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09本-发热

09本-发热

2011-11-28 50页 ppt 639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001

暂无简介

举报
09本-发热nullnullnullnull组织性null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轻中度——机体的代偿反应为主 重度———损伤性变化为主 nullFevernull一、什么是发热??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腋窝 36.0~37.4 C 舌下 36.7~37.7 C 直肠 36.9~37.9 Cnullnull体温生理性病理性调节性体温升高被动性体温升高中暑、 鱼鳞病甲亢体温调节中枢损伤null(一)发热的概念及特点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 温调节中枢的温度调定点上移,通过产热大于散热,将体温...
09本-发热
nullnullnullnull组织性null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轻中度——机体的代偿反应为主 重度———损伤性变化为主 nullFevernull一、什么是发热??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腋窝 36.0~37.4 C 舌下 36.7~37.7 C 直肠 36.9~37.9 Cnullnull体温生理性病理性调节性体温升高被动性体温升高中暑、 鱼鳞病甲亢体温调节中枢损伤null(一)发热的概念及特点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 温调节中枢的温度调定点上移,通过产热大于散热,将体温调节到正常值0.5度以上的一种病理过程。三个基本特点:致热源作用 体温调节无障碍 调节性产热过多,而散热减少 null过热的概念 (hyperthermia) 是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null (二)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过热 发热无致热原 体内因素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有致热原病因调定点无变化或损伤 效应器障碍调定点上移发病 机制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体温可较高,有热限效应物理降温对抗致热原防治 原则null①发热看作是疾病的重要信号 ②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 ③体温的变化与疾病过程相关 null(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fever)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nullnull (一)发热激活物 (Pyrogenic activator)null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1、发热激活物的概念(Concept of pyrogenic activator)null2、发热激活物的种类(Category of pyrogenic activator)(1)外致热源: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细菌、病毒、真菌、 螺旋体、疟原虫(2)体内产物:null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致热物质:全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如外毒素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 致热物质:全菌体、肽聚糖、内毒素分枝杆菌:结核杆菌 致热物质:全菌体、肽聚糖、多糖、蛋白质null (2)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Ag-Ab complex)  非传染性致炎刺激物(尿酸结晶、硅酸盐结晶等) (noninfectious inflammation-genesis irritants)  致热性类固醇 (steroid) 本胆烷醇酮 (二)内生性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 (二)内生性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null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1、内生致热原的概念(Concept of endogenous pyrogen)null2、内生致热原的种类(Category of endogenous pyrogen)IL-1 (interleukin-1) TNF (tumor necrosis factor) IFN (interferon) IL-6 (interleukin-6) null白细胞介素-1(IL-1)性质:多肽类物质,不耐热,700C 30min失活 产生的细胞:单核、巨噬、内皮、星状、肿瘤细 胞等 两种亚型:IL-1和IL-1致热特点:致热性强,大剂量应用时产生双相热, 被环氧化酶抑制剂阻断,反复注射不产 生耐受性null肿瘤坏死因子(TNF)性质:小分子蛋白,不耐热,700C 30min失活 产生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两种亚型:TNF-和TNF- 致热特点:作用较强,也可被环氧化酶抑制剂 阻断,大剂量应用时产生双相热,反复注射不产生耐受性null干扰素(IFN)性质:蛋白质,不耐热,600C 40min失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产生细胞:主要为白细胞 亚型:多种,其中IFN和IFN 与发热有关 致热特点:引起单相热,反复注射产生耐受 null白细胞介素-6(IL-6)性质: 1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产生细胞:单核、内皮、成纤维等多种细胞 致热特点:较弱。可被环氧化酶抑制剂阻断 (三)EP升高体温中枢“调定点”的机制 (Mechanisms of set point elevation caused by EP) (三)EP升高体温中枢“调定点”的机制 (Mechanisms of set point elevation caused by EP)发热激活物细胞EP体温中枢调定点↑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紧张散热↓产热↑体温↑其它细胞内分泌免疫等null1、体温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 负调节中枢:中杏仁核(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 MAN) 腹中膈(ventral septal area,VSA)null2、EP信号传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 (Pathways of EP signal transduction to the thermoregulation center)null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 (via 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 OVLT) 通过刺激迷走神经 (via stimulation of vagus nerve) 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direct entry through blood-brain barrier) null视神经交叉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OVLT区毛细血管EP巨噬细胞巨噬细胞POAH 神经元POAH 神经元null 3、EP升高调定点的机制 (Mechanisms of Set Point Elevation Caused by EP)nullEP负调节介质-EP 体温调节中枢发热中枢介质SPnull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  前列腺素E2 (PGE2 )  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 环磷酸腺苷 (cAMP)  中枢Na+/Ca2+比值↑依据: 直接注入脑室能引起动物发热 其致热作用可被阻断其合成的药物拮抗或被促进其生成的药物增强 发热激活物引起的发热时该物质在脑室或脑脊液中的含量与体温正相关,而过热引起的体温升高脑室或脑脊液中不伴有该物质增多null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精氨酸加压素(AVP) 黑素细胞刺激素-MSH 脂皮质蛋白-1(lipocotin-1) null热限定义:发热时,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这种现象称为热限。(febrile ceiling)机制: 体温正调节受限和负调节加强假说 null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示意图③null(Febrile pha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o-metabolism)三、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nullnull (1)体温上升期: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产热散热,体温上升(2)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散热增多、产热减少、 产热散热,体温回降 2、热代谢特点(3)体温下降期: null(Functional and metabolic changes induced by febrile response) 四、发热时机体的变化和表现物质代谢的改变 生理功能的改变 防御功能的改变null(一)物质代谢的改变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元贮备↓ ,乳酸↑脂肪代谢:脂肪分解↑ ,脂肪贮备↓,消瘦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水、盐及维生素代谢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升高13%体温上升期:高Na, 高Cl 体温下降期:低Na, 低Cl,脱水null(二)生理功能的改变1.中枢神经系统2. 心血管系统3.呼吸系统4.消化系统null CNS 烦躁、谵语、幻觉 小儿高热易出现热惊厥null 心血管系统 HR↑(T↑1℃ → HR↑18次/min) Bp: 体温上升期略有升高; 高峰期和退热期轻度下降 null呼吸功能的改变血温↑刺激呼吸中枢 代谢加强、CO2生成增多呼吸加快 加强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消化液分泌减少 消化酶在高温环境中活性降低 食欲减退 口腔异味,腹胀、便秘 null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双向影响 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发热疗法治疗肿瘤 3.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 ——机体在感染或损伤时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反应。 AP、WBC增多,血清铜升高,铁、锌下降。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发热的利与弊发热的利与弊1.有利方面:一定程度的发热有利于机体 抵抗感染、清除对机体有害 的致病因素 2.有害方面:能量物质过度消耗,脏器功能负荷加重,诱发脏器功能不全;代谢旺盛的细胞病理改变;发热致胎儿发育障碍;脱水、谵妄、高热惊厥等危重情况。null(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fever) 四、发热的防治原则(二)发热的防治原则(二)发热的防治原则病因学治疗 一般发热不必急于用退热疗法 不利影响占主导地位时应及时退热 物理降温 合理选用退热药:null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1. 体温过高者; 2.恶性肿瘤患者持续发热时; 3.心肌劳损或心肌梗死病人; 4.妊娠妇女。null 药物解热 (1) 化学药物:水杨酸盐类。 (2) 类固醇解热药:糖皮质激素。 (3) 清热解毒中草药也有一定解热作 用,可适当选用。 null小 结掌握:发热的概念和发病机制、内生致热原的种类和特性、中枢发热介质的种类和作用部位熟悉:发热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的规律 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
/
本文档为【09本-发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