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女性生殖医学基础

2011-11-19 28页 doc 199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0251

暂无简介

举报
女性生殖医学基础精卵运行与受精着床 教学目的 1.熟悉精子在女性生殖道运行途径 2.掌握卵巢周期性变化对宫颈粘液的影响 3.熟悉精-卵结合(受精)的部位以及受精卵的 运行途径 4.掌握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大约存活的时间以及卵 子排出后的存活时间 7.掌握精子获能、受精及受精卵着床生理 8.熟悉着床的必备条件 9.熟悉蜕膜的构成以及蜕膜 的划分 精子在女性生殖道中的运行 精子运行途径 精液 女性体内,精子离开精液 经阴道、 宫颈、宫体 输卵管(壶腹部) 与卵子结 合(受精) ...
女性生殖医学基础
精卵运行与受精着床 教学目的 1.熟悉精子在女性生殖道运行途径 2.掌握卵巢周期性变化对宫颈粘液的影响 3.熟悉精-卵结合(受精)的部位以及受精卵的 运行途径 4.掌握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大约存活的时间以及卵 子排出后的存活时间 7.掌握精子获能、受精及受精卵着床生理 8.熟悉着床的必备条件 9.熟悉蜕膜的构成以及蜕膜 的划分 精子在女性生殖道中的运行 精子运行途径 精液 女性体内,精子离开精液 经阴道、 宫颈、宫体 输卵管(壶腹部) 与卵子结 合(受精) 影响精子运行的原因 1.精子运动异常(活动度差) 2.女性生殖道不畅通(多见于输卵管阻塞) 3.宫颈粘液异常 (粘稠度改变 抗体产生) 一、阴道 · 精液: 碱性,富含果糖 (提供精子活动能量) 凝固因子(避免精子从阴道流失) 精液素蛋白水解酶(使精液液化) · 阴道环境: 酸性,影响精子的活动与运行 · 精浆的中和作用: 碱性的精浆有缓冲阴道酸性环境作用,以减少 对精子的损伤和活力 二、宫颈 1.宫颈粘液受卵巢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E水平升高时(排卵期): 宫口稍扩大,粘液量多而稀薄,PH值碱性, 粘液蛋白纤维网眼大,有利于精子的上行穿透 P水平升高时(月经前后 黄体期): 粘液量少而粘稠,粘液蛋白纤维网眼小,不利 于精子的上行穿透 2.宫颈的控制与屏障作用 · 活力较好精子暂时储存于宫颈壁隐窝内,然 后再陆续上行入宫腔,活动力差的精子难于 进入宫腔,故对精子有选优淘劣作用 · 宫颈壁隐窝内储存精子越多,到达输卵管精子 越多,在输卵管内保存足量精子时间越长,受精 机会增加 · 精子在宫颈中存活时间约48—60h,但受精能力 维持时间约28—48h 三、宫体 1.子宫体收缩宫腔负压作用 精子靠自身运动到达宫颈内口,但难于进入子宫 腔内,因此需借助其他因素而上行。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精液中的前列腺素(PG)及性交刺激致子宫收 缩、放松,将精子吸入宫腔,进而精子上行到 输卵管 · 活动力差的精子被宫腔内白细胞吞噬 · 精子在宫腔内存活 时间约24h 四、输卵管 1.子宫-输卵管交接处屏障作用 子宫-输卵管交接处是精子从子宫进入输卵管的必须之路 · 活动能力强的精子能穿过此处 · 精子主要靠自身尾部活动而前进,但要借助女性生殖 道的各部分协调 · 与精子在输卵管运行相关因素: 1)输卵管逆向节段收缩作用促进精子上行; 2)输卵管液由峡部流向壶腹部有利于精子运行; 3)输卵管壁纤毛细胞的纤毛活动(峡部纤毛活动可能为 双向)对精子运行的促进作用 2.精卵结合部位(受精) · 精子到输卵管后停留于壶腹部-峡部交接处,等 待与卵子相遇而结合 · 一次射精进入阴道有上亿的精子,但大多在通 过阴道、宫颈、宫腔、子宫-输卵管交接处被筛 选和吞噬,能到达壶腹部的精子约不到200个 · 输卵管内的精子可存活约48h,但具有受精能力 时间短于48h 精子的获能 一、获能概念与过程 定义: 精子获能: 指精子获得穿透卵子透明带能力的生理过程。是精子在受精前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 精子在附睾内已经获得了受精能力,因附睾分泌一种物 质附于精子面,抑制了受精能力——称为去能因子 · 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以后,去能因子作用被解除,这就 是精子获能。能够解除去能因子的物质——称为获能因子 获能实质: 去除精子的去能因子(糖蛋白:其作用妨碍精卵识别、 阻止顶体反应、干扰精卵结合) 获能的部位: · 精子在阴道内不能获能,只有穿过宫颈时,精浆内大 量的去能因子才能被阻挡 · 主要部位——子宫 精子与子宫内膜接触后,子宫内膜产生获能因子 (β-淀粉酶可解除去能因子的活性;蛋白质、磷脂与 精子表面胆固醇结合,可促进精子获能) · 输卵管分泌物也参与了精子获能 · 因此,可以说精子获能过程是一个多时相的过程,先 在子宫内,后在输卵管内 精子获能的生育意义:  1、去除精子表面的覆盖物,暴露出精子膜表面 与卵子相识别的位点  2、增加精子活力,改变膜的通透性  3、精子头部出现流动性不相等的区域,为精子 膜与顶体膜融合做好准备 4、精子顶体后区膜的流动性加大,以准备与卵 膜结合 二、获能引起精子的变化 获能精子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 精子膜变化 · 精子代谢变化 · 精子运动变化 1.精子膜变化 获能后精子膜结构的重组: · 稳定精子膜、抑制顶体反应的蛋白质被去除 · 精卵识别蛋白质被暴露或部位的重新分布 · 精子膜表面受体数量增减和新受体出现发生 2.精子代谢的变化 · 精子耗氧量明显增加(糖酵解增加, 为精子活动提供更多能量) · 精子膜胆固醇与磷脂比率减小,精子 膜流动性增大 · 精子顶体中顶体素原激活 顶体素 3.精子运动的变化 获能精子运动形式明显发生改变: · 出现有力的鞭打样运动,又可称为超活化(或 超活化运动)——精子头侧摆幅度和频率明显 增加,鞭毛(尾部)弯曲度增大、活动幅度 与频率增加 超活化作用: · 增强精子脱离峡部粘膜上皮能力,进而到达壶腹 部与卵子相遇 · 有利于精子穿透卵子的放射冠与透 明带的粘弹性基质 三、卵子的运行 1.输卵管与纤毛摆动作用: · 排卵时 输卵管收缩及纤毛摆动协同作用伞部靠近 卵巢表面 将卵子“拾入”输卵管 再通过输卵管蠕 动及纤毛摆动 卵子被运送 壶腹部-峡部交接处等 待受精 2.雌、孕激素对输卵管α、β肾上腺能受体影响: · 排卵时E—α受体活动 ,峡部肌肉收缩,峡部关闭, 受精卵停留于壶腹部-峡部交接处 · 排卵后P—β受体活动 ,峡部肌肉松弛,受精卵通过 壶腹部-峡部交接处而进入子宫内 3.人卵的寿命:大约24h 受精与着床 一、受精生理 定义: 男女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过程称为 受精(壶腹部-峡部交接处) · 受精发生在排卵后12h内,受精过程约需24h 卵母细胞成熟到能接受精子穿入须具备2条件: · 卵母细胞胞浆内皮质颗粒移向卵母细胞并紧贴卵膜下 · 卵丘颗粒细胞产生雄原核生长因子,通过缝隙连接进 入卵母细胞胞浆内 精子穿入卵细胞首先要精卵识别、其次是精子 的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才能穿入卵子而受精。 1.精卵识别 识别装置: · 精、卵表面存在一特殊识别装置,可启动受精 · 位于精子头部,即精子膜透明带结合蛋白(可 与卵子透明带(ZP)结合的一种蛋白) 作用: · 使精卵识别、精卵结合 · 防止多精子受精 · 防止异种精子穿卵 人类卵子透明带(ZP)构成: · 由3种糖蛋白,其中ZP3就是精子识别卵 子并与卵子结合的部位,故ZP3是卵子 识别装置(精子受体) · 当精子膜透明带结合蛋白与卵子透明 带识别结合后,诱发顶体反应。 2.顶体反应 定义 是指精子获能后,在穿透卵子的卵丘、放射冠和 ZP前或穿过这些结构期间,在很短的时间内所发生 的一系列变化 · 顶体反应是受精的先决条件 · 顶体是覆盖于精子头部细胞核前方、介于核与质 膜间的囊状细胞器 · 顶体内的结合素(卵结合蛋白)可识别特异的糖 基序列,以保证精子 与卵的种属特异性结合 顶体反应过程: 当获能後的精子到达卵细胞附近时即发生顶体反应 · 顶体膜外层(OA)与精子质膜(PM)融合 并碎裂 成小液泡,以後脱落 顶体(AC)内的各种酶通 过泡状结构的间隙释放出来 顶体酶被释放,顶体 膜内层(IA)暴露 · 顶体酶包括:透明质酸酶、放射冠穿透酶及顶体素等 · 在这些酶的作用下,促使精子通过卵丘、放射冠和 ZP,以接近次级卵母细胞的质膜 · 卵丘细胞和透明带是诱发产生顶体反应的主要因素 · 精子进入雌性生殖道后,经过获能和完成顶体反应才 能和卵结合 在顶体反应时释放大量顶体酶: · 顶体素: 具有溶解卵透明带作用,有利于精子穿卵 · 透明质酸酶: 溶解卵丘细胞间透明质酸,使卵丘细胞分 散,精子得以通过这些细胞间隙 · 反射冠分散酶: 使放射冠的颗粒细胞松解 · 精子神经氨酸苷酶: 可能改变透明带结构, 阻止其它精子穿入 3.精卵融合 包括精卵膜融合与精卵核融合 1)精卵膜融合 精子与卵膜接触 精子顶体后膜与卵膜相贴 卵子表面微绒毛将精子头抱合 发生融合 (即卵母细胞胞浆形成舌状突起,覆盖精子头上 方,以吞噬形式将精子完全包入卵母细胞胞浆内) 见P-78 图3.4 · 精卵膜融合→精子核进入卵子→卵细胞活化→完  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成熟的卵子和排出第二 极体 · 卵细胞活化的同时,卵膜下皮质颗粒释放多种糖 蛋白与水解酶(这些酶通过改变卵膜的结构与膜 电位,以及透明带性质,阻止多精受精) · 精子与卵母细胞透明带的识别有严格种属性,而 精子膜卵膜融合无严格种属特异性 2)精卵核融合 · 卵母细胞完成第2次成熟分裂 成为 成熟卵子, 其细胞核即雌原核 · 精子核暴露于卵母细胞胞质中,因雄原核生长 因子的存在而解聚 形成 雄原核 · 雌、雄原核逐步靠近接触,接触部位的原核 变成指状,相互交错对称 完全融合 · 随後染色体浓缩 原核膜破裂、消失 精 卵染色体组合 形成 合子染色体组, 受精结束 当精卵相遇 精子顶体膜破裂 顶体酶 释放 溶解卵子放射冠与透明带 精子 穿过放射冠与透明带 开始受精 · 卵原核与精原核融合为受精完成(精卵 染色体组合形成46个染色体)—标志诞 生新生命 二、受精卵发育、运行与着床 · 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 借助输卵管蠕动与纤毛摆动 向宫腔 方向移动 约受精后3天 分裂成16细胞团(桑椹胚) 约受精后第4天 桑椹胚进入宫腔 继续分裂 发育成晚期 胚囊晚期胚囊透明带消失 侵入子宫内膜(这过程称受 精卵着床) 1.着床: 指囊胚与子宫内膜相互作用而侵入子宫内膜的 过程 时间:约受精后第5-7天开始 第11-12天完成 受精卵输送过程 受精卵着床必须具备的条件: 1.透明带必须消失 2.囊胚细胞滋养细胞必须分化出合体滋养 细胞 3.囊胚和子宫内膜必须发育同步 4.孕妇体内必须有足量的孕酮,子宫有个 极短的敏感期允许受精卵着床 着床过程 1.附着: · 囊胚中滋养细胞纤毛样突起与子宫内膜交叉衔接 · 可能与胚泡一端的粘稠物质有关 · 可能与胚泡和子宫内膜表面的电荷吸引有关 2.植入: · 囊胚附着分泌一种蛋白水解酶,分解上皮细胞间 的物质形成缝隙,很快侵入内膜基质而植入其内 着床后内膜变化 · 子宫内膜增厚 · 内膜腺体分泌增加 · 内膜血供增加 · 子宫内膜迅速蜕膜变化 (为胚泡提供丰富营养) 按蜕膜与囊胚部位关系分为3部分: 1.底蜕膜:囊胚与子宫肌层间的蜕膜,以后发育成胎盘 的母体部分 2.包蜕膜:覆盖在囊胚表面的蜕膜,囊胚发育逐渐突向 宫腔 3.真蜕膜:底蜕膜及包蜕 膜以外覆盖子 宫腔的蜕膜 · 着床时间约在受精 后5-7天开始, 第11-12天完成 着床 目前不十分清楚 · 可能因胚泡蛋白分解酶而致透明带解体,胚泡表 面与宫腔上皮接触有关 · 激素调控:胚泡早期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促进黄体形成而分泌E、P,以做好 着床准备 · 胚泡产生CO2:促进滋养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细 胞的粘蛋白的粘性增加, 致使胚泡被粘附而植入 胚胎发育 考考你… 1.何谓精子获能? 精子获得穿卵能力的生理过程。 2.何谓去能因子? 附睾所分泌的一种附着于精子表面,可抑制受精 能力的物质。 3.何谓获能因子? 一种能够解除去能因子的物质。 4.精子获能的主要器官是? 子宫 输卵管 5.宫颈粘液在—— 激素影响下有利于精子上行 穿透? 6.宫颈粘液在—— 激素影响下不有利于精子上行 穿 7.精子在输卵管的活动除主要靠精子尾部鞭打 运动外,还可借助哪些因素? 输卵管蠕动 输卵管纤毛摆动 输卵管液的流动 8.获能后的精子在哪些方面有变化? 精子膜变化 精子代谢变化 精子运动变化 9.人卵的寿命大约是多长时间? 24h 10.何谓受精? 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的部位在哪里? 输卵管壶腹部-峡部交接处 12.何谓孕卵着床? 囊胚侵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13.着床的开始时间大约是受精后第——天,完 成着床大约是受精后第——天。 5-7 11-12 14.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后,须经过——过程和 完成——反应才能和卵子结合 获能 顶体 15.何谓底蜕膜? 位于囊胚与子宫肌层间的蜕膜。 16.何谓包蜕膜? 覆盖在囊胚表面的蜕膜。 17.何谓真蜕膜? 除底蜕膜及包蜕膜以外覆盖于子宫腔的蜕膜。 1.熟悉卵巢功能以及女性附属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卵巢、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3.熟悉精子在女性生殖道的运行、受精以及受精 卵着床的生理 4.熟悉排卵机制、临床排卵的监测 5.了解乳房生理 卵巢和女性附属性器官 一、卵巢 二、输卵管 三、子宫 四、阴道 五、外生殖器与乳房 卵巢的位置 卵巢位置 卵巢形态与结构 外观: · 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呈灰白色,成年人卵巢约 4cm×3cm×1cm,重约4-6克 · 绝经期后,卵巢逐渐萎缩,变小变硬 组织结构: · 卵巢表面无腹膜,仅有单层柱状上皮覆盖。下有 一层比较厚的纤维组织膜,称为卵巢白膜 卵巢形态与结构 卵巢形态与结构 卵巢形态与结构 人类卵巢中卵泡发育始于胚胎时期 卵巢的功能 卵巢的调控 1.受下丘脑-垂体调节 ——卵巢周期性变化(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 2.受卵巢性激素(E、P)调节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 宫颈粘液周期性变化 阴道粘膜周期性变化 对下丘脑-垂体反馈作用 — (正、负反馈)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定义: 卵巢建立周期性排卵功能,称卵巢周期。 共分为三个期: 卵泡期 排卵期 黄体期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 卵泡期(排卵前期) · 排卵期 · 黄体期 卵巢周期性变化及卵泡发育 一、卵泡期 1.卵泡的结构与组成 · 由一个卵母细胞与一层梭形或扁平卵泡细胞围绕而 组成 2.卵泡的发育 是一个连续过程,从原始细胞至成熟需经过四个阶段: 原始细胞(始基卵泡) 初级卵泡(窦前卵泡) 次级卵泡(窦状卵泡) 成熟卵泡 卵泡的发育 · 原始卵泡(始基卵泡) 卵泡发育 发育的四个阶段(形态 大小 生长速度 组织特点 ) · 原始卵泡(始基卵泡)组成 由一个处于减数分裂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及周 围的单层梭形颗粒细胞层环绕组成 · 卵泡发育表现 卵母细胞:体积增大 卵泡细胞: 由扁平 立方或柱状 由单层 多层 细胞内出现颗粒(称颗粒细胞层) ¡ª¡ª构成卵泡壁 卵泡周围的间质细胞分化形成卵泡膜: 内层:由卵泡膜内层细胞(有分泌功能) 或卵泡膜细胞构成 外层:结缔组织构成 卵泡发育 · 卵泡透明带 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均分泌一种糖蛋白,在卵 母细胞表面形成一层透亮区称透明带(ZP) (见P-36-图2.1) · 卵母细胞-颗粒细胞的连接与联系 通过一种缝隙连接(微绒毛与胞浆突),靠这 种缝隙连接进行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 卵泡发育 此发育阶段的卵泡称初级卵泡,也称窦前卵泡 (即窦腔尚未形成) 卵泡发育 · 初级卵泡后期 颗粒细胞上¡ª¡ª出现FSH、E受体(之前主要受卵巢调控,以后受垂体调控) 因受FSH作用¡ª¡ª颗粒细胞增殖 FSH受体 诱导颗粒细胞芳香化酶合成(使卵泡有 合成E的能力,此酶是关键) 诱发颗粒细胞分泌卵泡液 增多形成 小空隙 合并形成 半月大腔(卵泡腔) 此时称形成窦腔卵泡,也称次级卵泡 卵泡发育 卵泡发育 · 来源:颗粒细胞分泌 卵泡膜血管渗出液 · 成分:类固醇激素 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 功能:影响卵泡的发育与成熟 · 次级卵泡 卵泡腔 逐渐扩大 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处于一侧,并突 向卵泡腔突起 形成 卵丘 卵泡液 增加 颗粒细胞连接松散 形成 一层或多层 放射状排列 形成 放射冠 · 次级卵泡 · 因E与FSH 激素 协同 诱发颗粒细胞、内膜细胞 出现 LH受体 随卵泡发育 LH受体 卵泡对LH的敏感性 ; 卵泡 FSH、LH作用 发育长大 分泌 E量 ; · 同时 促进 丘脑垂体 分泌 LH量 逐渐达 高峰 ; 大约LH量达高峰24h左右 促进 成熟卵泡排卵 ; · 同时因E 抑制 垂体 分泌 FSH量 导致 大多数 卵泡停止发育、退化、闭锁;而优势卵泡 摄入FSH多 继续 发育成熟 卵泡的发育 成熟卵泡特征 · 卵泡体积显著增大(直径18-20mm); · 卵泡液急骤增加、卵泡腔增大(卵泡张力大)、 卵泡壁变薄; · 卵泡移向卵巢表面突出 卵泡的发育 成熟卵泡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 卵泡外膜: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 卵泡内膜:由具分泌功能的分泌细胞组成 颗粒细胞:细胞呈立方形,无血管,在颗粒细胞层与卵泡内 膜层间有一层基底膜,营养来自外围卵泡内膜 卵泡腔: 腔内充满大量清澈卵泡液与雌激素 卵 丘: 由卵母细胞和围绕周围的颗粒细胞形成,并突向卵 泡腔的突起 放射冠: 围绕卵母细胞的一层颗粒细胞,呈放射排列而得名 透明带:在放射冠与卵细胞之间有一层透明膜——透明带 卵泡的发育 成熟卵泡功能特征: · 在LH峰作用下,雌(E)激素分泌量增多 · 并产生孕(P)激素 · 在LH高峰后24h左右可排卵 正常妇女生育期每个周期仅有数个卵泡发育成熟, 其中只有一个卵泡发生排卵,其余退化闭锁 卵泡的发育 卵泡的发育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二、排卵期 定义: 卵母细胞和它周围一些细胞一起排出的过程称排卵。 卵泡分裂过程: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 排卵周期通常为28-35天(即月经周 期),每周期仅1个成熟卵子排出 · 排卵日期大约在预计下次月经来潮前 14天左右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三、黄体期(黄体形成及退化) ·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血管及结缔组织伸入颗粒细 胞层,外观红色称为血体 · 在LH作用下,颗粒细胞与内膜细胞黄素化,外观 呈黄色,称黄体 · 黄体逐渐发育,同时合成分泌孕激素(P),约排 卵后 7-8天,黄体体积增大(直径1-2cm)、功 能完善达高峰(即孕激素分泌高峰)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 若排出的卵子未受精,血中高水平的P、E对下 丘脑、垂体的反馈作用,使垂体的LH、FSH分 泌降低,黄体开始萎缩,结缔组织、纤维细胞 侵入黄体,使黄体纤维化,外观呈白色,称白体 · 黄体的寿命约12-16天左右,平均14天 · 黄体萎缩,P分泌量减少,血中P的水平下降, 故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解除(正反馈作用), FSH分泌又开始增加,促使卵巢又有新的一批卵 泡开始发育——即新的卵巢周期又开始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 若排出卵子受精,黄体继续发育 (直径4-5cm),此时称妊娠黄体,继续分 泌P,以维持早期妊娠胚胎发育需求; · 妊娠中、晚期,胎儿的生长发育主要依靠 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 女性一生中绝大多数卵泡不能发育成熟, 而退化(称为闭锁卵泡) 排卵调控 排卵机制 · 受神经内分泌调节,尤其是排卵前LH峰 可诱发成熟卵泡破裂而排出卵子 · 成熟卵泡分泌大量E,对下丘脑、垂体的 正反馈调节作用,使LH分泌增加而达高峰 此外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 · LH使P分泌增多,促使卵巢合成多种酶,可溶解 卵泡壁使卵泡破裂 · 前列腺素(PG):使卵泡周围间质内平滑肌收 缩,卵泡破裂而排卵 · 神经调节:卵巢皮质的基质及卵泡膜外层平滑肌有 丰富的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接受去甲肾上腺素可 促进卵泡壁平滑肌收缩,以促进排卵 · 松弛素作用:增强纤溶酶激活物以及多种酶的活性 排卵的监测 排卵的直接证据是从女性生殖道回收到卵子或发生妊娠。 临床常可用以下一些间接技术了解排卵情况: 1.基础体温测定(BBT) · 是指清晨静息状态的体温 · 孕激素(P)的血中浓度达到4ng/ml,作用于下 丘脑调节中枢,可致体温升高 · 月经周期中 有排卵——BBT呈双相 无排卵——BBT呈单相 BBT (Basic bodytemperature) 孕酮刺激体温中枢 引起体温上升 · 高温相正常14±2天 排卵的监测 2.宫颈粘液监测 · 子宫颈分泌的粘液受E、P水平变化影响而发生质与 量的相应变化 · E作用下:宫颈粘液变稀薄、透明、量增多 弹性好、拉丝度长 (如蛋清) 涂片镜下观:呈羊齿状结晶 · P作用下:宫颈粘液变粘稠、混浊、量减少、弹性差、 拉丝度差 涂片镜下观:羊齿状结晶消失 排卵的监测 3.B超监测 · 超声显像可观察卵泡的发育过程、子宫内膜厚度 · 优势卵泡直径达18-20mm即将排卵 · 排卵后卵泡消失,盆腔内(子宫直肠陷凹)可出 现液体 · 如优势卵泡未破裂而突然增大,提示可能为未破 卵泡黄素化综合征; · 如逐渐缩小提示为卵泡闭锁 排卵的监测 4.LH峰值与E2测定 · 大多妇女在血中LH峰值后24h发生排卵 · 通过监测观察血中LH量的变化来预测排卵的 大概发生时间 · 采用LH试纸测尿中LH的峰值预测排卵(准确 性不如测血) 排卵的监测 5.诊断性刮宫 · 通常用于已婚妇女 · 在月经来潮6h内刮宫 · 刮出的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 病理报告结果如为: 增生期内膜¡ª¡ª无排卵 分泌期内膜¡ª¡ª有排卵 名词解释 · 正反馈 能使下丘脑兴奋,分泌性激素增多的调控 机制,称正反馈 · 负反馈 能使下丘脑抑制,分泌性激素减少的调控 机制,称负反馈 1.卵巢的功能是: A. 胚胎发育的场所 B. 产生精子的器官 C. 产生卵子的器官 D. 产生性激素的器官 答: C. D. 2.卵巢分泌的激素有: A. 雌激素 B. 雄激素 C. 肾上腺素 D. 孕激素 答:A. B. D. 3.卵巢周期分为几个期? A. 2个期 B. 3个期 C. 4个期 D. 5个期 答: B. 4.青春期后卵母细胞逐渐减少,生育期约 有多少个卵母细胞发育成熟? A. 1500-2000 B. 3000-4000 C. 400-500 D. 600-800 答: C 5.何谓 正反馈使下丘脑兴奋,分泌性激素增多者称正反馈 6.何谓负反馈? 使下丘脑抑制,分泌性激素减少者称负反馈 卵巢和女性附属性器官 一、卵巢 二、输卵管 三、子宫 四、阴道 五、外生殖器与乳房 输 卵 管 输卵管形态:为一对细长弯曲的管子,位于子宫左右侧,内侧与宫 角相连通,外端游离,与卵巢接近,长约8~14cm 由内向外可分为4部分: · 间质部 :为通过子宫壁内的部分,又称输卵管子宫部,狭窄 而短,长1cm,管径0.5-1mm · 峡部: 于间质部外侧,管腔较窄,长2~3cm, 管径2-3mm 输卵管形态 · 壶腹部 于峡部外侧,长5~8cm,管腔较宽大与峡部连 接,管径5-8mm · 伞部(漏斗部) 为输卵管的末端,开口于腹腔,游离端呈漏斗 状,也称漏斗部,有许多须状组织。伞的长度 不一,多为l~1.5cm,有“拾卵”作用 输卵管形态 输卵管组织结构 输卵管肌肉的收缩和粘膜上皮细 胞的分泌及纤毛摆动均受性激素 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输卵管的神经支配 1.接受胆碱能副交感神经及肾上腺能交感神经支配: · 肾上腺能神经在峡部分布丰富,支配环行肌,起括约 肌的作用 · 平滑肌具有α、β肾上腺能神经受体 α受体被激发—肌肉收缩 峡部闭锁; β受体被激发—抑制肌肉收缩 峡部松弛 · E激素 ,α受体占优势 排卵前期输卵管收缩增强 · P激素 ,β受体占优势 排卵后期输卵管收缩减弱 · PG对输卵管活动也有影响,但PG又受甾体激素调控 输卵管的功能 · 摄取卵子(拾卵) · 输送卵子、精子 及受精卵 · 精卵受精场所(壶腹部) 输卵管液的生理 · 外观透明、无臭 · PH7.28—7.70 · 分泌量:0.1-20ml/每日 · 输卵管分泌液体受E和P的影响: E——促进分泌 P——抑制分泌 · 输卵管液成分:钠 氯 镁 钙 钾 白蛋白 球蛋白 葡萄糖 · 输卵管液主要是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分泌液与血管渗透液混合而成 输卵管液的功能:输卵管液与精子的生存、受精及受精卵的运行有密切关系 · 防止精子内K+丢失 · 维持精子代谢 · 防止精子过早发生顶体反应 · 提供精子运动、受精卵及胚胎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 · 协助输卵管蠕动及纤毛活动运送受精卵 输卵管液流向:平时流向腹腔,排卵后3-6d大部 分流向子宫,有利于受精卵进入宫腔 子宫的位置形态 · 前后略扁倒梨形,成年妇女的子宫约 3cm×5cm×7cm,重约50g,容量约5ml · 子宫较宽称宫体,其上端隆突部分称宫底, 宫底宫底两侧为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 宫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宫颈;宫体与宫颈 的比例:婴儿期为1:2,成年妇女为2:1 · 宫体与宫颈间形成的最狭窄部分称子宫 峡部,在非孕期长约1cm · 峡部上端在解剖学上较狭窄,称解剖学内口 · 峡部下端为因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管内 膜,称组织学内口 子宫及宫颈形态 子宫组织结构 宫体: 子宫体壁由内到外3层组织构成: · 子宫内膜(内层) · 肌层(中间) · 浆膜层(外层) 子宫组织结构 子宫内膜: · 由单层柱状上皮与间质组成,为一层粉红色粘膜组织, 再分为: 功能层: 其表面2/3受卵巢激素影响能发生周期性变化 基底层: 余下l/3靠近子宫肌层的内膜无周期性变化 内膜间质: · 由基质细胞 网状纤维构成 · 基质细胞呈梭形 具有合成胶原纤维的功能,可受卵巢激素影响而发生周期性增殖分化 子宫组织结构 子宫肌层: 肌层最厚,非孕时厚约0.8cm · 由平滑肌束及弹力纤维所组成,肌束纵横交错如网状 · 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环行,外层多纵行, 中层肌纤维交织如网,血管从中穿行,子宫收缩 时血管被压缩,能有效制止子宫出血 子宫的活动 · 子宫平滑肌有αβ受体 E升高 激发α受体,肌肉收缩 P升高 激发β受体,抑制肌肉收缩 · 子宫活动受卵巢激素调节外,在分娩时可 受垂体分泌的催产素(PRL)作用发生收缩 · 胎膜释放的PG可促进其收缩 子宫组织结构 子宫浆膜层: · 为覆盖宫体底部及前后面的腹膜,与肌层紧 贴,但在子宫前面近峡部处,腹膜向前反折 覆盖膀胱,形成膀胱-子宫陷凹 · 覆盖子宫后面腹膜沿子宫壁向下,至宫颈后 方及阴道后穹隆再折向直肠,形成直肠-子宫陷凹 子宫颈组织结构 · 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亦含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 · 宫颈管粘膜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粘膜层有腺 体能分泌碱性粘液,形成宫颈管内的粘液栓,将 宫颈管与外界隔开 · 宫颈阴道部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光滑,在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 宫颈粘膜上皮有许多皱襞、隐窝,性交后精子进入此处储存,再分批上行至宫腔内 · 宫颈粘膜可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但不发生周期性剥脱 宫颈外口形态 宫颈粘液生理 · 主要来源于宫颈腺体分泌,含少量子宫腔液、输卵管液及卵泡液 · 宫颈粘液受E、P变化的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E) 宫颈粘液量增多、稀薄透明、弹性好、拉丝度增长,涂片 呈羊齿状结晶(粘蛋白与氯化钠相互作用的结果) 孕激素(P) :宫颈粘液量减少、粘稠混浊、弹性差、拉丝度减小,涂片 呈椭圆小体 宫颈粘液生理 · 生育期妇女宫颈粘液日平均量20-60mg, 排卵前后可达700mg · 宫颈粘液主要成分为水分、粘蛋白、白蛋白、 球蛋白、多种酶及氯化钠,还有钾、镁、钙、 铜、磷、硫酸盐、碳酸盐等 · 宫颈粘液在宫颈管内呈网状排列,并受E、P 激素影响,以调控精子和微生物的进入 宫颈粘液生理 · 宫颈粘液的生理作用: 1.为精子提供合适的PH 2.阻止精子在非排卵期进入宫腔 3.筛选精子 4.提供能量 5.保护宫腔免受感染 子宫血管 · 血供主要来自子宫动脉 分支到基底层称 —基底动脉 (不受性激素影响) 分支到功能层称 —螺旋动脉 (对受性激素反应迅速) · 螺旋动脉形成毛细血管网 汇入小动脉再汇成子宫静脉 子宫的功能 · 产生月经 · 性交后精子通过到达输卵管的通道 · 精子获能场所 · 妊娠期胎儿生长发育的场所 · 分娩时子宫收缩,是胎儿及其附属物娩 出的主要产力 1.输卵管的形态由内向外可分为哪几部分? 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 2.输卵管壁由外向内的构成是哪几层? 浆膜层、平滑肌层、粘膜层 3.输卵管粘膜及平滑肌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受哪些激素影响? 雌激素 孕激素 4.在雌激素影响下:输卵管收缩的强弱是? 增强 在孕激素影响下:输卵管收缩的强弱是?减弱 5.输卵管的功能有哪些? 拾卵, 输送卵子、精子及受精卵,精卵结合的部位 6.输卵管液的生理功能有: · 防止精子内K+丢失 · 维持精子代谢 · 防止精子过早发生顶体反应 · 提供精子运动、受精卵及胚胎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 7.何谓宫颈解剖学内口?:宫颈内口上端在解剖学上较狭窄,故称解剖学内口 8.何谓宫颈解组织学内口? 宫颈内口下端内膜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故称组织学内口 9.子宫壁的组织结构是由何构成?由内向外三层:内膜层 肌层 浆膜层 10.子宫的哪层最厚? 肌层 11.宫颈癌的好发部位是? 在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 12.请描述宫颈粘液的生理作用: · 为精子提供合适的PH · 阻止精子在非排卵期进入宫腔 · 筛选精子 · 提供能量 · 保护宫腔免受感染 13.子宫的功能有哪些? 产生月经, 性交后精子通过到达输卵管的通道, 精子获能场所 · 妊娠期胎儿生长发育的场所 · 分娩时子宫收缩,是胎儿及其附属物娩 出的主要产力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周期性变化使女性生殖器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 化,尤以子宫内膜的周期性改变最显著. 子宫内膜在结构上分为: · 基底层(与肌层相连)不受激素变化影响 · 功能层(靠近宫腔)受卵巢激素影响呈周期性变化,此层月经期坏死脱落。 正常月经周期以28天为例,其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分为三期: 增生期 分泌期 月经期 增生期( M5~14天) · 因上周期月经期功能层脱落基底层暴露,内膜开始修复。内膜表面上皮细胞、腺体及腺上皮,间质、血管呈生长过程,称增生期 · 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内膜表面上皮细胞、腺体及腺上皮不断分裂增殖、增多,间质水肿 · 腺腔扩大、腺体变长,因超过内膜厚度变弯曲 · 同时腺上皮开始蓄积糖原颗粒 · 小血管管腔增大,呈弯曲状 · 此期内膜厚度0.5-5.0mm 分泌期( M15~28天)黄体形成后,在P作用下,使子宫内膜由增生转变为呈分泌反应,称分泌期 · 因P对抗E的促内膜生长作用,使子宫内膜的总厚度 限制于排卵前的状态,上皮的增生于排卵后3d停止 · 其他成分继续生长,使内膜腺体、螺旋A更加增生 弯曲、并增长超出内膜厚度,间质更为疏松、水肿 · 同时P使腺体细胞出现分泌活动,腺上皮释放糖原粘液入腺腔内 · 这些变化为孕卵的着床做好准备 月经期( M1~4天) · 此时E、P水平下降,子宫内膜缺乏激素的支持,腺体萎缩功能减退 · E、P水平下降使内膜中PG合成活化,刺激子宫肌层收缩而引起内膜功能层螺旋小A持续痉挛,内膜血流减少,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导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促使组织坏死剥脱 · 受损缺血坏死组织面积逐渐扩大,变性、坏死的宫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 通常月经血不发生凝固,其原因: · 含有大量纤溶酶原与纤溶酶原激活物,使不溶性纤维蛋白转为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物,凝血块溶解 · 纤维蛋白降解物有抑制血液凝固作用 · 月经血量:通常 20-100ml/月,平均 50ml · 持续天数:一般 2-7d,大多为 3-5d · 月经周期:通常 28-30d 提前或延后 7d 属正常 · 按理月经周期应从经血停止后的增生期起计算,但 临床上为识别方便,习惯以月经来潮第1天计算卵巢与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阴 道:阴道组织结构 · 是一个上宽下窄的管道,前壁长7~9cm,后壁长10~12cm · 与膀胱、直肠相邻 · 阴道上端包绕宫颈,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环绕宫颈的部分称阴道穹隆,按其位置分为前、后、左、右,其中后穹隆与腹腔最低部位的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 性交后精液可储存在此形成精液池,有利于精子进入宫颈,阴道后穹隆穿刺 · 阴道壁有很多皱襞,伸展性很大。其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受性激素影响可发生周期变化 · 阴道壁: · 成年妇女阴道上皮细胞分三层:即 底层 中层 表层 · 阴道上皮底层细胞主要受雌激素影响,不断增生角化,并由底 中 表逐渐成熟,上皮细胞的形态由球形 ,不规则多边形,细胞核越来越小 · 脱落于阴道的上皮细胞——阴道脱落细胞 · 临床常以阴道脱落细胞表层角化细胞所占比例来 阴道功能 · 胎儿娩出的通道 · 性交的器官 · 月经血及分泌物排出的通道 · 吸收功能 · 防御功能 外生殖器与乳房 女性外生殖器:指生殖器的外露部分,显露在两股内侧之间, 前为耻骨联合,后至会阴之间的组织。也称外阴。 女性外生殖器 · 阴阜 · 大阴唇 · 小阴唇 · 阴蒂 · 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口、阴道口) · 处女膜: · 女性外生殖器:阴阜 · 隆起的脂肪垫(女性第一性征) · 位置:耻骨联合前面 · 青春期开始生长阴毛,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分布(女性第二性征) 女性外生殖器:大阴唇 · 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邻近两股内侧, 前端:子宫圆韧带终点 后端:在会阴体前相融合,形成大阴唇的后连合 外侧面:与皮肤相同,皮层内有皮脂腺和汗腺,青春期长出阴毛 内侧面:皮肤湿润似粘膜 · 皮下脂肪层富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局部受伤出血易形成大阴唇血肿 · 未婚妇女:两侧大阴唇合拢,遮盖阴道口及尿道外口 · 经产妇大阴唇:两侧分开(分娩) · 绝经后:大阴唇呈萎缩状,阴毛稀少 女性外生殖器:小阴唇 · 一对薄皱襞,无毛,富含神经末梢,敏感 · 位于大阴唇内侧 前端: 相互融合,再分为两叶包绕阴蒂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与对侧结合形成阴蒂系带 · 后端:与大阴唇后端相会合,在正中线形成横皱壁――阴唇系带 女性外生殖器:阴蒂 · 勃起性组织(与男性阴茎海绵体相似) · 位于两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处 · 分三部分: 前端:阴蒂头,富含神经末梢,极敏感 · 中: 阴蒂体 · 后: 分为两个阴脚女性外生殖器阴道前庭 · 两小阴唇之间的裂隙在此区域内:前方—尿道外口 后方—阴道口舟状窝(阴道前庭窝)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一浅窝,经产妇无 · 位于大阴唇后部有前庭大腺 女性外生殖器:处女膜 · 为阴道口周缘覆有的一层较薄粘膜 · 其间含结缔组织、血管与神经末梢 · 中央有一孔,孔的形状、大小及膜的厚薄因人而异 乳房生理 · 主要功能为哺乳 · 呈半球形,位于前胸,左右各一 · 乳房中央突起为乳头,周围色素沉着区域为乳晕 · 由腺体组织、结缔组织与脂肪组织构成 · 有15-20个乳腺叶及每小叶由许多腺泡组成 · 其间有小导管汇集成输乳管 · 输乳管周围有平滑肌,肌肉收缩局部血管充盈乳头可勃起,乳房发育 · 青春期开始发育 · 在E作用下乳腺导管增生 · 在E和P协同下乳腺腺泡不断发育,乳房体积因脂肪沉积、结缔组织增生而增大 · 乳房可受性激素影响:妊娠哺乳期—乳腺组织增生、乳房增大停止哺乳—乳腺萎缩、乳房变小老年期—乳房萎缩明显、下垂 · 乳房是性敏感区,在性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泌乳发动与维持 · 催乳素是泌乳的发动的重要因素 · 妊娠期4月末时,乳腺上皮细胞已有大量分泌物,因高E、P抑制催乳素(PRL)的分泌,故在分娩前不会泌乳 · 分娩后E、P降低,解除对催乳素(PRL)的抑制;且吮吸乳头的刺激作用,反射性引起 下丘脑释放催乳素(PRL) ,启动泌乳 射乳反射 · 乳汁储存于乳腺腺泡腔,吸吮乳头才引起乳汁排出 · 吸吮刺激可引起催乳素(PRL)释放,同时还可反射性致下丘脑-垂体释放催产素,使其乳腺腺泡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产生压力使乳汁通过乳腺导管从乳头喷射而出,称为射乳反射 1.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有什麽样的变化? 周期性变化即:增生期 分泌期 月经期 2.一般月经周期的正常范围是多少天?21-37天 3.通常月经周期是以何时开始计算? A 增生期第1天 B 排卵当天 C 月经第1天 D 分泌期第1天 答:C 4.阴道上皮细胞分哪几层?底层 中层 表层 5.阴道脱落细胞表层角化细胞比例在临床有何意义?判断雌激素影响程度 6.阴道有哪些功能?性交的器官 · 月经血及分泌物排出的通道 · 胎儿娩出的通道 · 吸收功能 · 防御功能 7.何谓外生殖器?指生殖器的外露部分 8.外阴包括哪些器官?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处女膜 9.何谓射乳反射?吸吮乳头反射性引起下丘脑-垂体释放催产素,使其乳腺腺泡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产生压力致使乳汁通过乳腺导管从乳头喷射而出,称为射乳反射 第二篇 生殖功能的调节 人的生殖过程需要两性生殖系统共同参与完成的。机体生殖活动受神经和内分泌的调控,在神经与体液调节机制中,下丘脑、腺垂体及性腺的调节起着关键性作用。 · 内、外环境信息 经神经 大脑相关部位 传递 下丘脑 控制 腺垂体-性腺的功能; · 腺垂体-性腺 分泌激素 体液途径 反馈调节 下丘脑 以维持生殖激素水平稳定,从而调节和完成复杂的生殖功能活动 下丘脑-垂体对生殖功能的调节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与腺垂体的联系十分密切: · 下丘脑神经元轴突终止于神经垂体,形成下丘脑-垂体束 · 下丘脑与腺垂体通过垂体门脉系统相联系 · 下丘脑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可将大脑及中枢传输的神经信息,转变为激素信息,起着换能神经元的作用,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紧密联系起来,组成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 下丘脑调节肽的转运途径:下丘脑调节肽(HRP)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1.GnRH产生部位、运转与释放 · 由下丘脑正中隆起外侧区、弓状核、视前区及脑室周围核群的肽能神经元产生 · 释放进入毛细血管,再经过门脉系统转运至腺垂体 · GnRH在血液循环中易被水解酶降解,半衰期短,外周血中不易检测出含量 · GnRH是以脉冲形式释放,呈阵发性时高时低,故血液中LH浓度呈现脉冲式波动。在女性月经周期的不同时间其脉冲波动频率与振幅也不尽相同 · 临床常测定LH浓度以反映下丘脑分泌GnRH的功能 2.GnRH生理作用: · 促进垂体合成并释放促性腺激素(FSH、LH)的分泌 3.GnRH作用机制: · 在腺垂体的促性腺激素细胞膜上有GnRH受体,与GnRH有很强的特异性和亲和力。与其结合后发挥生物效应 · 但GnRH受体的数量与亲和力受某些生理因素的影响,如:某些条件下(E激素多时), GnRH受体的数量增加,称为上增调节;另一种条件下(E激素少时), GnRH受体的数量与亲和力降低,称为减衰调节 4.GnRH分泌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释放递质调节GnRH分泌与释放 · 去甲肾上腺素——促进GnRH释放 · 5-羟色胺——抑制GnRH释放 · 多巴胺——随机能状态而异: 动情前期:促进GnRH释放 动情后期:抑制GnRH释放 2)性腺甾体激素反馈调节 · 卵巢及睾丸分泌的甾体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有反馈调控作用,即正反馈与负反馈 · 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段,E激素的的反馈作用不同: E激素升高达高峰时 促进下丘脑分泌 刺激 垂体 分泌 LH(更明显)、FSH P激素升高时 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GnRH、LH及FSH水平降低 3)前列腺素对GnRH分泌调节 · 前列腺素存在于身体各种组织中,有刺激GnRH神经元分泌作用腺垂体促性腺激素与催乳素对性腺功能的调节 促性腺激素: 垂体分泌两种激素:即FSH与LH FSH: · 促进卵泡发育、雌激素分泌 · 促进精子生成 · 促进卵巢与睾丸分泌抑制素 LH: · 促进排卵、黄体生成并分泌孕激素 · 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发育、雄激素分泌 促性腺激素生理作用: 1)对睾丸作用: · LH:刺激间质细胞生成睾酮(T), FSH有启动生精作用,T维持生精作用 · T与FSH共同作用,支持细胞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ABP),作用是转运T,维持曲细精管局部睾酮浓度,保证生精过程的需要 2)对卵巢作用: · FSH:促进卵泡发育及E激素分泌 ① 促进颗粒细胞分裂、增殖、发育,分泌粘多糖形成卵泡液 ② 激活颗粒细胞芳香化酶,促进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 ③ 与E协同诱发颗粒细胞与内膜细胞出现LH受体并使其数量不断增多 ④ LH促进黄体形成并分泌E、P 2.催乳素(PRL)及作用: · 对乳腺作用 青春期¡ª促进乳腺组织发育 妊娠期¡ª促进乳腺组织进一步发育,为产后哺乳充分准备(妊娠期大量E、P激素抑制PRL, 产后E、P激素下降,PRL启动并维持泌乳作用) · 对性腺作用 小量PRL¡ª¡ª促进卵巢E、P的合成 大量PRL¡ª¡ª抑制卵巢E、P的合成(如高溢乳血症) · 吮吸乳头: 婴儿对乳头的吮吸刺激可促进PRL分泌松果腺褪黑素对下丘脑-腺垂体促性腺功能的调节 · 褪黑素由松果腺分泌,是色氨酸衍生物 · 褪黑素含量有昼夜变化: 白天合成与分泌 减少;黑夜合成与分泌 增加 · 褪黑素有抑制下丘脑-腺垂体的分泌与释放作用,从而抑制睾丸及卵巢的发育和性激素的分泌,延缓性的成熟 · 如切除松果腺(或肿瘤),会表现性早熟 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P114) 女性生殖功能包括卵巢产卵、内分泌、妊娠与分娩 一、卵巢的功能 生殖功能、内分泌功能 1.卵泡发育的调节 原始卵泡 初级卵泡 次级卵泡 成熟卵泡 LH作用排卵 黄体形成 分泌P 黄体(月经黄体)萎缩(未受精) 卵泡在发育过程中受多种激素调节,主要有:垂体促性腺激素、卵巢性激素、催乳素、前列腺素、甲状腺素 · 在卵泡发育的不同阶段,卵泡颗粒细胞及内膜细胞出现不同的激素受体,与相应的激素结合, 使各发育阶段的卵泡在形态和机能上有所不同 · 原始卵细胞没有激素受体,不受促性腺激素影响 · 初级卵泡在发育过程中,颗粒细胞出现FSH、E、T受体,故接受相应促性腺激素的调控,从初级卵泡发育为次级卵泡(排卵前卵泡) · 其变化为:卵泡液形成、芳香化酶活化、颗粒细胞出现LH受体,为诱发排卵创造条件 · 月经不同时期卵泡中激素含量不同,小次级卵泡LH含量低,大次级卵泡LH含量较高,而FSH含量相对稳定 2.卵母细胞发育的调节 · 原始卵细胞经多次分裂,于胎儿出生时形成初级卵母细胞,而进入第1次成熟分裂,并停滞于此期间 · 于青春期排卵前才完成第1次成熟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并进入第2次成熟分裂,但停留于分裂中。当卵子与精子结合后才能完成第2次成熟分裂 · 卵泡的一系列发育过程都是在激素精确调控下完成的 · LH峰是启动卵母细胞完成第2次成熟分裂的关键因素。因颗粒细胞可产生卵母细胞成熟抑制因子(OMI),OMI可抑制卵母细胞的第2次成熟分裂;LH峰则促进卵母细胞的第2次成熟分裂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雌激素(E2)、孕激素(P)、雄激素(T)等甾体激素 1)甾体激素激素基本化学结构 · 属于类固醇激素,基本化学成分是多氢环戊烷烯菲 · 大多甾体化合物在环系碳原子第10、13位上各有1甲基,第17位上有1羟基,由此得名为¡°甾体¡± 2)甾体激素激合成 · 卵巢组织可将醋酸盐转化为胆固醇,由胆固醇合成的孕烯醇酮是所有甾体激素合成的前体物质
/
本文档为【女性生殖医学基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