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吸血鬼小说_另类自我化的挑战

吸血鬼小说_另类自我化的挑战

2011-11-18 6页 pdf 417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90019

暂无简介

举报
吸血鬼小说_另类自我化的挑战 当代外国文学 吸血鬼小说 ———另类自我化的挑战 苏 耕 欣 内容提要  美国当代通俗小说家安·赖斯的吸血鬼小说一反经典哥特小说的写法 , 以第一人 称———吸血鬼的视角去描述那些另类之物的生活与感受。这一非传统叙述角度不仅有助于小说 赢得读者对吸血鬼所象征的另类人群的同情 , 更彰显了道德等社会规范 ———即那些定义自我与 另类的准则 ———的相对性。同时 , 吸血鬼小说中自我与另类的角色互换也得以使作者通过对主 流文化的符号系统表面上的运用来拷问这一系统。这种写作手法在效果上构成了对道德、宗教 等人类社会的“总叙述...
吸血鬼小说_另类自我化的挑战
当代外国文学 吸血鬼小说 ———另类自我化的挑战 苏 耕 欣 内容提要  美国当代通俗小说家安·赖斯的吸血鬼小说一反经典哥特小说的写法 , 以第一人 称———吸血鬼的视角去描述那些另类之物的生活与感受。这一非传统叙述角度不仅有助于小说 赢得读者对吸血鬼所象征的另类人群的同情 , 更彰显了道德等社会 ———即那些定义自我与 另类的准则 ———的相对性。同时 , 吸血鬼小说中自我与另类的角色互换也得以使作者通过对主 流文化的符号系统表面上的运用来拷问这一系统。这种写作手法在效果上构成了对道德、宗教 等人类社会的“总叙述”的质疑与挑战。 关键词  吸血鬼小说  另类  挑战   吸血鬼小说是七八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 一种畅销文学 , 至今读者甚众。多年来 , 批 评界和严肃作家都以其为趣味低下的“大众 文学”而鲜有认真研究。最近 , 随着文化研 究的兴起 , 人们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这一文 学体裁。一些文化研究学者发现 , 吸血鬼小 说并非纯粹的幻想文学 , 也与一般的恐怖小 说有所不同 ; 这些作品通过消除自我与“另 类”间的界线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的规范 和概念 , 代表着此类文学创作对准则、规范 等社会秩序的怀疑与挑战。 在西方文化传统里 , 吸血鬼是一种居住 于死尸堆中专在夜间吸食人血的邪恶精灵。 19 世纪欧洲出现过一些描写吸血鬼的小说 , 其中数英国作家布兰姆·斯托克的《德拉古 拉》 ( Dracula) 最为有名。该书主人公德拉 古拉伯爵是个欧洲残余贵族 , 几个世纪前变 成吸血鬼后一直生活至今 , 居住在中欧山间 古堡中。他昼伏夜出 , 以吸食人血维持生 命 , 永不衰老。斯托克之后英美文坛曾出现 过一些类似材的作品 , 但值得一读的不 多。1976 年美国女作家安 ·赖斯 ( Anne Rice) 发表《吸血鬼访谈录》之后有十多部 较有影响力的吸血鬼小说相继问世 , 在英美 掀起了又一股“吸血鬼热”。这股畅销文学 潮中较有知名度的作家有斯蒂芬·金、切尔 茜·昆·亚布若、苏姬·麦基·查尔纳斯等 , 多 为女性 , 作品以叙述情感关系为主。而其 中 , 安·赖斯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二十多年来 , 赖斯的吸血鬼小说已发展 成系列 , 本文着重研究其最初的两部 ——— 《吸血鬼访谈录》和《吸血鬼莱斯塔》。二书 ·76· 均为吸血鬼讲述自己由活人变为吸血鬼后的 经历。前者是一位电台记者对主人公路易斯 的采访录。路易斯自称出生于 18 世纪晚期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的一个种植园家 庭 , 25 岁那年遇上了吸血鬼莱斯塔并被其 转变成为同类。莱斯塔是个阴险但充满魅力 的人物 , 他竭尽所能企图将路易斯培养成一 名真正的吸血鬼。然而 , 路易斯对莱斯塔的 行为和道德并不满意 , 最终连同吸血鬼女童 克劳蒂亚反叛莱斯塔。克劳蒂亚杀死莱斯塔 后 , 与路易斯双双前去欧洲寻找同类 , 寻求 理解和关于自身一些重要问题的答案 , 但与 同类的接触和交往并未解开他们的困惑。巴 黎的吸血鬼群充斥着纷争与仇恨 , 克劳蒂亚 因此惨遭其害。路易斯一怒之下焚毁了剧院 , 同与之相恋的吸血鬼阿曼德离开巴黎结伴周 游世界。经过漫长的旅程 , 路易斯在 20 世纪 回到了美国 , 发现莱斯塔并未死去 , 然而已 今非昔比 , 在寂寞与空虚中聊度“残生”。 第二部作品《吸血鬼莱斯塔》是吸血鬼 莱斯塔的自述。虽为同一人物 , 此时的莱斯 塔与路易斯的讲述颇不相同。莱斯塔自称出 身于 18 世纪晚期一个法国没落贵族家庭。 自幼因盲父偏爱其他子女而深受母亲保护和 教导。一日在母亲鼓励下连同酷爱音乐的好 友尼古拉一同出走巴黎寻求前途。在巴黎莱 斯塔供职于一家剧院。某夜他在卧室被吸血 鬼马格纳斯绑架并转化为吸血鬼。后马格纳 斯死去 , 留下财宝无数 , 使莱斯塔得以暗中 买下该剧院并资助母亲和尼古拉。莱斯塔之 母加布利亚重病将亡 , 前去巴黎看望儿子 , 莱斯塔将其变为吸血鬼 , 从而免其一死。后 母子两人结识了巴黎的其他吸血鬼 , 莱斯塔 还与其中的阿曼德深深相恋。在强烈的寻根 欲驱使下 , 莱斯塔与母亲前去埃及寻找吸血 鬼的祖先。历尽周折后莱斯塔终于找到了吸 血鬼始祖阿卡纱和恩基尔以及看护他们的马 利厄斯 , 但也因此触动和释放了深藏于地下 的远古的破坏力量 , 引起仇敌不满。在他周 游世界的过程中莱斯塔交结的新老敌人曾多 次企图加害于他 , 但莱斯塔均幸免于难。小 说结尾时 , 莱斯塔在加利福尼亚州举办摇滚 音乐会 , 喜与久违的母亲、路易斯和老友马 利厄斯重逢。 与其“祖宗”德拉古拉相比 , 赖斯笔下 的吸血鬼与其有同有异。这两种生物都靠吸 食人血维持生命 , 长生不老 , 如幽灵般漫游 于时空之间 , 其繁殖方法也完全一样 ; 但在 本质上他们却象征着完全不同的东西。简单 地说 , 德拉古拉是个充满恶意的魔鬼 , 是故 事中的反角 , 而路易斯与莱斯塔均为小说的 主人公 , 是正面人物。杀人、吸血和繁殖对 于德拉古拉伯爵不仅是出于生理需求 , 更是 征服人类、报复人类的一种手段。他将 老窝从中欧山间移至伦敦 , 以期在大都市繁 衍扩充吸血鬼队伍 , 最终征服人类。这一巨 大工程以及人类对此的反抗构成了小说的主 线。评论界普遍认为《德拉古拉》中人与吸 血鬼间的斗争象征着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欧洲垂死的旧贵族与资产阶级婚姻关系间的 最后较量 , 也是人们潜意识中永无休止的非 法欲望与清醒的自我之间的斗争。①德拉古 拉显然代表着与基督教信条和价值相逆的力 量 : 他能给予人们躯体上的永生 , 但其躯体 必须同灵魂分离。②小说中的清纯少女露茜 不幸被他变为吸血鬼后 , 虽能一改憔悴的病 容 , 重现昔日青春光华 , 但其灵魂却已不复 存在 ———坟墓中爬出的白衣少女已不再是那 位受众人怜爱的露茜。这一过程与基督教宣 扬的躯体虽死灵魂永存的信念正好相反 , 而 这恐怕也是小说中吸血鬼惧怕十字架的由 来。但无论德拉古拉具体象征什么 , 他无疑 是凶残的恶魔 , 人类的敌人 , 只有消灭他人 类才能恢复安宁。这一特性也可从小说对德 拉古拉的形象描写中反映出来 : ·86· 外国文学评论  No. 2 , 2003 我从未想像过谁有如此的震怒与暴烈 , 即使是陷阱中的魔鬼。他的眼睛实实在 在地燃烧着。内中闪着耀眼的红光 , 如 同地狱之火在后面焚烧。③ 整部小说弥漫着对这个吸血鬼伯爵的憎恶与 恐惧的描写。同时 , 小说对德拉古拉未作任 何心理描写 , 读者只能通过作者对其言行的 描述揣测其思维与意向。对于读者而言 , 德 拉古拉是个地道的另类之物。 赖斯小说中的吸血鬼则不然。这些人物 都是年轻英俊的男子 , 对人类和其他吸血鬼 都有无穷魅力。赖斯形容莱斯塔为金发白肤 且举止优雅 , 看似“圣经里的天使”一 般。④另一主要吸血鬼形象阿曼德也是个风 度翩翩的英俊青年 , 莱斯塔和路易斯均深为 其吸引。其次 , 这些吸血鬼虽然也必须杀人 吸血 , 但完全出于生存需要而非恶意。令德 拉古拉望而却步的十字架因此对他们并无任 何威慑力。⑤更为重要的是 , 这些吸血鬼形 象在很多方面与人类几乎没有区别 : 变成吸 血鬼并未使其丧失凡胎俗骨 , 他们一样有七 情六欲 , 一样知爱能憎。《吸血鬼访谈录》 中的路易斯和《吸血鬼莱斯塔》中的莱斯塔 都曾非常炽热地爱恋别人 , 而爱正是德拉古 拉以及大多数恐怖小说里的恶棍所不具备的 一种能力。⑥路易斯同由他“制造”的吸血 鬼女童克劳蒂亚间保持着一种父女般相依为 命的关系。克劳蒂亚深爱着路易斯 , 并会因 此嫉妒被路易斯所吸引的其他同伴 ; 而路易 斯则对阿曼德情有独钟 , 也常会因阿曼德周 围的女吸血鬼而醋劲大发。⑦《吸血鬼莱斯 塔》更具人情味。主人公莱斯塔不仅如路易 斯一般爱恋阿曼德 , 而且 , 他与母亲间的亲 密感情还从人间延伸到了吸血鬼世界。 赖斯对她笔下的吸血鬼明显深怀同情之 心 , 这一点与斯托克的作品截然不同。原因 很简单 : 这两种吸血鬼代表着现实生活中两 种完全不同的人群。前面提到 , 德拉古拉象 征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欧洲没落、垂死的 旧贵族 , 而当代通俗小说中的吸血鬼则大多 代表西方受排挤、压制的弱势、“另类”社 会群体。比如 , 赖斯小说里的吸血鬼其实暗 指的是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同性恋者。上述两 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间都有浓重的同性恋关 系或倾向 : 路易斯与莱斯塔和阿曼德之间、 莱斯塔与尼古拉和阿曼德之间都曾经存在情 人般的互相依恋关系 , 吸血鬼间的血液对流 也毫不隐晦地象征着男同性恋者间的性爱关 系。路易斯欲作吸血鬼的原因之一便是迷惑 于莱斯塔的无穷魅力。初见莱斯塔时路易斯 感觉他动作优雅亲切 , 使人“激起情人之 念”。⑧而小说对两人间的吸血过程更描写得 与性经历无异。⑨同性恋者处于社会的边缘 , 历来是个另类群体。如同税收和堕胎等敏感 问题一样 , 对同性恋的态度也是美国政治的 分水岭。虽然美国于 1976 年在法律上禁止 了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 左右两大政党在此问 题上仍持鲜明对立的立场。右派力量认为 , 同性恋是反家庭、反人性的变态行为 , 应予 以禁止 ; 而艾滋病的爆发与流行 (尤其在同 性恋者中的蔓延) 更令美国主流社会视其如 洪水猛兽。由于艾滋病与吸血鬼的传播方式 类似 (均可以血液为介质) , 这一传统恶魔 形象为人们表达对同性恋的恐惧与厌恶提供 了极佳的符号。同时 , 社会的敌视也使同性 恋者常须隐瞒自己的性倾向 , 与传说中的吸 血鬼一样 , 成为“黑夜的孩子”。赖斯小说 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描绘出西方主流文化对 “另类”群体的妖魔化、憎恶与压制。 赖斯早年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在政治上是地道的左派 , 向来支持弱势、 “另类”群体 , 她对此类人群表面上的妖魔 化 , 其实是要利用主流文化的符号系统来质 疑、篡改与颠覆这个系统中的不合理因素。 细读小说不难发现 , 赖斯偷换了“吸血鬼” ·96· 吸血鬼小说 ———另类自我化的挑战 这一符号之所指 : 西方文化传统想像中力大 无比、面目可憎的吸血鬼在这里已十分脆 弱 , 甚至不堪一击。比如说 , 阳光是吸血鬼 的一大克星 , 能将他们灼烧为灰烬 , 这迫使 他们昼伏夜出。《吸血鬼访谈录》和《吸血 鬼莱斯塔》两书中均有主人公躲避阳光的紧 张场面。而阳光在这里实际上象征了仇视这 些“另类”人群的主流社会 , 而灼热的光线 是社会对他们的压制与打击的形象描写。吸 血鬼固然有人类不具备的“特异功能”, 但 他们仍始终生活在对人类的恐惧中 , 因为人 一旦充分了解他们便可将其消灭干净。⑩如 此脆弱的吸血鬼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杀人恶 魔形象实不相符 , “吸血鬼”一词因而在小 说里也成了空洞无物的符号。通过更换“吸 血鬼”这个符号所指的内容 , 作者改变了该 词语在传统上的负面外延。社会固然可将一 类人比作妖魔 , 但当人们发现这妖魔本身其 实本不可怕时 , 这种妖魔化也会变得苍白无 力。 赖斯的非传统叙述方法也使小说中的吸 血鬼更加人性化。与此前的吸血鬼故事不 同 , 赖斯的小说由吸血鬼本人叙述 , 这不仅 使此类传统上阴险神秘的形象向人们敞开了 内心世界 ,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 使人们设 身处地地感受并理解另类人群的边缘化处 境 , 想像与体会这些受排挤的人群为常人所 难以想像的孤独、脆弱、哀伤与恐惧。莱斯 塔就向母亲表露 , 他生活于孤独与愤恨中 , 他没有人爱也不值得人爱 ; 而最可怕的是他 还不能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世人。λϖ 渴求 社会接受是人类的一大特性 , 而这也是本文 所涉及的两部小说的共同主题 : 孤独是路易 斯和克劳蒂亚跨洋旅行至欧洲的主要动因 , 同时也驱使莱斯塔周游世界 , 寻找同类 , 寻 找社会和归属感。颇有意思的是 , 人类惧怕 吸血鬼加害于己 , 然而吸血鬼更怕人类消灭 他们 , 足见人鬼之分可能仅在于视角与感觉 之差异而已。莱斯塔在一个地下尸堆中惊讶 地发现 , 那些为吸血鬼杀害的凡人其实与他 并没有什么两样 , 他们如此相像简直可以是 弟兄。λω小说通过此类透明式的描写告诉读 者 , 吸血鬼、同性恋者等所谓“另类”之物 其实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区别。 通过发掘此类新认识 , 赖斯的小说鼓励 人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传统上业已盖棺定论 的事物 , 甚至去质疑西方现有的文化系统。 许多性质确定的东西在小说中或被颠倒 , 或 成为模糊的概念。比如 , 同性恋者在现实生 活中由于艾滋病的蔓延往往早夭 , 因而令常 人退避三舍 , 而小说中象征这一“另类”人 群的吸血鬼形象却能永葆青春且魅力无比。 阿曼德和莱斯塔在叙述者口中都是充满魅力 与朝气的英俊男子。这种描述除表达作者对 “另类”、边缘人群的同情外 , 更暗示现实社 会是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再如 , 阳光应是生 命的源泉 , 是公道的象征 , 但在叙述者吸血 鬼的眼光里却成了生命的终结物 , 令人畏 惧。小说里善恶、人鬼也都互换了位置。人 类固然是吸血鬼的受害者 , 但同时也是其迫 害者 , 他们有能力将吸血鬼一扫而光 (向人 类隐瞒自己的身份也便成了吸血鬼们恪守的 ) 。正如《吸血鬼访谈录》中的爱丝戴 尔所说 , 吸血鬼们没有制造恐怖 , 他们仅是 恐怖的收集者 , 人类反而能做出比吸血鬼更 邪恶的事。λξ由于人类的压迫与排挤 , 吸血 鬼们只有乔装打扮才能出入于人世 ; λψ而也 正因为人类统治着世界 , 吸血鬼之间的爱情 才成了邪恶之物。λζ 在小说的叙述者看来 , 人类才是充满邪恶的“另类”之物。 将人类妖魔化或许并非赖斯的初衷 , 小 说的非传统叙述视角产生的效果是 , 好坏、 善恶、美丑在小说中成了相对和不确定的东 西。在赖斯的几部作品里 , 传统上被人称为 恶魔的吸血鬼是一类不好不坏或者说难以好 坏论的人物形象 ; 其所作所为不能简单地以 ·07· 外国文学评论  No. 2 , 2003 世间的道德准则去衡量。驱动吸血鬼行为的 并非邪恶意志 , 多半是生存需求 , 而读者对 于这种需求惟有从第一人称这一视角方能充 分体验。莱斯塔是个典型例子。在《吸血鬼 访谈录》一书中 , 莱斯塔在路易斯看来是个 阴险的坏人 , 但在第二部小说中 , 他却成了 故事叙述者和多愁善感的主人公。此类颠倒 与错位似乎在提醒人们 , 所谓好坏都是相对 的。小说还通过执著于好坏、善恶之分的主 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受的教训来凸显道德 规范的相对性。第一部小说《吸血鬼访谈 录》中 , 路易斯初为吸血鬼 , 不谙其行为规 范 , 仍如凡人般生活 , 执着于人世间的好 坏、善恶之分。他起初对杀人吸血心存内 疚 , 罪恶之感常使其难以下手 , 因此只能靠 捕食老鼠等小动物充饥。这一态度使莱斯塔 与其他吸血鬼屡生龃龉。第二部小说中的莱 斯塔也在沉重的道德感驱使下专门猎杀坏 人。这种作法虽充满人性 , 但不仅背离吸血 鬼的习惯作法 , 也违反了这种生物的生理特 性。λ{现实无情地告诉他们 : 人类的善恶之 分于吸血鬼则是生死之差别。 如果好坏善恶皆因视角变换而异 , 那么 所谓的“准则”自然也不具备最终仲裁的权 威性。所以 , 小说将传统的“另类”与“自 我”互换 , 本身就是对规定和划分这些类别 的主流社会准则的否定 ; 而最直接受其挑战 的是西方主流文化的符号系统 , 尤其是语言 系统。赖斯尽管在表面上接受了“吸血鬼” 一词在西方语言中的意义 (即昼伏夜出吸食 人血的“不死者”) , 但小说中这一词语之实 际所指已不再是恐怖与邪恶 , 在深层意义 上 , 小说背离了西方语言对“吸血鬼”的规 定。再如 , “叛逆”象征的是美丽与吸引 , 而阳光于叙述者则意味着死亡 ⋯⋯善恶美丑 之意义在小说中均被颠倒。通过偷换符号之 所指 , 赖斯篡改与颠覆了该符号系统及其意 义的产生规则。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挑战 术。如果文化果如格尔茨所说 , 是一个又一 个的意义系统 , λ| 如果语言也果如弗洛伊德 和拉康所说 , 是一种文化最根本的法则 , 赖 斯对语言的篡改可能是对西方主流文化最有 想像力、最深刻的嘲弄与挑战了。 从小说内容上看 , 文中暴露的种种黑白 颠倒之状以及莱斯塔对善恶之别的无果追寻 代表着作者及其时代对道德、法律等规范与 准则的思考和怀疑。但赖斯小说并非仅是对 一时一地的权威的挑战 ; 通过叙述视角的变 换 , 小说敦促人们对人类与社会的某些深层 问题进行再思考。比如 , 关于存在的一些根 本问题始终贯穿小说 (尤其是《吸血鬼莱斯 塔》) , 而作者也藉此特殊人群的遭遇将一些 人们习以为常、不再细究的东西重新摆在读 者面前 : 我们是谁 ? 来自何方 ? 世界的意义 是什么 ? 世间究竟有没有好坏与善恶之分 ? 弥漫于两部小说的是追寻、失望、怀疑和挑 战。路易斯与莱斯塔分别周游世界 , 目的之 一便是寻求生命的源头和生存的意义。对人 世源头的困惑在《吸血鬼访谈录》中首先体 现于老吸血鬼们的一个共同特点 : 他们均身 世不明 (该书中莱斯塔的来历就始终是个 谜) 。第二部小说倒是详细交代了莱斯塔的 身世 , 然而他自己随后又开始了对吸血鬼物 种之源的不懈追溯。莱斯塔的寻根之旅始终 同他对善恶之别的质疑交织在一起 , 标明对 源头的追溯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存在的根本准 则的探求。在试图寻求“我们来自何方”的 背后隐藏着“究竟是谁最先规定了这个世界 的秩序 , 谁规定了好坏与善恶 ?”的问题。 因而在两部小说中 , 作者其实在假借主人公 和其他人物之口不断提出对人类社会终极问 题的质疑与挑战 ,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困惑与 知识分子、年轻一代对社会主流秩序的反 叛 , 而这种反叛实际上也已经超越了有关同 性恋这一具体问题的争论。两部小说中的吸 血鬼形象大多是主流文化的离经叛道者 (当 ·17· 吸血鬼小说 ———另类自我化的挑战 然 , 同性恋本身就是一种叛逆式的生活方 式) 。莱斯塔就坦承自己一直是个叛逆者 ; λ} 而路易斯也感觉与一切都格格不入 , 并且从 来就是这样 , 他从未有过任何归属感。在阿 曼德看来 , 路易斯的这种心理代表的正是这 个时代的精神 , 因为人人都有这种感觉。λ∼ 他进而指出 , 上帝、创世等神话都是美丽的 谎言 , 惟一的力量只存在于“我们自己身 上”。µυ 阿曼德表现的这种叛逆情绪挑战的不 仅是一时一地的社会不公 , 其矛头直指西方 文明永恒的基石 ———基督教 , 此点在《吸血 鬼莱斯塔》中更为明朗 , 更直截了当。小说 主人公莱斯塔说道 : “没有审判日 , 没有最 终的解释 , 也不会有拨乱反正的光明时 刻”。µϖ 他母亲加布利亚拉的解释为他的怀疑 作了注解 : 规定好坏善恶的宗教秩序实际上 是人的创造 , 魔鬼撒旦也是人的发明之物 , 人将那些扰乱其生存秩序的所有人物与行为 统称为魔鬼。µω吸血鬼不承认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的基石 , 自然也不认同其善恶之分。难怪 在马里厄斯看来 , 以耶稣和撒旦为代表的善 恶力量与他们这群人无甚干系 ; µξ而吸血鬼女 童克劳蒂亚也认为爱恨本是一回事。µψ这种对 准则、中心的挑战实际上是对存在本身的质 疑。莱斯塔几次哀叹他不信仰任何东西 , 包 括真理 , 而他的同伴则以震耳的狂笑嘲讽存 在的所谓意义。µζ他们嘲笑的当然不仅是自己 的生存方式 , 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秩序。 这种嘲笑与挑战不免给赖斯的小说增添了几 分后现代色彩 , 因为它们象征着宗教、科学 等社会“宏大叙述” (masterΠgrand narrative 或 universal metanarrative) 的失效。µ{ 叛逆在赖斯的小说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政治口号 , 也不是自暴自弃式的颓废 , 而是 认真的思考和苦苦的追寻。这种描写鼓励人 们改变习惯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世界 , 去面 对我们在平日里惯于巧妙躲避的一些终极问 题。因而赖斯小说的畅销也就不仅归功于人 们对怪异与另类的好奇 , 它更体现了 20 世 纪后期西方人潜意识中对社会秩序和规范的 破坏欲。 ①② David Punter , The Literature of Terror : A History of Gothic Fictions from 1765 to the Present Day , Vol . 2 , London and New York : Longman , 1996 , pp . 18 - 19 , p . 20. ③ 出自 Bram Stoker , Dracula (New York : Barnes and No2 bles , 1998) p . 42。 ④⑤⑦⑧⑨λξ λζ λ∼ µυ µψ Anne Rice , Interview with the Vam2 pire , New York : Ballantine Books , 1976 , pp . 13 - 17 ; p . 23 ; p . 243 , p . 249 ; pp . 18 - 19 ; p . 230 ; p . 244 ; pp . 316 - 317 ; p . 286 , p . 239 ; p . 262. ⑥ 英国 18 世纪哥特小说《意大利人》 ( The Italian) 中 的斯开东尼可能是经典哥特小说中的惟一例外。斯开 东尼错将女主人公爱丽娜认作女儿后百感交集 , 老泪 纵横 , 该情节成为小说中的重要转折点。λυ λϖ λωλψ λ} µϖ µωµξ µζ  Anne Rice , The Vampire Lestat , New York : Ballatine Books , 1985 , pp . 474 - 475 ; p . 355 ; p . 107 ; p . 245 ; p . 308 ; p . 56 ; pp . 334 - 335 ; p . 383 ; pp . 237 , 338 , 355 , 358.λ{  路易斯与莱斯塔的教训似乎在告诉人们 , 同性恋者以 及那些被我们称之为“魔”的群体的所作所为并非出 于某种恶意 , 而是自然的造化。有关同性恋为天生使 然抑或后天选择是政治和医学界在此问题上的争论焦 点。λ|  详见 Clifford Geertz ,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 Selected Essays , New York : Basic Books , 1973 , pp . 4 - 5。µ{  详见法国后现代理论家利奥塔的有关论述 : Jean Fran2 cois Lyota ,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 A Report on Knowl2 edge , trans.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 Minne2 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1984b。 [作者简介 ]  苏耕欣 , 1969 年出生 , 199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 , 2001 年获美国 亚利桑纳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博士 学位 , 现任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 , 近期发表 的有 : 《意识形态的诱惑 : 评理查逊和 奥斯丁小说里的女性人物描写》、《叛逆时尚 化的背后》。 责任编辑 : 冯季庆 ·27· 外国文学评论  No. 2 , 2003
/
本文档为【吸血鬼小说_另类自我化的挑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