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力资源二级小抄

人力资源二级小抄

2011-11-19 3页 doc 114KB 8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4863

暂无简介

举报
人力资源二级小抄HR二级考试复习提纲 第1章 人力资源规划 S1.1.1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一、组织设计理论分类:现代组织设计理论,属于动态组织设计理论。在动态组织设计理论中,静态仍然占主导地位,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动态是静态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互包容。 二、1、多为立体组织结构是矩阵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应用于跨国公司和规模巨大的跨地区公司。 2、模拟分权组织结构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 3、企业集团: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跨国公司等。 3、业务公司及专业中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然发展的法人实体...
人力资源二级小抄
HR二级考试复习提纲 第1章 人力资源规划 S1.1.1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一、组织设计理论分类:现代组织设计理论,属于动态组织设计理论。在动态组织设计理论中,静态仍然占主导地位,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动态是静态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互包容。 二、1、多为立体组织结构是矩阵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应用于跨国公司和规模巨大的跨地区公司。 2、模拟分权组织结构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 3、企业集团: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跨国公司等。 3、业务公司及专业中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然发展的法人实体。 三、组织结构模式选择: 1.以成果为中心: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2.以任务为中心: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3.以关系为中心:契约制 S1.1.2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四、主要战略:增大数量张略、扩大地区战略、纵向整合战略(事业部制结构)、多种经营战略(矩阵制货经营单位结构) 五、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 1组织结构分析:任务确认、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和类别 六、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 1.企业经营业绩下降2.组织结构本身病态的暴露:如指挥失灵,决策迟缓、信息不畅等3.员工士气低落,合理化建议减少,旷工率离职率上升 七、组织变革的阻力、原因及措施: 1.阻力:(1)生产经营状况恶化(2)工作效率降低(3)调职离职人数增多(4)提出反对理由 2.原因:(1)习惯了以前的工作方式和组织结构,对变革有不安全感(2)思维落后,没有理解组织变革的必要性 3.措施:(1)组织员工参与变革(拉人)(2)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适应变革后的工作岗位(培训)(3)起用年富力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换人) 八、组织变革应注意的事项: 1.要仔细研究充分酝酿,避免心血来潮、朝令夕改现象2.先试点后推广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相关配套工作 S1.2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九、人力资源规划内容: 狭义:人员配备计划、人员晋升计划、人员补充计划 广义:人员配备计划、人员晋升计划、人员补充计划、薪酬激励计划、培训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其他 十、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1.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2.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3.协调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计划4.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5.使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 十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原则:1.确保人力资源需求原则2.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原则3.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原则4.保持流动性原则 十四、影响人力资源活动的法律因素:劳动就业制度、工时制度、最低工资、职业卫生、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S1.3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十四、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1.人力资源需求预测2.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预测3.人力资源结构预测4.特种人力资源预测 十五、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作用: 1.满足组织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高组织竞争力、是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良好沟通的基础、实施管理的依据、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十六、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局限性:代价昂贵、知识匮乏、环境不确定、企业内部抵制。 十七、影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顾客需求变化、生产需求(企业总产值)、劳动力成本趋势(工资状况)、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追加培训的需求、每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旷工趋向(出勤率)、方针政策影响、工作小时的变化、退休年龄变化、社会安全福利保障。 十八、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1)现实人力资源预测(2)未来需求预测(3)未来流失预测分析 S1.3.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十九、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原理:相关性原理、相似性原理、惯性原理 二十、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2.定量方法:(1)转换比率法(短期需求预测,组织劳动生产率是不变的) (2)回归分析法:用因果关系预测未来 (3)定员定额分析法:工作定额分析法、岗位定员法、设备看管定额法、劳动效率定额法、比率定员法 (4)趋势外推法最简单,自变量只有一个;回归分析法不考虑不同变量之间的影响;经济计量模型考虑不同变量之间的影响。 (5)马尔科夫分析:用过去预测未来。 S1.4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与供求平衡 二十一、人力资源外部供给预测影响因素: (1)地域因素(2)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3)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4)社会就业意识与择业偏好 二十二、人力资源外部供给来源: (1)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复员转业军人(3)失业人员、流动人员(4)其他组织在职人员 二十五、应付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1.将富余人员调往空缺岗位(调整) 2.高技术职位:内部培训、外部招聘(晋升与招聘)3.延长工作时间,增加报酬(延时)4.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效率)5.聘用非全日制临时工(临时用工) 6.聘用全日制临时工(临时用工) 二十六、应付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方案:1.永久辞退一些不适合的员工(辞退员工)2.合并组织机构(机构合并)3.鼓励内退或提前退休(退休)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培训,留一部分人在培训中)5.加强培训,掌握多种技能,自谋职业(培训)6.减少工作时间,降低工资水平(减时) 7.多个员工分担以前一个员工的工作,降低工资水平(降低效率) 第二章 招聘与配置 S2.1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建 二、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1.选拔性测评(用于选拔人才)特点:(1)强调区分功能(2)指标灵活(3)过程客观(4)标准刚性(5)结果为分数或等级 3.诊断性测评(需求层次调查)了解现状查找根源,特点:细致全面、系统性强、结果不公开 4.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特点:概括性强、要求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员工素质测评的原则: 1.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静态与动态相结合4.素质与绩效相结合5.分项与综合相结合 四、员工素质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 1.一次量化:序数词:实质量化;基数词:一次完成 2.二次量化:序数词:形式量化;基数词:二次完成 3.类别量化、模糊量化(为形式量化) 4.顺序量化、等距量化、比例量化(二次量化) 5.当量量化:用于对不同类别的对象进行综合(概念、方法) 五、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三要素: 1.标准按表示形式分:评语短句式、设问提示式、方向指示式 (3)按操作方式分:测定式、评定式 2.标度: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 (1)量词式标度,如:多、较多、一般、较少、少 (2)等级式标度,如:优、良、中、差;1、2、3、4、(一般5-9级) (3)数量式标度,如连续区间型、离散点标式 (4)定义式标度 (5)综合式标度 六、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 1.横向结构: (1)结构性要素——静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2)行为环境要素——动态(工作性质、组织背景) (3)工作绩效要素 2.纵向结构:测评内容、测评目标、测评指标 八、1.投射技术(目的隐蔽、内容的非结构性与开放性、反应的自由性) 3.能力测评: (1)一般能力测评——智力测验:个别、团体 (2)特殊能力测评——文书能力、操作能力、机械能力 (4)学习能力测评——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测验,最简单:心理测验;具体形式:笔试 4.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1)测评结果的描述:文字描述、数字描述 (2)员工分类:调查分类标准、数学分类标准 (3)测评结果分析方法:要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曲线分析法 S2.2.1面试的基本程序 十、面试的类型: 1.按标准化程度分: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 2.按实施方式分:单独面试、小组面试 3.按进程分:一次性面试、分阶段面试 4.按题目内容分:情景性面试、经验性面试 十一、面试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1)制定面试指南(2)准备面试问题(3)评估方式确定(4)培训面试考官 十二、面试中常见的问题:面试目的不明确;面试标准不具体;面试缺乏系统性;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面试考官的偏见 十三、面试的实施技巧:(1)充分准备(2)灵活提问(3)多听少说、(4)善于提取要点(5)进行阶段性总结(6)排除各种干扰(7)不带有个人偏见(8)在倾听时注意思考(9)注意肢体语言沟通(10)创造合谐的面试气氛 S2.2.2机构化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十五、结构化面试问题的类型:(1)背景性问题、(2)知识性问题、(3)思维性问题、(4)经验性问题、(5)情境性问题、(6)压力性问题、(7)行为性问题(关键胜任能力) 十六、行为描述面试的实质: 1.用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行为; 2.识别关键性的工作要求 3.探测行为样本 6.决策 十九、招聘的程序: 1.组建招聘团队:高层、用人部门主管、用人部门有经验的员工、人力资源部门主管 4.评价中心: (1)作用:用于选拔员工、用于培训诊断、者踊跃员工技能发展 (2)技术:(1)无领导小组、公文筐、案例分析、管理游戏。 S2.3.1无领导小组讨论(选拔中高层领导的最佳方式)的操作流程 二十、无领导小级讨论的优、缺点: 优点:1.具有生动的人际互动效应 2.能在被评价者之间产生互动 3.讨论过程真实,易于客观评价 4.被评价者难以掩饰自己的特点 5.测评效率高 缺点:1.题目质量影响测评质量 2.对评价者和测评标准的要求较高 3.应聘者表现易受同组其他成员影响 4.被评价者的行为仍有伪装的可能性 二十二、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类型: 1.开放式问题2.两难式问题3.排序选择型问题 4.资源争夺型问题5.实际操作型题目 二十三、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设计原则: 1.联系实际工作 2.难度适中 3.有一定冲突性 二十四、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设计流程: 1.选择题目类型2.编写初稿:团队合作、广泛收集资料3.调查可用性4.向专家咨询5.试测:题目的难度、平衡性6.反馈、修改、完善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S3.1.1员工培训规划的制定 一、制定培训规划的要求:系统性、标准化、有效性(指可靠性、针对性、相关性、高效性)、普遍性 二、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11个):培训目标、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和内容、培训范围(个人、基层、部门、企业)、培训规模、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地点、培训的费用、培训的方法、培训的教师、计划的实施 四、制定培训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1.制定培训的总体目标,依据:(1)企业总体战略目标(2)企业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3)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2.确定具体项目的子目标:实施过程、时间跨度、阶段、步骤、方法、措施、要求、评估方法等 3.分配培训资源 4.进行综合平衡:(1)培训投资与人力资源规划的平衡(2)企业正常生产与培训项目的平衡(3)员工培训需求与师资来源的平衡(4)员工培训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平衡(5)培训项目与培训完成期限的平衡 S3.1.2教学计划的制定 2.设计原则:适应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创新性原则 S3.1.3培训课程的设计 六、培训课程设计原则 1.课程设计要符合企业和学员的需求 2.课程设计要符合成人学员的认识规律 3.培训课程的设置应体现企业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七、培训课程设计程序: 1.培训项目计划:企业培训计划、课程系列计划、培训课程计划 2.培训课程分析:课程目标分析,培训语言环境 3.信息资料的收集:咨询客户、员工、专家,借鉴现有的资料 4.课程模块设计 5.课程内容的确定:内容的选择(相关性、有效性、价值性)、内容的制作、内容的安排 6.课程演练与试验 7.信息反馈与课程修订 八.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1.相关性2.有效性3.价值性 S3.1.4企业培训资源的开发 八、外聘教师的优、缺点: 优点:1.选择范围广,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师资源 2.可以带来全新的理念3.容易营造气氛,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4.提高培训档次,引起企业各方面的重视5.对学员的吸引力大 缺点:1.企业对教师缺乏了解,加大培训风险2.教师对企业及学员缺乏了解,可能降低培训的适用性3.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可能会纸上谈兵4.培训成本高 九、内部开发培训师的优、缺点: 优点:1.对各方面了解,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提高效果2.与学员相互熟识,交流顺畅3.培训相对易于控制4.培训成本低 缺点:1.不易树立威望,可能影响学员的参与态度 2.选择范围小,不易开发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看待问题受环境限制,不易上升到新的高度 S3.1.5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设计 十、企业管理人员的一般培训内容: 1.知识补充与更新;2.技能开发;3.观念转变;4.思维技巧 十一、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目标: 1.提高其胜任未来工作所必需的经验、知识、技能 2.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3.使其能够宣传和深化企业的宗旨、使命、信念、价值观和管理文化 4.培养个别骨干分子成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接班人 十二、管理技能开发的基本模式: (1)在职开发(2)替补训练(3)短期学习(4)轮流任职计划(5)决策模拟训练(6)决策竞赛(7)角色扮演(8)敏感性训练(9)跨文化管理训练 S3.2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 S3.2.1评估系统的设计 十三、培训评估的作用: 1.培训前评估的作用 (1)保证培训需求确认的科学性 (2)确保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的合理衔接 (3)帮助实际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 (4)保证培训效果测定的科学性 2.培训中评估的作用 (1)保证培训按计划进行 (2)有利于执行情况的反馈和培训计划的调整 (3)找出不足,归纳教训,加以改进,发现新的需求,为下一轮培训提供依据 (4)有助于科学解释培训的实际效果 3.培训结果评估的作用 (1)对培训效果评估,以便了解某一项目是否能达到原定的目标和要求 (2)员工的能力提高或行为改变是否直接来自培训本身 (3)可以检查出培训的费用效益,有助于合理配置资金 (4)可以客观地评价培训工作者的工作 (5)可以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 十四、培训效果评估的内容: 1.培训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2.培训效果效益综合评估 3.培训工作者的工作绩效评估 十五、培训效果评估的形式: 1.非正式评估和正式评估 2.建设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十六、培训效果评估的基本步骤:1.做出培训评估的决定2.制定培训评估的计划3.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4.培训项目成本收益分析5.撰写培训评估报告6.技师反馈评估结果 S3.2.2培训评估标准的建立 十五、培训成果的层级体系: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结果评估 十六、培训效果四级评估: 1.反应评估:问卷调查、面谈观察、综合座谈、电话调查 2.学习评估:测试、模拟、技能训练、教师的评价 3.行为评估:观察、主管评价、客房评价、同事评价 4.结果评估 十七、制定评估标准的要求:相关度(标准干扰、标准缺陷)、信度、区分度、可行性 十八、五种培训成果的评估 1.认知成果——学习评估的主要对象和内容(笔试、工作抽样、访谈、口试) 2.技能成果​——学习评估、行为评估(现场观察、工作抽样、专家评定) 3.情感成果——反应评估(问卷调查、访谈) 4.绩效成果——结果评估 5.投资回报率——结果评估 S3.2.3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 十九、培训效果的定性评估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适用于调查面广、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调查 2.访谈法:适用于调查面窄,以开放式问题为主的调查 3.观察法:花费时间长,不能大范围使用 4.座谈法// 5.内省法6.笔试法7.操作性测验8.行为观察法 十九、定量评估方法:成本节约、成本收益分析 第四章 绩效管理 S4.1.1绩效考评方法 二、绩效考评方法的种类: 1.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 (1)排列法(2)选择排列法(3)强迫分布法(4)成对比较法(5)结构式叙述法 2.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 (1)强迫选择法(2)行为观察法(3)行为定位法(4)关键事件法(5)加权选择量表法 3.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1)短文法(2)成绩记录法(3)直接指标法(4)绩效标准法(5)劳动定额法(6)目标管理法 4.综合型考评方法 (1)日清日结法(2)图解式量表法(3)合成考评法(4)评价中心法 结构式叙述法:简便易行,但信度和效度受考评者文字水平、实际参与考评的时间和精力限制 强迫选择法:能避免趋中倾向、过宽倾向、晕轮效应等偏误,结果不反馈 成绩记录法:适合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专家们采用 图解式评价量表法:有广泛适用性,但效度取决于考评因素及项目的完整性和代表性,以及考评人评分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极易产生晕轮效应和集中趋势等偏误。 日清日结法:设定目标、控制、考评与激励(闭环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不断优化原则) 评价中心技术: (1)实务作业或套餐式练习: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授权技巧、应变能力 (2)自主式小组讨论:人际关系技巧、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语言表达感染力、个人魅力和影响力(3)个人测验(4)面谈评价 (5)管理游戏:策略思想、谋划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个人报告 三、绩效考评误差: 1.分布误差:(1)宽厚误差(2)苛严误差(3)集中趋势和中间倾向2.晕轮误差3.个人偏见4.优先效应和近期效应5.自我中心效应:(1)对比偏差(2)相似偏差6.后继效应7.评价标准(客观原因) S4.2.1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体系设计 五、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针对性(2)科学性(3)明确性 六、绩效考评体系的设计方法: 1.要素图示法:三档或五档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典型人物研究、典型资料研究 4.面谈法:个别面谈法、座谈讨论法 5.经验总结法 6.头脑风暴法:原则:(1)任何时候都不要批评别人的想法(2)思想愈激励愈开放愈好(3)强调想法的数量(4)鼓励别人改进想法 七、绩效考评体系的设计程序: 1.工作岗位分析:初步确定绩效考评指标 2.理论验证:使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进行指标调查:使指标体系更加准确、完善、可靠 4.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八、绩效考评标准的设计原则 1.定量准确的原则2.先进合理的原则 3.突出特点的原则4.简洁扼要的原则 九、绩效考评标准的种类:(1)综合等级标准(内涵和外延综合)(2)分解提问标准(内涵和外延独立并列) 十、绩效指标标准的评分方法: 1.单一要素的计分方法(直接记分或间接记分):(1)自然数法(单个,多个)(2)系数法(函数法、常数法) 2.多种要素综合计分法:(1)简单相加法(2)系数相乘法(3)连乘积法 (4)百分比法 十一、比率量表:有一个只有实际意义的绝对零点,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几何平均数、相对差异量 S4.3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与应用 十三、战略导向的KPI体系与一般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区别: 1.从考评目的来看:前者以战略为中心;后者以控制为中心 2.从考评指标产生的过程来看,前者是向上而下分解产生;后者是由下而上根据个人以往的绩效与目标产生 3.从考评指标的构成上看:前者通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结合,体现关注短期效益、兼顾长远发展的原则;后者是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注重对过去绩效的评价,绩效改进行动与战略需要脱钩 4.从指标的来源看:前者源于组织战略目标和竞争的需要;后者来源于特定的程序,与个人绩效相关。 十五、KPI应具有的基本特点: 1.能集中体现团队与员工个人的工作产出(即创造的价值) 2.突出员工的贡献率 3.明确界定关键性工作产出(即增值指标)的权重 4.能跟踪检查团队与个人的实际表现,以便在实际表现与KPI间进行对比分析 十六、选择KPI的原则: (1) 整体性(2)增值性(3)可测性(4)可控性(5)关联性 十七、确定工作产出的基本原则: (1)增值产出的原则(2)客户导向的原则 (3)结果优先的原则(4)设定权重的原则 十八、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角度:客户、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 二十、提取KPI的方法: 1.目标分解法2.关键分析法3.标杆基准法:本行业领先企业、国内领先企业、国际领先企业 二十三、企业KPI体系的构建路线: 1.按组织结构层次纵向分解,采用目标——手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2.按企业主要业务流程横向分解,采用目标——责任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S4.4 360度考评方法 二十四、内涵 二十五、360度考评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1)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取得评价信息全面,结果科学客观,误差较小 (2)考虑的不仅仅是工作产出,还考虑深层次的胜任特征 (3)有助于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4)采用匿名评价方式,消除考评者的顾虑,使其能客观地进行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5)充分尊重组织成员的,有助于创造更好的工作气氛,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新力(6)加强了管理者与组织员工的双向交流,提高了组织成员的参与性(7)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 缺点:(1)侧重于综合评价,定性评价比重较大,定量的业绩评价较少(2)信息来源渠道广,会导致信息不一致(3)增加了收集处理信息的成本 (4)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在组织内造成紧张气氛,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带来企业文化震荡,员工忠诚度下降等现象 第五章 薪酬管理 S5.1.1薪酬市场调查 一、薪酬调查的种类 1.从调查方式看,分为 (1)正式薪酬调查:商业性薪酬调查、专业性薪酬调查、政府薪酬调查(2)非正式薪酬调查 2.从主持调查的主体看,分为 (1)政府的调查(2)行业的调查(3)专业协会或企业家联合会的调查(4)咨询公司的调查(5)企业自己组织的调查 3.从具体内容和对象年看,分为: (1)薪酬市场调查(2)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 二、薪酬调查的作用: 1.为企业调整员工的薪酬水平提供依据 2.为企业调整员工的薪酬制度奠定基础 3.有助于掌握薪酬管理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4.有利于控制劳动力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薪酬市场调查的程序 1.确定调查目的: (1)整体薪酬水平的调整(2)薪酬结构的调整 (3)薪酬晋升政策的调整(4)具体岗位薪酬水平的调整 2.确定调查范围和对象: (1)确定调查的企业(2)确定调查的岗位 (3)确定调查的信息:①与员工基本工资相关的信息②与支付年度和其他奖金相关的信息③股票期权或影子股票计划等长期激励计划④与企业各种福利计划相关的信息⑤与薪酬政策诸方面有关的信息 (4)确定调查的时间段 4.对薪酬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数据排列法(2)频率分析法 (3)趋中趋势分析:简单平均、加权平均、中位数 (4)离散分析:百分位法、四分位法 (5)回归分析法(6)图表分析法 S5.3企业工资制度设计与调整 十二、企业工资制度的分类 (2)岗位薪点工资制:在岗位评价的基础上,用点数和点值来确定员工工资的工资制度 1)薪点数的确定:岗位薪点+个人薪点+加分薪点 2)薪点值的确定:基值(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浮动值(部门的生产经营状况) 3)优点:①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符合市场取向的原则;②更容易做到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技术岗位倾斜,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③有利于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4.特殊人群的工资 (1)管理人员的工资制度:基本工资+奖金和红利+福利与津贴 (2)经营者年薪制:固定工资+可变工资(浮动工资) 应具备条件: ①健全的经营者人才市场,完善的竞争机制 ②明确的经营者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③健全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的群众监督机制 年薪的组成形式: ①基本工资+风险收入 ②年薪+年终奖金 (3)团队工资制度:基本工资+激励性工资+绩效认可奖励 十四、企业工资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1)内部公平性:通过岗位评价达到工资的内部公平性 (2)外部公平性:进行工资市场调查是保证外部公平性的重要工具 2.激励性原则 3.竞争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合法性原则 十五、企业工资设计程序 图: 确定工资制度 --- 工资水平 企业工资 确定企业工资- 工资结构 ----制度的贯彻原则与策略 ----- 工资等级 实施与修正 ------ ----- 工资的市场调查 1.确定企业工资策略: (1)高弹性类:绩效工资与奖金所占比重大,即以绩效为导向的工资结构 (2)高稳定类:基本工资所占比重相当大,如日本的年功工资 (3)折中类:以能力位导向,以岗位为导向的工资结构及组合工资结构属于此类 2.岗位分析评价与分类:岗位分析、岗位评价及分类分级 3.工资市场调查4.工资水平的确定 (1)将工资水平完全建立在市场调查数据的基本上 (2)根据工资曲线确定工资水平 5.工资结构的确定 (1)工资构成项目确定 (2)工资构成项目的比例确定 ①高层浮动比例大,低层浮动比例小 ②销售浮动比例大,管理浮动比例小 6.工资等级的确定 (1)等级类型的选择: ①分层式工资等级类型: 特点:工资等级多,呈金字塔排列,在成熟的、等级型的企业中常见 ②宽带式工资等级类型: 特点:工资等级少,呈扁平状,在不成熟的,业务灵活的企业中常见(1)工资档次的划分 (2)浮动工资(奖金或绩效工资)的设计 ①确定浮动工资总额 ②确定个人浮动工资份额 7.企业工资制度的实施与修正 十六、宽带式工资结构的作用: 1.支持扁平型组织结构,打破等级制,保持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2.能引导员工自我提高3.有利于岗位变动 4.有利于管理人员及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角色转变 5.有利于工作绩效的促进 十七、宽带式工资结构的设计程序 1.明确企业的要求:企业的规模、发展战略是否适合采用宽带式工资结构 2.工资等级的划分:即宽带数量的确定 3.工资宽带的定价 4.员工工资的定位 5.员工工资的调整 十八、企业工资调整分类 1.个体工资标准的调整 (1)工资等级调整:在岗位调整后的次月开始执行 (2)工资档次调整:技变、学变(当月),龄变、考核(每年1月5日) 2.整体工资标准的调整: (1)定期普遍调整工资标准 (2)根据业绩决定加薪幅度 3.结合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对工资结构的调整 十九、工资调整的项目: (1)工资定级性调整(2)物价性调整(3)工龄性调整(4)奖励性调整(5)效益性调整(6)考核性调整 二十、制定员工薪酬计划的方法: (1)从下而上法:实际,灵活,可行性高,但不易控制成本 (2)从上而下法:成本可控,但缺乏灵活性,主观因素多,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 二十二、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应具备的条件 1.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期足额缴费 2.生产经营稳定,效益较好 3.企业内部健全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一、劳动者派遣中的三种主体、三种关系 1.劳动者派遣机构与接受单位:民事关系,签订劳动派遣协议,取得派遣收入 2.劳动者派遣机构与劳动者: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派遣机构支付工资等 3.劳动者与接受单位:提供劳动,接受监督管理 二、劳动者派遣的特点: 1.形式劳动关系的运行2.实际劳动关系的运行 3.劳动争议的处理:按一般劳动争议处理原则与程序进行处理 三、劳务派遣的成因: 1.降低劳动管理成本2.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3.为强化劳动法制提供条件 4.满足外国组织驻华代表机构等特殊单位的要求 四、劳动者派遣机构的管理: 1.资格条件:企业法人,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从业人员,注册资本,风险保证金 2.设立程序:实行设立制度,由劳动保障部门特许,并办理工商登记 3.合同体系 五、派遣劳动者的管理: 1.派遣雇员与正式雇员享有平等的法定劳动权利 2.在同一岗位使用的派遣雇员与正式雇员应当同等待遇,同岗同酬 3.用人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的实施,包括劳动定额标准,劳动纪律,绩效评价等对派遣雇员与正式雇员一律平等 4.派遣雇员派遣期限到期,应提前告知,并协同派遣单位办理劳动合同终止手续和工作交接 六、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 1.工资协议的期限 2.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 3.职工年度平均工资及调整幅度 4.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 5.工资支付办法 6.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 7.工资协议终止的条件 8.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 9.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七、工资指导线(上线、基准线、下线)的作用 1.为企业集体协商确定年度工资增长水平提供依据,有利于企业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2.引导企业自觉控制人工成本水平 3.完善国家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企分开” 八、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 分为:年工资收入和月工资收入,按高位数、中位数、低位数三种标准反映市场水平 九、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意义: 1.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供条件 2.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企业内部科学合理的工资分配体系 3.构建完整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4.为新办企业确定雇员初始工资水平提供参考,为集体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依据 十、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 1.协商代表的确定2.协商的实施步骤“ (1)一方以书面形式提出协商意见书,另一方于20天内予以书面答复,并协商 (2)双方在协商开始前5日内,提供资料 (3)形成草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 (4)制作协议文本,签字、盖章生效 3.工资协议的审查 (1)协议签订后10天内,将协议一式三份及说明,送交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2)劳动保障部门在收到协议15天内审查 (3)报送15天后未收到意见书,视为同意 (4)收到生效协议后5天内公布 4.明确协议期限:一般一年一次,期满前60天内提出意见书 十一、劳动力工资市场指导价位制定原则: 1.坚持市场取向 2.坚持实事求是 3.公开发布(每年6-7月发布一次) 十二、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种类: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法人代表——全面责任;分管负责人——直接责任;总工——技术领导责任 2.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劳动卫生措施、辅助性设施建设、改善措施、宣传教育措施 3.安全生产教育制度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5.重大事故隐患制度6.安全卫生认证制度 7.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8.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制度9.劳动者健康检查制度 十三、劳动争议的特点: 1.争议当事人特定2.争议内容特定3.争议表现形式特定 十四、劳动争议的分类 1.按主体分: (1)个别争议(2人以下)(2)集体争议(3人以上)(3)团体争议 2.按性质分: (1)权利争议(2)利益争议 3.按标的分: (1)劳动合同争议 (2)关于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发生的争议 (3)关于劳动报酬、培训、奖惩等因适用条件的不同理解与实施而发生的争议 十五、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 1.劳动争议的内容只能以劳动权利义务为标的 2.市场经济物质原则的作用,使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既有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又有利益的差别和冲突 十六、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1.着重调解及时处理原则 2.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的原则 3.当事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十七、劳动争议促裁委员会的构成: 1.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2.同级工会代表 3.用人单位代表 十八、劳动争议促裁的原则: 1.一次裁决原则 2.强制原则 3.合议原则 4.回避原则 5.区分举证责任原则 十九、团体劳动争议的特点: 1.争议主体的团体性 2.争议内容的特定性 3.影响的广泛性 PAGE 2
/
本文档为【人力资源二级小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