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南师讲 瑜伽师地论

南师讲 瑜伽师地论

2011-11-18 50页 doc 342KB 19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9330

暂无简介

举报
南师讲 瑜伽师地论南师讲《瑜伽师地论》(1-01A)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 今天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瑜伽师地论》。 站在佛学的立场来讲,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真正要学佛,有四本真正的佛教佛学概论是要读的。印度原有的翻译过来的两部,中国的两部。印度的两部佛学概论:一部是《大智度论》;一部是《瑜伽师地论》。中国的两部佛学概论:一部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一部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后世人,现在几十年来写的佛学概论,那是概论的...
南师讲 瑜伽师地论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1-01A)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 今天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瑜伽师地论》。 站在佛学的立场来讲,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真正要学佛,有四本真正的佛教佛学概论是要读的。印度原有的翻译过来的两部,中国的两部。印度的两部佛学概论:一部是《大智度论》;一部是《瑜伽师地论》。中国的两部佛学概论:一部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一部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后世人,现在几十年来写的佛学概论,那是概论的概论的概论。可惜你们青年学佛,入手都是看现代化的概论,没有用处。 今天,我们可以说是翻开了一部真正的佛学概论,一百卷玄娤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第二点,我们拿一般学术性的立场来讲,我们晓得,佛学的一般学术立场,可以分为四个范围:一个范围,所有的经典属于小乘;大乘是另一种范围。大乘的佛学思想,包括它的修证也分为两个范围:一个是龙树菩萨的般若佛学系统;属于释迦摩尼佛涅槃后前期的佛学;一个是无著、天亲两位菩萨,两亲弟兄,天亲也翻译为世亲,属于法相唯识的,可以叫它是后期的佛学。那么,我们手里拿的这本《瑜伽师地论》是属于后期的佛学,如果拿学术严谨的立场来讲:后后胜于前前,越是后来越精细、周到、包罗的越多。这是无著、天亲的法相唯识部分。 所以,像西藏的密教,黄教宗喀巴大师的系统是属于这个系统,宗喀巴大师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依据印度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来扩充,变成《菩提道次地广论》。这个《菩提道炬论》是根据《瑜伽师地论》,阿底峡尊者写出来的。 我们现在讲的《瑜伽师地论》,先介绍一下无著、天亲两位菩萨。他们两都出家,世亲(天亲)菩萨是弟弟,年轻时专功小乘的佛学,修行小乘的佛教,极力地反对大乘佛教。后来受哥哥无著菩萨的影响,学了大乘以后,悟道了,要自杀。为什么?忏悔!过去著小乘的著作太多,诽谤大乘,这个罪业无法消灭,只有一死了之。他哥哥笑了,无著菩萨骂他那么没有出息:比如一个人走路,因地而倒,走路会跌倒,因为有地,如果走在虚空中是不会跌倒,“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跌在地下靠地才能爬得起来。你既然拿一支笔诽谤大乘,你不会在后半生把这只笔转过来,赞扬大乘?所以,世亲菩萨因此而著作了很多唯识各方面的东西。后来无著菩萨先死,涅槃。两兄弟约好,两个人都发愿往生欲界的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 世亲菩萨说:“你是不是往生那里,要给我个消息。” “那好,一定给你消息。” 死后,不要说打坐定中看不到哥哥,做梦也梦不到。三个月不知道,一年也没有梦到,三年也没有梦,有怀疑了。过了好几年,无著菩萨来了,现身了。 他说:“哥哥啊,你究竟到哪里去了?” “哎,我们发愿往生兜率天弥勒菩萨那里啊,在兜率天内院啊。” “那你怎么现在才来?” “没有啊,我刚刚到,弥勒菩萨刚刚在上课,我坐下来听了一下,因为牵挂你,又不好意思溜,等到菩萨课讲完了,我第一个来见你。” “你晓得多少啊,人间岁月已经好几年了。” “好几年!我就是一下子。” 弥勒菩萨的这本《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写的,谁说的呢?弥勒菩萨亲口讲的。不过,现在一般做学术的人不会相信。无著菩萨晚上,根据佛的,初夜分,晚上功夫完了,入定,离开,上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做记录,白天写出来,即《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我们的教主,弘扬释迦摩尼佛的法相唯识。后来的人不会相信:“哎,这是假的啊。哎,这本书就是无著菩萨写的了,因为怕别人不相信,才这样说。”这是后世的人,因为后世的人根本没有入定啊、出定啊,影子都没有,什么都不定。什么定呢?坏的事情蛮确定的,坏心念很确定,好心就不定。 为什么叫瑜伽师呢?我们晓得印度的瑜伽(yoga),瑜伽在密宗的翻译是加一个王字旁,念ga,yoga。所以学瑜伽的人来跟我讲,我就笑了,我说:“你们印度那里有瑜伽?” “有啊。”就表演身体,倒立莲啊、孔雀式啊,这是身体的瑜伽。印度的身瑜伽部分最后已经变成密宗的金刚亥母的四十多套拳,打坐时打拳的,已经将其精华吸收了,留下的音声瑜伽是咒语,心瑜伽没有了。心瑜伽是心地法门,只有中国的《瑜伽师地论》,这是真正印度的宗教。心瑜伽现在翻译为人字旁的“伽”,不念ga,念qie,瑜伽(yuqie)。瑜伽是指修瑜伽成就的人,即瑜伽的大师们。所以有人说念瑜伽(yuqie)错了,其实是他错了,错的一塌糊涂。瑜伽师就是修炼瑜伽的人成功了,就是中国讲修道得了道的人,就是有道之士,即瑜伽师,所以这本书叫瑜伽师。要想取得成就的,就称为瑜伽师。 怎么叫地论呢?地就是范围,分为十七个范围来说明,由普通一个人,由人生讲到物理世界,讲到整个宇宙。物理世界讲完了,回转来讲怎么样修持,怎么样修心,证得形而上这个道。然后,又分开:小乘的第一步怎么样修持;大乘道怎么样修持;一直到成佛,一百卷说完了。所以叫瑜伽师地,一地一地分成十七个地。不是楼梯十七层啊,是十七个范围,所以叫《瑜伽师地论》。 玄娤法师最大的功力是翻译这部书。唯识学里称这部书为大论。要想真学佛,不了解《瑜伽师地论》,都是在那里瞎闹,瞎子摸象,乱搞的,不行,尤其的后世学佛的。所以《瑜伽师地论》包括一切修正:怎么样做人;人道上升到天道;天道上升到声闻道;声闻道上升到缘觉道,声闻、缘觉是小乘,以及菩萨道,五乘道都包括在内。所以,宗喀巴大师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五乘道,是真正学佛的道路。 要想成佛,先学做人,人道没有修好,连天道的资格都不够,哪里能够谈修佛道!所以人乘、天乘,有了天乘的资格才能够修小乘道。天乘的资格都没有,你还够得上小乘?有了小乘道的资格,才够得上修菩萨道,才是大乘道。所以,我们后世中国唐宋以后的佛学、佛教,动辄谈我们是大乘佛法,大个什么?大的影子都没有!牛大,吹牛是大。你大个什么?大从小来啊,一点小善都做不到,能够做大善嘛?对不对?小事都做不来,你说:“我这个人啊,小事情不会牺牲的,碰到大事情时我会牺牲。”那是吹牛给人家听的。“你看我,那么舍不得花钱,因为小钱我不花,我愿意花大钱的。”那是吹给人家听的。同样的道理,小乘道都没有学好,何以能够学佛?所以,《瑜伽师地论》严重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如果我专讲一百卷的这本书,大概要五年的时间。或者每天讲两个钟头,三年时间可以,若详细的发挥,能不能讲完还不知道。我也很想有这个时间,很想发挥。你们有本事记录下来,这倒是很好的一件事。当然我也可以简单明了地讲,带你们念过去就行了,念一百卷的经,敲着木鱼念,那很快就完。若发挥起来,恐怕你们的文字程度要帮忙。 那么,我们今天先讲同你们相关的,我想想看,靠弥勒菩萨指示,先讲哪里?好吧,有一位同学提出来,过去我们在老的大乘学舍,信义路三段,我讲过为什么你们打坐修行不能得定?选过这一段,就先讲这一段。391页(卷第二十,中间)左边上方: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怎么样使世间的一切种性达到清净境界? 当知略有三种。归纳起来共有三种。 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这个很好懂啊,意译就是:我们做人在世间,怎么说,能够修到真正修持到一切种子清净、心地上一切种子清净,起心动念,每一个念头、种姓都清净。这还是在世间,还没有出世间。怎么样才能做到呢?佛说,就是我们未来的弥勒佛讲,简单地告诉我们,要有三个条件,三个条件做到了,才说是在世间一切种清净。哪三种?第一是得到了定,三摩地静修。没有得定以前,你想修行清净,都是牛肉店吹牛的。 第二,进一步说,光得定,定分很多种,《瑜伽师地论》里说的很详细,还不行,要三摩地圆满,定慧的。三摩地得到圆满了,这个才行,进一步了。什么叫圆满?经典里都有。所以你们出家、在家要学佛,不管密宗、显教什么法门,这部经典里都有了。 第三,进一步是要三摩地自在。定境界到达圆满,六通具足,就是神通具足,三摩地自在没有?没有。到达最高三昧境界自在,要入到出世间定就入出世间定;要入世间定就可以进入世间定。换句话说,密宗、显教、净土无一法不通,叫得三摩地自在。 像你们在十一楼打坐,自在不自在啊?当然自在,你都坐在那里。 你说“我自在啊,自己坐在这里啊。” 你说:“腿酸了。” “叫它不酸,自在不自在?” “不自在。”做不了主。 所以,拿现在世间法来讲,真正的自由,除非是成了佛。真自在,才能真自由。 如果我们现在考试,听了《瑜伽师地论》,我出了目说:佛说要世间一切种清净,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你们的:三种,一、得到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 答案完全正确,一百分。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这就是玄娤法师翻译的文章,翻译得很忠实,文章都是倒装的句子。所以后世一般人学这种文章啊,像熊十力先生,怪里怪气的,怪的好,因为人家看不懂。现在学术很怪,像我这样上课,学生不欢迎。 “哎,这个老师讲课都很好,不是学术化,太普通了!” 学术化的,坐在那里讲:“此所谓三摩地者是为三摩地也。所谓三摩地者是为正受业。”然后,引经据典学术化。越讲得学生听不懂,大家瞪眼睛,认为境界高嘛。 因为当年我们是看得老前辈们上课,我们以前穿个长袍,提脚裤,书本这么夹着,一听到这样,我们第一步手跳到口袋里了;第二步,慢慢地眼睛看着他,把书本合好;第三步夹在这里;第四步慢慢站起来,就是望望然而去,就是看看他走了。听了半天不如我自己看书:三摩地者三摩地也,哼,我要你说?三摩地者是为正受业者。那还用你讲?我翻一下佛学字典,一下子就完了,哼。 你看他的文章,最初要二十种条件可以得到什么呢?对治法。为什么你不能入定?身有毛病。什么毛病?烦恼毛病。那么这个烦恼毛病怎么医它呢?医它的叫做对治法。按照我们中文来写:所对治者,不能得三摩地者有二十法,很清楚了。可是他翻译的不那么写: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我的外婆啊,这就麻烦了,所以观念搞不清楚就不懂了吧?把它颠倒一下就清楚了。所以中国文字与外国文字的文法是两样。比如美国叫先生南,我们叫南先生。他叫先生南很顺利,我们听就别扭,我们叫南先生很清楚。所以,玄娤法师的文章都是先生南来的。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这二十种搞不清楚,你永远不能得到定境。念佛也好,打坐也好,不能入定,不能使你得到胜解脱,入定的境界。所以,首先要认识清楚。 何等二十?哪二十种?照我们现在写文章:能令不得三摩地。一、二、三就写下来,他还要加一个问号,哪二十种啊?中国人喜欢简化,外国人喜欢啰嗦;中国人喜欢归纳,外国人喜欢分析。 (本人根据录音记录整理,如有错误,请依照录音为准。) 善天杨 2010-10-04 06:38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已说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谓略由四处。当知普摄修所成地。何等四处。一者修处所。二者修因缘。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处七支所摄。何等为七。一生圆满。二闻正法圆满。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熟。五修习对治。六世间一切种清净。七出世间一切种清净。如此四处七支所摄。普圣教义广说应知。依善说法毗奈耶中。一切学处皆得圆满。 云何生圆满。当知略有十种。谓依内有五。依外有五。总依内外合有十种。云何生圆满中依内有五。谓众同分圆满。处所圆满。依止圆满。无业障圆满。无信解障圆满。众同分圆满者。谓如有一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男根成就。处所圆满者。谓如有一生在人中。又处中国不生边地。谓于是处有四众行。谓苾刍苾刍尼近事男近事女。不生达须篾戾车中。谓于是处无四众行。亦无贤圣正至正行诸善丈夫。依止圆满者。谓如有一生处中国。不缺眼耳随一支分。性不顽嚚亦不喑哑。堪能解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无业障圆满者。谓如有一。依止圆满。于五无间随一业障。不自造作不教他作。若有作此于现身中必非证得贤圣法器。无信解障圆满者。谓如有一必不成就五无间业。不于恶处而生信解。不于恶处发清净心。谓于种种邪天处所。及于种种外道处所。由彼前生于佛圣教善说法处修习净信长时相续。由此因缘。于今生中唯于圣处。发生信解起清净心云何生圆满中依外有五。谓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随转圆满。正行不灭圆满。随顺资缘圆满。大师圆满者。谓即彼补特伽罗具内五种生圆满已。复得值遇大师出世。所谓如来应正等觉。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于一切境得无障碍。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者。谓即彼补特伽罗值佛出世。又广开示善不善法有罪无罪。广说乃至诸缘生法及广分别。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及与论议。胜义正法随转圆满者。谓即大师善为开示俗正法已。诸弟子众依此正法。复得他人为说随顺教诫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门果。于沙门果证得圆满。又能证得展转胜上增长广大所有功德。正行不灭圆满者。谓佛世尊虽般涅槃。而俗正法犹住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随顺资缘圆满者。谓即四种受用正法。因缘现前受用正法。诸有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转恐乏资缘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种种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如是十种名依内外生圆满。即此十种生圆满名修瑜伽处所。由此所依所建立处为依止故。证得如来诸弟子众所有圣法。如是圣法略有二种一有学法。二无学法。今此义中意取无学所有圣法。谓无学正见。广说乃至。无学正智。何以故。由诸有学虽有圣法。而相续中非圣烦恼之所随逐现可得故。如是初支生圆满广圣教义有此十种。除此更无余生圆满若过若增。 云何闻正法圆满。谓若正说法若正闻法。二种总名闻正法圆满。又正说法略有二种。所谓随顺及无染污。广说当知有二十种。如菩萨地当说。又正闻法略有四种。一远离憍傲。二远离轻蔑。三远离怯弱。四远离散乱。远离如是四种过失而听法者。名正闻法。当知广说有十六种。亦如菩萨地中当说。 云何涅槃为上首。谓如来弟子依生圆满转时。如先所说相而听闻正法。唯以涅槃而为上首。唯求涅槃唯缘涅槃而听闻法。不为引他令信于己。不为利养恭敬称誉。又缘涅槃而听法者。有十法转。涅槃为首。谓依止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当知依止有余依涅槃界。有九法转。涅槃为首。依止无余依涅槃界。有一法转。涅槃为首。谓以闻所成慧为因。于道道果涅槃起三种信解。一信实有性。二信有功德。三信己有能得乐方便。如是信解生已。为欲成办思所成智。身心远离愦闹而住。远离障盖诸恶寻思。依止此故便能趣入善决定义思所成智。依止此故又能趣入无间殷重二修方便。由此次第乃至证得修所成智。依止此故见生死过失发起胜解。见涅槃功德发起胜解。由串修故入谛现观。先得见道有学解脱已。得见迹。于上修道由数习故。更复证得无学解脱。由证此故解脱圆满。即此解脱圆满名有余依涅槃界。即此涅槃以为上首。令前九法次第修习而得圆满。当知即此解脱圆满。以无余依涅槃界而为上首。如是涅槃为首听闻正法。当知获得五种胜利。何等为五。谓听闻法时饶益自他。修正行时饶益自他。及能证得众苦边际。若说法师为此义故宣说正法。其听法者即以此意而听正法。是故此时名饶益他。又以善心听闻正法。便能领受所说法义甚深上味。因此证得广大欢喜。又能引发出离善根。是故此时能自饶益。若有正修法随法行大师。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现成正等觉。云何令彼正修行转。故彼修习正法行时。即是法尔供养大师。是故说此名饶益他。因此正行堪能证得寂静清凉。唯有余依涅槃之界。是故说此能自饶益。若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名为证得众苦边际。是名涅槃以为上首听闻正法所得胜利。如是名为涅槃为首。所有广义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能熟解脱慧之成熟。谓毗钵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所以者何。定心中慧于所知境清净转故。又毗钵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又依善友之所摄受。于所知境真实性中有觉了欲。依尸罗圆满之所摄受。于增上尸罗毁犯净戒现行非法坏轨范中。若诸有智同梵行者。由见闻疑或举其罪。或令忆念或令随学。于尔所时堪忍讥论。又依所知真实觉了欲故。爱乐听闻。依乐闻故便发请问依请问故。闻昔未闻甚深法义。数数听闻无间断故。于彼法义转得明净。又能除遣先所生疑。如是觉慧转明净故。于诸世间所有盛事。能见过患深心厌离。如是厌心善作意故。于彼一切世间盛事不生愿乐。彼由如是于诸世间增上生道无愿心故。为欲断除诸恶趣法。心生正愿。又为修集能对治彼所有善法。修集一切烦恼对治所有善法。为欲证得彼对治果。亦为自心得清净故。心生正愿。如是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如先所说渐次能令解脱圆满。又随次第已说三支。谓闻正法圆满。涅槃为上首。能熟解脱慧之成熟。如是三支广圣教义。谓十十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又此三支当知即是修瑜伽因缘。何以故。由依此次第此因此缘。修习瑜伽方得成满。谓依闻正法圆满。涅槃为上首。能熟解脱慧成熟故。 云何修习对治。当知略说于三位中有十种修习瑜伽所对治法。云何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远离闲居修瑜伽位。云何十种修习瑜伽所对治法。谓在家位中于诸妻室有淫欲相应贪。于余亲属及诸财宝有受用相应爱。如是名为处在家位所对治法。由此障碍于一切种不能出离。设得出家由此寻思之所扰动。为障碍故不生喜乐。如是二种所对治法。随其次第修不净想修无常想。当知是彼修习对治。又出家者于出家位中。时时略有四种所作。一常方便修善法所作。谓我于诸法常方便修为依止故。当能制伏随爱味乐一切心识。又能如实觉了苦性。二于无戏论涅槃信解爱乐所作。谓我当于无戏论涅槃心无退转不生忧虑。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三于时时中游行聚落乞食所作。谓我乞食受用为因。身得久住有力调适。常能方便修诸善法。四于远离处安住所作。谓若爱乐与诸在家及出家众杂居住者。便有种种世间相应见闻受用诸散乱事。勿我于彼正审观察。心一境位当作障碍。于此四种所作事中。当知有四所对治法。于初所作有懒堕懈怠。于第二所作有萨迦耶见。于第三所作有爱味贪。于第四所作有世间种种乐欲贪爱。如是四种所对治法。如其次第亦有四种修习对治。一于无常修习苦想。二于众苦修无我想。三于饮食修厌逆想。四于一切世间修不可乐想。又于远离闲居方便作意位中。当知略有四种所治。何等为四。一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有闇昧心。二于诸定有随爱味。三于生有随动相心。四推后后日顾待余时。随不死寻不能炽然勤修方便。如是四种所对治法。当知亦有四种修习对治。一修光明想。二修离欲想。三修灭想。四修死想。又不净想略有二种。一思择力摄。二修习力摄。思择力摄不净想中。当知五法为所对治。何等为五。一亲近母邑。二处显失念。三居隐放逸。四通处隐显由串习力。五虽勤方便修习不净而作意错乱。谓不观不净随净相转。如是名为作意错乱。修习力摄不净想中。当知七法为所对治。何等为七。谓本所作事心散乱性。本所作事趣作用性。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由不恭敬勤请问故。又由不能守根门故。虽处空闲犹有种种染污寻思。扰乱其心。又于饮食不知量故。身不调适。又为寻思所扰乱故。不乐远离内心寂静奢摩他定。又由彼身不调适故。不能善修毗钵舍那。不能如实观察诸法。如是一切所对治法。当知总说一门十二一门十四。又即如是所对治法。能治白法还有尔所。于修二种不净想中。当知多有所作。又于无常所修苦想。略有六种所对治法。何等为六。一于未生善法最初应生。而有懒堕。二于已生善法应住。不忘修习圆满倍令增广所有懈怠。三于恭敬师长往请问中。不恒相续。四于恒修善法常随师转。远离净信。五由远离净信不能常修。六于内放逸。由放逸故于常修习诸善法中。不恒随转。如是六种所对治法。还有六法能为对治多有所作。与此相违。应知其相。又光明想缘多光明以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说。今此义中意辩缘法光明以为境界修光明想。谓如所闻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与彼俱行彼相应想。应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实能令心闇昧者。谓方便修止观品时。于诸法中所有忘念。与此相违。当知即是光明。又第一义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十一法为所对治。云何十一。谓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合有十一。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一不善观察故。不善决定故。于所思惟有疑随逐。二住于夜分懒惰懈怠故。多习睡眠故虚度时分。三住于昼分习近邪恶食故身不调柔。不能随顺谛观诸法。四与在家出家共相杂住。于随所闻所究竟法。不能如理作意思惟。如是疑随逐故。障碍能遣疑因缘故。此四种法是思所成慧俱光明想之所对治。令思所成若智若见不得清净。何等名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一依举相修。极勇精进所对治法。二依止相修。极劣精进所对治法。三依舍相修。贪著定味与爱俱行所有喜悦。四于般涅槃心怀恐怖。与嗔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法。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于法精勤论议决择。于立破门多生言论相续不舍。此于寂静正思惟时能为障碍。六于色声香味触中。不如正理执取相好。不正寻思令心散乱。七于不应思处强摄其心思择诸法。如是七种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对治法。极能障碍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知若见不清净转。此所治法还有十一。与此相违。能对治法。能断于彼。当知亦令思修所成若知若见清净而转。又正方便修诸想者。有能断灭所治法欲。又于所治现行法中。心不染著速令断灭。又能多住能对治法。断灭一切所对治法。如是三法随逐一切对治修故。名多所作。如是名为修习对治。此修对治当知即是修习瑜伽。此第五支修习对治广圣教义。当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1始)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1完、2始)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闇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五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六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2完3始)八虽无此失然有懈怠懒惰故。弃舍加行过失。九虽无此失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生起过失。十虽无此失然有于寒热等苦不能堪忍过失。十一虽无此失然有慢恚过故。不能领受教诲过失。十二虽无此失然有于教颠倒思惟过失。十三虽无此失然。于所受教有忘念过失。十四虽无此失然有在家出家杂住过失。十五虽无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五失相应卧具。应知如声闻地当说。十六虽无此失然于远离处不守护诸根故。有不正寻思过失。十七虽无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无所堪能过失。十八虽无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十九虽无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内心寂止远离中有不欣乐过失。二十虽无此失然先不修行毗钵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毗钵舍那如实观中有不欣乐过失。如是二十种法。是奢摩他毗钵舍那品证得心一境性之所对治。又此二十种所对治法。略由四相于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为障。何等为四。一于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二于一切修定方便全无加行故。(3完4始)三颠倒加行故。四加行缦缓故。此三摩地所对治法有二十种白法对治。与此相违。应知其相。由此能断所对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证三摩地。又得此三摩地。当知即是得初静虑近分定。未至位所摄。又此得三摩地相违法。及得三摩地随顺法。广圣教义当知唯有此二十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由此因缘依初世间一切种清净。于此正法补特伽罗得三摩地。已善宣说已善开示。(4未完,接21卷) 复次如是已得三摩地者。于此少小殊胜定中。不生喜足。于胜三摩地圆满。更起求愿。又即于彼见胜功德。又由求愿见胜功德。为求彼故勇猛精进策励而住。又彼于色相应爱味俱行烦恼。非能一切皆永断故。名非得胜。又非于彼诸善法中皆勤修故。名他所胜。又于广大净天生处无有沉没。又彼无能陵篾于己下劣信解增上力故。又彼如是心无沉没。于定所缘境界法中。即先所得止举舍相。无间殷重方便修故。随顺而转。又彼如是随法相转数入数出。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依定圆满乐闻正法。故于时时中殷勤请问。又依如是三摩地圆满故。于正方便根本定摄内心奢摩他。证得远离爱乐。又证得法毗钵舍那。如是观察炽然明净所有爱乐。当知齐此已能证入根本静虑。如是名为三摩地圆满。又此三摩地圆满广圣教义。当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复次虽已证得根本三摩地故。名三摩地圆满。其心犹为三摩地生爱味。慢见疑无明等诸随烦恼之所染污。未名圆满清净鲜白。为令如是诸随烦恼不现行故。为练心故为调心故。彼作是思。我应当证心自在性定自在性。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善观察。谓自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又自誓受禁制尸罗。又自誓受精勤无间修习善法。若有为断一切苦恼受此三处。应正观察众苦随逐。由剃除须发故。舍俗形好故。著坏色衣故。应自观察形色异人。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形相。于行住坐卧语默等中。不随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审正观察游行乞食。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威仪。又正观察从他获得。无所畜积诸供身具。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众具。由此五相。当知是名初处观察。又善说法毗奈耶中。诸出家者所受尸罗。略舍二事之所显现。一者弃舍父母妻子。奴婢仆使。朋友眷属。财谷珍宝等所显。二者弃舍歌舞倡伎。笑戏欢娱。游从掉逸。亲爱聚会。种种世事之所显现。又彼安住尸罗律仪。不由犯戒私自恳责。亦不为彼同梵行者以法呵摈。有犯尸罗而不轻举。若于尸罗有所缺犯。由此因缘。便自恳责。若同梵行以法呵摈。即便如法而自悔除。于能举罪同梵行者。心无恚恨无损无恼而自修治。由此五相。是名于第二处观察。如是尸罗善圆满已。应以五相精勤方便修诸善品。谓时时间咨受读诵论量决择勤修善品。如是乃应受他信施。又乐远离以正方便修诸作意。又复昼夜于退分胜分二法。知断修习。又于生死见大过失。又于涅槃见胜功德。由此五相。是名第三处观察。如是精勤修善品者。略为四苦之所随逐。谓于四沙门果。未能随有所证故。犹为恶趣苦所随逐。体是生老病死法故。为内坏苦之所随逐。一切所爱离别法故。为爱坏苦之所随逐。自业所作故一切苦因之所随逐。彼为如是四苦随逐。应以七相审正观察。由此七相是名第四处观察。彼于如是四处。以二十二相正观察时。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谓我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仪及资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我今者于四种苦为脱何等。若我如是自策自励誓受三处。犹为四苦常所随逐未得解脱。我今不应为苦随逐。未于胜定获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复退屈。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为出家之想及沙门想。彼于圆满修多方便以为依止。由世间道证得三摩地圆满故。于烦恼断犹未证得。复依乐断常勤修习。又彼已得善世间道。数数为得三摩地自在故。依止乐修无间而转。又于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获得种种利养恭敬。而不依此利养恭敬而生贪著。亦不于他利养恭敬。及余不信婆罗门等对面背面诸不可意身业语业现行事中。心生愤恚。又复于彼无损害心。又爱慢见无明疑惑种种定中诸随烦恼不复现行。善守念住。又非证得胜奢摩他。即以如是奢摩他故。谓己一切所作已办。亦不向他说己所证。彼由如是乐断乐修。心无贪恚。正念现前离增上慢。于诸衣服随宜获得便生喜足。如于衣服。于余饮食卧具等喜足。当知亦尔。又正了知而为受用。谓如是等诸资生具。但为治身令不败坏。暂止饥渴摄受梵行。广说乃至。于食知量。彼由如是正修行故。于三摩地获得自在。依止彼故其心清白。无有瑕秽离随烦恼。广说乃至。获得不动。能引一切胜神通慧。是名三摩地自在。此三摩地自在广义。当知唯有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又先所说得三摩地。若中所说三摩地圆满。及今所说三摩地自在。总名无上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此清净唯在正法非诸外道。 云何出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五种。何等为五。一入圣谛现观。二入圣谛现观已离诸障碍。三入圣谛现观已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四修习如所得道。五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云何入圣谛现观。谓有如来诸弟子众。已善修习世间清净。知长夜中由妙五欲积集其心。食所持故长养其心。于彼诸欲生爱乐故。而于诸欲深见过患。于上胜境见寂静德。彼於戏论界易可安住。谓于世间一切种清净。于无戏论界。难可安住。谓于出世间一切种清净。是故于彼厌恶而住。非不厌恶。又此住正法者。于无戏论涅槃界中。心乐安住乐欲证得。由阙沙门果证增上力故。于己杂染相应。心生厌患。于己清净不相应。心生厌患。于己杂染相应过患。心生厌患。于己清净不相应过患。心生厌患。于己清净见难成办。心生厌患。此中略有三种杂染相应。一未调未顺而死杂染相应。二死已当堕烦恼大坑杂染相应。三由彼烦恼自在力故。现行种种恶不善业。往有怖处杂染相应。彼观己身阙沙门果证。由彼阙故与三种杂染相应。如是观已心生厌患。当知清净不相应亦有三种。一诸烦恼断究竟涅槃名无怖处。二能证此。谓依增上心学善心三摩地。三能证此。于增上慧学正见所摄微妙圣道。彼观己身与此三种清净不相应故。心生厌患。当知杂染相应过患亦有三种。一老病死苦根本之生。二自性苦生无暇处。三一切处生无常性。彼观己身有此三种杂染相应过患。心生厌患。当知清净不相应过患有五种。一于边地生未能止息。二于恶道生未能止息。三于在家众诸无间业未能偃塞。四于出家众无量见趣未不相应。五虽由世间道乃至有顶若定若生。而于无初后际生死流转。未作边际。彼观自身有此五种清净不相应过患。心生厌患。于己清净见难成办。当知亦有五种。一若舍不为不能自作故。二于所余事非请他为能成办故。三决定应作故由于自心未令清净必于众苦不得解脱成吉祥性。四非于恶业现在不作。即说彼为已作清净。即名已得于现见法永离炽燃无对治道。先所造作恶不善业必不坏故。五由彼清净学无学道证得所显故。彼观清净。由此五相难可成办。心生厌患。又复发起坚固精进。为欲证得。彼由观见杂染清净相应不相应故。心生厌患。又由观见杂染清净相应不相应过患故。心生怖畏。又于清净证得及杂染断灭中。有懒惰懈怠故。心便遮止。又由作意思惟彼相故心生厌患。即于此相多所作故。心极厌患。如厌患极厌患。怖畏极怖畏遮止极遮止。当知亦尔。如是彼以由厌俱行想。于五处所。以二十种相作意思惟故。名善修治。复有五因。二十种相之所摄受。令于爱尽寂灭涅槃速疾多住。心无退转亦无忧虑。谓我我今者为何所在。何等五因。一由通达作意故。谓由如是通达作意。无间必能趣入正性离生。入谛现观证圣智见。二由所依故。谓由依此所依无间必能趣入正性离生。余如前说。三由入境界门故。谓由缘此入境界门。必能趣入正性离生。余如前说。四由摄受资粮故。谓由此摄受资粮。必能趣入正性离生。余如前说。五由摄受方便故。谓由摄受如是方便。必能趣入正性离生。乃至广说。如是五因当知依谛现观逆次因说。非顺次因。依最胜因。如先说事。逆次说故。谓于空无愿无相加行中。于随入作意。微细现行有间无间随转我慢俱行心相。能障现观作意正通达故。既通达已于作意俱行心任运转中。能善弃舍令无间灭。依无间灭心由新所起作意。以无常等行如实思惟。由此作意修习多修习故。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生。彼于尔时能障现观我慢乱心便永断灭。证得心一境性。便自思惟。我已证得心一境性。如实了知。当知是名由通达作意故入谛现观。又若先以世间道得三摩地亦得圆满。亦得自在。彼或于入三摩地相。谓由此故入三摩地。或于住三摩地相。谓由此故住三摩地。或于出三摩地相。谓由此故出三摩地。于此诸相作意思惟。安住其心入谛现观。若得三摩地而未圆满。亦未自在。彼或思惟止相。或思惟举相。或思惟舍相。安住其心入谛现观。如是当知由所依故其心安住。又有二法。于修现观极为障碍。何等为二。一不正寻思所作扰乱心不安。 静。二于所知事其心颠倒。为欲对治如是障碍。当知有二种于所缘境安住其心。谓为对治第一障故。修阿那波那念。为对治第二障故。修诸念住。如是当知由入境界门故其心安住。又于妙五欲乐习近者。于圣法毗奈耶非所行处。若于随宜所得衣服饮食诸坐卧具。便生喜足。随所获得利养恭敬。制伏其心。谓依妙五欲。不由所得利养恭敬。心便坚住。由此因缘。远离一切非所行处。既远离已依诸念住乐断乐修。于昼夜分时时观察自他所有衰盛等事。心生厌患。又复修习佛随念等令心清净。又复安住诸圣种中。如是当知由资粮故。其心安住。此依最胜资粮道说。又彼如是资粮住已。为修相应作意加行故。有二种加行方便。何等为二。一自于契经阿毗达磨。读诵受持修正作意。于蕴等事令极善巧。二依他师教。所谓大师。邬波柁耶。阿遮利耶。于时时间教授教诫摄受依止。又正加行作意思惟。当知是名第三方便。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正加行。此中义者。谓尸罗净所有作意。名正加行作意思惟。彼自思惟尸罗清净。故。无悔恼。无悔恼故。便生欢喜。广说乃至。心入正定。是故宣说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心住方便。由如是方便故心速安住。彼于尔时由此五因二十种相。摄持其心。于爱尽寂灭涅槃界中。令善安住。无复退转心无惊怖。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当于如是心安住时。应知已名入谛现观。如是名入圣谛现观。又此圣谛现观义广说应知。谓心厌患相有二十种。心安住相亦二十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入圣谛现观已离诸障碍。当知此障略有二种。一行处障。二住处障。行处障者。谓如圣弟子或与众同居。随其生起僧所作事。弃舍善品数与众会。或复安住常乞食法而爱重饮食。或兼二处。好乐营为衣钵等事。或为读诵经典而好乐谈话。或居夜分而乐著睡眠。或居昼分乐王贼等杂染言论。或于是处有亲戚交游谈谑等住。而于是处不乐远离。谓长夜数习与彼共居增上力故。或复乐与第二共住。诸如是等名行处障。住处障者。谓处空闲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总名为住。依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复有四种障碍。一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二奢摩他支不随顺性。三彼俱品念不随顺性。四处所不随顺性。若谓己聪明而生高举。不从他闻顺观正法。是名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若不安静身语意行。躁动轻举数犯尸罗生忧悔等。乃至不得心善安住。当知是名奢摩他支不随顺性。若有忘念增上力故。于沉掉等诸随烦恼心不遮护。当知是名彼俱品念不随顺性。若有习近五失相应诸坐卧具。当知是名处所不顺随性。或于昼分多诸諠逸。于夜分中多蚊虻等众苦所触。又多怖畏多诸灾厉。众具匮乏不可爱乐。恶友摄持无诸善友。诸如是等名住处障。又此二障当知总有二种因缘能为远离。一多诸定乐。二多诸思择。多诸定乐应知略有六种。谓若有已得三摩地而未圆满未得自在。彼应修习止举舍三种善巧。由此发生多诸定乐。若有于三摩地已得圆满亦得自在。彼应修习入住出定三种善巧。由此发生多诸定乐。云何名为多诸思择。谓胜善慧名为思择。由此慧故。于昼夜分自己所有善法增长如实了知。不善法增长如实了知。善法衰退如实了知。不善法衰退如实了知。又彼如于昼夜。若行若住。习近衣服饮食命缘。由习近故。不善法增长善法衰退。或善法增长不善法衰退。皆如实了知。即此思择为依止故。于所生起诸不善法。由不坚著方便道理。驱摈远离。于诸善法能勤修习如是二处十种善巧。于二处所十一种障能令断灭。随所生起即便远离。如是名为远离障碍。又此远离障碍义。广说应知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入圣谛现观已。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谓圣弟子已见圣谛已得证净。即以证净为依止故。于佛法僧胜功德田作意思惟发生欢喜。又依自增上生事及决定胜事。谓己身财宝所证盛事。作意思惟发生欢喜。又依无嫉。如于自身于他亦尔。又依知恩。谓有恩者。念大师恩作意思惟。发生欢喜。由依彼故。远离众苦及与苦因。引发众乐及与乐因。如是思惟随顺修道欢喜事故。便能证得速疾通慧。又此思惟随顺修道欢喜事义。广说应知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修习如所得道。谓彼如是所生广大无罪欢喜溉灌其心。为趣究竟于现法中心极思慕。彼由如是心生思慕。出离乐欲数数现行。谓我何当能具足住如是圣处。如阿罗汉所具足住。如是欲乐生已。发勤精进无间常委。于三十七菩提分法方便勤修。又彼如是勤精进故。不与在家出家众相杂住。习近边际诸坐卧具。心乐远离。又彼如是发生欲乐。发勤精进。乐远离已不生喜足。谓于少分殊胜所证。心无喜足。于诸善法转上转胜转微妙处悕求而住。由此四法摄受修道。极善摄受。即此四种修道为依。如先所说诸欢喜事所生欢喜。彼于尔时修得圆满最极损减方便道理。烦恼断故。获得殊胜所证法故。亦令喜悦修得圆满。又修所断惑品粗重已远离故。获得轻安。轻安故。生身心清凉。极所摄受。如是二种修得圆满。又此有学金刚喻定到究竟故。修得圆满。是名修习如所得道。又此修习如所得道义。广说应知。谓四种法为依止故。能令五法修习圆满。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谓于三位。乐位苦位不苦不乐位。为诸烦恼之所随眠有二种补特伽罗。多分所显。一者异生。二者有学。又有二种能发起杂染品。一者取杂染品。二者行杂染品。即为断此二杂染品。入善说法毗奈耶时。能为障碍所有烦恼。此诸烦恼能为随眠。深远入心。又能发生种种诸苦。若能于此无余永断。名为证得极净道果。又十无学支所摄五无学蕴。所谓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名极清净道。又由证得此极净道。离十过失住圣所住。云何名为十种过失。所谓依外诸欲所有愁叹。忧苦。种种恼乱。苦苦相应过失。又有依内不护诸根过失。由不护诸根故。生愁叹等。又有爱味乐住过失。又有行住放逸过失。又有外道不共即彼各别邪见所起语言。寻思。追求三种过失。又有依静虑边际过失。又有缘起所摄发起取杂染品过失。又有发起行杂染品过失。若于如是十种过失永不相应。唯有最后身所任持。第二余身毕竟不起。于最寂静涅槃界中。究竟安住。一切有情乃至上生第一有者。于彼一切所有有情得为最胜。是故说名住圣所住。以能远离十种过失。又能安住圣所住处故。名功德。又若彼果若极净道若彼功德。如是一切总略说名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又此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义。广说应知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若得如是最上无学诸圣法者。如是圣法相应之心。于妙五欲极为厌背。无异熟故后更不续。若世间心虽复已断犹得现行。彼于后时任运而灭。又烦恼道后有业道。于现法中已永断绝。由彼绝故当来苦道更不复转。由此因果永灭尽故。即名苦边。更无所余无上无胜。此中若入圣谛现观。若离障碍。若为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若修习如所得道。若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如是名为出世间一切种清净。又此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义。广说应知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若先所说世间一切种清净。若此所说出世间一切种清净。 总略为一说名修果。如是如先所说。若修处所若修因缘。若修瑜伽若修果。一切总说为修所成地。 二五o 2010-10-04 10:21 辛苦了! 功德无量! 感谢ing!!! 平凡人 2010-10-04 12:04 平凡人 2010-10-04 12:06 请师兄继续 心风合一 2010-10-04 22:13 师兄功德无量,请继续! monk 2010-10-05 01:21 ???? 善天杨 2010-10-05 10:10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2-01B) “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闇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五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六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 哪二十种啊? 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所以你看一个人想修行成道的条件有多难!二十种的第一条: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我的外婆啊,这个话怎么说啊?本来叫妈妈,“我的妈啊!”分量不够,把妈妈的妈妈叫出来,只好叫外婆,我的外婆啊,这个话怎么说啊?他说修行的第一个条件是同伴最难,同住的道友最难。你们注意啊,尤其是出家的,住僧伽,僧伽是出家修道人的团体。这个团体里面有一个不修行的,那九个肯修行,这一个不修行的就妨碍,他不乐断。同梵行,共同修清净行的,结果呢,跟他做伴,你就受了妨碍。 比如我们这个团体,大家现在都很清净,对不对?我们现在种姓清净不清净啊?此时此地啊,就讲这一秒钟,你们说清净不清净啊?(有答:清净。)对嘛,这个还不敢承认吗?你们太笨了,这一秒钟很清净的。若这一秒钟有一个神经病在这里大呼大跳的,你们清净不清净?不清净了。所以修行第一道伴难。 有人不乐意断去世间的杂念,所以不同梵行,梵行即清净行为。比如,我要清净修行,可是他喜欢看小说,他也并没有叫你看啊,不过他看到好的地方:“嗨,那个贾宝玉真妙!”你正好在打坐,无念,给他一拍:“哦,贾宝玉。”你也看过,然后念头——贾宝玉就来了,这就妨碍了。所以第一条,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做了道伴,妨碍了自己的修行,过失,这不是戒律,是因。 第二条,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他说我的同伴,比如师兄弟啊,你们大家在一起都是师兄弟,都有德,什么德呢?有些是上德,有些是下德,有些是缺德,都有德。当然,里面都有好德,都有德性。同伴虽然都有修行德性,同学道友们也能够彼此讨论、宣说修定的方便、方法。哎,结果碰到我,你们倒霉了——师有过失,这个教的师父是混蛋,冒充的。他没有定力,也没有智慧,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这个老师指导的不对。就是说,要好的同学修行,我们大家,你们在座的诸位从小辞亲出家,为了逃避现实的不讲,不为逃避现实的,都是为了求道而出家,结果呢,何以到了现在呢,家是出了,但没有到法王家,没有到佛家去,为什么?也许是同伴的过失,也许是师有颠倒过失,没有得到明师指点没有用。 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明师也碰上了,好的同伴也有了,师也很有德,但是啊,这个老师教你修定、修行的方法,你啊,耳朵生茧了,听不进去,你的福德智慧不够,接受不了。其能听者欲乐羸劣,什么欲望呢?想成道想修定的这个出世法的欲望你没有发起,想追求道的欲望没有来。欲乐,很高兴自己想修道成功,这个欲乐的大心没有发起。羸劣,你尽管出家,或者在家,天天想修道,但是,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啊。上课是每课必到,我们看到很多学佛的团体,上来演讲一看,都是这些面孔,明天换个地方一讲,又是他们,每听必到,每到必困。你说他听进去没有?听进去了。有用没有?一心羸劣,没有力量,听进去没有用,这一辈子听都没有用。你看永明寿禅师念《法华经》一辈子,一群羊都跪下来听啊。你说这些羊了不起?它们还是羊。还有牛,我们在大陆看到过,有些大法师讲经,还有牛跪下来听经的,只要法师一上堂,牛自然就跑来,就在旁边一跪,经讲完了,它就醒了,走了。你说这个牛是得定了吗?它还是牛。你们注意,这话不是骂人啊,要自己反省啊。你尽管学,但还是在散乱昏沉中,不但没有成就智慧,也不得功德,没有用。 这不是我说的,佛说的,只是我解释给你们听,我不是佛,知道吗?所以啊,虽然碰到明师,师有德,他会告诉你修定的方便、方法,你能真接受?欲乐羸劣,你那个追求,像男孩子追求女朋友,女孩子追求男朋友,硬要把他追到:“格老子!你爱我,我让你爱,你不爱我啊,我也要你爱我!”要这个样子的狠,才能修行。你要我成功我要成功,不成功我也非修行不可,这就是心力强了,这才可以谈修行。没有这个心力,因为听到欲乐羸劣,所以每天随时都在散乱心中,因此不能得定。得了定怎么样?也不过是世间清净,还没有到超世间。 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闇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你说我会骂人,我是跟佛学的,弥勒菩萨骂人骂得很好,文字上骂得好。我骂的粗一点,他骂的细。 他说,第四种毛病啊,其能听者,听还是听得进,虽有乐欲,心里天天也想学道,也想修道,也想学佛,恨不得明天就大彻大悟,大后天就在天空中飞起,放光动地,对不对?也有这个希求。属耳而听,左边听进来,右边出去了,问你那部经上那句话记住没有?“忘了。” 我问:“背得来吗?” “没有看。” “那我怎么讲的?” “忘记了。老师对不起。”我那个抽屉里放满了对不起。 你们每一个同学都是:“老师,对不起。”不是对不起,属耳而听,耳朵听到了,脑子没有听,心没有真听进去,这叫属耳而听。为什么只要耳朵听见,脑子进不去,心里不能领会呢?因为你的智慧闇钝,钝根,不明利,觉慧劣故,觉慧的智能不够,也就是福德不够,你们不肯修行,拜佛也不肯拜,念经也不肯念,认为这些是小法,你们是修大法的。上课在课堂都不愿意学:“哎,这是小善、小法,我们是读书人。”哼,小善都不能为,何况大善啊!这就是心闇钝,觉慧劣故,因此啊,听进去了不能领受。利根的智慧,听到善知识,一看一句话,毛孔就立了,许多人一看经就开悟了,那是利根。为什么学佛学那么久,你们佛学院的,院佛学的都搞过,有什么用!自己要反省。 那么,为什么自己智慧会钝根,闇钝?福报不够,福德不足。为什么福德不够?一点善行都没有,起心动念处处犯过。所以你们要听经啊,弥勒菩萨骂你的,不是我骂啊,你不要把帐记在我头上,光说老师会骂人,我从来没有骂过人啊,不是人我才骂,我哪里骂过人啊?从来不骂人,你们现在看弥勒菩萨在骂你。 五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你要看到啊,你们修世间法的,读书研究世间心理行为的,听佛经有什么好处呢?当你将来当领袖、单位主管,管理大众时就会看到有些人啊,也有智慧,聪明,有智德,这个德字不包括福德,是智德,智慧很高。智慧高的人,欲望就大,他贪什么?爱行,他喜欢爱什么?多求利养恭敬,贪求利养,哪里有好吃的好穿的,看看多抓两个钱吧,贪求利养,名跟利,当然很可怕,贪求恭敬是一样的可怕,要人家看得起我,然后“格老子我本来不错嘛,你们怎么看不起我啊?你看不起我,格老子我也看不起你!”你们有没有这个心理?你们没有啊!有啊,还好,还能够点头,有救了。不但是我们,你看那个狗都有这样心理,你踢它一腿,汪~~。它就是这个心理:“格老子,你踢我啊?”你不信跑到那个狗园试一下看。那个狗啊,你逗它一下,它对你很亲近,因为它要你恭敬它,爱它,爱它就是恭敬。所以我们要检查自己啊,什么叫恭敬?希望人家重视我,你们叫做自尊心。什么叫自尊心啊?修行哪里要自尊心啊,要学极谦虚的心,因为我都空了,你看得起,看不起我是一样的。还有,看得起你,你才修行;看不起你,因此我自尊心受伤害了,不修行了。那你滚蛋!那还是学佛?这一条就犯了贪求恭敬,懂了吧?你说有些人:“哎,我也不贪求利养,我也不贪求恭敬。”哼,不恭敬。那天那个居士来:“学佛啊?”(可能是很藐视的态度。) “不要客气。”心里还有难受,冰激凌吃到嘴里,心头还是蛮凉快的,有这么一点就完了。 所以,有些人智慧不错,说也会说,讲也会讲,有一点自得——糟了,爱行多求利养恭敬,因此,绝不能得定,有这个过失。 六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有些人天生内向,世间法讲不能说他错。在这里大厅住着,有什么不好?有吃、有住、有拿、有听,哪样不好? “是啊,好是好,我就是怕以后怎么办?看下学期不晓得还办不办?” 哼,他今天过了,明天床上爬不爬得起来还不知道,还愁到明年去了,忧愁。 难养:“好是好啊,这里的素菜啊,营养恐怕不够?” 那明天给你加一点营养。 “哦,维他命多了一点,维他命C好像又少了一点吧?”难养! 难满,永远不满足,“功课太多了。”那下个礼拜少开两课了,已经少两课,可不可以?休息四周时间,够不够? “不过好像第二次的时间没有办法,最好能多一点。”永远不能满足。 我不给你们讲,你们永远都不看,我讲了以后,你们经典都看得发光了,对不对?因为你们的眼睛没有我的眼睛——我是四只眼睛深入!你们戴八只眼镜也进不去,懂了吗?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典汗直流啊,看到这些自己不好意思,每一条都犯,你们看了,随便都过去了。 “看过没有?” “看过了。”你们自己看看。没有一个字不使我们痛的!没有一个字不打我们的!你看我们怎么学佛?没有一个德行够的!对不对? 他说第六种啊,多分忧愁难养难满,头陀行是要满足啊,知足常乐。不知喜足啊,不满于现实,不安于现实,这个过失,因此不能得定。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由于上面这些心理行为的不对,增上力故:“格老子越想越不对。”本来这里还马马虎虎,还可以坐坐,后来越看越不对,都不合于我的意。看看这里的环境不好,“我还是到山上找个茅棚吧。”再不然,“我找个图书馆吧。”想象中的另外一个地方都比这里清净。“此山看到那山高,到了那山心又焦。”人生永远不会满足。所以啊,增上力故,自己错误的观念越碰越厉害。所以啊,修行的时间少,想世间事情的时间多,越来事务越增加。本来自己一个人住茅棚,自己衣服自己洗,自己做饭自己吃,已经够累了。到了这里啊,有洗衣机,不要自己洗了,但是啊,“洗衣机不大好,恐怕有新的牌子的?”打电话问问看,问不到,再问人家,反而增加了事务。人的事务越来越多,心里不能平静,所以不能得定。先休息一下吧,不休息等一下就不能得定了。那么快啊,一个钟头只讲了七条啊。 善天杨 2010-10-07 10:24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3-02A) “八虽无此失然有懈怠懒惰故。弃舍加行过失。九虽无此失然有为他
/
本文档为【南师讲 瑜伽师地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