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謠諺、楚辭與亡秦必楚

謠諺、楚辭與亡秦必楚

2011-11-24 6页 pdf 509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2404

暂无简介

举报
謠諺、楚辭與亡秦必楚 第8卷第l期 2009年02月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alofShaoyangUniVersjty(S0cialscienceEdition) V01.8No.1 Feb.2009 ■历史·文化研究 谣谚、“楚辞"与“亡秦必楚” 胡克森 (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在秦末反秦战争中。楚国之所以能够首举义旗,成为六国反秦的领头羊,乃在于楚国百姓参与的政治热情远高 于其他关东五国,这当然是因为楚怀王客死秦国之事件激起了楚国人民广泛的复仇情绪;但这种仇秦情绪的长时期保持,又 与...
謠諺、楚辭與亡秦必楚
第8卷第l期 2009年02月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alofShaoyangUniVersjty(S0cialscienceEdition) V01.8No.1 Feb.2009 ■历史·文化研究 谣谚、“楚辞"与“亡秦必楚” 胡克森 (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在秦末反秦战争中。楚国之所以能够首举义旗,成为六国反秦的领头羊,乃在于楚国百姓参与的政治热情远高 于其他关东五国,这当然是因为楚怀王客死秦国之事件激起了楚国人民广泛的复仇情绪;但这种仇秦情绪的长时期保持,又 与楚南公借助于楚国民间普遍盛行的政治谣谚和屈原利用楚人喜欢歌舞,因而以楚地民歌为基础创造出的“楚辞”有重大关 系。楚政治谣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流传;而“楚辞”擅长抒情。尤其长于抒发带有悲情色彩的重大主。这两种方式 深深地植根于楚国传统文化之中,因而能够起到激发楚国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反秦斗争中去。 关键词:政治谣谚;楚辞;亡秦必楚;楚南公;屈原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09)Ol一0122—06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关于秦朝末年,楚国为何 能够成为推翻秦朝暴政的领头羊及一系列秦楚关系问题的 研究文章得到陆续发表,田余庆先生的《说张楚——关于 “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一文当称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重镇, 该文以张楚国号人手,以细致缜密的考证,深邃的思想,高 屋建瓴地考察了秦灭六国之后,楚地为何会成为率先向秦 发难的策源地,以及楚灭秦建汉的历史进程,从而充分肯定 了张楚政权的法统地位,突出了楚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正如他在该文结尾所说: 秦楚之际风云诡谲事态纷纭,它昭示于后人的历史结 论,一是非张楚不能灭秦,二是非承秦不能立汉,灭秦而承 秦,相反而又相成,其问都有楚作为中介。这就是本文主旨 所在。[1】 随后其他学者也广泛地开展了关于楚在秦末的历史作 用问题的研究。张正明先生更有《楚史》一问世,其中专 门辟有第十二章《灭楚必秦,亡秦必楚》,提出了秦灭楚.楚 最后又亡秦的历史辨证。【2】(嗍。392’当然见于其他各种刊物 关于该课题的就更多了。但私以为这些文章和论著, 大都只考证论述了楚国在灭国之后曾经有哪些反抗秦朝暴 政的活动,以及楚国在反秦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等,很少有 探讨楚国下层人民积极参与反秦运动原因的。本文主要从 谣谚和“楚辞”的功能人手,谈谈秦末反秦战争中,楚南公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政治谣谚及屈原“楚辞”等文学作 品对楚国之所以成为灭秦领头羊的巨大作用。 关于楚围在被秦灭之后,为何最后能够重振雄风,领导 六国推翻秦国。张正明先生在《楚史》一书中总结出五点原 因,他说: 楚地最广,楚人最多,此其一;楚人对秦人仇恨最深,此 其二;楚人反压迫、反奴役的斗争精神最强,此其三;楚文化 水平最高,气魄最大,此其四;楚人有混一华夏的传统,容易 团结东周其他各国的遗民,此其五。[3】(聊) 我承认,这些原因的总结有其正确性,但有的还不是很 准确,如第四点的前半部分,说楚文化水平最高就不很准 确,难道齐文化、三晋文化水平就不高,他们都属于典型的 中原文化,儒家、法家、阴阳家、墨家都产生在这里,我以为 应该说是楚文化最有特点。相比较来说,中原文化长于理 收稿日期:2008—10一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春秋至秦汉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文化思考”(05Bzs005) 作者简介:胡克森(1953一),男,湖南洞口人,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 122 万方数据 性思维.楚文化更长于形象思维;中原文化属于史官文化、 精英文化,更容易在上层传播,而楚文化属于巫官文化,最 擅长于在民间流传。 其次再说第二点:楚人对秦人仇恨问题,也不仅仅只有 楚国最为深重。关于楚人对秦人之仇恨.从史书记载来看, 应该主要是指楚怀王被欺骗入秦,后又遭到秦的威逼割地, 由于怀王坚决拒绝,最后被秦网禁客死于秦之事。《史记- 楚世家》载: 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 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这里指出了楚国人民仇秦的原因,但其他史籍也同样 指出了其他国家对秦的仇恨,尤其是三晋国家。如秦、赵长 平一战。赵国四十万人全部被坑埋,赵与秦结下了深仇大 恨;还有韩、魏与秦国的仇恨,如《战国策·秦策四》提到楚 黄歇游说秦顷襄王时说到的一段话揭示了韩、魏被秦国残 害的惨像: 王即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夫韩、魏 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泰者。百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 隳,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 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狐祥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 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 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对秦国的仇恨,并不是只有楚国最 深。问题是在秦代末年的反秦运动中,确实只有楚国成为 起事的策源地,楚国人民的动员面最广。反抗最烈。通过史 料记载,可以看出,在陈胜、吴广发动的反秦运动中,楚国人 民表现的政治热情最为高涨,这一点是其他关东五国所不 可比拟的。如史料所载: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 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o 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 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县杀其令丞,郡杀 其守尉。”1 陈胜自立为将军⋯⋯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 计事。三老、豪杰皆日:“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天下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当此时,楚人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1 以上所引史料主要是属于楚国范围响应陈胜反秦号召 的,随着反秦局面的日益扩大,其他地区也群起响应,但是 其他地区更多地表现为贵族的报仇血耻和复国热潮,远没 有如楚一样是“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仇”的 基层群众行为。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载,三晋等地如 赵国的反秦运动也是陈胜所派遣的将军武臣等北略赵地, 对赵人做劝说工作才将其发动起来的。正因为如此,陈胜 自立为将军以后,所攻之地,无往而不下。一直很轻松地攻 下陈地,建立了“张楚”政权之后,反而就不行了,先后派周 市、吴广、周文、武臣等四路出兵,除开武臣为赵王打开一定 局面之外.其他三路成功者不多,其原因乃在于起义初期是 在楚国之地,人民的反秦情绪要高涨得多。义军得到广大人 民群众的热情拥护,迅速投身到义军队伍之中;后来已经出 了楚国,其他各国人民的热情不如楚国,更主要的是其他各 国专注于自己的复国行为,并未把灭秦放在首位。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对于同是一样的深仇大恨。在 其他诸侯国更多地表现为贵族的报仇血耻和复国行为,如 韩国表现为张良这样的楚国贵族子弟买刺客杀秦始皇以报 仇,以及其他诸国在陈胜起义后兴起的复国热潮,而楚国却 有如此多的下层百姓表现出更多的政治热情呢?我以为这 与某些楚国民间知识士人对这种仇秦情绪的宣扬传播,及 借助于传播的方式有关。 楚国是巫傩文化的故乡,巫傩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 式就是歌舞,使楚国成为一个诗歌大国。所谓诗歌,从广义 来说,包括歌谣和民谚,从古籍记载及传说来看,楚国歌谣、 民谚十分发达。《文选》收集宋玉的《对楚王问》,其中提到 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典故,提到有客歌于郢中者,其乐 曲由低到高,而能唱和者之人数由数千人减少到数人而已, 越是通俗的民间歌谣,能够唱和者越多。这一方面,说明了 楚国民间歌谣的内容和种类之丰富;另一方面,也说明楚国 民间诗歌谣谚的普及程度。尽管一般认为,《对楚王问》属 于伪作,其中内容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应该说,其所称引 的事实有一定的真实性,不可能毫无依据。学者们认为,在 中国古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春秋战围时期,各主要地区的 文化各放异彩,但又各有特色,如齐鲁之国为经学。三晋是 史学,而楚则为诗歌。【『¨正由于楚国普通百姓有对民谚、歌 谣的喜爱、传唱的传统,所以楚国民间知识分子充分利用这 种民间传统编写了朗朗上口的政治谣谚,以及贵族知识分 子屈原充分利用楚国人民的这种爱好和广大下层人民中酝 酿的亡国之痛而创造出《楚辞》这样一种易于抒发悲壮、哀 伤情怀的诗歌形式,对于楚国人民在反秦运动中士气的鼓 舞和情绪的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于楚谣谚在反秦运动中的贡献,《史记·项羽本纪》 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陈王首事败死以后,关东六国各地已高 举义旗叛秦。已故楚将项燕之子项梁和其侄项羽也杀会稽 太守响应,居鄹人范增往说项梁日: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 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军起江东,楚 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范增的话很清楚地说明,楚怀王客死秦国得到了楚国 人民的爱戴和同情,乃至成为楚人仇秦的永久动力及楚国 复兴的重要因素,而楚怀王客死秦国之事能够长期在民间 流传乃是因为楚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政治谣谚 的深远影响。宋代吕祖谦也在《大事记解题》卷五解释“周 123 万方数据 赧王十九年楚怀王薨于秦”这一大事时说道:“怀王庸主耳, 使没于楚.民岂以其存亡系于心哉?”应该说,吕祖谦的话有 不准确的地方,因为楚怀王尽管在国内治政方面确实是一 个庸主,但当他被冈禁予秦圄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 怀还是值得崇敬的,但吕祖谦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楚 怀王客死秦国事件最后成为推翻暴秦的主要动力,乃是楚 国人民的巨大功劳。而楚国人民为什么会对楚怀王客死于 泰国这一事件的怨怒传百年而不衰,乃是楚南公“楚虽三 户.亡秦必楚”这一谣谚的作用。因为吕祖谦在引用了楚南 公这句谣谚之后,认为这是“秦过之无道”,所以楚国人民 “举围如悲亲戚,积怨深怒,传百年而不衰,是以见天理人心 至公而初无定在也。” 也就是说,楚怀王客死于秦毕竟时代久远,到陈胜首 事,已经过上87年,许多事情已经淡化,加之人民是分散 的.单个人民的记忆是容易淡忘的,人民的情绪需要引导和 肩发,陶民的集体记忆需要一种合适的形式流传保存,随着 时间的流逝.人民的热情也会减退。前面提到,韩、赵、魏三 周人民与秦的仇恨不可谓不深,但他们却没有这么大的政 治热情,其原网是三晋国家缺少这样的民间文化传统和楚 南公这样的民间知识士人。因此,我认为,楚国人民历史记 忆的保存和仇秦意识的不断被激活,是因为借助了中介,楚 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谚语将这一历史事件以简 要的方式在民间保留下来就是这种中介之一。 关于楚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对亡秦的作 用。后世学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宋王应麟在《通鉴答问》卷 一《坑诸生》条中说到:“祸秦者非六经而祸于上蔡相申韩督 责之一书;坏秦者非妖言而坏于楚南公‘三户亡秦’之一语, 始皇亦愚矣哉!”又金代元好问所编《中州集》卷五收有户部 尚书萧贡的《汉歌》,其辞云:“伙涉为王张大楚,南公旧有三 户谣;东井新看五星聚,中原茫茫走秦鹿。”也是充分肯定了 楚南公这句话对于激活楚国人民反秦情绪的重大作用的。 以上诸家的观点充分肯定了楚南公的政治谣谚对发动 楚国人民的巨大作用。那么,楚南公到底是什么人?他为 何有如此能量?楚南公是六国时的楚国人,班固《汉书·艺 文志》阴阳家流派里记载有他的著作。其中写着“《南公》 三十一篇,六国时。”【B1唐司马贞《史记正义》也说到“南公 辨阴阳,识兴废之数”【9】,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楚南公” 作注时说:“服虞日:‘南公,南方之老人。’虞喜《志林》曰: 南公者,道士,识废兴之数,知亡秦者必楚。”【l刨 以上注释都说明了楚南公是一个著名的具有政治洞察 力的预言家,绝非等闲之辈,“辨阴阳,识兴废”,又有著作问 世,应该属于汉代张良、三国诸葛亮、元末刘基未出山时隐 藏于民间的知识分子类型。清代学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 《秦本纪》关于“南公揭卒”一语志疑说:“南公揭不知何人, 《项羽纪》称南公,《汉艺文志阴阳家》有《南公》三十一篇, 注云“六国时”,盖当时有道之士。揭岂其人欤?”⋯1梁玉绳 这种推测应该不能成立,因为南公揭卒于秦武王三年,即公 124 元前308年,离顷襄王三年(公无前296年)楚怀王客死秦 国还有12年,梁玉绳完全忽视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 句话与楚怀王客死秦围的联系。 因此楚南公的具体生活年代,因史料缺乏,确实已无从 查考,但他属于六国末年的人,与楚怀王、屈原基本同时代应 是没有太多问题的,楚怀王客死于秦之历史事件,他应该非 常熟悉,而且因为他生活在民间,充分了解当时楚人的心态, 故而能概括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的政治谣谚来。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楚南公针对楚国人民同情和 怀念楚怀王而积聚起来的一种强烈的仇秦情怀进行精心提 炼m来的民间谣谚,当然具有一定的预言作用,但更主要的 是它能唤起一段历史记忆,起到一种宣传鼓动作用;同时这 句话也不是一般的下层自-姓随便自发说}n来的,而是民间 知识士人经过精心提炼f{{来一个战斗口号,以民谚加预言 的形式表达出来。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来,作为谣谚,字句简 短,朗朗上口,且内涵十分丰富,是中国占代社会,尤其是民 间社会最佳的传播媒介,它既能充分表达楚国人民对秦的 仇恨态度,又可鼓舞楚国人民持久的反秦斗志;作为政治预 言,又能够增加它的神秘性,使其加快流传速度。孙旭培主 编的《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中提到中国古 代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谚语、格言与歌谣。在第 四章《语言的浓缩与传播》中专门辟有《谚语、格言中的传播 原理》和《歌谣与传播》两节,在《谚语、格言中的传播原理》 一节中说到:“中国语言具有简练、形象的特点,它常给那些 反映生活的哲理的思想以一种美好的表达形式,特别是谚 语、格言生动而深刻,简洁而信息量大。”¨21而楚围又是最 擅长于这种传播媒介的国家。楚国人民有喜好诗歌、民谚 的传统,历来喜欢将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浓缩在简短的诗 歌、谚语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讽谏君主,鞭挞丑 恶。如楚庄王时期,楚相叔孙敖病死,因其为官时清廉,故 死后无余财,其子贫困,优孟为其作《慷慨歌》讽谏庄王¨“, 还有接舆劝孔子归隐所唱的《楚狂接舆歌》¨“,以及据说是 楚庄王时期老父和国人谏政的《楚老父歌》和《国人歌》¨刈 等都属于这类作品。而楚南公作为一个隐于民间的大智 者.非常熟悉楚国的文化传统,故能把楚国人民的仇秦情绪 用这种谚语加预言的形式表现出来。 等等以上都说明了楚南公对楚人仇秦情绪的利用,并 对其加工提炼,使楚怀王客死秦国这一事件能在楚国民间 长久保持,这也是在秦灭六国战争中,秦楚战争为何最为激 烈而持久,在秦统一后,尤其是陈胜、吴广首义之后,楚国人 民又为何反秦最为积极?等等这一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答案。 如果说以上所揭示的关于楚南公政治谣谚的传播对动 员楚国人民的作用是一条明线的话,我以为,下面我所要分 析的应该属于一条暗线。我这里所说的暗线,主要是说史 万方数据 书中没有直接指明的,需要我们花时间去认真发掘线索,进 行深入剖析的,必要的时候,需要用想象对其进行连接。这 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所创造的“楚辞”对动员楚国 人民反秦所起到的作用。 屈原与楚南公基本属于同时代的两个知识分子,可以 说,原本一个在君王身边。一个在民间,都各自为楚国的发 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君主的昏庸,屈原曾两次被流放,从 而有了接触下层百姓的机会。因此在楚国遭遇国难的时 候,楚南公与屈原两人因身份和特长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信 息传播方式,将楚国人民的亡国历史记录下来,并在适当的 机会将这种亡国之痛转化为一种复国行动。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曾任过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 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 外主张联齐抗秦,本来深得楚怀王信任,但因上官大夫和令 尹子兰的嫉妒陷害而遭流放。正是在这种长时期的流放 中,屈原深入民间。对楚国下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有着深 切的体会,从而创造了“楚辞”这种擅予抒情的文学形式。 《楚辞》一书,编成于西汉末年,辑录者是大学问家刘 向。《汉书·艺文志》记有屈原赋二十五篇。司马迁在《史 记·屈原列传》中重点提到的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 《招魂》《哀郢》等,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离骚》《九 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等24篇为 屈原所作。对于《渔父》和《大招》持不肯定态度,又将《招 魂》归于宋玉名下。马茂元先生在《楚辞选》一书中收入了 屈原作品22篇,即《离骚》《九歌》(1l篇)《九章》(9篇)和 《招魂》,袁行沛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屈原所做的还有 《天问》,共23篇。【I纠 屈原这些诗篇,具体作于什么时候,表达了什么内容, 其时代背景如何,需要逐一分析。我认为,从宏观来看。屈 原的这些作品可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九歌》1l篇可作为 一个部分,其余的为一个部分。为何要将《九歌》分出来呢, 因为《九歌》并不真是屈原所创作,而应该算作屈原所收集 整理,并加以辞汇上润色的作品。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 九歌序》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但他又说: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 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 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 《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第二部分有《离骚》《天问》《九章》(9篇)和《招魂》等 13篇。先看《离骚》,《离骚》从时间上来看,应属于中期的 作品。通过《史记》有关屈原的生平介绍和《离骚》的内容 分析,应该是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时候。因为《列传》 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谄谀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 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且从诗的内容来 看,整篇主要是介绍自己的身世,说明自己怎么样地坚持个 人修养,保持品格的高沽,希望君王接受自己的意见。而 《天问》明显是流放途中所写下的作品。 所谓《九章》,正如朱熹所说:“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 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 于一时之言也。”Ⅲ1但从内容上来看,《橘颂》可能是唯一一 篇屈原得志时的作品,该篇借物咏志,表达自己“独立不迁” “苏世独立”的精神品格;《抽思》与《离骚》表达的思想基本 相同,也是叙述自己进谏的言路不通而生忧郁怨恨的思想 情怀。其余也可能都是流放时期的作品。根据《列传》和 《哀郢》的内容来分析,《哀郢》是哀叹楚国都城郢城被秦国 攻破之史实。据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哀郢》写于顷襄 王二十一年,因为该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首都郢城,楚迁都 于陈。¨副根据《列传》所记,《怀沙》是屈原的绝笔诗作。作 完此诗后。“于是怀石自投汨罗以死。”¨驯 再者就是《招魂》,《招魂》是屈原为楚怀王客死秦国而 作,因此,时间应是在秦归怀王丧之时。 通过对以上作品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纯粹为屈原所 写的诗篇,均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尤其擅长表达悲壮情怀 的重大政治主题,对于激发埋藏在广大楚国人民心中的亡 国情怀是十分有效的。后世给屈原以崇高评价,称其为伟 大的爱国诗人,原因也正在于此,这应该是屈原被楚国人民 尊崇和怀念的主要原因。 至于“楚辞”易于表达悲情色彩的特点,黄伯思在《翼骚 序·楚辞类》中说“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 物”,而对“作楚声”的解释是“悲壮顿挫,或韵或否者,楚声 也。”①也是说楚辞的特点易于表达悲壮的主题。当然在屈 原所有的政治诗篇中,如果要说对于启发楚国人民的亡国 之痛具有最直接效果的应该还是《哀郢》和《招魂》,因此, 本文在此重点介绍一下此两篇作品,尤其以分析介绍《招 魂》为主。② 先看《哀郢》,《哀郢》从篇名上来看,是哀叹楚国都城 郢的沦陷。表达了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郢,是楚国的 一座历史名城,在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北十里之纪南城。 《史记·楚世家》说到楚文王即位开始以郢为都城,楚文王 元年,即公元前689年。但杨伯峻先生则说楚武王时期已 迁郢。啪1那么时间更早。即使从文王元年(前689年)算 起,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除开楚昭王时期因畏吴 有短暂时期将都城从郢迁至都之外,楚将郢作为都城的时 间达伽余年,这也可以理解郢与楚国人民的感情之深了。 ①说楚国人民更适合于运用悲情的主题来调动、激发民心,《国殇》的表现最为明显。《国殇》作为一种祭祀的乐曲。却全部用本国将士全 军覆灭的故事来表现战士顽强不屈,英勇斗争的精神。一般情况下,这种战前或战后的祭祀活动,是要激励人民英勇杀敌,为国立功。但 他不用正面鼓励的方法表现,而用反面的悲壮的场面进行渲染来激励战士为国捐躯,这正说明了楚国有这种特殊的文化传统,即更适用 于以悲情来调动积极性。 ⑦关于这两篇作品,有许多人否认为屈原所作,我均不采纳,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也不进行辨析,其实,从文章内容来分析,应该说,当时 除开屉原外.很少有人能够写出这样的诗篇。 】25 万方数据 正如马茂元先生所说: 郢。无论对屈原和楚国人民来说,都有着一种特殊深厚 的生活情感和政治情感。它是全楚的心脏,是楚国命运的 象征。后来楚考烈王东迁寿春。还把它叫做郢。足见这一 具有悠久历史的名城,在楚国人民精神上是有着如何巨大 的团结与号召的力量!郢都的沦亡,也就预示着楚国前途 的绝望。⋯ 而这一切,都是被关东六国视为“虎狼之国”的秦国所 为。屈原该诗既可以激发楚国人民深深的亡国之痛,又可 以激起楚人对秦的仇恨。 再看《招魂》,《招魂》到底为谁所做以及为谁招魂,学 者一直有争论,也有说《招魂》为宋玉所做,是为屈原招魂 的,也有说屈原为自己招魂的。马茂元先生赞成近代学者 张裕钊的说法:“招魂,招怀王也。屈子盖深痛怀王之客死, 而顷襄宴安淫乐,至君父仇耻不问,其辞至为深痛。”① 怀王,前面提到,在他主政楚国时期,确实是一个庸君, 无所作为,听信佞臣,不肯接受善言劝戒,但当他认识到自 己受秦国欺骗并被囚禁之后,绝不妥协签字割城,宁肯死于 秦国。这种国君在春秋时期的中原,即使在中国以后两千 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也是不多见的。他为了保住黔中,使楚 国免受秦园包围,同秦王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一种 卓绝的爱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重新赢得楚国民众之 心。因此,当他的尸体被运回秦国时,楚人“如悲亲戚”。 本来,屈原对怀王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从《离骚》《抽 思》等篇章的内容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但怀王被困秦 国的作为,使屈原抛弃了对怀王的怨恨,而转为敬重。实际 在屈原看来,顷襄王与怀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顷襄王在 位,奸佞当道,朝政日益腐败,国危地削,百姓困穷,流离失 所。而屈原本人也被彻底逐出朝廷,长期流放在外,直至死 也未被招回。而怀王毕竟与屈原还有一段合作较好的时 期,即使后来遭奸佞陷害之后,与怀王日益疏远,所谓“不复 在位”,只是不再在怀王左徒这个位置,而让他出使齐国,而 且有时还是愿意接受他的意见的,如屈原出使齐国回来, “谏怀王日:‘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惮1说明 怀王即使是后来,有时候还是相信屈原的,只不过事情已来 不及了。 因此,当怀王的尸体从秦国运回时。屈原为其写下这样 一首充满感情的招魂诗,就足以说明屈原是已经原谅了怀 王。那么屈原所写《招魂》一诗的特殊意义在哪里呢?魂魄 是人的精神,没有魂魄,就只是一具僵尸;而楚怀王之魂是 楚国国王之魂,是在秦国受尽屈辱也绝不妥协的楚国国家 主体精神,为楚怀王招魂,就是为楚国招魂。为楚族招魂。 该诗开头六句是这样写的: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牵于俗 而芜秽。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首先介绍了自己修身洁行,竭忠事君的品格,接着赞扬 怀王是一个很有作为,具有盛德的君主,自己本来是可以辅 佐君主成就一番事业的,町惜的是,君主的盛德,为世俗所 牵累而败坏了,从而导致国力衰弱,怀王自己也被秦国所囚 禁而受尽凄苦。从而对怀王在秦国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 情,对其宁死不割地的爱国精神表示了极大的敬佩之情。 一句“畏雄殃而愁苦”将怀王在秦围所受的屈辱及对家国思 念的那种悲切心情充分刻I田I出来,使其具有巨大的艺术感 染力和震撼力,充分表现了楚辞长于表达悲情色彩的特点。 下面接着写招魂的具体过程,点出魂魄的主人之后,接 下来每一段都是“魂兮归来”开头,词义恳切,深情呼唤,如 王逸所指出。该诗正文分为两大股:一为“外陈四方之恶”; 二为“内崇楚国之美”,就是告诉怀王的魂魄,四面八方都是 一些险恶的地方,是不能安居的,只有这里,你可爱的祖国 才是你灵魂的安身之所,最后结尾处尤其卓绝: 朱朝承夜兮时不可淹,皋兰被径兮路斯渐。湛湛江水 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用悲情的方式结尾,采用哀兵必胜的方法来激发楚国 人民的爱国情怀,也警告现实的顷襄王,你再也不要醉心梦 死了,如果再不振作起来,美丽的江南将是可悲可哀的,从 而将这种悲情拉到了顶点。这样,一方面更加深了这种悲 情效果,同时更进一步起到凝聚楚国民心的作用。 从以上对“楚辞”的分析可以看出,正由于屈原被长期 放逐,深入江湘民间,才能写出这一系列动情的政治诗篇, 使其在楚国民间广泛而长久地流传,也使得楚国的悲情历 史事件能深入楚国人民心中。屈原逝世后,有两种现象值 得关注:一是“楚辞”没有因屈原的逝世而停止发展,“楚 辞”在屈原以后还出现个两次发展高潮:即无名氏所写的 《卜居》和《渔父》(参及宋玉的《九辩》等为一个阶段,西汉时 期出现的模拟“楚辞”为第二阶段,如《招隐士》和贾谊的 《吊屈原赋》等。马茂元先生说:“西汉时代,“楚辞”最为盛 行。模仿屈原的体制,以屈原的生平为题材来从事创作成 为文坛的普遍风气。”瞄J‘‘楚辞”的蓬勃发展当然说明“楚 辞”在楚国长期而广泛地流传;二是楚国下层人民广泛开展 对屈原的纪念活动。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为司马迁的 屈原“怀石遂自沉泪罗以死”一句做注时说到:“罗县北有泪 水及屈原庙”,然后又引《续齐谐记》云: 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 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 ①见马茂元《楚辞选》中的《招魂》题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82一184页。同时马茂元先生在《招魂》题注中还注引了其他各家观 点,一一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在文中提到关于《招魂》的作者及为谁招魂的各家观点均来自于此。 ② ‘卜居》和《渔父》的作者历来有争论,一种认为就是屈原。一种认为是熟悉屈原思想和生活的人所写。前者以东汉王逸及其追随者为代 表。后者有郭沫若,游国恩、马茂元、胡念始等,其观点分*q见于郭沫若:《卷耳集屈原赋今译》,第176、18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第2ll一212页,中华书局,1989年;马茂元:《楚辞选》,第2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胡念胎:《楚 辞选注及考证》第20l、205页,岳麓书社,19“年。我赞同第二种意见,认为《卜居》与《渔父>的作者不是屈原,而是屈原死后怀念和崇 敬屈原的楚人。 126 万方数据 三阁大夫。谓回日:‘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遣,并为 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练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 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棕,并带五色丝 及练叶,皆汨罗之遗风。Ⅲ1 此种传说在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和唐沈亚之的《屈原 外传》中也有记载。 也就是说,屈原投水之后就一直受到当地人民的祭奠. 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全体楚国人民的习俗,屈原的高尚品格 与生平及其所写的反映楚周历史事件和楚国人民思想 感情的政治抒情诗篇被广泛流传,激励着楚国下层人民牢 记秦围的仇恨。《续齐谐记》所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泪罗 而死,楚人哀之”与《史记·楚世家》所载“怀王卒于秦,秦 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是一脉相承的,即共同成为激励 楚国人民反秦的精神动力。 四 综上,楚南公和屈原基本属于时代大致相同,原本地位 身份均不相同的两个知识分子,由于历史原因,最后都殊途 同归地深入到民问,为楚国的反秦运动做出贡献。楚南公 将楚怀王客死秦国这一历史事件所蕴藏在楚国人民心中的 复仇情绪提炼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间政治谣谚并 使之广为流传;而屈原将楚围败亡、京都沦陷、怀王客死秦 国这些历史事件用“楚辞”的文学形式保存下来使之到处传 唱,二者共同对楚国人民起着教育和激励作用,所以才会形 成范增所说的“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的群体历 史记忆状况。楚南公与屈原,一个是借用政治谣谚的方式。 一个是借用了文学艺术形式来保存历史记忆,发动群众,而 两种方式都是深深地植根于楚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因此二 者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都为后来的反秦斗争注入了强 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对于动员最下层群众的广泛参与产生 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J]. 历史研究,1989,(3). [2j[3]张正明.楚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347—_392.392. [4][5][6][9][19][22][24]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59:349.2573.1952一1953.2490.2484. 2491. [7][13儿15]张啸虎.楚风补校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 版社。1998:9.23—24.69.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33. [10]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4. [11][清]粱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l: 148. [12]孙旭培.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7:55. [14]钱穆.论语新解[M].上海:三联书店,2002:469. 【16]袁行沛.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132. [17]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3. [18]王夫之.楚辞通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77. [2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l:90. [21][23]马茂元.楚辞选[M].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13l—132.38. PopularVerse“ChuSpeech”and“ChuDoomedQin” HUKe—sen (ChjneseDepartn伧nt,Shaoy锄gUIlivers埘,Shaoy柚gHun觚422000,Cllim) A№ct:Chulladb∞ntlleleader0fmeomersixcountriesf研resistingQin,bec叭seamn柚gongutilizedpre— Vailingpo晰calpopul甜v蹦沱whichwefelaconic柚dshoftf缸readingandspreading,觚d“ChuSpeech”,createIdby poetQtlYu锄basedonCtlufoll【songs,couIdcompletelyexpresstlletra百callymom∞toustlleme.Thetwomodes de叩ly∞00tediIlamn砌itionalcultIlre,tlleycouldinspiretlleconsciousnessofpoli廿calpanicipationinChupeoplefbr mebattleofreVoltingagainstQin。 Keywords:p01iticalpopularVer∞;Chuspeech;Chud00mQin;Chun卸gong;QuYu觚 127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謠諺、楚辭與亡秦必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