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电脑辅助教学增进国小智能障碍学生的社交技巧之行动研究

2011-11-19 28页 pdf 419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9234

暂无简介

举报
电脑辅助教学增进国小智能障碍学生的社交技巧之行动研究 電腦輔助教學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的社交技巧之行動研究 歐蕙菱 高雄縣鳳山市正義國小教師 王明泉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能力的影響。研究 方法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跨受試多探試設計。研究對象為國小三名安置在特教班的 智能障礙學生。本研究中所謂社交技巧乃包含「主動表達能力」、「回應他人能力」以及 「適應調整能力」的行為而言。整個實驗介入時間為四個月,包括基線期、處理期與維 持期。 研究結果: 一、 本研究的電腦輔助教學能增進國小智...
电脑辅助教学增进国小智能障碍学生的社交技巧之行动研究
電腦輔助教學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的社交技巧之行動研究 歐蕙菱 高雄縣鳳山市正義國小教師 王明泉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能力的影響。研究 方法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跨受試多探試設計。研究對象為國小三名安置在特教班的 智能障礙學生。本研究中所謂社交技巧乃包含「主動達能力」、「回應他人能力」以及 「適應調整能力」的行為而言。整個實驗介入時間為四個月,包括基線期、處理期與維 持期。 研究結果: 一、 本研究的電腦輔助教學能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在主動表達目標行為的表現 次數。 二、 本研究的電腦輔助教學能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在回 應他人目標行為的表現 次數。 三. 本研究的電腦輔助教學能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在適應調整目標行為的表現次 數。 關鍵詞:智能障礙、電腦輔助教學、社交技巧 B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根據國內「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對智能障礙的鑑定,係指個人之智 能發展較同年齡者明顯遲緩,且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表現上有嚴重困難者;其中對生 活適應能力係指學生在自我照顧、動作、溝通、社會情緒或學科學習等表現上較同年齡 者有顯著困難情形(教育部,2002)。美國智能障礙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AAMR)2002 年對智能障礙的定義指出:智力功能及適應行為上存有顯著 之限制而表現出的一種障礙,所謂的適應行為指的是概念(conceptual)、社會(social) 和應用(practical)三方面的技能(鈕文英,2003)。由國內外智能障礙定義中可知,缺 乏社交技巧是智能障礙者的特徵之一。 研究者從事特教教學工作已邁入第四年,在這幾年的教學經驗下,發現教導一個智 能障礙學生,與其在實用語文、實用數學方面教導其有良好語文能力及數學計算的話, 那麼倒不如教導其擁有良好的社交技巧來的重要。因為具有好的社交技巧、與別人有良 好的互動時,個體的學習適應情形才較佳(李雅芬,2003)。在教學現場裡,研究者常 發現智能障礙兒童對別人的問候總是不知如何回答,或者問東答西,回答出不適當答 案;與人玩遊戲時,總是爭先恐後,學不會輪流等待的規則;遊戲輸了,便發脾氣、耍 賴、或摔東西表示不滿;需求不被理解時,就大聲哭喊。種種錯誤的情緒表達,影響了 智能障礙兒童之人際關係,也就因此受到不平等待遇,例如被歧視與漠視,甚至遭到同 儕的欺侮,最後被排擠,顯的孤單、沒信心,但研究者深信智能障礙兒童並非故意如此 的。Sargent(1998)指出智障者因分辨力、注意力、記憶力和類化能力較差,因而影響 到他們的社交技巧。身為一個特教老師,看到自己的學生受到如此遭遇時,總是煩惱而 不之所措。但同儕的接納態度與身心障礙兒童的學習、適應與人格發展卻是息息相關。 所以為了避免不當行為出現,以預防的觀點來看,我們先行教導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 巧,強化他們內在的能力,那麼將可阻斷造成人際關係的通路。因此教導國小智能障礙 學生適當的社交技巧,改善其人際關係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而社交技巧的欠缺,除了影響智能障礙者人際關係外,便是就業問題。根據內政部 (2000)的統計資料:15 歲以上的智障者 69%沒有工作,許天威(1995)並指出,國內各類 身心障礙者中,為數最多的智障者一直是就業率相當低的一群。而且往往是就業市場 裡,雇主最不願僱用的對象(刁惠美,1992)。學者 Bruininks、Thurlow 與 Gilman(1987) 總結目前的文獻結果,預估約有 20%到 40%智能障礙者持續地表現出他人認為嚴重不 當的行為。他們觀察到「社交技巧的限制,是障礙者無法成功回歸社區與就業的主要原 因」。也就是因為社交技巧不佳,影響了智能障礙者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不 好,智能障礙者就無法自行工作。然而特殊教育的目標是希望身心障礙者能獨立自主, 擁有謀生的能力,以提昇其生活品質。所以防範問題於未然,為了讓智能障礙者可以自 行獨立工作、有就業能力,那麼教導國小智能障礙學生適宜的社交技巧,以增進未來社 會適應能力,是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B1-2 但是該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設計教學課程呢?教育部在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五年 計畫中,曾擬定發展特殊教育電腦輔助教學計畫;而「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教育 部,2002)第九條中亦強調:為達成個別化教學目標,可以電腦或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 實施之。在一個科技發達的今天,電腦輔助教學除了是一種潮流外、更是一種趨勢,老 師使用多元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資源更為寬廣而豐富,增加學習的深度與廣 度,提昇學習的興趣,並可配合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另外電腦輔助教學尚有 以下幾項優點:對小學生及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成效較佳、可以縮短學生學習知識的時 間、使用者會受到新奇效應(novelty effect)的影響(詹秉鈞,1992)。教材如果只是一 成不變的紙本教學,那麼對學生來說將是無聊至極、枯燥乏味,相對的,老師如果可以 將上課所要講述的內容,經過適當安排,加上有趣的聲音、圖片等,那麼教室將成為學 生喜愛地點。並且電腦輔助教學已成當下的主流,所以我們應該運用多重的感官刺激, 增進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能力。但國內目前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中,社交技巧教學 均未受到重視(王欣宜,2003)。因此提供適切方法來提升智能障礙兒童的社交技巧能 力是急需重視的部分,甚至發展社交技巧訓練的課程,讓老師知道如何運用社交技巧相 關理念來處理學生適應上的問題實是刻不容緩的議題。於是使用電腦輔助教學,發展出 有效的社交技巧訓練,提供智能障礙學生良好社交型的示範,並提供教師實際教學 的參考是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固本研究即在藉由使用電腦輔助教材,針對學生目前所欠缺的社交技巧,希望發展 適合的教學方法,以提供教師或家長教導智能障礙兒童學會適當的社交技巧,並進而增 進其社會適應能力。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第一節所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可歸納為下列三點: 一、探討電腦輔助教學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影響。 二、探討電腦輔助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成效及活動安排上對教師、家長之影響。 第三節 待答問題 根據以上的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電腦輔助教學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是否具有立即的處理效果? (一)、電腦輔助教學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主動表達行為是否具有立即的維持效 果? (二)、電腦輔助教學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在回應他人行為是否具有立即的維持 效果? (三)、電腦輔助教學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在適應調整行為是否具有立即的維持 效果? 二、電腦輔助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成效及活動安排上是否獲得教師、家長的認同? B1-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智能障礙兒童 智能障礙,依據教育部民國九十一年特殊教育法第三條第二項第一款所稱,係指個 人之智能發展較同年齡者明顯遲緩,且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表現上有嚴重困難者;其 鑑定標準如下: (一)心智功能明顯低下或個別智力測驗結果未達平均數負二個標準差。 (二)學生在自我照顧、動作、溝通、社會情緒或學科學習等表現上較同年齡者有顯 著困難情形(教育部,2002)。 本研究所指之智能障學生是指就讀於本校國小特教班之智能障礙學生,並領有智能 障礙手冊。 二、電腦輔助教學 使用電腦呈現編序教材或其他類別的教學材料之過程,謂之電腦輔助教學,它能提 供傳統教學所不能提供的立即回饋、個人的注意力、感到興奮的視覺展示,以及遊戲般 的氣氛,以激勵學生採用各種方式,從事學習的動機(姜文閔、韓宗禮,1994)。在此 指研究者將利用 Microsoft Powerpoint 和 flash 軟體設計電腦輔助教學課程,針對實驗組 學生所欠缺的社交技巧課程進行教學。 三、社交技巧 當兒童進入團體發展社會性遊戲時,必須要學會溝通、輪流等待、 合作、協商與自我保護等重要的技巧(江麗莉、蘇靖媛,2003;吳幸玲、郭靜晃,2003)。 研究者以為當智能障礙學生想要與同儕互動時,若不能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圖, 回應他人的,常常無法進一步的和同儕產生合作、協商等重要的互動技巧。因此, 本研究將參考文蘭適應行為量表上的得分為依據,編製而成社交技巧量表,並將其社交 技巧定義為當個案與同儕一起從事工作或遊戲活動時,能表現出下述互動行為: (一)主動表達:主動表達係指當與同儕互動時,能主動的以適當的口語向同儕表達 自己的需要,以達到與同儕溝通的目的,進而產生互動關係。 (二)回應他人:回應他人係指當同儕與其說話或溝通時,能主動以適當的口語回應 同儕,以達到同儕與其溝通的目的,進而產生互動關係。 (三)適應調整:適應調整係指能適當的調整與同儕的互動方式,表現出等待、合作 等互動技巧。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主題為「電腦輔助教學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的社交技巧之研究」,屬於 教學現場實驗教學之行動歷程,在時間與人力的有限條件下,本研究有以下幾點之限制: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以高雄縣立鼓山國小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童為研究對象,所以研究結果,只 能類推至類似的智能障礙學生的樣本而已,無法推論至其他障礙類別的學童,若要推論 至其他身心障礙學童,需注意此限制。 B1-4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實驗設計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中跨受試多試探設計,針對三名缺乏社交技巧 之智能障礙學生進行教學實驗研究,因此研究結果只適用於類似本研究之個案,而不能 代表大樣本之推論。 三、實驗時間 僅限於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研究者任教的啟智班智能障礙學生為對象。並沒有做 跨學期或不同學期之間的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略) 若有需要請洽研究者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研究工具、第四節研 究流程與實施、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依次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及相關文獻的彙整,提出下列的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依變項 自變項 主動表達 社 會 適 應 表 現 檢 核 圖3-1 研究架構圖 適應調整 表 回應他人 國小智能障礙學生 社交技巧有困難者 B1-5 一、自變項 本研究之自變項為電腦輔助教學策略。在班級中透過電腦輔助教學方式,以社交技 巧訓練活動、課堂表現情形及團體歷程運作等特質,針對特教班中智能障礙兒童的 社交技巧進行觀察、紀錄。 二、依變項 本研究之依變項可分三個部分加以說明 (一)、主動表達行為改變情形:研究者於教學實驗前、後,依據社會適應表現檢 核表的前、後測得分,以及社交技巧行為表現紀錄表情形,探討電腦輔助教學策略 對特教班之智能障礙學生的主動表達行為改善之成效。 (二)、回應他人行為改善情形:研究者於教學實驗前、後,依據社會適應表現檢 核表的前、後測得分,以及社交技巧行為表現紀錄表情形,探討電腦輔助教學策略 對特教班之智能障礙學生的回應他人行為改善之成效。 (三)、適應調整行為改善情形:研究者於教學實驗前、後,依據社會適應表現檢 核表的前、後測得分,以及社交技巧行為表現紀錄表情形,探討電腦輔助教學策略 對特教班之智能障礙學生的適應行為改善之成效。 (四)、教學回饋:於教學實驗結束後,訪談助理觀察員、個案家長,以了解整個 教學實驗的社會效度與教學成效,並深入了解個案在教學實驗之後的行為改變。 三、控制變項 (一)師資: 1、研究者:教學過程中為了確實掌握教學品質,由研究者擔任教學。研究者已在 本校服務四年,並為受試學生之級任導師。 2、助理觀察員:本研究請本校特教班另一位老師擔任助理觀察員,該位老師為師 院特教系畢業,並領有特教教師證,因此研究者特請協助參與課堂之觀察,並予以 記錄。 (二)課程與教材:研究者以參考高雄市立啟智學校所自行設計的社會適應教材, 並依教材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改編並設計電腦輔助教學活動,以做為社交技巧之 課程與教材。 (三)設計模式:Neuman 和 McCormick (2000)指出單一受試實驗設計用於讀寫教 學研究的優點:不僅能調查特定處理的細部效果,還可以觀察具有個別差異特質受 試者的不同表現,同時從點繪的曲線圖中,得到實驗處理開始發揮效果的資料,有 助於實際教學時程長短的設計。因此本研究主要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single subject research)之跨受試多試探設計(multiple probedesign)。 本研究採跨受試多試探設計,共有三位受試,每位受試以電腦輔助教學進行「基 線期-教學介入-保留期」之教學評量。跨受試多試探設計是指對每位受試的基線 期資料進行間斷的探試,作為評量學生是否於教學前呈現進步狀態的依據。當基線 期呈穩定的水準與趨向時,將介入活動實施於第一位受試。當第一位受試達到預定 標準後,再實施更多的試探時段,以評量目標行為。此時並將介入活動實施於第二 B1-6 位受試。當第二位受試達到預定標準後,接著再進行另一個試探階段,以此方式繼 續實施其他的教學與試探活動,直至自變項已介紹予所有受試為止(杜正治譯,民 83)。 整個實驗教學設計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線期(A):實驗教學前教師對 受試者不進行任何社交技巧教學,並以社交技巧行為紀錄表了解學生教學前情形, 同時蒐集足夠基線期資料且基線期呈穩定的水準與趨向方邁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 是介入期(B):實施「電腦輔助教學」,教師以電腦輔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社 交技巧,並輔以增強制度,其中共有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以上一星期為主,一個單 元為五節課為原則,持續六週,直到課程結束。在每一個單元結束後,老師會安排 兩個時間做觀察,分別是掃地時間、中午用餐時間,以便掌握實驗處理的情形;第 三階段是保留期(C):實施方式與基準線相同。教師對受試者不進行任何社交技巧 教學,再以社交技巧行為紀錄表記錄學生的表現,作為探討實驗教學停止後,學生 是否能維持教學時的表現。每位受試者先後接受基線期及處理期的實驗處理,並於 處理期後進行保留期的觀察。以下便針對三位受試者的實驗設計及安排,進行圖示 說明(如圖 3-2): S1 基線期 處理期 保留期 A1 B1 C1 S2 基線期 處理期 保留期 A2 B2 C2 S3 基線期 處理期 保留期 A3 B3 C3 圖3-2 跨受試行為多探試設計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之篩選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電腦輔助教學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的社交技巧之研究。研 究對象為研究者所任教於高雄縣地區某國小特教班學童,透過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 的篩選、平日的觀察等過程,共選取三名符合條件之受試者,其選取需符合下列條 件: (一).經由醫師診斷為智能障礙者,及殘障手冊上註明智能障礙。 B1-7 (二).經由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的篩選,發現其中溝通領域、社 會情緒領域猶需加強的學生。 (三).學生家長同意該生參與本研究,並在家長同意書(附錄一)上簽名同意。 二、個案基本資料 茲將正式受試之基本資料整理如表 3-1、3-2、3-3。 表 3-1 研究對象甲基本資料表 性別 男 障礙類別 智能障礙 程度 中度 就學狀況 目前就讀國小特教班三年級 能力現況 經由研究者觀察發現----- 1.溝通表達: (1)喜歡與人交談,對老師上課提問的問題也踴躍的回答,但表達時常口齒不清或速度過 快,常讓人無法了解其所想要傳達的內容。 (2)目前能以 6-7 字的句子與同儕及教師溝通,例如會說: 某某老師吃飯,某某同學打人等簡單的詞彙。 (3)當以口語回應時,會主動使用的詞彙不多並簡單,並且語句結構完整性有待加強,例 如用:『老師,吃飽了,要洗碗』來表示:『老師,我吃飽了,我要去洗碗』。 2.學習狀況 (1)能聽懂生活中常用之生字、語詞、簡單句,並且對於老 師上課所教的課程,只要經反覆的練習便很快就學會。 (2)會仿說語詞、短句、簡單表達需求,說話發音不清楚。 3. 社會互動技巧: (1)具有社會性觀察模仿能力,並且模仿能力極佳,對於大人講的話、別人做的一些動作, 常常很快就學會。 (2)在班上人緣不錯,與同儕相處還蠻融洽的,但脾氣不佳,易衝動,與同學遊玩時常起 爭執,對於同儕正在玩的玩具若是自己喜歡的,則是直接身手拿過來不管別人是否正在玩。 並且會欺負弱小。 (3)對於喜歡的玩具會與較要好的同儕分享,但對於不喜愛 的同學就無法與其一同遊玩 (4)遊戲中若同儕拿其物品或玩具,如果是其喜愛的物品則會與同儕發生肢體爭奪玩具的 情形。如果不是其喜愛的物品則輕易放棄,不會用正確的口語方式來維護自己的物品。 測驗資料 1.測驗名稱: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 施測者:研究者 施測日期:97 年 2 月 施測年齡:9 歲 2 個月 施測結果: (1) 參照標準常模對照表 領域 總評 自我 照顧 動作 溝通 社會 情緒 學科 學習 總量表 原始 分數 41 35 11 21 46 154 百分 等級 4 2 <1 1 <1 <1 標準九 2 1 <1 1 <1 <1 參照智能障礙常模對照表 領域 總評 自我 照顧 動作 溝通 社會 情緒 學科 學習 總量表 原始 分數 41 35 11 21 46 154 百分 等級 32 51 21 24 44 34 標準九 4 5 3 4 5 4 標準常模可發現甲生在各語文領域為標準二,其餘各領域若非為標準一就是低於標準 一,顯示該生與同年齡相較,有落後情形。 進一步對照智能障礙常模,發現甲生除了溝通領域為標準三外,其餘領域都在標準四 及標準五之間,顯示其社會行為表現在智能障礙樣本群中有中等的適應能力,但在溝通能 力方面若多加訓練的話,社會適應能力方可再進步。 B1-8 表 3-2 研究對象乙基本資料表 性別 女 障礙類別 智能障礙 程度 中度 就學狀況 目前就讀國小特教班六年級 能力現況 經由研究者觀察發現----- 1.溝通表達: (1)鮮少與人交談,口語表達反應速度慢,多為被動式表達,需要對方詢問二次以上 才會回應。並對老師上課提問的問題也常需要反覆不斷的問才會回答。 (2)當以口語回應時,會主動使用的詞彙少且簡單,目前大多以 2-3 個字的方式與同 儕及教師溝通,常以事件名詞、地點名詞來表達,如:『要』、『不要』、『吃飯』、 『喝湯』等簡單詞彙表達需求,並且語句結構完整性不佳。 2.學習狀況: (1)能聽懂生活中常用之簡單字、詞。 (2)上客常容易分心,學習速度緩慢,對於老師上課的教學內容,總是需不停的反覆 練習、反覆提醒,且需較長久的學習時間方可學會。 3. 社會互動技巧: (1)個性較內向、害羞,無法與不熟的同儕一同遊玩。 (2)在班上人緣不錯,與同儕相處還蠻融洽的,有自己喜歡的同儕,但與同儕一起遊 戲時,多為平行遊戲。雖然玩著相同的玩具,卻沒有融入同儕的活動中,互動交流機會 少。對於喜歡的玩具不知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與人分享。 (3)遊戲中對於同儕的問話很少回應,有時甚至表現的好像沒有聽到,或者只是重複 他人的尾字來回覆他人的問話,如同儕問「積木借我好不好?」,回答「好」,但其本 意並不是要借給同儕,仍然玩著積木。若同儕想要拿走玩具,也不知該如何拒絕,總是 等別人將玩具拿走後才大哭,以表示抗議。 測驗資料 1.測驗名稱: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 施測者:研究者 施測日期:97 年 2 月 施測年齡:12 歲 3 個月 施測結果: (1)參照標準常模對照表 領域 總評 自我 照顧 動作 溝通 社會 情緒 學科 學習 總量表 原始 分數 44 32 7 16 49 148 百分 等級 <1 <1 <1 <1 <1 <1 標準九 <1 <1 <1 <1 <1 <1 (2)參照智能障礙常模對照表 領域 總評 自我 照顧 動作 溝通 社會 情緒 學科 學習 總量表 原始 分數 44 32 7 16 49 148 百分 等級 26 13 2 20 22 19 標準九 4 3 1 3 3 3 標準常模可發現乙生在各領域均低於標準一,並且百等級也都小於一,顯示該生與 同年齡相較有嚴重的落後情形。 進一步對照智能障礙常模,發現乙生在溝通領域落入標準一,動作、社會情緒、學 科學習落入標準三,自我照顧落入標準四,顯示與智能障礙樣本做比較時,乙生的社會 適應呈現中下程度,由以溝通領域更顯的不足,猶需加強。 B1-9 表 3-3 研究對象丙基本資料表 性別 女 障礙類別 智能障礙 程度 重度 就學狀況 目前就讀國小特教班六年級 能力現況 經由研究者觀察發現----- 1.溝通表達: (1)該生為唐氏症,有舌頭寬扁、肥厚的現象,所以表達能力不佳,鮮少與人交談,並 且口語表達反應速度慢,多為被動式表達,需要對方詢問二次以上才會回應。並對老師 上課提問的問題也常需要反覆不斷的問才會回答。 (2)當以口語回應時,會主動使用的詞彙少且簡單,目前大多以 2-3 個字的方式與同儕 及教師溝通,常以事件名詞、地點名詞來表達,如:『要』、『不要』、『吃飯』、『喝 湯』等簡單詞彙表達需求,並且語句結構完整性不佳。 2.學習狀況: (1)能聽懂生活中常用之簡單字、詞。 (2)學習速度緩慢但卻認真,對於老師上課的教學內容,雖需不停的反覆練習、反覆提 醒,並需較長久的學習時間方可學會,但總是認真的在學習。 3. 社會互動技巧: (1)個性較內向、害羞,但脾氣極佳,不會與同儕生爭執。 (2)在班上人緣不錯,與同儕相處還蠻融洽的,但與同儕一起遊戲時,多為平行遊戲。 雖然玩著相同的玩具,卻沒有融入同儕的活動中,互動交流機會少,不知該如何與人溝 通。 (3)遊戲中對於同儕的問話很少回應,有時甚至表現的好像沒有聽到,或者只是重複他 人的尾字來回覆他人的問話,如同儕問「積木借我好不好?」,回答「好」,但其本意 並不是要借給同儕,仍然玩著積木。若同儕想要拿走玩具,也不知該如何拒絕,總市等 別人將玩具拿走後才大哭,以表示抗議。 測驗資料 1.測驗名稱: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 施測者:研究者 施測日期:97 年 2 月 施測年齡:12 歲 11 個月 施測結果: (1) 參照標準常模對照表 領域 總評 自我 照顧 動作 溝通 社會 情緒 學科 學習 總量表 原始 分數 40 25 1 16 28 118 百分 等級 <1 <1 <1 <1 <1 <1 標準九 <1 <1 <1 <1 <1 <1 (2)參照智能障礙常模對照表 領域 總評 自我 照顧 動作 溝通 社會 情緒 學科 學習 總量表 原始 分數 40 25 1 16 28 118 百分 等級 23 10 1 12 17 11 標準九 4 3 1 3 3 3 B1-1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計有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社交技巧行為表現紀錄表、數位攝 影錄影機、電腦輔助教學軟體、電腦輔助教學回饋問卷、社會效度評量表,以下分別針 對研究工具加以說明: 一、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主要是評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需之各項能力表現。包含五 個不同向度的適應領域:自我照顧領域、動作領域、溝通領域、社會情緒領域、學 科學習領域。 二、社交技巧行為表現紀錄表(附錄二):此紀錄表旨在瞭解受試者在接受電腦輔助教學 策略時,其基準教學者進行電腦輔助教學策略的教學時,從基現期、處理期至保留 期,受試者在社交技巧行為表現紀錄表表上是否會有所改變。評量的項目包括:1. 主動表達的次數多寡,2.回應他人的次數多寡,3.適應調整能力次數的多寡。此紀 錄表由評分者根據教學錄影帶內容,在本評估表上逐項評分,正式開始評量之前, 先實施觀察者訓練。由研究者與另一名觀察者,一起觀看教學錄影帶,按照評估表 中的內容逐項進行評分,並計算出評分者間一致性的程度。如一致性不高,研究者 需與另一名觀察者就評分的項目與標準詳加討論,然後再次評分,直到評分者間的 一致性達.85 以上。 三、數位攝影機:以數位攝錄影機拍攝教學單元之視訊短片,來蒐集教學素材、編製教 學內容,同時可紀錄學生基線期、處理期、保留期之教學錄影,紀錄其社交技巧變 化之情形,作為資料處理與分析之依據。 四、電腦教學軟體 本研究的電腦教學軟體是依據教育部(民 86)國民教育階段啟智學校(班)課程綱 要,教材設計之要點:以和個案同年齡之普通班學生為拍攝人物,並且設計有關社 交技巧的教材為選取範圍。教學軟體中的情境圖,融合影像、圖形、聲音、字詞。 五、電腦輔助教學回饋問卷 電腦輔助教學回饋問卷(如附錄五)之設計就學生日常的改變,對社交技巧活動的 實驗者和對活動過程和內容等項目,讓教師及學生家長自由陳述意見及感想,藉以 瞭解學生參加電腦輔助教學活動後,在社交技巧能力之影響,以及對電腦輔助教學 活動的觀感,以補充評量資料所遺漏的相關訊息。 六、社會效度評量表 研究者參酌陳宣蓉( 民 92)所設計之社會效度評量表,修改為適合本研究之評量 表( 如附錄六)。在應用行為分析的領域,特別注重社會效度,透過主觀的回饋資 料,評量行為處理效果的實用性及一般人接受的程度。本評量內容分為二部分,第 一部分的評量項目,主要在評量目標行為處理的重要性,對介入電腦輔助教學活動 的接納性與適當性,第二部分的評量項目,則在評量介入電腦輔助教學活動後的效 果。本評量表由受試者的家長及熟識受試的另一位特教班教師予以實施評量。 七、教學實驗內容與架構 課程設計內容主要有:分享、有禮貌、輪流、關心別人、拒絕五個單元,五個單元 B1-11 研究者皆分別先以視訊短片播放人物互動過程的影像,分別有正例與反例,讓學生 了解怎麼樣的表現才是適當、合宜的,並以教學遊戲式反覆練習,增強學生的注意 力和記憶力的訓練。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 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的社交技巧之影響,研究程序有 準備階段、正式實驗階段、資料整理分析及撰寫論文等三個階段。 壹、準備階段 研究者決定研究領域後,即著手蒐集有關中、外文獻,並經與指導教授討論,確定 具體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對象後,即著手撰寫研究計畫,分別敘述如下: 一、蒐集文獻 研究者於九十五年九月開始蒐集電腦輔助教學、智能障礙兒童之教學、特教學生 的社交技巧相關文獻,經與指導教授多次討論後,初步訂出電腦輔助教學與智能障 礙學生的社交技巧之主題,並閱讀國內外之相關文獻。 二、決定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與教授討論確定研究方向之後,經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結果,選擇研究者 所服務國小中三位在社交技巧有困難的智能障礙學生,並取得個案家長同意。 三、擬定研究設計 與指導教授討論個案學習情況、同儕互動情形,決定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中跨受試 多試探設計,並經觀察紀錄訂定出欲觀察之行為目標,於實用語文、社會適應領域 中實施電腦輔助教學實驗課程,探討電腦輔助教學對智能障礙兒童的社交技巧影響 之成效。 四、電腦輔助教學活動設計(附錄三) 本研究為研究者參考高雄市立啟智學校所自編的社會適應課程,根據教學目標及教 學內容做社交技巧學習之課程設計及編排。 五、實施前測在三位受試學生接受電腦輔助教學前,先進行「社會適 應表現檢核表」 之前測,以作為教學後比較之依據。 貳、正式實驗階段 一、進行實驗教學 計畫撰寫完成,經指導教授與研究計畫審查委員同意後,即進入本研究之正式實驗 階段。 二、實施後測 研究者於實驗課程結束後,對該三位學生進行「社會是影表現檢核表」之後測,並 輔以「家長問卷」、「觀察員問卷」等,以了解實驗教學後,受試個案同儕社會互動 改善之情形,並深入分析本實驗教學之成效。 叁、資料整理分析及撰寫論文 研究者於九十五年九月初蒐集所有資料後,著手進行單一受試資料與前、後測資料 B1-12 之整理與分析。資料分析方式包含觀察者間信度一致性分析、單一受試視覺分析、 觀察內容質性分析等。 研究者根據資料處理結果,與指導教授做多次的討論後,開始撰寫論文。歸納研究 結論及發現,並提出建議供教學者及未來的研究者參考。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處理和分析階段 根據實驗所蒐集的資料,包含前、後測與各階段評量資料,分別整理,做成圖表, 進行質與量的分析說明,並採評分者信度考驗。 二、信度考驗(scorer reliability): 研究者先與助理觀察員討論目標行為之定義,確定欲觀察之行為目標,並說明觀 察量表的記錄方式。 信度的考驗過程為:由研究者與助理觀察員個別觀察錄影帶,且不得於觀測後相 互切磋研議,而信度計算為研究者與觀察員觀察一致的次數除以觀察一致與觀察 不一致次數之總和,而觀察一致的定義,為研究者與觀察員在同一時距內記錄到 發生的社交技巧行為。觀察者一致性公式如下(陳榮華,民 89): 甲以觀察者紀錄一致性次數 觀察者間信度= 甲以觀察者紀錄一致性次數+甲以觀察者紀錄不一致性次數 ×100% 三、圖表資料: 本研究將每位受試之基線期評量、實驗教學介入之評量及學習保留之評量紀錄, 以 Excel 軟體進行數據分析,換算成百分比,以曲線圖作成圖表,進行視覺分析, 以了解各階段內的變化差異情形。 四、質的分析: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全程拍攝錄影帶,觀察學生接受電腦輔助教學之學習過程與上 課表現,設計「社交技巧行為表現紀錄表」,以便於實驗後進行資料整理登錄,作 比較分析,了解學生對社交技巧的能力是否增加。同時觀察學生間的社會互動行 為是否得到增強。 五、資料分析 圖表資料的視覺分析是應用行為分析家常用的資料分析策略,它可以決定資料點間 是否有趨勢存在,有助於對研究結果做獨立的分析與解釋。本研究採視覺分析,根據曲 線圖整理出每階段內變化摘要表,再進行相鄰階段間變化之分析。 六、撰寫研究報告階段 根據資料處理的結果,開始撰寫報告,進行各階段認的分析、並製成表格、曲線圖, 以進行視覺分析,比較基線期、處理期和保留期三階段的差異情形,同時進行本實驗各 階段質與量的分析說明,歸納研究結論及發現,最後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B1-13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刁惠美(1992)。影響民間企業僱用殘障者表現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 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秀、陸洛譯Michael Argyle著(1995)。人際行為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台北:巨流。 王志全(1995)。智能障礙者之社會技巧訓練。特教園丁, 10(4), 5-11。 王文科等人(1998)。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欣宜(2003)。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課程綱要發展與應用成效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王華沛(1999)。科技在特殊教育之應用。載於毛連塭(編):特殊兒童教學法,323-376。 台北:心理出版社。 內政部(2000)。台閩地區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提要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丘華殷(2006)。結合網路多媒體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口語表達能力成 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毛連塭(1999)。特殊兒童教學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5)。班級及經營手冊-國民教育階段。彰化:台灣省立彰化啟 智學校。 吳鐵雄(1985)。電腦輔助教學的教育層面:有效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吳正己、邱貴發(1996)。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13-18 。 吳純純(1996)。特殊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增進語言溝通能力的方法。國小特教,6,45-49。 吳秋燕(1999)。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問題行為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教學效果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何華國(199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華國(1998)。啟智教育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杜日富(1989)。有聲電腦輔助教學教材-CAI 明日之星。中等教育,40(2),33-37。 李禎祥(1995)。多媒體電腦科技在聽障學生的教學應用。特教園丁, 11(1),17-20。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林美(2006)。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言(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資優資源班人際關係與溝通活動教學之行動研究。淡 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林雅玲(2006)。多媒體繪本在威廉斯氏症候群學童社會技巧教學之應用。國立臺北教育 B1-14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怡妏(2006)。多媒體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集中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 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瑞徹(2003)。電腦融入教學對國小低年級聽覺障礙學生語句學習理解之研究。大葉大 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胡雅各(1992)。智能不足兒童的認知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特教園丁,8(1),35-38。 施相如(1996)。智能障礙者的訊息處理過程。特教園丁,11(4),77-79。 洪榮昭(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洪育慈(2001)。多媒體兒歌對國小低年級智障伴隨語障學生詞彙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榮照(2000)。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47-107 頁)。 台北市:心理。 洪儷瑜 (1999)。少叫多教-談社會技巧訓練。民國 94 年 8 月 16 日,取自: http://192.192.250.54/liyuhung/chinese/index.php 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彩鳳(2003)。鷹架式電腦輔助語言教學在國中特教班學生溝通成效研究。淡江大學教 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高 豫 (1995)。電腦在特殊兒童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4,16-24。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2000)。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許天威(1995)。推動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安置之途徑。載於許天威、徐享良主編,殘 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與實務(1-35)。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 局。 郭邦彥(2001)。電腦化高識字自閉兒評量與語言學習系統建置。中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 所碩士論文。 郭雨生(2004)。U3 應用於自閉症兒童的社會故事教學之研究。大葉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 士論文。 張美都(1994)。啟智班與教養機構智障學生語言理解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再明,陳政見(1998)。特殊教育實施電腦輔助教學之相關問題探討。嘉義師院學報, 12,73-93。 張瓊月(2006)。探討網路多媒體對英語低成就國小學童學習英文字母之效能。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 東華書局。 陳榮華(1992)。智能障礙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榮華(1995)。智能不足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台瓊(2000)。活動目錄課程對國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B1-15 陳淑惠(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認識社區環境教學成效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學位班論文。 陳月珍(2004)。資優同儕鷹架支持與電腦輔助教學對提昇身障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與互動 品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奇磊(2006)。電腦情境式模擬溝通教學對國小重度多重障礙兒童口語溝通能力成效之 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香(2006)。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實用客語學習之成效。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標準[線上資訊]。取自全球資 訊網:www.set.edu.tw。 鈕文英(1990)。人格適應和學習效果的影響對國中輕中度智能障礙學生不同教育經驗 和教育安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論文。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鈕文英(2003):美國智能障礙協會 2002 年定義的內容和意涵。特殊教育季刊,86,10-15。 黃國榮(1992)。智能不足者之特質與教學輔導。特教園丁,7(3),9-10 頁。 黃志雄(2002)。自然環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及其相關研究。特 殊教育與復建學報,10,71-102。 黃昭蓉(2006)。應用練習式電腦輔助教學於國小自閉症兒童反應性對話訓練。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曾進興主編(1995)。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台北:心理出版社。 溫嘉榮(1990)。電腦輔助教學理論與程式設計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有限公司。 裘素菊(2003)。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實用語文合作學習成效之研 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 游惠美(1997)。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方式對國小低成就兒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成效之探 討。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佩貞(1996)。智能不足兒童之記憶缺陷特徵及其對教學之意義。特教園丁,11(4), 14-15。 詹秉鈞(1992)。以電腦輔助教材進行交線與展開圖教學對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秀芸(2001)。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 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珮玲(2003)。自我效能取向社交技巧訓練方案對國小公眾型害羞兒童社交技巧及社交 自我效能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蔡阿鶴(1987)。中度智能不足兒童的語言障礙與輔導。嘉義師專學報,17,255-294 。 蔡麗芳(1992)。社交技巧訓練策略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問題行為及同儕接納之影響效 果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及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標(2000)。智能障礙者之學習策略。特教園丁,15(3),10-15。 B1-16 蔡怡玉(2005)。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 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台華(1993)。Adaptive Behavior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 in Taiwan,ROC-智能不足學 生之適應行為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107-144。 蕭金慧(2000)。電腦輔助教學在輕度智障兒童認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世傑譯(1992)。電腦與資料處理:現在與未來。台北:儒林圖書出版公司。 蘇琲雯(2001)。電腦融入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語句學習成效及其注意力行為之影響。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lessi,S.M&Tollip,S.R.(1991).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alla, D., & Zigler, E. (1979).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retarded person. In N. R.Ellis (Ed.). Handbook of mental deficiency,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research, 143-168. Hillsdalle, NJ: Lawrence Erlbraum Associates. Bellack, A. S.(1979). Behavioral Assessment of Social Skills. In:A. S. Bellack & M.Hersen (Eds.).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Social Skills Training, 75-104, New York:Plenum Press. Bellack, A. S.(1983).Recurrent problems in the behavioral assessment of social skill. Behavioral Research and Therapy, 21, 29-41. Bruininks,R. ,Thurlow,M., &Gilman. (1987).Adaptive behavior and mental retardation.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1(1),69-88. Budoff, M., Thormann, J. & Guass, A. (1984). Microcomput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Cambridge, MA:Brookline Books. Clyde, P. D., & Scott, A.D.(1988). A review of 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chronic mental patients. In M. Hersen, R. M. Eisler, & P. M. Miller(Eds.), Progress in behavior modification( pp.131-164). Newbury Park,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 Combs, M. & Slaby, D. (1977). Social-skills training with children. In B. Lahey & A. Kazdin( Eds.). Advance in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New York:Plenum. Herber, M.(1986).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children.InC.R.Hollin & P.Trower(Eds.), Handbook of social skills training. London:Pergaman Press. Kelly, J. A.(1982). Social-skills training:A practical guide for interventions.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 Lloyd, J. W., Forness, S. R., & Kavale, K. A. (1998). Some method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3(4), 195-199. Ladd, G. W., & Mize, J. (1983). A cognitive-social learning model of social skill train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90, 127-157. B1-17 Mathur, S. R., & Rutherford, R. B. (1996). I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effective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Research Issues and needs. Behavioral Disorders, 22, 21-28. MacMillan, D. L. (1982). Mental retardation in school and society(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Merrell, K. W., & Gimpel, G. A. (1998). Social Skill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J: Lawrence Erlbuam. Miller, J. F., & Chapman, R. S.(1984).Disorders of communication: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of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88(5),536-545. Paper, S. (1980). Mindstorms:Children, computers, and powerful ideas. New York:Basic Books. Sargent, L. R.(1998).Social Skills for School and Community-Systematic Instruction for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Cognitive Delays. Colorado: Colorado Springs. Stephens, W. W. (1972). Equivalence formation by retarded and nonretarded chil
/
本文档为【电脑辅助教学增进国小智能障碍学生的社交技巧之行动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