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化脓性细菌

化脓性细菌

2011-11-22 40页 doc 294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5855

暂无简介

举报
化脓性细菌第十章 化脓性细菌 (purulent bacterium) 1、 概念:化脓性细菌是一类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2、 分类: 1. 化脓性球菌:G+,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 G-,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2. 化脓性杆菌:G-,大肠埃希菌属,假单胞菌属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模式代表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 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球菌,典型排列方...
化脓性细菌
第十章 化脓性细菌 (purulent bacterium) 1、 概念:化脓性细菌是一类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2、 分类: 1. 化脓性球菌:G+,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 G-,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2. 化脓性杆菌:G-,大肠埃希菌属,假单胞菌属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模式代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 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球菌,典型排列方式为葡萄串状,无特殊结构(体外) 2. 培养特性 温度:28-38℃(37℃);pH:4.5-9.8(7.4)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繁茂并形成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 菌落:中等大小(1-2mm),圆形,光滑,不透明,各种脂溶性色素 3. 生化反应 4. 分类 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不同类型,分为三种: 主要性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菌落色素 金黄色 白色 白色或柠檬色 血浆凝固酶 + - - α溶血素 + - - SPA + - - 甘露醇发酵 + - - 致病性 强 弱 无 5. 抗原结构 (1)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 性质:①细菌细胞壁的表面蛋白 ②可与人类、豚鼠、小鼠等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结合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以下作用: a. 抗吞噬 b. 损伤血小板,引起超敏反应 c. 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 (2) 荚膜:黏附作用 (3) 多糖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为磷壁酸中的组分,分为两群 A群――金黄色葡萄球菌 B群――表皮葡萄球菌 (S.epidermidis) 6. 抵抗力 (1) 抵抗干燥,热(80℃,30min),盐(10-15%) (2) 碱性染料敏感(结晶紫,龙胆紫) (3) 耐药菌株迅速增多 2、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1. 侵袭力 (1) 表面结构:SPA,荚膜等 (2) 酶类: 1 凝固酶 (coagulase):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 分类:a.游离凝固酶 (free coagulase):分泌至菌体外的蛋白质,作用类似于凝血酶原物质,使血浆发生凝固(用试管法测定) b.结合凝固酶 (clumping factor) :结合于菌体表面,是菌株的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用玻片法测定)使菌体凝集。 · 作用:a. 抗吞噬,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b.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毒素(外毒素) 1 葡萄球菌溶素 (staphylolysin):损伤细胞膜的细胞毒素,分为α、β、γ、δ等。 α 溶素性质:a.不耐热的蛋白质 b.对多种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 c.对有吞噬作用的细胞及多种组织细胞有损伤作用 d. 经甲醛脱毒后可制成类毒素 ② 杀白细胞素(leukocindin):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作用部位:细胞膜 ③肠毒素 (enterotoxin):引起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 性质:a. 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耐热100 C,30min b. 抵抗胃肠液中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④表皮剥脱毒素 (exfoliative toxin, exfoliatin) 所致疾病: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剥脱性皮炎) ⑤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所致疾病:多个器官系统功能紊乱 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2) 超抗原 (superantigen) 概念:超抗原是指那些不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处理,便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直接激活T细胞增值,使其能释放细胞因子(IL-1,IL-2,TNFα和INF-γ等)的抗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 (3) 所致疾病 1. 侵袭性疾病:侵入机体导致化脓性感染 (1) 局部感染:疖,毛囊炎,伤口化脓,肺炎,中耳炎 (2) 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2. 毒素性疾病:外毒素引起 (1) 食物中毒(肠毒素) (2) 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引起) (3) 烫伤样皮肤综合症(SSSS,表皮剥脱毒素) (4) 毒性休克综合症(TSS,由TSST-1引起) 3、 免疫性 天然免疫力,患病后也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4、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样品采集:痰(上呼吸道感染) 血(骨髓炎,心内膜炎) 食物,排泄物,呕吐物(食物中毒) 中段尿(膀胱炎) 脑脊液(脑膜炎) 1. 涂片、染色、镜检(初步诊断) 2. 分离培养和鉴定 3. 药敏试验 4. 肠毒素检查和动物试验 5、 防治原则 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1. 致病性: 细胞壁外黏质物 血溶素(βγ) 2. 所致疾病:①泌尿系感染----急性膀胱炎 ②细菌性心内膜炎 ③败血症 ④术后感染 3. 检查与防治 第2节 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分布广泛,少数致病,主要致病菌为A组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链球菌分类: 1. 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1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产生甲型溶血(α溶血),草绿色溶血环,条件致病菌 2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产生乙型溶血(β溶血),透明无色溶血环,致病菌 3 丙型溶血性链球菌 (γ- streptococcus)----无溶血环,一般不致病 2. 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的多糖抗原不同分群,20群 对人致病者90%属A群,多数产生β溶血 3. 根据对氧的需要分为:需氧,兼性厌氧,厌氧性链球菌 1、 A群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球菌,链状排列,无芽孢,鞭毛,早期有荚膜 2. 培养特性: 兼性或专性厌氧,温度、pH 无特殊 培养基: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生长不良,需补充血液,血清,葡萄糖等。 菌落:微小菌落(直径0.5-0.7mm),灰白色,表面光滑,β溶血 3. 抗原结构 ① 多糖抗原(C抗原):细胞壁多糖组分,群特异性,分群基础 2 蛋白质抗原(表面抗原):型特异性,A群链球菌M蛋白与致病性有关 3 核蛋白抗原(P抗原):无特异性 4. 抵抗力 不耐热,耐干燥,少有耐药菌株 (二)致病性 Ⅰ.致病物质: 侵袭力:细胞壁成分,胞外侵袭酶类 毒力 毒素:外毒素 1. 细菌胞壁成分 (1) 脂磷壁酸(LTA):围绕在M蛋白外层,增强细菌对敏感细胞的黏附性 (2) M蛋白 (M protein):抗吞噬,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引起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 (3) 肽聚糖:致热,溶血小板 (4) 细菌胞壁受体:有利于黏附 (5) F蛋白 (protein F):有利于黏附 2. 侵袭性酶类: (1) 透明质酸酶 (hyaluronidase):分解透明质酸,有利于病菌扩散 (2) 链激酶(SK):耐热,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病菌扩散 (3) 链道酶(SD):降解脓液中的DNA,有利于病菌扩散 3. 外毒素类 (1) 致热外毒素(pyrogenic exotoxin) 性质:a.由带有溶原性噬菌体的A群链球菌产生 b.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c.热稳定蛋白质 d.具超抗原作用 (2) 链球菌溶素 (streptolysin) 作用: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血小板 分类:链球菌溶素O (streptolysin O),链球菌溶素S (streptolysin S) 链球菌溶素O(SLO) 链球菌溶素(SLS) 有-SH基团,对O2敏感 O2 -SH S-S 失去溶血活性 对O2稳定 对中性粒细胞有破坏作用,对血小板、巨噬细胞、神经细胞等有毒性作用 溶解红细胞慢于SLO 抗原性强 无免疫原性 Ⅱ.所致疾病:主要由A群链球菌引起 1. 化脓性感染:病菌侵入并引起化脓性感染,脓液稀薄,感染易扩散(与葡萄球菌化脓性感染的不同点) 2. 中毒性疾病:与外毒素有关 3. 超敏反应性疾病:与M蛋白有关 (三)免疫性 感染后可获得抗M蛋白抗体,抗SPE抗体----特异性体液免疫 M蛋白诱生γ-IFN----细胞免疫 (四)微生物检查法 采集标本,直接涂片染色(初步诊断),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清学实验:抗O试验(ASO test)----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五)防治原则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首选药物:青霉素G 2、 肺炎链球菌 (S. pneumoniae) (1) 生物学性状 3. 形态与染色 G+球菌,菌体矛头状,成对排列,无鞭毛,芽孢,有荚膜 4.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血平板 ) 菌落:α-溶血,光滑(有毒株),后期呈脐状(稳定期产生自溶酶) 5. 抵抗力:对消毒剂敏感,抗干燥(荚膜) (2)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1 荚膜:抗吞噬 2 肺炎链球菌溶素O (pneumolysin O):类似于链球菌溶素O(SLO) 3 脂磷壁酸:黏附 4 神经氨酸酶:有利于肺炎链球菌在粘膜上定植、扩散 2. 所致疾病 1 成人及儿童大叶性肺炎 2 中耳炎 (3) 免疫性 荚膜多糖型特异抗体 (4)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采集 2. 涂片染色(初步诊断) 3. 分离培养 4. 鉴定:胆汁溶菌,菊糖发酵,奥普托辛 (Optochin)试验 (5) 防治原则 荚膜多糖疫苗 第三节 奈瑟菌属 (Neisseria) 脑膜炎奈瑟菌 (N. meningitides) 致病菌 淋病奈瑟菌 (N. gonorrhoeae) 1、 脑膜炎奈瑟菌 (N. meningitides) (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肾形,G-双球菌,有荚膜,菌毛 2.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5%CO2 菌落:光滑,透明,不溶血 3. 抵抗力 对干燥,热力,消毒剂均敏感 (2)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1 荚膜 : 2 菌毛 : 3 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 2. 所致疾病 流脑,人是其唯一易感宿主 三种临床类型:普通型,爆发型,慢性败血病型 (3) 免疫性:以体液免疫为主 (4)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采集 2. 涂片染色镜检 3. 分离培养与鉴定 4. 快速诊断法 (5) 防治原则 流脑荚膜多糖疫苗,治疗首选青霉素G 2、 淋病奈瑟菌 (N. gonorrhoeae) 性传播疾病-淋病的病原体 (1) 生物学性状:类似于脑膜炎奈瑟菌 (2)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1 菌毛:黏附,抗吞噬 2 外膜蛋白:破坏中性粒细胞膜 3 脂多糖 4 IgA1蛋白酶:破坏黏膜表面特异性IgA1抗体 2. 所致疾病:淋病(性病), 淋球菌性结膜炎(婴儿) (3) 微生物学检查法 (4) 防治原则 唐伟, 刘娟 第十一章 肠道感染细菌 传播途径:粪-口 第1节 埃希菌 (Escherichia) 5个种,代表菌种:大肠埃希菌 (E. coli) 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杆菌,有菌毛,鞭毛 2. 培养 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 生化反应(活跃而复杂) (1)糖发酵试验 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甘露糖 蔗糖 eq \o\ac(○,+) eq \o\ac(○,+) eq \o\ac(○,+) eq \o\ac(○,+) eq \o\ac(○,+) 麦康克培养基:红色菌落 EMB(伊红-亚甲兰)培养基:紫黑色,金属光泽 (3) 枸橼酸盐(IMViC)试验:++-- 4. 抗原结构:血清学分型基础 (1) O抗原----特异多糖(脂多糖组分),大于170种 (2) H抗原----鞭毛抗原,大于56种 (3) K抗原----O抗原外层,多糖,大于100种 大肠埃希菌分型命名举例::O111:K58(B4):H2 2、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Ⅰ.侵袭力: 1. 荚膜 2. 黏附素:使细菌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细胞上,有高特异性 (1) 定植因子抗原Ⅰ,Ⅱ,Ⅲ(CFA/Ⅰ, CFA/Ⅱ,CFA/Ⅲ) (2) 菌毛: Ⅱ.毒素: 2. 内毒素 3. 外毒素: (1) 志贺毒素Ⅰ和Ⅱ(Stx-Ⅰ,Stx-Ⅱ) (2) 耐热肠毒素a,b(STa,STb) (3) 不耐热肠毒素Ⅰ和Ⅱ(LT-Ⅰ,LT-Ⅱ) (4) 溶血素A(Hly A) (二)所致疾病 1. 肠道外感染 多数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不致病,但如移位至肠道外引起肠外感染。(机会感染,内源性感染) (1) 泌尿道感染:常见。上行感染,90% 由本菌引起 (2) 化脓性感染 (3) 败血症 (4) 新生儿脑膜炎 2.肠胃炎(外源性感染,某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引起) (1) 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toxingenic E. coli, ETEC) 1 致病物质 a. 定植因子:使细菌黏附到小肠上皮细胞上 b. 肠毒素 分类 性质 LT(不耐热肠毒素) ST(耐热肠毒素) 稳定性 65℃,30min破坏 100℃,20min不失活 MW 73000 1500-4000 抗原性 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中和抗体 免疫原性差 结构 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 低分子量多肽 编码LT-Ⅰ和Sta的基因存在于一个转移性质质粒上。 LT-Ⅰ作用机制:(与霍乱肠毒素作用相似) 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GM1神经节苷脂结合 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 作用于腺苷环化酶 cAMP增高 肠粘膜细胞内水、氯、碳酸氢钾过度分泌至腹腔,钠吸收减少 腹泻 2 所致疾病:5岁以下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 (2)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invasive E. coli, EIEC) 1 不产肠毒素,侵袭结肠粘膜上皮细胞,与志贺菌相似。 细菌侵入结肠上皮细胞细胞生长复制空泡结肠上皮细胞 杀死感染细胞 导致组织破坏和炎症发生 2 所致疾病:侵犯较大儿童,成人,症状类似菌痢 (3)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 1 致病原因:无肠毒素及其他外毒素,无侵袭力 病菌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黏膜表面大量繁殖,造成一系列损伤 2 所致疾病:婴幼儿腹泻,严重可致死 (4)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 1 致病原因: 产志贺毒素Stx-Ⅰ,Stx-Ⅱ,破坏肠绒毛结构(干扰蛋白质合成) 2 所致疾病: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5岁以下儿童易感)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 临床标本的检查 1. 标本采集:中段尿,血,脓,脑脊液,粪便等 2. 分离培养与鉴定 肠道外感染:涂片染色,分离培养,鉴定:IMVic(++--),生化反应 肠道内感染:粪便接种鉴别培养基 ELISA,核酸杂交,PCR (二)卫生细菌学检查 大肠菌群数:饮水小于3个/升,果汁小于5个100ml 四、防治原则 1. 耐药性普遍,需做药敏试验 2. 减少院内交叉感染,严格无菌操作 3. 水,食品严格消毒 第2节 志贺菌 (shigella)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 (dysentery bacterium) 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染色 G-杆菌,无鞭毛,有菌毛 培养特性:普通琼脂平板即可生长 2. 生化反应 (1) 乳糖发酵:- EMB平板:无色菌落 (2) 糖发酵试验 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甘露糖 蔗糖 eq \o\ac(○,+) - - - - (3) IMViC:---- 3. 抗原结构: (1) O抗原:分类,分群,分型 (2) K抗原:在分类上无意义 2、 致病性与免疫性 感染只限于肠道,不入血,人是唯一自然状态宿主 (一)致病物质 1. 侵袭力 (1) 菌毛 (2) Ⅲ型分泌系统 2. 内毒素 (1) 作用:①使肠粘膜通透性增高,破坏肠粘膜 ②作用于肠壁自主神经系统,使肠功能紊乱 (2) 症状:发热,休克,炎症,腹痛,里急后重 3. 外毒素:由A群志贺菌Ⅰ型和Ⅱ型产生(StxⅠ和StxⅡ) 作用: 上皮细胞损伤 (2) 所致疾病 1.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2.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 1 急性细菌性痢疾 潜伏(1-3d) 腹痛,水样腹泻 发热,不适 脓血粘液便,腹痛,里急后重 2-5d自发消退 2 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两个月以上 (3) 免疫性 消化道黏膜表面分泌型IgA(SIgA),免疫期短 3、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粪便脓血,黏液,肛拭 2. 分离培养与鉴定 37℃ 鉴别/选择培养基 可疑菌落 生化、血清学实验 18-24hr 3. 毒力实验 (1) 侵袭力:Sereny实验 (2) ST实验:Hera/Vero细胞,PCR技术 4. 快速诊断法 (1) 免疫染色法 (2) 免疫荧光球菌法 (3) 协同凝集实验 (4) 乳胶凝集实验 (5)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技术,基因探针 4、 防治原则 1. 及时治疗、隔离病人 2. 水、食物、牛奶卫生监测 3. 减毒活疫苗 第3节 沙门菌 (salmonella) 大多数能感染人类的沙门菌属于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 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染色:G-杆菌,有菌毛,周生鞭毛,无荚膜、芽孢 2. 培养特性:普通琼脂平板即可生长 3. 生化反应:P168表 4. 抗原构造 1 O抗原:LPS中特异性多糖,耐热,用于沙门菌分组 2 H抗原:鞭毛蛋白,不耐热,分为ⅠⅡ两相,可用于沙门菌分型 3 Vi抗原:存在于菌表面,与细菌毒力有关。 5. 抵抗力:较弱,65℃,15-30min杀死; 对胆盐,煌绿等化学物质抵抗力强于其他肠道菌 2、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1. 侵袭力 (1) 菌毛:与M细胞结合 (2) Ⅲ型分泌系统(沙门菌致病岛Ⅰ、Ⅱ) (3) 耐酸应答基因 (4) Vi抗原:有微荚膜功能,抗吞噬,阻挡抗体补体作用 2. 内毒素:发热,中毒症状 3. 肠毒素:个别沙门菌产生,类似ETEC产的肠毒素 (2) 所致疾病 1. 肠热症 (1) 疾病:伤寒,副伤寒 (2) 病程特点:二次菌血症,超敏反应 侵入M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 肠系膜淋巴结大量繁殖 进入血流(第一次菌血症) 随血进入肝、脾、肾、胆等器官 再次入血(第二次菌血症) 再次进入肠壁淋巴组织(超敏反应) 局部组织坏死溃疡 2. 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 (1) 致病机制:细菌侵袭肠粘膜,释放内毒素 (2) 症状:发热,呕吐,腹泻 3. 败血症 4. 无症状带菌者 指在症状消失后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仍可在其粪便中有相应沙门菌。病菌滞留于胆囊或尿道中。 (3) 免疫性 主要防御机制:特异性细胞免疫 3、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病程不同,采取不同标本 2. 分离培养与鉴定 (1) 传统方法: 血液、骨髓液 增菌 生化反应 接种与肠道鉴别培养基 可疑菌落 粪便、尿 离心 玻片凝集试验 (2) 近期发展: 新的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Vi噬菌体分型 3. 血清学诊断: (1) 概念: 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2) 结果 1 正常值: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小于1:80,H效价小于1:160,引起副伤寒沙门菌H效价小于1:80 2 动态观察:逐周复查 3 O与H抗体的诊断意义 4 其他 4. 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4、 防治原则 1. 水源食品卫生管理 2. Vi荚膜多糖疫苗 第4节 霍乱弧菌 (V.cholerae) 弧菌属 (Vibrio):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运动活泼的G-菌。36个种,12种与人类感染有关。如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等。 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弧菌,无芽孢,有菌毛、 单鞭毛,运动活泼 2.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碱性培养基(PH:8。8 -9.6)生长良好, 3. 抗原构造与分型 O抗原:耐热,有群特异性(200多个学清型) H抗原:不耐热,无特异性 4. 抵抗力 水中存活1-3w,耐低温、碱, 对热、干燥、酸敏感。 2、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1) 侵袭力:鞭毛,菌毛,O139群有多糖荚膜,LPS毒性决定簇 (2) 霍乱肠毒素 (cholera toxin) B亚单位(5个):抗原性强,结合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 A亚单位(A1、A2):抗原性弱,毒性部位,进入细胞, 使细胞内cAMP升高,肠细胞分泌增强,导致水、电解质大量流失-产生剧烈腹泻 2. 所致疾病:霍乱 (1) 病程: 病菌被食入 胃 黏附至小肠上皮细胞 繁殖 产生霍乱肠毒素 细胞内cAMP浓度上升 肠细胞分泌机制紊乱 呕吐,腹泻(米泔水样) (2) 特点: 1 病人每天可失水10-15升 2 迅速失水,代谢酸中毒,休克等,12-24小时死亡 3 米泔水样腹泻物:有黏膜,上皮细胞,大量弧菌构成 4 病愈后可在胆囊短期带菌 3. 免疫性 (1) 非特异性免疫:胃酸 (2) 特异性抗体:抗产毒素抗体,抗菌体抗体,肠腔中SIgA (3) 对同群霍乱弧菌有牢固免疫力 3、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快速诊断 悬滴法观察(运动性) 米泔水样便 涂片 革兰氏染色 2. 分离培养 碱性蛋白胨水,37℃,6-8小时 3. 鉴定:玻片凝集试验,生化反应 4、 防治原则 1. 疫苗 肌注死疫苗,口服疫苗,基因疫苗 2. 对病人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第5节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螺杆菌属,1983年分离培养 1、 生物学性状 1.G-螺杆菌,有鞭毛,运动活泼 2.微需氧,培养需动物血清,PH6.0-7.0 2、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感染非常普遍 2. 传染途径:粪-口 3. 相关疾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腺癌,胃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MALT) 4. 致病物质:鞭毛,黏附素,尿素酶,蛋白酶,空泡毒素,内毒素等 3、 微生物学检查 4、 防治原则:无有效预防,治疗用抗菌疗法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分类:厌氧芽孢梭菌(G+ 杆菌) 无芽孢厌氧菌(多种,G+,G-球菌,G+,G-杆菌) 第1节 厌氧芽孢梭菌 厌氧芽孢梭菌 (Clostridum):是一群革兰氏染色阳性,能形成芽孢的大杆菌。对热、干燥和消毒剂有强大的抵抗力。少数为致病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等。 1、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G+杆菌,有周生鞭毛,无荚膜,芽孢正圆,位于菌体顶端,成鼓槌状 2. 培养:血平板,β-溶血,薄膜状菌落 3. 抵抗力:芽孢,100℃,1小时破坏,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 (2)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条件 伤口深窄,有泥土 伤口+芽孢/菌体 坏死组织 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感染 2. 致病物质 (1) 破伤风痉挛毒素 (tenanospasmin) 性质: a. 不耐热蛋白质(65℃,30min),150kDa,由A,B两链构成 b. 极强的神经毒素 c. 免疫源性强,可获抗毒素和类毒素 3.致病机制 芽孢 繁殖体 局部生长繁殖 分泌破伤风痉挛毒素 经局部神经细胞吸收或经淋巴、血液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运动神经元, 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释放 骨骼肌强烈痉挛 4. 临床表现 (1) 局部肌肉痉挛:牙关紧闭,苦笑面容 (2) 进行性肌肉痉挛:角弓反涨,呼吸障碍 5. 免疫性: 中和抗体——破伤风抗毒素 人工免疫——破伤风类毒素,抗毒素 (3)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般不用采集标本培养 (4) 防治原则 1. 主动免疫方法: 白百破三联疫苗 2. 被动免疫方法: 破伤风抗毒素(TAT),早期,足量应用 3. 伤口清创扩创 2、 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1) 生物学特性: 1. 形态:G+杆菌,芽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有鞭毛,无荚膜 2. 分组分型:4组,7型;Ⅰ,Ⅱ组引起人类疾病,C型毒素毒性最大 3. 抵抗力:肉毒素不耐热(煮沸20min破坏); 芽孢,100℃,3-5hr (2)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肉毒毒素(神经毒) 与破伤风外毒素的相似点: 1 毒性强,人致死量为1-2μg 2 结构,功能,致病机制与破伤风外毒素相似 与破伤风外毒素的区别: 1 对酸、蛋白酶抵抗力强,导致肌肉麻痹 2 不沿神经纤维传导,留在神经肌肉接头处 3 C,D型毒素由噬菌体编码 2.所致疾病 (1) 食物中毒:罐头,香肠,豆制品 症状:少见肠胃道症状,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 (2) 创伤感染中毒 (3) 婴儿肉毒中毒:主要由蜂蜜引起 (3) 微生物学检查法 检测肉毒毒素: (4) 防治原则 1. 低温保存食品 2. 80℃,20min加热食品 3. 中毒病人尽早注射抗毒素 第2节 无芽孢厌氧菌 1、 生物学性状 (1) 革兰氏阴性厌氧菌:8个属,有荚膜,菌毛,不运动 类杆菌属——脆弱类杆菌 (2) 革兰氏阴性厌氧球菌:3个属 韦荣菌属,混合感染菌,咽喉部 (3) 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5个属 消化链球菌属,寄居于阴道,混合感染菌 (4) 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7个属 1. 丙酸杆菌属:痤疮丙酸杆菌 2. 双歧杆菌属:多形态,有分枝,属益生菌类 3. 真杆菌属:混合感染菌,迟钝真杆菌 2、 致病性 (1) 致病条件 1. 宿主免疫力低下 2. 寄居部位改变 3. 局部厌氧微环境 4. 菌群失调 (2) 细菌毒力 1. 菌毛,荚膜 2. 多种毒素,胞外酶,可溶性代谢物 3. 改变自身对氧的耐受性 (3) 感染特征 1. 内源性感染 2. 无特定病型 3. 分泌物或脓液 4.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5. 标本用普通方法培养无厌氧菌生长 (4) 所致疾病 1. 腹腔感染 2. 女性生殖道和盆腔感染 3. 口腔感染 4. 呼吸道感染 5. 败血症 6.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采集 2. 直接涂片镜检 3. 分离培养与鉴定 培养:牛心脑浸液血平板,厌氧培养 鉴定:生化反应,气液相色谱检测代谢终产物,分子生物学方法 4、 防治原则 1. 外科处理 2. 抗生素(药敏试验) 唐伟, 刘娟 第十三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 呼吸道感染细菌:是指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器官或呼吸道以外器官病变的一类细菌。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杆菌,嗜肺军团菌等。 第1节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分枝杆菌属 (Mycobacterium):是一类细长略弯曲的杆菌,因繁殖时有分枝生长趋势而得名,又称抗酸杆菌。包括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 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1) 细长略弯,有时呈分枝状,无芽孢,鞭毛,荚膜 (2) 抗酸染色- 红色(抗酸菌) (3) 细胞壁厚,结构复杂,富含脂质 2. 培养及生化特性 培养基:罗氏培养基,专性需氧 菌落:生长缓慢,代时18-24小时,2-4周可见菌落生长;不透明,颗粒,结节或菜花状菌落 3. 抵抗力 (1) 抗干燥(干痰中存活6-8月),抗酸、碱,抗低浓度染料 (2) 对酒精、湿热、紫外线敏感;对利福平、环丝氨酸、链霉素等抗结核药物敏感 4. 变异性:形态、菌落、毒力、耐药性 (1) BCG——毒力变异株,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集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现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预防。 (2) 耐药变异株——MDR TB 2、 致病性和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1. 脂质 (lipid):占细胞壁干重的60% (1) 索状因子 (cord factor):分枝菌酸+海藻糖 1 破坏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 2 抑制白细胞游走 3 引起慢性肉芽肿 (2) 磷脂 (phosphatide):刺激单核细胞增生形成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坏死 (3) 蜡质D (wax-D):分枝菌酸+肽糖脂,引起动物迟发型超敏反应,具佐剂作用 (4) 硫酸脑苷酯 (sulfatide):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2. 蛋白质 (1) 以蜡质D结合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 (2) 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3. 多糖 (polysaccharide) (二)所致疾病 传染源:肺结核患者 1. 肺部感染 (1) 原发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出次感染在肺内形成病灶,称为原发性肺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肺泡 吞噬细胞 繁殖释放 肺泡渗出性炎症(原发灶) 肺门淋巴结 淋巴结肿大 纤维化 刺激机体免疫 内源性感染来源 (2) 继发感染:原发灶内结核分枝杆菌或外源结核分枝杆菌再次引起的感染。 菌体(内源、外源) 再次感染 发炎 干酪样坏死 2. 肺外感染 经血液、淋巴液扩散 脑、肾、骨、关节、生殖器官结核 消化道 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 破损皮肤 皮肤结核 (三)免疫性 1. 主要免疫机制: 细胞免疫 2. 特异性抗体:仅对细胞外细菌发挥作用 3. 感染免疫:免疫力随结核分枝杆菌或其成分在体内存在而存在 (四)超敏反应 1. 细胞免疫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 2. 迟发型超敏反应由结核菌素蛋白与蜡质D共同刺激产生 (五)结核菌素试验 概念: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1. 结核菌素试剂 (1) OT (2) PPD(PPD-C,BCG-PPD) 2. 方法 PPD-C(5U) 48-72小时 注射前臂 观察结果 BCG-PPD(5U) 3. 结果与分析 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 (1)大于5mm,阳性 卡介苗接种成功 (2)大于15mm,强阳性,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 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过卡介苗 (3)无,阴性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三、微生物学检查 1. 标本:痰,尿,脑脊液,血液等 2. 集菌: 痰 4%NaOH/3%HCL/6%H2SO4,30min 中和 离心 沉淀接种培养基 3-4周 3. 染色镜检 4. 动物实验:注射豚鼠腹股沟皮下 5. 细菌核酸检测:PCR检测,早期,快速 四、防治原则 1. 预防接种:BCG 唐伟, 刘娟 第二节 白喉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杆菌,无荚膜,鞭毛,芽孢,美兰染色可见异染颗粒 2.培养特征与生化反应 (1) 培养: 培养基:吕氏培养基 温度:34-37℃ 需氧或兼性厌氧 菌落:灰白,光滑,湿润小菌落 (2) 生化反应 亚碲酸钾 碲 2. 变异:形态,菌落,毒力,,溶源转换 3. 抵抗力 (1) 抗干燥,日光 (2) 对湿热,消毒剂敏感 (3) 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 白喉毒素 (diphtherotoxin) (1)产毒过程: β-棒状杆菌噬菌体侵袭无毒白喉棒状杆菌 tox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 溶源转换 产白喉毒素 (2)毒素物质 1 毒性强,抗原性强 2 由A,B两条肽链组成,A链是毒性功能区,B链是结合转位区 3 作用机制: B链受体结合区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转位区协助A链进入细胞 催化EF-2与ADPR结合失活 抑制蛋白质合成 2. 索状因子 (cord factor):糖脂,破坏动物细胞线粒体 3. K抗原:糖蛋白,抗吞噬 (二)所致疾病:白喉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外毒素入血 与易感细胞(心肌细胞、外周神经等)结合 细菌侵染 潜伏(2-7d) 形成假膜(渗出纤维素、白细胞、坏死组织) 假膜脱落 呼吸道阻塞 (三)免疫性:主要依靠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四)锡克试验: 概念:调查人群对白喉是否有免疫力的试验,其原理是皮内毒素和抗毒素中和反应。 3、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鼻咽拭子 2. 涂片染色镜检:初步诊断 3. 分离培养:吕氏血清斜面 4. 鉴定: (1) 生化反应 (2) 毒力实验 1 体内法:豚鼠 2 体外法:琼脂Elek平板毒力实验 4、 防治原则 1. 人工主动免疫:白百破三联疫苗 2.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3. 抗菌治疗:青霉素,红霉素 第3节 嗜肺军团菌 (Legionella. Pneumophila)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染色 G-杆菌,菌体形态易变,有鞭毛,菌毛,微荚膜,无芽孢 2. 培养及生化反应 培养基: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培养基(BCYE),专性需氧,少量CO2可促生长 温度:35℃ PH:6.4-7.2 菌落:1-2mm,灰白,S型 3. 抗原组成:O抗原,H抗原 4. 抵抗力 (1) 存在于水源中,喜湿,以气溶胶方式传播 (2) 与原虫、微生物形成共生关系,耐36-70℃热水 (3) 对氯、酸有一定抗性 (4) 对常用化学消毒剂、干燥、紫外线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 酶类,细胞毒素: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2. 菌毛,微荚膜:黏附,抗吞噬 3. 内毒素 (2) 所致疾病:军团菌病 感染型: 1. 流感样型:轻症感染(旁地亚克热) 2. 肺炎型:军团病 3. 肺外感染型:继发性感染 (3) 免疫性:细胞免疫 3、 微生物学检查:细菌学检查,血清学实验,PCR技术等 4、 防治原则 1. 无特异性疫苗 2. 加强水源管理 3. 药物治疗:红霉素 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 概念:以动物作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兽共患病的病原菌称为动物源性菌。主要包括布氏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氏菌等。 第一节 炭疽芽孢杆菌 (Bacillus. Anthracis) 属于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两端截平,竹节样排列,无鞭毛,芽孢位于菌体中央,可形成荚膜 2. 培养特性 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即可生长,需氧或兼性厌氧 温度:30-35℃ 菌落:灰白,粗糙,不溶血 3. 抗原结构 (1) 炭疽毒素复合物:由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水肿因子组成,有抗吞噬作用及免疫源性 (2) 荚膜多肽抗原:据抗吞噬作用 (3) 芽孢抗原:免疫原性,血清诊断 (4) 菌体多糖抗原:与毒力无关,耐热,Ascoli热沉淀反应 4. 抵抗力 (1) 芽孢抗干燥,抗化学消毒剂,对碘及氧化剂较敏感 (2) 高压蒸汽灭菌,121℃,15min杀灭 (3) 菌体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1) 荚膜:抗吞噬 (2) 炭疽毒素: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形成水肿 2. 所致疾病:人、动物炭疽病 (1)皮肤炭疽:皮肤小伤口侵入 小疖 小疱、脓疮 黑色焦痂 (2)肠炭疽:食入污染食物 症状:呕吐,肠麻痹,血便,毒血症 (3)肺炭疽:吸入含芽孢尘埃 症状:呼吸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 3. 免疫性: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 1. 标本 皮肤炭疽:水泡、脓疱物,血液 肠炭疽:粪便,血液,畜肉 肺炭疽:痰,病灶渗出液,血液 2. 直接涂片镜检 革兰氏染色,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 3.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琼脂平板,碳酸氢钠琼脂平板 青霉素串珠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 5、 防治原则 1. 控制家畜感染和牧场污染 2. 预防——炭疽减毒活疫苗 3. 治疗——青霉素,强力霉素 第二节 鼠疫耶氏菌 (Yersinia. Pestis) 属于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 (Yersinia) 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短杆菌,两端钝圆,两级浓染,有荚膜,无鞭毛、芽孢 2. 培养特性 培养基:含血液或组织液培养基,兼性厌氧 温度:27-30℃ PH:6.9-7.2 菌落:细小,粘稠,粗糙型 液体培养特征:絮状沉淀 菌膜(钟乳石状下沉) 3. 抗原结构 (1) F1抗原:荚膜抗原,不耐热糖蛋白,抗原性强,抗吞噬 (2) V/W抗原:V抗原(胞质,可溶性蛋白),W抗原(菌体表面,脂蛋白) 抗吞噬作用,使细菌可在细胞内存活 (3) 外膜蛋白:数种,突破宿主防御机制 (4) 鼠毒素:外毒素,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 (5) 内毒素:类似于肠道杆菌内毒素 4. 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在蚤粪、土壤中可存活1年 5. 变异性: 变异性强:生化特性,毒力,耐药性,抗原构造 R S 毒力减弱 2、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1) F1抗原 (2) V/W抗原 (3) 外膜抗原 (4) 鼠毒素 2. 所致疾病 传播媒介:鼠蚤 (1) 腺鼠疫:急性淋巴结炎 (2) 肺鼠疫(黑死病):,高热寒颤,咳嗽,胸痛,咳血 (3) 败血症型鼠疫:高热,休克,DIC 3. 免疫性 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F1,V/W抗体)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专用实验室检测 2. 直接涂片镜检 3. 分离培养与鉴定 固体培养:观察菌落形态 培养 液体培养:48hr,“钟乳石”现象 鉴定:涂片镜检,生化试验,血清凝集试验 4. 血清学试验: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的鼠疫抗体滴度 5. 检测核酸:PCR技术 3、 防治原则 1. 灭鼠灭蚤 2. 活菌疫苗 唐伟, 刘娟 第十六章 螺旋体 螺旋体 (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上的地位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 对人致病的螺旋体: 1. 钩端螺旋体 (Leptospira) 2. 密螺旋体 (Treponema) 3. 螺旋体 (Borrelia) 第1节 钩端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染色 螺旋细密规则,一端或两端弯曲, 染色:G-,Fontana镀银染色呈棕褐色 2. 培养 培养基:含10%兔血清的korthof培养基或不含兔血清的EMJH培养基 3. 抗原结构 属特异性抗原,群特异性抗原,型特异性抗原 4. 抵抗力 (1) 对热(60℃,1min),化学消毒剂,青霉素敏感 (2) 在中性的水或湿土中可存活数月 2、 流行环节 人畜共患,以鼠类和猪为主要储存宿主,由尿排出污染水源土壤。 3、 致病性和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1) 内毒素样物质 (endotoxin-like substance):分子结构与典型细菌内毒素有差异, 毒力较低 (2) 溶血素:不耐热,对蛋白酶敏感,破坏红细胞膜 (3) 细胞毒性因子 (cytotoxicity factor, CTF):致小鼠肌肉痉挛,呼吸困难 (4) 致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 CPE)物质:对热,胰蛋白酶敏感 2. 所至疾病:钩端螺旋体病 传播途径:疫水,垂直感染 穿透完整皮肤/粘膜/破损处侵入 繁殖 入血 钩端螺旋体血症 肺出血型、流感伤寒型 损伤脏器 黄疸出血型 肾功能衰竭型 3. 免疫性:主要依赖于特异性体液免疫 4、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病原学诊断: (1) 直接镜检 (2) 分离与鉴定 (3) 动物实验 (4) 核酸检测或分子生物学方法 2. 血清学诊断: (1) 显凝试验 (2) TR/patoc Ⅰ属特异性抗原凝集试验 (3) 间接凝集试验 5、 防治原则 1. 防鼠,灭鼠,保护水源 2. 预防:全细胞死疫苗,外膜疫苗 3. 治疗:青霉素(赫氏反应),庆大霉素,强力霉素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 pallidum) 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 螺旋致密规则,Fontata镀银染色法呈棕褐色 2. 培养:人工培养未真正成功 Nichols株,Reiter株 3. 抗原结构:外膜蛋白,内鞭毛抗原 4. 抵抗力:极弱,血液中4℃,3d死亡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1) 荚膜样物质:粘多糖,唾液酸 作用:阻止抗体与菌体结合等免疫抑制作用 (2) 透明质酸酶:有利于梅毒螺旋体的附着和扩散 2. 所致疾病:梅毒( 性病) 传播途径:性接触,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后天梅毒特点:病程分为三期 3. 免疫性 细胞免疫 传染性免疫 体液免疫 抗美杜螺旋体抗体 产生的两种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反应素):无保护作用,仅用于梅毒诊断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 病原学检查 2. 血清学试验 (1) 非螺旋体抗原试验:牛心肌的心脂质为抗原,测血清中的反应素,用于初筛 (2) 螺旋体抗原试验:用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 1 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 2 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TPI) 3 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 4 捕获ELISA法 四、防治原则 大量青霉素,定期检查 第十七章 支原体和脲原体 支原体 (mycoplasma):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滤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增殖的一类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这一类微生物没有细胞壁,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而称其为支原体。 分类学上的地位: 支原体 柔膜体钢 支原体目 支原体科 脲原体 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支原体:212页表 细菌L型与支原体的比较:233页表 第一节 肺炎支原体 (M. pneumoniae) 1、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结构 0.2-0.3μm,无细胞壁,呈高度多型性,可通过滤器 G-,姬姆萨染色可染成淡紫色 胞膜含固醇,膜外有荚膜, 2. 培养特性 菌落:0.1-0.15mm,油煎蛋状 3. 抗原结构 (1) 细胞膜外层蛋白质: 具有型特异性 (2) 构成荚膜的肽聚糖 4. 抵抗力 2、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感染途径 外源性感染,飞沫传播 (二)致病物质 1. 黏附因子P1蛋白: 吸附(神经氨酸酶) 增殖 获取固醇 宿主细胞损伤 2. 荚膜:抗吞噬,毒性 3. 毒性代谢产物:神经毒素,核酸酶等 造成宿主粘膜上皮细胞病理损伤 (三)所致疾病: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症状:不规则发烧,头痛,刺激性咳嗽 (四)免疫性 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亦有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采集 2. 分离坚定 3. 冷凝集试验:辅助诊断 4. 分子生
/
本文档为【化脓性细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