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文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011-11-28 4页 pdf 242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6169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文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26卷第4期 常 州工 学 院 学 报(社科版) Vo1.26 No.4 2008年8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FAition) Aug.2008 人文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王 燕 王新军 张新荣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摘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 自我关怀,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 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确立现代大学...
人文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26卷第4期 常 州工 学 院 学 报(社科版) Vo1.26 No.4 2008年8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FAition) Aug.2008 人文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王 燕 王新军 张新荣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摘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 自我关怀,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 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确立现代大学理念,重拾人文精神传 统,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在论述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指 出了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困境,提出了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人文精神;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887(2008)04—0103—04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 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 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 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精神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 切,对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现象的高度 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更是一种求真、求善、求自由的精神,它 是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一个社会, 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这个 社会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 神的熏陶,就会丧失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 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 一 切生存意蕴,而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勿庸讳 言,人文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 质,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撑必将导致大学生的畸形 发展 ¨ 。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而且 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 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 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 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 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J。 收稿 日期:2008—04—03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 自身为核心的教育,目 的是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的“自由人”或身心和谐发展的“好人”。人文素 质是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基座”,是人生持续发展 的“动力源” 。 当代教育,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所谓的素 质教育 ,不仅仅是要求教育对象具有合乎社会发 展需要的知识结构,以及较高的认知和创新能力, 而且要求教育对象具有健全的人格。因为人格教 育不仅事关教育对象的品质、情操等,而且对于素 质教育中的知识教育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关 联作用。一般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个性 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心理过程(认识、情 感、意志)、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系统等H J。其 中,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性格、意志和心理状 态、自我调节等属于个性的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 地影响到知识、认知和创新能力的获得。如:没有 较为坚强的意志,教育对象就难以克服学习过程 中出现的种种困难,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没有个 性,教育对象也就不可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 能力。因而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对于培养合乎现代 化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04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年 . 一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现状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 炮并伴随“科学救国”的急切动机发展起来的。 它的人文教育一开始就受到科学教育的遮蔽而衰 微不振。20世纪 50年代,西方围家开始反思人 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失衡的危害。而此时,我国正 在学习苏联模式,结果是大多数高校变成了单科 性理工院校,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剥离。 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 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 边缘人。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 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造成了人们认识上 的误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此观念的主 导下,“唯科学主义”倾向油然而生,表现在教育 领域,即为对自然科学教育的过分倚重。在专注 于科学技术传授与习得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培 育、完善人格的塑造被逐渐淡化。爱因斯坦曾说: “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 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变化迅速、色彩斑斓的 时代,他们关注的是时尚、感性广告、动漫、流行音 乐、港台的新影视,少数学生表现出肤浅无知,庸 俗趣味,成为金钱甚至网络的奴隶,变成“精神侏 儒”。这可以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写照窥见一 斑:在学业上,功利性较强,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责 任意识。专业成为简单的谋取职业或改变个人生 存状况的手段或工具,片面追求专业与社会经济 效益之间的关系,选择专业时将就业岗位直接作 为首要考虑的问题。这样一旦人才需求市场出现 变化,学业上的积极性便立马受挫,一落千丈;在 为人方面,不重视个人修养与品德的提升,缺乏爱 心和公德心。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之而来 的社会问题在大学生中尤为凸显;在创业上,缺乏 敬业与团队合作精神。在面对未来的成就和事业 时,以经济利益的收获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主要 ,但是对于创业时期的艰辛和困难缺乏充分 的思想准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集体进步与 团队合作的精神,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浓厚;在处 世上,特立独行,自视清高,是许多大学生的处世 哲学。围绕着 自己或明晰或模糊 的“人生 目标”, 许多人同在其中,不关心周边环境,不关爱周围的 人。对于关系国家民族发展与前途的问题漠不关 心,更谈不上为祖国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缺乏人文主义世界观、终极关怀的精神。 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人文精神的重 新关注和思考。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怀着 对人生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重新诠释人生 的价值 、意义、社会的道德规范,以求精神不断 提升,社会 日趋合理。而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 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更要具有至真、至善、至美 的人文精神才能担当重责,因为“志不强者,智 不立,情不溢者,根不深”。教育不仅具有开发 人力资源、振兴经济、发展科技之类强烈的国家 功利价值,同时,教育作为“人”的养成,又具有 人伦教化、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 它主要是通过文科教育实现的。能否在发展科 技教育、专门教育、精英教育的同时,保持教育 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 化,从而提升并改善教育的内在品质 ,恢复教育 的人文性,使当代大学生不仅能“独善其身”,而 且能“兼济天下”,不仅能啜饮知识的源泉,而且 能得到精神的舒展,成为精神和谐、人格健全的 一 代新人,就成为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J¨。 二、如何重建大学人文精神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 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 的。在人文精神 日趋衰落的今天,确立现代大学 理念,召唤日渐逝去的大学人文传统,为国家、民 族培养造就更多“关注天空的人”,是 21世纪中 国大学的核心使命 。 (一)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是重建大学人文精 神的前提 教育面对的应该是人的灵魂,正如古希腊人 所描述的,人的灵魂是一团燃烧的火焰,教育者应 该用人文精神之石去点燃这心灵之火,教会人所 应该具有的自由、梦想和对未来对幸福的追求。 有的学者把大学的目标界定为三个方面:一是教 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是教 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及能力。这是对 大学价值一个很好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 了我们办大学所应持有的理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王燕,王新军,张新荣:人文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05 大学理念决定大学发展方向,是大学之魂。缺 乏正确的办学理念,就没有一流的人才培养和学术 成果,也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大学理念是对大 学的本质、功能、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 工业社会大学理念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民主性、 实用性和开放性,而信息社会的大学理念的主要特 征是信息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在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轨中,现代大学理念应注重 “四性”的完善,并逐步向“五化”延伸。 (二)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 育大学人文精神的关键 科学教育以求真为主题,人文教育则以求善 为根本,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二者 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不同。美国 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包括 “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学习做事” 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 育,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 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 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缺 乏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与缺乏科学教育的人文教 育,皆为残缺不全的教育。科学教育尽管是整个 教育的基础,但决不是全部,它本身不能自动地确 定自身的价值方向。缺乏符合人道的价值导向, 教育是十分危险的。通过人文教育以完善人格, 使受教育者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弥补科学教育之 缺陷,就成了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 目前消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冲突的客观 条件与主观条件 日趋成熟,两种教育融合的教育 思想已基本确定并逐渐深入人心,实现这种教育 思想的教育就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势。 但是我们在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过 程中,要注意克服把两者“简单相加”的倾 向,因 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问题,谁多谁少的问题。 那种加强了科学教育就等于挖了人文教育的墙 脚,加强了人文教育就等于挖了科学教育的墙脚 的论点是不正确的。其实,两者都需尽力加强,决 不以削弱对方为前提,以牺牲对方为代价,应该相 互结合,互为补充和提高。 实现这一融合,应着眼于三个层面:宏观层面 上注重文理渗透,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实现二者的 整合;中观层面上应完成文理科在高等教育层次 上的整合;微观层面,即教师的教书育人,在教专 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三)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修养是大学生素 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人文教育不是写在书本上的要点和提纲。人 文精神的树立和人格的养成,不能靠“言传”,而 必须靠“身教”。社会学家金耀基指出,品性教育 只有在一个心灵与一个心灵真诚相遇时,才能彼 此发生感染力。在道德教育上,教师对学生最有 益的帮助不是抽象的不关痛痒的说理,而在于如 何切己相关地提出他的感受与判断。西哲布勃 说:“笼统地口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不是他(教 师)的责任。他的责任是回答具体的问题,回答 在一特定的情境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问题, 这,我说过,只有在一种有信赖的气氛下才能发 生。”美国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 ·斯蒂 格勒,多年在大学中任教,他对教师这一职业深有 体会,他认为:“教师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神奇人 物,在确定好教师应当接受的训练之前,我们首先 必须了解他的性格。依我之见,好教师不是以他 的知识面宽、讲课条理清晰或者学生们的课堂反 映好而著称的。他的基本任务不是传播和散布知 识,因为在这方面,他根本无法与书面文字相比, 相反,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们对知识真诚的好奇 心,逐渐灌输一个学者的良知——传授在追求知 识的过程中的大量冒险行为和高尚品行。” (四)保持对社会的适度“超越”是提升大学 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 如果说强调教育的生产力属性还有积极意义,那么 大学产业化论调一经提出,其诸多弊端已是毋庸置 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的学校舍弃了“人文”传 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 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 培养模式悄然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关 于大学对社会适应与超越的问题逐渐成为讨论的一 个热点。这里所谓的“适应”与“超越”亦即高等教育 必须遵循的两个规律:社会适应性规律与个体适应 性规律。社会适应性规律即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 发展,执行其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功能;个体适应性 规律是指高等教育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6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年 展,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养成。令人遗憾的 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学适应社会过度,在不 知不觉中为经济所控制,其自由与独立正在一步步 丧失,对社会责任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也正在淡化 j。 大学是人类的精神殿堂,是探求学问、追求 真理和终极关怀的地方。“人文”的核心命意是 “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具体的人 伦事功,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 世界”L7j。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在适应社会的 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人文 精神的本真命题。 (五)优良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是培养人文精 神的物质条件 学校是由家庭向社会过渡的场所,学校环境 是为体现社会中的积极、光明、正面、超前、理想化 的要求而营造的场所。学校的环境与实际社会生 活环境相比,具有纯洁性、理想性的特点。为了给 青年一代以良好的人格熏陶,学校应努力创建为 一 个高尚的道德社区、优美的成长乐园、神圣的学 习殿堂。 第一,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首先,让校园 文化生活的物质设施、场所齐全。除了现有的体育 馆、图书馆、室等,学校还应增设邮局、银行、大 学生活动中心等。教学楼内的每一间教室里应有 供学生上网的计算机接点,为学生通向广阔的信息 之路铺设道路。我校已经为教师提供了笔记本电 脑,这就为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 自身从教 能力奠定了基础。其次,要让校园“容貌环境”富有 教育意义。整洁、优美、现代化的学习生活环境可 以给学生增添自豪感和上进心,有助于良好行为的 养成。我校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等,已经建造了秋白园、院士语 林、赵元任塑像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景点,营造出优 良的育人环境。但走进学校的西大门,尚缺少具有 启发和教育意义的主要景观景点。 第二,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 育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 的伟大工程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 实践中,大学校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首 先,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保 证,同时也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优 良的育人环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 既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 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校园文化以活动为载体, 以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形成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先进的校 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学校可以 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各种人文活动,如知识竞 赛、科技咨询、学术讲座、影视评论、文化培训以及 各种社团组织等来增长大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 的视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再次,校园 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的学习 生活是艰苦的,学生们面临着各种问题,心理压力 较大。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压 力和心理状态,增进身心健康。通过开展各种校 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人与人 之间的沟通,使大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人文素 质、生活品位得到提升。 总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 涉及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学科与课程体系的改 革,师德师资建设,社团建设,校园环境氛围和文 化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手段、途径等一系列问题 的系统工程。只要坚持不懈地抓人文素质教育, 必将能温暖每一位学子的心灵。在重视科技知识 的今天,当大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升之时,必将带 来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注:本文为校级课题“地域性人文资源对校 园景观规划与人文教育的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其训,朱春花,邵卫旭.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 文素质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6(5):121—123. [2]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0—55. [3]叶高.新时期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向的思考 [J].高等 农业教育,2007(1):77-79. [4]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16—117. [5]雷召海.弘扬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J],中 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21—125. [6]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N].光明日报, 2006—1O一28(7). [7]丁三青.论大学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4(3):14—19. 责任编辑:陶岩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人文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