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

2011-11-30 10页 doc 140KB 1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5795

暂无简介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语言 (一) 解读“诗家语” 1.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诗歌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
一、鉴赏诗歌语言 (一) 解读“诗家语” 1.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诗歌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例1、“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例3、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以上各句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A.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B.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C.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D、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杜甫《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E.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 “春风”都不受“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诗歌中出现语序变化的原因一般为: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诗人有时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 (3)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 2、其实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枝开。 王驾写《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1)动词: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步骤①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二)诗歌的语言特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形象生动。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质朴。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3、绮丽。词藻华丽、色彩绚丽、想象神奇。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 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4、隽永。意在言外,含蓄委婉。 夜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自然。不饰雕琢,不使人感到做作。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清幽。清静而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其特。 梦天(李贺)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8、奔放。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9、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洗练。语言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俭,意蕴无穷。 泊船瓜州(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1、沉郁。笔法苍老遒劲,凝重深沉。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委婉(含蓄)。不直接写出,看似无关,却意在言外。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练习(一)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戴复古登上了江阴浮远堂,向北望去,望过长江不远就是淮河。南宋小朝庭偏于江南一隅,以淮水为界,中原沦陷于敌手。北望时,心情能好得起来吗?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江阴的浮远堂,情感在矛盾中碰撞,激发起诗的火花,不由自主地吟唱了。 [诗文品读] 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大江,即指长江。起句暗点江阴,次句明写浮远堂。“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于是使原来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诗末。上联写江,是近瞰。诗人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无“大江流”,何言“万里愁”?下联点山,是远望。诗人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练习(二)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 练习(三)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中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在表面上,这首诗,除第三句直抒情意外,通篇写景;而从四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看,正是这第三句在全诗中居主位,其余三句居宾位,一切雨中空斋、江上流莺以及杜陵草青之景,都是围绕第三句而写的。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又说:“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这首诗的第三句,如他所说,是“立一主以待宾”。这样,上下三句就不是乌合的无主之宾,“乃俱有情而相浃洽”。换言之,正因为诗人情深意真,在下笔时把“想诸弟”的情意贯串、融合在全诗之中,就使四句诗相互浃洽,成为一个极其和谐的整体。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二、鉴赏诗歌形象 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的心情。后,张籍和诗一首以同样的方式巧妙作答。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如: 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 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如: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通过登山过程中看到的庐山形象,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类似的还有: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练习:(一)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古代诗歌非常重视诗歌意向的塑造,这首诗就塑造一个怎样的“白牡丹”形象? 练习(二)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 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1)直抒胸臆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2)情景交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3)托物寓意 {清江引} 咏梅 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与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4)白描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表现手法 (1)虚实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2)烘托 陌上桑(节选)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衬托(正衬、反衬)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 常年悲倦游 (4)借古讽今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患。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5)动静、远近、高低结合 萍池 王维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点面结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正侧面结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岑参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8)运用典故 李凭弹箜篌引(节选) 李贺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附: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 军 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负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10、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11、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2、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 13、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4、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5、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6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17、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1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9)抑扬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0)其它修辞手法 比喻(问君)、比拟(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夸张(白发)、借代(绿肥红瘦)、设问、反问、对偶(两个)、反复、双关(杨柳青青)、互文(秦时明月)(主人下马) 练习(一)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诗中描画了一幅雨后池塘图。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前二句着眼于“静”,写雨后池上的静态美。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练习(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楼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诗文品读]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练习(三)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练习(四)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1) 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知修辞方法?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全篇写景,写法又有变化。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和诗人的感情是调和一致的。首句“宜阳城下草萋萋”,写他站在城头上俯瞰所见。昔日,这里坐落着金碧辉煌的连昌宫,县城四周风景幽美,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皇亲贵戚、骚人墨客前来游赏。而今,城下到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一片深绿的草色令人触目惊心。次句“涧水东流复向西”,又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城外。当年,通向连昌宫的道路两旁,有奇花异草、苍松翠柏、流泉响韵,游客络绎不绝。而此刻,诗人只见到一条清泠泠的山泉,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地流淌,它似乎在呜咽,向苍穹和旷野诉说自己的冷落、寂寞。面对着暮春晴野。诗人只写城下萋萋草满和城外涧水东西,使人感到景色是那么寂静、空旷、荒凉。读者从这荒寂的景色。可以想象战乱后的县城已消失了往日的繁华,变得破败不堪,以至荒无人迹了。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严重破坏的感伤、叹惋之情,便从这一幅野草丛生、涧水乱流的景物画面中流露出来。显然,诗的前半篇用了“哀景写哀情”的手法。诗的后半篇:“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所写的景色却与前半篇迥然不同。看,春山一路。芳树葱茏.山花烂熳,鸟声宛转,这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富于生气的春景呵!但诗人在句中嵌入“无人”二字,点出人事寂寥,花开无人观赏,鸟啼也无人聆听。这“无人”二字,勾连四句,笼罩全篇,可谓此诗的“诗眼”。为了强调美景同哀情愁绪的不协调、不相干,诗人又用一“自”字、一“空”字,表现山花枉自开落。春鸟徒然鸣啭,满怀愁绪独自在山路上行走的诗人无心理会佳境。这样,就更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自”、“空”这两个虚字,饱含着诗人感物伤时的深沉慨叹。很明显,这两句是以“乐景写哀情”。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诗后半篇正是从乐景与哀情的反衬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练习(五)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象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 ...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常见的古代诗歌思想内容 (一)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社会的黑暗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卖炭翁》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二)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三)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思亲念友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边关思乡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闺中怀人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四) 离情别意 1、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生活感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昔胜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 乌衣巷 刘禹锡 朱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作者观点态度:哀怨、激愤、憎恶、忧愁、喜悦、欢快、向往 三、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1、标题、注释、作者及风格、写作背景中点明或暗示了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时未收长安)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2、许多作品中含有表达思想情感的词语强烈抒情的句子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典故等领悟思想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通过诗歌塑造的形象体会思想感情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解题思路 一条鉴赏思路:语言——意象——形象(意境)——主旨(思想情感)。 想 象 一个鉴赏口诀: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二、答题方法 1、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表达技巧的语词: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明贬实褒、烘托渲染、侧面描写、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以小见大、象征、对比、起兴。 思想感情类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寂寥、孤寂、凄凉、羁旅愁思、壮志难酬、报国无门、闲适恬淡、忧国忧民、深切同情。 语言特色类词语: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浓墨重彩、行云流水、词藻华美、沉郁顿挫、苍凉雄健、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 结构特点类词语: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构思精巧、层次分明、铺垫、伏笔。 表达效果、作用类词语:深化意境(主旨)、言近旨远、真挚动人、动人心魄、独树一帜、不落窠臼、自出机杼、意境高远、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2、掌握基本答题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步骤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①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步骤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②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3)、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①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步骤①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②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③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步骤①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5)、 分析诗眼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该词句在诗中的寓意。 ②    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    从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步骤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步骤② 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③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鉴赏景物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答题步骤: ①    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 ②    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    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步骤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② 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步骤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7)、体会诗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①    指明表现手法。 ②    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    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谒 金 门 冯延已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步骤① 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 步骤② 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 步骤③ 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8)、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答题步骤: ①    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    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    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三、答诗歌鉴赏题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重点,即抓住问题中要求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一项或几项,不要面面俱到。 2、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 3、答案在作品中寻求,不要加入太多主观因素或故意拔高。 4、答任何问题都要建立在对整个作品理解的基础上作答,哪怕是锤炼其中某一字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5、回答“分析”类试题要结合作品中的词句分析作答。 6、文字要精炼,高度概括,层次清晰,并非字数越多越好。 PAGE 8
/
本文档为【高考诗歌鉴赏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