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苏黎世工业区改造

2011-11-20 6页 pdf 1MB 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0336

暂无简介

举报
苏黎世工业区改造 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9 年 第 39 卷 第 5 期: 863 ~ 868 www.scichina.com tech.scichina.com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后工业化时代城市老工业区发展更新策略 ——以瑞士“苏黎世西区”为例 江泓*, 张四维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 210096;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瑞士 CH-8093 * E-mail:jianghongseu@163.com 收稿日期: 200...
苏黎世工业区改造
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9 年 第 39 卷 第 5 期: 863 ~ 868 www.scichina.com tech.scichina.com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后工业化时代城市老工业区发展更新策略 ——以瑞士“苏黎世西区”为例 江泓*, 张四维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 210096;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瑞士 CH-8093 * E-mail:jianghongseu@163.com 收稿日期: 2009-02-01; 接受日期: 2009-03-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批准号: 50878045) 摘要 本文对“苏黎世西区”城市老工业区改造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 提出系统综合的目 标设定、广泛协作的论证决策以及融合共生的设计思想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 值得借鉴和学 习. 文章结合我国老工业区改造的现状, 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苏黎世西区 工业区 城市更新 协作式规划 可持续发展 苏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世界著名的 金融中心, 并且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佳人居城市”. “苏黎世西区”(Zurich-West)位于利马河(Limmat)与瑞 士联邦铁路(SBB)之间 , 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市中心 , 交通区位条件优越. 西区曾经是苏黎世的重工业集 中区,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 逐步从城市边缘区成为 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该地段是当地政 府着力打造的重点发展地区之一, 并被改造成 为苏黎世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地区(图 1 和 2). 自 19 世纪末进入苏黎世行政区划以来, 西区的 发展经历了发展、繁荣、衰败和复兴的历程, 而这一 历程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的. 1890 年到 1966 年是瑞士重工业的鼎盛时期,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 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从老城区迁到了集中的工业区, 苏黎世西区成为整个瑞士重工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 一. 但是到 1966 年以后, 瑞士的工业部门开始逐渐 图 1 苏黎世西区鸟瞰[2] 图 2 苏黎世西区总体规划图[2] 863 江泓等: 后工业化时代城市老工业区发展更新策略 萎缩, 到 1976 年, 建筑业和纺织业的就业机会累计减 少了 38 万个, 到 1986 年, 工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减少 了 26%. 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了 90年代, 据统计在这 一时期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又减少了 18%. 在这样的 背景下, 苏黎世西区逐渐从繁荣走向了衰败. 不仅如此, 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 由于贸易保护、 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 瑞士经济一度陷入了长 时间的低增长状态, 缺乏活力使得国际竞争力也出 现了下降, 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改革问题. 为此, 瑞士 政府加强了产业转型和科研投入的力度, 高新技术 产业和金融服务业逐步成为了经济的支柱. 在苏黎 世, 金融信贷、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已经 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制造业, 成为了城市的主导产业. 在 2007 年的统计数据中, 在总计 348400 的城市劳动 人口中, 从事制造业和工业的比例仅占 9.8%, 员工 数则从 1998 年的 45070 人下降到了 2007 年的 34143 人, 而从事各种服务业的比例则达到 90.2%. 在这种 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背景之下, 苏黎世西区的复兴计 划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从 1996 起, 通过各方 不断的讨论和协商, 陆续确定了西区的发展目标、指 导原则和行动框架, 并在 2001 年批准了详细的规划 . 西区的更新发展至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 和经济效益, 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后工业化时 代城市老工业区更新的范例之一. 1 系统综合的目标定位 苏黎世西区的发展目标, 并不仅仅是改造衰败 地区的城市美化, 而是着眼总体发展的功能复兴, 是 一个整体化、综合化、系统化的定位. 西区发展规划的思想核心是强调“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原则, 指出该原则是“决定一切的工作的前提”, 并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五点具体目标. (1) 促进 多种城市功能的融合. 规划力求在西区实现“混合型” 的城市功能, 未来西区将包含居住、高科技研发、设 计及传媒、餐饮酒店、文化娱乐、商业零售以及体育 健身场馆等多种城市功能. (2) 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 建设. 主要包括学校、公共交通、道路网络、公共空 间以及其他必要的辅助设施. (3) 注重固定设施的灵 活运用. 在建筑物和其他固定设施的设计上, 注重使 用功能的高度灵活性, 以满足市场变化条件下长期 使用的需求 . (4) 因势利导 , 循序渐进的开发时序 . 各开发单位必需处理好实际发展目标、产权界定和规 划法律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发展的时序. (5) 强 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认为 发展应当从属于经济、社会和环境所构成的“三角”框 架内, “可持续性”是发展的前提条件[1]. 在经济方面, 西区的目标和苏黎世产业结构升 级的发展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瑞士大多数公司是中 小型企业, 其中约 88%是员工不到 10 人的微型企业, 这些微型企业提供着四分之一的就业机会, 许多是 从事研发、设计、艺术、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新兴 产业. 当地政府希望能够依托苏黎世的科研、文化、 信息和资金优势, 鼓励新兴行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西 区的租金相对低廉, 使之具有“孵化器”的作用, 能够 促进新兴产业的集聚, 并提供可观的就业机会. 就实 际效果来看 , 2000 年 17900 人在苏黎世西区工作 , 2005 年底就业人数已增加至 19200. 如果规划的各个 项目顺利实施, 2015年就业人数将会达到 3万人左右, 远期预计会有 4 万人最终选择苏黎世西区作为他们的 工作场所[2]. 在文化方面, 西区面临着多元融合任务. 一方面, 西区保留了大量工业时代的遗存, 许多厂房、仓库具 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留下了工业文明的历史 印记, 并构成了独特的城市记忆. 作为城市文化的容 器, 城市空间需要承载和延续这段历史的记忆. 基于 这种共识, 西区的改造和复兴需要保留旧工业区的 鲜明特色, 在原有的基本空间结构和形象上进行功 能的置换. 另一方面, 苏黎世是现代先锋艺术的重镇, 拥有浓郁的艺术氛围, 20 世纪初的“达达主义”即发源 于此. 西区的更新发展将强化这种氛围, 使之成为苏 黎世未来现代艺术研究、创作和展示的中心. 此外, 由于老城的严格保护, 使西区有条件进行大体量现 代建筑和高层建筑的建设, 成为苏黎世主城区集中 展示现代化风貌的地区. 在环境方面, 西区的人居环境与老城相比有着较 大的差距. 工业厂房搬迁后留下的“棕色地段”(Brown Field), 以及相对欠缺的公共设施, 使得该区长期以 来无法吸引居民. 西区的改造需要通过完善基础设 施、优化公共空间来改善人居环境, 聚集人气. 随着 864 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9 年 第 39 卷 第 5 期 改造的深入, 该区的居住人口也不断增加, 目前已有 3000 多常住人口, 预计到 2015 年将达到 7000 人, 规 划目标完成后最终将达到 8000 人左右. 通过以上目标的设定, 西区的更新发展力求形 成一种系统化的改造模式. 这种模式建立在对城市 整体功能结构调整和促进的基础上, 其目标与定位 综合地考虑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对城市结构 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做出了一个全面的 回应. 2 广泛协作的论证决策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土地私有制代表的私人 利益和城市规划代表的公共利益, 是城市发展中的 主要矛盾之一. 而相互磋商和协调, 也就成为了化解 这种矛盾、达到各方利益均衡的唯一途径. 在哈贝马 斯的“交往行为理论”(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 tion)中, 交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行动者试 图理解行动状况, 以便行动计划和行动得到意见一 致的安排. 通过交往沟通, 能够促进知识的普及掌握, 并通过合作使社会形成有机整体, 使个体认同社会 和价值取向, 以实现社会的共同目标. 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 , 倡导性规划 (Advocacy Planning)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逐步兴起, 其主要目的 就是扭转规划界原有的那种对公众不加重视的精英 主义观念, 使规划师以倡导者的身份促进公众对规 划过程的参与. 其代表人物Paul Davidoff认为, 当政 府和市场主导下的城市规划影响到公众利益的时候, 规划师应当为他们普及规划的技术知识, 并成为服 务公众的政治倡导者. 这一思想为公众参与城市规 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 Patsy Healey则又发展了 “协作式规划”(Collaborative Planning)的理论. 该理论 强调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开展利益相关群体的协 作与互动, 使城市规划的任务从“建造场所”(Building Places)的物质空间设计过程, 转变为共同参与“场所 营造”(Place-Making)的化进程[3]. 苏黎世西区的更新过程, 是政府“自上而下”主 导和公众“自下而上”参与的融合. 协作式规划的理念 在论证决策的过程中, 得到了深入的贯彻. 规划指出: “(西区的)发展将实现一个合作的过程, 这一过程应 包括全部的土地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为此 , 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 以协调市政当局、公共机构(例 如州政府及联邦铁路)、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以 及设计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 其作用是确保规划建 设的整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各方共识, 并实现共同的 目标. 经过多次协商, 2000 年 6 月, 苏黎世市政府及其 区内的土地所有者共同确立了一个相互协作的规划 发展框架, 确立了西区的发展目标、城市规划原则、 公共空间意象、交通组织概念以及行动计划表, 并完 成了详细规划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 西区的总体规划 方案并没有采用某一家设计机构的单一方案, 而是 在结合多家著名设计机构方案的基础上, 通过广泛 深入的讨论, 共同得出的结果. 2002 年项目启动后, 市政府每半年举行一次公开的听证会, 邀请行政主 管部门负责人、相关设计机构、开发单位、土地业主 和当地居民共同讨论西区发展的各项建设问题, 至 今已进行了 11 次. 政府发布的西区建设情况半年总 结, 内容包括政府和议会关于西区的各项决议、各方 反对意见的内容、各个项目的最新设计修改成果和实 施进度等, 对公众体现了相当高的透明度. 苏黎世西区的论证决策过程, 是一个各方利益 的博弈过程. 由于审批和决策过程的公开和透明, 相 关的利益团体和公众能够不断对整体规划和具体设 计提出意见和质询, 因此也直接导致了其论证、审批 和建设的周期较长. 许多行政部门通过的项目, 因为 部分公众提出反对意见而进入了漫长的复议程序 , 使西区的总体开发进程相对缓慢. 但是这种协作式 的规划过程和广泛深入的公众参与, 无形中把城市 规划的“社会评价”环节提到了建设环节之前, 最大程 度地消减了发展带来的利益冲突, 用效率换取了公 平, 确保项目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市场、行政 和公众力量的平衡, 使苏黎世西区的发展始终保持 在良性轨道上发展. 3 融合共生的设计思路 苏黎世西区的复兴并不是简单的旧建筑改造的 叠加, 而是一个系统化的更新方案. 协作式规划的实 质, 是达到一种多元平衡的状态, 这种思路也进一步 贯彻到了具体的设计之中. 在西区发展总体和局部 的层面上, 都充分体现了对立、融合与共生的理念. 865 江泓等: 后工业化时代城市老工业区发展更新策略 在功能上, 则通过引入多种功能使其重新焕发 活力. 一方面, 西区的功能设置与苏黎世总体的产业 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异质空间承载新兴产业, 以完成新一轮的产业转型, 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 的引擎. 另一方面则显示出, 重视功能混合的新城市 主义思维已经取代了重视分区明确的“理性主义”思 维, 深入到规划的实践中.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 西区 的土地功能构成包括: 公寓 22%, 综合写字楼 42%, 零售 2%, 文化餐饮体育 5%, 贸易产业 23%, 学校 6%[4]. 这种被称为“鸡尾酒”式的开发模式, 形象地描 述了多元功能的融合对城市活力复兴的重要作用. 西区在引进项目的选择上, 尤其注重社会的综 合效应. 在政府的协调下, 2007 年 8 月成立的苏黎世 艺术大学(ZHdK)已经确定将搬迁至西区(图 3). 这所 大学是由原来的苏黎世音乐戏剧学院(HMT)和苏黎 世艺术设计学院(HGKZ)合并组建的, 约有 2000 名学 生, 是目前欧洲最大的艺术学校之一. 该校以培养设 计、电影、媒体、音乐、舞蹈、戏剧方面的艺术人才 为目标, 并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创作. 苏黎世艺术 大学的引入, 使西区拥有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艺术教育、研究基地. 更重要的是, 学校的教学研究 成果, 包括各类艺术作品的展览和表演, 都将为公众 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 而其附属的博物馆、剧场、音 乐厅等设施, 也将完善西区的公共文化设施. 通过艺 术大学的设置, 实现了西区的功能升级, 也巩固了苏 黎世的文化中心地位. 图 3 苏黎世艺术大学方案效果[3] 在空间上, 旧工业区的建筑体量庞大、空间开敞, 其形态与中世纪街巷的紧凑, 巴洛克时期街区的严 整, 以及现代居住区的松散截然不同(图 4). 与周边 区域相比, 工业区的城市肌理是城市中的一个明显 图 4 苏黎世不同城市肌理对比 的异质部分. 西区的更新发展, 并不试图抹平这种历 史形成的空间形态差异, 而是力求保留这种异质的 城市空间.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空间特色,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西区的主要 道路已经基本成形, 各片用地的边界因为土地私有 的原因也难以改变, 因此无法做出大规模的调整. 为 了达到设计目的, 规划还提出了 12 条详细的城市设 计原则, 包括交通、景观、公共空间、地标营造、地 下设施等方面, 为详细设计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 控制准则. 西区内新建的建筑采用了与周边相近的尺度 , 与城市其他地区相比显得较为庞大, 强化了工业区 独特的空间感受. 而结构完好的旧工业建筑则大多 得到了保留和改造, 以延续原有的空间格局. 改造的 方式手法多样, 不管是保留外观、内部改造, 还是保 留结构、外部翻新, 或者是新旧结合、加建扩建, 都体 现出了新旧和谐相处的原则. 设计通过材料和体量的 对比, 使新建与保留的部分既界限明确, 又融合统一. 例如名为PULS 5的建筑综合体, 其前身是建于1893年 的铸造车间, 现改造为室内的公共广场(图 5(a)). 尽管 容纳着现代功能, 但建筑物原有的结构和内部特色 866 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9 年 第 39 卷 第 5 期 图 5 PLUS5 内部空间 构建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锈迹斑斑的钢铁构件不 时唤起了人们对工业时代的记忆(图 5(b)). 建筑外部 用 U 形玻璃和金属百叶包裹, 简洁现代. 新旧部分的结 构体系有意识的脱离, 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 形成一 种相反相成的效果(图 6). 而在其一侧的 Schiffbau 船厂, 则保留了旧厂房的外观, 着重在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 并加建了公寓、办公、电影院等现代功能的体量, 使新 老建筑物成为一组生长着的有机整体(图 7). 4 结语 近年来,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产业结构 的不断调整, 我国许多城市已开展或正在进行大规 模的老工业区更新改造. 苏黎世西区的发展走出了 一条注重各方利益平衡、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高品 质空间的道路, 其成功经验和具体操作模式, 对我国 城市的老工业区改造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图 6 PLUS5 外部形象 图 7 当然, 我国的现实国情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有 很大的不同: 苏黎世人口长期保持着相对静止的状 态, 且各项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 因此对城市建设 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 西区的更新改造, 更大程度上 是实现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导致其 对于发展质量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对发展速度的追求. 而我国城市人口多、密度高, 且各项机制仍处于转型 期的完善阶段, 因此旧工业区的更新涉及面更广, 改 造难度更大. 同时, 我国城市也面临着更为迫切的建 设发展需求, 建设用地的紧张, 进一步使工业区的更 新成为一种空间同质化的进程, 加大了塑造特色化 城市空间的难度. 从实际效果看, 我国老工业区的更 867 江泓等: 后工业化时代城市老工业区发展更新策略 新改造实践面临着以下问题. 1) 目标定位缺乏系统性, 多为微观层面的旧工 业建筑改造利用, 缺乏整体综合的更新改造策略. 许 多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案例仍然停留在物质空间形 态的“美化、出新”层面, 应进一步与城市总体定位和 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联系在一起, 以达到城市总体 功能结构调整的作用. 2) 现行的规划论证和决策过程, 能够保证城市 建设的高效率, 但也引发了效率和公平、短期发展和 长远发展、高效率和高品质之间的矛盾. 更新改造中, 行政和市场力量过于强势, 而公众则缺乏完善有效 的规划参与途径, 导致了重经济效益, 轻社会效益的 结果. 应进一步提高规划论证和决策的科学性, 倡导 和推进多方参与的协作式规划, 以达到发展效率和 发展质量之间的平衡. 3) 对工业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全面, 对工 业遗存的保护和改造方式较为单一. 在功能置换和 引进上, 或成为艺术家主导的小众情趣, 或成为开发 商旗下的商业卖点, 其规模和影响有限. 应进一步拓 展功能更新的思路, 充分挖掘老工业区的历史和文 化价值, 避免大拆大建, 逐步从单一旧工业建筑的功 能性改造, 走向复兴整个工业地段的系统化提升. 参考文献 1 Regula L G, Nica P. Entwicklungsplanung Zurich West Materialien zum Planungsprozess 1996—2001. Zurich: Hochbaudepartement der Stadt Zurich Amt fur Stadtebau, 2004 2 Beatrice B, Regula L G, Nica P, et al. Entwicklungsplanung Zurich-West Leitlinien Fur Die Planerische Umsetzung. Zurich: Stadt Zu- rich, 2007 3 Healey P. Collaborative Planning: Shaping Places in Fragmented Societies. 2nd e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2005. 1—22 4 陈国堂. 德国鲁尔老工业区改造措施和启示. 北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 2005 868 后工业化时代城市老工业区发展更新策略 ——以瑞士“苏黎世西区”为例 江泓*, 张四维
/
本文档为【苏黎世工业区改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