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身体发力导读-novelblue

2011-11-17 49页 pdf 610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8482

暂无简介

举报
身体发力导读-novelblue 在下斗胆把自己所体会到各位关于身体发力的精 髓要旨的帖子列了一个顺序,大家不妨试着按顺序再 筛读一次,看有什么收获. 1.双膝稍屈 收腹含胸(何峰老师) 导读:此是基础的基础,目的只有两个,一前倾 二侧蹬, 这两点做不到,阅尽帖子也枉然. 2.再谈用身体引拍(何峰老师) 导读:注意文章中何老师关于沉肩的描述,这是发力前 的驱动器,就像射箭前的拉弓弦一样.肩若不沉只有让 球沉了. 3.浅析蹬转(何峰老师) 蹬转力对腹部的作用(德斑) 用脚发力(皮皮特) 导读:借用皮皮特的一句话...
身体发力导读-novelblue
在下斗胆把自己所体会到各位关于身体发力的精 髓要旨的帖子列了一个顺序,大家不妨试着按顺序再 筛读一次,看有什么收获. 1.双膝稍屈 收腹含胸(何峰老师) 导读:此是基础的基础,目的只有两个,一前倾 二侧蹬, 这两点做不到,阅尽帖子也枉然. 2.再谈用身体引拍(何峰老师) 导读:注意文章中何老师关于沉肩的描述,这是发力前 的驱动器,就像射箭前的拉弓弦一样.肩若不沉只有让 球沉了. 3.浅析蹬转(何峰老师) 蹬转力对腹部的作用(德斑) 用脚发力(皮皮特) 导读:借用皮皮特的一句话,让脚作为发力的起源和统 领,其余都是顺势发力.再借用德斑的一句话,只转(腰) 不蹬(脚)镜中月水中花.自己再加一句:只转不蹬,绣 腰花拳. 4.放松的意义及体会(lwcz2000) 导读:文章中谈到了各个环节的放松,尤其是击球前的 放松,要想做到这一点,以上三点必须做到,那是放松 的前提,不是说想放松就可以放松的.借用何老师的一 句话,"被放才松".另外注意文章末尾处关于用腰的一 句点评,"腰只是一个传导器,虽然这很重要". Administrator 高亮 5.浅谈小臂的二次加速(何峰老师)再谈击球前的停顿 (德班) 小臂带大臂多向前(wpillar) 导读:何老师文章所及的二次加速与德班所述击球前 的停顿应是同一个概念.即击球前的停顿就是身体的 一次匀速过程.wpillar友的疑问很有代表性,何版与 德版的解答更是简明扼要,一语中的,不可不看,不可 不思. 6.弧圈动作出手七字决(中中老师) 浅谈弧圈技术的发力集中(何峰老师) 专业老师教拉球的十个基本点(德班) 导读:这是三位版主的集大成之作,从不同的角度叙述 了一个相同的事实-------即身体的协调发力.不领会前 五点无法触通第六点,读及第六点亦可帮助领会前五 点的要旨. 关于步法,几位版主和大家都没有非常详尽的帖 子说明,为什么?步法太简单了,是因为不经一说;也太 难了,因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如德班所说,"步法 就是一个练字".黑白与太极,一生有你为伴都非常辛苦 地倾心制作了一些关于步法的动画,相信对大家有所 帮助吧. Administrator 高亮 Administrator 高亮 1.双膝稍屈 收腹含胸(何峰老师) 这表明你发力时是整条手臂在"抡",踝、膝、髋、腰、肩、肘、指等诸 方面配合的调动还不协调。这种情况下,应从最基础的基本功~找重心 转移的感觉重新开始抓起。你现在最需要练习的内容,就是重心的控制, 而最合适的方法,就是从徒手开始。这不需要太多的时间,随时随地都 可以进行,这样会从根本上解决你的问题,而不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 脚。如果你感兴趣,建议从正确地站位姿式开始,先在脚前横向划一条 直线、双脚尖沿线将身体自然站直,然后: 第 1步.双脚分开略比肩宽同时右脚后移,使右脚落后左脚多半只脚, 然后将两只脚的各自姆指根后的那块凸出的骨头处踩实并要有两处互 相支撑的感觉。注意:这时双脚可能是倒八字型,不必太在意,舒服自 然就行;如果你有双足跟不实的感觉,那就对了,你会同时感到有身体 向前、重心不稳的现象,这就是重心的前移。记住这个感觉,然后稍屈 双膝,将双足跟稍落,保持平衡。 第 2步.平衡后,将腹部肌群内收并向脊椎靠拢,这是收腹;同时将背 部肌群上提、使双肩向前的同时适度收紧胸部肌群使双肩再向中间靠拢, 这是含胸。注意:双肩向前的力要和腹部向内的力合在一起,这时你的 脸部是朝向地面的,臀部是向上微翘的,对了;这时候要把下颔(即下 巴)抬起才能目视前方,又对了;双手自然抬起,这时你又会有前面说 过并要记住的那种"身体向前"的感觉,祝贺你,全都对了!这些内容就 是予备(或准备)站位时的基本要求:收腹含胸、身体稍前倾。这是基础, Administrator 高亮 Mike 线条 要切实打牢,养成习惯!如果你感兴趣并认真地从头到尾地徒手做了若 干次,做到了这些并固定了感觉,我们再往下接着进行。 补充:移位抢位过程中,腹部可自然放松,但"含胸"动作应保持,以确 保身体重心的稳定。 2.再谈用身体引拍(何峰老师) 再谈"用身体引拍"3 "用身体引拍"的 1和 2相继发表后,得到了很多球友的理解与支持,在 此,再一次表示感谢! 前二个帖子的发出时间己有 40余天了,己有球友克服了只向后拉肘引 拍的毛病,但有的球友认为很难,这不奇怪,"朮业有专攻,认知有先 后"。 对"用身体引拍"有了一定程度理解的球友可能会说,其实这很简单,不 就是"斜身、沉肩、引拍"连贯地作下来吗!应该说这种认知基本上是对 的,但尚不完整。具体一些讲,"用身体引拍"实际上就是拉(打)球前的 一系列动作的正确銜接以达成正确的引拍动作,在"斜身、沉肩、拉手(拍) "基础之上再加上"移步"的內容,就是正确引拍动作,是迎击前的予备站 位,准确的讲就是"重心"到位的具体体现。 "身体重心"实际上就是发力时的一个起始点,只有这个"点"找对了,"蹬 地、转体、挥拍"等一系列动作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得以协调一致,充分 发挥。 "用身体引拍"己经为一部分球友纠正了引拍动作中的坏习惯,并有很多 Mike 线条 Mike 高亮 球友开始引起重视并付诸实践,去认真体会其中內容,这是好事,是步 入正规的良好开端。这里针对那些有畏难情绪及尚不完全理解的球友再 做一个解释,以便更好的理解与体会。 首先是斜身:假如你是右手持拍,你的基本站位是在左半台的稍偏左位 置;当对方来球至你正手位时,应该首先"移步"至正手位,这个移步过 程也是"重心"平移过程(基本站位时"重心"应平分在两只脚的前掌上),在 选择移步时的"步法"时,应采用最简单、最节约、最有效的"步法",这 样可以争取时间。在"脚"基本到位后,你的右脚应稍后并略呈"丁"字形, 这样就是"斜身"了。 沉肩:在"斜身"完成后的又一连续动作,依据来球弧线高低及距离,向 右后下"沉肩",也就是把"重心"平移过程深化的一步,这时右脚前掌应 感到"重心"的些许压力,如果"压力"过大,说明"沉肩"过大;如果没有" 压力",说明"沉肩"不到位,这个"压力"的正确感觉应是:只要感到有压 力即可,说明你在"重心"平移过程中全身是放松的、是正确的;如果过 大,说明全身过于紧張,是不对的。 拉手(拍):括号中的"拍"字,大家都理解,"拉手"即是引拍。是把基本站 位时在胸前的位置的拍子拉到右大腿中部稍后范围內,它与"沉肩"的配 合一定要适当,这里主要要求的是:大、小臂之间的夾角、肩关节与大 臂的适度紧張;小臂及持拍手的适当放松等;在"拉手"过程中同样强调 走最节约、最直接的路线,为什么叫"拉手",是强调用持拍手来带动手 臂到指定位置,而不要用肘关节或大臂去引拍,否则会有多余或错误的 动作出现。 Administrator 高亮 Administrator 高亮 Administrator 高亮 移步: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球友都知道"七分脚步、三分手法"的说法, 这对初入门的球友是一个提醒,在练习基本功时,一定要有"重心"移动 的感觉,否则便会永远找不到发力集中的感觉,回过去的球也永远不会 "暴";"移步"在判断对方来球的方向(自己回球的状况、对方的站位、拍 形、发力方向、来球过网时与球网的相对位置及弧线高低等等方面)时 就应该开始,这个过程只能是使"身体重心"大致到位、在"斜身、沉肩、 拉手(拍)"的不间断连续过程中根据落点及第二弧线的情况同时还应进 行"微调",比如在移步时采用了"交叉步"扑正手位,你的右脚落地后身 体的前平面并没有与球台边线形成适度的夾角,那你的引拍动作就没有 完全到位,也就是你的引拍空间很小,这样不利于发力;这时如果距台 较近,可在"沉肩、拉手"的同时将右脚用脚尖紧贴地面适当的后撤;如 果你予先将身体后撤、予留空间过大时,可适当将左脚后跟紧贴地面前 移半步来进行"微调"(要注意:脚在前移、后撤过程中,一定要紧贴地面 移动,不可抬起,否则"重心"不稳。),使身体前平面与球台边线有一个 适度的夾角,使得引拍充分、有足够的"摆速"来回击球。 "步法"是在基本站位后"接发"开始时就存在的,始终贯穿于整个回合之 中的基本技朮,部分球友不擅于或不重视"移步",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年长者除外),任何"打法"都需要"移步","移步"即是转移身体"重心", 是发力集中的首要前提,初练球友应引起足够重视! "用身体引拍"总的要求是:一定要连贯、要一气呵成、要养成习惯。 初练的球友可徒手练习,一步一步地逐渐体会"重心"转移的感觉;可在 任何地方练习,首先,在 1.525米长的直线两端及中间各摆放上一件小 Administrator 高亮 Mike 线条 Mike 线条 Mike 线条 Mike 线条 Mike 高亮 物品,如球拍、拍套、或一个烟盒、打火机之类随手可及的三件体积较 小且较醒目的物品,这就是球台了,先从基本站位开始到中路偏正手(不 用移步,先体会"重心"平移及斜身、沉肩、拉手的过程和感觉)直至扑正 手位时的"移步"及"微调"的全过程,一定要一步一步的来,要有耐心及 恆心,熟练之后,必有回报。 还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横板反手的弧圈球同样可以用"用身体引拍",只不 过"斜身、沉肩、拉手、移步"在方向、位置等方面略有差异,球友们在 正手"用身体引拍"养成习惯后,反手就轻而易举了。但"直板横打"的球 友请注意:我们的引拍位置和横板略有不同,我们是引在双腿之间的, 所以"斜身"要小、"沉肩"要大。 " 稳重周密的防守、积极主动的控制、凶狠凌厉的进攻"-----让我们共同 努力吧!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浅见,欢迎斧正!!! 3.浅析蹬转(何峰老师) 蹬转力对腹部的作用(德斑) 用脚发力(皮皮特) 浅析蹬转 拍触球前的瞬间,小臂的加速需要腰、腿力量的融合,有球友把这时腰、 腿的发力称为"蹬转",并不十分准确。 蹬:蹬的内容应包括右脚前掌的内侧着地,这是踝关节的功能;然后是 膝关节适度的"曲"加上与踝关节相对应的适度"内扣"组合成"内屈"动作 (左膝关节也应有相对称的"内屈"配合);这个"内屈"动作的发力方向应 Administrator 高亮 Mike 高亮 是左前方,它不仅使拉手引拍的合理到位,更应与"拧腰"发力的方向一 致,因为"拧腰"发力时的"内屈"还要继续加大,也就是还要继续向左前 而不是向上,以保证"重心"的由右脚前掌(在后)向左脚前掌(在前)的合 理转移,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加深认识["内屈"还要继续加大]的 重要意义,有球友可能会问:只有重心向前,重心向上的需要如何满足? 这应该是在"转"的过程中。在蹬地、转腰、重心转移过程中,左膝从" 适度稍屈"的状态会由于转腰及重心转移过程而逐渐(很快地)变为重心 的支撑点,并且会由"稍屈"而本能地"渐挺"使重心由后右、前左的两脚 平移方向增加了重心向上的内容,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应该熟练控制或掌 握的,如果你需要延续上一个技术动作而不需要重心的提升,左膝应随 重心左平移而左转、以配合重心的适度左移:如果你起下旋后进入上旋 的相持,那么就应在重心左前移过程中适度地"挺直"左膝关节、提高重 心以适应上旋球高重心的需要并避免重心过度的左移。我们很多初学球 友的"蹬转"过程中的"蹬"只是帮助转腰,并没有将"蹬转"作用在重心合 理的转移上,是发力机制出了问题,感觉发力不足的球友们更应该注意 到这个作用内在的积极意义。我们看高手们正手发力的示范过程中右膝 的再度"内扣",就是重心转移的过程,如果你在"蹬转"时右膝内侧有确 实地"紧张感",那么就应该祝贺你己经入门了!所以"蹬转"的内容不只 是蹬地转腰,更重要的是蹬地转移重心,没有合理的重心转移,只靠转 腰发力,只能是你应该发出力的一部分,所以右腿"蹬"的作用首先应该 是重心转移,其次才是"顶髋"来支撑"拧腰"的发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初 学者尤其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你蹬过了,重心转移了吗?!]。 转:一般认为是转腰,有了前面"蹬"的意识,那么这个"转"就应有两重 意义了,即转腰与重心转移。怎样转腰才合理?这一点的认识上也应该 澄清,戴老师在"七字诀"中定义为"拧"是十分准确和形象的。我认为, "一般认为是转腰"的概念只能是手臂的小重心(或部分重心)的向左转, 并不是整体完整地由右脚前掌(在后)向左脚前掌(在前)的合理转移,我 曾说过:在合理地"蹬"的重心转移过程中,贯穿着[从整体发力的协调 性上看,腰部最主动,但它却不是整体发力的最先。从引拍结束开始算 起,右膝内屈为第一步、然后是转腰带臂迎前,此为第一速;触球前瞬 间的二次加速过程是手腕带手臂、左肩带右肩、转腰与蹬地等各关节动 作不分先后顺序、同时进行的。二次加速的要求是:同时同向。]的全 部内容,才应是"蹬转"的全部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内容只是凸 显腰部的作用,特征是"拧"而不仅仅是转、才能保证"同时同向",基础 是髋部的支撑作用、前提是必须是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来完成;所以, 腰与腿的正确分工与各关节的密切并合理配合,才应是合理并完整的发 力机制。综上,"蹬转"是蹬地助转腰的概念是模糊的、并且是在一定程 度上起到了误导作用的概念,有必要加以澄清和说明,[你转腰了,重 心真正转移了吗?!]。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点浅见,期望对初入门但无正规指导的球友的发 力有些许帮助。同时欢迎球友们各抒己见、评头品足、积极地参加讨论, 以图共同进步,谢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这是柳承敏拉球的过程,图 1~图 4依次可见右膝内屈,斜身、沉肩、 拉手引拍及重心转移的全过程。注:所示图片均为黑白与太极版主所制, 在此表示感谢! 以下内容是我对一位球友所提问题的回复,转上来以利对本文的理解: 何老师:我拉球只知道转腰,不会蹬,没有用上顶胯的力量,怎样能纠 正过来? 这种现象在专业比赛中也可以见到,如果只是即时的发挥(如马琳),反 而会有积极作用,如果只会这样做,就是技术上的问题了。 关于用腰的方法上,常见的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引拍时即腰髋同 转的斜身拉拍;另一种是引拍"斜身"时将予备站位时要求的"双膝稍内 屈"即右膝在适度弯曲并略向内扣(弯曲加内扣的复合动作称为内屈)的 动作再适度地略加大,使右膝关节部位再向左前适度的"内扣"以利"沉 肩"并将重心移到右脚前掌上,这时由于右膝的"适度内屈",会使腰动 髋不转。这部分内容即是专业必备的引拍动作内容之一。这样在引拍结 束挥拍迎球时,右脚前掌内侧只踩实作支撑、迎前时只会腰动髋不动(此 为一速),当转腰幅度与右膝"内屈"角度即将重合时,也是"收缩小臂" 的启动时间、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球瞬间",右膝(内屈)向左前的发力会 配合腰部向前的惯势使"拧腰"更顺畅地加速而由"踩实"转为"蹬转"、同 时与小臂"旋内"的配合,完成(二次加速的)瞬间爆发、同时同向、集中 发力的击球要求。这一过程中的"三力合一"(腿、腰、臂)即二次加速时, 腰与腿发力结合过程中的髋部由于右膝由"屈"转变为"蹬"的原因会自 然地随腰向前,这同时也完成了重心从"右后"向"左前"的转移过程。这 个过程即是关于"重心转移、顶髋、2/5发力、二次加速、小臂运用" 等系列文章的综合内容中的一部分重要组成。 前面所说的第一种形式,是引拍时即"腰髋同转"、发力时也腰髋同转的 用腰形式,这种形式在专业选手及明星们实战中的使用也随处可见,同 样是一种适时利用的发力方法,但我们如果只是使用这一种方法,显然 在技术的层次要求上是有明显欠缺的。 至于您[拉球只知道转腰,不会蹬,没有用上顶胯的力量]的现象,我觉 得与身体的重心即"收腹含胸、双脚分开略比肩宽、双膝稍屈、身体稍 前倾"以及引拍的"斜身、沉肩、拉手引拍、重心适度移到右脚前掌"等 认知有极大关系。建议您对"用重心打球"的涵义再加深认识,在用腰的 方法上的思路再开一些,然后在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反复进行徒手的慢动 作的引拍过程中重心在两脚之间转移的体验,注意对"斜身、沉肩、后 拉手"这三个步骤之间衔接时重心变化的感觉体验,尤其是引拍动作完 全完整地完成后、左足跟向前抬离地面及挥拍发力动作完成后的右足根 向后抬离地面时身体平衡状态的切实体验,如果这"两个抬离"时重心有 大部分"偏重于"的感觉,就可进入持拍徒手时的快动作过程的体验巩固 阶段直至上台练习的巩固阶段。上台练习时,一定要坚持引拍动作完全、 完整的原则,所以最好在中远台的站位进行练习,这样会有充足地时间 及空间,在练习过程中还要注意"收腹含胸"的基本重心要求,没有正确 地"收腹含胸"为基础前提,其它动作也只能是"形似"。所以,"收腹含 胸"应养成再自然不过的习惯才好! 蹬转力对腹部的作用(德斑)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 专业的选手 在发力时 常会发出 "嗯" "贺" "厄" 的声 音.. 那是用上小腹的力量从丹田发力 . 如果您练蹬转发力 腹部都没感觉 那就 是还不够火候. 补充一点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我说的蹬转发力时 腹部有感觉,并非直接把腹肌绷起来发力 那是不对的. 正确是: 引拍时全身放松 腹肌也要放松, 转腰引拍把腰腹以髋为支撑进行"压缩 ",直到蹬腿重心转移启动 力量往上透过髋跨把力量传至腹部带动转腰 此时才 有紧的感觉 转腰力量一出 腹部又要尽快恢复放松的感觉. 蹬转时期, 在腹部有感觉力量从腿传递过来之前 手千万别使力或者有什么动作. 腿腰发力也要有个时间差. 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 腿带腰 腰带手. 如果仅是扭 腰使力而腿没蹬,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 这个心得 我认为是萧教练指导我的这段期间的最大收获 此帖在 zongzuanfeng球友的热心帮助下恢复了原来的格式,在此 表示衷心地感谢! 用脚发力(皮皮特) 4.放松的意义及体会(lwcz2000) 放松的意义及体会(lwcz2000) 1.放松是个大问题 如何放松 教练不仅教你练发力 还要教你如何放松 应该从练习时就要加入练放松才对 乒乓球毕竟是个精细的运动项目 紧张只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肌肉的紧张和心里 的紧张 影响到日后的提高 连续的拉或扣 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 紧张是我们的大敌 不信你在比赛 中是不是很容易失误 就是在练习中也会如此 呵呵 还有 反拉对方的小弧圈或挡对方的弧圈 是不是球拍要放松 错 握拍手手要 放松 整个球拍就象要掉下去 实际上从握拍时就该知道何时放松和何时紧张 2.我在练习中 尽量是发力时的一瞬间是紧张的 其他都是尽量放松 正手挡或带 对方的拉球时是放松的 反手减力时也是如此 从引拍时就强调放松 练弧圈时试试 引拍放松 触球的瞬间在小臂加速 是不是效果更好 呵呵 在高强度的练习或比赛中 如果你能做到放松和紧张的有序 就不会手忙脚乱 就 能从容应对大部分的各种来球 不信你去试试看 台内的小球 没有娴熟自如的放松和预判 你就是打不出来 冒高挨扁或出界 大家都有体会吧 台内的抢冲 没有挥拍的放松 拍就放进不了桌上 你试试 瞬间的小臂发力才能有效 3. 脚步的放松尤其重要 不然就是拖泥带水沉重有加 哪来的满场飞 韩国人的步 伐闻名天下 我想不仅是训练有方 还应该是收放自如 张弛有度吧 4.平常很多人在练弧圈球时 手上动作都是对的 收小臂 迎前发力蹬地 可就是过去的球效果不好 偶在旁边就说 你放松点 上半身和下半 身结合起来 就有球了 哈哈 还真有点用 我们很多人对教练的指导都能理解 可就 是太机械 把教练的话分开理解 造成手臂啦球 迎球不够 等等 (有教练叫我去陪 成人教球 偶就是偷懒不愿去没耐心 哈哈)我就是报着玩球的兴趣和很多人打 高手低手都有 被人说不专心打球 虽然这几年比赛不经常打 但基本功还在 马马 虎虎能和人对练 能打出几个高级球 但自己心里有数 关于上半身的和下半身的结合问题 很想多说几句 就是不太好表述 想好了再 说 何老多说几句 德兄来讲讲 [em003 高手谈几句 5.台湾萧教练(德兄的教练是不)有【篇文章讲到 如何放松 提到准备阶段的放 松问题 很好 很有体会 脚要象 oooO ↘┏━┓ ↙ Oooo ( 踩)→┃你┃ ←(死 ) \ ( →┃√┃ ← ) / \_)↗┗━┛ ↖(_/ 踩刹车的阶段那样 脚趾靠紧地面 脚后跟虚提 便于启动 快速反应 犹如行云流 水 那是一种境界 我见过上海的一名直板职业运动员 已退役 其步伐非常好 比赛时没看见他有踉踉跄跄的动作 重心保持的非常稳定 上半身和下半身结合堪称完美 40多岁的人 当然和他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的运动量 也有关 替人比赛 拿出场费等等 连续的拉冲和跑位一点不慌张 赏心悦目 6.谈力量的训练 力量的训练和放松是相辅相成的 有放松才有瞬间的爆发力 有力量才有更好的放 松 呵呵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体会 偶觉得力量的训练主要是胯 腰的训练 改大球后尤其明显 胯腰的训练有很多种 限于条件我用核心肌群力量自 己训练 曾经在网上看过介绍 好像是中国体育网有讲到过 我用一周、不到半个月的 时间就有效果 很明显 具体是:人平躺 双脚收到屁股 接着用力向上抬胯腰 手不用 力 头颈做支撑 每次做 2--4*8次组 刚开始有点难 后面就有效果 结过婚的还有意想不到的强壮作用 哈哈哈 7.平常训练如果有人在旁边指导 是高手更好 及时发现你的误区 可以少走好多 的弯路 我见过一球友改正手弧圈 花了 5个月才有点模样 痛苦啊 8.发力机制的对错简易判断 正确的发力后 应该是双脚、小腿的酸痛 和腰的累为主 如果是臂和肩膀的酸痛 就说明你的发力肌肉有问题 大家可以试试 由于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脱节 很容易造成 臂和肩的劳损 这是要注意的 同时发力正确 你会感到力气会有用不完的感觉 哈 哈 9.忘记你的腰 大多数的贴子说到转腰 哈哈 那只是运动的表象 脊椎类动物的腰是个中轴 是 个容易受伤的地方 其本身肌肉多且小 但力量不大 需要后天的锻炼才有效果 狼的特点有“铜头、铁嘴、豆腐腰” 人类基本上也差不多 独立行走后 腰成了负担最重的部位 中年后很多毛病会有 劳损 突出 拉伤等等 运动员很多都 有伤痕 我们健身得了伤害 不划算 得到何老的启发 不要过分重视你的腰 腰只是个传导器 (很重要) 力量还是从小腿 大腿 髋传导到腰再到肩到小臂 髋肩互动是力量的源泉 偶打球打久 踝关节 大腿 都酸 手指也痛中指(我是直板单面拉) 双脚内侧的蹬地 踝关节的用力 大腿的杠杆作用力量就够大了 记得马勃也有此说法 高手啊 乒乓球运动员很多腿 都很粗 是有因果联系的 可以继续补充………………….. 5 浅谈小臂的二次加速(何峰老师)再谈击球前的停顿 (德班) 浅谈小臂的二次加速(何峰老师) Administrator 高亮 "小臂二次加速"的说法困惑了不少人,甚至有人怀疑此种说法实际上是 否存在。下面就"拉"或"打"时的发力机制谈谈个人对"小臂二次加速"的理 解。 "打"或"拉"时,发力机制基本相同,只是具体细节略有差异。为避 免重复和罗嗦,这里把侧蹬地、挺膝等下肢发力环节省略,只谈"顶髋 转腰"以后的内容。当然,这里的"顶髋"是习惯性自然地"顶"、转腰也是 "真转腰" (借用德瑞克版主的说法),就是说,是以髋以下的下肢发力都 正确为前提。 顶髋转腰后,适度紧张的肩关节带动整条手臂迎前(注:这时的大 臂也应是适度紧张的,即所谓的"锁肩"。这里的适度紧张与适度放松并 不矛盾,后解),大臂在适度紧张状态下与"转腰"同动而"横向"迎向来球, 所以其本身应有"惯性力"的存在(注:这个"惯性力"的大与小与转体的发 力是成正比的,要注意是转体而不只是转腰)。这个 "惯性力"即是小臂与 手指发力(注:手腕的发力是体现在持拍手指上的)合力的支撑,支撑点 是在肘关节处,因此,在发力过程中,肘关节应有顺势前送的感觉才对。 这和我提倡的顶髋转腰是同一道理,支撑点不稳,发力便会失去牢固基 础,无基础,"正确地发力"便无从谈起了!我们要求正确地发力摩擦时, 大臂并不主动发力,它的任务是"迎前并吃球"。如果你是大臂带小臂同 时发力了(并且大臂是"顺向"迎向来球的),那么小臂与手指的发力摩擦 便再无发力的基础,在肘关节内收时球己离拍,这样即是"打"而并非是" 拉"球了; 大臂"横向"迎球时,在击球前的瞬间,持拍手指紧握和顶板 随小臂同时发力,在大臂"吃"球基础上进行摩擦来正确地完成拉弧圈的 Administrator 高亮 动作。 这里要强调的是:肩带大臂"吃"球的过程中,大臂相对身体即" 转腰"来讲,应是被动的感觉,它只是用"惯性"去"吃"球的;对肩关节讲, 它应是略紧张的,因为要保持大臂的"惯性力"。但相对整个转动的身体 即"转腰"时来讲,大臂与肩关节在"吃"球过程中又是相对放松的。只有 这样,收拍才能及时,才更有利于下一板的连续。所以,在讲"放松"或" 紧张"时应具体细化到每一个动作中,避免造成误解。 这个过程即是常说的"大臂带小臂后小臂带大臂"的现象,也是对" 小臂二次加速"的个人铨释,请大家评论。 下图:老瓦"高吊"时整体的二次加速过程很明显! 补充: 小臂的二次加速过程中,应注意到"大臂送肘、肘送手"的主要 环节,即:肩部带大臂【同步】向前时,先不考虑小臂如何,【一定要 把肘部当做端点甩出去,即将触球的瞬间,以肘为支点、突收小臂来迎 球的同时、手指顶板进行摩擦,这时的肘部仍然处于被甩的状态,即这 时的肘部仍然是向前的,而不是在随小臂向内;这样,在顶扳的同时拍 子也会有"甩" 的感觉】,这个感觉中同时会包含了手腕的发力,手腕的 这个发力是在【顶板】的瞬间产生的,是不自觉的。这样,完全不会有 刻意甩腕的感觉,但却会真正地用上了腕力。 请大家注意理解和体会【】中的内容,即是"大臂送肘、肘送手"的 全面解释和本文的重点。另:前文中大、小臂的"横向、顺向",是指相 对来球的方向而言,在此一并说明。 根据 snoopy球友的建议,将一个回帖转到这里,结合"弧圈技术的基本摩 擦方法"一文,一并供参考: 对于小臂的二次加速,有人认为很难理解,这是因为你对全身的正 确发力还没有全面理解和掌握。有球友告诉我按着我说的方法,把小臂 的二次加速和"五分之二"发力方法结合到一起,确实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并且在发力时有了全新的感觉,我为这几位球友感到高兴,值得庆贺! 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在真正理解了"五分之二"发力方法后,身体 的发力方法正规了,接着就是手臂手腕的细节方面了。 "五分之二"发力后,肩部的向前幅度明显大于以前的转腰发力,这 时的整条手臂在肩部向前时被动地被带而同步上前。此时,由于"五分 之二"的同步向前而形成的转体速度也明显加快,所以整条手臂是带有 随同点转体而产生的横向惯性的,这个惯性即是身体的暴发力生成的; 大臂同小臂及手腕、手指带拍以引拍时的初始动作迎向来球,在即将触 球的瞬间,以肘关节为支撑快速收缩小臂去进行对球的摩擦,这即是所 谓的小臂二次加速动作。这里的重点是:整条手臂向前时的惯性力是去 迎球,而真正起摩擦作用的力是来自小臂随大臂向前的基础上即将触球 的自发力,但大臂的惯性力是基础、与收小臂及手腕的辅助发力是叠加 的,所以,"五分之二"转体的速度明显地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力是基础。 小臂的二次加速的速度基本是个固定值,所以"五分之二"的速度就显得 尤为重要了。同时还要说明的一点是:球拍触球前小臂二次加速时球拍 应与来球有个适当距离,这样小臂加速后触球时利于"吃住球"并利于增 加速度,但这个距离一定要把握得适当。过小或没有时,球的旋转强却 没有速度;过大则成了"击打"而过早脱板不利于摩擦。"拍与球的距离" 是弧圈技术中较主要的一个关键问题,应切实理解和掌控。以上是对本 文及"五分之二"发力的一些补充,供参考 功夫兄来指导时说了"身体跟球"的重要性,我后来的实践心得(以前文章 有提及),就是真正到位的球 击球前会有一个明显的停顿, 这个停顿就 是"身体找球 重心右移下沉 主动蹬腿迎前"的特徵, 而不是急急出手的" 假快" . 这个停顿,就是 把能量储蓄到右脚再爆发开来的过程 以及 手等腰 腰 等脚的准备 . 右脚到位踩稳 重心做好调整之后 蹬腿把重心送出去,这 球质量自然就高了. 所以平时就是要多练右脚找球的能力 重心要充分 地压到右脚靠反作用力把重心再蹬出去,不管发多大的力量都要求自己 每一球都要把重心迎前的动作做足. (这边的迎前方向指的是击球方向) 我跟同事在观察功夫兄拉球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停顿感,那两位陪练在 爆沖一板時也是如此, 这是一般球友们没有的 都是急急出手 都把注 意力放在手了 那是"假快",我认为这就是其中的差距. Administrator 高亮 我现在练拉上旋来球没什么分前冲或者加转,摩擦动作上差别不大(不含 起下旋加转那板),就只有力量大小跟击球时机的早晚(发力方向配合改 变). 平時練球, 我认为就是要把动作做足 球挂过去 放松轻拉,多练走 动拉而不要练力量跟速度 先要求跟球到位的能力 去感覺那個"停頓" 把重心迎前才出手, 才能達到"真快"的境界,等力量順了再慢慢加重.或 者是三板轻拉一板加重. 拉冲,其实是身体在冲 靠的是两腿的重心转移节奏加快,不是手的动作 加快. 暴冲的主要秘诀在脚而不在手 以下引用 "李晓东谈击球的五个环节" 一文中的部分內容: 再讲一下取位时重心的问题。一个人打球重心应该往 下压,利用地面 的反作用力,脚上受到这种反作用力,就像踩弹簧一样,从下往上顶出 来。像王励勤这点做得就比较好,他拉球就能拉住劲,就在于利用了这 种反作用力,腿由后往前蹬出,身体的力量也释放出来了。这样打出的 球就比原来快了一点点,不然等到球来了之后再往下压重心,力量就不 能完全出来。在这个环节上我教了 25年错球,这几年才算比较清楚 李晓东这段话其实谈的就是击球前的停顿-- 就是击球前人的重心 有如 弹簧般的往右脚下压再反弹回来的过程.这说法萧教练完全一致. 也就 是击球前 腿要先主动蹬出,重心要主动迎前(迎前方向同击球方向) ,只 把右脚当做转腰的支撑是不够的,重心转移也不是被动式的转移. 这概 念跟萧教练指导我时说的完全吻合一致! 有关重心要主动迎前,我再次引用吴敬平教练的文章内容來呼应: Administrator 高亮 击球原理:击球的时候,以右手为例,首先是腿上发力,向左蹬腿,身 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转换,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要和 击球的方向一致。然后是腰上发力,用腰带动大臂转动,把力传递到前 臂,在击球一瞬间,收缩前臂用力击球。 小臂带大臂多向前(wpillar) 以下是引用 wpillar在 2008-9-30 15:34:00的发言: 大臂停下来?是不是相对慢下来的感觉? 大臂肯定不是完全停下来。哈哈,很笨的,再问一下 大臂是相对地慢下来,并非完全停下来. 同意 Kwong的说法. 那位高手说的,是击球过程收臂的问题,而不是蹬迎的问题. 重心如果交换明显, 重心往左脚落时也会对身体产生煞车作用, 身体与大臂减速,对小 臂则有个惯性加速. 蹬迎是身体带动大臂加速, 击球时收臂 则是小臂加速带动大臂. 如果大臂全程都在加速向前過多, 不容易形成甩鞭发力,也会特别别扭. 高手说的"向前", 意指击球时 你的小臂要往前"超越"大臂 , 说的就是小臂要加速去收. 有人说, 击球 过程收臂 就是 大小臂的接力赛, 说的挺形象的--蹬迎是大臂向前,收臂則是小臂接著向 前. 弧圈出手动作的“七字诀” 我们知道,每个技术动作都是由四个基本环节构成的,这就是准备、引拍、击球、还原, 任何技术动作都离不开这样四个基本环节。但是,四个环节中,对技术起决定作用的还 是击球这个环节,我们叫它核心环节。许多帖子对核心环节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 尤其是对弧圈技术的击球动作讨论都比较充分,这对我们怎么样来认识弧圈技术起到了 很好的作用,看了大家的帖子,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今天,我就从“击球”这个环节, 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提供给大家参考。 先提供给大家七个字,来描述“击球”这个环节的技术动作,然后再适当展开讨论一下。 这七个字就是:蹬、送、扭、转、甩、收、拧。它是根据弧圈击球动作的基本结构和用 力的基本顺序来进行总结和描述的,尽量把击球过程复杂的动作用简单的一个字来概括, 这样便于大家理解和记忆,也便于在练习中提醒和暗示自己。 蹬:是弧圈击球动作的起点,也是用力的发端。 在准备和引拍两个环节中,身体重心已经适度下降,全身象弹簧一样得到了压缩,力量 得到了积蓄。从“蹬”开始,身体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也就是身体的展放和重心转移及力 量的释放阶段。蹬也是对动作的一个基本的描述,指的是前脚掌的用力方式,其方向是 与引拍的方向相反,即向前上方向。同时,也包含了将原来微屈的膝关节蹬伸的意思。 值得强调的是,蹬所描述的主要是与握拍同侧的脚腿的运动形式,而不是对两脚动作的 整体描述。因为发力和拉球的腿部动作,主要是由握拍同侧的脚来承担和实现的。另一 只脚只起着配合的作用。 送:指送髋,蹬伸与送髋体现了动作的迎前姿态。 送髋动作是与蹬伸动作联系在一起的,蹬的目的,是使力量向上传递,首先是传递给了 髋关节,此时髋关节顺应蹬地的动作将迅速向前上方运动,由于拉球的站位两脚基本上 是一前一后,因此,送髋的动作首先是从握拍一侧的髋部开始,成不对称的按引拍动作 相反的方向作向前送达,这一点与蹬地和伸膝的运动方向是保持一致的。其主要任务是 将两个关节形成的合力凝聚在一起,协助身体重心的交换由下向上转移。 由此分析,蹬与送在整个拉球的技术动作中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运动形式,它们基本 上是连接在一起的,动作方向和运动的效率基本相同,一般不会出现很大的错误。 扭:是指扭腰。 为什么不用“转”而用“扭”来描述腰部的动作呢?主要考虑到我们对中国文字的字面形象 理解。“扭”字说明腰部运动的复杂,是使用“转”字而无法达到的。转有平转,向上转, 向下转,向左转,向右转等描述方式,但“扭”,初了转动之外,还涵盖一些复杂的运动 方式。而拉球中的腰部运动,就是复杂运动的表现形式,仅用“转”字来描述是不够的。 那么,拉球时腰部是怎么样运动的呢?这要从引拍最后结束时的动作状态说起。我们可 以体会一下引拍结束时,腰与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时,握拍一侧的腰部由于 引拍动作的完成将会使一侧的腰与髋关节收得很紧,而另一侧的腰部将会适度的放开, 身体的重心也落在了与握拍同侧的脚上,同时,握拍同侧的腰也会随引拍向后的动作而 出现向下向后的转动,从而使整个腰部的形态出现了同时在三个不同空间上的运动(即 人体的三个基本轴:冠状轴、矢状轴、垂直轴)。因此,用“转”字来描述腰部的运动是 很难全面概括的,这是其一。 其二,击球时,腰部的运动同样也是在上述三个不同的空间上展开的。首先是握拍一侧 的腰部向前、向上、向内的复合性的扭转,这样的描述,即是顺序上的排列,也是方向 上的说明,任何方向上的颠倒,或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上的转动都是欠缺的和不完善 的。此时,另一侧的腰部运动亦同时进行,随着同侧髋部的向后运动,原来打开的腰随 击球动作的开始而主动收缩,两侧腰部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握拍一侧的腰部在不断 的向前、向上、向内运动,非持拍一侧的腰部则不断的向后、向下、向外运动,这一“放” 一“收”,将取决于你拉球的质量,只有拉球一侧的腰部动作,你拉球的力量也会大打折 扣,只有学会这一“放”一“收”,你的髋关节的力杠杆作用才真正的发挥了作用,你的送 髋和扭腰才会具备了实际的意义,不然,动作的连贯性和力量的传递到此就已经终结, 下一步,你就只能依靠手臂的力量了。这就是我们许多球迷朋友追求转腰,但见不到效 果而百思不解的地方。 两侧的腰部同时在围绕身体的垂直轴作不同方式的运动,这种动作的复杂性,决定了腰 部运动的难度,而没有腰部的参与,腰腿的力量就用不上,拉球的质量就无法谈起,因 此,可以看出大家对拉球腰部动作的讨论是抓到了拉球技术的根本。但我要提醒大家的 是,关注握拍一侧拉球腰部动作的同时,还要更关注另一侧腰部的动作配合,不然,不 要说你拉球应有的力量出不来,就是动作的协调性和还原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我 看了大家的帖子后感觉到已经被忽略了的细节。 腰部动作是躯干动作,没有腿和手动作那样明显的外部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外显性、直 观性不强,动作内隐的成分大,主要是腰部的肌肉群的收缩运动。越是这样的动作,就 越需要从动作的机制上进行了解,要多加强动作结构上的分析,上面我所分析的这些内 容,还需要大家在实际的练习中反复去体会和琢磨。对优秀运动员动作的观察也是方法 之一,但要注意每一个优秀运动员,都会有自己的动作特点,尤其是对有些特殊的动作, 要进行过细的分析,不要盲目的去模仿。比如波尔的挺身式的高吊,如果按照传统的训 练要求和一般的动作分析,都是不可取的。为什么在波尔的身上却显得那么潇洒自如, 这与他平时的训练有关,也于他使用技术的技巧有关,与他所形成和具备的打法有关。 大家都会说,存在就是道理,但反过来说,如果波尔再完善一点,技术动作更合理一点, 不就会更具备优势了吗。大家在观察时,我建议还是多看看我们国家的优秀选手,因为 中国运动员是通过严格的系统训练若干年,技术动作是比较完美的。 转:指转肩。 转肩的动作与髋的动作基本一致,注意,这里描述的是肩部的运动而不是肩关节的运动, 因而肩部的运动仍然属于躯干的运动。如果我们解决好了对髋部和腰部运动的认识问题, 肩部的动作也就迎刃而解了。 甩:指整个上肢的运动方式。 我们知道,拉弧圈需要的是快速的运动方式,快速的运动方式需要的是快速的力量。由 蹬、送、扭、转所合成的力量传递到上肢时,要转变成快速的力量,就需要上肢的发力 技巧,如果上肢不具备这样的技巧,力量虽然凝聚起来,却仍然得不到发挥和体现,那 么,前面的努力又算是白费了。研究弧圈手臂的运动方式,可以用“甩”字来形容,甩是 一种“鞭打”爆发式的用力方式,说明了力量在积蓄后瞬间释放的效能。由于关节构造的 原因,这样的方式在踝、膝、髋、肩(指上肢带关节)等关节上是不能完成和实现的, 但在手臂的运动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得到体现,主要是因为肩与大臂连接的肩关节具备这 样的运动功能。由于肩胛骨(肩部)的运动可以增大肩关节的运动幅度,而且能使关节 盂始终与肱骨头保持在方向上的一致,这样就更加有利于上臂的运动。 从关节构造上分析,肩关节属于人体的自由上肢关节,它是多轴关节中运动功能最完善 的球窝关节,可以进行任意方向上的运动,即可绕冠状轴作屈、伸运动;绕矢状轴作外 展、内收运动;绕垂直轴作旋转运动;还可以作环转运动。肩关节的这种关节上的特点 对我们掌握高难度的技术提供了物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会带来因对动作缺乏 正确理解而容易出现错误动作的麻烦(比如抬肘等)。肩关节是上肢最大的关节,也是 人体中最灵活、但稳固性较差的关节。其原因是关节头与关节窝的面积较大,关节囊薄 而松弛;关节韧带少而弱。此外,肩关节前下方没有肌肉覆盖和韧带加强成为关节的最 薄弱部分,肱骨头容易从此滑出,用力不当和用力过猛也容易使关节囊表面和韧带受伤, 因此,在技术动作不熟练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的情况下一般不要随便发力。由于拉弧圈的 力量较大,在练习中也要注意持续的时间不要过长,当体力下降和精力无法集中的情况 下可以转入其它内容的练习,以免出现伤害事故。 提高挥拍动作的速度和质量,手臂除了要采用“甩”的方式来释放下肢和躯干积蓄的力量 外,还与充分发挥手臂本身的肌肉收缩的力量有密切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拉球前手臂肌肉的自然放松,不能放松,就不能有效的收缩,凡是发力出现问 题的,我们都可以从拉球之前手臂肌肉是否放松上来寻找。关于这一点,今后我会 在其它的文章中再进行说明。如果说你还不会处理好腰部以下的力量传递,或者说处理 得不是很好,也不要失去信心,只要你的手臂动作运用合理、恰当,仍然可以利用上肢 的力量将球拉转,从而也可以弥补你身体发力不足的问题。当然,你努力的方向还是要 学会利用全身的力量来投入拉球的技术动作,能改进一点,就会离理想的目标靠近一步, 你的弧圈质量也随之会有明显的提高。 发力顺达通常是建立在轻松自然的动作基础之上的,如果你的上肢无法放松,那么,从 下到上身体各个部分的协调配合也就子虚乌有了,要知道这才是发力的大忌。如果你达 不到发力顺达这样的境界,平时练习时就不要盲目的去练习发力,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到 改进弧圈的技术动作上来,要明白,发力的程度是与技术的熟练程度始终是成正比的。 要使全身的力量整合起来,就需要身体各部分的高度协调,真正做到这点,也不是一蹴 而就的事情,需要坚持长期和不间断的反复练习,才能水到渠成。 收:指前臂的加速运动。 前臂在弧圈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大家应该是比较清楚了,前臂的加速运动是全身力量的最 后体现,整个拉球动作的质量高低与前臂的加速运动有直接的关系。在整个上肢“甩”的 过程中,前臂已成为鞭打动作的末端,凝聚的力量也将由此传递到球拍而作用到球体。 前臂的这种加速已经成为弧圈动作的基本特征,只要我们一提及弧圈技术,就会立马联 系到前臂的加速运动,这就说明,强烈的上旋旋转是于挥拍的加速运动紧密的联系在一 起的,没有这样的加速运动,就不可能产生区别快攻动作的弧圈技术。 那么,前臂的加速运动从哪里来,除了由以肩关节为轴的上肢“甩”的发力方式外,还与 引拍时处理好大、小臂的关系有关。拉球的引拍与快攻的引拍在大、小臂的关系上有明 显的不同,快攻引拍时,大小臂之间都有一个角度上的要求,也就是说,要保持击球动 作的小而快,并抢在上升期或高点期击球将球击出,必须要控制动作的幅度不能过大。 而拉弧圈的引拍,小臂伸得较直,这样就使击球动作的半径加大,在上肢“甩”的过程中, 再利用肘关节的骨杠杆作用,形成以肘关节为止点(近固定)的运动形式,即我们通常 说的二次加速。看上去是前臂的动作,但从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分析,主要涉及到上 臂。关于肌肉的运动这里限于篇幅,也就不多说了,今后有机会再进行必要的介绍。这 里需要讲清楚的是,小臂的加速动作实际上是上臂肌肉工作的结果,因此,改进小臂的 加速动作只能从上臂的肌肉运动去寻找答案,这一点,前面已经讲到,就不再重复了。 拧:指手腕和手指的运动。 如果在拉球最后的摩擦时,能加进手腕和手指的力量,这对提高弧圈质量的作用是明显 的。手腕的动作应该与整个动作的发力方向保持一致,加力前,手腕不能任意晃动,只 能保持打开的状态,在接触球的一刹那,采取“拧”的方式。拧实际上是一种内隐的发力 方式,就象拧开龙头一样,用拧来形容手腕的发力形式我想是适当的,这说明了手腕在 即刻运动时应保持的一种稳定状态,同时,拇指和中指应配合用力,并控制和调节好拍 形。要强调一点的是,拧是在摩擦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摩擦的一种加力方式,而不是改 变摩擦的动作形式。如果你的摩擦还掌握不好,千万不要学着去拧。 综上所述,蹬、送、扭、转、甩、收、拧是对弧圈击球动作的分解描述,目的是便于大 家加深对弧圈击球动作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而不是说弧圈的击球动作必须得按这样的 步骤和方式去练习,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系列的动作是紧密的联系在 一起的,有的甚至是同步完成的,这样分解,只能给大家提供对自己拉球动作的辨析, 而不是对拉球动作的分割。你可以针对自己的技术动作,来对照一下还有哪些缺陷,还 有哪些不足,还有哪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说到底,是增强你对弧圈击球动作整体 上的把握,仅此而已,也仅供参考。 浅谈弧圈技术的发力集中 以下是引用 davidxfoo在 2007-8-1 1:54:00的发言:【 你想, 煽人巴 掌时你要打得狠是不是用力甩前臂了】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这个"点 子"就是平时所说的"发力集中"。部分球友曾有"我己经使出很大劲了, 就是打不透板、拉球不转"的疑惑,甚至怀疑自己学习的发力机制不对, 实际上,这部分球友发力的问题不是发不出力,而是发力不集中,形象 一点说就是只是在匀速发力过程中击球,而不是在瞬间集中时击球;还 有球友把瞬间发力体现在过早收小臂上、又因为只有小臂发力会造成发 力和摩擦的不足、就用大力扭腰去弥补,上、下肢衡接的不当,从而造 成"吃球不实、摩擦不够"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属基本功不扎实,具体表 现在"上、下肢衔接不协调、腰髋的传递和支撑作用不明显、小臂发力 不合理"的不够"完整、合理、集中"的发力机制中。 从一些上传的球友自拍视频中及球友的自述中不难看出,这个问题是在 以不同的形式在体现着,其原因就在于整体发力过程中的各环节的配合 上没有抓住重点和突出重点,没有充分理解"发力集中"这四个字的涵义, 换句话说就是发的是蛮力、而不是发巧力。其实,只要抓准并突出几个 重要环节,这个(爆发)力只要用上身体的整体发力的六成,就会起
/
本文档为【身体发力导读-novelblue】,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