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董鄂妃的来历及董鄂妃之死

董鄂妃的来历及董鄂妃之死

2011-11-24 6页 doc 38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0621

暂无简介

举报
董鄂妃的来历及董鄂妃之死董鄂妃的来历及董鄂妃之死杨珍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悲剧,历来为世人所瞩目。辛亥革命后,董鄂妃的来历何题,又引起人们的议论和猜测,先曾说她是明末名妓董小宛,后又认为她本顺治弟媳、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福晋。前一种说法属于误解,较快得到澄清,后一种意见则绵延不绝,流传至今。近年来,关于董鄂妃的死因,也成为研究者探讨的课题。这些都是牵连面较广的问题,本文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此作一初步剖析,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黄鄂妃的来历关于董鄂妃的来历,官修史书一概避而不谈,唯有《汤若望传》提供了下述线索:“一六五八年(顺治十五年)皇帝遭遇一酷烈打...
董鄂妃的来历及董鄂妃之死
董鄂妃的来历及董鄂妃之死杨珍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悲剧,历来为世人所瞩目。辛亥革命后,董鄂妃的来历何题,又引起人们的议论和猜测,先曾说她是明末名妓董小宛,后又认为她本顺治弟媳、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福晋。前一种说法属于误解,较快得到澄清,后一种意见则绵延不绝,流传至今。近年来,关于董鄂妃的死因,也成为研究者探讨的课题。这些都是牵连面较广的问题,本文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此作一初步剖析,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黄鄂妃的来历关于董鄂妃的来历,官修史书一概避而不谈,唯有《汤若望传》提供了下述线索:“一六五八年(顺治十五年)皇帝遭遇一酷烈打击。第三位皇后所生之子,原定为皇位继承者的,于产生后不久,即行籍逝。·一这位太子的母后不久崩姐。”①《汤若望传》还指出:“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捆。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六六O年(有误,应为一六五七年,即顺治十四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66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然莞逝。”②显然,这里所说的“第三位皇后”与“贵妃’,是指同一人,即皇贵妃董鄂氏。她于顺治十四年十月生皇四子,顺治特为此举行隆重庆典,称为“联第一子’,③,准备立他为皇太子。翌年正月,皇四子夭折,被追封为和硕荣亲王,葬于孝陵西侧黄花山。十七年(1“0年)八月,董鄂妃死,追封端敬皇后,即顺治的第三位皇后。《汤若望传》并没有将董鄂妃与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相联系,然而《清世祖实录》的有关记载,恰巧为人们提供了可做此推断的理由;顺治十三年七月初三日(己酉),“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亮,年十六。”八月二十五日(庚子),拟立“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为贤妃”.九月二十九日(甲戌),拟立“董鄂氏……为皇贵妃”。十二月初六日(己卯),“册内大臣鄂硕女为皇贵妃,……颁诏天下”。不止于此,据《清世祖实录》载,拟立董鄂氏为贤妃的当天,以及拟立董鄂氏为皇贵妃的前四天,清廷都曾遣官致几祭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这似乎更反映出在册立董鄂氏与致祭襄亲王两事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神秘联系。在缺乏第一手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据上述记载,认为董鄂妃原本是顺治弟媳,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妻,亦即《汤若望传》中所说那位“满籍军人之夫人”。事实真的如此吗?首先,有必要查阅清朝玉煤,或《爱新觉罗宗谱》。《爱新觉罗宗谱》所载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婚姻情况是:“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和硕达尔汉巴图鲁亲王满朱锡礼之女”。④这表明,第一,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并非董鄂氏,而是孝庄皇太后的亲弟满朱锡礼之女,即孝庄皇太后的亲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第二,博穆博果尔没有侧福晋。以此看来,《汤若望传》未曾将董鄂氏与襄亲王相联系,并不是偶然的,恰恰表明它如实记述了有关情况,是可信的。下述事实,也有助于探讨董鄂妃的来历。博穆博果尔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十一子,崇德六年(1641年)十二月二十日生,母为鳃靖大贵妃,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封和硕襄亲王,十三年七月初三日死,年十六岁⑤,实际年龄仅十四岁又七个月。他长于深宫,又过早疡逝,《清世祖实录》及其它清代史料中,均无他曾率军出征的记载,事实上,当时清廷也勿须让一位年幼的皇子去前线冒生死之险。他既然未曾经历战阵,也就够不上是“一位满籍军人”。况且汤若望凭借其特殊身份,频繁出入朝廷,与顺治比较接近,了解清朝不少情况,对于皇室的主要成员绝不会毫无所闻,岂能将一位地位显赫的皇子、顺治之弟、并享有亲王爵位之人,含混地称为“一位满籍军人”?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王多尔寒娶已故肃亲王豪格之妻。《汤若望传》对此记载道:多尔衰“于肃亲王自杀后,霸占了这一位侄子底妻妾”@.豪格久经沙场,战功卓著,《汤若望传》不说他是“满籍军人”,而称之为肃亲王;博穆博果尔从来未经战阵,《汤若望传》更当名之为襄亲王,不会称他是“一位满籍军人”。还可以从清初孝庄皇太后突然废止命妇更番入侍后妃的定制一事,考察董鄂氏是否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清世祖实录》对于此事的记载如下:勺匝治十一年四月甲子,谕礼部:历代以来,无命妇更番入侍后妃之例,所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也。今蒙天眷,奄有洪基,内外伦常,首当隆重。联曾奏请圣母皇太后,将随侍皇后及王、贝勒等福金(之)命妇,酌行停止。奉皇太后鳃旨,此言甚是。随我命妇,我自裁定。其皇后及王、贝勒福金,贝子、公夫人,随侍命妇,俱著停止。其随侍王、贝勒、贝子、公等母之命妇,各该王、贝勒列名具奏,候旨入侍。”⑦《清史稿》中的有关记述更为简明扼要:“国初故事,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皆令命妇更番入侍,至太后(孝庄)始命罢之。”⑧由于孝庄皇太后此举发生在董鄂氏入宫前一年多,因而人们认为,董鄂氏是通过命妇入侍后妃的机会,出入宫禁,得以与顺治相接触,并双双坠入爱河。孝庄皇太后突然废止这一定制,旨在以此斩断顺治与董鄂氏之间的恋情,尽管为时已晚,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上述看法显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前引《清世祖实录》、《清史稿》关于废除命妇入侍后妃定制的记载都表明,王、贝勒、贝子、公的福晋或夫人,并不是命妇,她们不但不必入侍后妃,还享有令“命妇更番入侍”的特权。清朝,福晋、夫人与命妇属于不同的等级,这在皇室的各项活动中有明显体现,如《国朝宫史·慈宁宫筵宴仪》:“恭遇皇太后圣寿及元旦诸庆典,慈宁宫筵宴。……设皇太后御筵于宝座前,……东为皇后御筵,西南向稍后。左右为皇贵妃、贵妃、妃、殡宴席,东西向。再后为公主、福晋以下乡君、入八分公夫人以上宴席。殿外丹陛左右为公、侯、伯、子、男、满洲一二品大臣命妇宴席。……”⑨具体到顺治年间,如六年四月,“孝端皇后崩,……上率诸王以下,文武各官,及王妃67)以下,官员命妇俱成服”。⑩又如清朝的服饰中,东珠是昭名分、辨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朝冠为例,亲王福晋朝冠饰东珠十,亲王侧福晋朝冠饰东珠九,依此递减,一品命妇朝冠仅饰东珠一,二品命妇以下朝冠不得饰东珠。⑧可见命妇与福晋、夫人身份迥异,地位悬殊,两者的区别搞清后,董鄂氏是否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妻,也就不辨自明了。她既然依照命妇更番入侍后妃的定制才能出入宫禁,那么只能是某个一品或一品以下武职官员,即“一位满籍军人”的妻子。上引《爱新觉罗宗谱》载,博穆博果尔并无侧福晋,倘若有侧福晋,当也不在更番入侍后妃的命妇之列。目前尚未发现清初存在亲王侧福晋入侍后妃的,何况亲王侧福晋的地位远高于一品命妇。不妨从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及其母妃所处地位,进一步考察这一问题。清太宗皇太极共十一子,其中唯有长子豪格、五子硕塞及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得封亲王。豪格、硕塞因军功逐级上升为亲王,博穆博果尔则并无功勋,一跃而为亲王,当时年仅十五岁。孝庄皇太后特将自己的亲侄女指配与他,做为嫡福晋,更表明对他另眼相看。顺治十二年(1“5年)二月,博穆博果尔被封为亲王,一年后有关他府邸的一则记载,再次反映出这位皇宵稚子的不同寻常处‘顺治十三年正月,“工部制造库奏言,修葺襄亲王府第,需用赤金四百两,为钉片镀金之用”。“得旨:此乃王所暂居,又非创造,偶尔修葺,赤金四百两,安所用之‘且修乾清宫时,尚务俭朴,令何得估计糜费,如此之多?’,。这座府邸只供襄亲王暂居,不久将建新府,而工部官员在清朝财政窘困之时,却准备大修,这说明了当时博穆博果尔地位之显赫。博穆博果尔享有特殊地位不是偶然的。他的生母戴靖大贵妃,原是雄长淇南蒙古的察哈尔部(插汉部)林丹汗之妻。“插汉部者,68元之嫡裔大宗也”。“今内外札萨克蒙古……皆元子孙,皆以插汉部为大宗。”9夭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击溃林丹汗部众,林丹汗走死青参大草滩,他的遗婿和儿子归顺后金,皇太极终于统一漠南蒙古,并以此为契机,建元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为进一步拉拢、团结漠南蒙古各部,尤其是怀柔尚有一定实力与政治影响的察哈尔部,皇太极特娶林丹汗的两位遗姗为妻,即麟趾宫大福晋贵妃(顺治八年晋封皇考璐靖大贵妃)和衍庆宫侧福晋淑妃(顺治八年晋封皇考康惠淑妃),她们在崇德元年(1636年)册封的五宫后妃中,分别居于第三、第四位,都在永福宫侧福晋庄妃(孝庄皇太后)之上。皇太极还封林丹汗之子额哲为亲王,并将自己与孝端皇后所生的固伦温庄长公主下嫁与他。清朝始终将维护、巩固满蒙贵族联盟作为重要国策,在统一中原地区的过程中,更注意加强与漠南蒙古各部的团结,以稳定后方,得到他们的支持。博穆博果尔娶孝庄皇太后的亲侄女为嫡福晋,又于十五岁便得封亲王,是清最高统治者继续奉行这一国策的具体体现二,是安抚察哈尔部贵族的重要。这种情形下,博穆博果尔死后得享特殊祭典,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顺治十三年初,清朝的统一战争进展顺利,“四方以次荡平,兆民宁辑吻。同年五月,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及景仁、永寿、承乾、诩坤、钟粹等宫相继落成。顺治原准备于七月移居乾清宫,八月举行册立两妃的典礼,以此向全体臣民表明王朝的兴旺与政权的日趋巩固,不料七月初三日襄亲王突然去世,为即将来临的庆典蒙上阴影。由于原定日程意义重大,不便再临时更改,清廷不得不采取庆典与哀悼活动并行兼顾的折中方案。顺治十三年七月初六日,“上移居乾清宫,以和硕襄亲王丧,免行庆贺礼。”⑩七月初八日,“礼部择吉于八月十九日册妃,上以和亲王籍逝,不忍举行,命八月以后择吉。”⑩博穆博果尔去世后第二天,清廷决定:“和硕襄亲王祭葬,礼宜优厚,应于定例外加祭一次”。0按:“顺治九年题准,和硕亲王丧闻,辍朝三日,……谕祭二次,祭文由内院(今翰林院)撰给,遣礼部官奉至坟,读文祭酒。”⑩加祭是一种特例,在当时被视为是很高的荣誉。如清朝开国元勋郑亲王济尔哈朗去世后,“赐和硕郑亲王邺典如例,仍加祭一次”。0雍正的心腹怡亲王允祥去世后,“其致祭应于定例二次外加祭一次’,⑩。博穆博果尔的祭葬规格,再次证明他十分显赫的地位。博穆博果尔下葬前,除去例行的月祭外,还有三次特祭。据《清世祖实录》载:顺治十三年八月十一日(丙戌),“遣内大臣公额尔克戴青祭和硕襄亲王”。八月二十五日(庚子),即宣布将立董鄂妃为贤妃的同一天,“遣内大臣巴图鲁公鳌拜,祭和硕襄亲王”。九月二十五日(庚午),“遣伯索尼,致祭和硕襄亲王”,四天后,宣布将立董鄂氏为皇贵妃。索尼、鳌拜和额尔克戴青都是领侍卫内大臣,职高权重,孝庄皇太后与顺治改变一贯作法,不派遣礼部官员,而是让这些亲信重臣致祭襄亲王,说明他们对于博穆博果尔的去世极为重视。至于第二、第三次致祭,与宣布即将册立董鄂氏为贤妃、皇贵妃在同一天,或前几夭,是为表明皇太后与皇帝即使在册妃之喜时,也未曾忘怀骨肉、手足之情,其实质则依然是为笼络察哈尔蒙古而做出的姿态。总之,清廷对于襄亲王的三次特祭,乃出于死者的特殊地位与政治需要,并非其它原因。J顷治的一次谈话,也从侧面表明他与襄亲王之死没有干连。十五年(1658年)正月,降生不足四月、被顺治称之为“联第一子”的荣亲王死去,顺治“召诸内大臣谕曰:兹者皇子亮逝,尔等将无谓联因此感伤。……向襄亲王亮时,尚反复忖度,恐皇太后悼伤,勉强抑忍。且生死从来定数,焉能有违。联念切国家,仰副我皇太后之心,安敢过为伤念。”⑧顺治因荣亲王去世谈到博穆博果尔之死时,态度坦然,没有流露出任何内疚与不安。这只能说明,博穆博果尔的死,确与顺治本人无关,如果博穆博果尔真是由于董鄂妃而死,年轻的天子无疑会在各种场合极力避免提及,岂能自戳伤疤,毫无顾忌?顺治一向感情丰富、外露,又较脆弱,当他亲口叙及于心有愧的事时,恐怕难以如此镇静、坦然。《汤若望传》指出,那位“满籍军人”死后,顺治遂将其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满籍军人”并非襄亲王,已如前述。不仅如此,事实上,董鄂妃也不是在襄亲王于顺治十三年七月三日去世后,才入宫成为顺治宠妃的。同一时期董鄂妃之父、副都统鄂硕的升迁情况,以及他在朝中十分微妙的地位,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点。顺治十三年三月,鄂硕被提升为内大臣。@闰五月十二白,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承乾宫、景仁宫等宫殿相继建成,“是日,以合龙门、插剑悬牌礼,乾清门由内大臣鄂硕、乾清宫由内大臣索尼、交泰殿由内大臣苏拜、坤宁宫由内大臣努山、坤宁门由吏部尚书科尔昆……等承宰羊泵,奠缎帛、果品,燃香烛,读祭文。”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隆重祭礼中,刚刚升任内大臣的鄂硕竟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德高望重的领侍卫内大臣伯索尼。鄂硕得享这一非同寻常的荣誉,应是董鄂妃此时已宠冠后宫的反映。因此,董鄂妃入宫时间,最迟当不晚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三月,即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去世前的四个月。再者,博穆博果尔死时只有十六岁,实足年龄仅十四岁又七个月,如此早逝,难免使人生疑。这或许可用下述事实予以解释。据统计,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八年69)的十六年中,清朝的亲王和郡王有二十位先后去世,而不满三十岁者竟达九人之多,其中敏郡王勒度二十岁,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十六岁,郡王塔尔纳十五岁,敬谨亲王尼思哈刚刚十岁。众多皇族子弟过早荡逝的异常现象,与当时痘疹流行密切相关,就连顺治本人,虽然常去南苑避痘,最终仍未幸免,在不满二十三岁时死于此症。博穆博果尔的早逝,较大可能也是由于痘疹,而非其它意外事件。二、蓝鄂妃之死董鄂妃入宫后备受顺治帝宠爱,封为贤妃,不久,又晋升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然而,这种集专宠于一身的日子并不长久,顺治十七年(1石60年)/又月她就因病故去,年仅二十余岁。董鄂妃之死是一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进行探讨时,需要从与之有关的各个方面予以考虑。有必要再次引用《汤若望传》中有关叙述:“一六五八年(顺治十五年)皇帝遭遇酷烈打击。第三位皇后所生之子,原定为皇位继承者的,于产后不久,即行魏逝。·,·…这位太子底母后不久崩租。”董鄂妃去世,实际上与荣亲王之死相隔两年多,但上述记载起码表明,在世人看来,董鄂妃的死,是与其爱子早逝密切相关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董鄂妃生子的同一年冬夫,孝庄皇太后曾得了一场重病,住在南苑调摄,董鄂妃则在旁朝夕侍奉。人们不禁会问,两年后董鄂妃的病亡,与她产后不久为婆婆侍疾,有何内在联系吗?董鄂妃生子与孝庄皇太后患病都在十四年(l657年)冬天,但不是在同一个月,这从《清世祖实录》所载顺洽在此期间的活动,可以得到证实:十四年十月初七日,董鄂妃生皇第吸子,70顺治称他为“联第一子”。初九日至十一日,为此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十月十二日至十九日,顺治在南苑较射、阅武、狩猎。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举行颁布皇第一子诞生诏书的隆重庆典。@十一月初四日,顺治再赴南苑。。十二月二十六日顺治宣布“皇太后圣体违和”,“今皇太后圣体康宁,中外欢庆”.⑧十五年正月初五日,即停留两个月后,他才“自南苑还宫”。@上述情况表明,十一月初四日前,顺治一直沉浸在娜联第一子”诞生的莫大欢欣与兴奋之中,如果在此期间皇太后患病,顺治则会立即趋至榻前,以尽其孝,绝不可能拖至十一月初四日,才“再赴南苑”。可见,孝庄皇太后患病是在十一月初四日或稍后几天,即董鄂妃生子即将满月,或已经满月之后。皇帝刚刚喜得嘉儿,皇太后却突然病倒,两件色调极不和谐的大事首尾相连,是纯属巧合,还是后者有意为之?在缺乏其它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只有根据顺治当时的有关言行,对此进行分析。十四年十一月初四日或稍后几天,顺治开始在南苑护理病中的皇太后。十二月二十六日,他宣布“今皇太后圣体康宁.中外欢庆”。在此期间,不仅董鄂妃“朝夕奉侍废寝食”,侧顶治本人除去“为皇太后祷于上帝坛,本宫者再’,,之外,“朝夕侍奉,食息靡逞”。,由于皇太后患病,不少亲信重臣纷纷赶至南苑,鳌拜、遏必隆、巴哈、费扬古、苏克萨哈等“近侍卫护,昼夜勤劳,食息不暇”。@十二月二十八日,因皇太后病愈,顺治特“发内架银十万两,一半给八旗兵丁,一半遭官娠济钱辅贫民”。@二十九日,他奖赏侍奉皇太后有功的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等人,共计八十二员,其中包括侍卫、祝师、医官、司膳、司茶等人。@十五年正月初三日,顺治以皇太后圣体康豫,颁诏大赦天下@。同月初五治自南苑回宫。由此可见,顺治十四年十一、二月,孝庄皇太后确曾患病,而且一度较重,致使皇帝、妃殡以及大臣们无不紧张异常。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与精心护理,孝庄皇太后转危为安,顺治因此大赦天下,并褒奖一大批为皇太后康复做出贡献之人。显然,孝庄皇太后这次持续时间较长、几乎牵动整个朝廷的重病,是不可能伪装的。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近两个月内,她即使是小病大养,故意夸大病情,也难以做得不露破绽,使众人为之惊恐不安。况且孝庄皇太后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等候时机,发则必中,是她在数十年政治斗争中养成的特点。装病之举劳神费力,很难掩人耳目,与她的身份、地位及平日作风并不相符。孝庄皇太后患病期间,董鄂妃“朝夕奉侍废寝食”,这对她的身体尽管无大妨碍,但终究是不利的。董鄂妃为什么要这样做,是遵照皇太后的旨意被迫而为吗?可以从她入宫后的一惯做法,对此进行考察。顺治在十七年(1660年)八月(或稍后)所撰《董后行状》中指出:“后(董鄂妃)性孝敬知大体,其于上下,能谦抑惠爱,不以贵自矜。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后“侍联(顺治帝)如父,事今后(孝惠后)亦如母,晨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阅不悉。”“前岁(jl匝治十五年)今后(孝惠后)寝病濒危,联躬为扶持供养,今后宫中侍御尚得乘间少休,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书史,或常谭以解之。及离侧出寝门,即悲泣曰,‘上委我候侍,倘疾终不痊,奈何?’凡(今)后事,咸躬为藏治,略无倦容。”“今年(顺治十七年)春,永寿宫(格妃石氏)始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后“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联保姆,往来晋接以礼,亦无敢慢。其御诸殡墙,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宫闹眷属,小大无异视,长者媳呼之,少者妹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淬垢。”⑩顺治的上述回忆表明,董鄂妃尽管地位尊贵,却活得很累。她颇有自知之明,并以女性特有的敏感,觉察到自己宠冠后宫,不仅招致嫉恨,还使得顺治与皇太后在如何对待博尔济吉特氏后妃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因此极为不安。这种难以名状的困境,迫使董鄂妃在宫中采取十分谨慎的处事态度,异常谦逊,恭顺温婉,对于皇太后和皇后尤为如此。无论皇太后、皇后、甚至妃子,只要患病,她都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全力侍奉,废寝忘食,企望以此换取人们的理解,逐步改变人们对自己的敌意,改善自己在宫中的处境。当然,顺治也希望她能这样做,如皇后在十五年(1658年)重病时,董鄂妃曾说“上委我候侍”一语,即可证实。所以,十四年(1657年)冬皇太后病倒南苑时,董鄂妃主动前往侍疾,是其一贯作风使然,并不足怪,她这样做显然也是顺治的主意,因为对他们两人来讲,取悦皇太后的良机至关重要,绝不可失。董鄂妃侍疾南苑并非是孝庄皇太后的旨意,还可以从孝庄患病期间孝惠皇后的反常表现,得到证实。十五年(1658年)正月初三日,顺治为皇太后病愈而颁诏大赦天下的同一天,降谕礼部:“昨者,皇太后圣体违和,联朝夕侍奉,食息靡逞。皇后身为子妇,平时格恭定省,原属敬勤无失,且承皇太后笃爱,恩眷殊常,而此番起居、问安礼节,殊觉网然”0。两年多后,他在《董后行状》中也指出:“皇太后圣体违和,……今后曾无一语奉询,亦未曾遣使间候”。O顺治欲二次废后,以董鄂妃取而代之,于心已久。上述谕旨中对于孝惠的指责,更是用意昭然。如果孝庄皇太后曾有命令后妃等视疾问安之旨,那么孝惠皇后对病中的皇太后不闻不间的做法,就是公然抗上,性质严重,顺治不会不抓住这一有力把柄,对她大张挞71顺治在对孝惠的指责中,并未以此为由,这只能说明孝庄皇太后未曾有过让后妃等前来视疾间安的旨意。孝惠皇后这种反常的行为当如何解释?首先,应考虑到她与孝庄皇太后的特殊关系。她不仅是皇太后一手挑选的正宫皇后,还是皇太后的亲侄孙女,一向为皇太后“笃爱,恩眷殊常”。与包括董鄂妃在内的其她妃缤比较,孝惠皇后与皇太后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正由于此,她才可能在某种场合表现得任性、疏忽,不顾及其它。这与董鄂妃的处境与作风,形成鲜明对比。第二,是当时宫内的形势使她一时丧失了理智。十四年十月,顺治将董鄂妃之子作为未来的皇太子,举行隆重庆典,诏告天下,孝惠皇后终于认识到,自己将成为第二个废后的结局已定,因此万念俱灰,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务都不理会,甚至连皇太后患病也不关心,全然忘记作为子妇应尽的礼节和责任。她这一失策之举,客观上为顺怡二次废后创造了条件,因而在皇太后病愈后,立即对她作出“止存皇后之号,册宝照旧,停其笺奏吻的决定。只是由于孝庄皇太后及时干预,顺治才被迫下达“嗣后中宫笺奏等项,著照旧封进”函的谕旨,再次废后未能成为现实。需要一提的是,孝庄皇太后也为自己的亲侄孙女(孝惠皇后)授人以柄的拙劣做法感到气恼,以致从十五年初至十七年末近三年中,始终不愿与她相见;“皇后蒙皇太后葱谕,此三、四年来,未令朝渴慈宁宫广⑩孝惠皇后则对孝庄皇太后在关键时刻给予的庇护感激不尽,为自己的不智之举悔恨不迭,很快大病一场,“寝病濒危”@。三十年后孝庄太皇太后病逝,她悲痛欲绝9,真实地流露出对于自己的保护者的无限深情。上述分析表明,董鄂妃之死与其产后侍疾并无直接联系,若究其原因,恐怕是综合性的。顺治的《董后行状》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后病阅三岁,虽容瘁身瘩,仍时勉谓无伤,诸72事尤备,礼无少懈,后先一也。”董鄂妃死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所谓“后病阅三岁”,可理解为她从十四年(1657年)八月起便已患病。换言之,荣亲王出生前她已有疾在身;生子,体力消耗极大,进一步伤了元气;一个月后又侍疾南苑,更影响了身体的恢复。皇太后病愈不久,爱子又突然夭折(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遭此沉重打击,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病情日渐加重。以此看来,痛失爱子,是董鄂妃的健康发生质的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扬若望传》中讲她在儿子魂逝后“不久崩租气是事出有因的。董鄂妃入宫数载,无日不在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又极为辛劳,身心两疲.可是,她的客观处境,迫使她仍需在人前强作欢颜,勉自支持,事必躬亲,无所不周,这更进一步加速了她的死亡,终于一病不起。董鄂妃华年早逝,是包括宫闲之争在内的清廷政治斗争漩涡中,一个弱女子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必然结局。①②③④⑤魏特:《汤若望传,,第9章.《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顺治十四年十月,顺治十五年四月.《爱新觉罗宗谱》甲集,第2229一2230页.魏特:《汤若望传》,第8章。《清世祖实录》,第83卷,顺治十一年四月甲子.《清史稿李,第214卷,列传一,后妃。《国朝宫史》,第7卷。《清世祖实录》,第43卷,顺治六年四月乙已。《清史稿卜第102、103卷,舆服一、二。《清世祖实录》,第97卷,顺抬十三年正月乙酉。魏像:《圣武记》,第3卷,外落。《清世祖实录》,第,a卷,顺治十三年二月丁已。‘清世祖实录》,第102卷,顺治十三年七月壬子。《清世祖实条》,第102卷,顺治十三年七月甲寅。《清世祖实录》,第102卷,顺治十三年七月庚戌。光绪《大清会典事例熟第497卷,《礼部.丧礼》。《清世祖实录》,第91卷,顺治十二年五月丁未。《清世宗实录》,第94卷,雍正人年盆月丙子.《清世祖实录》,第u4卷,顺治十五年正月辛酉。《八旗通志》初集,第113卷,八旗大臣年表七.⑥⑦⑧⑨⑩OQ⑩⑩0⑩0⑩⑩⑩⑧@
/
本文档为【董鄂妃的来历及董鄂妃之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