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代战争馆简介

2011-11-20 6页 doc 108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0385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代战争馆简介古代战争馆简介   图为古代战争馆序厅     图为古代战争馆大厅陈列     图为古代战争馆展厅   《古代战争馆》位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楼三层西侧,展出面积3300平方米,陈列文物、照片、模型、图表、绘画、雕塑等展品共计1600余件。该馆是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开始筹办,1988年正式开馆。1998年修改调整, 1999年重新开馆。 《古代战争馆》的陈列内容以战争史为主线,融兵器、军制、军队、军事思想,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于一体,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分为先秦时期、秦...
古代战争馆简介
古代战争馆简介   图为古代战争馆序厅     图为古代战争馆大厅陈列     图为古代战争馆展厅   《古代战争馆》位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楼三层西侧,展出面积3300平方米,陈列文物、照片、模型、图、绘画、雕塑等展品共计1600余件。该馆是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开始筹办,1988年正式开馆。1998年修改调整, 1999年重新开馆。 《古代战争馆》的陈列内容以战争史为主线,融兵器、军制、军队、军事思想,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于一体,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共6个部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战争、著名的战例和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统帅、将领;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等时期的青铜兵器,唐宋以来的火器及《孙子兵法》等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在陈列中都重点地作了反映。 《古代战争馆》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军事历史文物,如山东出土的西周“薛师” 戟、湖南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竹弓、安徽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全戈、陕西出土的秦兵马俑、江苏出土的西汉兵俑、吉林出土的元“至正辛卯”铜火铳等等。为尽可能地展现中国古代军事历史面貌,《古代战争馆》陈列中还展示了部分模型、蜡像及一批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高5米、长52米的序厅环形壁画《华夏戎诗》,凝练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车战、水战、骑战和攻守城战的特点。此外,大型复原模型“驷马三人战车”、再现唐代骑兵丰采的“东都虎牢之战”景观、“宋代城防和攻守城器械”模型、气势恢宏的火器陈列台及巨大的战船模型等展品,均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兵器、军队、作战的特点和历史。 《古代战争馆》的整体形式古朴典雅,极富民族特色。丰富的文物展品,配之以多元化的立体组合陈列和声、光、电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巧妙运用,使整个《古代战争馆》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军事历史文化的宏伟画卷,随处闪耀着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灿烂辉煌。 重点兵器介绍 清代子母炮 在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陈列了一门清代子母炮,是当时较为先进的兵器。 清兵入关以前,不重视制造火炮,战斗中主要靠骑射取胜。但在1626年至1627年,明军在宁远、锦州守卫战中凭恃火炮重创清军后,清廷才认识到利用火炮的重要性,自此开始组建火器部队。1691年(康熙三十年)设立八旗火器营,给每名士兵发鸟枪一支,并于每旗设子母炮五尊。由于康熙帝的重视,火炮专家辈出,火炮业发展很快,在吸收西方佛郎机炮等枪炮的先进技术后,对中国古炮进行改进或重新制造,从而大大提高了炮弹的命中率和杀伤效能。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清廷铸造了两种铁质子母炮。一种长约1.77米,重47.5千克。子炮5门,各重4千克。装药110克,铁子250克。另—种长约1.93米,重42.5千克,余同前一种。炮的尾部装有木柄,柄的后部向下弯曲,并以铁索联于炮架。此炮装备在四足木架上,足上安有铁轮,可推可挽。使用时将子炮放入母炮后腹开口处,用铁闩固定,然后点燃子炮,弹头从母炮口飞出。上述两种子母炮,起初使用实心弹丸和小弹子,到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以后,改用爆炸弹,命中率高,杀伤力大。在康熙帝亲征准葛尔叛乱战争中,仅以三发坠其营而获大胜。 古炮技术的发展和清御制威远将军炮 清代的威远将军炮,是在中国古代火炮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大口径短管炮,具有很大的威力。 火炮是人类创制的一种具有大规模杀伤效力的兵器。战争中能够有效地摧毁敌军众多的战斗工具和大规模的军事设施,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早在北宋时期,中国军队就广泛使用各种竹制、纸制的管形喷射器——火筒和火枪。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又进一步创制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为火炮的发明奠定了技术基础。元代初年,中国有了金属制的手铳,虽然形体较小,但已是火炮的雏形,经历了元代末年和明代初年的激烈战争。火炮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小型铜火炮被广泛地用于水陆作战中。明初还有了直膛铜炮。青铜炮质地坚韧不易爆裂,且熔点低较易铸造,但其造价高昂。从明洪武年间开始,较大型的火炮就改用铁铸造了。公元1335年(元至元十五年),朱元璋驻和州时,焦玉进献了几十支火龙枪,试枪时,“势若飞龙,洞穿层革”,威力很大。朱元璋见此十分高兴,觉得军中如果装备这样的火器,“取天下如反掌”,于是下令“功成当封大将军”。从此火炮有了正式封号。明王朝成立后,中央设立神机营,把各种兵器统称为神器,封各种火炮为将军,分别冠以“神铳”、“神威”、“火龙”、“无敌”等名号,以显示火炮的巨大威力和人们对它的崇拜,每年春秋,还“遣官祀之”,以示隆崇。14世纪末期,中国的火炮制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到了清朝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其中以御制铜质威远将军炮为好。清廷也授予火炮各种将军封号,每年秋季,派大臣至卢沟桥致祭。 威远将军炮为一种大口径短身管的前装臼炮。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制造。铜质,重300千克。长690毫米,口径212毫米,前粗后敛,形如仰钟,两侧有耳,以4轮木质炮车承载,发射爆炸弹。炮身铭满汉两种文字:“大清康熙二十九年景山内御制威远将军,总管监造御前一等侍卫海青,监造官员外郎勒理,笔帖式巴格,匠役伊帮政、李文德。”炮膛明显分为前膛和药室两部分,前膛深375毫米,药室深160毫米,直径100毫米。用时先将火药装入药室,间以木,加土寸许,然后将炮弹放入前膛,弹外用火药填实,再隔一层湿土,最后用腊封炮口。发射时,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炮发子出,迸裂四散,为用最烈”(《清会典·武备》)。火炮以装药量多少和炮尺高低数决定其射程和杀伤威力。该炮在康熙帝平定中国西北部噶尔丹叛乱和清军多次对敌作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威远将军炮现陈列在《古代战争馆》中。 雅克萨抗俄之战与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清代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陈列在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在雅克萨抗俄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雅克萨位于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北黑龙江北岸,历史上属于中国。17世纪中叶,沙俄派兵侵占了雅克萨,筑室盘踞。1674年(康熙十三年),沙俄甚至将其编入尼布楚管区,在色楞河与楚库河汇合处建立色楞格斯克,并利用清廷对“三藩”用兵之时,霸占中国大片土地,抢掠财产,残杀中国民众。 康熙帝多次派使和沙俄和谈解决边界事端问,但对方始终无理拒绝。为了惩罚沙俄的侵略行径,决心夺回雅克萨,收复被侵占的大片领土。战前,清廷作了充分的准备,在黑龙江地区增设了10个城池,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理和战备,调兵遣将,勘察地形,设驿站储军需,造船铸炮并派兵驻扎于爱珲、呼玛尔、额苏里等地。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又在爱珲设黑龙江将军,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以便直接指挥雅克萨作战。1685年4月(康熙二十四年)清廷命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水陆军3000余人由黑龙江城(今爱珲)出发,5月22日进围雅克萨。当即通谍俄军撤离。俄军统领托尔布津恃强负固,置之不理,企图负隅顽抗。24日,从尼布楚增援雅克萨的俄军哥萨克兵乘筏顺江而来,被清军福建藤牌水兵猛劈狠砍,大部被打入江中,余众溃散而逃。清军无一伤亡。同日晚,清军在城南佯攻的同时,其他陆路清军激烈攻城,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红夷大炮等火炮从三面轰击,杀伤城内100多人,摧毁所有城堡和塔楼。第二天早晨,清军又在城下三面积柴,声言要火攻。托尔布津招架不住,乞求投降,率600余人撤往尼布楚。被俘而自愿留住中国的俄军l00多人,后编入镶黄旗满州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从而被沙俄侵略军窃踞长达20年之久的雅克萨重返祖国。 沙俄贼心不死,俄军撤回尼布楚后,又拼凑兵力,于同年八月再次窜到雅克萨,在旧址上筑起城堡,四处烧掠我边民,无恶不作。康熙帝又下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军讨伐。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6月,清军2000余人和汉军八旗内福建藤牌兵400人再次进抵雅克萨城下,用神威无敌大将军等火炮日夜向城内猛轰。俄军胆颤心惊,挖洞穴居,鏖战4昼夜,800俄军被歼只剩下百余人,托尔布津被击毙。接着,清军在城外掘壕围困,截断城内水源,并击败了俄军的5次反扑。俄军伤亡累累,最后只剩下20余人,弹尽粮绝,危在旦夕,被迫请求清军解围。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夏,其残部退回尼布楚。 沙俄连吃了两次败仗,内部又矛盾重重,因其战略重点在西方,无力向东方扩张,于是在1689年,俄军退出雅克萨。两国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自此使我国东北边疆获得比较长久的安宁。 在抗击沙俄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战功卓著。该炮为铜质前膛炮,上有铭文:“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 造”(1676年),炮重1137千克,炮身长2.48米,口径110毫米。筒形炮身,前细后粗,上面有五道箍,两侧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与底部正上方有“星”、“斗”供瞄准用。火门为长方形,每次发射装填1.5~2千克火药,炮弹重3~4千克。该炮用木制炮车装载,多用于攻守城寨和野战,在两次雅克萨攻城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郑成功军队的国姓瓶 “国姓瓶”就是郑成功军队使用的火药瓶。因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所以这种火药瓶被闽台人民称为“国姓瓶”。说起“国姓”名称的来历,还有—段有趣的故事。郑成功原来叫郑森,福建南安(今南安县东)人。他的父亲是郑芝龙,早年从事海上贸易活动,跟随颜思齐等人往来于日本、台湾等地,被推为首领,称霸海上,后出仕明朝,亦官亦商。在此期间,郑芝龙结识了日本平户人田川氏,这便是郑成功的生母。郑成功生长于日本,七岁时才回到祖国,与其父一起生活在福建,这时已经是南明时期。有一次,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引其子郑肇基去见南明隆武帝。隆武帝赐肇基姓“朱”。郑芝龙知道这件事情后,第二天也领着郑成功去见皇帝。隆武帝见郑成功长得十分可爱,且对答如流,便抚摸着郑成功的脊背说:“可惜我没有女儿嫁给你做妻子!”于是,赐郑成功国姓“朱”,赐名“成功”,暗示郑芝龙积极抗清,取得成功。从此以后朝廷内外都称郑成功为“国姓”。 在清朝不断用兵东南的关键时刻,郑芝龙公开降清。郑成功跪哭力阻无效,毅然与其决裂,举起了抗清大旗。此后,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两岛为根据地,建立了一支精锐的水陆两栖作战部队。在巩固福建的同时,数次举兵北伐,准备收复南京,恢复明朝的统治,结果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后郑成功当机立断,实施战略转移,把目标对准了台湾。 当时台湾被荷兰殖民者所侵占,台湾人民不断起义反抗。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经澎湖,在台湾禾寮港登陆,围攻荷兰总督盘踞的赤嵌城,击溃敌人从巴达维亚派来的援兵。经过8个月的战斗,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一日,荷兰总督揆一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实行屯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不失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国姓瓶”的存在是这段光辉历史的有力见证。 目前陈列于《古代战争馆》的四枚“国姓瓶”为厦门郑成功纪念馆所提供,其高度分别为205毫米、210毫米、235毫米、370毫米,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生生的教材。
/
本文档为【古代战争馆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