩 绒猴动物模型 +ssRNA−ssRNA+ssRNAdsDNA+ssRNA核酸类型 杯状病毒缺陷病毒黄病毒嗜肝DNA小RNA病毒分类 HEVHDVHCVHBVHAV病毒 五型肝炎病毒要点比较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¾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主要经 粪-口途径传播,引起隐性感染和急性甲型肝炎。 ¾ 1973年,Feinstone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在甲型肝炎 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首次发现HAV颗粒。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¾HAV呈球形,无包膜,衣壳形成20面体对称,病 毒核心为+ssRNA,分为实心、空心两种颗粒。 ¾HAV每个壳粒由VP1、VP2、VP3和VP4 4种多肽 组成,其中VP1是主要衣壳蛋白和中和抗原,具有 HAV特异性抗原(HAVAg)。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¾HAV抵抗力较强,尤其耐乙醚、热(60℃/4h)及 酸(pH3),在4℃可存活数月。 ¾在淡水、海水、土壤以及毛蚶等水产品中可存活 数天至数月。 ¾ 100℃/5min使之灭活,对甲醛、氯和紫外线敏感。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¾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为患者和隐 性感染者。HAV多引起隐性感染,主要侵犯儿童 和青少年,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减。 ¾HAV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 物、海产品(如毛蚶等)、食具等可造成流行, 也可通过输血或注射方式传播。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致病机制 ¾HAV侵入机体后,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结中增 殖,继而入血形成病毒血症,最终侵入靶器官肝 脏,并在肝细胞内增殖。除病毒的直接作用外, 机体的免疫应答可导致免疫病理损伤。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致病机制 ¾甲型肝炎的临床现多从发热、疲乏和食欲不振 开始,继而出现肝肿大且有压痛,使胆汁排出受 阻,小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¾甲型肝炎发病2-3周后,随着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血液和粪便的传染性逐渐消失。甲型肝炎预后良 好,长期携带病毒者极为罕见。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免疫性 ¾在甲型肝炎显、隐性感染过程中,机体可产生抗 HAV的lgM和lgG,后者在恢复后期出现并对再感 染有免疫力。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¾甲型肝炎一般不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可检测抗体 或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RNA。 ¾甲型肝炎感染早期可检测抗HAV IgM,而流行病 学调查可检测抗HAV IgG。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四、防治方法 ¾预防甲型肝炎应注意饮食卫生,保护水源,加强 粪便管理。 ¾注射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对应急预防甲肝 有一定效果。 ¾我国生产的HAV减毒活疫苗只注射一次即可获得 持久免疫力,基因疫苗也已研制成功。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¾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 起的临床表现可以从一种轻微的自限过程达到一 种破坏性病程。 ¾HBV在全球流行,目前约3.5亿人携带病毒,其中 我国约1.2亿人。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¾电镜检查HBV感染者的血清,可见到3种颗粒。 z大球形颗粒 亦称Dane颗粒,代表HBV完整颗粒。 z小球形颗粒 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颗粒。 z管形颗粒 直径约22nm,但较小球形颗粒长,实际 上它是聚合起来的小球形颗粒。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基因结构与功能 ¾HBV基因组为不完全环状双链DNA。它包括两条 链:一条长约3.2Kb的负链和另一条长度可变(约 为负链长度的50-100%)的正链。 ¾HBV DNA负链含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称为 S、C、P及X,能编码全部已知的HBV蛋白。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DR1 DR2 一、生物学性状 (三)HBV的复制 ¾以HBV DNA为,转录合成一条全长的+RNA (前基因组),前基因组被装配到一个未成熟的 核心中,经逆转录途径合成-DNA,其后是合成 +DNA和病毒颗粒的完全成熟。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四)抗原组成 ¾广义的HBsAg由三种蛋白组成,狭义的HBsAg即S 蛋白。 ①小表面蛋白(主要表面蛋白,小分子HBsAg) ②中表面蛋白(中分子HBsAg) ③大表面蛋白(大分子HBsAg)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四)抗原组成 ¾HBs抗体是HBV中和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HBsAg的检出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 ¾HBsAg含有三种特异性抗原组分,包括各亚型共 同抗原特异决定族a和二组互相排斥的亚型决定簇 d/y和w/r。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四)抗原组成 ¾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和乙型肝炎患者的 肝细胞核内。检出HBcAg或HBc抗体表示HBV在 肝内持续复制。HBc抗体对病毒无中和作用。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四)抗原组成 ¾HBeAg是Pre C蛋白完整肽链的一部分,只在 HBsAg阳性血清中出现。 ¾由于HBeAg与DNA多聚酶的消长相符,故HBeAg 的存在可作为体内有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 的一种标记。HBe抗体对病毒亦无中和作用。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五)细胞培养 ¾HBV尚不能利用体外细胞进行分离与培养。目前 采用的培养细胞是将HBV DNA稳定转染肝癌细胞 株获得的。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六)抵抗力 ¾HBV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 般化学消毒剂均耐受,不被70%乙醇灭活。 ¾HBV对100℃/10min、0.5%过氧乙酸、5%次氯酸 钠和环氧乙烷敏感。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¾HBV传染源为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在潜 伏期和急性期,患者血清均有传染性。 ¾输血、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消化道感 染。孕妇在妊娠后期患急性乙型肝炎,可经垂直 传播感染胎儿或新生儿。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致病机制 ¾HBV致病机制与一般病毒不同,病毒除了在肝细 胞内增殖而直接损害靶细胞外,还可引起机体产 生免疫病理损伤。 z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z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z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免疫耐受与免疫逃逸 ¾机体未能有效地清除病毒,导致HBV持续性感染 从而形成 HBV免疫耐受。 z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 z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 z宫内感染导致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被排除 z大量感染导致特异性T细胞被耗竭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免疫耐受与免疫逃逸 ¾ S基因编码的a抗原表位基因发生突变,导致HBsAg 抗原性或抗原位点丢失,出现“诊断逃逸”。 ¾Pre C基因发生1896nt G-A突变导致第28位TGG变 为TAG,不能转译出完整的HBeAg。 ¾C基因突变改变HBcAg抗原位点,形成“CTL逃逸 突变株”。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四)HBV与原发性肝癌 ¾原发性肝癌常发生于与HBV有关的慢性肝炎或肝 硬化;在原发性肝癌细胞的染色体上整合有HBV 特异性DNA(50%为X基因片段)。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¾HBV抗原、抗体检测 z大三阳:HBsAg+;HBc抗体+;HBeAg+ z小三阳:HBsAg+;HBc抗体+;HBe抗体+ ¾血清HBV DNA检测 HBeAg-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¾HBsAg+ z急性乙肝的潜伏期、急性期 z慢性乙肝 z无症状HBsAg携带者 z与HBV有关的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¾HBs抗体+ z感染过HBV,但已康复并获得免疫力。 z未感染过HBV,但注射过乙肝疫苗且接种成功。 z乙肝患者进入恢复期,且预后良好。 ¾HBc抗体+ z急性乙肝为高滴度IgM z慢性乙肝为中、低滴度IgM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¾HBeAg+ z急性乙肝暂时阳性 z慢性乙肝持续存在 ¾HBe抗体+ z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 z慢性乙肝HBeAg-,传染性减弱,有康复迹象。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四、防治方法 ¾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 ¾无特效疗法,采用广谱抗病毒药物、IFN-α及护 肝药物联合治疗。 ¾主动免疫采用乙肝疫苗,被动免疫采用高价乙肝 免疫球蛋白(人HBs抗体)。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¾五型肝炎病毒要点比较。 ¾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染 源与传播途径、致病机制,防治方法。 ¾乙型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学习要点
/
本文档为【肝炎病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